在中美即将举行经贸会谈的消息推动下,美股三大股指开盘上涨,市场情绪普遍乐观。但上午10:30分左右,谷歌和苹果的股价大幅下跌,拖累美股下跌。
下午2点,美联储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4.25%-4.50%区间,符合市场普遍预期。这是美联储连续第三次宣布维持利率不变,反映出美联储在面对不断上升的通胀和失业风险时,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政策立场。美联储在声明中强调,通胀和失业风险的双重上升,表明当前经济形势依然充满挑战。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关税的影响比预期的要大得多,并且关税已成为推动通胀预期的主要因素。他强调,如果关税进一步增加并持续下去,将可能导致更高的通胀和更低的就业。鲍威尔还表示,避免持续通胀的关键在于关税的规模、实施时长以及通胀预期的管理。尽管未能给出明确时间表,但他指出如果关税水平保持不变,今年将难以在实现双重使命——即稳定价格和充分就业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这一表态增加了市场对于未来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导致美股在美联储宣布决议后先极速下跌,随后市场震荡走高。
美股尾盘,特朗普计划撤销拜登Z府的AI芯片限制,市场情绪有所回升。芯片股英伟达上涨2.7%,高通涨幅达2.3%,为美股大盘提供了支撑,推动美股最终扭转跌势,收复部分失地。
截至收盘,道指涨幅为0.70%,;纳指涨幅为0.27%;标普500涨幅为0.43%。
谷歌暴跌原因
今日美股盘中,谷歌股价一度跌超10%。我等这一天等了很久,因为随着ChatGpt用户越来越多,一定会抢占谷歌搜索需求。
背后的原因是苹果正考虑在其 Safari 网页浏览器中加入人工智能搜索功能,此举被市场解读为苹果或将终结与谷歌之间长期且金额巨大的搜索合作关系,其潜在影响指向整个搜索引擎行业的权力格局重塑。
在由美国司法部主导、针对Alphabet的反垄断诉讼中,苹果公司互联网软件与服务高级副总裁Eddy Cue的证词成为焦点。该诉讼的核心在于质疑苹果与谷歌之间一项年价值约200亿美元的协议,该协议确立了谷歌在苹果设备上的默认搜索引擎地位。法律层面的潜在变局,叠加苹果战略方向的调整,使得双方合作关系的未来蒙上阴影,并直接引发了市场对谷歌核心业务前景的担忧。
来自苹果设备的搜索流量,对于谷歌而言占据了其总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高达数百亿美元的授权费用,虽构成谷歌的一项显著成本,但也为其在苹果生态系统中构筑了坚固的流量护城河。然而,在以生成式AI为核心驱动力的新技术浪潮下,苹果的战略考量显然超越了传统的商业合作模式。
长期以来,苹果构建其生态系统的核心逻辑在于用户体验的闭环管理,力求在不同苹果服务之间的流转过程中,减少对第三方环节的依赖。在AI赋能之前,搜索引擎在苹果的生态战略中,更多扮演着信息查询工具的角色。然而,大模型技术的演进,正在将搜索引擎从单纯的“信息出口”提升至未来AI生态的“关键基础设施”。
当前的技术趋势表明,大模型与搜索引擎并非替代关系,而是高度互补。自主掌控搜索引擎,将使苹果能够获取训练其AI模型所需的关键数据资源,并构建差异化的AI应用生态。对比现有AI产品可以发现,例如OpenAI的ChatGPT在缺乏实时信息检索能力时,其回答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将大打折扣,而微软的Copilot则通过集成必应搜索引擎,显著提升了其信息服务的质量。
此外,诸如本地信息查询、天气预报等贴近用户生活场景的服务,同样依赖于实时的在线数据支持。一个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AI模型,离不开强大的搜索引擎作为其信息支撑。
从战略层面分析,苹果对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具有高度偏好。这家在通信基带等关键领域都坚持自主研发的企业,势必不会将未来AI时代的数据命脉拱手让与他人。此前,第三方搜索引擎在与Siri等苹果服务的集成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体验问题,无疑也加速了苹果自研搜索引擎的进程。
此外,用户隐私保护是苹果战略考量的另一重要维度。相较于依赖广告营收的科技巨头,苹果一直将用户隐私置于核心价值。在AI时代,用户与智能助手的交互将产生大量敏感数据,若搜索引擎的控制权掌握在以广告为主要商业模式的公司手中,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将显著增加。美国司法部对谷歌数据处理practices的质疑,进一步凸显了苹果在隐私方面的战略考量。
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对于拥有庞大用户基础和现金储备的苹果而言,构建自主搜索引擎亦具备显著的商业价值。此举不仅能够摆脱对谷歌高额授权费用的依赖,更能将苹果生态内的巨大流量转化为其AI生态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其在科技行业的领先地位。
综上所述,苹果在AI搜索领域的战略布局,是其在智能化时代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这不仅是对现有生态的完善,更是对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谷歌发起的直接挑战。尽管谷歌在搜索引擎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用户基础,但在AI驱动的新搜索范式下,苹果凭借其强大的软硬件整合能力和庞大的用户规模,具备颠覆市场格局的潜力。未来,搜索引擎市场的竞争将更加复杂和激烈,而谷歌能否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将直接关系到其在未来科技生态中的地位。
------------
除此之外,苹果亲自掌握一个搜索引擎,还有利于实现他们的隐私承诺。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谷歌还是必应,本质上都是靠各种服务收集用户数据,然后卖广告为生的广告商。
因为长期和“隐私黑洞”谷歌合作,外网上苹果一直被某些“隐私卫士”当成靶子打。
在未来的 AI 时代,“搜索”这事,暴露的个人信息也会越来越多。
可能你与 Siri 的每一次对话,都会有部分内容被送到搜索引擎里去,为 Siri 的回复提供参考。
如果这个搜索引擎背后不是苹果,而是靠卖个性化广告为生的谷歌。。。
要知道,连美国司法部都怀疑谷歌是一种隐私威胁。
而刨去这两件事情不谈,只从赚钱这个角度来看,对于目前的苹果来说,做一个搜索引擎似乎也是稳赚不赔的。
从过去十年的经历就能看出,即使苹果早早公开为自己的搜索引擎做技术储备,甚至直接从谷歌挖人;
但由于苹果设备的庞大规模,谷歌仍然愿意“忍辱负重”,每年白送苹果几十上百亿的收入。。。
由此看来,苹果完全可能采取这样的策略:
在搜索引擎成熟之前,继续像过去一样,从谷歌那白捡好处;而搜索引擎成熟之后,那也没谷歌的事了。
毕竟,搜索引擎真就是个印钞机。。。
全球第六大搜索引擎,以保护隐私著称的 DuckDuckGo ,在不销售个性化广告的前提下(保护隐私嘛),每年都能有上亿美元的广告营收。
要知道,它在全球只有 0.54% 的市场份额!
苹果要是搞个自有的搜索引擎,有分析师认为,每年可能会创造出与 Apple Watch 规模相当的收入来源。
而在去年, Apple Watch 可是卖掉了 5390 万块。
即使按最便宜的 Apple Watch 7 发售价 400 刀算,至少也是个 200 亿的收入。。。
如果这个估算靠谱,那苹果涉足搜索引擎,真就是个不太可能赔本的生意。
在差评君看来,苹果进一步入局搜索引擎,最有可能相关的因素就是想给自家的 AI 加 Buff 。
这和苹果一贯以来在“创新”方面的思路,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或许是 iPhone 和 iPad 的诞生太过震撼,让大家对苹果的“创新”有了些误解。
实际上苹果的创新,更多的表现在“只有苹果能做”,而不是“敢为人先”,去创造一些过去不存在的东西。
苹果自诞生以来,鼎鼎有名的产品线里,很多都不是开山之作。
本质上, iPod 不过是果味随身听、 Macbook 是果味笔记本、 Vision Pro 是果味混合现实( MR )头显。。。
1994 年的索尼 MZ-E2 随身听
甚至连苹果起家的 Apple II/Mac 产品线,也不过是乔布斯味个人电脑。。。
但苹果,就是有一种力量,能把他们和其他同类产品区分开来。
在 2012 年,库克就用“Only Apple can do”(只有苹果能做)为苹果的硬件、软件和云服务做了总结。
大模型也是一样。
“苹果大模型”不在于“大模型”,而在于“苹果味”——只有苹果能制造的大模型体验。
苹果味一般会包含什么?
易用、便捷、省心、可靠。。。总而言之,就是让用户不会感到自己正在使用“技术”。
现在我们能接触到的大模型,大多只能当成加强版搜索引擎,或者是智能化废话生成器,而且都必须保持在线才能使用。
拿“果味指数”来打分,这种半成品的纯在线 AI ,只能算是不及格。
苹果的风格的大模型,会是什么样的呢?
库克已经给我们打了样, iOS 17 已经公开的 AI 智能更正和输入预测就是例子。
用户根本不会知道自己在用大模型,只会觉得,“苹果的输入预测真准”。
结合苹果的风格和操作,我们大胆推测,苹果大模型下一步的发力方向,可能会是很多人忽视的系统级搜索, Spotlight 。
过去, Spotlight 主要以本地的搜索为主,只是会附带上一两条在线的搜索建议,整体作用有限,因此存在感不高。
但是,如果结合自有搜索引擎和大模型,把它变成一个一站式搜索中心呢?
在这个搜索中心里,只要输入关键词,用户不仅能获得传统的本地结果和搜索引擎的网络结果,还能立刻得到大模型对网络内容的总结。
考虑到苹果对整个生态的掌控力,苹果甚至可能可以要求小红书、微信、淘宝、地图等无法被传统搜索引擎检索的应用,对 Spotlight 开放搜索功能,让用户真正一站式的解决所有搜索问题。
千万别以为这是妄想。
就在几个月前,华为就已经敲开了小红书等一堆国产应用封闭的大门。。。
想想看,原先做旅游攻略,可能得要在传统搜索引擎、地图、小红书攻略之间反复横跳。
但如果苹果真的做成了这种级别的统一搜索,用户只要一个 Spotlight 或者 Siri ,一次直接解决所有搜索问题。
完美符合苹果的设计哲学!
不过,如此深入的整合,在技术上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此基础上,苹果准备涉足大模型供应链的上游就很好理解了。
苹果如果真要做到这一点,那它还真得深入大模型的上游,在搜索引擎、训练数据库、算法模型等基础上亲自操刀,在系统、应用和硬件上深度优化,才有机会创造出真正“苹果味”的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