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美股大涨,有人说是关税好转,有人说是政策松动,但真相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英伟达股价突然暴涨,特朗普访中东竟成关键转折点——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力量在操控?
英伟达的牛市周期,会不会比所有人预期的还要长、还要疯狂?
大家好,这里是美股投资网,2008年成立于美国硅谷,由前纽约证券交易所资深分析师Ken创立,专注AI,挖掘美股投资机会,旗下 AI量化美股分析工具- 美股大数据 StockWe.com 每天追踪机构主力资金买卖情况,多空情绪。
大盘上涨的真正原因
尽管市场普遍将近期大盘上涨归因于关税环境的改善,但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散户投资者的积极买入和企业大规模的股票回购才是这波市场逆转的真正核心动力。搞懂这两个力量怎么影响市场,才能更清楚现在市场的格局和潜在风险。
首先,散户投资者的参与度和买入力度达到了近年来罕见的高点。根据美国银行数据显示,个人投资者已连续21周成为股票净买家,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长的连续买入纪录,这一力度是2021年和2022年同期的两倍有余。尤其是在过去一个月内,私人客户净买入金额高达创纪录的20亿美元,买入范围广泛,覆盖了11个行业中的10个板块,显示出散户投资者的高度活跃和多元参与。
在板块分布上,科技和医疗保健领跑买入,而公用事业——尽管是今年表现最好的板块之一,是唯一出现资金流出的板块。材料股继续吸引稳定的资金流入,延续了连续十周的买入势头。
跟散户的热情不同,对冲基金卖得很凶,创纪录卖出了15亿美元,美国银行的机构客户总共卖了27亿美元,这是历史上第二大卖出规模。相比去年熊市,散户和机构的态度分歧明显加大。
这种分歧在基金经理的持仓数据中也得到了体现。美银美林每月基金经理调查(FMS)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基金经理对美股的净超配比例跌至近两年来最低点,甚至逼近历史低位。经历了近期意外的市场反弹,不少主动管理资金未能及时调整仓位,陷入“踏空”状态,错失了宝贵的上涨机会。
再来看股票回购对市场的支撑作用。
2025年4月份,美国公司宣布的股票回购金额高达2338亿美元,是自1984年有数据以来的第二高水平,较3月份391亿美元的低点实现了惊人反转。年初至今,回购规模已达到创纪录的 6651 亿美元,已超过了 2022 年创下的 5985 亿美元的前高点。
结合这张图可见,今年股票回购金额有望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成为美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年。
具体来说,科技大厂们回购力度惊人。微软一季度回购了35亿美元,Meta增至134亿美元,谷歌不仅完成了151亿美元回购,还把年度计划大幅提到了700亿美元。苹果回购了250亿美元股票,还额外获批了1000亿美元回购额度。半导体的AMD也没闲着,新批准了60亿美元回购计划,之前还有40亿美元的额度。这些大手笔回购,不仅直接推高了股价,也让市场感受到公司对自己现金流和未来发展的信心。
总的来说,这波上涨背后,散户买买买和企业回购是最大的推动力,而机构资金则表现更为谨慎。这种局面也提醒我们,未来市场可能还会有较大的波动和调整,我们需要多留心。
英伟达
我们现在分析英伟达,特朗普出访中东,英伟达股价应声暴涨。这波上涨背后的逻辑,绝不仅仅是市场情绪。它踩中了两个关键催化剂:一是沙特“当场”设立的国家级AI公司将直接采购英伟达芯片;二是市场押注特朗普有望放开美国对高端AI芯片的“全球限购”政策。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关键事件:
5月12日,也就是特朗普访问沙特的当天,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正式宣布成立Humain AI。这家新公司由沙特主权财富基金PIF全资控股,定位不是普通AI创业公司,而是肩负国家战略的技术旗舰,目标是将沙特打造成全球AI技术中心。
为什么选在特朗普到访当天公布?很简单:这事沙特早就想做了,但一直被“卡脖子”。阻力来自哪?美国政府的AI芯片出口限制。
拜登政府在任期最后阶段发布了一套严格的AI芯片出口控制措施,旨在维护美国在AI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防止先进技术流入“战略敏感地区”。根据这个规定,全球被划分为三大类国家,不同国家获得英伟达等公司高性能GPU的权限完全不同:
第一层:无限制国家,可自由进口英伟达高端GPU(如英、美、日、德等发达盟友)。
第二层:受限国家,包括沙特、阿联酋、印度等;这些国家可进口英伟达 A I芯片,但受到数量限制:每笔订单不得超过1700颗GPU,否则就需申请特别许可证;有一个例外:如果是微软、谷歌、亚马逊等大型云服务商在这些国家建数据中心,可以申请所谓的“全球许可证”,可以免去逐单审批。
第三层:全面禁运国家,如中国、俄罗斯、伊朗等,不得进口任何高性能AI芯片,连“阉割版”H20都被限制。
就在今年4月,美国再次收紧出口,对中国的H20出货全面加设许可要求,英伟达预计直接损失高达55亿美元。在这种背景下,沙特要想快速启动AI国家工程,唯一的出路就是——让特朗普点头放行。
于是,Humain的官宣时间就变得非常关键。选择在特朗普访沙当天宣布,等于向全球释放信号:政策即将放松,订单可以启动。
那这个Humain项目有多大?目前已敲定首批订单——1.8万块GB300加速卡,约合3.6万颗GPU,订单价值预计在100亿到150亿美元之间。
而这仅是“开胃菜”。
根据沙特官方规划,Humain将在五年内建设一个500兆瓦级AI数据中心,最终目标是部署50万到100万颗GPU,项目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是目前全球最大AI基础设施计划之一。
对英伟达而言,这是一次巨型订单的释放,也是一次供应链地理重心的战略转移——从受限的亚洲,转向政策窗口期中的中东。
而且,沙特并不是唯一买家。紧随其后的是阿联酋。根据美股投资网消息,美国已与阿联酋达成初步协议:从现在起到2027年,每年出口50万颗英伟达最先进AI芯片,总量超过100万颗!其中五分之一交给阿布扎比AI巨头G42,其余用于服务OpenAI等在当地建数据中心的美企。
要知道,今年3月,阿联酋国家安全顾问还专门访问了华盛顿,一边游说放宽出口限制,一边承诺未来十年将在美国投资1.4万亿美元,覆盖AI、半导体等多个领域。
目前来看这笔承诺,无疑为其赢得了政策松动的回报。
沙特与阿联酋的大单,等于美国全球AI芯片限购政策开始裂缝,中东被逐步推向“政策例外区”。当然,美国不会完全放手,可能会在出口协议中加入“芯片定位”、“远程监管”等条件,以防止二次转卖,但从英伟达的角度来看,这已经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新增市场。
而这个变化,恰好对冲了过去市场对英伟达的两大核心担忧:
第一,客户过度集中。
英伟达以往的最大客户是微软、Meta、谷歌、亚马逊和Oracle这些科技巨头,一旦这些公司的资本开支放缓,英伟达的订单就可能瞬间下滑。
而现在,中东主权基金成为新客户,AI订单的“买家池”被大大扩容,全球市场对英伟达的依赖正从“几个科技巨头”,转向“多个国家级买家”。
第二,芯片产业周期性强,容易断崖。
芯片行业通常遵循一个明确的周期:
上行阶段:需求激增,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顶峰阶段:供需平衡,价格趋稳,大厂扩产;
下行阶段:供应过剩,价格下滑,利润收缩;
底部阶段:库存消化,等待复苏。
目前来看,英伟达仍处在上行与顶峰之间的阶段。Blackwell芯片产能已售罄,新增需求不断扩展,尤其是中东和“转卖市场”的催化,这就使得英伟达的这轮周期可能比市场此前想象的长得多,至少现在市场是看不到什么时候会到达顶峰阶段的——如果现在看到了,那股价就会提前反映,而不用等到顶峰。
不过,周期始终是风险。一旦科技巨头发现海量资本开支短期难以变现,就会停下采购节奏,进入“观望期”。这种资本开支与利润之间的断层,一旦出现,英伟达将迅速滑入周期第3阶段,价格与估值都可能承压。
除了中东的大单,英伟达在新一代GB200平台上的实际交付能力,也正在打消市场对产能瓶颈的担忧。
根据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约瑟夫·摩尔的最新报告,截至4月,英伟达已经完成2500台GB200机架的出货,而且预计接下来的每个月还能稳定出货1500台。
这份成绩单的意义远不止数字本身。它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英伟达不仅有能力承接全球巨额订单,还能够如期、规模化地交付,真正把想象中的订单变成账上的收入。
摩尔特别指出,这些机架将部署到全球多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其中包括CoreWeave和xAI等正处在高速扩张期的新兴算力巨头。更关键的是,这些出货并不是压库存,而是精准匹配市场真实需求,真正做到“以需定产”。
这正是市场此前最担心的问题之一:英伟达能不能“供得上”?现在来看,供得上,而且供得稳。
当我们把这一出货能力,与中东等新兴市场的政策放开和订单爆发结合起来看,情况就变得更明朗了:原本被视作风险的产能问题,正在悄然转化为英伟达的增长护城河。
美国芯片出口新规解读
美国商务部最近撤销了备受关注的“AI扩散规则”,这似乎释放了对人工智能芯片出口的松动信号,不过美国对华为的技术封锁不仅没有放松,反而精准升级,尤其针对华为Ascend系列AI芯片的出口管制更加严格。这种差异化的政策调整,映射出美国在维护技术优势与产业利益之间的微妙权衡。
华为Ascend芯片被纳入“GP10(通用禁令10)”条款监管,意味着任何明知其受限却仍参与相关销售、技术支持或资金流转的行为,都将面临严厉法律风险。这里的“知晓”标准被极大拓宽,不仅涵盖了明知故犯,也包括高度可能知晓和故意忽视,这实际上为执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灵活度。换言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和使用华为受控芯片将承担巨大不确定性风险。
虽然Ascend芯片目前产能有限,尚未大规模出口海外市场,GP10条款的实质性影响集中于中国大陆。然而,美国商务部同时为中国市场推出了合规版芯片,这不仅削弱了华为的市场地位,也间接加码了英伟达、AMD等美国芯片巨头的战略优势。技术封锁的背后,是通过供应链重构来遏制竞争对手的深层博弈。
面对这场日益严苛的监管环境,企业若再以“不知情”自辩几乎行不通。美国商务部通过推动台积电等代工厂自查华为客户,强化“知晓”事实,实际已将行业参与者纳入监管雷区,采购华为芯片的企业风险陡增,实质上构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红线。
此外,商务部撤销“AI扩散规则”时,对云计算服务商(IaaS)发出了明确警告:若AI芯片及相关服务被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敏感军事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项目,必须严格申请出口许可。此举巧妙区分了商业AI应用与军事用途,试图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不扼杀商业创新。这种政策的“精准施策”体现了美国在维护全球技术领导权时,复杂而灵活的策略布局。
整体来看,这一系列政策调整构筑起一个微妙的平衡体系:既放宽了部分出口限制,避免对硅谷企业的过度束缚,又通过对华为等重点目标的定点施压,防止核心技术流失。它不仅反映了美国政府对中国科技崛起的警觉,也揭示出硅谷产业界与政策制定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交织。
尽管如此,华为的问题远未解决。随着Ascend芯片被严控,中国市场被迫依赖英伟达和AMD等美国芯片,但相关出口许可的迟滞与新品技术瓶颈可能带来新的变数,未来中美芯片市场的竞争将围绕合规与性能展开激烈博弈。
5月初,OpenAI、微软、AMD等科技巨头在国会听证会上坦承,美国在AI和芯片领域的领先优势正变得脆弱,维持领先已非易事,合理的出口政策成为关键。同时,比尔·盖茨的警告耐人寻味:过度封锁可能适得其反,加速竞争对手的自主创新,从而削弱美国的技术优势。
一句话总结,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与贸易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未来全球科技秩序的深刻较量。美国撤销“AI扩散规则”与精准限制华为的举措,既是保护自身利益的防线,也是硅谷企业谋求全球市场空间的战略选择。理解这场博弈的内核,才能洞悉全球科技格局的未来走向。
从技术面上来看英伟达已经突破长期下行通道,我们已经在100美元重新建仓英伟达,持股过5月28日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