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视频将对英伟达第一季度财报进行预测和前瞻性分析。我们系统性梳理了英伟达当前的产品节奏、供需动向、全球客户结构演化,以及其在 AI 芯片、云平台与边缘网络中的关键绑定机制。从每一份市场调研,到每一个数据节点,试图回答一系列市场正在密切关注的问题,进一步理解这家企业在长期周期中的演进逻辑。
财测层面,430亿美元的指引是否反映了真实预期,背后是否隐藏着一次“刻意为之”的预期管理游戏?
产品切换期内,Hopper与Blackwell架构重叠放量,是释放产能红利,还是隐藏成本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
CoreWeave、Nebius 这些新兴AI算力公司大批量扫货英伟达GPU,会不会成为订单结构的关键转折点?
英伟达定下的 Rubin 路线图和 Fusion 标准,只是发布会上的技术故事还是它迈向AI平台主导地位的真正信号?
我们希望通过对财报、产品节奏、上下游生态、供应链、地缘格局与资本预期六大维度的交叉分析,更清晰地理解英伟达如何在AI新时代中谋求其长期的结构性主导地位。
我们先亮明观点——看涨此次财报。
大家好,我们是美股投资网,2008年成立于美国硅谷,由前纽约证券交易所资深分析师Ken创立,旗下 AI量化美股分析工具- 美股大数据 StockWe.com 每天处理千万级股票数据:捕捉期权大单,实时主力资金流向、机构持仓变化、川普突发新闻,精准买卖信号第一时间发到您手机APP!
英伟达Q1会不会超预期?
根据美股大数据的期权异动大单追踪,英伟达股票财报后的涨幅或跌幅可能高达7.4%。这一数字低于过去八个季度英伟达股价在财报公布后次日11.3%的平均波动幅度。
我们同时也会分析,财报前英伟达暗池大单买卖总价值分布
我们先从英伟达自己给出的业绩指引说起。在上一季度财报中,英伟达给出了Q1的营收指引——430亿美元,波动区间上下2%。同时,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计算的毛利率预计为70.6%,非GAAP口径为71%。运营支出预计为52亿美元(GAAP)和36亿美元(非GAAP),其他收入预计为4亿美元。
这组指引在结构上呈现出较为稳健的增长节奏。是那种典型的大型科技公司在高位时,习惯性的“风险可控”式表态。但真正值得推敲的地方在于,这份预期并没有把英伟达现阶段的增长潜力“讲满”。
我们可以先看最关键的一项——营收增长的绝对值和环比速度。
上季度营收是393亿美元,这一季指引430亿美元,环比增长只有37亿,增幅大概是9.4%。这个数字放在别的公司可能还不错,但对英伟达这种动辄季度增长15%、20%的表现来说,就显得偏保守了。
再来看毛利率。非GAAP口径从上季度的73%小幅回落到71%,GAAP口径也是类似的趋势。这说明公司没有在利润率上做出更强的引导,也没向市场传递出“效率还能继续拉升”的信号。
另外,支出这块也值得注意。虽然英伟达的收入同比还在增长60%以上,但运营支出基本没什么变动,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管理层对当前阶段的投入是有所保留的,并没有明显扩大开支。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刚刚好”上。英伟达过去七个季度,公司每一次都超出市场预期,其中不乏大幅“击穿预期”的季度。所以你说,一家惯于交出亮眼成绩单的公司,突然给出一个温和得近乎保守的增长指引,不免让人多想。
我们美股投资网分析认为,这更像是一种有意为之的预期管理(expectation management)。通过设定较低的起点,为后续的“超预期”创造空间。这种手法在美股市场并不陌生,尤其在科技板块更是常见套路:保守指引、轻松 beat、情绪放大、估值上修。最终实现的是情绪和股价的双重助推,让公司和机构都能从中受益。
事实上,类似的误判过去已经发生过。比如在去年6月至9月,英伟达股价曾出现超过20%的回调,当时市场担心的是——同比增速开始放缓。
但这其实落入了一个常见的“百分比陷阱”:只看到了增长率的变化,却忽略了公司营收体量本身的巨大跃升。英伟达的收入已经从270亿美元增长到610亿美元,如今全年指引更是接近1300亿美元。对这样一个已经站在高位的公司来说,继续稳定增长,比从小基数翻倍要更难、更有含金量。
因此,我们并不认为这是英伟达在主动设限。更合理的解读是:公司与市场之间,在默契地完成一场“搭台”式博弈——为情绪准备缓冲区,为估值预留上行空间。对英伟达而言,这是在当前阶段最稳健、也最可控的表达方式。
换句话说,英伟达这次的财测,可能并非在直接回应“业绩能否增长”的问题,而更像是在控制市场“如何感知”它的增长节奏。而要看清这种节奏,就不能只盯着财测数字本身,更要回到它的产品进展、产能节奏和客户需求的实际情况。
英伟达产品周期切换期的真实节奏
英伟达当前正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产品周期:两个旗舰架构——Hopper 和 Blackwell 正在实现前后接力。在上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管理层已经确认:Hopper 的出货仍在环比增长。这说明它的需求依然真实存在,并不是在清库存。同时,Blackwell 系列的交付正在加速,首席财务官Colette Kress曾指出,单批次部署量动辄就达到10万片GPU,这是实打实的规模上量,而不是测试订单。
对比来看,2024年全年 Hopper 架构的出货量约为130万片;而仅亚马逊、微软、谷歌和甲骨文四大科技公司,就已为 Blackwell 芯片在 2025 年预订了超过360万片,显示出下一代架构的订单需求已显著超越当前产能。
其中,甲骨文(Oracle)最新宣布将采购40万块英伟达GB200芯片,用于建设一座战略级 AI 数据中心,总投资规模高达400亿美元,成为目前已披露的最大单笔采购计划之一。
这说明Blackwell 的实际需求远远高于英伟达当前产能。也就是说,现在英伟达财报中反映的不是“市场愿意买多少”,而是“我现在能生产多少”。一旦产能爬坡结束,营收释放将会是跳跃式的,而不是线性增长。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的是,Blackwell 并不是简单的架构升级。它从 NVLink 8 进化到 NVLink 72,带来的不只是通信带宽,而是整机架构、供电系统、散热机制和平台协同的全方位革新。初期确实存在良率爬坡、系统磨合等挑战,但随着产能稳定,这种结构性成本会被快速摊薄,未来毛利率将有明显提升空间。
目前,英伟达预计 GAAP 毛利率将出现小幅下调,这一调整在当前阶段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Hopper 与 Blackwell 架构处于并行交付阶段,导致短期制造成本出现重叠;另一方面,公司也需为潜在政策不确定性(如出口审查与对华关税)预留一定利润缓冲。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特朗普宣布将相关关税措施延后90天执行,这部分毛利率压力在本季度之后有望逐步缓解。
与此同时,英伟达的高端产品线也在持续向上爬坡。其下一代旗舰系统 DGX GB300 预计将在今年9月开始交付,据业内消息,一座机柜(Rack)定价高达400万美元,较上一代产品提升约30%。这不仅将带动 ASP(平均售价)显著抬升,也为后续毛利率回升提供实质性支撑。
换句话说,当前的利润下调,更像是阶段性的节奏调整,而非结构性恶化。
英伟达客户结构演变
除了产品节奏,更值得关注的,是英伟达客户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正在重新定义它的增长路径与市场定位。
第一层,是传统的超级云客户。它们仍是英伟达收入的压舱石,也是在宏观不确定性下,最具稳定性的需求来源。2025财年,Meta 将AI相关资本支出上调至640亿至720亿美元,微软预计将投入800亿美元,同比提升52%,谷歌也预计达到750亿美元,主要流向AI数据中心建设。这些持续的高投入,是支撑分析师对英伟达短期财测保持乐观的核心逻辑。
第二层,是快速崛起的 Neocloud 客户。这些平台不自研模型,而是专注于构建基于英伟达GPU的标准化算力网络,将AI能力以“服务”形式提供给中小模型公司、AI创业团队和垂直场景用户。以CoreWeave为例,2025年Q1营收达9.8亿美元,同比增长超420%;在手未交订单高达259亿美元,其中70%的营收来自英伟达芯片租赁。Nebius、Lambda、Crusoe等也在同步扩容。这类客户正在弥补过去出货高度集中于几家巨头的结构性风险,同时显著提升了算力供给的分发效率。
第三层客户,是国家级合作方——不是企业采购,而是以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级别采购行为。这些订单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不仅具备超大规模、超长周期,更代表着英伟达正在深度参与到全球算力主权体系的建设中。
比如沙特政府支持的Humain项目,规划在五年内建设一座500兆瓦级AI数据中心,目标部署50万至100万颗GPU,整体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这将是当前全球最大规模的AI基础设施计划之一。而这批芯片的技术核心,正是来自英伟达。
与此同时,美国已与阿联酋达成初步协议:自2024年起至2027年,每年向其出口50万颗英伟达先进AI芯片,三年总量超过100万颗。其中五分之一将交由阿布扎比的AI龙头企业 G42 使用,其余部分用于支持OpenAI及其他美企在当地建立的数据中心。
这类合作的本质,已不再是“客户下单”,而是英伟达作为平台级能力,参与到国家主权层面的AI能力建设中。它提供的不是某种产品,而是一整套技术秩序、算力标准与生态体系。
从稳定订单,到灵活分发,再到国家绑定——英伟达的客户结构已具备三重维度的支撑:
超级云厂商,提供稳定现金流和业绩节奏;
Neocloud 平台,带来边缘市场的放量增速;
国家级项目,形成跨周期、跨区域的战略锁定。
这三类客户,构成了英伟达今天最值得被重估的基本盘:它已经不只是芯片设计公司,而是全球AI基础设施规则的制定者与分发者。
英伟达未来会否有新的叙事逻辑?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一个更核心的问题:英伟达的“下一个增长故事”是什么?换句话说,当这轮AI芯片周期逐步成熟,市场的关注点将不再是某一代产品性能领先多少,而是:英伟达还能不能继续引领行业的节奏?还能不能持续绑定资源、定义秩序?
英伟达显然已经在给出它的答案。它的价值,从来不仅仅是单颗芯片性能的堆叠,而在于产品路线图的可见性与产业节奏的控制力。
2025年即将量产的 Rubin 架构,和已定档2027年的 Rubin Ultra,正是它长期规划中的关键节点。从 Blackwell 到 Rubin 的无缝衔接,不只是技术演进,更是利润节奏的前置编排。竞争对手可能还在追赶当前架构,而英伟达已经在推进下一代的试产。这种“节奏领先”——不是偶发的技术压制,而是系统性战略执行力的体现。
而在技术架构之上,英伟达正推动更底层的统一标准——NVLink Fusion 正是这个战略的代表性动作。未来AI系统的核心不再是“算力多少”,而是“如何协同”。Fusion的目标,是在多芯片、异构算力和系统级调度之间,建立一个可控、统一的连接与通信协议。这种底层协议的建立,本质是对整个AI系统生态的“绑定”。过去是CUDA锁住开发者,这一次,英伟达要锁定的是整套系统的运行方式。
更关键的是,这类平台能力的构建,已经超越企业间的商业合作关系。它开始成为一种“行业通用模板”,渗透到模型开发、系统集成、AI基础设施建设等更广阔的空间。这并非一场产品竞争,而是产业秩序的输出。这就是英伟达正在释放的“平台溢价”——它的核心不在于当前利润有多亮眼,而在于它能以一套稳定的路线图 + 一套可复用的系统架构,牵引整个行业的资源配置、工具选择与边界构建。
所以,今天如果要重新评估英伟达的估值逻辑,不能再用“芯片×单价”这种线性模型来看待。
我们真正需要建模的,是三件事:
平台的绑定力;
架构的可复制性;
全球算力网络的集成深度。
这三者决定了它未来五年增长的确定性——不靠单季情绪,而是可以写进长期预期表格的、结构性的主导力。
最后我们来谈股价,现在英伟达在130块附近,离前高153美元不远,技术面上空间相对比较小。尤其是在财报公布前,市场情绪可能已经拉得很满了,再往上冲的话,风险会放大。所以这个位置,不太适合去重仓追涨。我们的观点一直很清楚:如果你是长期看好英伟达生态护城河的投资人,那就耐心点,等市场情绪消化,回调了再上,性价比会更好。
现在这个位置,更适合少量观察仓,不建议重压。真正的好机会,往往出现在市场反应过头的时候。我们美股投资网已经在100美元重新建仓英伟达。
好了。你看好英伟达财报吗?你会在这个价格建仓吗?你的成本价多少?欢迎加我们微信分析师讨论 微信号 MaxF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