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StockWe8 客服微信2号 MaxTrades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Robert

 

“去年是台积电大大增长的一年,其实在过去三年里,公司每一年都是快速地增长,只是今年虽然公司仍然在度过一个产业里库存过多的调整期,但是随着我们库存逐渐降低,我们也已经看到某些市场的部分终端需求逐渐回升的现象。今年所以虽然我们可能有少许负成长,公司已经准备好迎接明年开始、下一波很好的增长。”6月6日,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在公司年度股东发布会上发言称。

台积电是全球晶圆代工龙头企业,总部位于中国台湾,客户涵盖苹果、英伟达、AMD等重要芯片设计公司。此前在4月20日,台积电披露一季度财报,以美元计,其营收为167.2亿美元,同比下降4.8%;以新台币计,营收为5086.3亿新台币,同比增加3.6%,净利润为2069.9亿新台币,同比增长2.1%。台积电毛利率由前一季度的62.2%降至一季度的56.3%。

“2022年是极具里程碑的一年,美元营收年增长33.5%,在全世界面临极大经济、地缘政治挑战下仍取得佳绩。”刘德音称,在股东大会上,刘德音向股东说明称,台积电2022年营收达2.26万亿元新台币,占全球半导体(不含存储芯片)30%产值,较2021年增长4%。从出货量上来看,台积电去年晶圆出货达1530万片12英寸约当量晶圆,同比增长110万片;提供288种不同的制程技术,为532个客户生产12698种不同产品。目前来看,台积电75%的研发预算用于先进制程,25%用于特殊制程。

刘德音还称,除晶圆制造外,先进封装技术也是台积电增加业务附加价值的关键,共同为客户打造一站式解决方案。对此,他提到,近期AI需求增加确实使台积电接到许多订单,且均需要先进封装,在市场需求远大于现有产能下,使公司需要扩大先进封装相关产能。

先进封装是台积电今年大力投资的技术方向,其认为,半导体除了通过摩尔定律降低成本外,先进封装也是增加产品价值的重要方法。刘德音表示,台积电将3D堆叠及先进封装为台积电研发重要的两只脚之一。他表示,台积电研发经费约4分之3在先进制程及封装,4分之1在特殊制程。

另一方面,先进制程和先进封装需求的增长,源于AI应用剧烈增长,其中英伟达AI用GPU芯片订单增加,刘德音指称,自2012年起开始发展的深度学习,再到2022年底发布ChatGPT,两者都是AI应用突破,从需求来看相当令人振奋。台积电过去主要业务来自智能,去年高性能(HPC)需求超越手机,随着AI发展加速将更为明确。

英伟达CEO黄仁勋上周在台北国际电脑展上发布一连串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产品和服务,为AI热再添一把火。黄仁勋认为,加速计算与AI两大发展趋势相结合,将改变过去60年来的计算方式。2022年11月,OpenAI公司发布聊天机器人ChatGPT,迅速在全球范围掀起新一轮围绕大模型的AI热潮,也带动英伟达GPU成为行业争抢的热门产品。

但不代表手机等市场会萎缩。“黄仁勋上周刮起一阵旋风,但他所有的生意都是在数据中心。”刘德音说,“但我们还要看到,包括英特尔、高通他们还说,生成式AI不仅是在数据中心,它也会在智能手机、PC、物联网设备上面,因为云端数据中芯有延迟、还没有隐私,这就代表了我们在智能手机、PC甚至汽车业务会增加。”台积电总裁魏哲家亦称,虽然今年手机整体需求下滑,但对台积电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市场占有率增加、使用的半导体数量提升。

刘德音乐观预计,虽然台积电正在处于库存调整期,但客户正在降低库存,并且看到一些终端市场正在复苏。“今年的销售额可能会略有下降,但我们预计从明年开始将实现强劲增长。”他还表示,对明年半导体行业更广泛的复苏充满信心。

魏哲家还预计,2023年上半年台积电营收将同比下降 10%,而下半年业绩将优于上半年。

在会议上,有投资人问及台积电资本支出目前正处于何种阶段。刘德音回应称,台积电依靠技术领先而非降低资本支出以回报投资人,其业务增长性不仅是来自产业增长,而是技术领先。此前在发布一季度业绩是台积电公布,将维持上一季度公布时的全年资本支出计划,即2023年资本开支介于320亿至360亿美元之间。

近两年,台积电资本支出增长迅速,除内部用于先进制程扩产外,还有多个海外项目启动,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等。对此,刘德音坦言,此前美国“芯片法案”抛出的补贴计划,其条件“令人惊讶”,也令其他申请补助的厂商也都感到惊讶。但他表示,台积电5月底已向美国政府告知疑虑,将持续与美国政府沟通,目前后者也持开放态度,双方正在协商中。

对于德国设厂方面,刘德音称“感觉还不错”,但仍在于德国政府谈判中,包括各种补贴条件都在讨论中,希望不要有附带条件。他还表示,在人才等问题上,德国政府承诺协助解决,会派学生到中国台湾做交换学生。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华尔街正在上演一幕奇特景象,投资者疯狂追捧科技股之际,对标普500指数前景的悲观情绪却达十年之最。

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数据,对冲基金及其他投机客正在大量累积标普500指数空单,看跌持仓达到2007年以来的高点;与此同时,他们对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100指数的看法截然相反,近几周净做多仓位接近去年底以来最高水平。

安捷资管CEO陈灏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解释了美股投资者“单押”科技股的三点原因加息预期见顶、商业地产危机以及人工智能(AI)炒作。

“单押”科技股

截至2日收盘,道指年初至今仅上涨1.9%,标普500指数累计涨幅为11.5%,纳指涨幅为26.5%,已连续六周实现周线上扬,创2020年1月以来最长连涨纪录,纳斯达克100指数更是暴涨33.0%。

值得一提的是,若剔除市值最高的七大科技巨头的贡献,今年前五个月,标普500指数不涨反跌。以5月为例,少数股票贡献了上月的绝大部分涨幅。据投资机构Bespoke的数据,标普500指数当中市值前十的企业,股价上涨8.9%,而剩下的490只成份股股价则下跌4.3%,令该指数整体微涨0.2%。

据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的公告,截至5月31日,标普500指数前十大权重股依次是苹果、微软、亚马逊、英伟达、谷歌母公司Alphabet A类股和C类股,脸书母公司Meta、伯克希尔哈撒韦B类股、特斯拉以及联合医疗保险。

陈灏告诉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随着通胀上行速度的缓和,投资者已押注利率见顶,预期美联储加息周期大概率会在五六月份结束。历史数据表明,利率见顶后的6~8个月,美联储就会启动降息,此前爆发的硅谷银行危机更是令降息预期升温,故纳指率先上扬,并跑赢其他股指。”

陈灏进一步解释称,美联储激进加息至今,债务成本上升、地产价值缩水、远程办公引发的办公空间需求下降已令商业地产显著承压,面临流动性压力,“上述危机主要影响传统行业,而非新经济行业,故标普500指数跑输纳指。”

而令科技股一枝独秀的第三点原因是害怕错失AI风口的情绪。“近几周,在美国债务上限谈判的不确定性中,投资者试图寻找能够炒作的题材,像AI这类拥抱星辰大海的科技创新,无疑具有想象空间。”陈灏说。

市场分化蕴藏风险

科技股在去年“翻车”之后,重新夺回市场领跑者地位,其中,投资者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趣激增功不可没。

处于狂热中心的芯片制造商英伟达,今年股价已经飙涨1.7倍,助其市值于上周短暂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微软于年初对ChatGPT开发商OpenAI追加百亿美元投资,并升级自家搜索引擎,多项举措令其股价今年大涨近四成。其他大型科技股表现也可圈可点,如Meta股价飙升1.3倍,Alphabet累涨41.3%。

随之而来的,是科技巨头占大盘权重的一再攀升。数据显示,苹果、微软、Alphabet、亚马逊、英伟达和Meta,六家公司占到标普500指数权重的逾四分之一。

陈灏警告称,上述情形存在巨大风险,一旦个别股票急挫,将拖累主要股指震荡。“包括机构和散户在内的许多投资者都会加杠杆去炒作这些科技巨头。以特斯拉为例,去年底今年初,该股股价在很短时间内由200美元腰斩至100美元,对投资者的杀伤力很大。”

嘉盛集团资深市场分析师辛科塔(Fiona Cincotta)也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对科技板块持谨慎态度,“从技术上讲,大型科技股已经超买,投资者再次入场之前需要等待一些价格回调。我认为,不要指望当前的反弹速度和力度能够持续下去。”

对于围绕AI的狂热,她直言,害怕错失的情绪具有相当大的驱动力,相关概念股以如此迅猛态势上涨,不免引发担忧。“我们绝对处于一个炒作时期,需要退后一步,试着了解对新技术寄予的厚望能否真的实现。”辛科塔说。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在5月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出炉后,华尔街资深经济学家埃里安(Mohamed El-Erian)发出最新表态,美联储不应该过早引导投资者预期6月份会暂停加息。

安联集团首席经济顾问、Gramercy Funds董事长埃里安上周五(6月2日)提出,人们现在或许对美联储充满疑惑——为什么他们在就业报告强于预期的情况下,还给出“在6月暂停加息”的引导。

上周五公布的非农数据显示,继4月份向上修正后,美国企业5月季调后增加了33.9万个就业岗位,失业率上升至3.7%,工资增速放缓。这是连续第14次就业数据强于预期,可见美国经济仍然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引擎。

此前,受美联储青睐的通胀指标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4月上升速度快于预期。

而美联储理事杰斐逊稍早时曾暗示,美联储倾向于在6月会议上维持利率不变,以给决策者更多时间评估经济前景。

“美联储应该再加息”

对此,埃里安对美联储指责道,“(美联储)认为一个月的数据会带来巨大的变化,这是在欺骗自己,但他们已经这样做了,这是一种耻辱。”

“如果他们认真对待2%的通胀目标,考虑到这些比预期要热的数据,他们应该再加息。”

埃里安还痛批道,“这就是过度依赖数据的风险,你会被困在一个越来越小的角落,而数据会把你钉在那里。”

目前,更多交易员已经押注美联储将在本轮加息周期内再进行一次加息,不过他们仍认为最有可能的时间是在7月份。

埃里安称,他担心美联储官员会把经济推入衰退首先,他们缺乏战略眼光和有效的货币框架;其次,他们设定了错误的通胀目标;第三,他们正试图努力恢复自己的信誉。

“我担心,再次出现政策失误的风险相当高,”埃里安表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周二晚间,世界银行发布最新的半年度《全球经济展望》,在上调2023年全球经济预期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美联储加息和欧美银行业危机对发展中经济体造成的危害和风险。

(来源世界银行)

整体而言,世界银行将2023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报告的1.7%提升至2.1%。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预期上修0.2%至0.7%,其中美国的经济增速预期上调0.6%至1.1%,而欧元区的经济预期也从0%上调至0.4%。

最新报告也显著上调了中国经济的预期。据整理,6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上调中国2023年经济增速预期至5.6%,较今年1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的4.3%和4月《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的5.1%均显著提升。

最新报告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速预期上修0.6%至4.0%。除中国外,世界银行也将俄罗斯的2023年经济增速上修3.1%至-0.2%。南非、印度、阿根廷等国的增速预期则出现了下调。

对于经济增速展望,世界银行行长彭安杰(Ajay Banga)也强调“我们必须记住,增长预测只是预测而非必然结果。我们有机会扭转局势,但这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美联储加息最脆弱经济体买单

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也将2024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修0.3%至2.4%,主要原因是发达经济体增速被下修了0.4%。对此,世界银行的副首席经济学家Ayhan Kose将其称为“今年早些时候看到的阳光正在消退,灰色的日子可能就在眼前。”

根据最新的预期,全球65%的经济体在2023年的经济增速,是要低于前一年的,也就是“急剧、同步的全球经济放缓”。许多低收入国家过去十年糟糕的财政管理也令问题更加复杂化。

官方给6月报告起的标题叫做《高利率环境下全球经济危险重重》,也在报告中特意点出美联储政策外溢全球的负面结果。

世界银行表示,虽然迄今为止欧美银行业危机对大多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造成的危害有限,但形势十分危险。在信贷条件收紧的背景下,有四分之一的新兴市场国家已经无法通过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这也给信用度低的发展中国家带来格外严重的影响,世界银行预期这些国家在2023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大致不到一年前水平的一半。

世界银行还进一步分析了美联储加息对新兴市场的影响。报告指出,美联储的鹰派政策,会给发展中经济体带来不利财务影响。对于许多金融市场欠发达的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利率升高使得偿还贷款的利息成本变高,同时如果货币贬值,进口食品的成本也会变得更高。

据悉,世行测算的数据显示,全球最穷的28个经济体,也就是平均年收入低于1000美元的地方,平均债务与GDP的比值从2011年的36%升至67%,利率的进一步走高也将令财务成本居高不下。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作为美股市场上最受关注的股票之一,特斯拉究竟是汽车股,还是科技股,有关于此的争论一直存在。

最新的观点来自华尔街投行Piper Sandler。在该行分析师Alexander Potter看来,特斯拉不应只被视为一只汽车股。

Potter给予了特斯拉股票“买入”评级,并将该股的目标价设定为280美元。这比特斯拉最新收盘价高出25%以上。

特斯拉股价周二收盘上涨1.7%,报221.31美元。该股目前已经连续七天上涨,在此期间累计上涨近19%。

行业数据显示,特斯拉5月份中国产汽车销量约为7.8万辆,高于4月份的约7.6万辆。华尔街预计,特斯拉第二季度交付量约为44.5万辆,高于第一季度的42.3万辆。在这44.5万辆中,约有一半将在中国生产。

单看汽车业务并不便宜

如果仅仅考虑特斯拉汽车业务的潜力,那么该股当前的价格显然并不便宜。

从市值来看,特斯拉目前的市值已经超过了6900亿美元。这几乎是丰田汽车市值的三倍。丰田汽车是全球市值第二高的汽车制造商,也是规模最大、盈利最稳定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从市盈率来看,丰田美国存托凭证(ADR)当前的交易价格约为该股2024年预期业绩的9倍。相比之下,特斯拉的市盈率高达45倍。

当然,特斯拉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2023年的销量预计将达到180万辆左右,较2022年增长约40%。而丰田汽车的年销量近年来一直徘徊在1000万辆左右。

不应仅被视为汽车股

特斯拉看起来是一家正处高速成长中但估值昂贵的汽车公司,但它远不止于此。

Potter在周一晚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其将特斯拉目标价设定在280美元,主要是考虑到该公司新的收入来源。

特斯拉不仅向居民用户销售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存储产品,还销售公用事业规模的电池存储产品。

此外,特斯拉还销售驾驶辅助软件,每台售价高达1.5万美元。以如此高的价格销售一款基于软件的产品,在乘用车行业是独一无二的。

特斯拉正在开发的AI驱动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曾表示,有朝一日这可能成为特斯拉最有价值的部分。

Potter还看到了特斯拉在家用热泵等领域的机会。特斯拉汽车HVAC系统使用热泵,比传统的加热和冷却技术更高效。

Potter对特斯拉汽车业务的估值为每股135美元,市值约为4300亿美元;对特斯拉其余业务(包括软件和能源存储)的估值为每股145美元,市值约为4600亿美元。

根据FactSet的数据,Potter给出的280美元目标价是华尔街较高的预期之一。目前,华尔街投行对该股的平均目标价约为192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周二(6月6日),“ChatGPT之父”、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警告称,人工智能(AI)对人类构成了生存风险,他建议由类似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组织来监督AI。

OpenAI是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开发公司,旗下拥有大语言模型GPT-3以及多模态模型GPT-4等产品。

ChatGPT于去年11月发布,上线两月便拥有了1亿月活跃用户,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今年3月,OpenAI网站的访问人数已达到8.47亿。机构预计,OpenAI将很快成为有史以来月活用户最快达到10亿的网站。

ChatGPT的横空出世引发了科技公司对AI的狂热追捧,同时也加剧了人们对AI失控的担忧。

奥特曼周二表示“世界面临的挑战是,我们将如何管理这些风险,并确保我们仍然能够享受到这些巨大的好处。没人想毁灭世界。”

奥特曼提议设立一个类似于IAEA的组织来监督AI。IAEA成立于1957年,是致力于和平发展核能的独立政府间国际组织。

奥特曼指出,IAEA是一个典范,面对一项非常危险的技术,在设置护栏后,能同时兼顾机遇和安全。

奥特曼在访问阿联酋期间发表了上述言论,作为OpenAI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近来访问了全球多个国家,讨论关于AI的发展前景。

上月底,包括奥特曼在内的超过350名领域的行业高管、专家和教授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他们在信中警告称,AI可能给人类带来灭绝风险。

这封信只有一段话“减轻AI带来的灭绝风险,应该与流行病和核战争等其他社会规模的风险一起,成为全球优先事项。”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华尔街正在上演一幕奇特景象,投资者疯狂追捧科技股之际,对标普500指数前景的悲观情绪却达十年之最。

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数据,对冲基金及其他投机客正在大量累积标普500指数空单,看跌持仓达到2007年以来的高点;与此同时,他们对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100指数的看法截然相反,近几周净做多仓位接近去年底以来最高水平。

安捷资管CEO陈灏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解释了美股投资者“单押”科技股的三点原因加息预期见顶、商业地产危机以及人工智能(AI)炒作。

“单押”科技股

截至2日收盘,道指年初至今仅上涨1.9%,标普500指数累计涨幅为11.5%,纳指涨幅为26.5%,已连续六周实现周线上扬,创2020年1月以来最长连涨纪录,纳斯达克100指数更是暴涨33.0%。

值得一提的是,若剔除市值最高的七大科技巨头的贡献,今年前五个月,标普500指数不涨反跌。以5月为例,少数股票贡献了上月的绝大部分涨幅。据投资机构Bespoke的数据,标普500指数当中市值前十的企业,股价上涨8.9%,而剩下的490只成份股股价则下跌4.3%,令该指数整体微涨0.2%。

据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的公告,截至5月31日,标普500指数前十大权重股依次是苹果、微软、亚马逊、英伟达、谷歌母公司Alphabet A类股和C类股,脸书母公司Meta、伯克希尔哈撒韦B类股、特斯拉以及联合医疗保险。

陈灏告诉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随着通胀上行速度的缓和,投资者已押注利率见顶,预期美联储加息周期大概率会在五六月份结束。历史数据表明,利率见顶后的6~8个月,美联储就会启动降息,此前爆发的硅谷银行危机更是令降息预期升温,故纳指率先上扬,并跑赢其他股指。”

陈灏进一步解释称,美联储激进加息至今,债务成本上升、地产价值缩水、远程办公引发的办公空间需求下降已令商业地产显著承压,面临流动性压力,“上述危机主要影响传统行业,而非新经济行业,故标普500指数跑输纳指。”

而令科技股一枝独秀的第三点原因是害怕错失AI风口的情绪。“近几周,在美国债务上限谈判的不确定性中,投资者试图寻找能够炒作的题材,像AI这类拥抱星辰大海的科技创新,无疑具有想象空间。”陈灏说。

市场分化蕴藏风险

科技股在去年“翻车”之后,重新夺回市场领跑者地位,其中,投资者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趣激增功不可没。

处于狂热中心的芯片制造商英伟达,今年股价已经飙涨1.7倍,助其市值于上周短暂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微软于年初对ChatGPT开发商OpenAI追加百亿美元投资,并升级自家搜索引擎,多项举措令其股价今年大涨近四成。其他大型科技股表现也可圈可点,如Meta股价飙升1.3倍,Alphabet累涨41.3%。

随之而来的,是科技巨头占大盘权重的一再攀升。数据显示,苹果、微软、Alphabet、亚马逊、英伟达和Meta,六家公司占到标普500指数权重的逾四分之一。

陈灏警告称,上述情形存在巨大风险,一旦个别股票急挫,将拖累主要股指震荡。“包括机构和散户在内的许多投资者都会加杠杆去炒作这些科技巨头。以特斯拉为例,去年底今年初,该股股价在很短时间内由200美元腰斩至100美元,对投资者的杀伤力很大。”

嘉盛集团资深市场分析师辛科塔(Fiona Cincotta)也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对科技板块持谨慎态度,“从技术上讲,大型科技股已经超买,投资者再次入场之前需要等待一些价格回调。我认为,不要指望当前的反弹速度和力度能够持续下去。”

对于围绕AI的狂热,她直言,害怕错失的情绪具有相当大的驱动力,相关概念股以如此迅猛态势上涨,不免引发担忧。“我们绝对处于一个炒作时期,需要退后一步,试着了解对新技术寄予的厚望能否真的实现。”辛科塔说。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周一(6月5日),苹果2023年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23)在美国旧金山召开,本次WWDC的口号是“码出新宇宙(Code new worlds)”。

和爆料基本一致,苹果发布了其首款混合现实(MR)头显设备 Vision Pro以及全新的15英寸MacBook Air。此外,苹果各大设备的操作系统均迎来升级。

在WWDC之前,苹果公司股价刷新历史新高,美股开盘一度涨超2%,然而,当Vision Pro的价格公布后,该股价迅速跳水,尾盘一度跌超1%,3499美元的售价显然超出了市场预期,苹果股价周一收跌0.76%。

万众期待的Vision Pro压轴登场,这款产品堪称苹果公司近10年来最重要的一款新产品。苹果花了七年时间来研发Vision Pro,并且多次推迟发布。苹果CEO蒂姆·库克称“这标志着一个旅程的开始。”

Vison Pro同时搭载了M2和全新的R1芯片,R1芯片是苹果公司专门为这款产品研制的芯片,主要负责数据传输。

与苹果的其他设备一样,Vision Pro将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名为vision OS。

据苹果公司介绍,用户可以通过手、眼和声音来控制Vision Pro,这款设备将使用户能够以更身临其境的方式体验电影、电视节目和游戏。

Vision Pro可投射一个巨大的电影屏幕,还可捕捉或播放三维视频。迪士尼CEO罗伯特·伊格尔参加了苹果WWDC23,他在预先录制的视频中表示,一旦Vision Pro发货,迪士尼将为其提供流媒体服务。

在苹果官方的演示视频中,用户可以身临其境般观看《星球大战》等特效大片,还可同时观看多场体育比赛。

除了娱乐功能之外,苹果还展示了Vision Pro在工作环境中的使用。Vision Pro能够投射一个类似于现代桌面的屏幕,以取代电脑显示器,用户可以使用键盘等设备打字。

Vision Pro并不会将用户与外界隔绝,当有人在附近时,Vision Pro会将用户眼睛的图像显示在设备的外部,附近的人会出现在用户的视野。

Vision Pro预计将于2024年初上市,售价为3499美元,明显高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以Meta定于今年秋季发售的Quest 3为例,128GB的定价为499.99美元。即便是定位高端的Quest Pro,其首发价格也“仅为” 1499.99美元。

苹果推出15英寸的MacBook Air

在今天的大会上,首先登场的是15英寸的MacBook Air,这是苹果公司史上最大的MacBook Air,搭载了M2芯片,电池续航最高可达18小时,起售价为1299美元。

15英寸MacBook Air国行版起售价为10499元人民币,6月7日上午9点接受订购,6月13日开始发售。

苹果将去年发布的13英寸MacBook的价格下调了100美元,至1099美元。

苹果推出了新版Mac Pro,配备M2 Ultra芯片,起售价为6999美元,这意味着苹果Mac系列所有产品都完成了向自家芯片的转变。

各大操作系统集体升级

除了新推出的硬件产品外,iPhone、iPad、Mac和Apple Watch等设备也照例迎来了操作系统更新。

在全新的iOS 17系统中,电话、FaceTime和信息功能都进行了更新。苹果推出了名为Near Drop的新功能,Near Drop将允许通过触摸手机来交换联系人方式。

苹果还推出了名为Journal的新款应用程序,将于今年晚些时候登陆iPhone平台,可用于记录用户的日常、音乐、位置、照片和活动。此外,另一新款应用程序“StandBy”可将一台闲置的iPhone转化为一种播放器。

在iPadOS 17系统中,苹果推出了全新的交互式小部件界面和更新后的锁屏功能。

苹果推出全新的macOS Sonoma系统,增加了游戏模式,以改善游戏时的体验。

知名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亮相苹果WWDC23,宣布《死亡搁浅导演剪辑版》将会在今年晚些时候登陆Mac平台。小岛秀夫还表示,未来将会有更多作品在Mac平台上发布。

MacOS Sonoma将配备全新的Safari浏览器,使用更新版本的WebKit引擎作为其核心。

苹果宣布为无线耳机AirPods新增聆听模式Adaptive Audio,用户可根据需要智能调整降噪级别。

苹果在watchOS 10中重新设计了小部件和的大部分的应用程序。

相关报道

“苹果春晚”来了!头显设备起售价3499美元!苹果这场重磅发布会还有哪些看点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B站离扭亏更进一步。

6月1日晚发布的一季报显示,当期,该公司营收50.7亿元,同比增长0.3%;净亏损6.296亿元,亏损额同比收窄72%。

这背后是,B站大幅降本。一季度,该公司营业成本同比减少7%;经营开支总额同比减少11%。

可代价也客观存在。

月活压力

曾经高速增长的B站似乎正在走向流量天花板。

一季度,该公司月活用户3.15亿,同比增长7%,增速放缓;环比则继续下滑,上季度月活为3.26亿。

种种数据变化或许可以解释这一局面。

从核心流量入口来看,PUGV(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Video,专业用户创作视频)板块有些变化。

一季度,B站日均活跃UP主同比增长42%,月均投稿量2250万,同比增长79%。但该公司并未披露月均活跃UP主数量,在上季度,B站月均活跃UP主380万,环比基本持平。上季度B站月均投稿量为1760万。

此前,B站陷入UP主停更风波。一位在B站拥有数万粉丝的UP主称,一条各项数据和去年差别不大的视频内容,B站给到创作者的收益可能只有去年的1/3-1/2。

对此,在财报电话会上,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解释,该平台依旧有几百万的活跃UP主,且平台激励更多针对一万粉以下的UP主。“对于一万粉以上的UP主,会帮助他们通过B站找到赚钱的手段。”他称。B站提供数据显示,一季度,超150万UP主获得收入,同比增长50%。

另据美股投资网分析师了解,因为转化率相对不高,广告主投放B站热情确实有所下滑。“投放实际效果很有限。”有头部饮品市场负责人称。

此外,一季度,B站收入分成成本为20亿元,同比减少8%。这意味着,对UP主激励金大概率减少。

如此局面,一定程度上,会影响B站内容生态。

同期,在OGV(Occupationally Generated Video,专业机构创作视频)板块,B站发布了36部纪录片作品。截至第一季度末,B站大会员数达2020万,环比下滑120万。

而营销投放下滑,也对B站流量产生着影响。一季度,B站销售及营销开支同比减少30%。变化由于与用户获取有关的推广开支于2023年第一季度减少所致。

营收放缓

与流量增长放缓相对应的是,B站一季度营收同比仅增长0.3%。

好消息在于更具变现价值的日活数据保持增长。一季度,B站日活用户数为9370万,同比增长18%。日均视频播放量41亿次,同比增长37%。其中,Story-Mode竖屏视频日均播放量同比增长82%。截至一季度末,通过100道社区考试答题的正式会员数量同比增长29%至2.05亿人,正式会员第12个月的留存率稳定在80%。

在直播业务增长的推动下,B站第一季度增值服务业务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5%。广告业务收入12.7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前五大广告主行业为游戏、数码家电、电商、美妆护肤和汽车。

一季度,B站移动游戏业务营收11亿元,同比下滑17%。当季,该公司缺少新游戏推出。

同期,B站的IP衍生品及其他业务营业额为5.1亿元,同比下滑15%。主要由于电商平台的动画、漫画及游戏IP衍生品商品销售减少所致。

这种局面下,B站还能大幅减亏,动力来自降本。

一季度,该公司营业成本为40亿元,同比减少7%。其中,收入分成成本(营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20亿元,同比减少8%。服务器及带宽成本为3.84亿元,同比减少16%。受此推动,当期,B站毛利润达到11亿元,同比增长37%。

同期,B站经营开支总额为25亿元,同比减少11%。其中,销售及营销开支为8.802亿元,同比减少30%。一般及行政开支为5.717亿元,同比增加7%。研发开支为10亿元,同比增加2%。

截至2023年3月31日,B站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资总额194亿元。

变现潜力

对于下一步,B站已有规划。

该公司提出,将进一步推进商业化,提升毛利率,减少亏损,稳步迈向盈亏平衡的目标。

B站副董事长兼首席运营官李旎在财报电话会上表态,对广告业务持续增长特别有信心。

“会特别关注 ‘一横一纵’以及社区内交易消费繁荣后带来的新机会。对于 ‘一横’,理解为进一步重视中台技术能力和数据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广告效率。关于 ‘一纵’,公司在去年建立了六大重点的垂直行业,精准匹配不同行业在B站的广告模型。比如,通过跟阿里、拼多多、京东等平台也进行了深度的数据和广告合作,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10%。今年618期间,联动花火平台、带货跟效果广告等,进一步完善了营销路径,预期能实现同比3-4倍的收入增长。”她说。

李旎还透露,在品类上,B站已初步跑通了美妆、食品和数码品类等投放广告形态的模式,未来,在B站生态持续繁荣情况下,也会进一步地释放交易跟消费的势能。

陈睿则提出,B站的直播还有一倍的增长空间。

“理论上,每一个视频用户都应该是直播用户,每一个视频的UP主都应该是直播的主播。一季度,已经有70万的视频UP主通过直播获得收入。直播跟视频的充分融合,也有助于提高直播业务的毛利,降低成本,随着越来越多的视频UP主和素人成为主播,以及对于带宽成本的优化,相信直播业务的毛利率未来也会不断提升。”他称。

陈睿还披露了游戏板块发行规划。“国内版号每个月都在发,进口版号从去年开始发了两批,版号的充足供应,不仅利好游戏业务,也利好我们广告和直播业务。现在手上有8款拿到版号的游戏,这8款游戏都会在国内发行,同时还有5款游戏会在海外发行。在未来的几个季度里,将有13款游戏会和国内外的玩家见面。”他说。陈睿提到的将在国内发布8款新游戏,包括《闪耀!优俊少女》《摇光录乱世公主》《依露希尔星晓》等。

B站还进一步强调了扭亏进度。“会持续对于运营支出的控制,尤其是营销支出,营销支出在一季度同比下降了30%,相信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今年毛利率水平将因此逐季提升,运营支出也将出现同比的大幅下降,推动实现净亏损缩窄。”该公司CFO樊欣表示。

回头来看,为了扭亏,B站已经做足准备。但代价之一是,流量增长承压,此种境况又会进一步影响营收增长。

B站能做好平衡吗?

6月2日,该公司报收123.5港元/股,跌幅0.48%。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华尔街正在探索以ChatGPT为主的最新流行工具,希望通过提供足量的金融信息,使机器达到合理地为期权定价、建立投资组合或分析公司新闻的能力水平。

在最热衷于AI的银行中,大约40%的空缺职位是与AI相关的招聘,如数据工程师、量化分析师以及治理岗位。

包括亿万富翁投资者沃伦·巴菲特在内的许多人认为,热衷于采用复杂的AI系统是未来风险降临的先兆。

人工智能革命正在金融界上演。

对冲基金公司正在部署ChatGPT处理繁重工作,德意志银行使用人工智能(AI)扫描客户的投资组合,荷兰国际集团利用AI筛选潜在的违约方。摩根士丹利表示,正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试验运用AI技术。与此同时,摩根大通正在广泛吸纳AI人才,提供的相关招聘职位多于任何竞争对手。

“苦活、累活”都交给AI

事实上,AI早已应用于华尔街的各项工作中,比如计算信贷风险的机器学习算法。而现阶段,华尔街正在探索以ChatGPT为主的最新流行工具,希望通过提供足量的金融信息,使机器达到合理地为期权定价、建立投资组合或分析公司新闻的能力水平。金融从业者需要处理大量财经文本数据,如新闻、报告、评级等,甚至更深层次的程序代码编写工作, AI正在逐步接手。

据彭博社5月31日报道,一些对冲基金公司表示,生成式AI已被用于处理市场研究审查、基础代码编写与基金业绩总结等普通任务,这些曾经“折磨”华尔街初级员工的“苦活、累活”都将交由AI消化、完成。

系统性量化对冲基金Campbell & Co的首席执行官凯文·科尔(Kevin Cole)透露,该公司的量化分析师们使用大语言模型总结内部研究报告。凯文表示,AI在补全代码、编辑、查错等方面的能力非常强大。不过,人类员工仍会进行干预。目前的生成式智能工具,尚没有达到能改变人类日常投资方法的地步。

据彭博社6月1日报道,帮助高盛集团和荷兰国际集团等公司开展AI业务的公司Eigen Technologies表示,与去年同期相比,2023年第一季度来自银行的咨询增加了五倍。

咨询企业Evident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亚历山德拉·穆萨维扎德(Alexandra Mousavizadeh)表示,2022年11月ChatGPT的发布,“让每个人——董事会、首席执行官和银行的领导层——更加意识到这是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因素”。她将这种情况描述为“人工智能军备竞赛”。

德意志银行正在部署深度学习技术,以分析国际私人银行客户是否过度投资于某种特定资产,并为个人客户匹配合适的基金、债券或股票。在遵守法规的前提下,真人顾问会向顾客传递AI生成的建议。

德意志国际私人银行数据解决方案全球负责人克里斯汀·安妮·布雷姆克(Kirsten-Anne Bremke)表示“我非常喜欢这种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结合起来的方式。”

摩根大通出台了类似的计划。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今年5月为一项类似于ChatGPT的服务申请了专利,它可以帮助投资者选择特定的股票,目前该项目还处于初期阶段。

法国巴黎银行正在使用聊天机器人回答客户问题,利用AI检测并预防欺诈和洗钱行为。法国兴业银行则利用AI的计算能力扫描资本市场中的潜在不当行为。

今年4月,摩根士丹利表示,已经为一个模型申请了专利,该模型以侦测货币政策方向为目标,通过使用AI技术将美联储的信息划分为鹰派或鸽派。

3月21日,华尔街投行高盛的首席信息官马可·阿让蒂(Marco Argenti)表示,内部开发人员已开始使用生成式AI进行编程。“现在这项技术还处于早期阶段。我们不会立即将所有重要工作都交由AI来完成,但当务之急是真正尝试并了解AI的潜力。”阿让蒂感叹道,“我从事技术工作已经将近40年,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颠覆之一——可能与互联网、应用程序、云计算相媲美。”

风险与安全问题

但这种风潮还是引发了对金融AI透明度和有效性的担忧。包括亿万富翁投资者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内的许多人认为,热衷于采用复杂的AI系统是未来风险降临的先兆。

银行家负有不根据不可靠信息进行交易的受托责任。纽约Friedman Kaplan Seiler Adelman & Robbins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安妮·博蒙特(Anne Beaumont)表示,随着AI应用的扩大,这是一个问题。“当你在不知道问题是什么的情况下使用了AI回答时,你如何向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证明你已经履行了职责?”

今年4月,韩国三星电子被曝发生了3起员工使用ChatGPT导致机密数据外泄的事件。该公司员工将公司系统程序代码上传至ChatGPT,要求AI帮助修复错误和改善程序代码,并将会议记录输入至ChatGPT,指示AI帮忙做重点整理,导致工厂性能、产量等机密数据变成GPT模型训练数据的一部分。

博通咨询研究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曾指出,金融从业者使用ChatGPT,即使用户是无意识的,也很有可能造成个人信息和数据的泄露。

除此以外,无论是GPT-4,还是其他大型语言模型,均存在AI“幻觉(Hallucination)”问题,偶尔会无中生有、捏造信息。假如分析师使用ChatGPT来生成研究报告,内容看似相当可信,但如果报告中发出了虚假信息,错误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利空或利多消息,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此外,AI模型直接从互联网抓取信息训练数据,有可能夹杂了某些版权作品。对银行或提供财经信息的通讯社而言,此举有侵权之嫌,可能会损害公司声誉。

“金融行业是一个严监管的行业,对于个人信息和相关的商业数据特别敏感。”王蓬博说,金融机构使用ChatGPT类产品,要先进行可控范围的评估,做好预防措施。

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合伙人卡罗·乔瓦尼(Carlo Giovine)表示,在与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时,他们会重新设计风险框架,以应对知识产权方面的考虑、不确定的监管环境以及AI“幻觉”等风险。

Campbell & Co的科尔表示,公司内部正在试验使用一套开源模型,虽然处理能力不及ChatGPT,但胜在整套系统能够在本地部署、本地运行。科尔称“我们必须非常小心此类工具带来的泄露风险。”

开发和运行成本高

近年来,银行业对于利用技术获取优势并不陌生,纷纷招募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专家甚至天体物理学家。如今,这些投资正开始取得成果。

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布莱恩·莫伊尼汉(Brian Moynihan)4月表示,AI可能带来“极大的好处”,有助于减少员工数量,但同时也要谨慎行事。

巴克莱银行在金融AI领域仍处于“认真研究”阶段。首席执行官文卡塔克里什南(C.S. Venkatakrishnan)在一次会议上表示,在整个公司实施任何AI工具都需要“多年时间”。

研究型AI企业Eigen的首席执行官路易斯·刘(Lewis Liu)指出,AI的开发和运行成本高,处理复杂金融文件涉及大量云计算成本。“这些大型语言模型真的很笨重。你需要更有针对性,可能需要使用更适合你用例的、经过精细调整的较小模型。”

针对业界现状,麦肯锡的乔瓦尼称“我们现在正处于炒作周期,你可以看到行业发展得有多快。一些银行已经开始意识到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条件,但许多银行仍在努力了解。”同时,他指出,企业需要确定AI可以真正提供帮助的领域,并与高级管理人员制定路线图,同时培训员工并聘请更多专家。

行业人力资源新变化

根据咨询公司Evident的最新数据,在最热衷于AI的银行中,大约40%的空缺职位是与AI相关的招聘,如数据工程师、量化分析师以及治理岗位。摩根大通在这场对人才的追逐战中居于领先地位,数据显示,这家银行从2月到4月在全球范围内发布了3651个与AI相关的招聘职位,几乎是其竞争对手花旗集团和德意志银行的两倍。

英仕曼(Man Group)波士顿子公司Man Numeric的首席执行官格雷格·邦德(Greg Bond)认为,对于缺乏技术专长,但具有创造力、能提出正确问题的员工来说,“数字员工”岗位可能是一个机会。“他们会对你现有的研究和技术人员起到倍增作用。”邦德说,“但最终,如果我们能够实现创新过程本身的自动化,那将是一件好事。”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Copyright© 2008-2025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