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StockWe8 客服微信2号 MaxTrades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Robert

 

自从去年美联储启动40年来最为激进的紧缩周期以来,每月的美国CPI发布日,往往都是华尔街的一场“大考”。而在绝大多数业内人士开始猜测,美联储上周已经完成了本轮紧缩周期的“最后一加”之际,今晚的这个美国通胀之夜,无疑可能也将有着更为特殊的含义……

美国劳工统计局将于今晚20:30公布美国4月CPI数据。这将是上周美联储议息会议后的首份通胀报告,数据表现将揭示美联储是否仍需采取进一步紧缩措施以抑制物价上涨。

很有意思的一组对比是,自从去年3月以来,美联储已经连续十次议息会议进行了加息。不可否认,持续的加息行动确实对打压美国物价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自从去年6月美国CPI同比涨幅触及9.1%的峰值以来,截止今年3月,这一最受业内关注的官方通胀指标已经连续九个月出现了下降。

一边是利率“十连加”,另一边则是CPI“九连降”。如果单单从这组对比看,美联储官员和市场人士确实有理由可以认为,美联储的紧缩脚步可以暂时停下歇歇了。

但是在今晚,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美国CPI持续回落的大趋势,却可能在4月遭遇被打破的风险。人们不排除会在今晚过后思考这样一件事当美国CPI的“十连降”落空,那么美联储真的没有“十一连加”的可能性吗?

市场对今晚美国CPI数据的预期如何?

我们之所以认为美国CPI回落趋势可能存在遇阻的风险,显然是基于目前市场的主流预测和一系列CPI的前瞻指标,来进行提醒的。

根据业内媒体对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美国4月CPI同比涨幅料将维持在5.0%,与前月持平。如果这一预期兑现,将令CPI同比涨幅结束此前连续九个月回落的势头。

如下图所示,华尔街投行目前的预测大多集中在4.9%-5.1%。其中,摩根大通、丰业银行和野村预计美国CPI有望进一步回落至“4时代”,但更多投行仍认为美国CPI涨幅将维持在5%及以上。

在剔除能源和食品波动的核心CPI方面,4月核心CPI同比涨幅料将从3月的5.6%小幅回落至5.5%。环比CPI则可能进一步走高,4月总体和核心CPI料将均上升0.4%,而3月分别为上升0.1%和0.4%。

在3月,虽然美国整体CPI同比增速回落至了5%,但核心CPI增速却升至了5.6%,这是自2021年1月以来核心通胀率首次高于总体通胀率,服务通胀的粘性以及就业市场的韧性持续成为了物价维持高位的元凶。而这一切,在4月或许仍不会有太为明显的改观。

今年早些时候曾精准预测CPI同比表现的克利夫兰联储通胀临近预测模型也显示,4月CPI数据相较市场预期面临更多的上行风险——如下图所示,该模型最新预计4月CPI同比涨幅将上升5.19%,核心CPI同比涨幅则将上升5.56%,均略高于目前的市场预测中值。

在具体的投行展望方面,美银预计

美国4月CPI环比将增长0.39%,其中能源价格增长1.2%;核心通胀环比增长0.34%;核心商品价格增长0.2%,其中新车价格增长0.2%,二手车价格增速从上个月的-0.9%转为0.3%;核心服务业价格增长0.4%,其中,租金和业主等价租金均保持0.5%的环比增速,机票价格从上个月的增长4%转为下跌1.5%。

高盛在对CPI前瞻中则预计, 4月份总体CPI将环比上涨0.50%,同比上涨5.09%。 4月份核心CPI将上涨0.47%,同比上涨5.59%。高盛着重提到了这份CPI数据值得关注的三个趋势

①预计二手车价格将上涨4%,反映过去几个月二手车拍卖价格的攀升;

②预计CPI中的机票价格将下降2%,反映出喷气燃料价格的连续下降以及航空公司对机票价格的实时调整;

③在3月份连续大幅下降之后,预计住房通胀将以与上个月相似的连续速度运行(预测租金+0.50%;OER+0.52%)。高盛认为3月份CPI住房部分的环比减速是真实的。

整体而言,高盛认为CPI报告将体现食品、能源、二手车、汽车保险、服装的价格通胀较为强劲,而旅游和住房领域的通胀则相对疲软。

富国银行在上周五在一份报告中则提到了汽油价格对4月CPI的影响

“正如我们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说的那样,我们预计经济活动放缓将引发通胀实质性减速,但回到2%的道路将是漫长而坎坷的。汽油价格可能会在环比领域推高总体通胀率。”

根据美国汽车协会AAA的数据,在欧佩克+出人意料地宣布减产后,汽油价格在4月的前几周曾飙升了5%,并在4月23日达到了2023年的高点3.68美元/加仑。不过,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和其他问题导致原油价格在4月底下跌,汽油价格也迅速大幅下跌,最终在4月结束时并没有比开始时高多少。但平均而言,仍要明显高于3月。

美联储料将继续紧盯今晚通胀报告

很多投资者在上周美联储决议后其实很容易会掉以轻心,认为美联储在6月加息概率有限的情况下,本轮紧缩周期已经落幕。但其实,美联储在上月的会议声明中,也并未完全否决掉6月加息的可能性。

(芝商所的美联储观察指标显示,美联储下月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仅有21%)

鲍威尔当时曾表示,关于利率是否高到足以让通胀率回到2%目标,美联储将根据未来的经济数据做“持续性评估”。“我们需要在这方面积累数据,我们所做的评估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达到了那个程度。我认为现在还不可能满怀信心地这么说。如果有必要,我们准备采取更多措施。”

而无论是此后发表讲话的鹰派官员布拉德还是鸽派官员古尔斯比,也均没有把6月决议的任何可能性完全“焊死”。

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上周五表示,美联储可能不得不继续加息,但他对6月议息会议上的政策决定持开放态度。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则指出,现在就判断美联储6月利率会议上的举措还为时过早。

周二最新发表讲话的美联储三把手、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其实也给市场留下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他指出,美国通胀仍然过高,美联储并未明确表示加息周期已经结束。

威廉姆斯当天在纽约经济俱乐部主办的活动上表示“我相信我们正走在恢复物价稳定的道路上。一如既往,我将密切关注整体数据,以及这些数据对实现我们的目标来说意味着什么。”

颇为值得投资者留意的是,威廉姆斯还着重提到了他目前对美国通胀形势的看法。他预计今年的通胀率将降至3.25%左右,并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降至美联储的2%目标。通胀相对缓慢的回落速度,支持其认为美联储年内不会降息的观点。

到目前为止,通胀率下降主要是由于大宗商品和商品价格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供应链瓶颈问题得到解决。威廉姆斯表示,随着住房空置率有所上升,住房成本预计将放缓,因此非住房服务价格将成为重点关注领域。

自去年8月以来,非住房服务价格同比涨幅约为4.5%,反映了供需之间的持续不平衡。威廉姆斯预计,这类服务的通胀将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降低。

今晚金融市场会如何博弈CPI数据?

从金融市场的表现看,美股近来的走势始终较为平静,而华尔街交易员今日无疑将聚焦于CPI数据能否改变这一切。

NatAlliance Securities固定收益主管Andy Brenner表示,在CPI公布之前人们都在观望。上周美联储和就业数据公布后,股市虽然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此后却没有太大的变化,CPI是否能打破市场平静值得留意。

无可否认的是,近几个月来美国CPI数据的“杀伤力”确实不再像去年那样大。衡量标普500指数短期隐含波动率走势的Cboe 1日波动率指数(Cboe 1-Day Volatility Index)目前接近18,为过去一年来CPI数据发布前的最低水平。

交易员不再对CPI感到过于重视的一个原因,可能就在于逐渐已经对通胀数据的回落形成了习惯。但正如我们上面提到,有鉴于今晚的CPI存在打破过去九个月回落态势的可能性,数据若开始呈现意外的上行,可能会令一些投资者措手不及。

瑞银就预计,CPI数据将表示“稳健”,加上强劲的平均时薪,增加了美联储可能在6月再次加息的风险。虽然该行仍然认为5月会议的加息是本轮紧缩周期的最后一次加息,“但事情可能会变得嘈杂,而嘈杂可能意味着不稳定。”

WisdomTree固定收益策略主管Kevin Flanagan则表示,市场关注核心CPI,如果核心CPI继续走高,将挑战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

目前,高盛和摩根大通的策略师都在今晚的CPI出炉前发布了各自的情景预测。高盛将今晚的CPI数据分为了四类情景

CPI同比涨幅>5.9%,标普500指数将至少下跌2%;

CPI同比涨幅在5.1%-5.9%,标普500指数将下跌0.5%-1.5%;

CPI同比涨幅在4.5%-5%,标普500指数将上涨0.5%-1.5%;

CPI同比涨幅<4.5%,标普500指数将至少上涨2.5%。

而摩根大通的预测则相对更为看好今晚的市场表现,因为他认为哪怕今晚CPI落在5.0%-5.2%之间(注意这高于了市场预期),也将利好美股。下图为小摩的预测

当然,尽管高盛与小摩这两家投行的预测小有出入,但均认为今晚的CPI数据越低,股市表现就会越好。反之亦然。

Spectra Markets总裁Brent Donnelly表示,“疲软的CPI数据将迫使空头解除头寸。标普500指数应该会再涨到4200点。多年来,市场一直在原地踏步,如果市场能找到一个(合理的做多)理由,将有足够的资金可以购买股票。”

最后,我们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今晚不妨还可以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黄金的身上。在过去六个CPI发布日,黄金在数据发布后的5分钟内均出现了上涨,今晚是否会第七次出现这一幕,值得黄金交易员们留意。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5月10日,中国证券报分析师从产业链人士处独家获悉,深圳禾苗通信承接了百度旗下“小度”首款智能手机ODM订单,预计首批订单量不大。

资料显示,深圳禾苗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9月,是一家以智能终端产品、AIOT硬件为主要业务,集设计研发、销售服务、供应制造为一体的ODM整机设计公司,年出货智能终端2000万台,位居手机IDH全球第六,服务10余个全球500强客户。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全球拥有1600多名员工。公司于2019年11月在香港主板上市。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百度旗下“小度”将进军手机市场,并于5月下旬发布旗下首款智能手机。据接近“小度”人士透露,该款手机整合了小度AI技术能力,将成为“小度”除音箱、耳机等外的又一硬件“新物种”,目前已进入发布前的最后准备阶段,下周将公布更多信息。

“AI大时代发展进入快车道,智能手机有望成为AI终端设备入口。”东方财富证券分析师邹杰近日发布的研报称,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智能硬件产品种类与规模的快速增长,而AI的接入与应用将会持续赋能多样化的智能硬件设备,为智能产品创新方向。随着ChatGPT开放插件系统,AI落地硬件端的终极入口仍将是智能手机。

据媒体报道,“小度”是百度旗下人工智能助手,2020年9月30日,百度宣布小度科技完成独立融资协议的签署。今年1月,小度科技宣布完成B+轮融资,此次融资后,小度科技投后估值355亿元人民币。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5月9日,乘联会发布《2023年4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分析指出,乘用车行业已经脱离了原来的高利润行业,3月汽车产销虽然恢复,但3月汽车销售利润率也仅有4.7%,部分车企在吐血卖车,压力太大。尤其是世界上最严的国六B标准即将实施,对车企生产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减产降库存的结果,带来的是盈利较大损失。此次特斯拉涨价是很好的信号,体现车企对经营质量的关注,有利于改善消费观望心态。让消费者走出过度期待降价的预期,恢复正常的购买节奏。

乘联会全文

【月度分析】2023年4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

1、4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回顾

零售2023年4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63.0万辆,由于去年同期上海、吉林等地疫情影响,同比增速55.5%,环比增长2.5%,也是自2010年以来仅有的两次环比正增长之一。

4月价格战热度逐渐消退,经销商恐慌心态逐步稳定,消费者恢复理性消费,观望情绪得以缓解,前期压抑的需求有所释放;叠加“五一”小长假出行用车需求增长,带动4月购车消费前置,整体车市延续3月底的态势,企稳修复。

去年受疫情影响暂停的的车展,从今年的上海车展开始重新恢复,这是车市的盛会,成为推动国内汽车消费的强大平台和助燃剂,对提振消费信心有较好的增进效果。从实际效果看,上海车展作为实地销售半径辐射江浙沪、媒体投放效果覆盖全国的一类车展,媒体日结束后消费者逛车展的热情不减,品牌重磅车型的发布也提升了中国车企从研发到销售服务对世界汽车产业的贡献度,稳扎稳打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

因今年春节属本世纪最早,在预期刺激政策带来的观望、国六老库存促销战进一步助长观望情绪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1-4月累计零售589.5万辆,同比下降1.3%。

4月自主品牌零售79万辆,同比增长63%,环比增长1.5%。2023年4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48.2%,同比增长1.7个百分点;2023年自主品牌累计份额49%,相对于2022年同期增加3.3个百分点。4月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55.8%,因超高基数原因而较去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头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优异,比亚迪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上汽乘用车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提升明显。

4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61万辆,同比增长35%,环比增长12%。4月的德系品牌零售份额21.6%,同比增长2.3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8.7%,同比下降5.7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8.4%,同比增长1.9个百分点。

4月豪华车零售24万辆,同比增长101%,环比下降13%。去年受芯片供给短缺的豪车缺货问题逐步改善,市场走强。

出口今年总体汽车出口延续去年年末强势增长特征。乘联会统计口径下的4月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CKD)30万辆,同比增长227%,环比增长3%。1-4月乘用车出口108万辆,同比增长115%。4月新能源车占出口总量的30%。随着出口运力的提升,4月自主品牌出口达到24.3万辆,同比增长203%,环比下降5%;合资与豪华品牌出口5.7万辆,同比增500%。

生产4月乘用车生产175.9万辆,同比增长77.4%,环比下降15.7%。由于国六排放升级的老库存风险,企业生产极其谨慎。其中豪华品牌生产同比增长148%,环比下降11%;合资品牌生产同比增65%,环比下降24%;自主品牌生产同比增长71%,环比下降12%。

批发4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178.8万辆,同比增长87.6%,环比下降10.0%。今年以来累计批发684.1万辆,同比增长6.9%。由于新能源市场的拉动促进,部分车企表现分化明显。4月自主车企批发100万辆,同比增长83%,环比下降5%。主流合资车企批发53万辆,同比增长67%,环比下降17%。豪华车批发26万辆,同比增长186%,环比下降12%。

4月其他制造业的增速远不如乘用车行业的同比暴增强烈,4月上海地区和吉林地区的厂商销量同比如期暴增,华东地区产业链的重要地位凸显。4月万辆以上销量的乘用车企业厂商共27家,其中同比增速超100%的有11家,特斯拉增长49倍、理想汽车增长超5倍,上汽乘用车、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企业普遍同比增速在2倍左右,长春的一汽红旗增2倍、一汽奔腾增4倍。

库存4月厂商生产减产,但零售回暖,推动渠道库存改善,形成了厂商产量低于批发3万辆,而厂商国内批发又低于零售14万辆的去库存走势。去年12月到今年4月持续去库存33万辆从而减缓了渠道库存压力。

新能源4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60.7万辆,同比增长115.6%,环比下降1.7%。今年以来累计批发210.8万辆,同比增长43.0%。4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52.7万辆,同比增长85.6%,环比下降3.6%。今年以来累计零售184.3万辆,同比增长36.0%。

1) 批发4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33.9%,较2022年4月28%的渗透率提升5.9个百分点。4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49.5%;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5.5%;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1%。4月纯电动批发销量43.7万辆,同比增长104.0%,环比下降3.6%;插电混动销量17.0万辆,同比增长152.3%,环比增长3.3%,新能源车占比28%,较同期增加4个点占比。4月B级电动车销量13.1万辆,同比增长308%,环比下降9%,占纯电动份额30%;A00级批发销量5.6万辆,同比下降28%,环比下降2%,占纯电动的13%份额,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份额;A0级批发销量15.4万辆,占纯电动的35%份额,同比增加14个百分点;A级电动车8.5万,占纯电动份额19%;各级别电动车销量相对分化,其中纯电动A0级经济型电动车市场在迅速崛起。

4月乘用车批发销量超两万辆的车型有9个Model Y 49,059辆、比亚迪秦42,202辆、比亚迪元39,160辆、比亚迪宋35,836辆、比亚迪海豚30,462辆、Model 3 26783辆、朗逸26,688辆、轩逸24,975辆、埃安Y 21,065辆。其中新能源位列总体乘用车车型销量前6位,优势地位明显。

2) 零售4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32.3%,较去年同期25.7%的渗透率提升6.6个百分点。4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56.5%;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3.8%;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4%。从月度国内零售份额看,4月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70.5%,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5.8%,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新势力份额13.1%,同比下降3.9个百分点;特斯拉份额7.6%,同比增7个点。

3) 出口4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9.1万辆,同比增长1028.5%,环比增长29.4%,占乘用车出口31%;其中纯电动占新能源出口的92.8%,A0+A00级纯电动出口占新能源的48%。伴随着中国新能源的规模优势和市场扩张需求,以及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中国制造新能源产品品牌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海外的认可度持续提升,由此新能源出口市场仍然向好,前景可期。4月厂商出口方面,特斯拉中国35,886辆、上汽乘用车21,450辆、比亚迪14,827辆、东风易捷特10,432辆、智马达汽车1,550辆、吉利汽车1,504辆、上汽通用五菱1,200辆、长城汽车1,134辆、神龙汽车712辆、创维汽车578辆、奇瑞汽车553辆、上汽大通436辆、一汽红旗264辆、东风乘用车192辆、一汽轿车117辆、东风柳州114辆。从自主出口的海外市场零售数据监控看,A0级电动车占比达60%,是出口绝对主力,上汽等自主品牌在欧洲表现较强,比亚迪在东南亚崛起。除了传统出口车企的靓丽表现,近期新势力出口也逐步启动,海外市场也有数据开始显现。

4) 车企4月新能源乘用车企业总体走势较强,比亚迪纯电动与插混双驱动夯实自主品牌新能源领先地位;以长安、上汽、广汽、吉利等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板块表现尤为顽强。在产品投放方面,随着自主车企在新能源路线上的多线并举,市场基盘持续扩大,厂商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保持在11家(环比持平,同比增6家),占新能源乘用车总量80.6%(上月80.7%,去年同期62%)。其中比亚迪209,467辆、特斯拉中国75,842辆、广汽埃安41,012辆、吉利汽车29,874辆、上汽乘用车26,278辆、理想汽车25,681辆、上汽通用五菱24,166辆、长安汽车20,459辆、长城汽车14,863辆、哪吒汽车11,080辆、东风易捷特10,432辆。

5) 新势力4月新势力零售份额13.1%,同比下降3.9个百分点;蔚来、理想等新势力车企销量同比和环比表现总体仍较强。主流合资品牌中,南北大众强势领先,新能源车批发12,405辆,占据主流合资纯电动50%强份额,大众坚定的电动化转型战略初见成效。其他合资与豪华品牌仍待发力。

6) 普混4月普通混合动力乘用车批发62,386辆,同比增长69%,环比增长9%。其中广汽丰田25,304辆、一汽丰田16,984辆、东风本田5,979辆、广汽本田5,958辆、广汽乘用车4,189辆、长安福特1,702辆、东风乘用车1,192辆、东风日产896辆,混合动力的自主品牌尚待突破。

2、2023年5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展望

5月共有21个工作日,相对去年多1天。有利于车企生产销售。由于乘联会与社会各界共同呼吁的国六老款车型的延期销售政策建议仍尚未明朗,因此5月车企的部分车型产销仍相对谨慎。受去年同期销量表现受供应链不稳定因素干扰,5月销量同比变化或继续呈现宽幅增长。

随着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界供应链改善,国际贸易需求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投资力度加大到转化成职工收入及消费购买力的提升尚需时日,年内消费提振可发力点诸多,耐用商品消费恢复周期本身就长于快消品,在制造业领域表现为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比上月下降2.7个百分点。4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录得49.5,比 3月低0.5个百分点。

在今年的经济复苏中,消费特别是服务类消费是最亮眼的,但购车消费的入门级燃油车消费仍是不足的。燃油车消费是民生消费,新能源是改善需求,因此都不能偏废。尤其是近期服务业的改善需求,要体现在服务业者购买燃油车需求上,目前这种需求尚未得到体现。我们需要有效改善燃油车需求,同时也防止车企的生存状态恶化过快。

随着新能源车下乡的政策导向日益明确,经济型电动车的发展潜力将逐步体现。目前看,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国际市场的需求也是经济型电动车为主。年初的五菱宏光mini等车型的低迷表现,反映出后疫情时代的县乡需求在下降,未来随着基础充电设施的改善,经济型电动车必然会随着中老年化的县乡消费需求而恢复火爆态势。

3、新能源车下乡是战略方向和巨大蓝海

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情况来看,整体中国人口结构在城市、镇和乡村各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其中农村有5.1亿人口,是挖掘内需潜力的重要方向。4月19日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鼓励汽车企业开发更适宜县乡村地区使用的车型。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农村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广阔,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购买与使用、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而且还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会议审议通过了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新能源汽车在下乡市场具有比大城市更大的普及潜力。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大城市市场的普及率高,销量占比高,这是重要的消费增长机会,但推进新能源汽车在中小城市下乡市场发展也是必然趋势,尤其是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中老年化电动车发展有着巨大的机会。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需要车企更好的推出经济型电动车,加大充电桩的建设,通过充电桩的提早布局,从而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4、2023年汽车行业利润降24%利润率3.8%

2023年1-3月的汽车行业收入21,412亿元,同比增1%;成本18,723亿元,增3%;利润819亿元,同比降24%,汽车行业利润率3.8%,相对于整个工业企业利润率4.9%的平均水平,汽车行业已处于偏低水平。

汽车行业运行压力较大,2023年1-3月汽车生产626万辆,同比降5%;新能源汽车生产163万辆,同比增23%,渗透率26%。新能源车高增长,但亏损较大,燃油车盈利,但萎缩较快,这就是目前汽车行业的基本业态。

乘用车行业已经脱离了原来的高利润行业,3月汽车产销虽然恢复,但3月汽车销售利润率也仅有4.7%,部分车企在吐血卖车,压力太大。尤其是世界上最严的国六B标准即将实施,对车企生产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减产降库存的结果,带来的是盈利较大损失。

此次特斯拉涨价是很好的信号,体现车企对经营质量的关注,有利于改善消费观望心态。让消费者走出过度期待降价的预期,恢复正常的购买节奏。

现在汽车行业已经走过了高利润期,车企效益不比当年,经不起折腾。期待世界最严国六B标准的实施从原定7月1日,最好能延期到12月底实施,而且不要设立太多的条条框框,这样才能通过稳定企业和经销商心态,从而稳定市场消费。

5、稳定汽车消费首先是稳定经销商队伍

目前随着传统燃油车的剧烈萎缩,汽车经销商的生存压力急剧加大,稳定消费首先要稳定经销商的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经销商损失。尤其是国六排放等政策的实施一定要考虑产业链脆弱的承受能力。目前经销商体系存在大面积的亏损状态,经销商信心不足,优秀业务人员也在逐步脱离汽车流通体系,因此稳定汽车消费首先要稳定厂商和经销商体系。这样,流通体系框架才能稳定和有活力。

在国六B标准实施期限政策不确定的情况下,经销商的损失巨大,价格体系始终处于亏损并加速消化库存阶段,对车市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较大。目前的互联网销售信息体系的成本增加多,消费者获取的信息都是有成本的。目前的经销商盈利较差,如何突破成难点,因此从政策层面最好能给予厂商和经销商一定的支持,减少因激进的环保政策而给流通领域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提升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能力是稳定消费、扩大消费的共识,至少是信心的支持,此议题意义重大。

6、全国出租租赁市场高速增长

2018年到2019年的出租网约数量逐步上升到60万辆。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的出租网约数量下降到35万辆新车。随后上升到2022年的72万辆,同比增长43%。2023年1-3月出租网约车新车累计14.4万辆,增29%。

由于纯电动车的超低使用成本和税收成本,近几年出租网约的电动化趋势日益明显,2017年出租网约车中的纯电动车的比例是13%,到2022年出租网约车中的纯电动车的比例达到82%。2022年插电混动比例1%,混动车型占比2%,纯燃油车仅有15%。

随着新能源车高增长,中国出租网约市场正蓬勃发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2022年全国出租车有139万辆,而2017年-2023年一季度的出租网约新车总销量331万辆,6年间出租网约新车总量达到出租保有量的238%。这其中尚不含私人非运营车辆转而加入网约车的巨量规模。

各区域的出租网约车发展相对不均衡,发达地区的新购车型直接做出租网约的一般在出租保有量的5-8倍,如广东出租保有58,031辆,新购直接做出租网约车的有451,842辆,新车总量达到出租保有量的778%。

近6年来,出租网约车销量累计排名在第2-4位的浙江、江苏和四川,都各有25万辆左右,占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的出租总保有量5倍左右。但黑龙江、辽宁、内蒙、新疆、甘肃、宁夏和青海等的新购车直接做出租网约的还是比较少,这也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密切相关。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理想汽车,成为第一家连续两个季度盈利的中国造车新势力。也是继比亚迪和特斯拉之后,第三家能够连续保持季度盈利的新能源汽车。

5月10日,理想汽车(LIASDAQ/2015.HK)披露了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

今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车实现营收187.9亿元,同比增长96.5%。其中,车辆销售收入为183.3亿元,同比增加96.9%。实现净利润9.338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为0.11亿元,较2022年第四季度的净利润2.65亿元增加252.0%。

基于健康的财务数据,截至分析师发稿,理想汽车今日美股盘前涨超6%。

规模的持续性增长,是支撑理想汽车盈利的主因。

今年一季度,理想汽车共交付52584辆新车,同比增长65.8%。今年3月和4月,理想汽车交付量均突破了2万辆,市场走势良好。

理想汽车长期保持着较高的毛利率,第一季度保持稳定为20.4%。

同时,理想汽车还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一季度研发费用为18.5亿元,同比增长34.8%。

截至一季度末,理想汽车的现金储备高达650亿元,在中国造车新势力中处于领先。

渠道方面,截至2023年4月30日,理想汽车在全国已有302家零售中心,覆盖123个城市;售后维修中心及授权钣喷中心318家,覆盖222个城市。

关于第二季度,理想汽车预计,车辆交付量为76,000-81,000辆,同比增长164.9%-182.4%;预计收入总额为242.2-258.6亿元,同比增长177.4%-196.1%。

理想汽车今年的目标是挑战千亿营收。从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千亿目标有实现的可能。

此外,从目前理想汽车的发展前景来看,已经足够证明中国造车新势力存在商业模式成功的可能性。今年,在不考虑重大变化的前提下,从现在的市场走势和行业形势来看,理想汽车具备实现年度盈利的基础性企业规模条件。

而且,对比已经发布财报的A股上市汽车企业,理想汽车一季度9.338亿元的净利表现出了较强的盈利能力。例如,中国最大车企上汽集团一季度净利润只有27.83亿元,广汽集团也只有15.38亿元,长城汽车一季度净利润则只有1.74亿元。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在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最终能够活下来的只有少数几个玩家。

今年还是理想汽车技术路线拓展的关键一年。

4月18日,在2023上海车展上,理想汽车正式发布“双能战略”。

这一战略由电能和智能两个部分组成。电能战略,理想汽车在车展期间发布高压纯电解决方案,将在增程电动和高压纯电两个赛道并行发力。智能战略,则是指理想汽车基于软件2.0能力,分别打造智能驾驶和智能空间技术平台,提供AI智能用车体验。

理想汽车表示,理想自研的AD Max 3.0通过大模型AI算法,摆脱了对高精地图的依赖,能够像人类司机那样实时地感知、决策、规划,并且这一服务已经能够在城市场景中应用。

据悉,理想AD Max 3.0的城市NOA将于本季度开始推送内测用户,到年底实现100座国内城市的推送。

值得一提的是,AD Max 3.0的软件与服务将终身免费。每一位AD Max的用户都将免费升级AD Max 3.0的全场景NOA功能,包括城市NOA和高速NOA。

产品层面,理想汽车计划到2025年形成“1款超级旗舰+5款增程电动车型+5款高压纯电车型”的产品布局。

电池供应方面,理想汽车和宁德时代在今年上海车展期间签署了《全面战略协议》,旗下的第一款纯电车型将成为全球首款搭载宁德时代4C麒麟电池的车型。

补能方面,理想发布了800V 超充的解决方案,充电10分钟可实现400km续航。理想汽车规划,到今年年底将完成300余座高速超充站的建设。到2025年,理想汽车将建成3000座超充站,覆盖90%的国家高速里程和主要城市。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瑞银收购瑞信这一“世纪大并购”后续来了!

5月9日,在宣布计划收购瑞士信贷集团(CS)后,瑞银集团(UBS)在官网公布了最新的运营模式和领导团队。

瑞银预计,合并将在未来几周内完成法律程序,瑞信并入瑞银后的实体将作为一个合并的银行集团运营,但即使并入后,两家银行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会维持独立运营,管理各自的附属公司、分行、客户等,瑞银将分阶段进行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此次公布的最新运营框架,瑞信仅CEO Ulrich Krner能加入瑞银执行董事会。

图源UBS官网

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Sergio P.Ermotti表示,对于瑞银、瑞士信贷和整个银业来说,这是一个关键时刻。我们将一起巩固和代表世界各地的瑞士金融模式,这种模式是资本轻的,不太依赖风险,并以稳定性和高接触服务为基础。这笔交易将使我们能够为我们的股东提供有吸引力的回报,并赋予我们进一步投资和增长的能力。

合并后运营模式和架构有所调整

据瑞银公告介绍,瑞银集团最初将管理两家独立的母公司——瑞银集团和瑞士信贷集团。每个机构将继续拥有自己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并为客户提供服务。

瑞银集团董事会和瑞银集团执行董事会将对合并集团负有总体责任。在进一步整合之前,瑞银集团将制定一些新政策,以确保其拥有有效的监督,但瑞信将继续依赖其既定的治理和风险控制框架。

合并后的瑞银集团将由5个业务部门、7个职能和4个地区运营,此外还有1名瑞信代表。每个部门将由一名瑞银集团执行董事会成员代表,他们都将向 CEO Sergio P. Ermotti 汇报。

作为瑞信集团CEO的Ulrich Krner将在交易结束后成为瑞银执行董事会的成员,凭借他对这两个组织的了解,他将负责确保瑞士信贷的日常运营,同时促进各个领域逐渐融入瑞银。

瑞信原有执行委员会的高层,在合并后将向瑞银集团同类职能的高层和Krner汇报,这将确保瑞信继续负责其日常营运,同时促进各个领域逐渐融入瑞银。

以下为《美股投资网》分析师根据本次公告整理的瑞银集团执行委员会成员名单

Sergio P.Ermotti表示,凭借新的运营模式和领导团队,瑞银完全有能力利用其现有实力和过去十年的成功。企业和法律实体的整合需要时间。但是,将瑞士信贷加入瑞银高度资本化的商业模式、多样化的收入来源、纪律严明的风险管理和四季的资产负债表将使我们的客户、员工、投资者、我们所服务的经济和更广泛的金融体系受益。

并购事件后资金大规模流动

稍早些时候,瑞银与瑞信都分别公布了并购后的首份财报,市场也可通过这些报告对并购带来的影响有相当了解。

4月24日,瑞信集团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需要指出的是,这可能是瑞信集团167年历史上的“最后一份财报”,市场预计其被瑞银收购的交易将很快完成。

财报显示,瑞信2023年首季业绩表现受到与瑞银合并计划的影响,导致存款及资产大幅流出,特别是3月下旬所有业务均录得资产净流出,令其首季资产净流出约612亿瑞郎(近690亿美元,约近5200亿元人民币)。

紧接着,4月25日,瑞银发布2023年首季财报。财务数据看,瑞银一季度总营收为87.44亿美元,同比下降7%;净利润为10.29亿美元,同比下降52%;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22%至13.9亿美元。创下三年来最低单季度利润纪录,且上述三项指标均低于市场预期。

瑞银表示,主要受银行业危机重创,但在第一季度,瑞银在全行保持积极势头,在全球财富管理(GWM)吸引了280亿美元的净新资金,其中有70亿美元是在宣布收购瑞士信贷后的流入的。

(来源瑞银财报)

此外,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瑞银董事长Colm Kelleher和时任行政总裁哈默斯把亚洲称作该行战略的一块“基石”,理由之一是该地区财富增长速度在全球最快。根据瑞银2022年财报,瑞银从亚太地区获得约56亿美元收入,包括来自财富管理部门的约26亿美元收入。

据知情人士称,此次收购中将对瑞银亚洲业务构成明显提振。瑞信在亚太地区管理的资产规模,从2015年的约1640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2380亿美元。哈默斯表示,瑞信在东南亚的客户群将对瑞银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内地的业务实力形成补充。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5月9日,南都湾财社分析师注意到,“iPhone14口碑下滑”的词条冲上微博热搜,原因是市场调查机构PerfectRec发文称,iPhone14系列整体满意度为72%,对比13系列的80%,下降了8个百分点,其中iPhone14/14 Pro口碑满意度分别为72%、76%,相较上代均降了8个百分点,iPhone14 Pro Max口碑满意度80%,相较上代降了6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在最新的Q2财季财报中称,451 Research的研究称,iPhone 14系列的消费者满意度高达99%。不过,来自PerfectRec的数据则给出了并不相同的结论。而根据PerfectRec汇总了大约66.9万条用户评价,发现iPhone 14的5星率仅有72%,比iPhone 13下降了8个百分点。

对此,有网友表示,虽然苹果以往也是挤牙膏式更新,但是iPhone 14与iPhone 13之间的提升幅度对比以往更低。

“近十年来最让人失望的苹果机型”

从PerfectRec的数据不难看出,iPhone 14是自2012年的iPhone 5之后,iPhone 5星率的首次下滑。而且对比其他型号,如Pro型号,13 Pro也有84%,14 Pro则仅有76%。至于iPhone 14 Pro Max,5星率为80%,还是比13 Pro Max少了6个百分点。

对此,有网友认为,这从某种程度来说,iPhone 14系列是近十年来最让人失望的苹果机型。

回看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此前统计的2022年全球手机单品销量前十榜,iPhone 13以5.0%的销量占比排名第一,而iPhone 14以1.4%的销量占比排名第7,销量甚至略弱于iPhone 12。该排行榜统计的是2022年全球的销量,发布榜单时iPhone14才销售了三个月左右,销量不如iPhone13倒也正常。

不过,通过对比同期数据发现,在2021年的销量榜单中,iPhone 13和iPhone 12的份额差距只有0.8%。而且iPhone 13系列中销量最好的机型是iPhone13的标准版,而在2022年,iPhone 14和iPhone 13的份额差距高达3.6%。与此同时,14系列中销量最好的机型,不是标准版而是iPhone 14 Pro Max。

从PerfectRec的数据不难看出,在同系列的机型里,最顶配的Pro Max型号满意度最高,苹果机型的更新换代中,与上一代机型变化最大的型号就是Pro Max。而导致iPhone14的口碑下降的因素之一就是它与iPhone13的差别不大,但与iPhone14 Pro、iPhone14 Pro Max也有一定的区别,位于它们之间,常常被用于作比较,对比下来iPhone14显得性价比不高,无论是与高配一点的机型对比还是与旧机型对比,它都没有什么不可取代的特点。

消费者用脚投票iPhone13

数据显示,在iPhone14系列发布的月份(九月),iPhone13标准版依然在销量的前三名,位居第二,登居榜首的是iPhone14 Pro Max,iPhone14 Pro位居第三,iPhone14标准版排第四,可以看出即使出了新的机型,很多人还是选择买旧的iPhone13,这究竟是为何呢?

对比起iPhone13,iPhone14在续航上略有提升,电池容量增加了184mAh,运行内存也从4G提升到了6G,但两款机型前后摄像头均为1200万像素,储存空间都是128G起步,苹果新研发了A16芯片,但没有在iPhone14上搭载,两款机型都是搭载了苹果A15放生芯片。iPhone14Pro和iPhone14 Pro Max独有的灵动岛设计,iPhone14也没有。

所以外观上看与iPhone13差别不大。虽然iPhone14对比iPhone13有所改进,但总体来说变化不是特别大,从性价比的角度考虑的话,很多人都会选择买iPhone13。

如果想追最新的机型的话,很多人也会选择买iPhone14 Pro和iPhone14Pro Max,因为这两款机型相比起iPhone13系列的同类,改进会更多,性价比也更高些,所以一度导致了iPhone14标准版的销量不如iPhone13标准版。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IRP的最新报告,iPhone 14 Pro/Pro Max是现在最受欢迎的苹果手机,占其总销量的近一半——iPhone 14 Pro 和 Pro Max 分别占据了 22% 和 24% 的份额。iPhone 14 位居第三,仅占总数的 19%。另外,尽管 iPhone 14 Pro Max 仍然是所有机型中销量最高的,但份额相比较 2022 年第 4 季度(28%)下降了 4 个百分点。

苹果手机的更新方式,被网友们称作“挤牙膏”式更新,很多用户认为苹果手机型号更新之后与旧机型区别不大,没有很吸引人的点,但价格却有所上涨。以iPhone15为例,此前海外媒体接连曝光iPhone 15系列四款机型详细的尺寸数据,新机相较于上一代出现略微的调整,厚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并且,全系机型配备灵动岛以及Type-C接口,总体来说改动依旧不大,设计和功能上并无特别的创新点,果粉们也纷纷表示已降低了对iPhone15的期待。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IBM和所有科技巨头一样,都在押注人工智能(AI)。周二(5月9日),IBM在2023年度Think大会上推出了新的AI和数据平台Watsonx,该平台旨在帮助企业将AI整合到他们的业务中。

该公司指出,推出这款产品主要原因是许多企业在工作场所部署AI时都面临困扰。在IBM的一项调查中,30%的商业领袖认为信任和透明度问题是他们采用AI时的障碍,而42%的商业领袖认为隐私问题是个障碍,尤其是生成式AI。

而Watsonx解决了这些问题。IBM信心满满地表示,它为客户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客户能够创建自己的AI模型、或根据自身的数据调整现有AI模型,该平台包含了所需的工具集、基础设施和咨询资源。IBM还将其描述为“面向AI构建者的企业工作室”。

更精准更安全

你或许会问,谷歌、亚马逊和微软等竞争对手不是已经提供了相似的功能吗?事实确实如此,亚马逊的同类产品是SageMaker Studio,谷歌的同类产品是Vertex AI,微软也有Azure AI平台。

IBM却认为,Watsonx能提供预先训练的、为企业开发的AI模型,以及提供具有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这样的AI工具平台在市面上仅此一家。

IBM声称,Watsonx生成的内容将比竞争对手更精准,在数据安全方面更负责任。

Watsonx分为三个独立的系类产品,分别是新一代AI平台Watsonx.ai、基于开放式Lakehouse架构搭建的数据仓库Watsonx.data、以及AI治理工具包Watsonx.governance。

前两者将于7月正式推出,后者则在今年10月推出。

与此同时,IBM也在拥抱一个更加开放的生态系统,并与开源AI软件开发中心Hugging Face进行合作。

IBM表示,公司可以使用Watsonx平台来训练和部署AI模型,自动生成代码,并构建各种不同领域的大型语言模型。

十年之变

值得一提的是,IBM曾经一度是AI行业的领先者。

十多年前,IBM的Watson软件赢得了智力竞赛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的冠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IBM当时表示,Watson可以学习和处理人类语言,不过高成本对IBM公司来说是一个挑战。

十多年后,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一夜爆红使AI在企业中的应用成为焦点,IBM也在AI领域寻求新的业务。

IBM首席执行官Arvind Krishna表示,这一次,实现大型语言AI模型的成本较低。

Krishna称,“当一件东西便宜100倍时,它真的会产生非常不同的吸引力。”

员工的饭碗还保得住吗?

此外,Krishna还表示,AI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减少IBM的某些后台工作岗位,不过他也补充道,“这并不意味着总就业人数减少。”

“这使得公司能够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创造价值的领域中去……我们雇佣的人将比被裁掉的人多,因为我们将在拥有更多客户需求的领域进行招聘。”

对此,IBM首席商务官Rob Thomas在圆桌会议上表示,“AI可能不会取代管理者,但使用AI的管理者将取代不使用AI的管理者…它确实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5月10日,美国将公布4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在4月就业增速依然高于预期的背景下,当月CPI将成为美联储是否暂停加息的另一参考。

在CPI数据公布前,美联储周一公布了两份报告,显示在银行业风波持续之时美国银行全面收紧信贷标准。美联储担忧,在信贷急剧收缩的情况下,经济活动可能放缓。

美联储的新报告加大了投资者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渣打银行首席执行官温特斯(Bill Winters)最新预测虽然美国不会陷入严重衰退,但可能出现一段时间的经济负增长。

5月8日,美联储公布了两份报告,一份为《金融稳定报告》,另一份为高级贷款官员调查报告。《金融稳定报告》每隔半年公布一次,周一的报告为今年首份,也是自3月银行业危机以来的首份。

在报告中,美联储评估认为美国的银行业总体保持了韧性,“吸收损失的能力强大”。报告称美联储在银行业危机中的政策干预和其他机构的援手减缓了银行业压力,“限制了出现更多压力的可能”。

但报告对金融市场其他领域的风险做出提醒,指出短期融资市场存在结构性脆弱。美联储特别提到了货币市场基金、其他现金投资工具和稳定币,称相关产品很容易遭到挤兑。

本轮银行业危机中,回报率更高的货币市场基金成为大热门,更多储户开始将银行存款转投入货币市场基金。美国投资公司协会数据显示,截至5月3日所在周,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总资产规模达到5.31万亿美元,再次刷新纪录。

在资产估值风险中,美联储提到了房地产行业,指出在经济活动放缓的情况下,住宅房地产估值依然走高。商业地产估值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而事实上商业地产市场各领域都在经历价格下跌。

对于未来的金融情况,美联储在报告中列出了三个近期风险。首当其冲的就是银行业危机可能引发更广泛的信贷收缩,影响经济发展。

报告指出,对经济前景、信贷质量和流动性的担忧可能导致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一步收缩信贷供应。信贷供应急剧收缩将推高企业和家庭融资成本,导致经济活动放缓。

第二大风险则是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进一步加息。如果通胀比预期更顽固,这些发达经济体采取更严格的货币紧缩政策,则可能导致长期利率大幅上涨,阻碍全球经济增长。相关措施还将削弱外国政府、家庭和企业的偿债能力,包括身负外债的新兴经济体。

美联储还特别提到房地产业,指出大部分商业贷款和部分国家的住宅抵押贷款都是浮动利率,加息则意味着偿债额度上涨。

第三大风险则是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导致商品价格进一步走高、产生更大范围负面影响。报告指出俄乌冲突升级或者其他地缘政治紧张恶化会减少经济活动、进一步推高全球通胀。食品和能源价格再度走高则将让各经济体,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承担更大压力。

报告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咨询机构人员和学者的调查显示,通胀持续和货币紧缩政策、银行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承压、中美关系、商业和住宅房地产风险、俄乌冲突以及美国政府债务上限问题是受访者提到最多的近期潜在风险。

美联储

美联储周一发布的高级贷款官员调查报告则印证了该机构对信贷收缩的担忧。

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美银行收紧了对大中小型企业的商业和工业贷款标准以及商业地产贷款标准。与此同时,商业和工业贷款需求以及商业地产贷款需求也全面下跌。

相比大型银行,中型银行收紧贷款标准的情况更普遍,对流动性的担忧、存款外流、融资成本都是中型银行收紧贷款的主要原因。而无论大型银行还是中型银行都预计到今年结束前,银行将继续收紧所有类型贷款的标准。

虽然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预计美国经济可以实现软着陆,但银行业危机引发的信贷收缩加大了投资者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

彭博社周一发表的评论文认为,美国经济要想实现软着陆必须先避开三大障碍信贷紧缩、债务上限僵局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

美国财长耶伦上周末警告国会必须在6月1日前提高债务上限,但两党关于债务上限和削减联邦开支的谈判仍陷入僵局。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则预测5月到7月,美国遭遇厄尔尼诺的概率为62%,秋季遭遇厄尔尼诺的几率升至80%。厄尔尼诺带来的暴雨洪水将打击美国的粮食和能源生产,进一步推高通胀。

有经济学家预计美国将进入“滚动式衰退”,一个产业萎缩后另一个产业跟进萎缩,但总体经济不会出现萎缩。但彭博经济预测,美国“几乎肯定”将在7月陷入衰退。

纽约梅隆投资管理公司投资分析部负责人乔利(Jake Jolly)接受CNN采访时表示,虽然长期来看美国经济状况将保持良好,但目前看来美国“迟早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已经大于软着陆。

渣打银行首席执行官温特斯周一参加论坛时也表示,美国经济陷入大衰退的可能性很小,但考虑到通胀和高利率持续,美国经济可能出现一段时间的负增长。

周三,美国将公布4月CPI数据。克利夫兰联储的预测显示,4月CPI或环比上涨0.4%,高于3月的0.1%。上周,美联储已再次加息25个基点,美联储下一次利率会议将于6月13日到14日举行。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2023年巴菲特股东大会现场依旧火爆,来自全球的价值投资者齐聚奥马哈,参与这场被称为投资界“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盛会。

这位“奥马哈先知”一开口,整个世界都会仔细聆听。巴菲特与股东的主要沟通方式有两种,一是每年亲自撰写年报;二就是出席一年一度的股东大会。美股投资网分析师在现场看到,2023年股东大会的上半场,由巴菲特、芒格,以及继任者格雷格·阿贝尔、阿吉特·贾恩一同在现场回答大家提问,下半场只有巴菲特和芒格二老坐镇。今年的巴菲特已有92岁,芒格更是99岁高龄。与会者们无一不感叹二老的精力与活力。

在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和芒格与股东们的互动是最大亮点,他们在回答问题之前,并不知道问题是什么。这次,他们谈论了包括美国银行业危机、人工智能、美元、能源、投资、经济前景、人生等各类话题。每年的问题总有所不同,但巴菲特与芒格的回答,总是万变不离其宗。这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每年的温故而知新,也是此行最大的意义之一。

要想近距离感受巴菲特和芒格的魅力,需要早起排队。CHI Health Center大门在大会当日7点打开,附近停车场则在3点半开门,也许可以由此推测出抢占最佳座位的时间成本。当然,有些时间成本也可以用金钱替代。今年一位与会者告诉美股投资网,他花了200美元买了“黄牛票”,这样他不用过早起床排队,他的座位在会场第五排。

什么是价值投资?

芒格曾说,所有明智的投资都是价值投资,获得比付出更多的东西。著名价值投资者斯皮尔(Guy Spier)对美股投资网表示,许多人以各种不同方式进行投资,除了明智投资,还需要注意所付出代价,如果付出太多,再好的生意也未必是价值投资,“如果一味追求回报,可能会承担风险并破产。长期存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Alger资产管理公司执行副总裁张韵对美股投资网表示,包括成长投资在内的所有投资,归根结底都是追求内在价值。如果一个公司低买高卖,或者长期持有可以不断复利,那就可以创造很多价值。

美国新锐互联网券商BBAE首席投资官James Early对美股投资网表示,不仅越来越多的人在做价值投资,而且现在随着科技进步,竞争非常激烈。“但不到一年前,在加密货币、生物科技、投机性科技股中皆出现过泡沫。人类的情感无法改变,只要是人在做决定,那有多少人工智能并不重要,因为那些因认知偏见的错误决策将为新的投资机会打开大门。只要人类还存在非理性行为,便会有很好的价值投资机会。”他说道。

巴菲特在此次股东大会上直言,机会来自于别人在做蠢事。

中国投资者涌入奥马哈

每年,各机构围绕巴菲特股东大会而举办的峰会不少。在巴菲特大会恢复线下举办的第二年,更多中国投资者也来到现场。美股投资网观察到,无论是在会场、酒店和机场,中国投资者的身影较去年明显大量增多,不过,可能与疫情前的规模仍有差距。奥马哈价值投资中心执行顾问石勇对美股投资网表示,参加该中心举办的中美投资峰会的人数尚未回到疫情前水平。 他表示“参会大规模减少。我们在2016年创建峰会的时候有120个人参加,2017年差不多400人左右,人数最多是2018年,有700多人。但今年只有92人,大部分是从国内过来。”

王义江是来自广东的金融从业者,这是他第三次来参加巴菲特股东大会,也是第一次当组织者,带领了一个10多人的团队一同参加。“他们都是专业投资人,有从事公募基金的,也有从事私募基金和做传统生意的。他们都是第一次来参会,和全球各地优秀的投资人做一些交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义江对美股投资网表示。

除了到奥马哈,他还带队去参观了纽约的几家金融机构,并将在股东大会结束后再去西雅图和波特兰,参观消费品、制造业和互联网企业。

巴菲特股东大会催生网红周边

在经历了市场的大风大雨后,无论是赚是亏,每年“回”到奥马哈,聆听巴菲特与芒格的句句箴言,讨论价值投资的真谛,参加各类投资峰会,在大会现场吃一根冰淇淋,买一盒巧克力,最后再参加一次5000米长跑,来一顿饕餮大餐,已经成了大家每年的固定活动和精神慰藉。在这一周,商家们也积极备货,按照当地牛排馆Gorat's老板的话说,要“挺过这一周”就不错了。

巴菲特是Gorat's牛排馆的常客。Gorat's牛排馆前老板Gene Dunn对美股投资网表示,在疫情之前,巴菲特每周一会到牛排馆吃午饭,他们还为巴菲特在餐厅里建了一个小房间,让他在吃饭时不被打扰。巴菲特也会例行在每届股东大会结束的周日,带团队一起在牛排馆吃晚餐,但疫情之后,至少今年没有这个计划。

不过,这仍不影响牛排馆的“网红”地位。大块儿牛排和股神巴菲特的加持,将吃饭的意义提高了一个层次。牛排馆现任老板Jimmy Chen表示,大会期间的这一周,餐厅业绩大概是平时的5倍左右,“从周三至周日,餐厅通常会卖出约2000份T骨牛排和约1000份菲力牛排。”

今年在巴菲特股东大会召开的现场,也有传统股东购物日活动。与会者可以低价买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各子公司的产品。冰雪皇后(Dairy Queen)CEO Tory Bader此前就对美股投资网表示,这次他们给现场带来了2万根冰淇淋,很可能在大会当日结束前卖光。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继巴克莱(Barclays Plc)之后,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Inc.)在最新报告中也建议客户,不要对美联储今年降息抱有希望,目前市场对此过分自信,要为这种预期的信心下降做准备。

本周一,与美联储会议期挂钩的互换合约定价依然显示,到今年底,联储的政策利率将比当前水平低约70个基点。而在最新报告中,以Praveen Korapaty为首的高盛策略师却建议客户,买入对应12月联储会议期的合约,预计该合约将上涨。

“我们承认存在一些近期的风险,比如对美国小银行的担忧,以及悬而未决的美国政府债务上限问题,它们可能进一步深化降息的定价。可是,考虑到强劲的宏观背景,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可能过头。”他们写道。

他们指出,从历史上看,当美联储进行了一系列加息(上周是自2022年3月以来的第10次加息),通常会有两次会议决定不再有任何利率变动。未来六个月最有可能的结果是“美联储按兵不动”。但这样的看法和目前市场定价的今年宽松程度相悖。

在此之前,巴克莱的策略师上周建议客户,在95.06价位做空8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他们预计,今年内大幅降息的定价预期会消退。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最新的期货仓位数据显示,对冲基金预计美联储将在更长时间内维持高利率。在上周三美联储公布加息决议前、即截至5月2日的一周,对冲基金对美国债券期货的空仓总规模创CFTC有纪录以来新高,并且是连续第七周空仓增加。

与此同时,上周期权市场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主题是,SOFR(担保融资利率)期货定价体现的降息幅度消减。

本周,新一批美国通胀指标即将出炉,有关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定价进入关键期。美东时间本周三和周四,将分别公布4月美国CPI和PPI。

目前,CME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到今年底,美联储按兵不动的几率只有1.2%,在当前基础上降息25、50、75、100个基点的几率分别为10.2%、34.1%、39.9、14.6%。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Copyright© 2008-2025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