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StockWe8 客服微信2号 MaxTrades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Robert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技术策略师Stephen Suttmeier表示,有迹象显示美国股市可能出现“夏季反弹”,他建议投资者应在5月美股下跌时逢低买入,然后准备迎接后面几个月的反弹。

Suttmeier称,各种技术指标均显示美国股市在触及看跌区间后将大涨。他指出,三个月波动率指数与大盘波动率指数的比值在1.25以下见顶,这通常是股市下跌的前兆。

他指出,2022年3月、8月和12月,该指标在1.25超买门槛以下的峰值给标准普尔500指数带来了麻烦。4月底预计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而在5月季节性因素减弱,往往会引发夏季反弹。

此外,“道氏理论”也为股市未来的上涨提供了支撑,该理论表明,如果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的一个分项指数超过之前的高点,市场可能会再次上涨。

“道琼斯指数理论仍处于2022年初的卖出信号,但12月至3月的看涨背离(运输类指数的低点与工业类指数的低点),以及这两类指数的200日移动均线上升,为这一技术指标提供了新芽,表明在5月下跌时买入,等待夏季上涨。”他补充说。

Suttmeier估计,标准普尔500指数在“夏季长假”期间可能会上涨5%。他预计,标普500指数将突破4195点(2023年2月2日)至4325点(2022年8月16日)高点连线的阻力,特别是如果某些指标显示上涨的个股比例高于下跌个股。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美银首次发出信号称,美股将在今夏实现反弹。

Suttmeier此前就表示,在1928年以来的每年5至10月,标普500指数有65%的几率上涨,平均回报率为2.16%(中位数为3.11%)。因此,美股市场上流传着的一句谚语——“5月卖出离开,11月再回来”,也并非完全可信。

主流观点仍看跌

不过,这一观点与许多华尔街大佬的看法背道而驰。主流观点预测,随着企业盈利走弱和经济放缓,美国股市将面临更多痛苦。例如,摩根大通预测,即使是轻微的衰退,美国股市也可能至少下跌15%。

曾成功预测三次市场泡沫的传奇投资人Jeremy Grantham则警告称,标准普尔500指数可能会从目前的4130点下跌27%至52%。他说,“我们所能期望的最好情况是,市场将在3000点左右触底。我们最应该担心的是标普500指数甚至会跌至2000点。”

摩根士丹利首席股票策略师迈克·威尔逊也不止一次发出类似警告。周二,他再次表示,由于美联储保持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及企业盈利增长放缓,美股正走向危险区域。此前他预测,美股可能再跌26%。

相较于华尔街这些悲观论调,美银属实是“最乐观的”。在周一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该行还指出,随着企业盈利令人印象深刻,数万亿美元的闲置资金将被用于投资,美国股市有望在2024年强劲反弹。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流媒体巨头奈飞(Netflix Inc.)周二表示,计划未来四年在韩国投资25亿美元,用于制作韩国电视剧、电影和即兴节目,这大约是该公司自2016年以来在韩国市场投资额的两倍。

奈飞联合首席执行官泰德·萨兰多斯与韩国总统尹锡悦会面后,奈飞官方宣布了这一消息。尹锡悦周一抵达华盛顿,对美国开始为期6天的国事访问。

近年来,随着“韩流”文化盛行,韩国娱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根据最新的政府数据,2021年,包括音乐、视频游戏和电影在内的内容出口达到12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出口额超过家电和可充电电池。

乐观情绪推动媒体股飙升

这笔投资将有助于韩国娱乐业制作出更多国际热门剧集,类似之前的《鱿鱼游戏》(Squid Game)和《荣耀》(The Glory),市场乐观情绪推动韩国媒体股飙升。

周二,韩国电影投资发行公司Showbox Corp.股价一度上涨26%,为去年11月23日以来最大涨幅,其竞争对手圣诞老人娱乐公司(Studio Santa Claus Entertainment Co.)股价涨幅一度高达23%。

此外,影视制作公司Astory Co.、广播服务提供商CJ ENM Co.、工作室运营商Studio Dragon Corp.的股价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提振。

散户投资者们押注下一部现象级影视剧的诞生。

上个月,一部名为《荣耀》的韩剧连续两周成为奈飞平台上收视率最高的剧集,在从印度到阿根廷等90多个国家的热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近几年,韩国其它热门影视剧还包括反乌托邦电视剧《鱿鱼游戏》,以及获得四项奥斯卡奖的热门电影《寄生虫》。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上映的《鱿鱼游戏》仍然是奈飞有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上映后的28天内,流媒体播放时长就达到了16.5亿小时。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彼得·林奇是华尔街最传奇的投资者之一,曾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但他也后悔近年来没有买进一些大型科技公司的股票。

这位前富达麦哲伦基金的管理人周二透露,他很希望自己没有错过苹果的爆发式增长。

在1977年至1990年的13年时间里,林奇管理的麦哲伦基金的资产规模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平均年回报率高达29.2%。

林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苹果的价值并不难理解。我的意思是,我是有多蠢啊?竟然错过了它。”

他补充道,苹果拥有“良好的资产负债表”,我当时应该为苹果多做一些功课……这不是一家复杂的公司。

林奇讲述了他的女儿当时花了250美元买了一个苹果的iPod,他回忆起自己当时认为苹果在这款产品上赚取了很高的利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购买这只股票。

现年79岁的林奇承认,巴菲特看到了苹果的潜力,并利用了它。这位“奥马哈先知”几十年来一直回避科技股,声称科技股不在他的专业范围之内。但巴菲特还是在2016年买入了苹果股票,后来更是连续加仓,成为了伯克希尔的头号重仓股。

事实证明,重仓苹果是巴菲特职业生涯中最成功的赌注之一,短短几年时间内,账面回报就超过了1000亿美元。巴菲特仍然认为苹果是一家消费品公司,因为它拥有忠实的客户群和强大的品牌效应。

近日,巴菲特表示,伯克希尔不会出售苹果股票。他称,曾经出于税务原因少量出售苹果股票,那是“愚蠢的”。

除了苹果之外,林奇还对没有投资芯片巨头英伟达表示遗憾。英伟达美国是过去几年半导体领域最大的赢家之一,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推动者。

在今年ChatGPT引发的人工智能狂潮中,几乎没有哪家科技公司能比英伟达的表现更加强劲,甚至是微软或谷歌都不能。过去六个月,英伟达的股价已翻了一倍多,成为同期标普500指数成分股中表现最佳的个股。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瑞士信贷集团(下称“瑞信”)公布,在2022年第四季净资产流出1105亿瑞士法郎之后,今年第一季度再遭遇612亿瑞郎(合686亿美元)的资产外流,其财富管理部门也计提了大额商誉减值 ,凸显仓促收购瑞信的瑞银在保住关键客户和资产面临的挑战。因前述两者的合并预计很快就会完成,这大抵是“百年老店”瑞信交出的最后一张公开成绩单。

得益于瑞信、瑞银合并方案中160亿瑞郎之额外一级资本(AT1)债券全额减记,瑞信今年一季度扭亏为盈,股东应占净利润为124.32亿瑞郎,而去年同期亏损13.93亿瑞郎;如果AT1债券未被减记,瑞信该季度调整后税前亏损约13.16亿瑞郎。一季度营收为184.67亿瑞郎,同比增长319%。

一季度资金外流近690亿美元

瑞信报告称,一季度该行净流出资产高达612亿瑞郎,相当于2022年末总管理规模的5%,尽管目前外流情况已稳定在较低水平,但趋势“尚未逆转”。

“这些资金外流在宣布合并的前后几天最为严重,现已稳定在低得多的水平,但截至4月24日尚未逆转。”瑞银在周一发布的季度业绩报告中表示。

投资研究机构晨星(Morningstar)此前公布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3月份,瑞信基金遭遇50.4亿美元资金净流出,规模为历年来单月最大。仅在这桩强行联姻交易宣布的当周,投资者就从瑞信基金撤出了约30亿美元资金。

瑞银报告称,一季度该行旗舰财富管理部门管理的资产净流出471亿瑞郎,并称13亿瑞郎的减值费用主要与该部门有关。

瑞信表示,一季度管理的资产和存款下降,预计将导致净利息收入和经常性的佣金和手续费收入减少,并可能导致今年财富管理业务大幅亏损。该行还表示“鉴于合并公告、此前披露的非核心业务和风险敞口退出、重组费用和融资成本对收入的不利影响,瑞信预计,第二季度乃至2023年全年,投资银行和集团将出现巨额亏损。”

资金流出和损失的规模凸显了瑞银在整合瑞信面临的风险,前者表示,完成这笔交易需要数月时间,完成两者的整合则需要长达4年的时间,瑞银董事长科尔姆·凯莱赫(Colm Kelleher)认为,这比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许多银行收购更加困难。

花旗分析师团队估计,瑞信在与瑞银合并后可能会再损失1100亿美元,约占其资产的五分之一。

瑞信还发出警告,最近的事态发展已经导致员工流失的情况增加。为了防范人才外流,瑞银财富管理负责人伊克巴尔·可汗(Iqbal Khan)曾于上个月与瑞信的高管一起出席员工大会,说明瑞银将提出激励和留才方案。

另外,瑞信证实,已终止以1.75亿美元收购M. Klein & Co. LLC.投行业务Klein Group LLC的交易,该公司由瑞信前董事迈克尔·克莱因(Michael Klein)经营。瑞信在声明中表示,由于瑞银上个月紧急收购瑞信,瑞信和M. Klein & Co. LLC都同意终止这项收购计划。

AT1债券减记事件还有变数?

瑞士当局打破市场惯例,将160亿瑞郎(约合170亿美元)瑞信AT1债券完全减记,这一举措引起巨大争议。即使在瑞士政府坚称此举符合合约规定后,许多投资者仍在寻求法律选择。

综合多家外媒报道,持有瑞信约45亿瑞郎相关债券的投资者已于上周向瑞士地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撤销或修改减记160亿瑞郎债券的决定。

单就价值而言,此案是主权国家卷入的最大债券持有人纠纷之一。参与案件的一位律师将其与阿根廷2001年主权债纠纷案相提并论,在这场耗时15年的诉讼案中,债权人最终获得93亿美元的赔偿。

报道称,该诉讼由美国昆鹰律师事务所(Quinn Emanuel)在瑞士东部城市圣加仑提起。在圣加仑提起诉讼的一个好处是,当地法院不完全依赖原告提交的证据,而且可以要求瑞士政府和FINMA提供文件和证词。

报道援引诉状内容称,债券持有人指控FINMA违反瑞士宪法,在3月19日命令瑞信完全减记170亿美元的AT1债券时,未能“相称地”(proportionately)和“真诚”(in good faith)行事。诉状写道,根据瑞士宪法第5条和第9条,FINMA有义务“以诚信和非任意方式做出决定”,但金融监管当局并未这么做;FINMA还违反瑞士宪法中的第36条第3项,财产权规定“对基本权利的任何限制必须是相称的”,但在本案中,股东得到了补偿,而债券持有人却没有,这表明当局没有考虑到相称性。

通常情况下,一家银行的股票必须全部减记之后,才会轮到债权人承担损失或将债券用于自救。但FINMA决定,170亿美元的AT1债券按合同规定可以在救助中减记,因为政府对3月份瑞银以30亿美元收购瑞信交易进行了兜底。此外,瑞士国会于3月19日,也就是瑞银收购瑞信的同一天,赋予了FINMA减记AT1债券的紧急权力。然而,作为瑞信名义上次级债权人的的股东将以持有的瑞信股票换取逾30亿美元的瑞银股票。

前述债券持有人称,减记债券没有达到恢复瑞信财务健康的目的,并损害了国际投资者对瑞士的信任。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随着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横空出世,人工智能公司OpenAI的是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成为了科技界的焦点。

但事实上,阿尔特曼在投资方面也是做得风生水起。长期以来,他一直都是硅谷杰出的投资者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阿尔特曼生涯中最大的一笔个人投资并不在人工智能领域,而是一家核聚变初创公司Helion Energy。

阿尔特曼与Helion

2015年,阿尔特曼在参观了四家核聚变公司之后,向Helion Energy投资了第一笔950万美元的资金。2021年,阿尔特曼为这家公司进一步豪掷了3.75亿美元,他表示这是他迄今为止做的最大的投资项目。

除了阿尔特曼,Helion Energy还获得了“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Facebook联合创始人达斯汀·莫斯科维茨、领英创始人里德·霍夫曼、eBay第一任总裁杰夫·斯科尔等人的6亿美元投资。

阿尔特曼表示,他并不怕短期内收不回成本,因为他看中了Helion Energy生产清洁能源的前景。Helion在官网上写道,公司的目标是建造全球第一个商用核聚变发电装置,使未来可以拥有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

据了解,Helion所探索的技术叫做磁惯性聚变,旨在通过磁铁产生的高磁场来压缩燃料产生核聚变反应,以生产低成本的清洁电力。

Helion首席执行官大卫·柯特利(David Kirtley)向媒体透露,公司需要定期向阿尔特曼汇报工作进程。他还表示,一些Helion员工已经开始使用ChatGPT来加快工程速度。

关于核聚变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给出的定义,核聚变是模仿太阳的原理,使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结合期间释放出大量能量。

与化石能源相比,聚变反应不排放二氧化碳;并且与当前通常意义上的核能——核裂变能相比,它既不会产生核废料,辐射也极少。

2022年,两组核聚变实验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使大众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注到这项清洁能源的技术上。去年2月,设在英国牛津的欧共体联合聚变中心(JET)实验室科学家在实验中产生了平均11兆瓦的功率输出,足够供应1万个家庭使用。

去年12月,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首次成功在核聚变反应中实现“净能量增益”,即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大于促发该反应的镭射能量。美国能源部长还在声明中称,这项成果预计将可能帮助人类在实现零碳排放能源的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如果未来能实现“净能量增益”的可控聚变反应,相当于为全人类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绿色的、用之不竭的能源选项。

科技大佬加快能源军备竞赛

虽然可控核聚变还处在发展前沿且投入巨大,但不缺大佬给它买单。除了上文提到的阿尔特曼,比尔·盖茨、杰夫·贝索斯等全球知名富豪早已加入到了这场未来能源的军备竞赛之中。

根据核聚变工业协会(Fusion Industry Association)追踪的数据,核聚变企业已获得超过50亿美元的私人融资,其中7家公司至少筹集了2亿美元。另据Pitch Book的数据,该领域75%的资金筹集活动集中在2021年之后。

今年3月,盖茨旗下的突破能源风险基金(BEV)领投了Type One Energy,使这家仿星器核聚变能源公司在A轮融资中总共筹集了2900万美金。

BEV负责人表示,“仿星器科学的进步,包括 Type One Energy 执行仿星器开发项目的能力,为未来几十年在电网上实现实际聚变提供了非常令人兴奋和有希望的道路基础。”

而贝索斯则向加拿大的核聚变能源初创公司General Fusion进行了投资。据了解,General Fusion通过使用两种混合聚变技术(磁性和惯性约束),在磁场中约束氢同位素等离子,然后利用高压,使之产生高温及高的密度。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随着ChatGPT等AI聊天机器人自去年底以来迅速“走红”,对于它们安全问题的相关警告也层出不穷。尽管背后的开发者也在竭尽全力地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实施资讯过滤和人类纠正那些被标记的问题,但效果都不尽人意。

有鉴于此,英伟达公司(Nvidia Corp.)周二正式发布了一个名为“NeMo Guardrails”的开源工具包,可以禁止AI聊天机器人提供那些受限的信息,使人工智能驱动的应用程序更加“准确、适当、符合主题和安全”。

“每个人都意识到了大型生成语言模型的力量,”英伟达应用研究副总裁Jonathan Cohen说,“以一种安全可靠的方式部署它们非常重要。”

英伟达表示,“NeMo Guardrails”将作为终端用户和人工智能程序之间的一层“防护墙”。将其与传统软件混合,该系统将能够识别用户提出的事实问题,并检查机器人是否能够和应该回答这个问题。系统还将确定生成的答案是否基于事实,并控制聊天机器人给出回答的方式。

例如,假设一名员工询问人力资源聊天机器人,公司是否为想要领养孩子的员工提供支持。这将通过“NeMo Guardrails”并返回包含公司相关利益的文本。询问同一个机器人有多少员工利用了这一福利,可能会引发拒绝指令,因为这些数据是保密的。

Cohen还表示,英伟达已经在Guardrails的底层系统上工作了"多年",但就在大约一年前意识到它很适合GPT-4和ChatGPT这样的模型。

"从那时起,我们一直在朝着NeMo Guardrails的这个版本发展,"他说,"人工智能模型安全工具对于那些为企业用途部署的模型至关重要。"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随着ChatGPT出圈火爆全球,科技行业爆发了一场“人工智能权力的游戏”,美国投行Wedbush分析师Dan Ives在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明了哪些大型公司将从中受益最大。

首先,Ives指出,在由微软和谷歌引领的主流竞争中,微软无疑处于领先地位,这要归功于其对OpenAi的数十亿美元投资。

“由于微软对ChatGPT的投资,我们认为微软具有巨大的先发优势,可以利用过去几年一直在酝酿的机会。”他写道,并称考虑到微软一贯善于用其产品线来获得盈利,这将是从必应到Azure的一次巨大转变。

不过,他还指出,虽然微软和ChatGPT目前可能领先于竞争对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Ives表示,这场人工智能之战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包括苹果、Meta在内的其他公司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在AI领域投入“数十亿美元”。

Ives表示,总的来说,人工智能在企业和消费者领域的机会可能价值约8000亿美元。

特斯拉股价料获提振

除了微软和谷歌外,人们特别感兴趣的是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领导的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Tesla),他曾公开对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过快表示怀疑。Ives指出,马斯克本人最近宣布推出X.AI,打算与主要的人工智能系统竞争。

Ives认为,马斯克正在努力加入微软、微软和亚马逊的行列,理由是这位亿万富翁已经购买了数千片英伟达图形处理芯片,以追求大规模的语言模型。

Ives还对马斯克进军人工智能将如何提振特斯拉的股价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该计划的实施可以从三个方面推动未来特斯拉股价的上涨。

具体而言,首先与特斯拉全自动驾驶服务的影响有关,人工智能可以“性能优化和改善冗余”。其次,Ives表示,人工智能将使特斯拉能够进一步增强其机器人系统,比如该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

他写道“这可能会进一步改善特斯拉的供应链,为生产线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应,同时在劳动力受限的环境下改善其成本结构。”

Ives的最后一个论点是,随着更多的注意力和资源花在人工智能上,特斯拉开发的定制超级计算平台Dojo可以更快地对其训练模型进行微调。这将有助于Dojo进一步增强上面提到的完全自动驾驶计划。

艾夫斯总结道,“总体而言,特斯拉处于有利地位,可以从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其产品套件和商业模式中受益,从而进一步加速盈利增长。”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虽然早有预期,但第一共和银行上个月存款流失超过1000亿美元还是震惊了市场。周二美股早盘,第一共和银行股价暴跌近30%,刷新历史新低,该股今年以来累计下跌逾90%。

第一共和银行一直居于美国中小型银行信心危机的中心,这场危机由3月份几家银行的倒闭所引发。近期以来,陆续有银行表示存款已经趋于稳定。

但第一共和银行稍早发布的一季报再次引发了投资者对其业务前景的担忧,也导致PacWest Bancorp、Western Alliance Bancorp、Zions Bancorp和嘉信理财的股价纷纷下跌。

第一共和银行发布的第一财季业绩报告详细说明了其在遭遇大规模提款后岌岌可危的财务状况。该行第一财季利润从上年同期的4.01亿美元降到2.69亿美元,降幅33%;收入下降13%,至12亿美元。

存款方面,其第一季度存款降幅达41%,较去年年底的1765亿美元环比暴跌约720亿美元,至1045亿美元,这一数据远低于市场预期的1370亿美元的平均水平,1045亿美元存款中还包括其他大行支持的300亿美元现金。

而在3月9日,其存款总额为1735亿美元,也就是说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存款流失了超1000亿美元。

第一共和银行主要服务于拥有高额账户余额的富裕客户,在危机爆发后,人们担心该行可能也面临着导致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最终倒闭的那种流动性紧缩问题。

不过,第一共和银行最新表示,存款外流已经放缓,在四月份的二十多天时间里,存款仅下滑了1.7%。

值得注意的是,该财季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存款挤兑迫使该行从美联储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获得昂贵的贷款之前,这可能会挤压未来的收益。

为应对“史无前例”的存款外流,该行表示计划裁员至多25%,目前还在考虑战略选项和加强资本实力的措施。

但分析师担心,存款外逃令该行的处境比竞争对手更加糟糕,因为较高的融资成本挤压了该行从贷款中获利的能力,该行的流动性问题已转变为盈利问题。

Wedbush Securities的分析师David Chiaverini称"就其承受的压力程度而言,第一共和银行的情况比较特殊。"他预计该行将在未来几年面临经营亏损。

富国银行分析师表示,报告的存款外流情况远比华尔街预期的严重,而且“可能很难恢复”。

JonesTrading在一份报告中写道:“问题在于,这种风险是第一共和银行独有的,还是会引发更大范围的银行业担忧。”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本周美股将迎来新财报季最忙碌的一周——标普500指数中的178家公司将陆续公布季度业绩,其中包括道指30家成分股中的14家,纳指中则囊括了微软、谷歌母公司Alphabet、脸书母公司Meta 和电商巨头亚马逊。目前四巨头的总市值合计已超5万亿美元,约占标普500指数市值的14%,他们的业绩表现将对市场造成巨大的影响。

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渐入尾声,市场正在关注经济对企业运营和利润率的影响。作为今年最热门的交易标的,科技股能否不负众望也将是财报季中的最大看点之一。

科技股考验估值合理性

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临近尾声等因素推动下,科技股成为了今年市场的主角。最新公布的美银基金经理调查显示,做多大型科技股已经成为了最拥挤的交易。

裁员和人工智能正成为科技行业的关键词。追踪科技公司裁员情况的Layoffs.fyi网站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球500多家科技公司已累计裁员近15万人,作为控制成本的选择。科技巨头也无法幸免,上述四家公司从去年11月起累计裁员超7万人,Meta上周宣布了新一轮裁员计划。Oak Associates Funds联合首席投资官兼投资组合经理斯蒂姆森(Robert Stimpson)表示,不排除这些公司在盈利报告宣布进一步的裁员计划,这可能会在经济衰退之前提高利润率,并使其股票更具吸引力。“科技公司去年进行了非常艰难的调整,考虑到它已经接受了必须裁员和稍微紧缩的事实,它已经对某种衰退打了折扣。”他说。

相比之下,人工智能进展可能成为这些企业盈利的新动力,这也愈发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微软已将OpenAI的ChatGPT技术集成到其搜索引擎Bing中,谷歌聊天机器人Bard具备了代码生成能力,亚马逊和Meta也在人工智能模型上进行了大量研究。Insider Intelligence分析师利普斯曼(Andrew Lipsman)表示“上个季度,这几家大型科技公司关注的主要是效率和利润改善。而本季度,他们可能会更具前瞻性,将围绕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展开深入讨论。”

市场不乏谨慎的观点。考虑到最近的反弹,购买科技股可能并不那么安全,因为估值已经变得相当昂贵。FactSet的数据显示,纳指的远期市盈率已经升至25.4倍,比标准普尔500指数的17.6倍高出约44%。虽然成长性较强的纳指通常溢价交易,但这是一个特别大的估值差距。

Main Street Research首席投资官德默特(James Demmert)在电子邮件评论中表示“近几个月来,许多科技股大幅上涨,这让人想起过去的几次熊市反弹,对科技股来说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尽管科技的某些行业可能更具防御性,但总体上不是一个避风港,尤其是当科技股的市盈率大幅超过其收入增长率时。”

经济全景初现端倪

与此同时,各行业龙头企业的最新业绩和展望也将展现货币政策对经济更微观的影响。

本周四美国将公布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初读数据。经历了银行业风波,近期指标波动描绘出一幅前景黯淡的画面劳动力市场开始降温,消费者零售额正在下降,制造业产出有所下滑……这些导致了华尔街机构纷纷预测最早在今年下半年美国将出现衰退。

美股投资网分析师注意到,目前机构预测上季度标普500指数公司盈利将同比回落4.7%,这将是2020年疫情以来的最差表现。预计企业运营压力将至少持续到二季度,利润企稳反弹需要在下半年才能出现。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通胀和加息周期双重打压下的现状。高通胀正在侵蚀了家庭收入,政府在疫情期间的刺激效应接近枯竭,而不断上升的利率使得购买汽车等高价商品变得更加昂贵,消费者变得更加谨慎。3月份,包括汽车、电子产品、家具和百货在内的大类支出有所下降,同时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性消费增幅也在放缓。CIBC Economics经济学家贾奇(Katherine Judge)表示“由于消费者变得更加谨慎,美国零售额已经大幅下降,然而,如果经济继续放缓,服务业支出也可能放缓。(经济)将进一步恶化。”

消费相关板块的业绩因此将引起关注。受价格上涨和需求增加的推动,可口可乐周一公布的财报显示,一季度营收109.80亿美元,同比增长5%,净利润为31.13亿美元,同比增长11%。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顺利传导成本压力,本周将公布财报的麦当劳稍早前公布了裁员的消息,重组涵盖了整个公司,数百名员工被裁减。通过全球最大玩具生产商美泰(Mattel)、信用卡服务商Visa 和快递巨头UPS等行业代表的最新业绩,外界将从中寻找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更多蛛丝马迹。

Northwestern Mutual Wealth Management首席投资官舒特(Brent Schutte)表示“投资者正试图弄清楚我们是否会陷入衰退。 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标普500指数在4100点左右徘徊。”舒特预计今年将出现温和的衰退,如果我们没有陷入泥潭,至少将处于衰退的边缘。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智臻智能起诉苹果公司并索赔100亿元的案件,终于有了新的进展。

天眼查APP显示,2023年5月5日,该案将于上海高院开庭审理,原告为上海智臻智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智臻智能”),被告为苹果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苹果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苹果公司(统称“苹果公司”),案由为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

公开资料显示,智臻智能此前曾挂牌新三板,并于2023年3月9日在纳斯达克上市。从该公司股东层面来看,涉及蓝色光标等多家上市公司及吉利系、天堂硅谷等资本。智臻智能方面表示,通过此次诉讼,将向全球证明中国AI企业的实力。

4月24日,智臻智能相关人士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表示,目前处于静默阶段。苹果中国方面对分析师称,暂不予置评。

“随着科技企业在技术领域持续加大研发力度,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国内企业主动向苹果等大型公司发起维权,也是国内企业以法律维护自身知识产权的一次有力尝试。”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通信专家项立刚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表示,“企业的权益应该得到保障,但与此同时,也不要过度陷于专利官司。”

5月5日将再次开庭

智臻智能与苹果公司之间的这场诉讼已历时10年,共分两个阶段进行。

时间追溯到2012年6月份,智臻智能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认为苹果公司的Siri侵权其2004年申请过的专利“一种聊天机器人系统”。此后,双方围绕该专利是否有效进行诉讼。经过多次上诉和再审,8年后,法院终审判决确认该专利的有效性。至此,该诉讼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

随着智臻智能于2020年8月份发起新一轮诉讼,双方的纠纷也进入了第二阶段。智臻智能认为,苹果手机智能语音系统Siri技术涉嫌侵犯该公司的智能语音系统小i机器人专利权,要求苹果公司停止Siri专利侵权,以及停止制造和销售侵权产品,暂计索赔金额100亿元。这一阶段,双方已先后经历6次开庭,而今年5月5日将是双方迎来的第七次开庭。

智臻智能是一家成立于2001年的人工智能企业,专注于自然语言处理等认知智能技术,其商标和品牌为小i机器人。智臻智能是中国发明专利ZL200410053749.9的权利人。资料显示,该专利是全球领先的人机交互智能机器人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能够以自然语言完成人机交互。

根据中国专利网专利查询系统检索,该专利申请时间为2004年8月13日,发明揭示了一种聊天机器人系统,聊天机器人拥有通讯模块、人工智能服务器以及相应的数据库等。聊天机器人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和强大的信息服务功能。

商务部研究院电商所副研究员洪勇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智臻智能与苹果公司之间的专利诉讼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其他科技公司采取更积极的措施保护自己的专利权益。“中国的AI企业正在通过法律途径向国际科技公司展示自己的实力。虽然此次诉讼难以快速取得实质性结果,但是这表明中国科技企业正在逐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意味着中国的AI企业正在进入到一个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相关法律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和健全。”

苹果陷多起专利权纠纷

“专利之争在企业维权的同时,也正成为各行业巨头利益博弈的延伸。在知识产权领域,一直存在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问题。企业应该提升诉讼的应对能力,积极采取反诉等多种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企业在申请专利的同时,也要注重高价值专利的长远布局,从而避免被竞争对手利用规则而出现专利无效的情况,并避免在专利诉讼上过度消耗,将更多精力投向研发领域。”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专利代理律师李早霞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表示。

她认为,如果最终胜诉,该案件将成为知识产权维权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一是证明了中国的创新积累,二是显示了我国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

公开信息显示,苹果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苹果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为苹果在中国的产品销售业务公司,大股东为苹果国际运营有限公司。

天眼查APP显示,截至目前,苹果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涉400多起法律诉讼纠纷,案由多为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买卖合同纠纷以及产品责任纠纷,其中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就有77起。

实际上,在国际市场,苹果也多次因涉嫌抄袭而被起诉。过去几年里,苹果公司曾经多次与三星、高通、爱立信等科技公司发生专利纠纷,并被美国本土创业公司Koss等起诉。

“大量诉讼给苹果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法律风险和成本,也影响其形象和信誉。作为国际大型科技公司,更应积极创新并注重创新保护、尽量避免知识产权‘撞车’现象。”李早霞表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Copyright© 2008-2025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