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方案果然奏效了!
4月3日,特斯拉(TSLA)官方微博公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的交付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全球生产了超过44万辆电动车,交付了42.2875万辆电动车,创下了新的纪录。
①Model S/X交付量1.07万辆,预估1.67万。
②Model 3/Y交付量41.22万辆,预估40.85万。
③汽车产量44.08万辆,预估43.25万。
④Model S和Model X产量1.94万,预估1.83万。
⑤Model 3/Y产量42.14万辆,预估42.13万。
特斯拉将继续向“针对不同区域市场更加均衡的批量生产”过渡,其中包括正在运往EMEA地区(欧洲/中东/非洲)以及亚太地区的Model S/X车型。特斯拉将于2023年4月19日周三市场收盘后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的财务业绩。
在上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特斯拉今年的目标是生产180万至200万辆汽车。在去年第四季度的交付令投资者失望之后,特斯拉在今年早些时候大幅降价以提振需求。
截至上周五收盘,特斯拉大涨6.24%,报收207.46美元,总市值6564亿美元。特斯拉股价年初至今累计上扬超60%。
今年以来特斯拉多次降价
据第一财经3月30日报道,德银认为,尽管期内工厂运营和生产成本有所改善,《通胀削减法案》中的汽车补贴政策也有积极作用,但特斯拉在多个市场的降价行为抵消了利好,且实施降价之后,宏观环境仍具不确定性。德银分析师写道“一季度将是特斯拉今年的低谷,尽管公司管理层曾经表示,今年所有季度毛利率均将维持在20%以上,但这很大程度取决于全年销量、定价策略还有宏观环境,这些因素本就难以预测。”
思瑞投资基金经理石斐怡在接受分析师采访时表示,电动车行业基本面仍然相对较弱。“毕竟电动车销量基数和渗透率已经达到一定高度,行业竞争也在加剧,产销量增速正在放缓,各个车企都有实施降价促销。行业目前处于小公司出清、大公司占领更多市场份额的整理期。”
今年1月6日,特斯拉宣布国产特斯拉全系大幅降价,多款车型价格创下历史最低纪录,其中Model Y起售价降至25.99万元,各版本降价幅度在2.9万到4.8万元不等。当时,对于降价原因,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通过微博表示,特斯拉价格调整的背后,涵盖了无数工程创新,实质上是独一无二的成本控制之极佳定律包括不限于整车集成设计、产线设计、供应链管理、甚至以毫秒级优化机械臂协同路线……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坚持以成本定价。对于此次涨价的原因,特斯拉方面给予的回复依旧是“成本定价”。
据美股投资网3月6日报道,特斯拉3月5日晚间下调了两款最昂贵车型Model S和Model X在美国的售价,以推动第一季度最后一个月的销售。马斯克此前表示,最近其他车型的降价刺激了需求。此次降价是特斯拉自今年年初以来的第五次价格调整,其中Model S高性能版降幅为4%,而更昂贵的Model X的降幅为9%。
特斯拉网站显示,两款Model S的售价均被下调了5000美元。Model S基础款价格较之前的94990美元降了5%,至89990美元,而Plaid高性能版的价格较之前的114990美元降了4%,至109990美元。
Model X基础款和高性能版的价格均被下调了1万美元。基础款价格较之前的109990美元降了9%,至99990美元,而Plaid高性能版的价格较之前的119990美元降了8%,至109990美元。Model S和Model X占特斯拉2022年全球交付量的4%左右。相比之下,特斯拉两款较便宜车型Model 3轿车和Model Y跨界车占据了其余的份额。近几个月来,马斯克一再表示,特斯拉将专注于降低售价以推动需求。“人们对拥有特斯拉的渴望非常强烈。限制因素是他们购买特斯拉的能力”,马斯克上周在特斯拉投资者日上表示。马斯克及其他特斯拉高管当日还强调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削减成本。
不仅如此,特斯拉的成本还有望进一步降低。在特斯拉投资者日上,虽然没有发布新车,但特斯拉方面表示,下一代平台将减少75%的碳化硅使用,下一代永磁电机将完全不使用稀土材料且不损失能效。特斯拉的目标是下一代汽车可由更多人同时组装,组装成本降低50%。
4月1日,在2023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高层论坛上,针对近期的车市“价格战”,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降价是其面临激烈竞争采取的一种方法。“特斯拉的Model S和Model X其实打不了什么价格战,因为它的成本在那,但Mode3和ModelY是个光板车,本身就是成本很低的车。”李斌指出,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比亚迪等中国同行的崛起,特斯拉的价格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恰恰证明了中国品牌做得好。“它在美国有定价权,因为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份额,但它在中国只有百分之六七的份额,不到10%。”
国内造车新势力3月份销量出炉
4月2日,比亚迪公告,公司2023年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0.71万辆,前3月累计销量突破55万辆,同比接近翻番。
3月份,理想汽车依旧保持强劲势头,继续位列造车新势力新车交付榜第一位。3月份,理想汽车共交付新车2.08万辆,再次实现单月交付超2万辆的成绩,同比增长88.7%。截至2023年3月31日,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超30.99万辆。
“理想L7已经正式交付,L7 Air和理想L8 Air车型也将在4月开启交付。”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预测,在Air版车型开启交付后,理想汽车月交付量将达到3万辆以上,2023年理想汽车将挑战在30万元至50万元价格区间豪华SUV市场20%市场份额的目标。
紧随其后的蔚来和哪吒汽车3月份交付皆破万辆。3月份,蔚来交付量为10378辆,同比增长3.9%。今年第一季度,蔚来共交付新车31041辆,同比增长20.5%。按照蔚来此前提出的24.5万辆的年度交付目标,接下来9个月,月均至少需卖出2.38万辆。据上险数据显示,蔚来售价最低的产品ET5已成为销量支柱车型,ES7、ET7等NT2平台产品交付量不及预期。
作为榜单黑马,哪吒汽车3月份的交付量为10087辆,同比减少16.12%,环比增加0.14%。今年第一季度,哪吒汽车累计交付量为26176辆,同比减少13.19%。据哪吒汽车介绍,3月21日,3600辆哪吒V出海发运,是中国造车新势力中最大单批次出口。
小鹏汽车方面,公司3月份交付7002辆新车,环比增长17%。其中,P7车型总交付3030辆,环比增长32%,占当月总交付量的43%。分析师获悉,小鹏汽车的交付量自去年9月份节节败退,与蔚来、理想汽车逐渐拉开差距。3月10日,小鹏P7中期改款车型P7i上市,被视为绝地反击的希望。从3月份的交付数据来看,P7i积极助推销量的效果正缓慢显现。
于2022年登陆港交所的零跑汽车3月份共计交付新车6172辆,较2月份的3198辆几近翻番,但相比去年同期下滑39%。2023年第一季度,零跑汽车累计交付10509辆。从3月份订单结构来看,C11车系单月锁单超过10000辆,C平台系列新品订单占比80%。
3月份,依托传统车企集团的“新二代”们同样表现活跃。广汽集团旗下埃安3月份共交付新车40016辆,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33%,月度交付量首次突破4万辆;深蓝汽车唯一在售车型深蓝SL03交付8568辆,较上月交付量实现翻倍增长;吉利汽车旗下极氪品牌3月份交付新车6663辆,同比增长271%,环比增长22%。根据极氪CEO安聪慧透露,2023年极氪将冲击14万辆的交付目标。
据证券日报4月2日报道,谈及下一阶段车市的复苏回暖,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彭波在接受分析师采访时表示,我国一季度餐饮、旅游等领域的数据出现持续回稳向好的趋势。从底层基础消费到大宗消费的转化需要时间,在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今年整个汽车市场的前景是乐观的。
相关报道
42.29万辆!特斯拉“价格战”显成效 Q1交付量同比大增36%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周四,非营利组织人工智能与数字政策中心(CAIDP)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投诉称,GPT-4“有偏见性,欺骗性,对隐私和公共安全构成风险”。
CAIDP认为,OpenAI违反了FTC对人工智能(AI)产品的指导,并违反了FTC法案第5条,该法案禁止不公平和欺骗性的商业行为。
CAIDP敦促FTC对OpenAI进行调查,并暂停其大型语言模型的商业部署,包括ChatGPT的最新版本。
OpenAI在3月初发布了发布其里程碑之作GPT-4,作为一个重要的迭代升级版本,GPT-4相对于上一代而言,在多个性能上有显著的提升。
该组织希望,在OpenAI部署其产品之前,FTC能够建立一种独立评估GPT产品的方法。它还希望FTC主动制定规则,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制定标准。
CAIDP研究主任Merve Hickok指出,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产品进化的关键时刻。我们认识到了机会,我们也支持研究,但如果没有必要的保障措施来限制偏见和欺骗,那么这将对企业、消费者和公共安全都有严重的风险。
在CAIDP发起投诉之前,包括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内,一千多名科技公司高管和顶级AI研究人员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呼吁暂停对强大的新AI工具的快速开发。
CAIDP主席Marc Rotenberg也进行了署名,他表示,我们正特别要求FTC确定OpenAI是否遵守了联邦机构已经发布了指导意见。
主张暂停的这些人士表示,六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暂停,将使该行业有时间制定AI设计方面的安全标准,从而防止风险最高的一些AI技术的潜在危害。
这封信并非呼吁暂停所有AI开发,但敦促各公司暂时停止训练比GPT-4更强大的系统。不过OpenAI的管理人员说他们还没有开始训练GPT-5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长期以来在开发时将安全作为重点,并在GPT-4发布前花了六个多月的时间对其进行安全测试。
相关报道
GPT-5引发AI安全风险担忧 马斯克挑头请愿叫停 周鸿祎唱反调是因“输不起”?
智械危机来临?马斯克带头抵制GPT5 千人请命叫停“AI危险竞赛”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在经历了最初硅谷银行破产后的挤兑潮后,一波更为持久的存款外流风暴,可能即将接踵而至……
这是巴克莱高级固定收益策略师Joseph Abate在本周发布的报告中的最新观点。他认为,眼下有两波明显的资金外流,正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带来压力
第一波自然与储户最初对银行偿付能力的担忧有关,本月早些时候硅谷银行的突然倒闭,令几乎所有储户都大惊失色,挤兑潮也随之上演。不过,Abate认为,这波浪潮很可能已经“即将结束”。
但眼下,真正的麻烦可能是来自第二波的存款外流潮——随着银行客户意识到货币市场基金可以提供更高的利率,更多存款可能流向这一资金池……
Abate表示,硅谷银行的破产危机可能已经让公众意识到目前的存款利率很低!
“最近有关存款安全的动荡可能唤醒了‘沉睡’的储户,并拉开了我们所认为的第二波存款外流的序幕,存款余额将流入货币市场基金。直到本周前,储户似乎都很少关注自己的存款余额高于存款保险上限(25万美元)的无担保风险。他们看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也没有意识到存款的利率之低,”Abate指出。
一对比吓一跳?
事实上,早在硅谷银行本月爆雷之前,Abate在2月份的一场播客活动中就谈到了存款利率较低的问题。
正如他当时指出的那样,从历史上看,在加息周期的早期阶段,所谓的存款beta系数——即储户对存款利率相对于美联储政策利率的敏感度往往很低。
一开始,储户并不会主动寻求更高的利率,银行可以利用其特许经营权的力量赚取更大的净息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加息周期的延长,银行最终也会开始提高利率,以争夺更多存款。纽约联储去年11月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最近的周期中情况就是如此——进入加息周期越深,银行存款利率越会跟着联邦基金利率走。
而这一次,银行可能会面临双重打击。
Abate表示,他们的储户可能会寻求在货币市场上获得更高的利率和安全感
Abate指出,“不管迄今为止,储户继续持有低收益存款的确切原因是什么,我们都认为,他们已刚刚醒悟到,他们有能力在货币市场基金中获得更多收益,而且这一次风险可能更小。毕竟,与银行不同,货币基金的资产是非常短期的,因此在美联储紧缩周期中,它们面临的利率风险要小得多。”
巴克莱在报告中罗列的图表显示,目前联邦基金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之间的差距,正处于历史常态范围的最阔端,并在本轮周期内迅速扩大,撤出存款资金的动机越来越强烈。
无独有偶,业内人士本周披露的另一组对比也显示,即便不投向货币市场基金,买入短期美债也是一个极佳的选择。3个月美国国库券收益率与银行存单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利率溢价。
后面还有更多危机?
从近来披露的数据看,伴随着银行存款的下降,目前货币市场基金管理的资产确实正在大幅增加。截至上周的前一个月内,美国货币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飙升约3120亿美元,达到创纪录的5.132万亿美元。
而从历史对比来看,本轮周期中,货币基金的资金流入很可能才刚开始升温。
Abate表示,“储户已经达到了将注意力转向利率收益的门槛,第二波存款外流已经开始,我们预计银行未来将更加积极地争夺存款。”
那么,既然巴克莱策略师Abate敏锐地提到了,银行业可能面临第二波存款外逃的风险,未来是否还会有更多的不确定风险呢?
还真有可能!
知名财经博客网站Zerohedge还提到了一个许多人如今可能没来得及关注到的风险点,那就是美联储计划在今年7月推出的新款即时支付工具FedNow,美联储将从4月起对此工具进行小范围测试,开始对第一批参与者进行认证。
美联储的新FedNow计划将允许10,000家金融机构的银行客户,能够在365天7*24小时全天候的基础上即时将资金转入和转出银行账户。这可能是自移动银行和投资应用程序以来最大的创新,将让客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转移他们的资金。
TDCowen分析师JaretSeiberg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就表示,FedNow将代表消费者使用电子货币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但在眼下这个银行业动荡的节骨眼,FedNow的出台也可能会加快提升储户从银行账户取出资金,并将其转移到更高收益的替代品的能力。随着银行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来遏制资金外流,这些趋势可能会增加它们面临的麻烦,特别是如果银行需要被迫出售更多目前尚未实现损失的资产的话。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3月30日晚,京东集团发布公告称,拟分拆旗下京东产发、京东工业于香港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公告称,京东集团已向香港联交所提交分拆建议,且香港联交所已确认可进行拟议分拆。
美股开盘后,京东一度涨逾8%。
“京东系”上市公司扩容
近日,阿里巴巴官宣组织架构调整为“1+6+N”,各业务集团“成熟一个”便可“上市一个”,引发了市场高度关注。
对于多业态的大型公司组织来说,如何实现敏捷高效的公司治理,是共性议题。
对于这一议题,京东集团很早之前就采取了孵化旗下各业务独立上市的模式。目前,除京东集团本身,京东物流、京东健康、达达集团都已经成功上市。2020年京东数科(原名京东金融,后更名为京东科技)也曾为登陆科创板而努力过,2022年底又传出推进港股IPO的消息。
如今,京东集团又计划分拆旗下京东产发、京东工业上市,若分拆上市顺利完成,“京东系”上市公司将达到7家(包含德邦股份)。
公告介绍,截至目前,京东集团间接持有京东产发约74.96%的股权,间接持有京东工业约77.95%的股权。
公告介绍,京东产发于2012年1月19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是中国和亚洲领先、增长最快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开发及管理平台,主要包括物流园区、产业园区及其他。京东产发提供定制化、全面且智能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并将其客户群拓展至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制造、零售等新经济产业。
京东工业于2019年11月5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是领先的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提供商。通过践行变革性的、全链路的工业供应链数字化,京东工业帮助其客户实现保供、降本及增效。
京东集团表示,拟议分拆完成后,公司将继续间接持有京东产发、京东工业50%以上的股权,因此,京东产发、京东工业将仍为公司的子公司。
京东工业刚完成3亿美元B轮融资
背后股东阵容豪华
分析师了解到,今年3月,京东工业刚刚宣布完成B系列优先股交易,总额3亿美元。京东工业本轮投资由阿布扎比主权基金Mubadala和阿布扎比投资基金42XFund共同领投,大型资管集团M&G、全球私募巨头EQT旗下的亚洲平台BPEA EQT(原霸菱亚洲投资)和老股东红杉中国跟投,投资方阵容令人惊叹。交易完成后,京东集团仍为京东工业的控股股东。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持续打造工业供应链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
京东工业原本隶属于京东企业业务(原名京东工业品),随着工业企业的专业采购需求日渐增多,京东工业品现有的服务已无法满足需求,为此,京东集团决定将京东工业品作为子公司进一步发展。2019年3月,京东集团首次对外公布京东工业品战略。2020年5月,京东集团财报透露,京东工业品获得2.3亿美元A轮融资,由GGV纪源资本领投,红杉中国、CPE源峰等多家投资机构跟投,投后估值超过20亿美元。随后在2021年7月,京东工业品再度升级,成为京东集团一个独立业务单元,并更名为“京东工业”。
根据今年3月初公布的京东集团最新财报,2022年,京东工业进一步通过数智化供应链,为更多行业和企业客户的经营提供物资保障,提升供应链韧性。其中,京东工业服务超过100000个包括汽车、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组装等领域在内的工业制造业相关厂区,参与超过16000个工程建筑项目。
京东产发则是京东集团在产业基础设施领域的重要抓手。京东产发成立至今共计融资两轮。2021年3月,京东产发与联席领投的投资人高瓴资本和华平投资及其他投资人签订不可赎回A轮优先股融资的最终协议,交易融资总额预计约为7亿美元。时隔一年的2022年3月,京东产发又获得由华平投资、高瓴资本以及一家全球领先的机构投资者联合领投,就不可赎回B轮优先股融资签订了最终协议,融资总额约8亿美元。
根据京东集团最新财报,京东集团、京东产发和嘉实基金共同成立的仓储基础设施投资基金(REIT)于2022年12月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复,并于2023年2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成为中国首只上市的民企仓储物流REIT.此次发行募集资金超过17亿元人民币。该仓储投资基金的资产包括华北、华中、西南三处物流园区,合计建筑面积超过350000平方米。该REIT为京东及京东产发创造了新的融资渠道。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全球市场行情回顾
上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美国国会召开硅谷银行破产事件听证会,欧美银行业风波有所缓和。
全球市场方面,欧美股市大幅走高,道指周涨3.22%,纳指周涨3.25%,标普500指数周涨3.48%。欧洲三大股指表现不俗,英国富时100指数周涨3.06%,德国DAX30指数周涨4.49%,法国CAC 40指数周涨4.38%。
恒生指数周涨2.43%,恒生科技指数周涨1.87%。A股方面,上证指数本周涨0.22%,深证成指周涨0.79%,创业板周涨1.23%。
市场展望观点
本周看点颇多,美国将公布3月非农报告,数据或将影响未来货币政策路径。多国央行将召开议息会议,澳大利亚联储料按兵不动,新西兰联储或决定继续加息25个基点。产油国组织OPEC+将召开例行会议,关注其对全球能源需求前景的最新判断。周五欧美股市因假期休市一天。
美国银行业风波有所缓和。在出席美国国会的听证会时,美联储负责监管的专职副主席巴尔分析了硅谷银行破产的原因,称美联储本可以在监管方面做得更好。“当发生这样的银行倒闭时,背后是银行的管理无方,监管者失察,我们的监管系统失灵。”
白宫上周呼吁监管机构为大型地区银行制定新规则,其中包括恢复流动性要求,并加强对资产在1000亿至2500亿美元之间的银行的流动性压力测试。如果成为现实,这将意味着2018年针对中小银行的多德-弗兰克规则松绑将被重新推翻。
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在美国全国商业经济协会发表讲话时称,在多家银行倒闭后,要保护金融系统稳定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这些事件提醒我们,迫切需要完成危机后的改革,考虑放松管制是否走得太远,修复最近的冲击暴露出的监管漏洞。我们还必须解决新的风险领域。”耶伦称。
数据方面,本周最大的焦点是3月非农就业报告。强劲的就业市场被认为是美国经济的基础,也是通胀的潜在风险。机构预测3月将新增24万就业岗位,失业率维持在3.6%,小时薪资增速或加快。市场目前对5月加息的前景分歧巨大,如果数据好于预期同时薪资压力维持高位,或提振未来进一步收紧政策的压力。
此外,美国3月制造业、非制造业PMI也值得留意,可以关注有关通胀、订单和就业分项的最新趋势。劳动力市场方面,ADP就业报告、JOLTS职位空缺和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等指标将在非农前提供有关就业环境的更多信息。
一周全球要闻回顾
美国2月份关键通胀指标超预期放缓
周五(3月31日)美股盘前,美国经济分析局公布的最新个人收入和支出报告显示,美联储最青睐的通胀指标超预期放缓。具体数据显示,美国2月PCE价格指数环比上升0.3%,与预期一致;同比上升5%,低于市场预期的5.1%和1月经修正的5.3%。数据还显示,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在内的2月核心PCE价格指数环比上升0.3%,低于市场预期的0.4%和1月的0.5%。
美股一季度收官!纳指创近三年来最佳季度表现,2月通胀超预期回落
随着美国通胀数据有所降温,投资者憧憬美联储可能很快结束其数十年来最激进的加息周期,美股全线收高。总结3月,道指累计上涨1.9%,标普500指数和纳指涨幅分别为3.5%和6.7%。
阿里启动“1+6+N”组织变革设立六大业务集团 或将独立上市
3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发布全员信,宣布启动“1+6+N”组织变革。在阿里巴巴集团之下,将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分别成立董事会,实行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阿里巴巴集团全面实行控股公司管理。张勇在信中表示“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未来,具备条件的业务集团和公司,都将有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
京东大动作!股价暴涨
3月30日晚,京东集团发布公告称,拟分拆旗下京东产发、京东工业于港交所主板独立上市。京东产发和京东工业随即向港交所递交A1申请文件,首次披露其业务构成及经营数据。受消息刺激,3月30日京东美股一度涨逾9%。31日涨势延续到港股,早盘京东集团股价一度涨逾8%,最高报176.5港元,近9个交易日股价累计上涨超16%。
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腾讯正研发类ChatGPT聊天机器人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表示,腾讯正在研发类ChatGPT聊天机器人。对于腾讯的聊天机器人是集成到QQ、微信,还是通过腾讯云向B端用户服务,汤道生说“都会有。”关于下一代互联网的话题,微软、字节跳动、Meta等科技公司均已收缩VR/XR的团队,如何看待全真互联网、元宇宙似乎正逐渐褪去,汤道生表示,XR只是元宇宙的一个形态,这里面还有很多不同的应用,不是带着头盔挡住眼睛才叫元宇宙。
下周市场大事提醒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几乎整个三月,拼多多Temu业务都笼罩在爆仓的阴云之下。
“快件到达收方仓库,正排队验货签收,请耐心等待。”“从3月2号收货到现在,产品都还没有入库。”“爆款早已卖断货了。”
3月14日起,招商经理们在不同类目群里陆续发的通知,为“狂飙”的Temu业务按下了暂停键“为提升仓库发货能力,这几天仓库会优先安排货品发送,暂时停止收货,所有首单停止审批,补货单停止审批;暂时关闭JIT(注一种无需提前备货的预售模式);下午没发货的备货单,全部都会作废,具体恢复时间,请商家留意买手通知。”
两周过去了,商家们没有等来开仓,反而等来了库存的消耗殆尽,销量暴跌。与此同时Temu的员工则在积极寻找仓库、劳务资源,处理积压的爆仓快递。有招商经理直接在朋友圈招工“求介绍劳务公司,坐标广东,日均一线劳务需求一万人+。”
美股投资网分析师从商家分享的照片中看到,位于广东肇庆、清远等地的Temu仓库,快递堆成山,目之所及的范围内全是包裹,晚上这里也灯火通明,工作人员日夜处理包裹。
对于爆仓的原因,一位Temu的内部人士告诉美股投资网,“业务发展得太快,用户单量暴涨,仓库能力跟不上。”
过去半个月里,Temu全力整理仓库,甚至前台的营销、活动刻意有所减少,上述人士说某些部门例如用户增长甚至被要求放假一周,压低单量以给仓库喘息的空间,“也是好事,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
这一轮爆仓始于2月中旬Temu在美国收视率最高的超级碗播出了一条“像亿万富翁一样购物”的电视广告,当天Temu在谷歌的搜索量上就首次超过了SHEIN.有报道称这条30秒的广告,预估花费超过1500万美元,但为Temu带来了App下载量45%的激增,日活跃用户增长也有约20%。
显然,Temu并未准备好平台流量迎来暴增。再加上全球版图中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站点的陆续开放,快速增长也为平台带来了一些后遗症。
“拼多多”式速度
Temu的步子迈得有多快?
从去年9月上线以来,Temu仅仅用了48天就冲上了美国苹果应用商店购物板块的榜首位置;成功拓荒美国5个月后,Temu就将相同的经验复制到加拿大;在这个3月,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区域已经同步上线,其版图继续向欧洲扩张。
星星之火有燎原之势,Temu沿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速度,将用户的盘子迅速铺开。据数据分析公司YipitData的消息,仅在2023年1月,Temu的销售额就接近2亿美元。
Temu快速增长,背后则是拼多多式创业的极致效率。
“他们主要是团队执行力强,老带新,压力巨大,干活仿佛不要命。其他的平台招商一般都要求有跨境经验,但拼多多的招商风格是管他三七二十一,有供应链能力直接上。”曾多次帮助Temu开招商会的“老马电商圈”创始人马凯跃表示。
拼多多的风格堪称国内互联网“卷王”,截止到2021年底拼多多员工共计9762人,一个一万人左右量级的公司,撑起了月活超过7亿的拼多多APP、日活破1.5亿的多多视频、海外版Temu、多多买菜、快团团等数个业务。
在最初高举进攻北美市场时,拼多多复制SHEIN的成功经验,学习后者的“寄售模式”,和几乎相同的跨境小包物流。
Temu的首批招商商家,定向针对的就是有跨境平台经验特别是SHEIN的供应链,并优先给予资源倾斜。业务推进过程中,Temu也不断挖人,此前SHEIN的一位产品经理曾告诉美股投资网“业务侧基本人均收到拼多多HR的好友申请,Temu不断以2-3倍的薪资大手笔定向挖角。”
但在短短几个月后Temu就跑出了自己的道路。Temu没有采用SHEIN“小单快返”的供应模式,而是直接大规模压低成本,并用前期的投入补贴、类“砍一刀”的社交玩法,覆盖全品类。
虽说Temu是自营风格,但其大部分能力都是通过合作伙伴实现,Temu不承担压货风险,也没有在海外建仓,只负责国内仓发货、营销推广以及售后服务,一如当初国内主站崛起时,借助了微信支付以及社会物流能力实现弯道超车。
Temu还发挥了拼多多能吃苦的创业团队精神,地毯式的招商节奏、残酷的供应商筛选制度,带来诸多怨言的同时,也将效率发挥到了极致。
今年2月,Temu爆出内部KPI:截至2023年9月1日,其北美GMV(总成交额)至少有一天要超过SHEIN.不过上述Temu的内部人士对美股投资网表示,短期内Temu还在看竞争对手SHEIN,制定业务超越的目标,但作为全品类平台,Temu全球扩张的最终目标其实还是亚马逊。一个看似“胃口巨大”的野心。
此前“晚点LatePost”报道称Temu的业务优先级已经高于国内主站,并由拼多多核心高管COO 顾娉娉(花名阿布)默认牵头带队。海外市场意味着全新增量,这是拼多多的又一个战略级项目。
有商家看到,过去一段时间几乎身边所有的工厂都在讲出海。而从3月起,Temu团队也喊出口号将深入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安徽、陕西、四川、湖北等国内100个产业带地区,招募卖家以丰富Temu供应链。
三月的爆仓,在拼多多招商经理们的对外口径中是好消息,这意味着平台生意涨得足够快。
也有更多商家记得,这已经是Temu的第二次爆仓了,去年Temu全渠道买量并通过补贴等方式,将流量推向高峰后,爆仓等待了13天有余。这一次,平台后端的仓库速度依旧跟不上业务进展。
据美股投资网分析师了解,目前Temu共有7个仓库,分布在广东肇庆、清远等地,且数量仍在不断增加。
“前端还在开新站点,疯狂招商,催备货,后备力量跟不上宏伟蓝图。有限的人手服务不了这么多商家,还有很多人在听到要停止备货消息的前夕,一股脑把所有的货全都发了出去,进一步加重仓库负担。”一位Temu商家告诉美股投资网,目前招商经理的口径是预计等到本周日(4月2日)左右才能全面开仓,恢复发货。
“低价无底洞”
拼多多的“卷王”式创业,看起来为Temu积累起了足够势能,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商家的无限内卷,他们前赴后继掉进低价的“无底洞”。
就在爆仓的同一时间段,Temu卖家后台中心收到一则竞价管理的通知。平台称是为了建立对商家上款的保护机制,减少不必要的同款站内竞争,系统会自动识别同款的货品进行竞价。
简单来说,就是所有同款中出价最低就算竞价成功。网页Banner上用橙色字体显眼地标注着“竞价成功,百里挑一,同款商品流量独享”,而竞价一旦失败,则会被平台限制下单与上架售卖。
在商家的理解中,供应链同款已经足够多了,接下来同一类目就要拼价格,“别无选择,只能被迫参与撕杀。”
诚然,价格是Temu在海外开疆拓土最直接的“杀器”。
除了拼多多的早期人才团队,Temu后期招聘的买手大多是跨境采购出身,他们深谙成本分析,能将商家报价一压再压,美股投资网也曾报道,Temu买手会要求产品核价要低于市场批发价,低于1688同款最低价。
商家管理体系下,“动销机制”也足够严苛只要15天卖不动,或者30天动销低于30件/90美金的商品,就会成为滞销产品,后果只能是降价或者退仓下架。
这种轮动的市场选择淘汰,让Temu上的商品自然形成竞争机制,多数商家不愿意被裹挟,但为了流量,他们也没有更多选择权。马凯跃认为,平台成长过程中,会有40%的商家都会被筛选出去。
更早之前,1月过年期间,Temu平台就曾在不提前告知,并未经商家同意,自动下调部分商品的供货价格,24小时内商家无处理回复就会被视为自动同意。这样的硬性操作让不少商家对平台的态度急转直下,甚至出走。
“过年期间所有人都放假了,结果我们超过一半的产品都直接被打了8折,Temu本来就是利润很低的分销渠道,加上运费我们直接亏损。”一位经历了硬性降价的商家晓冰(化名)告诉美股投资网,“当时我就直接找到小二,说不用降价了,退货吧。”
晓冰浸淫外贸多年,在亚马逊、速卖通等多平台均有开店,但是与Temu的合作过程让她觉得平台不够规范,同时也做不到“沉淀”。
她口里的沉淀,指的是商品链接。在其他的跨境电商平台,商品链接相当于商家资产,前期通过亏损降价去推量,等积攒了一定的好评后,可以适当涨回价格,商家也能有利可图。
“暂时不赚钱的生意我们愿意去做,但在拼多多的机制里,不仅没有沉淀,还要落入被动的境地。降价之前不沟通,硬性降价之后也不可能调回来。”最终,晓冰关掉了Temu平台上的四家店铺。
KPI导向
对于拼多多来说,他们不会因为失去这1个客户和4个店铺,就改变自己的速度与风格。
有商家表示,在Temu内部KPI竞争也很激烈,甚至不同类目之间都存在相互竞争,平台买手们要看到的是业绩,有流量,降价就会直接转为销售。
“平台不断招商,商家们每天像流水一样不断进来,小的流失算什么,会有新人补充。其实我也理解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出于一种KPI的驱动方式。”晓冰说。
在这种KPI导向下,很多行为就不难理解了,商家们看中Temu的平台流量,在这个过程中被筛选、被淘汰。最终,有独家或定制供应链实力的商家会受到机制青睐。
时至今日,Temu仍在延续调价策略,每天商家都在和买手上演不同的拉锯战。
目前,Temu已经发布了KA商家(Key Account,即重点商家)的招募条件,甚至成立了一个单独的业务部门,来对接国内的知名品牌以及在亚马逊上注册的品牌及独立站,有小二点对点对接。
先白牌、再品牌,延续了拼多多国内主站业务先下沉、再上升的发展路径,如今Temu的已入驻品牌墙上,已经有包括小米、联想、安克创新、德力、品胜、牧高笛等品牌。
过去拼多多也走过低价营销路线,但最终的赚钱本质在于规模效应,当用户和GMV积攒到一定量级的时候,就有机会把物流成本打下来,并在B端商家品牌收取费用,实现盈利。海外Temu大概率也会复制相同的路径。
在美股投资网的采访中,多数行业人士都表达了对Temu发展前景的看好。不过,当前Temu的供应链仍处于早期阶段,特别是仓储物流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多数商家现在所担心的,Temu能否接住重新开仓后的货品流量。
据雷锋网报道,近日拼多多的组织架构发生调整,除了广州与商品、商家有关的B端团队,其余团队都在做IM区隔;其中也包括Temu的部分团队。同时,Temu在2022年将总部设立在美国波士顿,通过这家公司经营海外业务。
上述拼多多内部人士证实了这一说法“作为独立事业部,Temu在组织架构上比多多买菜更独立,参考字节跳动对TikTok的调整拆分,特别是数据层面的管理,主要是为了Temu未来的合规做进一步准备。”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美东时间周四,华尔街知名大空头、Scion资产管理公司创始人迈克尔·伯里(Michael Burry)承认他错判了形势。
在美联储2月1日的政策决议前夕,他曾建议投资者“卖出”美国股票。现在,他对自己的推特粉丝说这个建议错了,并恭喜逢低买入者将股市推高到了超过他预期的水平。
他写道“你们这样的BTFD一代是前所未有的,”BTFD指股价出现回落时,交易者趁机做多的口语化的说法。
伯里这种认错的做法在华尔街极为罕见,基本上没有分析师会这样做,他们只会过一段时间再给出新的预测。在当前这种极为艰难的交易环境中,伯里的建议至少不会让投资者亏钱。
伯里曾准确预测到了2008年的房地产市场崩盘,他也是电影《大空头》中的主角原型。他对潜在危机的预测在社交媒体上吸引了一群狂热的追随者。
伯里今年1月预见到政府的刺激措施会导致通胀再度飙升,并表示美国“无论以何标准”都已处于衰退中。
虽然伯里认为自己误判了市场,但说实话,他的建议还是比较合理的。自从伯里给出卖出建议以来,美国通胀数据并没有如预期般回落,美联储官员连续发表鹰派言论,美国银行业危机也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情绪,这些均给市场带来了剧烈的波动。
但美股确实不是一般的坚韧,在2月1日,标普500指数开盘时报4070点,周四开盘为4046点,该指数在2月份下跌了2.6%,在3月份(至今)上涨了1.6%。
对于近期的银行业危机,伯里在推特上发文抨击了硅谷银行高管的鲁莽,并将硅谷银行的崩溃与金融危机和互联网泡沫破裂相提并论。
他写道“2000年,2008年,2023年,总是一样的。傲慢和贪婪是普遍的主题,人们冒愚蠢的风险,然后出现失败。然后,由政策制定者印钱来解决问题。”
有分析师指出,本月早些时候硅谷银行的迅速倒闭导致银行类股大幅波动,但这一动向引发投资者涌向科技股,此类股票目前被视为避风港。科技股需要以基本面来支持股价,而基本面较去年已 “明显恶化”。
资产管理公司Landsberg Bennett的首席投资官Michael Landsberg表示“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把科技公司视为避风港是一个错误,”他补充道,由于经济潜在放缓时期需求开始趋于疲软,科技公司的基本面正在恶化。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4月2日关于#B站UP主发起停更潮#的话题冲上热搜第一,有媒体报道提到,多位UP主密集地公开宣布暂停更新,大部分UP主表示平台收益减少、收支难以平衡是停止更新的主要原因。
对此,近百万粉丝的知识领域UP主@图灵的猫对美股投资网表示,停更潮的说法有些夸张了,“我们UP主有一些群,目前观察最近半年停更的没有特别多,就三四个左右,去年有一些UP主断断续续停更,不是最近的。”
截至发稿前,B站未对上述消息作出回应。
B站UP主回应“停更潮”
4月2日,@图灵的猫对分析师表示,停更的原因有很多,一部分人是四五月想休假,自己此前也曾因为私事停工两个月。另外,对于激励部分的收入是否减少,他表示就最近半年投稿收入来算,可能会少小几千,但激励部分的收入并不是大头。
此次停更包括了游戏区博主UP主@靠脸吃饭的徐大王,以及刚刚获得2022年B站百大UP主的@-LKs-,两位UP主目前在B站都有超过300万粉丝,在热搜后都有表态回应。
@LKs--发博称,“仅代表个人宣布我停更和经济情况无关,今年在b站收入也不比以前少”。针对补贴政策是否有变更,她对美股投资网回复表示,“不清楚政策细节,只能说激励计划的钱不应该是一个全职频道的收入大头,如果是可能说明还没到做全职的时候。”
@靠脸吃饭的徐大王微博发文称“今天的热搜有点莫名其妙”,他表示自己停更属于个人原因,做视频已经十几年,B站也只是自己的一个发布平台而已,停不停更与B站无关。
在此前宣布停更时@靠脸吃饭的徐大王坦言,做视频不赚钱甚至亏钱,全靠在早期吃到平台发展的红利支撑,刚好有点累了想给自己放长假休息。除了以上UP主外,有着265万粉丝的悬疑推理博主、2019年B站百大UP主@怪异君也宣布了停更,并表示解散账号团队主要因为经济原因。
B站去年UP主收入分成91亿
对于UP主的创作激励,B站此前做过一些调整。2022年3月,B站UP主觅渡Dzg发B站动态提到“B站创作激励改版,直接减少80%”(目前该动态已删除),接着B站粉丝数18万的游戏区UP主命运の乐章也提到“B站调整了收入对三连、互动(转发评论弹幕)的依赖性,但无差别的导致基础创作激励收入减少了50%-80%。”而据B站客服的留言回复,改版后的创作激励计划目前确已上线。
“确实收入下降了,但是没有那么明显。”一位UP主对美股投资网表示,实际下降80%的特别情况是有,但大部分人没有那么夸张,以他自己为例,在纯激励上从之前的3万减少到现在的2万,但是参加话题投稿数据好也会有一些奖励,这样算下来仍然接近3万。
上述UP主表示,对于头部的UP主来说,点赞投币比是激励的最重要因素,这部分人的激励有所减少,但没有腰斩这么夸张,因为视频数据依然很好,同时激励只是收入的一部分,包括商单广告、活动、知识付费变现等收入才是大头,“但对于大部分的UP主来说,因为本身的数据一般,之前可以拿到一两千的比例,现在可能只能拿到五六百了。”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B站给主播的分成在行业内一直相对较高。3月2日, B站发布的2022年财报显示,约91亿的营收都分给了UP主。2022年B站的营业成本高达180亿元,其中的收入分成达到91亿元,包括在直播和广告业务中给UP主的激励/分成,这部分成本同比增长18%。
海豚投研此前分析,B站拖累利润的是以UP主的激励/分成为主的“收入分享支出”,但这部分支出本质上是维护UP主活跃性的成本,而UP主正是 B 站拥有独特社区生态的“核心资产”。
不过随着UP主创作激励规则变更,意味着B站已经开始控制成本,提升商业化效率。
在2021年年报后的电话会议上,B站首席财务官樊欣首度提到,预计将在2024年实现Non-GAAP盈亏平衡。他表示,2022年B站毛利率会逐渐改善,预计将在3年内提升至30%左右。
2022财年B站总营收219亿元,净亏损为75亿元,同比扩大10%,降本增效初见成效,在2019至2021年,B站的亏损增长幅度一直维持在1倍以上。
在2022年财报后的电话会上,B站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睿表示,在今年会更关注提升毛利率、降低亏损,“从去年开始,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每家公司都会关注更有质量的增长,关注利润和现金流。对于B站来说,今年我们的关注点会是增收减亏和追求健康的用户增长。”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AI浪潮席卷而来,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在此背景下,硅谷大厂们纷纷加快了基础硬件方面的研发与投资。周三,英特尔透露,计划在今年推出15款新FPGA。值得注意的是,这刷新了英特尔该品类的年度推新纪录。
在3月初,英特尔发布了Agilex7 FPGA F-Tile,并配备FPGA收发器。与上一代英特尔FPGA相比,Agilex 7 F-Tile将每个通道的带宽提升了一倍,在给产品提供更高的数据流量的同时降低了功耗,能够满足数据中心等应用场景的算力需求。
FPGA全称为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是一种可以重构电路的芯片。通过编程,用户可以随时改变它的应用场景,它可以模拟CPU、GPU等硬件的各种并行运算。因此,在业内也被称为“万能芯片”。
当前,AI芯片主要分为GPU、FPGA以及ASIC.随着现象级AI产品ChatGPT的走红,以大型语言模型(LLM)为代表的前沿AI技术走向了聚光灯之下。这类模型所需的数据量、计算量庞大,AI芯片“军备赛”也随之打响。
浙商证券的相关研报指出,ChatGPT的“背后英雄”系GPU或CPU+FPGA等算力支撑。GPU由于具备并行计算能力,可兼容训练和推理,所以目前被广泛应用。
除了GPU以外,CPU+FPGA的方案也能够满足AI庞大的算力需求。FPGA芯片作为可编程芯片,可以针对特定功能进行扩展,在AI模型构建第二阶段具有一定的发挥空间。通过与CPU结合,FPGA能够实现深度学习功能,两者共同应用于深度学习模型。
因此,机构认为,ChatGPT对于高端芯片的需求增加会拉动芯片均价,量价齐升将导致芯片需求暴涨;面对指数级增长的算力和数据传输需求,可以进行提供的GPU或CPU+FPGA芯片厂商即将迎来蓝海市场。
对于FPGA产品价格的未来走势,国海证券分析师胡国鹏指出,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三重需求驱动,叠加供给偏紧,预计2023年FPGA芯片价格将持续高企。
目前,FPGA领域的本土化程度较低,中国市场主要由赛灵思Xilinx(现已被AMD收购)和英特尔主导,两家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安路科技、紫光国微、复旦微电等国内厂商的总份额约为15%。天风证券认为,随着FPGA本土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市场具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相关报道
ChatGPT引爆AI技术新浪潮!全新半导体技术应运而生精度高达98%
“AI即内存”!存储芯片迎强劲驱动引擎 龙头确认拐点已现
韩国对美芯片补贴标准不满这会泄露公司机密!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在过去几十年里,传媒圈活跃了上百年的媒体品牌基本上都在忙着同一件事情拥抱互联网,然后与搜索引擎巨头扯皮。而现在,具有强大归纳总结能力的AI机器人“从天而降”,使得内容产业与科技巨头的关系更加复杂。
在过去一个多月时间里,微软、谷歌都像外界展示了“搜索引擎的新时代”相较于以往展现一个列表,需要用户点进网站阅读全文,现在AI机器人已经能归纳总结媒体报道的文章,给一段简单但大致符合需求的答案。
(美元霸权的历史,来源Bing)
虽然目前科技公司们仍未广泛开放AI机器人的注册与使用,但这一天肯定不会太过遥远。因此许多媒体已经开始担忧如果人们都去使用AI机器人看总结好的小作文,点进网站查看文章的人数就会减少,自然也会影响到营收数字。
面对产业变革的威胁和机遇,诸多传媒业品牌纷纷启动了高规格的响应。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旗下的《华盛顿邮报》在本周二宣布,任命一名商业副主编领导一个内部团队,检讨AI对新闻产业和数字策略的影响。
(来源华盛顿邮报)
新闻集团的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汤姆森则把商业权益放在了首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汤姆森强调媒体行业需要主动出击,如果一开始不站出来定义问题和义务,回头就将处于防守的劣势状态。作为《华尔街日报》和《纽约邮报》的母公司,新闻集团要求科技公司应当为AI机器人使用他们的内容而付费。汤姆森表示,正在与“多家公司”商讨相关事宜,但拒绝透露具体的合作方。
作为行业内比较乐观的一派,康泰纳仕集团(《纽约客》、《名利场》、《时尚》等刊物母公司)的CEO罗杰·林奇不仅同意内容生产者应该得到补偿,他还表示,人们可能很快会被AI机器人搞得更难分辨“网络上哪些是真消息”,从而导致他们只能涌向值得信赖的内容供应商。
在今年5月即将于纽约举行的传媒业峰会中,AIGC的影响正是核心议题之一。
代表着美国和加拿大近2000家媒体的新闻媒体协会,正在起草AI系统开发的指引和规则。根据草案,该协会将推动“AI开发者使用出版商内容前,应达成协议并获得明确许可”。与此同时,去年未能成功闯关国会的《新闻竞争与保护法案》,也有望在本周重新进入立法议程。
复杂关系难言对立也不是竞争
事实上,媒体与搜索引擎之间的关系,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对立搜索引擎供应商受益于向用户呈现高质量内容,而信息供应商则受益于搜索引擎带来的流量。
传媒行业媒体The Rebooting写手Brian Morrissey总结称,对于许多媒体网站而言,来自搜索引擎的流量可能占到整体访问数的一半,甚至更多。所以,搜索一直是互联网传媒行业的支柱。
但两者相生相伴的关系,正在面临AI产业崛起的挑战。
数字传媒集团Insider的总裁Barbara Peng认为,新必应、Bard等是革命性的产品,虽然其中也存在着夸大炒作,发展也需要时间,但人们查找和消费信息的范式和关系将会发生改变。
对于媒体行业的顾虑,微软必应业务的主管Yusuf Mehdi也在本周回应称,让用户点击搜索引擎提供的链接进入媒体是公司的“头号目标”,事实上近期通过必应前往媒体网站的流量呈现上升状态,接下来在AIGC服务中插入广告的营收也会与内容生产商进行分享。
当然,对于传媒行业来说,对抗AIGC还有最后一招——不让内容进入搜索引擎。
旗下拥有一系列生活方式和文化网站的BDG集团CEO Bryan Goldberg介绍称,过去两年里集团高度关注现场活动、邮件订阅服务和增值品牌内容等,限制内容在搜索引擎的曝光。
Goldberg表示“最顶级的传媒早在几年前已经预料到这一切即将到来,为此已经铺垫了许多年的转型工作。”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