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StockWe8 客服微信2号 MaxTrades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Robert

 

随着人工智能(AI)聊天机器人ChatGPT最近火爆科技圈、微软对其背后开发商OpenAI追加投资数十亿美元后,搜索引擎巨头谷歌也终于坐不住了。它们都试图在蓬勃发展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谷歌已经向Anthropic投资约3至4亿美元(具体金额不详)。值得注意的是,后者Anthropic与Open AI渊源颇深,并被外界视作OpenAI的最大竞争对手。

据了解,Anthropic成立于2021年,其联合创始人Dario Amodei曾经担任OpenAI研究副总裁,后因对公司的方向产生分歧选择自立门户。该公司致力于大型生成模型与通用语音助手的研发,并成功开发了一款名为Claude的智能聊天机器人,据称可与ChatGPT相媲美,但尚未公开发布。

报道称,在这笔交易完成后,谷歌将持有Anthropic公司10%(甚至以上)的股份。谷歌方面已经证实进行了投资,双方也已在官网上确认建立合作关系,并签订了一份大型云计算合同,但并未透露任何进一步的投资细节。

谷歌云首席执行官Thomas Kuria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人工智能已经从学术研究发展成为技术变革的最大驱动力之一,为所有行业的增长和改善服务创造了新的机会。谷歌云正在为下一代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提供开放的基础设施,我们与Anthropic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我们如何帮助用户和企业利用可靠和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的力量。”

事实上,自ChatGPT去年年底由微软支持的OpenAI推出以来,谷歌就一直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后者的主要业务是网络搜索,并长期标榜自己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数据显示,ChatGPT在仅仅推出两个月后,用户数量突破1亿。瑞银报告称,这一成绩大概只能在梦里实现。

为应对ChatGPT的崛起所带来的威胁,谷歌去年12月就发布了名为“红色代码”的紧急计划。据悉,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谷歌还在要求员工测试ChatGPT的竞争对手,其中包括一个名为“学徒吟游诗人”(Apprentice Bard)的聊天机器人,并探索嵌入搜索引擎。

在这之前,谷歌母公司Alphabet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本周四就曾表示,该公司很快将在其搜索引擎中添加高级人工智能功能。他预计,谷歌将在“未来几周或几个月”推出类似ChatGPT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大型语言模型。

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谷歌此举是呼应微软对OpenAI的大笔投资与合作绑定,要在ChatGPT带火的技术热潮中占据一席之地。不过,与微软(直接将ChatGPT整合进旗下所有产品)不同的是,谷歌投资Anthropic似乎更倾向于将其作为技术服务商。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2022年11月底,人工智能对话聊天机器人ChatGPT推出,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短短5天,注册用户数就超过100万,而在两个月后,这一数据已经突破1亿。

在此之前,TikTok用了9个月跨过1亿用户门槛,Instagram则用了30个月,WhatsApp和Meta则分别用了42个月和54个月,Twitter更是用了60个月完成这一目标。

用“一夜蹿红”来形容ChatGPT并不为过。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甚至表示,这项技术诞生的意义不亚于互联网或个人电脑的诞生。

盖茨表示,在2023年,人工智能将成为最受人们关注的热点板块,他个人认为这种现象是非常合理的。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对于社会的影响将不低于个人电脑等技术。

近日,有消息称微软将在未来几周内把最新GPT-4版本的ChatGPT整合进必应搜索,直接对谷歌搜索地位发起挑战。

而对于微软通过ChatGPT的进攻,谷歌方面并未马上通过自身大型自然语言对话模型LaMDA进行反击,但其CEO Sundar Pichai也表示,2023年是AI用于对话和搜索的转折点。

在国内,ChatGPT概念股持续火爆,国内包括搜索、游戏以及投资等多个领域公司均对这一技术保持了高度关注。美股投资网分析师在对这些公司采访后了解到,目前国内AI(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然处于追随位置,在找到准确落地模型后,ChatGPT或将成为国内AI快速发展甚至弯道超车的一次机会。但在资本市场中,对相关概念股应持审慎态度,长期关注技术进展与落地应用。

谁在追捧ChatGPT?

2015年,连续创业家埃隆·马斯克、美国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总裁阿尔特曼、全球在线支付平台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等人联合创立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主要目标包括制造“通用”机器人和使用自然语言的聊天机器人。

在成立的7年时间里,OpenAI引入微软10亿美元投资并邀请量子计算专家、ACM计算奖得主Scott Aaronson等人加入。ChatGPT则是OpenAI在2022年11月30日上线的聊天机器人模型,其网页应用允许用户免费使用,目前用户与ChatGPT之间的对话互动包括了普通聊天、信息咨询、撰写诗词作文、修改代码等。

由于“无所不知”和高度智能化让ChatGPT在推出后受到用户追捧。

瑞士跨国投行瑞银集团(UBS)在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ChatGPT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该报告援引数据分析公司Similarweb的数据称,1月份平均每天有超过1300万名独立访问者使用ChatGPT,是12月份的两倍多。

而在ChatGPT后的1个月,谷歌CEO Sundar Pichai在公司内部发布了“红色警报” (Code Red),并要求多个团队集中精力,解决ChatGPT对该公司搜索引擎业务构成的威胁,同时批准了在谷歌搜索引擎中加入AI聊天机器人的计划。

微软更是将ChatGPT视为新一代技术革命,并宣布向ChatGPT开发者OpenAI追加投资数十亿美元,将其AI工具整合进Bing搜索引擎、Office全家桶、Azure云服务、Teams聊天程序等一系列产品中;

除了微软和谷歌两大科技巨头外,Meta也表示将向OpenAI支付数百万美元,帮助ChatGPT为Facebook和Instagram生成创作者内容。最近,亚马逊AWS成立了一个小型工作组,意图拓展ChatGPT等AI工具对企业的工作职能。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从文本到图像模型、ChatGPT和更广泛的生成式AI席卷了世界,让AI的力量更容易被理解。”Radical Ventures投资人Sanjana Basu在LinkedIn上发表的帖子中写道。

红杉合伙人Sonya Huang、Pat Grady也撰文表示,当下行业正处于生成式AI第四波发展浪潮中——杀手级应用涌现阶段。随着各大平台发展成熟,AI模型继续变得更好、更快、更便宜,越来越多的模型免费、开源,应用层面将出现大爆发。

正如当初移动通信技术在结合了GPS定位、相机及随身连接等新功能与特点后,催生了一系列新型的应用程序,红杉预计当下AI模型的发展也将推动新一轮生成式AI应用的爆发。正如十年前移动通信的拐点为少数几个杀手级应用创造了市场机会一样,预计杀手级应用也将出现在生成式AI领域中。

国内企业紧急布局

京东科技相关负责人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ChatGPT确实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前沿探索,现在确实是AI应用发展的好时机,尤其是应用落地的时机。

京东集团副总裁、IEEE Fellow何晓冬对AI发展比较乐观,并认为AI未来肯定要走产业路线,AI在产业界应用机会比学术界更大。何晓冬称,京东会不断结合ChatGPT的方法和技术点,融入到产品服务中推动人工智能的产业落地。

以京东云言犀为例,该系统是京东大规模商用的客户服务系统,每天和用户进行1000万次的交互,使得算法能够及时的迭代更新。何晓冬表示,相对来说,ChatGPT更加开放一些,例如闲聊、文本的生成,大家对体验相对有容忍度。而京东的场景更加垂直,必须解决用户的问题,所以京东云更加聚焦于任务型多轮对话,考量的是对话的精准度、客户的满意度,满足成本、体验、价格、产品、服务等要素的要求。

何晓冬表示,从使用体验上,ChatGPT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无论是流畅性,还是逻辑感都非常强,但存在的问题是,内容“干货量”偏低,逻辑强于内容。从技术角度上,ChatGPT最大的创新点在新的半监督学习算法,使得它对用户的意图理解,可能快达到大规模商用的搜索引擎水平。

何晓冬认为,相较于之前大量使用无监督深度学习算法,ChatGPT模型背后的算法和训练过程更加新颖。如果没有人的数据甄选,这个模型参数即便大十几倍,也很难达到这个效果。尤其ChatGPT把生成的文本模型更加“组织化”,这是非常大的技术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这其实是对过去一味追求(参数)大和追求无监督学习的一个路线修正。”何晓冬表示。

一些中国的游戏公司也开始在部分项目中加入ChatGPT技术。

创梦天地副总裁王习对分析师表示,2022年三季度的时候,Fanbook已经在与ChatGPT开始对谈合作,谈拢后数据接口团队进行了二次开发,在2022年11月ChatGPT在Fanbook平台上线。Fanbook是一款由创梦天地于2021年7月前后正式推出的社群类应用,定位于“用技术手段来提升企业里面客户和产品之间的协同”的工具。

Fanbook的本质是用AI机器人辅助进行大规模用户管理的一个社区工具。王习表示,Fanbook中有几十个机器人助手,包括资讯机器人、数据机器人、积分机器人等,ChatGPT只是其中一个机器人。

“我们主要还是用ChatGPT来服务社区和用户,这是引入它的一个核心。”王习表示,本质上团队是想要在平台上将ChatGPT进行商业化应用,并不是碰概念,“可以提供写稿、写代码等服务,可以按次收费,也可以包月等方式收费。”

“对话方面可以用来对接客户做服务工作,代码方面可以用它来检查代码,而在图片上面,用AI生成会快很多,至少能够出一个基础框架,省了很多人工。”王习认为,在游戏行业里,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至少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此外,虽然百度并未对“3月份推出类ChatGPT应用”的消息予以回应,但据分析师多方了解,百度内部正在准备类似ChatGPT产品的消息属实。

在2022年末的一场百度内部沟通上,当时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就提及到ChatGPT,称最近包括自己周边同行业同领域的朋友和好多不同领域、跨界的人都在问他怎么看ChatGPT.他称这样一个天天在琢磨的技术方向引起如此大的舆论场和关注度很不容易,并表示包括ChatGPT在内的AIGC技术能做成什么样的产品满足需求还存在不确定,作为一家公司能否把这么酷的技术变成人人需要的产品是最难的,也是最能够产生影响力的。

在相关产品上,在今年1月10日,百度曾宣布百度搜索将升级“生成式搜索”能力,基于百度自研的生成式模型能力,为用户开放式的搜索提问或定制化的信息需求“创作答案”。

此外,一些上市公司近期也对ChatGPT领域布局动态进行了回应。

近期连续涨停的赛为智能在回答投资者询问时表示,公司属于人工智能板块,但对ChatGPT没有相关布局。可能有些机构将公司列进了ChatGPT概念股,公司对此并不知情。

2月3日早间,赛为智能收深交所关注函。深交所要求公司结合2022年预计收入大幅下滑、连续多年亏损的具体原因、经营业务情况等,说明公司基本面是否发生重大变化,近期股价涨幅是否与公司基本面相匹配。同时,还要求公司详细说明是否具有机器人相关业务。截至2月3日收盘,上述公司周内涨幅已高达74.92%。

汉王科技也因ChatGPT概念连续多日获得涨停板,汉王科技首席数据技术官聂昱称:ChatGPT的出现极大地扩展了AI能力的边界,从而扩展了AI技术的市场应用空间,对于整个人工智能相关行业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于人工智能行业的科技公司和从业者来说,都有必要深入地思考未来在技术生态链中的定位,以及公司未来在研究方向和业务应用方向的定位与布局。

在近期举行的电话会议上,面对机构投资者关于ChatGPT业务布局情况的提问,科大讯飞方面也表示,公司有信心在预训练认知智能大模型上代表中国实现突破。科大讯飞承建了中国唯一的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具备算法实现和持续创新的能力。预训练模型如果能够在诸如教育、医疗等专业领域和行业场景深度结合,会有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

但在机构看来,相对于微软、谷歌给出具体技术落地方向的动作,国内相关上市公司仅发布了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积累,具体商业化落地案例并不是很多。

AI产业新机遇在哪?

对于微软、谷歌等公司与国内厂商之间在ChatGPT方面的差异,Forrester分析师卢冠男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GL- ChatGPT是OpenAI对GPT模型演进迭代的成果之一。微软更多是从资金和商业场景上给予支持。在技术探索上,由于GPT模型商业价值和表现水平的不确定性,国内技术厂商以往没有激进的投入。随着ChatGPT近期的火热,预期看到更多的国内技术厂商会在这方面快速追赶。

此外,卢冠男称,OpenAI在探索技术模型演进的同时,也在探索商业化方式,主要以API的形式提供服务给开发者。所以在ChatGPT备受关注后,国外同时也涌现了很多围绕其API进行创新的应用。相比而言,国内科技公司对生成式AI(GenerativeAIorAIGC)应用场景的探索还比较有限。应用探索是需要以模型服务作为基础。相信在国内技术厂商对该领域布局后,未来可以看到更多的本地化应用探索。

安永全球首席技术官Nicola Morini Bianzino也认为,目前还没出现在企业中使用ChatGPT的“杀手级”用例,但这种状态可能很快就会改变,未来6到12个月将带来实验的爆炸式增长,尤其是当公司能够使用OpenAI的API在ChatGPT上构建之后。

作为AI行业的分支,当下正火热的ChatGPT与AIGC能否给国内AI行业企业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宜远智能吴志力博士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中国在AI领域个别细分领域有全球优势,但整体而言还是扮演跟随者角色。既然AIGC与ChatGPT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突破口,在中国也会成为下一波AI发展热潮掀开序幕的角色。AIGC与ChatGPT带动微软、谷歌all in AI,也能增强中国对AI基础架构、战略投入及普及应用的信心。

卢冠男对分析师表示,国内AI超车的关键条件是技术是否显著改变现有市场格局。目前ChatGPT在应用场景和商业化探索上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作为生成式AI的一种,ChatGPT的表现无疑给行业在应用实践上带来很多想象空间。但是在应用落地后,是否能在消费市场提供独特价值?是否能在企业市场更好地支持其数字化转型的具体需求?其结果还有待观察。

对于可借鉴的ChatGPT商业化落地案例,卢冠男举例称,Forrester定义了图灵机器人(TuringBot)这样一个细分市场格局,将图灵机器人定义为一种AI驱动的软件,可以帮助应用程序开发团队以自动和自主的方式设计、构建、更改、测试和重构软件代码和应用程序,如GitHub Copilot这种服务。

虽然图灵机器人不是完全依赖ChatGPT而实现,但也是基于类似AI模型而构建的软件服务,有潜力赋能企业的软件开发团队,帮助企业加速产品的开发、提高代码准确性和部署速度。相比于其他商业化方向,图灵机器人的买方画像清晰,衡量收益的方式明确,属于2023年企业在生成式AI领域需要关注的技术之一。

巨头入局、趋势确定,资本市场热度持续,该如何看待ChatGPT在资本市场扮演的角色?东吴证券王丽颖表示,ChatGPT既不是单纯的概念炒作,也不能定义为划时代的技术突破,更多是在AI技术上的迭代更新,加上行业影响力人物的宣传,使得相关市场概念突然爆发,但相关公司更多公告的是技术储备,能否落地、获得商业收入,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其次,王丽颖称,新技术的推广涉及到知识产权与数字确权问题,在安全背景下能否快速推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点。第三是技术亮眼在帮助人们出具文章、文字、诗歌等方面,也涉及到对应的技术领域的道德层面讨论,最终扩展到多大程度也需考证。因此,资本市场的ChatGPT概念股更多是短期热点,长期需观察技术等综合因素,不建议追涨,即使追涨,也应追龙头公司,并保持追踪、及时止损。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2023年首个“央行超级周”来了!2月2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4.50%-4.75%,为2007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自此,美联储从去年至今已累计加息450个基点。

同日晚间8时和9时30分,英国、欧洲央行也相继宣布加息50个基点。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个别央行利率调整出现了变化,如马来西亚、挪威央行宣布暂停加息。本轮紧缩周期,离结束还远吗?放眼2023年,全球主要央行利率怎么变?

回望2022年,全球主要央行以近20年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规模进行加息,全力遏制不断飙升的通胀。

2023年,本轮全球加息潮是否真的要落幕了?

关键变量仍然是美联储和欧洲央行。

1) 美国多项通胀指标持续回落

●去年12月CPI和PPI月率环比均开始由涨转跌。

●去年12月不含食品和能源的个人消费支出核心价格指数(PCE)同比上涨4.4%,弱于前值的4.7%,并低于预期。

● 去年四季度的平均通胀降至4.7%。

● 美国多项通胀指标持续。

2) 欧元区通胀放缓

● 1月份欧元区CPI初值同比上涨8.5%,低于预期。

●能源价格连续第三个月推动通胀回落。

●经合组织预计2023年欧元区经济增速为0.5%。

3) 已有央行暂缓加息保经济

随着通胀逐渐放缓,经济压力增大,已有央行采取行动,暂缓了加息步伐。

尽管金融市场期盼降息,但放缓加息步伐不等于货币政策转向,具体政策将取决于接下来的关键经济数据,我们将持续关注。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去年最后一周,美国散户疯狂逃离股市,进入新的一年,情况逆转,散户们又“杀回来”了。

摩根大通根据交易所公开数据所做的估计显示,在1月下旬,来自散户大军的股票和ETF交易订单占市场总成交量的23%,甚至要比2021年散户抱团热潮时22%的前纪录还要高。

相比专业投资者大多仍持观望态度,散户在年内新一轮市场反弹行情中的参与度明显要比以往更高。

去年散户们最亲睐的股票跌幅超过50%,他们损失了在两年前抱团股热潮中赚到的所有收益,但他们并没有畏惧,而是大举买入二手车电商平台Carvana等股票及加密货币相关产品。

在散户狂热的推动下,负债累累的Carvana过去一个月股价已经累计涨超200%,家具和家居用品电子商务供应商Wayfair的股价今年也翻了一番,电动汽车制造商Lucid的股价仅在上周就上涨了65%

Bed Bath & BeyondAMC院线和DraftKings等昔日的散户交易宠儿,也再次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受到热烈讨论。

一组统计显示,在2021年底成立的专门追踪“Mem股”表现的ETF——Roundhill MEME ETF,在今年已累计上涨了约40%,远远超过了标普500指数逾8%的涨幅。

机构经纪商Jonestrading首席市场策略师Michael ORourke对此表示,“鲍威尔为投机大开了绿灯”。

周四美股继续上涨,此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议息会议上似乎对1月份的市场反弹并没有特别感到困扰。

当被问及他是否担心创造更宽松的金融条件可能会阻碍他的通胀斗争时,鲍威尔表示,美联储现在关注的重点不是金融状况的短期变化,而是金融条件的持续变化。

不过,ORourke补充称,这可能会为未来埋下不安的种子,“仅仅因为美联储主席默认了一场投机狂潮的兴起,并不意味企业当前面临的基本面恶化会因这股热潮有所改善。”

 

 

2月2日,有消息称,蔚来开启降价促销,2022款ES6和ES8降幅最高超过10万元。

针对这一消息,不少投资者认为蔚来也加入了和特斯拉的价格战,看多看空众说纷纭,但“罪魁祸首”特斯拉从未缺席。

从2月1日“蔚小理”公布的1月交付数据来看,小鹏和蔚来的交付量确实不容乐观,一些二三线新能源车品牌更加危险,投资者对国产造车新势力的前景如何看待?

网友“沐铭而来”:特斯拉肯定是活得最好的那个

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商里面特斯拉肯定是活得最好的那个,自主品牌里面比亚迪是最能打的。而其他都未见分晓。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70多家新能源汽车品牌能活下来的不会超过3-5家,95%将被淘汰掉。而当诸侯混战结束时,经过又一场“战争”洗礼特斯拉比亚迪会变得更强大。

网友“牛意思Lewis”:蔚来为什么需要降价? 都怪马斯克!

蔚来为什么需要降价?都怪马斯克!再不降价,ES6和ES8可能要退出市场。库存备件如何办啊!蔚来没有插混,高端纯电SUV的市场空间有限,受特斯拉Model Y的降价的直接冲击。

与理想的插混SUV主要替代BBA的燃油车不同,蔚来的纯电SUV直接与Model Y竞争,价格战上更受伤。

李斌不久前自信的说过:“明年有信心赶超雷克萨斯”。这个目标现在看来,在2013一开年,就被马斯克的降价给搅和啦。

网友“Kevin求真投资”:为熬过这个寒冬保留一线火种

特斯拉在去年带领这波降价潮开始,小鹏汽车、赛力斯、蔚来等纷纷跟进,大家都在争取留在这个游戏桌上,为熬过这个寒冬保留一线火种。问题是,多次降价的特斯拉依然有降价的空间...今年不好熬。

特斯拉的优势在于卡住了新能源车以及智能化的风口,因此能够仅仅依靠两款车型就能做到非常高的毛利,但是后发者则必须要在车型和利润之间做出平衡了。

网友“happy两千”:迎来了第二阶段:价格竞争

先是特斯拉降价三万,然后蔚来降价10万。当国内的市占率超过25%后,电车结束了共同发展的第一阶段,迎来了第二阶段:价格竞争。竞争过后,成本高企的电车将出清,这是电车没有技术壁垒的必然结果。

蔚来小鹏理想现在卖一辆车还亏几万十万的,在第二阶段自然不会好过。特斯拉还会出一款两厢车,只卖十几万,这将是特斯拉的杀手锏,毛豆3也迟早会降到19.99万,看那些卖几十万的国内车企怎么接招?

网友“yes_sure”:特斯拉降价或迫使各车企跟随策略

特斯拉降价或迫使各车企跟随策略,汽车市场有望上演新一轮以价换量,助推汽车消费复苏。至少短期来看,Tesla降价促销对在手订单和销量的快速提升是有效的,根据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特斯拉交付周期从此前的1-4周调整为2-5周。

网友“张晟SHENG”:特斯拉降价促销和蔚来降价促销是完全不同的

特斯拉降价促销和蔚来降价促销是完全不同的,特斯拉将modelY这个不在20w区间的车降到这个价位,完全是降维打击,因为Y本身具备的产品力不在这个维度。

有人可能会说,ES6/ES8质感做工比特斯拉不知道好了多少,确实在做工用蔚来对标的是豪华车,但与此同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蔚来动辄几十万的售价,真的靠着服务营销能拖得起这个售价吗,奔驰并不是因为服务才能卖的比宝马奥迪还贵的,而且恰恰相反的是奔驰的服务是最差的。正因为主打服务售价对于未来老车主带来的伤害将更深。

相关资讯

蔚来开启降价促销 2022款ES6和ES8降幅最高超过10万元

蔚来回应降价促销:少量展车、库存车享优惠政策

特斯拉也扛不住“内卷”的中国市场 在华营收增速下滑

“全球销冠”比亚迪PK“卷王”特斯拉 谁更值得买?

造车新势力1月份交付量集体踩刹车!新能车狂飙后拐点已现?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在特斯拉近日大幅降价后,方舟投资(ARK Invest)掌门人、华尔街明星基金经理凯茜·伍德日前再次重申了对特斯拉的看涨观点。

伍德并不认为特斯拉降价会损害其品牌价值,相反,她认为,对于试图缩小(与特斯拉)差距的汽车制造商而言,特斯拉降价将成为他们的问题。

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特斯拉降价源于其在电池技术方面的成本领先地位。“我认为传统汽车制造商将很难跟上特斯拉技术优势带来的降价。”

伍德表示,马斯克选择了正确的电池技术,如果其它汽车制造商不转向这种技术,他们就无法在不赔钱的情况下在降价方面赶上特斯拉。

1月初,特斯拉将Model 3基础版的价格下调了3000美元,至43990美元;将Model 3高性能版的价格下调了9000美元,至53990美元。特斯拉还将Model Y长续航版和高性能版的价格均下调了1.3万美元,分别至52990美元和56990美元。

包括福特在内的部分大型车企也咬牙跟着降价,以便更好地与特斯拉竞争。不过,通用汽车首席财务官Paul Jacobson本周表示,该公司没有下调电动汽车价格的计划;大众汽车也已表示,不跟特斯拉打价格战。

伍德表示,即使降价,特斯拉的毛利率也可能会继续上升,因为降价带来的规模经济将是非常显著的。

在伍德看来,正如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公司最新的业绩电话会议上所暗示的那样,降价似乎催生了对特斯拉的新需求(或许还提高了该公司市场份额)。

并非人人都看好

但并非所有华尔街人士都像伍德一样看好特斯拉。

也有专业人士认为,从长远来看,降价将对特斯拉品牌造成损害,同时也会损害该公司利润率。

美国银行分析师John Murphy近日就表示,根据马斯克在第四季度业绩电话会议上的声明,特斯拉的需求是供应的两倍,因此该公司降价是愚蠢的。这样做只会侵蚀特斯拉的盈利能力,而且短期内无法实现任何增量。

未来五年涨7倍

目前,特斯拉仍然是伍德旗下旗舰基金方舟创新ETF(ARK Innovation ETF)的最大持仓。对特斯拉的持仓帮助方舟创新ETF在1月份实现了29%的创纪录月度涨幅,目前其持有的特斯拉股票价值约为7.33亿美元。

伍德日前在另一场采访中表示,如果今天必须买入一只股票,并长期持有10年,那将是特斯拉。

由于通胀飙升、美联储加息,以及马斯克收购推特闹剧,特斯拉股价在2022年暴跌了65%。随着特斯拉从去年的惨淡表现中恢复,伍德近期持续加仓该股,仅在1月份的一周内就抢购了4700万美元的特斯拉股票。

伍德预计,特斯拉股价在未来五年内将达到每股1500美元,较目前水平高出近700%。此前她曾表示,到2026年,特斯拉股价可能会跃升至4600美元,这将意味着超过2000%的涨幅。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99岁的股神巴菲特长期合作伙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查理·芒格再度成为全球市场关注的焦点。

他在美国媒体最新发表的一篇专栏文章中呼吁,美国政府应像中国一样禁止加密货币。

实际上,芒格和巴菲特此前已经多次警告过加密货币的风险,今年1月欠债超230亿元“币圈”巨头申请破产更是引发市场热议。未来,“币圈”还将有多少大雷待爆?

芒格:加密货币不是货币

芒格在文章中直言:“加密货币不是货币,不是商品,也不是证券。”

他强调:“实际上,这是一种赌博合同,赌庄几乎有100%的优势,在一个传统上只有竞争松散的州才监管赌博合同的国家签订。显然,美国现在应该颁布一项新的联邦法律,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美国政府应像中国那样禁止加密货币,正是缺乏监管导致了加密领域令人厌恶的过度行为和赌博心态。”

芒格表示,近年来,私营公司已经发行了数千种新的加密货币,并且在没有任何政府事先批准的情况下公开交易。其中一些加密货币几乎以零价格卖给了发起人,之后被公众在没有完全理解部分调控和政策的情况下,以更高的价格买入。

芒格感叹道:“对于加密货币禁令的实施,美国应该做些什么?有一件事可能是有意义的:感谢中国以非凡的理智树立了杰出的榜样。”

实际上此前芒格和巴菲特已经多次警示相关风险。芒格多次表示,“美国不需要对绑匪有利的货币,名人为加密货币站台让人痛心。数字货币部分是欺诈,部分是错觉。”巴菲特也表示,“加密货币是一种没有生产力的资产。”

“币圈”雷声不断

今年1月,“币圈”又爆一大雷,资产交易规模超1100亿美元的巨头突然宣布破产,再度令全球虚拟货币市场信心动摇。

1月19日,加密货币贷款机构Genesis Global Capital正式向美国纽约联邦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作为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贷款机构之一,2022年Genesis总计发放了130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800亿元)的加密贷款。Genesis在向法院提交的文件中表示,其资产和负债规模都在10亿美元-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8亿元至680亿元)之间。Genesis Global Capital是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贷款机构之一,其为对冲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代理数字资产。

值得关注的是,Genesis的破产反映出“币圈”整个链条的风险,绝非单一公司事件。

上游方面,Genesis突然申请破产的原因,是2022年以来一系列币圈危机事件。其中,全球最大的虚拟货币交易所之一的FTX“爆雷”,是压垮Genesis的重要原因之一。去年11月11日,FTX递交破产申请,全球超百万客户资金被挪用,无法提取账户存额,

下游方面,在Genesis申请破产后,其背后的所有者——数字货币集团(DCG)的命运也牵动人心。Genesis此前警告称,如果无法筹集到现金,可能需要申请破产保护。Genesis母公司数字货币集团已致函股东,公司正在暂停季度股息以节省现金。DCG是全球最大的加密创投,同时也是灰度、CoinDesk的母公司。

业内人士表示,“币圈”涉及的企业很多都互相投资和持股,未来还可能引发更多风险和爆雷,投资者需保持谨慎。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Meta本周四公告称,将回购400亿美元股票,股价单日狂飙23%,沉寂许久的Meta重新回到市场C位,扎克伯格认错,华尔街开始唱多。

Q4业绩超预期 今年暴涨56%

Meta股价在2022年遭遇“血洗”,一年暴跌64%。随着美股回暖,科技股反弹,加上Meta开始降本增效,公司基本面出现好转,财务数据和Facebook用户数据给出了乐观信号。

数据显示,公司四季度营业收入321.65亿美元,同比下降4%,连续第三个季度减少,但好于华尔街的预期。此前分析师普遍预计其Q4营收同比下降7%至316.5亿美元。

四季度净利润为47亿美元,同比下降55%,但高于第三财季水平。这是Meta十年来首次遭遇利润连续三个季度环比下降。此前接受FactSet调查的分析师的预期为60亿美元。

四季度稀释后每股收益(EPS)为1.76美元,同比下降52%,分析师预计2.22美元,环比增长7.3%,三季度同比降49%。

截至2月2日,2023年Meta累计上涨56.86%,力压特斯拉、亚马逊和苹果等科技巨头。

扎克伯格认错 华尔街开始唱多

去年11月,Meta宣布将裁减1.1万人,达到公司总人数的13%,这也是该公司18年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裁撤员工。

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承认,他对公司的失误负有责任,他对增长的过度乐观导致了人员过剩,元宇宙赛道似乎也遇到了重大挫折。

小摩称,成本下降是近期较大涨幅的推动因素,Meta预期今年总开支将下降50亿美元至890亿至950亿美元,资本开支料下降40亿美元至300亿至330亿美元,均超出预期;另外计划持续积极投资的策略未变,相信将有助提升效率及盈利能力的好处。

数据显示,本周四Meta期权成交近57万张,看涨期权成交占比超六成。从单张合约看,Meta周五到期、执行价190/200美元的看涨期权成交最为活跃。

小摩发研报指,Meta去年第四季业绩超出市场预期,相信公司仍坚守财务指标要求,CEO将2023年定为“效率之年”,与去年第三季财报形成鲜明对比,相信公司现时的内部方针将推动长期发展。

小摩给出的目标价由150美元升至225美元,对应2024年通用会计准则下每股盈利预测约17.5倍,重申评级“增持”。

其他机构也纷纷唱多Meta,伯恩斯坦将MetaPlatforms目标价从170美元上调至210美元。瑞信也将Meta的目标价从180美元上调至220美元。

元宇宙失败 还有ChatGPT概念

元宇宙部门Reality Labs在2022年亏损了137亿美元,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出现明显问题。但近期爆火的ChatGPT概念,给了Meta上涨动力。

扎克伯格表示,Meta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资正在取得进展,而短视频功能Reels表现出了强劲的用户粘性。他补充说,公司2023年的管理主题是“效率年”,Meta“专注于成为一个更强大、更灵活的组织”。

美银证券发表研究报告指,Meta在2022/23年超额资本支出及GPU投资后,集团可能会成为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L)改善週期的一分子。

美银假设全球线上广告市场加速增长,并且Meta可以随着AI/ML技术辅助的Reels货币化增加而更快地增长,将其今年每股盈测从8.72美元上调13%至9.82美元。

[PAGE@默认页1]

[PAGE@默认页2]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随着OpenAI旗下聊天机器人ChatGPT火到出圈,资本市场熟练地铺开了炒作的宴席,迅速将商业前景的展望推升至情绪的轰鸣。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眼下资本市场对于AI的热情犹如2017年的“区块链浪潮”——当时一家名为长岛冰茶的美股上市公司将名称改为“长区块链”,当天就收获了289%的涨幅。虽然当年一众被炒作的股票到今天已经归于平寂,但华尔街永远走在寻找下一个炒作概念的路上。

金融服务机构Jonestrading的首席市场策略分析师Michael ORourke表示,虽然人工智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增长机会,也是投资者应该认真对待的主题,但买入股票时仍应当小心。以前也有过许多类似的事情,当一个概念变得炙手可热,每个人都想拥有与之有关的一切。对于那些仅仅押注股票名字或者代码的人,注定将迎来疯狂的波动。

对于美股市场来说,眼下正在经历类似的轮回。ChatGPT不仅带火了许多深耕AI领域的公司,许多有意使用AI技术的上市公司也获得投资者的追捧。

美股市场正在炒哪些ChatGPT概念股?

说到ChatGPT和OpenAI,首先必须提到拥有“钞能力”的微软。美国互联网巨头上周刚刚宣布给OpenAI又开了一张100亿美元的支票,同时准备将OpenAI的模型应用到多个自营产品中。不过作为最根正苗红的ChatGPT概念股,微软的股价波动并不明显。

而作为AI产业的“卖铲人”,为算力提供关键芯片支持的英伟达在刚刚过去的1月大涨33%,这也是该公司近6年来涨幅最高的一个月。

此外在中概股阵营中,本周有传闻称将在3月推出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百度,周三在美股市场大涨逾10%。

除此之外,其余的ChatGPT概念股则充满了投机的烟熏味。

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公司BigBear.ai在刚刚过去的1月大涨385%,美版“今日头条”BuzzFeed就因为CEO提了一句将把AI内容作为部分核心业务,上周公司股价在两天时间内暴拉300%。为雷神科技、贝克休斯提供软件服务的C3.ai也在上个月大涨77%。

同样的故事也在延续,周三客服机器人开发商LivePerson刚宣布计划使用OpenAI的技术,日内股价涨幅一度接近20%。

ORourke总结道,在“ChatGPT泡沫”破裂前,肯定会有更多公司把AI加到自己的名字里,许多上市公司也将趁着热度加速融资的步伐。

相关报道

告诉你ChatGPT怎么用、好不好用?这份体验报告请收好

ChatGPT爆火带动 AIGC概念持续升温 A股相关上市公司积极回应

ChatGPT全球爆火!多只概念股涨停 机构纷纷抢筹!这几类企业率先受益

实测:神乎其神的ChatGPT能否取代新闻工作者?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2023年首次美联储议息会议备受关注,市场欲找寻全年货币政策的基调与线索。整体来看,本次会议传递的信号比市场预计的更为“鸽派”。美联储如期放缓加息至25BP.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讲话首次提到“反通胀”(disinflation),不仅承认了遏制通胀的进展,还屡次提到通胀超预期下行的可能,一定程度又唤起了市场的“降息梦”。此外,美联储对近期金融市场条件的放松较为漠视,也为市场服下“定心丸”。

我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市场情绪可能保持积极。然而,美国通胀能否持续回落、“软着陆”能否兑现,仍有不确定性。我们倾向于认为,美联储“放鸽”有些过早,继而使通胀反复风险、货币紧缩重新加码的风险上升。

会议声明:加息放缓,保留“持续加息”措辞

美联储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25BP至4.50%~4.75%目标区间。这是2022年3月以来的最小幅度加息,但符合近一个月的CME利率期货市场预期。同时,为配合新的联邦基金利率区间,美联储还上调了其他多个政策利率:1)将存款准备金利率由4.4%上调至4.65%;2)将回购利率由4.5%上调至4.75%;3)将逆回购利率由4.3%上调至4.55%;4)将一级信贷利率由4.5%上调至4.75%。缩表方面,美联储维持原有计划,即每月被动缩减600亿美元国债和350亿美元机构债券和MBS。

在经济和政策描述部分,美联储2023年2月的声明与2022年12月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主要改动包括:1)对通胀的描述新增了“有所缓解”;2)删除了有关俄乌局势增大通胀压力和经济下行风险的表述,只轻描淡写成“增大全球不确定性”。3)在描述未来的加息决策时,将“速度”(pace)换成了“程度”(extent)。

本次美联储仍保留了“持续加息”的措辞,这一表述暗示未来至少还有一次加息,且弱化了停止加息的信号。此前有市场观点认为,本次声明将以“额外加息”(additional)取代“持续加息”(ongoing),若此将进一步确认加息周期接近尾声,释放鸽派信号。

声明公布后,由于加息如期放缓,且声明改动不大,市场并未感受到“鹰派意外”。市场整体表现缺乏方向,等待鲍威尔分析师会释放更多信号:美股短线拉升,纳指由下跌0.3%转涨,标普500和道指跌幅略有缩窄;2年美债收益率一度由高点回落4BP,10年美债收益率在3.5%附近震荡;美元指数在101.7~102之间震荡。

鲍威尔讲话:承认通胀比预期回落更快,漠视金融条件放松

鲍威尔在声明发布半小时后发表讲话并接受采访。总的来说,鲍威尔讲话比市场预期更加“鸽派”:通胀方面,首次提到“反通胀”(disinflation),不仅承认了遏制通胀的进展,还屡次提到未来通胀超预期下行的可能,一定程度又唤起了市场的“降息梦”。经济方面,预计就业和经济不会大幅降温,对“软着陆”抱有信心。此外,美联储对近期金融市场条件的放松较为漠视,也为市场服下“定心丸”。

鲍威尔讲话后,市场表现积极:美股三大股指悉数转涨,纳指大幅收涨2%;10年美债收益率大幅跳水近10BP至3.4%附近;美元指数回落至101.1附近,日内跌约1%。

具体来看:

1) 关于金融市场条件。分析师会第一个问题就是针对近期金融市场条件的放松,市场担心这会抵消美联储抗击通胀的效果。鲍威尔回复得较“敷衍”,只是称过去一年金融市场已经明显收紧了,而且美联储不是影响金融市场的唯一因素。在分析师会接近尾声时,另一分析师质疑鲍威尔似乎过于漠视金融市场条件的放松。鲍威尔补充称,近期市场条件并没有太大改变,整体能够反映货币政策的变化,且市场的短期变化不是美联储的主要关注点。

2) 关于通胀。鲍威尔强调了美联储致力于维护2%的通胀目标,当前尚未取得胜利,但也“大方”承认了美国通胀的超预期改善。他称,这是美联储第一次看到“反通胀”(disinflation)的进展,是令人欣喜的(这一表述使美股拉升、三大股指转涨)。通胀结构中,他认为虽然住房服务价格未来仍可能高增,但终会回落。他重点提到“非住房核心服务”的概念,暗示这是美联储更为关注的通胀部分。对于未来通胀的展望,其表态比较模糊,总是强调不同人有不同预测,但基准预期是通胀稳步改善,但也提到“通胀比预期下行更快”的表述。

3) 关于就业。不少问题围绕仍然紧俏的就业市场,主要关注点在于,美国就业市场能否保持韧性、“强就业”会否阻碍通胀回落。一方面,鲍威尔对就业市场的韧性保持乐观,倾向于认为美国失业率不会大幅上升,暗示存在“软着陆”的可能;另一方面,鲍威尔似乎不是特别担心就业市场对通胀的影响。他认为目前“工资-物价螺旋”的风险可控,因为通胀预期并未失控。

4) 关于加息路径。虽然本次声明提到仍将“持续加息”,但分析师们也在积极找寻何时停止加息的线索。有分析师问本次会议是否讨论了“暂停加息”,鲍威尔并未直接回答,而是称委员们讨论了“加息路径”。关于年内会否降息,鲍威尔说,此前认为年内不降息的基准预期是,全年通胀稳步回落;但如果通胀回落比预期更快,货币政策也会保持灵活,实质上承认了年内降息的可能性。

5) 关于政府债务上限。由于近期美国政府债务已经达到上限,分析师们关心美联储会不会在必要的时候“救市”。鲍威尔回答得较为犹豫,称相信国会最终能够通过新的债务上限;但如果真的爆发危机,美联储能做的也比较有限。

政策逻辑:“山雨欲止”

美联储每一年的首次议息会议都备受关注,市场欲找寻全年货币政策的基调与线索。回顾2022年1月会议,我们以“山雨欲来”为题提示了全年美联储疾风骤雨般的紧缩行动。回到当下,我们认为“山雨欲止”——随着美国通胀已经连续数月出现积极进展,美国政策利率也接近普遍认为的5%左右的“足够限制性水平”,2023年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有望趋弱。

虽然近期通胀改善给予了市场和美联储更多信心,但不可否认的是,美联储平衡“双向风险”(紧缩过度和紧缩不足)是困难的。尤其当美联储加息降速或停止加息后,想要重新加息(缺乏历史先例)可能较为困难,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较为有限。未来一段时间,美国通胀能否持续回落、“软着陆”能否兑现,仍有不确定性。

近期,随着通胀数据超预期改善(如近两个月美国CPI通胀率低于预期,工资增速超预期回落等),市场不仅预计本次加息放缓,而且未来一年的加息路径均出现了下移。

但我们倾向于认为,市场和美联储可能低估了美国通胀反复的风险。这一风险具体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尽管通胀改善,但就业市场的紧张程度也超预期。1月6日数据显示,美国2022年12月新增非农就业22.3万人,高于预期的20.2万人。美国12月U3失业率由前值3.7%回落至3.5%,高于预期的3.7%,持平于新冠疫情以来最低水平;U6失业率由6.7%下降至6.5%,高于预期的6.7%,并创下历史新低。

此外,就业和通胀的关系可能被忽视。2010年以来的数据显示,“菲利浦斯曲线”并未消失。而且,假设美国就业市场可以保持相对韧性(即失业率维持较低水平),同时通胀也能稳步改善,这意味着“菲利浦斯曲线”将突然变得“陡峭化”,这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该曲线长年平坦化的形态有很大差别。根本上,我们质疑“需求驱动型”通胀压力能否在就业市场保持韧性的背景下有序回落。

第二,欧日货币政策趋紧、汇率反弹。近期欧央行阶段性“跑赢”美联储,2年期德国和美国利差缩窄,驱动欧元反弹。2022年12月以来日本央行上调YCC上限后,日元也出现明显反弹。日元欧元反弹的另一面是美元走弱,可能加大“输入性通胀”风险。

第三,全球经济预期乐观推升商品价格,反向加大通胀反弹风险。中国经济在防疫政策优化后,复苏势头良好、复苏预期不断强化,叠加美欧“软着陆”预期也在强化。对需求的乐观预期,已经驱使国际商品价格反弹;如果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可能进一步干扰美联储遏制通胀的成果。

市场展望:积极延续,风险未散

由于本次美联储会议的定调十分“鸽派”,我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市场情绪可能保持积极。然而,我们倾向于认为,近期市场预期可能过于乐观,尤其美股“金发女孩”行情演绎得较为充分,所以也需要对市场风格提早切换有所防备。

美股:“金发女孩”行情或难持续

“金发女孩”经济(Goldilocks Economy)对应的是“高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特殊组合,也就对应着美股盈利(高增长)和估值(低利率)同步修复,类似“戴维斯双击”。近期,美国经济“软着陆”和美联储转向预期同时强化,创造了美股的金发女孩行情。然而,金发女孩经济未必能兑现,即便兑现也势必是暂时的。

展望未来一段时间,美国经济和政策或存在两种预期偏离:一是,美国经济下滑速度快于预期,形成“衰退恐慌”,具体表现在美股企业盈利进一步下调;二是,如果美国经济韧性过强,通胀便存在反复风险,不排除美联储紧缩加码,继而无风险利率上行打压美股估值,而且盈利预期也可能同步下调(因美联储紧缩加大衰退风险),最终使美股承压。

美债:10年美债利率易下难上

我们预计,“衰退”仍是债市的主要关注点,货币政策的影响会相对弱化。预计未来一段时间,10年美债利率易下难上。历史上,10年美债利率通胀早于政策利率见顶:一方面,我们不看好美国经济的韧性;另一方面,若美国经济韧性超预期,大概率引发美联储紧缩加码,这又会反向激发衰退预期(类似2022年4月至8月的行情,彼时美联储紧缩发力,但市场对衰退的担忧也较浓厚,10年美债同时受到双向压力,以震荡横盘为主)。因此,无论哪种情况,“衰退”都将成为美债市场交易的主旋律,中长端美债利率的大方向向下。

美元:进一步下跌空间有限

欧洲方面,欧元区经济未必有多好。欧元区核心通胀仍然顽固,欧央行虽然加息较晚,但未来仍会至少加息至“限制性水平”,使欧元区经济面临考验。能源和主权债务压力两大风险并未真正解除。一旦国际能源价格反弹,又或者美联储紧缩加码,都可能使上述两大风险重回公众视野,届时欧元汇率仍可能承压。

日本方面,日本经济的韧性建立在宽松货币政策之上,后者对日元的影响更为关键。虽然日本通胀仍在上升,不排除日后货币政策调整和收紧,但资产价格已经开始积极计入相关风险,日元汇率也已经大幅反弹。同时,日本货币政策预计不会像美欧一样“大刀阔斧”地变化。未来一段时间,日元汇率反弹对美元指数的影响,也将逐渐趋弱。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Copyright© 2008-2025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