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自动驾驶市场即将迎来一次划时代的爆发!
特斯拉下月将在奥斯汀启动Robotaxi,UBER和LYFT今年将在德州和亚特兰大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谷歌旗下Waymo和Magna International计划到2026年底将亚利桑那州工厂的自动驾驶出租车生产扩大两倍。这一连串重大举措标志着:今年就是自动驾驶商业化爆发的起点。
而把时间线拉长,我们就知道这是一个万亿美元级的超级市场,未来十年,自动驾驶市场将从1.7万亿美元飞跃至3.9万亿美元,而完全自动驾驶市场将从2024年的600亿美元增长至2033年的2000亿美元!麦肯锡更是预测,到 2035 年自动驾驶可能创造4000亿美元的收入。
今天,我们将给大家深度分析,四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佼佼者”,它们各自的技术优势和护城河?这些美股公司未来的增长潜力又有多大?我相信无论你是正在寻找下一个投资机会,还是想了解未来出行的颠覆性变化,这些公司都将是你必须关注的对象。
大家好,这里是美股投资网,2008年成立于美国硅谷,由前纽约证券交易所资深分析师Ken创立,专注AI,挖掘美股投资机会,旗下 AI量化美股分析工具- 美股大数据 StockWe.com 每天追踪机构主力资金买卖情况,多空情绪。
MBLY
开始前,有个很关键的概念大家必须先搞懂,就是将自动驾驶汽车推向市场主要有两种方式
分别是
1. 渐进式部署(辅助驾驶演进路线)也称为从 L2/L3 向 L4 演进的路线。这种方式是目前大多数传统车企如特斯拉、奔驰、宝马、丰田等采用的方式,通过不断积累用户驾驶数据、训练算法,逐步迈向完全自动驾驶(L4/L5)。
先推出具备部分自动化功能的车辆(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变道等)。
逐步在更多场景下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通过不断积累用户驾驶数据、训练算法,逐步迈向完全自动驾驶(L4/L5)。
优点:商业化路径明确,可边卖车边迭代。
缺点:需要解决过渡阶段“人机共驾”的责任与安全问题。
2. 直接部署完全自动驾驶系统(即 L4 Robotaxi 路线)也称为跳跃式发展路线,由一些技术公司(如谷歌Waymo、Cruise、百度 Apollo、AutoX)主导。
直接研发面向城市、园区等特定区域(即 geofenced 区域)运行的 L4 自动驾驶车辆。
多用于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物流车等形式。
优点:无需依赖驾驶员,真正实现自动驾驶愿景。
缺点:技术门槛高,部署成本高,受限于地理范围,扩展性慢。
而我们要分享的第一家公司是Mobileye ,美股代号MBLY ,就是专门给第二种方式,提供关键的技术“零部件”供应商。它主要提供自动驾驶所需要的核心-比如芯片、软件,还有一些传感器,是整个自动驾驶产业链里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这个市场里,MBLY的份额高达50%。它的核心产品EyeQ芯片已经被装进了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新车里。宝马、大众、福特、吉利、日产这些国际大厂都与它有深度合作。为什么?因为EyeQ不仅能处理复杂的视觉任务,还能在性能、能效和成本之间找到一个聪明的平衡,既能跑得快,又不耗电,还能控制价格,适合大规模量产。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自动驾驶版的英伟达,但不同于GPU在消费电子里的泛用,MBLY 是为车而生的,且已经被实打实装进了几千万辆车里。
而这背后,还有一层更深的逻辑。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硬件差异将逐渐缩小,汽车间的差别会越来越小,未来的自动驾驶车可能都差不多,雷达多不多、算力高不高的差异将变得不再那么显著。真正的价值将集中在谁能提供最稳定的核心算法、最强的芯片平台、最容易大规模部署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卡脖子的不是车本身,而是算法、芯片和系统
MBLY正是这样一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它的芯片和软件平台具备极强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能够跨多个OEM(原始设备制造商)进行部署,适配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车辆。可以说,MBLY的技术就像一把通用钥匙,为各大汽车品牌打开了迈向自动驾驶的大门。
当然,再强的技术如果不能实际落地应用,也是没有意义的。为此,MBLY选择与能够接触大量用户的出行平台合作,比如UBER和LYFT。
UBER作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之一,拥有庞大的国际用户基础,能够帮助MBLY迅速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和商业化。相比之下,LYFT虽然在美国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但其国际影响力和市场规模与UBER相比仍有较大差距。LYFT的合作主要面向美国市场,并计划在2026年于达拉斯启动测试。尽管它的影响力不如UBER,但对MBLY而言,同样为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技术验证平台,帮助其优化自动驾驶技术。
2025年4月24日,大众汽车与UBER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在美国部署数千辆自动驾驶ID.Buzz车队。值得注意的是,大众并不直接研发自动驾驶技术,而是依赖MBLY提供的EyeQ芯片和Drive系统。
以Drive系统为例,它集成了七个摄像头、三个激光雷达,是MBLY目前最先进的全栈自动驾驶方案,每一套硬件的价值高达数千美元。据美股大数据了解,对MBLY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展示,更是全球商业化的关键突破口。预计到2026年,这些车将首先在洛杉矶上线运营,一旦成功,MBLY的技术就能迅速向全球复制,带来源源不断的营收增长。ID.Buzz将在普通车型的生产线上进行制造,意味着生产规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快速扩张或收缩。这对于MBLY来说,是一种轻资本的商业模式,他们依赖合作伙伴投资生产、管理车辆,而不需要自己承担整个车队的建设与运营,极大地节省了资本投入。
大众还将MBLY的技术部署到MQB模块化平台上,这个平台被广泛应用于高尔夫、帕萨特、Tiguan等畅销车型。考虑到大众年销量约为900万辆,其中MQB平台占据了200万辆左右,按每车150到200美元的Surround ADAS单价计算,这一合作每年可能为MBLY带来1到3亿美元的额外收入。
接下来,值得关注的是MBLY的SuperVision和Chauffeur等高端产品。MBLY计划在2027年或2028年开始实现这些产品的规模化,与奥迪和保时捷的合作将为其提供重要的市场验证。尽管SuperVision初期仅会应用于高端车型,但其1200到1500美元的单车价格远超传统ADAS产品。
结合这一定价,MBLY预计这一产品将在未来几年为其带来1亿到2亿美元的年收入。SuperVision和Chauffeur不仅展示了MBLY在高端市场的技术优势,还预示着其能够在不同市场细分中通过精确的产品定价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其利润结构。
总结来看,MBLY的战略布局非常清晰:先通过EyeQ打好基础,铺设市场覆盖;再通过SuperVision和Chauffeur冲击高端市场,实现更高的利润;最后通过与UBER等出行平台的合作,将其自动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并推动全面落地。
UBER与LYFT
接下来我们美股投资网分析UBER与LYFT。在自动驾驶不断走向商业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技术公司选择与像 UBER 或 LYFT 这样的出行平台合作。这种合作背后不是简单的资源互补,而是自动驾驶产业从“技术突破”走向“真实落地”的必经之路。
无论是 MBLY 还是后面我们说到的另外一家公司,它们都不直接触达消费者,必须借助一个规模化、有真实需求的运营平台。而 UBER 拥有全球领先的叫车网络、调度系统和用户覆盖,是将自动驾驶车队推向市场的理想落地点。LYFT 也在这一方向上持续加码,与 MBLY 合作布局达拉斯市场的自动驾驶服务,试图在不大幅增加研发成本的前提下分享行业红利。
这些合作,不只是为了抢先跑通技术,而是抢占用户入口。因为最终决定一家自动驾驶公司是否成功的,不是它能不能跑,而是有没有人愿意坐。而这,正是 UBER 和LYFT 手里真正的筹码。
从市场格局上看,UBER 依然是毫无悬念的第一。根据StockWe.com截至2025年,它在美国网约车市场的份额依旧稳定在75%左右,而LYFT稳守25%。UBER 胜出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它更大的体量和国际化布局,但更深层的,是它已经逐步完成了从“烧钱换增长”到“盈利驱动”的转型。
看估值的时候,很多人只盯着企业价值与销售比 EV/Sales 或市销率(P/S),但如果脱离盈利能力看估值,本身就是片面的。
目前 UBER 的远期 EV/Sales 是 3.3 倍,略高于同行平均的 2.8 倍。如果单看这组数字,可能会觉得“有点贵”。但当你把净利润率放进来,就会发现答案完全变了样:UBER 的净利润率高达 22.4%,而同行平均还是负数。用资本市场的语言讲,这不是贵,而是“溢价背后有根”。
而把视角拉回它的主战场——美国本土市场,UBER 的估值逻辑就开始显得更扎实了。在美国市场,UBER 的市销率和EV倍数几乎与同行持平,甚至还出现了轻微折价。也就是说,在自己最核心的主场,UBER 的估值并不高估,甚至在某些维度上还有低估的空间。关键还是利润。DoorDash 和 LYFT 的净利润率还停留在1.2%甚至0.4%的水平,而 UBER 已经实打实地跑出超过 22%。它不是增长最快的,但是最赚钱的。
LYFT它的增长表现其实并不差。过去一年营收增速达到了 31.4%,明显领先于 UBER 的 18%。这说明 LYFT 仍有强劲的市场拓展能力,也表明它的品牌在一定用户圈层中有非常高的粘性和认可度。但它的问题在于盈利模型尚未跑通。毛利率虽然不低,超过 35%,但净利润率只有 0.4%,也就是说公司赚钱的效率非常低,靠增长拉动估值的逻辑在目前这个利率环境下并不好卖。
与此同时,UBER 的优势还不仅仅体现在财报数字上。它在自动驾驶、外卖、货运等多条业务线上已经建立了清晰的生态布局,正在逐步转型成一个多面向的平台型公司。它和自动驾驶公司的深度绑定,像小马智行、AUR、MBLY,大大增强了未来几年降本增效的确定性。而LYFT 目前还主要聚焦在网约车本身,虽然与MBLY有合作布局自动驾驶,但规模和深度都远不及 UBER 的开放式生态打法。
所以如果我们从宏观竞争结构、盈利表现、估值合理性和产业协同性等多个维度来衡量,UBER 目前的市场主导地位毋庸置疑。虽然估值看起来不便宜,但它用利润、现金流和全球化能力,撑起了自己的溢价;而 LYFT 虽然在品牌好感度和用户体验上依旧可圈可点,但想真正威胁到 UBER,可能还需要在盈利能力和平台外延方面有更实质性的突破。
PONY
最后给大家分析一支中概股,专门做自动驾驶软件的小马智行(Pony.ai),美股代号 PONY
首先,中国机器人出租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为小马智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高盛的分析,预计到2030年,中国机器人出租车市场将从2023年的5400万美元激增至120亿美元。这一增长不仅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快速膨胀,也为小马智行在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关键的是,到2030年,机器人出租车车队规模预计将从2025年的0.41万辆增至50万辆,标志着公司未来增长潜力的巨大空间。
根据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James Peng表示,小马智行已经实现了全天候四级无人驾驶,并且能够在各种天气条件下稳定运行。公司已经做好了全面大规模商业化的准备,技术层面无疑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仅有技术是不够的,小马智行也清楚,政策支持同样至关重要。它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帮助公司在中国一级城市获得了必要的运营许可证。最近,小马智行在北京南站、北京大兴机场和亦庄等重要交通枢纽推出了收费机器人出租车服务,吸引了大量用户,未来还会逐步扩展到北京市中心,真正让自动驾驶技术走进大众生活。
与此同时,小马智行在全球市场也逐步扩展。2024年,小马智行与丰田成立了合资企业,共同生产基于bZ4X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这项合作不仅帮助小马智行提升了生产能力,还为未来的自动驾驶运营价值链打下了基础,涵盖了从车辆维护到充电设施等关键基础设施的建设。
此外,小马智行与UBER的合作,更是推动其全球化的重要一步。根据计划,UBER 将把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车辆接入其全球打车平台,这项合作将在中东市场启动,并计划未来扩展到其他国际市场。通过UBER现有的全球用户网络,小马智行不仅能够迅速进入更多的市场,还可以加速其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和商业化。
除了车队规模的增长,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卡车业务也迎来了显著的增长。根据公司财报,自动驾驶卡车服务已实现 73%的同比增长,并成为公司目前最大的收入来源之一。随着在北京和广州新开通的路线,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和卡车服务将大幅推动公司的收入增长,且这一领域的商业化进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然而,尽管市场潜力巨大,小马智行也面临不小的挑战。首先,公司的商业化初期波动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公司首席财务官明确表示,收入和利润率将出现大幅波动,特别是在自动驾驶服务的初期阶段。这意味着,尽管技术和市场前景广阔,投资者仍需面对不确定性。在商业化尚未完全稳定的阶段,公司的业绩波动很可能导致短期内的财务不确定性。
此外,小马智行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除了百度Apollo、文远知行等公司,更多的竞争者正在涌入自动驾驶市场。虽然小马智行在技术和政策支持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保持技术领先并扩大市场份额,将是决定公司未来成败的关键。
在盈利模式上,尽管机器人出租车和自动驾驶卡车的市场需求庞大,但其盈利模式尚需进一步验证。未来,如何将这些收入来源长期稳定增长,并提升车费收入和货运服务收入的可预测性,将决定小马智行是否能真正实现盈利的稳定性。
早在两周前,我们的美股大数据 AI量化选股模型就选出了 PONY,当时股价仅为 5美元。
本周三已经暴涨到14美元,涨幅近300%!
而在上周五5月2日,我们公众号文章也再次提醒PONY,它又一次被我们AI选股选中,当时9.5美元。
我们统计了4月28日到5月6日AI选股选出来票的结果,共9笔,盈9笔,胜率 100%,累计盈利83.77%,复合增长率219%。
我们美股投资网每天通过分析整个华尔街海量的交易数据,上万家公司的新闻,机构和散户的行为,获得有价值的洞察和信息,然后通过数学模型去建模型,不断优化更新我们的AI大模型选股。我们已经深耕美股15年,做深做精,VIP会员总人数超2万,是全球头部的金融服务公司,力求做到远超大盘的回报。
好了,今天的分析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认为上述4家公司哪个最值得投资?欢迎加我们分析微信号详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