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周四收盘涨跌不一,道指与标普500指数录得连续第三日下跌。特朗普税改法案在众议院涉险过关,但投资者担心它可能加剧财政赤字。美国长期国债再度承压下跌,30年期美债收益率触及2023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
截至收盘,道指跌0.01%;纳指涨幅为0.28%;标普500跌幅为0.04%。
核能股爆发,特朗普出手
盘后核能概念股集体爆发。OKLO暴涨近20%,SMR上涨超17%,NNE飙升近19%,铀矿龙头CCJ涨幅也超过9%。
美股投资网了解到特朗普将于周五尽快签署命令以推动核能发展。这一政治信号,与前期市场对拜登Z府支持微型模块化反应堆(SMR)的预期叠加,使核能主题快速升温。
与此同时,高盛发布最新深度报告,明确指出:全球铀矿市场正在步入结构性短缺周期,核能将在未来十年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柱。
高盛指出,AI数据中心的扩张正成为全球能源结构变化的重要变量。单个AI超算中心功率可达500MW,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峰值用电。与此同时,电动汽车渗透率突破30%,氢能电解、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电力基荷的大幅抬升。
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面临8.3万太瓦时的基荷缺口,而核电作为稳定、可调度、零排放的能源方案,成为天然选择。美股投资网分析认为,核电不再只是“低碳”,更是“高稳”和“高密度能源”的代名词。
高盛还指出,从2025年开始,全球铀矿供需将进入快速失衡状态。2024年全球过剩库存已消耗至5亿磅(相比2016年的14亿磅大幅下降),而现有主力矿山普遍运营超过30年,品位下降、成本提升。
新增产能推进缓慢,如NexGen能源的Rook I项目预计仍需6至8年才能投产。供应端投资不足、地缘集中(60%的产量来自哈萨克斯坦和加拿大)及环保监管趋严,使得未来15年全球将面临持续性的结构性铀矿缺口。高盛预计,2040年缺口将扩大至1.3亿磅,为核燃料价格提供长期上行基础。
从供需格局看,铀矿价格正处于长期上行通道;从技术角度看,SMR等模块化核技术降低了新建门槛,加快商业化落地;从政策面看,美、欧、亚多个国家正在重新定义核能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多因素叠加,正推动核能从“主题炒作”转向“主线逻辑”。
高盛强调,核电投资年增长率已从近零恢复至14%+,一个被压抑十年的行业正在重新苏醒。
我们在去年10月,就发布过一篇超过5000字的深度长文,系统分析了美股主流核能标的,包括OKLO、LEU、NNE、SMR、CCJ,以及与AI能源相关的英伟达。
其中,OKLO我们在去年12月底股价18.8美元时就已明确提示VIP会员建仓。如今核能板块再爆发,验证了我们对产业趋势与估值节奏的前瞻判断。
量子计算概念股狂飙
周四量子计算概念股再度大涨,IONQ涨超36%带动整个量子计算板块大涨,QBTS狂飙近24%,RGTI涨超26%,,QUBT涨超14%,QMCO涨近12%。
本轮上涨的直接催化是IONQ首席执行官Niccolo de Masi的一番话。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IONQ的发展愿景与英伟达在GPU领域的领导地位进行类比,表示IONQ“希望在量子计算行业中扮演类似英伟达的角色”,并强调公司已具备完整的产品和商业化体系。
这番高调表态引发市场关注。一方面,投资者愿意为有清晰技术路线和商业化能力的公司定价溢价;另一方面,“对标英伟达”这种直白的市场语言,本身就容易激发投机情绪。在当前科技股情绪回暖的背景下,IONQ的涨势迅速外溢至整个量子计算板块。
IONQ当前市值约113亿美元,远高于同行QBTS的55亿美元,已经成为板块龙头。而公司强调其不仅拥有量子硬件能力,还构建了包括软件、服务、制造在内的完整体系,这也帮助其从单一技术概念股逐步向“具备收入模式”的企业转型。
更重要的是,量子计算本身仍处于早期阶段,市场对其应用场景和商业回报存在很大预期空间。IONQ CEO此时选择高调“对标”,既是一种市值管理策略,也反映出公司试图主动塑造行业领导者形象。
整体来看,这轮上涨并不意味着量子计算已经进入商业兑现期,但市场确实愿意为“有希望脱颖而出的玩家”先行买单。在缺乏明确盈利模型的前提下,估值驱动仍然依赖市场预期,这也意味着波动将会持续。
关于美股量子计算板块,我们也在去年12月发布过深度长文,系统分析了6家核心量子计算公司,从技术路径、商业模式、估值逻辑到产业前景,做了全面梳理。
其中QBTS,我们美股投资网的VIP会员在三个月前、股价5.8美元时就已率先布局,目前QBTS股价已涨至19美元,我们VIP会员获利超227%!
别人还在观望,我们美股投资网已经上车;别人热炒概念时,我们早已吃到翻倍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