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松下、三星SDI、LG新能源等多家特斯拉4680电池供应商传出新动向。
松下1日宣布,已向特斯拉交付4680电池样品,并已在本月开启大规模原型生产。
松下计划在下一个财年(财年从明年3月起计),在日本和歌山厂投入量产4680电池,之后将转移至北美生产。松下表示,公司此前已在日本建立一条4680电池试产线,因此得以在5月开启大规模原型生产。
公司此前并未透露将在美国生产4680电池的计划。路透社报道指出,本次内容是松下迄今为止给出的最明确消息,即公司将在美国建立新厂,以满足特斯拉的扩产需求。
3月时曾有报道称,松下正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和堪萨斯州物色新电池厂选址,该厂投资额达数十亿美元。5月上旬,松下首席财务官Hirokazu Umeda曾表示,特斯拉要求松下加快4680电池开发。
松下1日还透露,计划到2028年,将动力电池产能规模扩大至现有的3-4倍,且主要集中在北美市场。目前,松下在美国内华达州建有一座工厂,为特斯拉供应小尺寸电池,近期该厂产能已扩充至39GWh。
另一厢,特斯拉其余4680电池供应商,三星SDI及LG新能源也在日前传出动向。
The Elec 5月31日报道指出,三星SDI正在测试至少两个版本的4680电池。其中一个版本遵循特斯拉此前公布的原始规格,也是松下及LG新能源计划生产的版本,用于供货特斯拉。
而另一版本的尺寸则略有改动,其直径依旧为46mm,而高度则将在40-60mm之间。该版本意在赢得除特斯拉之外的车企客户,三星SDI计划向宝马、Stellantis等供应这种电池。
The Elec 5月16日另一篇报道指出,LG新能源副董事长Kwon Young-soo与特斯拉高管当时计划5月会面,就动力电池合作进行商讨。消息人士表示,探讨内容可能包括LG新能源在何地、何时生产4680电池,以供应特斯拉。
从各家供应商的相关消息足以窥见,特斯拉对4680电池的需求极为强劲。
继4月特斯拉向员工发送内部邮件,宣布首批搭载4680电池的特斯拉标准续航版Model Y可向员工交付之后,公司又在5月下旬向得克萨斯超级工厂附近的Model Y预订用户发送邮件,告知可将订单更改为新款Model Y全轮驱动版(AWD),该车型搭载特斯拉4680电池,目前仅面向得州厂附近用户交付。公司并未给出明确的交付时间,表示将在未来几周内开启交付。
今年1月,特斯拉宣布已100万个4680电池。据研究机构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测算,100 万个4680电池可供应约1200辆特斯拉Model Y。
4680电池放量元年将至,多环节需求有望高增
随着特斯拉、松下、LG新能源、亿纬锂能、宁德时代等一众国内外厂商发力推动,4680电池有望迎来快速发展。中金公司预计,2023年有望成为4680电池放量元年。
从终端需求来看,短期下,特斯拉为4680电池主要推动者,中长期宝马、戴姆勒等厂商有望逐步应用。预计2022/2023年,特斯拉产量将分别超过150/200万辆;预计到2025年,4680电池渗透率有望达70%,对应装机需求有望超150GWh。
而4680电池在结构及材料体系上均有改进,分析师认为,其快速放量将带动新型材料需求高增,预计至2025年,高镍正极/硅碳负极/LiFSI/补锂剂/导电剂/PVDF需求量将分别达39.1/16.3/2.0/1.2/1.9/3.1万吨。
兴业证券则给出更为细化的测算,该机构认为,高镍三元和硅碳负极有望实现新一轮增长,首推高镍正极、硅碳负极、新锂盐电解液和结构件环节。
有望受益的A股公司包括:当升科技(4680需求占2022年产能7.49%、2025年出货量15.14%);贝特瑞(4680需求占2025年负极出货量32.79%、正极出货量11.27%);中伟股份(4680需求占2025年出货量13.83%);天赐材料(4680需求占2025年出货量13.16%);科达利(4680需求占2025年出货量17.59%)。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辉瑞(PFE)及其合作伙伴BioNTech(BNTX)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出申请,希望获得其新冠疫苗在5岁以下儿童中的紧急使用授权。
辉瑞和BioNTech在5月下旬宣布,根据一项试验的早期结果,三剂疫苗预防5岁以下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有效性为80.3%,并在这些幼儿中产生了有力的免疫反应。
今年2月,这两家公司对1678名5岁以下儿童的试验数据进行了滚动审评。结果显示,它们的三剂疫苗在儿童中耐受性良好且安全,大多数副作用为轻度或中度。
据悉,FDA将于6月15日召开疫苗与相关生物制品咨询委员会会议。专家小组将讨论辉瑞与BioNTech联合研发的疫苗对幼儿的风险和作用以及该疫苗是否可在幼儿中紧急使用。
辉瑞表示,该公司和BioNTech还计划将数据提交给欧洲药品管理局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美股投资网6月2日报道据埃菲社纽约1日消息,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给该司员工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要求他们要么回来到岗上班,要么离开公司。电邮内容今天在社交媒体上流传。
报道称,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和马斯克本人都没有证实这封电邮的存在,但在回答推特上的一个问题时,马斯克似乎从侧面予以证实。有网友问他怎么看待有人认为到岗上班已经“过时”,他回答说:“那他们应该假装在别的地方工作。”
据报道,网上流传的有“埃隆”签名的电邮写道:“任何希望远程办公的人必须每周至少(我是说‘至少’)在办公室工作40小时,否则就离开特斯拉。这比我们对工厂工人的要求还低。”电邮发送时间为5月31日。
这封电邮还指出,特殊情况将直接由马斯克审批。
报道称,泄露的电邮写道:“此外,‘办公室’必须是特斯拉的主要办公室,而不是与工作职责无关的远程分支机构。”
这不是这位企业家第一次表态反对远程办公。上个月,马斯克在推特上说:“所有因为疫情而居家办公的信息都让人们误以为,其实不需要努力工作。”
据报道,截至2020年底,特斯拉在美国本土的员工人数刚刚超过7万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美东时间5月18日,互联网时代奠基者、网络设备行业老牌巨头思科(CSCO)公布了其2022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核心财务指标不及市场预期并且该公司下调了全年业绩指引,而这一时期通常来说是思科一年中业绩最强劲的时期。
美股投资网财经APP注意到,在公布最新业绩之后,思科股价当日盘后一度暴跌近21%创下其史上最大跌幅,截止次日正常交易时间段其股价暴跌13.73%。Trinity Asset Management投资经理Brian Gilmartin近日发文称,鉴于思科十几年来一直无法与“高速业绩增长巨头”相提并论,很少有机构投资者重仓思科。Gilmartin认为,持有思科的最大原因是:作为一个中位数增长规模的科技股标的,该股总体涨幅甚至不如大盘,但通常来说可以在大盘回调时保持相对稳定的涨幅。
然而,在思科公布最新业绩和未来展望后,为思科股价“兜底”的这座防御城墙似乎已被攻破。思科Q3业绩不及市场预期,且思科将其全年收益预期从此前的每股3.41美元至3.46美元下调至3.29美元至3.37美元。分析师此前普遍预计该公司全年每股收益为3.44美元。按最新的指引计算,全年营收增长将为2%至3%,低于此前5.5%至6.5%预期。展望22财年的第四季度,思科预计营收将下降1%至5.5%。
此次抛售导火索除了最新业绩,还有可能源自业绩电话会议管理层对未来的展望。在会议上,高盛分析师指出,产品订单“远低于正常的季节性增长”,但思科CEO查克·罗宾斯则表示“季节性窗口”现在可能不存在了。Gilmartin认为这可能是真实情况,他指出思科无法复制20世纪90年代那样每年50%到100%增长步伐,但自2010年以来营收平均增长4%,每股收益平均增长8%的步伐本应该继续保持,但指引显示现在思科已无法实现。
业绩预期遭下修
从以上两张统计每股收益(EPS)与营收预期的表格中可以看出,2022年EPS预期基本上与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预期不相上下。值得注意的是,统计日截至2022年5月31日的2023年营收预期甚至比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2023年营收预期低4.5%。
回购或难以支撑股价
之前美国政府2017年12月通过《减税与就业法案》(TCJA)时,思科的资产负债表上有715亿美元的现金和投资资产,占其市值40%,但今天,这个数字约为200亿美元,仅占思科市值约11%。从2018年初到2020年,这715亿美元中很大一部分被用于股票回购。
TTM(截至最近的连续12个月)基础上,思科平均股息约61亿美元,Gilmartin认为如今思科账上的200亿美元现金大概率将通过股息返还给股东,因此股息规模可能将有所增长,但他表示这意味着股票回购规模可能变得愈发保守。
Gilmartin表示,如果投资者对于思科股息率非常感兴趣,那么可以以TTM为基础跟踪股息,然后将该金额除以TTM自由现金流,思科股息未来或将从自由现金流中实现支付。下图为Gilmartin测算的思科派息占自由现金流百分比。
Gilmartin表示,经测算,截至2022年5月的季度,思科TTM自由现金流约为125亿美元(未在表格显示),他还指出支付比率无法作为衡量股利安全与否的实际指标。
“是时候和思科说再见了”
Gilmartin认为,在2022年提高投资收益率相比前几年显得更加困难,但机会往往属于更加优秀的公司。他认为思科股价难以回暖,与其死守该股不如把资金投入另一家拥有更乐观长期增长前景的公司。
Gilmartin在文中称,对于思科来说,在未来几年里,思科营收增长前景难以出现较大程度改善,因为该公司仍然受到传统网络业务束缚,在安全和新型应用以及其他还没有出现乐观信号的辅助业务上苦苦挣扎。
他指出,在新兴领域的“安全或应用”业务没有出现明显增长,这或许证明思科“着眼于未来”的业务在其领域似乎是边缘产品,在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中,如今的思科似乎是“夹在中间”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不具任何竞争优势。
他还提到,反观亚马逊(AMZN)、谷歌(GOOGL)和微软(MSFT)在AI以及云计算等新型技术领域已实现大规模扩张,与此同时,思科在过去15 - 20年里耗费巨额股票和资金进行收购,似乎没有一笔收购对思科产生实质性积极影响。
Gilmartin强调,随着科技行业不断涌现革命性技术,他不得不卖掉思科去寻找其他杰出的科技公司。Gilmartin写道:“伟大的意大利男高音安德烈·波切利唱过一首经典的歌曲,名为‘Conte Partiro,意为’是时候说再见了。如今,不得不对思科这么说。”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拼多多2日宣布,将为所有上海用户派发规模超过30亿元专属“618”消费优惠券,助力市民复工复产。
此前,上海市发布了涵盖8个方面的50条加快经济恢复的政策措施,其中提及“以节庆活动为契机促进消费”,支持大型商贸企业、电商平台等企业以多种方式发放消费优惠券,带动形成消费热点。
作为上海土生土长的新电商平台,拼多多快速响应。目前正值“618”年中大促与端午假期,所有上海用户即日起至6月18日均可领取最高每人510元的拼多多消费优惠券,其中包括上海用户专属的100元“复工福利券”以及所有地区用户均可领取的410元优惠券。“618”大促期间,这些消费券可用于购买百亿补贴频道的所有品牌好货,涵盖3C、家电、生鲜、食品、母婴、美妆、服饰、图书等类目。
据拼多多百亿补贴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百亿补贴+专属消费券”加持下,“618”期间,上海用户可享受20%-50%的折扣。例如,可口可乐、百威啤酒、纯甄酸奶优惠幅度分别达到50%、33.6%和75%。欧莱雅安瓶面膜、卡诗洗发水、全棉时代洗脸巾等也优惠了20%以上。小米空调、九阳破壁机、美的风扇等大小家电产品,优惠幅度达到30%左右。
从4月上旬上线“上海保供”专区至今,拼多多百亿补贴已打通两条订单履约路径,一条是在非涉疫地区通过正常的快递物流进行履约;另一条则是小区团购,以集采集配的方式打通最后100米,从而降低疫情期间消费者线上购物的不确定性。这两条路径在“618”期间均支持上海居民使用消费券。
“消费券、百亿补贴等直接让利的消费模式足够简单,也能让实惠更可获得。通过定向补贴上海居民,我们希望提振大家的消费信心,最大程度地促进消费回补与潜力释放。”拼多多百亿补贴相关负责人表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6月2日,亚马逊通过官方微信发布通知称,亚马逊将于一年之后即2023年6月30日,在中国停止Kindle电子书店的运营。在此之后,用户将不能购买新的电子书。对于已经购买的电子书,您可以在2024年6月30日之前下载,并且可以在此后继续阅读。
据亚马逊官方微信号
同时亚马逊表示,将继续为Kindle电子书阅读器提供客户服务和质保服务。对于在2022年1月1日之后购买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并且符合相关退货条件的用户,亚马逊还将提供非质量问题退货服务。退回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阅读器须购买于亚马逊中国授权经销渠道,且处于可正常使用状态。
很快,相关消息成为部分爱看书人士的热议话题,被不少人视为Kindle“退出中国市场”的最新信号。
Kindle“停更”引热议
事实上,在消息曝出后不久,金妹儿的朋友圈中便掀起一阵讨论。只是,比起明年6月电子书店将停运的“噩耗”,更多小伙伴分享的还是自家Kindle各种“吃灰”的经历……
“上次用Kindle的时候还在上学,”刘小姐告诉金妹儿,“出来工作以后,Kindle的作用感觉几乎就只有‘泡面盖子’了,在家里看纸质书更方便,还能各种批注,出门看书则可以手机解决,现在各种阅读软件、听书软件都很好用。”
而吐槽“泡面盖子(兼职阅读器)”,变成“泡面盖子(专职)”还不止一位。
爱看电子书的张女士指出,Kindle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软件很久没更新”,现在各种手机软件都能看书,不少APP充会员能看书的数量,都比Kindle会员的10本书多,要是觉得手机屏小,用平板也很方便,“与之相比,Kindle软件和硬件方面全面落后,自然也没必要特意买一个了……”
不过,还是有一些小伙伴对Kindle表达了惋惜——
“商店停运可惜了!Kindle用着很轻,方便携带,墨水屏对眼睛也很友好,再加个支架看书不要太轻松~”潮人小黄表示,“而且囤那么多书,有一种已阅的快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品牌官方微博“Kindle中国”的声明中,还加上了#亚马逊中国长期承诺不变#的话题。
不过,比起态度相对“佛系”的金妹儿朋友们,网友的讨论则相对犀利得多:
有网友指出,Kindle“服务跟不上,淘汰是必然的”;有网友则吐槽,“与实体书的区别是,买电子书可能几年后就不是你的了”;有网友质疑,“买过的书,还限定了下载期限?”;有网友则直接提问称,“花钱买的电子产品变成板砖,能否维权?”
“退出中国”早有传闻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Kindle退出中国”的话题,如今已并非首次受到讨论。
今年年初,#Kindle将退出中国市场#就曾一度引发热议,并冲上热搜前列。彼时,有网友发现网上不少卖Kindle的官方店铺,要么关门要么无货,猜测亚马逊是否生产线出了问题,并引出了“Kindle退出中国”的猜测。
亚马逊官方则对此回应称:“我们致力于服务中国消费者。消费者可以通过第三方线上和线下零售商购买Kindle设备。亚马逊提供的高品质客户服务和保修服务不会改变。Kindle电子书阅读器深受消费者青睐,部分机型目前在中国市场售罄。”
然而,“不会改变”的回应才落下半年,中国Kindle电子书店将停止运营的消息便再次传出。
查看此前数据,2014-2017年,电子书阅读器市场规模分别为30亿元、32亿元、34亿元和37亿元,平均年增速在7%上下。
2018年,亚马逊也公布数据显示,Kindle阅读器在中国销量达数百万台,电子书销量近70万册,较2013年增长近10倍。
只是自此以后,亚马逊却再未公布过Kindle中国的相关数据。
随后数年里,关于“Kindle遭遇增长瓶颈”的消息时有曝出。有分析表示,自数年前起,Kindle就在国内面临着当当、小米、掌阅、科大讯飞等本土品牌的竞争。
而在阅读设备普及方面,Kindle的普及率更是远远及不上手机。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94亿,人均电子书阅读量达9.1本。
再加之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手游、直播等都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用户的读书时间也被进一步挤压。
这种情况下,Kindle作为电子书阅读器,却被不少网友用来“压泡面”,视为“鸡肋产品”的相关话题,自然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多。
如今,Kindle中国电子书店宣布将停止运营,既在不少网友的意料之外,却又仿佛在意料之中。令人好奇的是停运之后,Kindle背后的亚马逊又该何去何从?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周三,美股市场小幅走跌,原因是ISM公布的数据显示,受益于订单和产出加快,美国5月ISM制造业指数好于预期,较4月改善,4月时该数据意外创下2020年9月来的新低。新订单和产出的加快,表明潜在需求依然强劲。不过,就业分项指数自2020年11月以来首次出现萎缩。物价支付指数较4月小幅回落,但仍处于高位。
美国5月ISM制造业指数56.1,好于预期的54.5,4月为55.4。50为荣枯分界线。
重要分项指数方面:
新订单指数55.1,创下三个月新高,4月为53.5。4月时,新订单指数刷新3月创下的2020年5月最低。
生产指数从4月的53.6小幅上升至5月的54.2。4月时该指数也创下2020年5月以来的最低。
物价支付指数82.2,高于预期的80.5,4月为84.6。虽然物价支付指数近几个月持续下滑,但仍然位于很高的水平,表明俄乌冲突爆发后,价格压力进一步加剧。具体来看,原油和石油产品的成本继续攀升,而铝等其他一些商品的价格已经走软。
就业指数49.6,4月为50.9。该指数自2020年11月以来首次出现萎缩。这表明招聘步伐继4月的下滑后,继续放缓,凸显与劳动力有关的产能限制问题挥之不去。
供应商交付指数65.7,较4月的67.2下降1.5个点,表明交货时间变短,但该指数仍处于高位,说明工厂仍然受到运输瓶颈和延误的困扰。
订单积压指数从4月的56上升2.7个点,达到5月的58.7。
库存指数大涨,从4月的51.6增加至5月的55.9,创下1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涨幅4.3个点。这主要是因为采购经理们努力确保他们的公司在仍然充满挑战的物流环境中,手头有足够的成品。
客户库存指标为32.7,较4月的37.1大幅下降,该类库存以三个月来最快的速度萎缩。这有助于解释当月新订单为何增加,也缓解市场对一些零售商库存过剩的担忧。
分析指出,最新的ISM制造业指数与几项美国地区联邦储备银行的调查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显示工厂活动明显回落。此前,纽约、费城、里士满联储的制造业PMI指数明显回落,数据糟糕的大跌眼镜,显示美国制造业前景不确定性增加。
ISM数据公布后,由于就业分项指数萎靡,叠加价格分项指数高企,美股大幅回吐日内涨幅,道指和标普500指数转跌。周五,美国将发布备受瞩目的5月非农就业报告,市场预计该报告将显示制造业就业人数较一个月前有所放缓。
同日数据显示,美国5月Markit制造业PMI终值57,为2022年1月以来最低,预期57.5,初值57.5。与ISM数据不同的是,Markit数据显示成本通胀以2021年11月以来的最快速度飙升,11月时该通胀创下历史新高;而生产和新订单放缓。
标准普尔全球首席商业经济学家Chris Williamson表示:
5月份制造业产出的稳健扩张应有助于推动第二季度美国GDP的增长,产量增长远高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然而,随着生产商报告供应链延迟和劳动力短缺,以及需求增长放缓等问题,增长速度已经放缓。
新订单增长放缓部分是由于客户介意高价格,但也反映了短缺问题和对前景的日益担忧。
与此同时,5月投入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剧。尽管交货延迟是16个月来最不普遍的,但定价权仍牢牢掌握在供应商手中。能源、工资和运输成本的上涨,增加了公司的成本负担。结果是出现了自去年11月以来的最大幅度成本上涨,导致工厂价格再次接近创纪录的上涨,提醒人们通胀压力仍然令人担忧地升高。
财经金融博客Zerohedge点评ISM和Markit报告,称这些报告不是美联储希望看到的——经济似乎正在放缓,但增长放缓并不会导致价格增长放缓。
近些年,医疗健康产业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以医美为代表的消费医疗产业的发展,既能够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同时也成为中国消费的新增长点之一。
对此,新氧科技高级副总裁郭俊文向中新网“百企谈品牌强国”栏目表示,新氧提出了新品牌、新信息、新技术、新服务和新供应链,呼吁产业链各方在这五个维度同时发力,加速新医美时代的到来。
郭俊文介绍,“新信息”的核心作用在于破除行业信息壁垒,推动医美市场信息透明化以及产业数字化进程;“新技术”是产品、服务的技术创新,不断推动行业加速发展。“新服务”依赖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以及服务流程品质的把控,构建更完善的医美服务体系,实现合规、可靠、有品质的服务。
依靠技术革新、服务理念的更迭,“新品牌”的打造让医美消费者对于优质的医美服务有了全新认识,促成更多优质品牌的诞生,以良币驱逐劣币,倒逼市场改革。
当政策的号角吹响,行业监管力度加强,医美行业就此迈入新的轨道和阶段。郭俊文认为,“医美归医”或是市场发展的最终方向。
“加速医美回归医疗本质,推动行业迈向新医美时代,需要凸显合规医美医生的地位。”郭俊文指出,医生在医美产业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新氧从创立开始,就把对医生的尊重和支持放在首位。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万名注册医生入驻新氧,每年活跃在新氧平台的医生数超过1.8万名。为了让好医生走到台前,新氧打造了中国医美行业首个权威的医美医生白名单——新氧绿宝石医生榜单。
过去十几年,持续繁荣的医美市场满足了众多求美者的“悦己”需求。然而,在“变美”需求之外,还有大量因先天畸形后天意外事故导致体表缺陷的普通人亟待医疗救助。
在庞大的患者群体中,不少患者因身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无法接触到优质的医疗资源,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自2020年5月,新氧科技首期捐赠1000万元,启动了国内首个互联网医美修复公益救助项目。2021年,累计92位患者通过新氧公益获得救助,重启美丽人生。
郭俊文认为,医美行业的根结在“信任”二字上,新氧并不只是扮演消费者和医美机构的“连接者”,更是通过全流程“信任链”的构建,破解行业的信任困局,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贝壳-W(02423.HK)31日发布回归港股市场以来首份季报,其中总交易额为5860亿人民币,同比下降45.2%;净收入为125亿元,同比下降39.4%,该项数据超出市场预期121亿元。此外,贝壳布局家装行业,成为此次亮点。
截止发稿,贝壳-W上涨12.26%,报34.8港元。
注:贝壳走势
虽然房地产输出面临重重调整以及疫情的影响,令存量房和新房交易的总交易额分下降44.5%和43.9%,但贝壳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徐涛指出,投入更多精力来助力长期能力的培养和建设。
注:贝壳主要经营数据
房产交易巨头青睐家装领域对市场影响几何?
随着近日热播的安家在网上广为好评,带动家装这一话题热议。然而贝壳在今年4月宣布完成对家居品牌圣都家装的收购,引起市场关注。
据公司官网介绍,圣都家装成立于2002年,以整装为主的家居装修服务商,目前已完成江、浙、皖、沪三省一市的核心地级市场全覆盖,及武汉、成都等全国多个一二线省会城市直营体系市场布局,并深耕华东布局全国。
除了圣都家装之外,贝壳早有涉猎,在去年4月推出推出家装家居服务“被窝家装”,并宣布组建装修业务交付团队“被窝精工”。
相关业内人士指出,家装业务与房产交易业务的消费群体存在高重合度,贝壳找房作为国内最大的房产交易平台,布局家装业务拥有天然的流量入口优势。
对于贝壳家装业务,美股投资网指出,当前公司家装业务仍在投入期,不会构成对公司业绩的正向影响,但贝壳在家装业务领域具备较强的技术积累和流量优势,也具备长期深耕行业的愿景,有可能整合劳动者赋能、供应链、品牌等多重资源,在并无大竞争对手的赛道实现收入快速增长。研报表示,贝壳有能力实现从交易服务到泛居住服务的跨越,家居家装业务有望持续取得高速增长,打造第二成长曲线。
不过贝壳发力家装行业之外,苏宁、国美等互联网巨头宣布进军该领域,因此作为房产交易平台的贝壳能否复制往日辉煌,从目前来看,仍属未知,但很明确的是,贝壳这个平台级玩家加入,这将加剧市场竞争。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6月1日消息,据外媒报道,苹果正在计划在其钱包应用中增加现代和比亚迪的数字车钥匙,该功能允许用户使用存储在iPhone或 Apple Watch 钱包中的数字钥匙来锁定、解锁和启动他们的车辆。
此外,iOS 15中的超宽频技术支持甚至可以在用户靠近时就自动锁定和解锁支持的汽车,而无需唤醒设备。
据悉,在2020年苹果的开发者大会上,苹果推出了数字汽车钥匙功能,宝马汽车成为第一家在钱包中添加数字车钥匙的汽车制造商。
今年3月份,苹果曾在其网站上更新了一份车辆清单,表明2022 款 Genesis GV60、GenesisG90 和 2022 款 Kia Niro 现在支持 iPhone 的汽车钥匙功能。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