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微软Edge浏览器在微博正式公布称,微软IE浏览器将于6月16日正式退役,此后其功能将由Edge浏览器接棒。
至此,这个诞生于1995年,有着27年历史的浏览器落下帷幕。
“爷青结”
微软IE浏览器走过了27年,又一款数字产品淡出科技历史舞台,网友们纷纷表示“爷青结”。
此外,微软也给出了IE浏览器桌面应用程序的具体“退役计划”:自2021年8月17日起,Microsoft365、outlook等app将停止支持IE11,2022年6月15日,停止支持IE11桌面应用程序。
微软官方微博在发文中调侃道:
“终于,被黑了这么多年,IE要正式跟大家说再见啦。IE 27年的旅程,从今以后,这条路由Edge替IE继续走下去。”
不久前 Edge 浏览器桌面市场份额终于突破 10% ——遥望 IE 曾经的辉煌,小E深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月初,微软已曾恳求用户在他们停止对IE的支持之前进行过渡,并设置自己的停用日期,而不是等待实际停止日期。
曾占据95%市场份额
IE正式退役消息一出,瞬间登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也直呼“爷青结”。
IE浏览器的成功离不开Windows 95,后者是微软历史上最成功操作系统之一,而IE是其默认浏览器。
据科技日报分析,微软的聪明之处在于将其捆绑到操作系统中,向用户免费。推出两年后,IE 浏览器便占有了 49% 的市场份额。
但捆绑政策不是 IE 浏览器长霸江湖的唯一原因,不少现在网页普遍使用的技术,IE 浏览器都是最先支持者,使得网页交互性更强,视觉效果更吸引人,竞争对手被远远甩下。
IE浏览器面世后仅用三年就成功成为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浏览器,承载了不少80后和90后的青春,是他们的“启蒙浏览器”。
2002年和2003年是IE浏览器的巅峰时刻,其当时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5%。
即使是开发者,当时也需要“围绕微软IE浏览器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来编写整个网站的代码”。
口碑跌落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微软对IE浏览器的更新却没有与时俱进。渐渐的,这款浏览器饱受诟病,用户常常吐槽其功能单一、反应迟钝、兼容性差等等。
与此同时,火狐、Chrome、Safari等更加快捷安全的浏览器先后问世,分走了大量市场份额。到2015年IE浏览器市场占有率跌破20%,仅有 15.71%,并仍旧逐步下滑。
早在2015年3月微软确认将放弃IE品牌,自此以后,微软逐步放弃对IE浏览器的支持,并转向Microsoft Edge浏览器。2020年8月,微软宣布其在线服务将告别IE浏览器。
谈及这场新旧交替,微软回复科技日报分析师:“互联网的发展超过了 IE 浏览器的演进,考虑到新的 Web(网络)标准和创新要求等诸多方面,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新的浏览器。相比 IE 浏览器,Microsoft Edge 可为互联网用户带来更快捷、更安全、更现代的 Web 体验。”
“新时代”到来?
不过,由于HTML基本架构中IE架构的存在,IE浏览器的退役或也给不少网站登录和使用带来影响。
有网友表示,国内很多网站都只能通过IE才能打开登陆,比如网银、学校教务、考试报名系统等。
对此,微软方面透露,仍会为 Microsoft Edge 的“IE 兼容模式”带来持续的改进。即使在 IE 停用后,Microsoft Edge 中的 IE 模式仍可扩展旧应用程序的使用。
微软强调,拥有 IE 模式的 Microsoft Edge 是唯一内置支持且兼容基于 IE 浏览器的网站及应用程序的浏览器。
也就是说,Edge 浏览器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IE 功能如开发者工具、ActiveX 控件等可在 Edge 浏览器中调用,用户可直接从 Edge 访问基于 IE 的旧版网站和应用程序。
未来难测
随着微软将重心转至Edge浏览器,或许是想以此重新回到曾经的“霸主”的地位。但如今市场份额才突破10%的Edge浏览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据科技日报报道,中粤投资联合创始人罗浩元认为,IE 停服对普通用户没什么影响。Windows 10 的长期服务渠道(LTSC)仍将支持 IE 浏览器,因此,目前只使用 IE 浏览器、依赖 Activex 技术的企事业单位、政府、银行等网站运行亦不受影响。
原 WPDang 创始人石磊表示:“Edge 接棒 IE 水到渠成,符合微软的发展计划。从 Edge 浏览器基于 Chrome 的基础技术构建看,微软不是所有的事都以自己的标准为唯一标准。”
在石磊看来,微软是最基础的标准制定者,至少是标准制定的主要参与者。浏览器用哪个内核对微软并不重要,HTML 语言是微软参与制定的标准,就够了。就像用不用 windows、office 对微软已没那么重要,只要 ntfs(微软 Windows NT 内核的系列操作系统支持的,为网络和磁盘配额、文件加密等管理安全特性设计的磁盘格式)甚至更底层的文件系统、office 文档格式是业界通用格式,就对微软有利。
“IE 谢幕还有 Edge,微软还是那个微软,依然是顶尖的科技公司。” 石磊说,“ 它活得好好的,养科学家的公司,不会出大错,也承担得起试错成本。”
但是,英雄迟暮,随后也有对昔日流量入口绝对霸主浏览器未来走向的疑惑。
随着 PC、手机等设备 App 化、云端化,“ 入口 ” 的含义发生了根本改变,脱离了浏览器,不影响人们购物、社交、游戏、娱乐,浏览器产生的场景越来越少,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罗浩元说:“竞争的焦点已从入口转向时间,谁占用户的时间多,谁的价值大。”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据美国媒体周一盘前报道,低成本航运公司捷蓝航空 (JetBlue)在收购精神航空(Spirit)的报价被拒后,准备直接向后者的股东提供报价,发动一场恶意收购。
据知情人士透露,捷蓝航空准备直接向精神股东的股东开出一份每股30美元的收购要约。此举具备两层用意,首先是逼迫对方管理层重新回到谈判桌前,此外也能敦促股东们在6月10日有关精神航空和边疆航空 (Frontier Airlines)的并购案中投下反对票。受此消息影响,精神航空盘前涨22%至20.74美元。
作为这件事情的背景,精神航空和边疆航空在今年2月初宣布,后者将以现金+股票的形式展开并购。完成收购后,每股精神航空股票能换成1.9126股边疆航空,还能额外获得2.13美元的现金。按照边疆航空上周五的收盘价,这笔交易对应的现价为18.8美元/股。
在传统四大航占据八成市场的背景下,精神航空不论与谁合并,获得监管批准后都将成为美国第五大航空公司。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避免竞争对手合并,捷蓝航空顺势甩出了每股33美元的收购报价。不过精神航空的管理层以这份报价存在不确定性,以及监管问题等原因予以拒绝,并定在6月10日就边疆航空的投票展开股东投票。
有趣的是,知情人士表示,捷蓝航空在提出最新收购要约的同时,附带了一个条件,如果精神航空的管理层愿意重新回到谈判桌并提供要求的数据,最新收购要约的报价可以重新提高至33美元。
为何精神航空不愿接受“更贵”的报价?
对于之前回绝差不多贵了50%的收购报价,精神航空也有自己的想法。首先相较于边疆航空,精神与捷蓝航空的合并将在低成本出行市场形成更具统治力的新企业,理论上将遭到反垄断监管的重点关照。此外,公司也对捷蓝方面提出的“若监管不批准便提供2亿美元分手费”的条款不感兴趣。
目前,捷蓝航空和美国航空在纽约和波士顿市场的合作已经被美国司法部告上法庭。
在4月份修改后的提案中,捷蓝航空曾提出若监管提出要求,将剥离精神航空在纽约和波士顿的所有资产,但并没有表达愿意彻底结束与美国航空合作的立场。
精神航空CEO Ted Christie在本月初解释公司的选择时也表示,两家公司进行了建设性的交谈,并向对方提供了非常多的数据。但董事会认为将要面临的监管障碍非常高,以至于无法评估捷蓝的报价在经济上是否具有优势。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据知情人士透露,捷蓝航空(JBLU)计划以每股30美元现金的价格对Spirit Airlines(SAVE)提出收购要约,但若Spirit愿意接受谈判并提供捷蓝航空要求的数据,该公司将愿意支付每股33美元的初始出价。此前,Spirit拒绝了捷蓝航空提出的36亿美元(每股33美元)收购报价,选择了与Frontier Group Holdings (ULCC)的合并交易。截至发稿,Spirit盘前上涨21.32%,报20.60美元;捷蓝航空盘前上涨2.68%,报10.33美元。
上述知情人士称,捷蓝航空打算向Spirit股东发出收购要约,直接吸引他们,希望能迫使Spirit管理层重回谈判桌。与此同时,捷蓝航空计划敦促Spirit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投票反对Spirit与Frontier的合并计划,以进一步动摇Spirit领导层。
据了解,Frontier提出以每股1.9126股Frontier股票和2.13美元现金的报价收购Spirit。
据悉,捷蓝航空和Frontier对Spirit的争夺战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捷蓝航空表示,这笔交易将使其成为美国最大规模四家航空公司更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四家航空公司控制着美国近80%的客流量,并提高了美国东北部和佛罗里达州等关键市场的运营投入。
捷蓝航空、Spirit和Frontier都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值得注意的是,Spirit计划于6月10日举行股东大会,表决与Frontier的合并方案。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自十年前推出第一代“谷歌眼镜”以来,这家科技巨头公司从未停止对智能眼镜的探索和研发之路。在近日召开的2022谷歌开发者大会上,公司展示了一段旗下新一代智能眼镜的演示视频。这款AR(增强现实)眼镜具备实时语音转译功能,能够通过AI技术(人工智能)将对方的语言直接转译成目标语言,并以字幕形式实时呈现在佩戴者眼前。
除了这款尚未命名的AR眼镜,本次开发者大会上,谷歌还公布了手机、智能手表、无线耳机、平板等一系列硬件产品的升级计划,相关产品预计会在今年秋季或明年亮相。
硬件产品是谷歌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目的是帮助该公司增加竞争力,以进一步与苹果等科技公司匹敌。目前,谷歌的大部分收入仍来自广告,但从长远来看,硬件产品或许能为该公司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5月13日,蔚来(NIO)在APP上发布通知称,受近期全球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影响,2022年5月23日起,蔚来将对ET7价格进行调整:ET7全系车型起售价格上调1万元;2022年5月22日(含)前支付ET7定金且在2022年内提车的用户,可按照调整前价格购买。
蔚来此前就曾多次透露或将调整售车价格。蔚来汽车CEO李斌曾表示,电池上游原材料的成本增加,需要整个产业链来分担上涨的压力,后续会根据市场的价格、原材料的价格,判断蔚来是否需要更改价格。
蔚来ES8、ES6、EC6的各版本车型从5月10日开始,起售价上调1万元。电池租用服务和电池包价格方面也有一定的价格上调,长续航电池包电池租用服务费由1480元/月调整为1680元/月;标准续航电池包电池租用服务费不变,仍为980元/月。电池包按年灵活升级至长续航电池包的价格调整为9800元/年;按月灵活升级价格不变,仍为880元。
目前蔚来的在售车型中,只有ET5车型的起售价格不变。蔚来方面向美股投资网表示,目前ET5暂无涨价计划。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三大期指盘前全线上涨,道指期货涨0.68%,纳指期货涨1.57%,标普500指数期货涨0.99%。
个股方面
热门中概股普涨,腾讯音乐、网易、阿里巴巴涨超3%,蔚来、拼多多涨超4%,贝壳、百度、小鹏汽车涨超5%,理想汽车大涨超8%。
美股科技股强势反弹,亚马逊、AMD、苹果涨超2%,英伟达涨超3%,特斯拉涨超7%。
推特跌幅进一步扩大至25%,特斯拉涨近6%。马斯克称收购推特交易暂时搁置,因正在等待细节,以证明垃圾/虚假账户的确占用户不到5%的计算结果。
全球经济
鲍威尔后悔了:要是早点加息就好了
“我不确定早点加息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当时我们必须根据所知道的实时情况做出决定,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40万人爆仓!虚拟货币遭大屠杀特斯拉也入坑?大宗商品全线杀跌如何影响股市?
5月12日,虚拟货币市场上演超级大风暴!一度被币圈玩家称为“币圈茅台”的LUNA币狂泻逾99%,这一最高曾达119.5美元的加密货币,最新价已不足3美分,数百亿美元财富几近归零。值得一提的是,5月12日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黑色星期四”,除了虚拟货币之外,大宗商品几乎全线杀跌。
美股聚焦
美股熊市已“避无可避”?分析师:连苹果都开始大跌了
一向被视为“避风港”的苹果,周四再度收跌2.69%,本周跌幅超过8%,约2000亿美元的市值蒸发,并拖累了道琼斯和纳斯达克指数。与其他科技巨头一样,这家iPhone制造商现在也正式进入了熊市。
震惊投资圈!亏了1400亿,全球风险投资巨头崩了,又要套现阿里?历史性一刻:石油巨鳄登顶,苹果跌落
科技股抛售潮下,全球规模最大的风投机构正面临“至暗时刻”。5月12日,软银集团(SoftBank)披露的最新财报显示,截至3月31日,软银愿景基金2021财年净亏损高达2.6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00亿元),成为了全球风险投资领域的最大亏损之一。
美股公司
狂买石油股!全球最大资管巨头最新持仓曝光!造车新势力受青睐
北京时间5月13日凌晨,贝莱德递交了2022年一季度的13F持仓报告。报告显示,这一全球最大资管机构与“股神”巴菲特一季度加仓方向不谋而合——大幅买入埃克森美孚、雪佛龙两大石油股;同时增持巴菲特旗下投资机构伯克希尔·哈撒韦。
特斯拉股价年内跌幅近四成马斯克财富缩水556亿美元
当地时间5月12日,受累通胀担忧,美股低开,特斯拉开盘后迅速跳水跌逾7%,盘中触及680美元11个月新低,截至美股收盘,特斯拉跌0.82%,报728美元/股,较年初1208美元高位跌去近四成。
西方石油录得创纪录利润高管仍以避免损害股东为由拒绝增产
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 Petroleum)首席执行官Vicki Hollub周三(5月11日)表示,全球的石油公司一直在努力提高产量,但实际上很难在不损害股东回报的情况下平衡增产。
[PAGE@默认页1]
[PAGE@默认页2]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从收益上考虑,马斯克应该在中国继续布下重子。中国在制造领域的优势,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展现无遗,中国需要特斯拉,就像特斯拉需要中国一样迫切。这是科技和制造两种资源结合。
前一段时间特斯拉将第二工厂落户上海的消息传来, 马斯克近期称是上海超级工厂在扩产,不过要扩产一倍的话,显然不止那么简单,显示出设计时就有很大弹性空间,大幅扩产无疑是给上海和中国的制造能力和资源运筹能力投了赞赏票,也给上海这座暂时遇到困难的城市一剂强心针。未来第二工厂选中其他城市,也不令人意外,中国有庞大的市场,热情的地方政府,完全有能力满足特斯拉的需求。
特斯拉上海工厂,对特斯拉可谓是生死攸关。2019年,特斯拉工厂完成建设并投产交付,马斯克高兴的尬舞起来。在开工效率方面,基本同时开工的柏林工厂远不及上海工厂,前者历时两年多,是后者建设时间的一倍多。
现在上海工厂已经成为特斯拉的核心力量,2021年交付了48.4万辆电动汽车,占特斯拉全球总交付量的51.7%,今年一度季特斯拉在中国的交付量达到18.22万辆,占特斯拉全球31万辆交付量的58.8%,可见中国工厂的重要程度,另外,中国工厂占地1200亩,只有加州工厂一半面积,但产量远超后者,可见效率之高。
特斯拉中国工厂放量,拉动了特斯拉全球产量提升,和特斯拉市值飞升同步,特斯拉中国工厂让马斯克的诉求变为现实,缓解了产能跟不上需求的焦虑。
这一切离不开中国本土在制造业方面的多年积累和优势,改革开放多年,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形成相对完备的产业链,汽车产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不少城市都有规模庞大的汽车工厂,特斯拉决定在中国建厂,很快就形成规模庞大的配套产业,特斯拉整车有90%国产化率,这有利于产能快速释放,降低成本,也有利于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国产业链和产业工人优势,放在全球也独一无二。
此外,中国早已成为汽车上的国家,中国庞大的需求也吸引着特斯拉,特斯拉中国工厂大部分成品销往了国内。
中国同样需要特斯拉,特斯拉和传统汽车不大一样的地方,是马斯克作为外行,做了很多颠覆式创新,比如电池方面,就越做越大,成本降低储能则提升。此外,特斯拉开创性的使用一体化压铸车身技术,都极大的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2021年特斯拉汽车业务毛利率30.9%,除了我国劳动效率比较高,还跟特斯拉善于创新有关。特斯拉中国工厂之所以能快速上量,是因为研发难题大多在美国工厂已解决,马斯克为了提高生产线自动程度,曾在工厂里住了3年。
当特斯拉来到中国,不仅可以增加就业,增加地方税收,成长出一个产业链,还能让中国新能源车企多一个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和特斯拉在碰撞中不断提高,为中国本土新能源车企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周五盘前,世界首富马斯克的一条推特瞬即击沉了推特的股价:他宣布这笔价值440亿美元的交易被“暂时搁置”了!
(来源:社交媒体)
具体来说,马斯克转载了路透社十天前发表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报道推特在监管文件中表示预测Q1公司可货币化日活用户中虚假、垃圾账号的比例低于5%。对此,世界首富表示,在等待具体细节支持这一结论的过程中,推特的交易会暂时处于搁置状态。
受此消息影响,推特的股价直线跳水,截至发稿跌17.81%报37美元左右,与马斯克提出的收购价54.20美元/股存在巨大鸿沟。这个价格也低于马斯克4月初宣布持有公司股票并有意收购前的价格。
(推特日线图,来源:TradingView)
根据推特在监管文件的表述,一季度总共有2.29亿用户为广告营收做出贡献。公司也不忘表示,马斯克的收购构成重大经营不确定性,并不清楚如何影响广告客户在该平台的投放。而在马斯克的运营计划中,将“垃圾机器人账号”赶出平台正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不想要了?市场早有质疑
虽然现在来判断这笔交易最终的走向尚为时过早,但在这场“世界首富收购知名社交平台”的大戏中,有关交易是否能成行的质疑一直就没有断过。
知名做空研究机构兴登堡(Hindenburg)就在5月9日发布的做空报告中表示,推特的Q1业绩不佳、用户数量虚高、科技成长股逆风等因素都有可能推动马斯克施压推特重新谈判价格,10亿美元的违约费对马斯克而言,并不构成障碍。
兴登堡当时也预期,如果马斯克放弃收购推特,那公司的股价可能会跌50%以上。
根据公开信息,为了收购推特,马斯克已经卖掉价值约85亿美元的特斯拉股票,此外还用电动车龙头的股票从摩根士丹利等机构质押了125亿美元,一些外部投资者也贡献了接近70亿美元的承诺投资。
即便不考虑今天盘前的重挫,推特周四收盘的市值344亿美元较马斯克私有化报价低了近90亿美元。虽然有市场逆风的因素,这也意味着马斯克需要判断,是否需要以接近100亿美元的溢价继续推进交易。
FWDBONDS首席经济学家Christopher Rupkey评论这笔交易称,商定好的价格发生在最近几天的市场崩盘之前,马斯克遭遇了一场“完美风暴”。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受“缺芯少锂”、疫情反弹影响,4月汽车市场行情难言乐观。
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份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04.2万辆,同比下降35.5%,环比下降34.0%,4月零售同比与环比增速均处于当月历史最低值。新能源方面,造车新势力销量遭“腰斩”,其中特斯拉销量环比下跌97.6%。
新势力销量近乎腰斩
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4月,乘用车生产96.9万辆,环比下降46.8%。零售方面,4月共卖出104.2万辆车,环比下降34.0%。
“受疫情影响,进口零部件短缺,涉及长三角地区的国产零部件体系供应商无法及时供货,有的甚至完全停工、停运,加之物流效率降低和运输时长不可控,导致生产不畅问题突出。”乘联会报告指出。
具体到新能源车市场,4月产销数据同样不乐观。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28.0万辆,环比下降38.5%,零售销量达28.2万辆,环比下降36.5%。
具体到品牌,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等4月销量同比和环比均出现下滑。理想汽车销量为4167辆,环比下降62.2%;蔚来汽车销量为5074辆,环比下降49.2%;小鹏汽车销量为9002辆,环比下降41.6%。
特斯拉下滑最为严重,4月销量仅为1512辆,环比下降97.6%。“在汽车产业整体低迷的4月,特斯拉交付数字背后的原因也显而易见。”特斯拉在给媒体的声明中表示。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公开表示,“这是由于物流不畅通,特斯拉生产的车辆无法有效运出,因此从生产端到销售端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中博联智库专家张翔告诉美股投资网,“车企对成本很敏感,缺少芯片,原材料又涨价的情况下就需要和多个供应商谈判,寻找新的货源,尽量降低成本,谈判的过程加之疫情的影响,耽误了整车的生产和销售。”
相较于新势力来说,传统车企受影响较小。4月销量前五位置由传统车企占据,分别为比亚迪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奇瑞汽车、吉利汽车和广汽埃安。
下半年或好转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新能源汽车分会秘书长章弘指出,当有外界因素冲击时,造车新势力更容易受到影响,受影响程度也更大。“造车新势力们,依靠的是开环式的社会化分工企业,而传统造车企业产业链相对固定,或近乎闭环为自己拥有,当外界因素冲击时,传统车企所受影响会相对较少。”章弘说。
具体到车型,从乘联会的数据来看,低档车的销量明显高于中高档车,宏光MINI以24908辆的销量成为新能源轿车销量榜首,此榜单中有6款低档车进入销量前十,分别为宏光MINI、比亚迪海豚、零跑T03、QQ冰激凌、奔奔EV和奇瑞EQ。
张翔认为低端车型受“缺芯少锂”影响相对较小是其保持高销量的原因,“上汽通用五菱、奇瑞汽车的主打车型都是C0级的低端车,所用的芯片、电池等零部件,成本较低,可替代性较强,受影响较小。反观蔚来汽车、理想汽车等车企的主打车型为中高端车,所用芯片比较贵,可替代性较弱,限制了产能和销售。”
疫情之下,经销商闭店也是影响销量的原因之一。“闭店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车卖不动,只好暂时关闭,以降低运营成本;二是主机厂催促付款进车,而经销商的库存压力已经很大,清仓都来不及,于是暂时闭店。”章弘说。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4月,在94个城市样本中,有34个城市的经销商有闭店现象,主要原因是疫情防控政策规定。
章弘认为,4月的产销数据说明汽车上下游的产销节奏已经混乱,而车市回血前景尚不明朗。“目前汽车上下游企业的产销节奏已经被打乱,恢复产能及销量还需时日,即使疫情好转,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影响,尤其是消费者的收入普遍下滑,何时能够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准,尚需观察。对于车市能否出现爆发式增长,我持谨慎态度。”章弘说。
张翔认为,2022年下半年或将等来车市回血,“产销受影响的状况,到五月会得到缓解,到六月可能会恢复至正常水平,若论及车市回血,或将等到2022年下半年。在车企加班加点的情况下,上半年的损失会得到弥补。”张翔说。
“现在上海的疫情有所好转,长春基本恢复正常生产,企业抓紧复工复产的相关工作,部分重点企业在5月底或6月初,有望恢复到疫情前的生产水平。”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日前公开表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美国当地时间5月11日,华特迪士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 NYSE:DIS)发布截至2022年4月2日的2022财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
财务数据显示,2022财年第二季度迪士尼公司营业收入192.49亿美元,同比增长23%;半年营收达410.68亿美元,同比增长29%。2022财年第二季度迪士尼公司归母净利润4.7亿美元,同比下滑47.84%;半年归母净利润15.74亿美元,同比增长71.46%。
“我们在第二季度的强劲业绩包括我们在国内公园的出色表现和我们的流媒体服务的持续增长——该季度新增了790万”迪士尼+“订阅用户,我们所有DTC(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产品总订阅量超过2.05亿。”华特迪士尼CEO鲍勃·查佩克(Bob Chapek)表示,“展望迪士尼的第二个世纪,我相信我们将通过非凡的故事讲述与创新技术相结合,继续改变娱乐方式,为世界各地的家庭和粉丝创造一个更大、更紧密、更神奇的迪士尼世界。”
从收入构成来看,报告期内,迪士尼媒体和娱乐发行收入136.2亿美元,同比增长9%;迪士尼乐园、体验和产品收入66.52亿美元,同比增长109.64%。此外,收入中需扣除内容许可协议提前终止的10.23亿美元。
迪士尼公司指出,自2020年初以来,全球持续受到新冠病毒及其变体的影响,疫情和防控措施以多种方式影响了迪士尼的细分市场,尤其是迪士尼乐园、体验和产品细分市场。2022财年,迪士尼的(美国)国内公园和度假村在没有特别大的容纳量限制下运营,而个别国际公园和度假村以及邮轮运营持续受到与疫情相关的关闭及容纳量和旅行限制的影响。
公开消息显示,今年1月7日,香港迪士尼乐园因受疫情影响暂停开放,并于4月21日重新开放;3月21日起至今,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因受疫情影响暂停开放。
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迪士尼乐园、体验和产品细分市场方面,迪士尼来自美国国内公园和体验的收入为48.98亿美元,同比增长182.31%;来自国际公园和体验的收入5.74亿美元,同比增长119.08%;消费产品收入11.8亿美元,同比增长0.34%,与2021财年同期几乎持平。
迪士尼公司称,国际乐园和度假村的业绩改善是由于巴黎迪士尼乐园的增长,巴黎迪士尼乐园的经营业绩增加是由于游客人数和入住间夜数增加所致——巴黎迪士尼乐园在整个报告期内开放,而2021财年同期整个季度关闭。香港迪士尼乐园度假区和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业绩下降是由于游客人数减少所致——香港迪士尼乐园度假区在报告期内开放3天,2021财年同期为33天;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在报告期内开放78天,2021财年同期全部开放。此外东京迪士尼度假区在报告期内和往年同期均开放。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