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2月25日),“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披露了2022年四季度和全年财报。
在连续两个季度亏损之后,伯克希尔2022年Q4终于扭亏为盈,但全年亏损228.19亿美元。
这主要是受到美股市场的动荡所拖累,由于美联储去年启动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激进的加息周期,美股市场受到重挫,标普500指数去年跌了19.44%,道指跌8.78%,纳指更是暴跌33.10%
财报显示,伯克希尔Q4净利润为181.64亿美元,上一年同期为396.46亿美元;2022年全年净亏损228.19亿,上一年盈利897.95亿美元。需要说明的是,伯克希尔Q2的亏损高达437.6亿美元,Q3也亏损了26.9亿美元。
伯克希尔A类普通股Q4每股盈利12412美元,全年每股亏损15535美元;B类普通股Q4每股盈利8.27美元,全年每股亏损10.36美元。
伯克希尔Q4在投资及衍生收益上的利润为114.55亿美元,但全年亏损536.12亿美元。
受通胀压力影响,伯克希尔主业务承压,Q4净利润为67.09亿美元,去年同期为72.85亿美元;全年净利润为307.93亿美元,上一年同期为274.55亿美元。伯克希尔主业务包括保险、铁路和公用事业等。
伯克希尔在财报中的声明中表示:“任何一个季度的投资损益通常都是没有意义的,对那些对会计规则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的投资者而言,每股净收益(亏损)数字可能会产生极大的误导。”
伯克希尔哈撒韦表示,截至12月31日,公司的股权投资集中在美国运通、苹果、美国银行、雪佛龙和可口可乐。
伯克希尔本月早些时候公布的13F表显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伯克希尔美股持仓规模为2990.08亿美元,较前一季度的2960.97亿美元略有上升,在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后首次反弹。
伯克希尔Q4用28.55亿美元回购了股票,这低于去年同期的约69亿美元股票回购总额。鉴于此,伯克希尔Q4的现金储备增长到了1286.51亿美元,这一数字要高于三季度的近1090亿美元。
巴菲特在年度致股东信中表示,伯克希尔将继续持有大量现金和美国国债,以及其众多业务。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周五晚21点30分,美国商务部发布1月家庭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数据,其中包含了美联储官方紧盯的PCE物价指数。
先看数据,最能反映美国通胀“底色”的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上升4.7%(预期4.3%),环比上升0.6%(预期0.4%)。其他数据方面,1月美国家庭收入环比增加0.6%(预期1%),支出环比增加1.8%(预期1.3%)。包含食品和能源的PCE物价指数同比上升5.4%,同样高于前一个月的数据。
(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变动情况,来源:tradingeconomics)
考虑到此前1月暴增50万的非农,以及CPI、PPI数据连番打击市场,1月PCE通胀超过预期多少也在意料之中。数据公布后美股三大期指如预期般走弱,三大期指跌幅扩大至1%。
随着2023年初的所有通胀数据均超出预期,也将美联储放在一个更为尴尬的位置上。在本轮40年未遇的通胀潮中,美联储近一年已经加息450个基点。经历近期的连续“数据杀”后,目前CME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目前掉期市场已经预期3月、5月和6月FOMC会议都更有可能加息25个基点,而7月再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也提升至30%。
(7月FOMC利率点位预期,来源:CME)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2月25日,有“中国巴菲特”之称的知名投资人段永平发帖称:“西方石油(OXY)买了一些,偶尔也抄下作业。”
随后他在评论区回复网友:“我对油不懂也没兴趣搞懂,只是跟下老巴而已。”“纯属好玩或者跟踪一下。不完全懂是不应该赌身家的,不敢赌身家的‘投资’其实都很难算得上正经‘投资’。”
近期,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披露了“股神”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持仓报告(13F),其2022年第四季度十大持仓股分别为苹果、美国银行、雪佛龙、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卡夫亨氏、西方石油、穆迪、动视暴雪和惠普。
相关报道
苹果跌破2万亿美元 段永平抄底?已把伯克希尔和腾讯换成苹果股票
“美股的腾讯也基本上全部换到苹果了,港股的还没动。”
1月4日,知名投资人段永平在社交平台上称,换了一些Brk/B(伯克希尔B股)到苹果,已经将手上美股腾讯换成苹果,但港股的还没动。当天,他还表示,希望苹果现在的股价或以下可以持续一年以上,这样苹果的回购就会更有效率。
段永平曾在去年多次买入美股腾讯。去年10月13日,段永平表示,以32.05美元/股的价格买了10万股腾讯控股ADR(美国存托凭证)。去年8月1日,在腾讯失守300港元关口,他发文称,以37.37美元/股买了10万股腾讯控股ADR。
1月4日开盘,腾讯控股(0700.HK)股价上扬,截至发稿报357.8港元,涨3.65%,总市值3.42万亿港元。截至3日美股收盘,腾讯控股ADR(PINK:TCEHY)报44.58美元,涨5.24%,苹果跌3.74%,报125.07美元,市值跌破2万亿美元大关。
去年下半年以来,腾讯股价持续下滑,10月25日一度跌破200港元,创2017年3月以来新低,较2021年2月18日创下的775.5港元高点跌去74%,之后有所回温。值得注意的是,在腾讯股价在低位徘徊不前时,段永平曾经六次宣布抄底腾讯。
去年10月25日,在腾讯股价跌破200港元之际,段永平在“大道无形我有型”的主页上表示:“又买了一点(腾讯),虽然还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并表示“公司只有一个买家,其他都是过客”。
去年2月、3月、4月、8月以及10月13日,段永平均宣布抄底腾讯。
他曾转发网友留言“公司赚的钱最终会买自己的。投资者信心是公司以外的事情,不应该考虑”,并回复称“看看苹果就明白了”。
值得注意的是,他曾在评论中谈到自己没有重仓腾讯。去年10月11日,段永平表示:“我不敢说腾讯是乱投资,但腾讯确实有很多财务投资是我很难理解的。我能接受战略投资,但财务投资为什么不能让股东们自己去决定呢?”
此外,他还在10月5日、7日接连表示,看不透腾讯:“我对苹果确实完全不操心,掉多少都不往心里去。腾讯总是觉得懂得不透(未来现金流),下不了重手。”
公开数据显示,南向资金去年全年合计净流入港股市场超3800亿港元,集中流入头部互联网及新能源汽车板块。其中腾讯控股全年被加仓超800亿港元,成为去年南向资金流入最多的个股。此外,统计数据显示,腾讯去年累计回购约9097.86万股,年内回购次数超过百次,累计耗资超337亿港元。
消息面上,腾讯近期多款进口游戏获批版号。据2022年进口网络游戏审批信息,共44款游戏获批,腾讯《宝可梦大集结》等5款进口游戏获批版号。
此前腾讯CEO马化腾在曾在内部讲话中表示,腾讯游戏要聚焦精品,不要浪费任何一个版号的机会。
1月4日也是腾讯分派美团股份登记日。去年11月16日,腾讯宣布,将按合资格股东持有每10股股份获发1股美团B类普通股的基准,向股东以实物分派的方式宣派由腾讯持有的约9.58亿股美团B类普通股的特别中期股息。2023年1月4日(今日)为分配登记日,1月5日进行除权,分派的美团股票约于2023年3月24日到账。(来源:美股投资网)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微软和谷歌的大模型竞赛中又杀出了一个新对手——Meta.Meta公司的研究人员周末发布了一种新的大型语言模型,加剧了科技巨头的人工智能军备竞赛升温。
此前,凭借OpenAI的ChatGPT技术,微软公司拔得头筹,并促使谷歌和百度等全球科技巨头都匆忙加入到这场竞赛。但ChatGPT自发布3.0版本以来就拒绝开源,这也引起了业界的不满。
业内呼吁开源
Meta公司在博客中称,最新发布的大型语言模型LLaMA将对非商业的用途进行授权许可,提供给政府、民间社会和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和实体。尽管Meta的大型语言模型LLaMA尚未开源代码,但是允许对学术研究人员开放,将该模型作为底座进行机器训练已经是一大进步。
澜舟科技创始人兼CEO周明曾任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他认为,应该鼓励更多大型语言模型开源,从而可以使更多人拿这些语言模型当底座。“现在很多大学教授都很恐慌,因为搞个小数据发表文章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很高兴看到Meta或者亚马逊可以挑战微软和谷歌现在的闭源模式。”周明说道。
根据Meta的介绍,LLaMA模型以更少的参数和更小的规模达到更优的效果,130亿个参数的LLaMA模型就可胜过GPT-3的能力,650亿参数的LLaMA模型可与谷歌Chinchilla70B及PaLM-540B竞争,这些模型的规模甚至比谷歌的AI聊天机器人Bard更大。
Meta将模型更小参数所驱动的更大能力归因于“更清洁”的数据和增强训练稳定性的“架构改进”。这也给中国的大模型开发提供启发。周明表示:“Meta的LLaMA模型更小,但能力更强,可能在架构上又有新发现,或者新算法的出现。”
兼顾科技成果两面性
近日,科技部相关领导也对ChatGPT表现出了关注。
周明对此表示:“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人工智能技术,我认为做大模型的公司,肯定有巨大的空间可以超越ChatGPT,ChatGPT只是吹响了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号角,但绝不是终点,我们应该相信有企业能够走出中国特色的下一代人工智能之路。”
监管对于类似ChatGPT的态度也是企业和投资人密切关注的,例如隐私和伦理问题。清华大学国强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聂再清告诉美股投资网分析师:“用户向ChatGPT提问的问题,本身就带有信息量,向它输入信息,不排除有一定的信息泄露风险,包括信息跨境流动问题。这取决于这个产品的研发人员、运营人员、数据管理者等,是否对相关信息进行了妥当处理,不让个人隐私等外泄,或用于其他用途。如果有问题,责任应由他们承担。”
全球的监管层已经注意到ChatGPT这一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走在技术法规政策制定前沿的欧盟率先对ChatGPT带来的潜在风险做出回应。欧盟委员会分管内部市场(工业)委员蒂埃里·布雷顿(Thierry Breton)此前表示,欧盟新拟议的人工智能法规将解决围绕ChatGPT聊天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风险的担忧。
“正如ChatGPT所展示的那样,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可以为企业和公民提供巨大的机会,但也可能带来风险。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坚实的监管框架来确保基于高质量数据的可信赖人工智能。”布雷顿在书面评论中写道。
“如果相关法规针对生成式AI在文字内容生成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那么随着ChatGPT这类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未来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在包括文章、论文、广告等生成内容方面的审核。”聂再清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继微软、谷歌之后,脸书(Facebook)母公司Meta(Nasdaq:META)也加入AI军备竞赛。
2月24日,Meta官网公布了一款新的人工智能大型语言模型LLaMA,从参数规模来看,Meta提供有70亿、130亿、330亿和650亿四种参数规模的LLaMA模型,并用20种语言进行训练。
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表示,LLaMA模型旨在帮助研究人员推进工作,在生成文本、对话、总结书面材料、证明数学定理或预测蛋白质结构等更复杂的任务方面有很大的前景。
怎么理解人工智能大型语言模型的参数?
据悉,AIGC(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内容)形成的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参数的规模。Open AI推出的ChatGPT是通过其AI大模型GPT-3的基础上通过指令微调后得到的,参数量达1750亿,谷歌推出的Bard使用的是轻量级LaMDA模型,相比标准版本,轻量化版本模型所需要的运算能力较小,能面向更多使用者开放,使其参与体验,有报道指出LaMDA模型参数量在1370亿。百度文心大模型参数量达到2600亿,阿里则表示,从过往实践来看,其具备支撑超万亿参数大模型研发的技术实力。
Meta此次推出的大模型实力如何呢?
Meta首席AI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表示,在一些基准测试中,LLaMA 130亿参数规模的模型性能优于OpenAI推出的GPT3,且能跑在单个GPU上;650亿参数的LLaMA模型能够和DeepMind 700亿参数的Chinchilla模型、谷歌5400亿参数的PaLM模型竞争。
法新社称,按照Meta的表述,LLaMA是一套“更小、性能更好”的模型,且不同于谷歌的LaMDA和OpenAI的GPT机密训练资料和演算,LLaMA是基于公开资料进行训练。
Meta在官网表示,在大型语言模型中,像LLaMA这样的小型基础模型是可取的,因为测试新方法、验证他人的工作和探索新用例所需的计算能力和资源要少得多。基础模型基于大量未标记的数据进行训练,这使得它们非常适合于各种任务的微调。与其他大型语言模型一样,LLaMA的工作原理是将一系列单词作为输入,并预测下一个单词以递归生成文本。
Meta称将致力于这种开源模型的研究,新模型会开源给整个AI研究社区使用,并授予大学、非政府组织和行业实验室访问权限。另外,Meta表示其还有更多研究需要做,以解决大型语言模型中的偏见、有害评论等风险。
Meta披露的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已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营收同比下滑,四季度营收312.54亿美元,同比下降4%。广告为Meta的支柱业务,为第四季度的总营收贡献超97%,报告期内,尽管广告展现量增长了23%,但单位广告价格下滑了22%。
截至美东时间2月24日,Meta股价跌0.96%报170.390美元/股,总市值4418亿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2月24日,美股三大指数收盘显著下跌。道指跌1.02%,标普500指数跌1.05%,纳指跌1.69%。
大型科技股普跌,微软、亚马逊跌超2%。波音大跌4.8%,居道指跌幅榜首位,公司因机身部件有问题再次暂停向用户交付787客机。热门中概股跌幅居前,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跌3.86%,阿里巴巴跌超5%。
美联储看重的一项重要通胀指标超预期回升,令投资者对利率提升的忧虑加重。美联储理事菲利普·杰弗逊表示,强劲的就业市场令美联储控制通胀显得困难。
美股创今年最大周度跌幅,重要指标引忧虑
本周最后一个交易日,美股三大指数低开低走,收盘显著下跌。道指跌1.02%,报收32816.92点;纳指跌1.69%,收于11394.94点,盘中一度跌超2%;标普500指数跌1.05%,报收3970.04点。美债收益率走高,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涨超6个基点至3.95%附近。
本周共计4个交易日,美股三大股指周线均大幅下跌。道指周内累计下跌2.99%,创去年9月份以来最大周度跌幅,且录得周线“4连跌”,为去年5月份以来首次。此外,标普500指数本周跌2.67%,纳指跌3.33%,两者均为2个多月内最差周度表现。
美联储看重的一项重要通胀指标超预期回升,令投资者对利率提升的忧虑加重。据悉,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发布的估测数据显示,美国1月份个人消费支出(PCE)价格指数环比增长0.6%,同比增长5.4%。其中,能源价格环比上涨2%,食品价格涨0.4%。剔除食品和能源,核心PCE价格指数环比增长同样为0.6%,12月份前值为0.4%;同比增幅为4.7%,前值为4.6%。当月,美国个人收入增长1311亿美元,增幅达0.6%。
美国商务部发布的另一份数据显示,经季节性调整,美国1月份新屋销售增长7.2%至67万户,已经连续4个月增长。但同比来看,新屋销售下滑19.4%。
俄乌冲突自2022年2月24日爆发,已持续整整一年时间。在美联储持续加息的背景下,全球资本市场也遭遇冲击。总体来看,伴随着今年以来的反弹,欧洲市场主要股指表现比美股更佳。过去一年,道指跌幅近1%,纳指跌幅超10%;英国富时100指数涨约5%,德国DAX30指数涨约4%。
德意志银行策略家吉姆里德认为,俄乌冲突开始于美联储本轮加息周期前数周。美元对欧元有较大涨幅,高利率对前期处于极端高位的美股影响更大。
美联储官员密集发声,经合组织提示风险
周五,多名美联储官员发表讲话,谈到通胀仍然高企,美联储需要完成更多工作。
克利夫兰联储主席梅斯特称,利率可能需要继续提升,从而使通胀恢复到可接受的水平。在2月初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上,梅斯特希望加息50个基点,但她不确定是否下次会议继续坚持这一观点。她在周五称,美联储不得不需要将利率提升至5%以上,并维持较长一段时间。如果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这种衰退也不会很严重。
美联储理事菲利普·杰弗逊表示,强劲的就业市场令美联储控制通胀显得困难。“劳动力供需的失衡,叠加服务业的劳动力成本,显示出通胀回落步伐可能较慢。”
波士顿联储主席柯林斯也指出,美联储应该准备好更高、更久的加息。“通胀仍然太高了,包括就业、零售和生产者价格指数在内的最新数据加重了我的看法,我们还得做更多工作,来使通胀回落到2%的目标。”
经合组织秘书长马蒂亚斯·科曼表示,2023年年初的全球经济展望好于两三个月前的看法,能源和食品价格已经较早前高点大幅回落。欧洲较为成功地使能源来源多元化,相对温暖的冬季也减少了能源需求,推动油气价格下滑。
不过,科曼指出,通胀风险会持续,需要更加合理的处理。“通胀开始回落,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完成,可能伴随风险。”科曼说,美联储继续稳步加息对抗通胀,这些措施正在发挥作用。全球央行也跟进提升利率,密切关注经济数据从而继续调整决策。
科技股普跌,波音重挫近5%
盘面上看,标普500指数十一大板块中有九个板块下跌,房地产和科技板块跌幅领跌。大型科技股普跌,微软、亚马逊、特斯拉、台积电跌超2%,苹果、谷歌、英伟达跌超1%,脸书母公司Meta跌0.96%。
波音大跌4.8%,居道指跌幅榜首位。波音再次暂停向用户交付787型“梦想客机”,缘由是发现对一个部件的“分析”有问题。公司表示,787系列的生产仍在继续,“眼下对已服役客机的飞行安全不必担忧”。
伯克希尔·哈撒韦-B涨0.31%。周六,伯克希尔将发布2022年业绩报告,公司首席执行官、“股神”巴菲特的致股东信也会出炉。由于美联储过去一年大幅加息,利率水平为金融危机以来最高,投资者更加期待巴菲特的观点。
国际油价上涨,能源板块涨跌不一。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壳牌微幅走高,西方石油、康菲石油小幅下跌。纽约商品交易所4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0.93美元,收于每桶76.32美元,涨幅为1.23%;4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0.95美元,收于每桶83.16美元,涨幅为1.16%。
热门中概股跌幅居前,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跌3.86%。阿里巴巴、网易、蔚来跌超5%,京东、百度、理想汽车跌超3%,拼多多跌2.78%。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上周美国三大股指下跌逾3%,美联储政策预期再次成为市场抛售的导火索。在1月强劲劳动力和消费数据的支持下,美联储首选通胀指标超预期上扬加剧了外界对加息周期更激进的担忧,美股基金净流出规模刷新年内高位,衡量市场波动性的CBOE恐慌指数(VIX)重新回到20关口上方。未来一周,市场将继续聚焦美联储官员的表态及美国经济数据表现,对终端利率和经济衰退风险的博弈可能引发美股新一轮波动。
反通胀进程面临考验
最新数据显示,去年下半年开始的通胀下滑趋势出现反复。受服务价格等因素影响,今年1月美国个人消费价格指数PCE同比增长5.4%,增速止跌回升,美联储最关注的物价指标——核心PCE增速同样从去年12月的4.6%升至4.7%,显示美联储实现中长期通胀目标的道路依然艰巨。
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施瓦茨(Bob Schwartz)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表示,可能令美联储不安的是,反通胀进程在1月份被打断。而最新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重申坚持其对抗通胀的立场。考虑到经济数据韧性和通胀压力加剧,美联储具备了进一步收紧政策的空间。
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与货币政策预期挂钩的2年期国债收益率进一步推至2007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4.80%上方,基准10年期美债也逼近3.95%,2年期和10年期国债已连续五周收高。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显示,3月加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一度升至40%,未来三次会议美联储将连续加息,基准利率从目前的4.50%-4.75%升至5.25%-5.50%区间。
美联储官员在上周的表态中也强调了通胀目标的艰巨。美联储理事杰斐逊称,强劲的就业市场可能使通胀难以迅速降低。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认为,美联储需要避免重蹈上世纪70年代的覆辙。
美国银行发布报告称,在3月和5月的加息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如果通胀、就业增长和消费者需求依然无法缓和,美联储可能不得不进一步加息。德意志银行认为,美联储终端利率目标将达到5.6%,较去年12月预估上修50个基点。
施瓦茨向分析师表示,3月加息25个基点目前看仍是首选,在会议前还有两份关键的就业和通胀报告出炉。美联储内部出现了支持50个基点的声音,但主流观点仍然是常规加息模式,以耐心观察货币政策对经济和经济的影响。他重申了此前的观点,随着利率达到5%,经济受到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美联储接下来的决定将变得谨慎起来。
美股基金再现大规模出逃
受美联储紧缩预期升温打压,上周美股创下年内最大跌幅。道琼斯市场统计显示,道指已经连跌四周,并回吐年初以来的所有涨幅,纳指和标普500指数也较近期高位有明显回撤。
对于利率的担忧使得投资者继续从美股中撤出资金。Refinitiv Lipper的数据显示,截至22日当周,美股基金中净卖出达到68.8亿美元,创下自1月4日以来新高。因美债收益率上行压力,科技、通信服务等成长性板块面临较大抛压。
伴随着联邦基金利率定价上行,外界开始评估经济前景将受到的潜在影响。美国财长耶伦上周表示,美国经济“软着陆”是很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因为美国的劳动力市场足够强劲,而且没有出现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出现的严重资产负债表问题。然而,结合美债收益率曲线的美联储衰退模型则显示,真正的危险并未远离。
摩根大通策略师马特伊卡(Mislav Matejka)认为,对于经济前景过于乐观的股票投资者势将大失所望。目前美联储加息周期中排除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为时尚早。“从历史上看,股市通常不会在美联储降息前触底,我们甚至从未见过在美联储停止加息之前美股触及低点,真正的冲击可能仍在未来。”
Glenmede私人财富首席投资官普莱德(Jason Pride)表示:“市场还没有意识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我们认为这依然会成为现实。”他指出,加息影响通常需要6到18个月才完全渗透到经济中。“我们不认为(经济衰退)是既定的,但这一可能性高于当下市场所反映的可能性。”
摩根士丹利首席美股策略师威尔逊(Mike Wilson)同样态度谨慎,他表示股市过早地消化了美联储暂停加息的前景,抛售的时机已经成熟。“虽然短期美债收益率上升支持了美联储可能比预期时间更长维持限制性政策的观点,但股市拒绝接受这一现实。”报告提及,“今年迄今领跑的行业(科技和成长股)似乎与去年夏季的熊市反弹一样,当时也是押注美联储将提前转向,盈利衰退很可能于春末拖累美股至阶段低位。”
嘉信理财负责交易和衍生品业务的董事总经理弗雷德里克(Randy Frederick)在市场周报中写道,1月PCE数据确认了从去年6月开始的通胀放缓正在失去动力,而目前的物价仍远高于美联储预期水平。距离下次议息会议还有四周,短期市场很可能会继续受到美联储官员的评论和数据的影响,波动性或持续处于高位。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2月24日,美国政府公布的1月PCE物价指数加速增长。受此影响,三大美股指集体大跌超1%,道指创逾两月新低,纳指标普创两月最大周跌幅,美元指数连创七周新高。
PCE物价指数加速增长
美股大跌
,2月24日,美国三大股指全线收跌,数据显示,截至收盘,道指跌1.02%报32816.92点,标普500指数跌1.05%报3970.04点,纳指跌1.69%报11394.94点。
科技股集体下跌,苹果跌1.8%,亚马逊跌2.42%,奈飞跌2.01%,谷歌跌1.94%,脸书跌0.96%,微软跌2.18%。
航空股全线走低,波音跌4.83%,美国航空跌1.95%,达美航空跌0.45%,西南航空跌0.19%,美联航跌0.73%。
消息面上,周五公布的美国1月PCE物价指数加速增长,同比未能延续2022年12月增长放缓的势头,增速回升到2022年11月水平,环比还创五个月最高增速,核心PCE物价指数的同比和环比增速也高于预期。同时1月消费者支出在连降两月后超预期反弹,创2021年3月以来最高环比增速。
PCE公布后,周四惊险反弹的美股承压回落;美国国债价格跌幅扩大,收益率进一步上行,对利率前景敏感的2年期美债收益率今年首次升破4.80%,并创2007年来新高,日内升幅扩大到10个基点以上;美元指数加速上涨,1月初以来首次盘中突破105,继续创七周来新高。
美联储能否将通胀降至2%受质疑
PCE价格指数超预期提速,投资者进一步押注美联储会将加息持续更久,市场的紧缩预期再度升温。美国对冲基金Gramercy Funds董事长Mohamed El-Erian表示,通胀指标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这加剧了投资者的担忧,即需要花多长时间收紧政策才能遏制消费者价格上涨。
金融市场开始怀疑美联储是否能够达到将通胀率降至2%的目标。
华尔街著名经济学家和学者一致认为,美联储可能需要将利率提高至6.5%以遏制通胀,该研究尖锐批评了美联储最初对物价上涨反应缓慢的做法。同时认为美联储仍然对经济前景过于乐观,他们将需要给经济带来一些痛苦,以控制物价。
这份55页的学术研究对美联储实现软着陆的能力提出了质疑,同时不认为美联储可以在2025年底之前,将通胀恢复到2%的目标,并保证不会出现轻度衰退。研究中的计算机模型显示,利率将在2023年下半年达到5.6%或6%,甚至是6.5%的峰值。
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度跌破136:1
据媒体报道,受日本央行行长候选人植田和男24日在国会质询中表示将继续推行货币宽松政策,以及当晚美国公布的物价指数超出市场预期影响,日元对美元汇率出现快速下落,当晚一度跌破136日元兑换1美元,一天之内下跌近2日元。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计划裁员2600人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24日表示,鉴于2022年盈利大幅下降以及能源危机带来的沉重负担,公司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2600人。
巴斯夫表示,公司将关闭路德维希港的几个能源密集型生产设施,包括一家合成氨厂和相关化肥设施,这将在路德维希港削减约700个生产岗位。巴斯夫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马丁·布鲁德米勒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多年来,多重因素一直在减缓欧洲市场增长。此外,高能源价格拖累了欧洲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纳指跌1.69%,本周累跌3.33%;标普500指数跌1.05%,本周累跌2.67%;道指跌1.02%,本周累跌2.99%。其中,纳指、标普500指数创去年12月第二周以来最大周跌幅;道指创去年9月下旬以来最大周跌幅。
小鹏汽车跌超7%,恒生指数有限公司2月24日公布指数检讨结果,将小鹏汽车纳入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沪深港通中国企业指数。将微博纳入恒生科技指数,剔除明源云。
同时据新华社,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2月23日在鹿特丹举行发布会,正式宣布在荷兰上市两款新车,分别为一款升级版运动型轿车(P7)和一款城市越野车(G9)。
其他中概股涨跌情况,哔哩哔哩跌超7%,阿里巴巴、蔚来、网易跌超5%,京东、百度、理想汽车跌近4%,拼多多、满帮、腾讯音乐跌超2%,微博跌超1%,唯品会小幅下跌。爱奇艺涨超3%,富途控股涨超1%。
领涨中概股列表:
领跌中概股列表: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特斯拉投资者日脚步渐近,外界对特斯拉新技术的好奇心也愈发旺盛。
“‘宏图’第三篇章将在3月1日发布,这将是一条帮助地球走向完全可持续能源未来的道路,前途一片光明!”马斯克当时的一句宣传,看似是典型的“王婆卖瓜”广告语,但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提醒,人们应该认真对待这句宣传,特别是特斯拉的电动车对手们。
分析师认为,投资界可能低估了目前大部分电动车与电池技术背后的淘汰曲线。本次特斯拉投资者日的影响并不仅限于特斯拉本身,更进一步地,这次活动很可能影响市场对其他电动汽车品牌的看法(以及最终估值)。
马斯克一直希望将特斯拉打造成面向大众市场的电动车品牌,而非仅为富人造车。但想要达成这一点,公司必须迈过价格与成本这道坎。
大摩分析师以特斯拉“高地计划(Project Highland)”为例,将其称作“向(降本)正确方向迈出的正确一步”。该计划旨在改良Model 3,减少零部件数量、降低内饰复杂性,以实现降本。
特斯拉目标造出售价25000美元的电动车,但大摩指出,2022财年特斯拉平均每辆车销售成本约39000美元,公司或许即将公开降本/降价的新举措。
分析师指出,特斯拉在本次投资者日或将推出一套新技术组合方案,有望极大降低电动汽车(生产成本与)售价,推动电动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这将是“特斯拉宏图第三章”的一大关键。
可能是什么技术?
如果说特斯拉之前的连续几次降价是“开胃前菜”,这次投资者日的技术降本或许才是“正餐”。
而翻阅多家机构及相关垂直媒体报道,“降本新技术”似乎也已成为对特斯拉投资者日的主流预测。但具体是何种技术,各家看法则略有差异。
特斯拉此前已透露,将在今年投资者日宣布下一代汽车平台的信息。所谓“汽车平台”,也可以看做是一个汽车的原始“模板”、一种模块化生产方式,其中包括一般设计、生产与量产流程等。
马斯克表示,下一代车型的尺寸将小于目前在售的Model 3/Y,成本将是现有平台的一半。
德意志银行分析师Emmanuel Rosner预计,特斯拉第三代平台可帮助特斯拉降低未来多款车型售价,平均每辆车销售成本甚至可能降至20000美元,而更实惠的价格也有我吸引更多客户群体。同时,特斯拉或将谈及其他降本措施,包括内部电池制造技术、产能扩充、掌握原材料供应等。
伯恩斯坦公司分析师Toni Sacconaghi在本周报告中,也将下一代平台看作特斯拉投资者日的重点,其认为“在投资者日到来之际,特斯拉最重要的问题是公布其下一代低成本车型平台的情况”。
此外,特斯拉交付量已多个季度创下新高,对于特斯拉而言,如何提高产量、如何降低成本及(生产)复杂性或许才是如今的重点。
从前文大摩等机构的分析师预测来看,特斯拉的新一轮大幅降本,或许并不是仅仅依靠一项技术。而说到降本增效,4680电池与一体化压铸一直是特斯拉的两大利器。
前者是特斯拉于在2021年“电池日”发布的新型电池,其容量提升5倍、续航里程提高16%、每千瓦时成本降低14%,但至今尚未实现批量化生产装机,有人认为本次投资者日或许是宣布新进展的一个契机。
而有了一体化压铸机(Giga Press)之后,特斯拉已经简化了汽车生产。根据特斯拉公布的信息,采用一体压铸技术后,Model Y原方案80个冲压焊接零件可集成为一个铸件,并实现40%降本、10%减重。
因此Autoweek网站也指出,制造技术有望成为“特斯拉宏图”第三篇章主题的最佳备选。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月14日,特斯拉以多个视频展示了其柏林超级工厂的汽车生产流程,并宣称“柏林超级工厂是一台制造机器的机器”。其中有一条视频便是关于一条7300吨级别的压铸流水线,其可将13个不同的车身零部件冲压成型,每分钟可产出16个铸件。
引发人们关于“一体化压铸”猜测的,还有特斯拉本次投资者日的邀请函背景。
美国工程公司Munro & Associates近年来拆解过多辆特斯拉。公司总裁Cory Steuben指出,该背景是由一体化压铸车身组成。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