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号 | 公司 | Exchange | 比例 | Float | Outstd | Industry |
---|---|---|---|---|---|---|
AAOI | Applied Optoelectronics Inc | Nasdaq | 81.28% | 18.58M | 19.58M | Electronic Instruments & Controls |
HMNY | Helios & Matheson Analytics | Nasdaq | 79.14% | 80.20M | 227.66M | Computer Services |
GOGO | Gogo Inc | Nasdaq | 76.42% | 26.76M | 87.00M |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
AKAO | Achaogen Inc | Nasdaq | 53.70% | 28.80M | 44.80M | Biotechnology & Drugs |
MTCH | Match Group Inc | Nasdaq | 52.79% | 51.50M | 67.00M | Personal Services |
LCI | Lannett Company, Inc. | NYSE | 52.51% | 29.45M | 38.01M | Biotechnology & Drugs |
CRR | CARBO Ceramics Inc. | NYSE | 52.22% | 19.63M | 27.41M | Oil Well Services & Equipment |
MDXG | MiMedx Group Inc | Nasdaq | 49.59% | 97.57M | 111.04M | Medical Equipment & Supplies |
FTR | Frontier Communications Corp | Nasdaq | 46.76% | 77.96M | 80.14M |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
RCII | Rent-A-Center Inc | Nasdaq | 44.99% | 48.56M | 53.42M | Rental & Leasing |
GME | GameStop Corp. | NYSE | 44.29% | 99.61M | 101.87M | Retail (Technology) |
JCP | J.C. Penney Company, Inc. | NYSE | 43.80% | 293.07M | 314.29M | Retail (Department & Discount) |
ABEO | Abeona Therapeutics Inc | Nasdaq | 43.37% | 30.91M | 47.31M | Biotechnology & Drugs |
SPKE | Spark Energy Inc | Nasdaq | 42.13% | 11.00M | 13.14M | Natural Gas Utilities |
UBNT | Ubiquiti Networks Inc | Nasdaq | 41.84% | 17.01M | 74.07M |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
ASPS | Altisource Portfolio Solutions | Nasdaq | 41.13% | 8.04M | 17.20M | Consumer Financial Services |
AXDX | Accelerate Diagnostics Inc | Nasdaq | 40.59% | 29.99M | 53.98M |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struments |
OSTK | Overstock.com, Inc. | Nasdaq | 40.10% | 20.25M | 28.90M | Retail (Catalog & Mail Order) |
INSY | Insys Therapeutics Inc | Nasdaq | 39.68% | 26.38M | 73.81M | Biotechnology & Drugs |
ZOES | Zoe's Kitchen Inc | NYSE | 39.50% | 14.00M | 19.60M | Restaurants |
MNK | Mallinckrodt PLC | NYSE | 39.41% | 81.81M | 83.09M | Major Drugs |
ADMS | Adamas Pharmaceuticals Inc | Nasdaq | 39.23% | 21.54M | 26.98M | Biotechnology & Drugs |
ANGI | ANGI Homeservices Inc | Nasdaq | 38.44% | 52.37M | 64.66M | Software & Programming |
TDOC | Teladoc Inc | NYSE | 38.12% | 55.02M | 62.34M | Healthcare Facilities |
团购网站先驱Groupon正寻求被收购。
报道称,这家总部位于芝加哥的公司最近正尝试吸引潜在买家,但目前尚不清楚这是否能取得成功。
阿里巴巴(baba)于2016年收购了Groupon的3300万股份(比例接近6%)。报道称,阿里巴巴是Groupon的潜在买家之一。此外,IAC也有可能收购Groupon,该公司CEO乔伊·列文(Joey Levin)是Groupon的董事会成员。
今年5月,Groupon公布的第一季度利润好于预期,但营收同比下降。当时,该公司CEO里奇·威廉姆斯(27.58, 0.16, 0.58%)(Rich Williams)曾表示,Groupon已经给合作伙伴带来一些贡献,例如美国职棒大联盟(MLB)的门票销售、Grubhub,以及由知名明星拍摄的广告。
尽管Groupon正在推动数字化转型,并吸引更多品牌和小商家入驻其平台,但该公司股价已经跌破5美元,远低于IPO(首次公开招股)后的最高点。Groupon的市值一度高达160亿美元,但目前只有约25亿美元。
Groupon没有对此消息做出回应。
为了更好地与华尔街高频交易机构们展开竞争,金融巨头高盛集团正在迈出大胆的一步:组建全新的技术部门。
美国财经科技网站Business Insider报道称,看到高盛的一系列内部备忘录显示,这家投行在它的销售和交易部门中加入了一个工程组,以便销售和交易部门能看到交易系统的整个开发和管理流程。
上述媒体称,2015年加入高盛的股权电子执行交易主管Raj Mahajan将与Konstantin Shakhnovich以及Ezra Nahum联合执掌这一新部门,他们将直接向高盛集团首席信息官Elisha Wiesel和股票交易各部门主管们汇报工作。
高盛不是第一家这么做的金融大佬。此前,瑞信也重组了股票业务部门的结构,把原本分开的部门合并到一个组内。
这些巨头们此举的目的在于向诸如Virtu、Citadel Securities等一众华尔街高频交易机构看齐,这些机构因其更小的团队规模和更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而表现出更强大、灵活的创新能力。传统的金融投资巨头们正在寻求各种方式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高盛调整组织架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高频交易是一个结合了金融和计算机的产业,但同时精通这两者的人才非常稀少。金融人士缺乏对技术的判断能力,IT人士又会对需求把握不清。而金融巨头们的此举让证券部门和技术人士融合到一个团队,可以改善内部沟通,并更灵活地回应客户需求。
什么是高频交易?
关于高频交易的明确定义,连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很难给出,最终的描述基于以下5个特性:
简单来说,高频交易公司多为做市商,同时向市场提供买价和卖价,以收集并利用其中的价差,通过高频次交易来赚取惊人的利润。换句话说,高频交易的核心战略在于大规模买入、卖出,并从买卖差价中赚取利润。
这种交易需要依赖高速数据连接系统,并使用公司自营资本开展算法自动交易。随着美国股票市场加速向电子化交易转型,催生了高频交易的爆炸性增长,约有一半以上的美股日均交易量来源于此。
高频交易公司是在金融危机前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因其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盈利十分依赖于市场波动性。在市场有着剧烈波动之时,这种策略更为成功。
市场对这种利用计算机算法分析复杂的市场变化并快速执行交易指令的方式持两派阵营,一方认为股市从高频交易中大大获利,而另一方则持相反看法,认为高频交易将投资者置于一种被动状态,一旦系统出现错误,将会在短时间内给股市带来巨大冲击。
虽然伴随着争议,过去十年,高频交易已经在市场生态系统中站稳了脚跟,并逐渐成长为全球ETF及金融衍生品领域的主要力量。
而且,高频交易公司的亏损概率低到难以置信。以全球最大的高频交易公司之一Virtu为例,一家利用高速计算机在200多个市场买卖股票、债券、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金融公司,在2009年至2014年的近1500个交易日里,Virtu仅有一天出现亏损。
高盛曾多次批评高频交易
在行动上进军的同时,高盛却多次在观点上对高频交易表示否认,认为高频交易对市场稳定性造成了威胁。
高盛前首席运营官Gary Cohn曾在《华尔街日报》专栏中发表了题为《控制高频交易的可靠方式》,文中表达了高盛对于计算机自动交易的遗憾,认为由于绝大多数高频交易发生在多个电子交易市场,但每一个市场都有自己的规则,股权、市场结构日益分散和复杂,碎片化和复杂性所带来的风险,伴随着执行交易和交易速度的增加被急剧放大,对市场运作的能力产生了严重影响。
今年5月,高盛的全球信贷主管Charles Himmelberg在一份报告中给出了两个提示:不要高估了市场的稳定性,不要小觑了流动性的风险。而他把这两种“误读”风险,都归因于日益壮大的高频交易。
Himmelberg指出,高频交易提供流动性,但不提供基本面信息,也就是说,高频交易知道东西的价格,但不知道东西的价值。当市场需要高频交易时,它提供了天量的流动性;而市场不需要它时,高频交易就偃旗息鼓,抽干所有的流动性。“高频交易的扩张,和由此而来的市场的低波定性,可能掩藏了潜在的市场的脆弱。”
这样的危险在于,一旦高频交易开始让流动性从市场中流失,其他的后果就会随之而来,会使抛售情况变得更糟。
高盛近期还发布报告称,高频交易抬升金融市场稳定性风险。
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Charlie Himmelberg表示:
在牛市中成长起来的高频交易(电脑程式交易/computerized trading)并未能够获得足够的压力测试,恐将令下一次“闪崩”更加惨烈。
Himmelberg警告称,不要高估市场稳定性,同时也别小看流动性风险,这两种误判风险,都是由于日益庞大高频交易导致。因为高频交易不止缺乏充分的压力测试,甚至会使投资人感到麻痹,低估了市场的脆弱程度。
Himmelberg在报告中解释称,高频交易带来的价格变化,被观测基本面的交易员捕捉到,作出误判并参与到抛售中,这种正反馈带来夸张的暴跌,也就是一系列的暴跌;而且还抽干了流动性,把资产价格按在地板上弹不起来。
其实,高盛一直是高频交易大玩家...
由于行业规则,高频交易玩家往往倾向于私密化。不过,根据纽交所数据,高盛一直置身于纽交所前20名最活跃的高频交易会员公司中。
金融博客bubq.com也在早两年就指出,高盛正在变成高频交易巨头,主导着这一市场,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方面是受益于高盛不容小觑的科技实力,另一方面是高盛在不断加码对高频交易方面的人才投入。
要做高频交易就离不开高超的科技实力。美股投资网此前提到,高盛CEO Lloyd Blankfein曾多次强调,高盛是一家科技公司,也毫不掩饰将自身打造为“华尔街的谷歌”的野心。去年的一份CB Insights报告发现,在高盛那时期招聘的岗位中,有多达46%的技术相关岗位,其中平台开发的人才需求最大,其次为运营工程师和股票技术岗位。
人员方面,高盛在2015年雇用了Raj Mahajan作为股权电子执行交易主管,表明其重点已经放在将自身打造为全球顶级的自动交易商之一。去年十月,高盛还迎来两位技术工程师,也是高频交易老兵,成为新合伙人。曾在高频交易领域大玩家Lime Brokerage任职的Jeff Wecker将出任高盛首席数据官,负责数据管理和架构,将特别关注数据和信息策略、控制、政策、商业化等方面;曾担任高频交易巨头骑士资本(KCG) CTO的Mike Blum也被高盛收入麾下,出任高盛的电子交易部门的CTO。由于华尔街投行正越来越多的依赖于计算机程序化交易,高盛此举也说明,正在投入大量资源以提高证券部门的电子交易能力。
根据虎牙近期向美国SEC递交的文件,高瓴资本在今年5月底大笔买入虎牙股权,增持A类普通股共计7585294份,现持有虎牙17.89%的股份。
根据虎牙IPO时提交的文件,虎牙第一大股东为欢聚时代(95.44 +1.59%),持股份额达48.1%,投票权为55.4%。腾讯控股全资子公司Linen Investment Limited持股34.6%,投票权为39.8%,为第二大股东。以此计算,高瓴资本现为虎牙第三大股东。
截至北京时间7月6日18:12,虎牙盘前股价为29.78美元,下跌0.47%。目前虎牙市值为60.3亿美元。
北京时间5月11日晚间,虎牙直播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挂牌上市,股票代码“HUYA”,开盘价15.50美元,较12美元的发行价上涨29.17%。
这个6月,中国高科技企业境外上市的消息让人目不暇接。
6月25日,美团点评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6月29日,拼多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招股说明书;6月25日至28日,小米在香港公开招股……
据公开资料显示:虎牙、B站、爱奇艺、优信、拼多多、映客、同程艺龙、宝宝树、猎聘、优信二手车、映客、51信用卡等公司,今年要么是已经成功境外上市,要么是走在境外上市的路上。
德勤最新公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香港市场IPO数量达到全球首位,有超过100家的公司完成IPO发行,相较 2017年上半年的68家公司,同比增加了49%。
不仅仅是港股的热闹。据媒体报道,研究机构Dealogic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迄今为止已有120家公司通过在美国进行IPO总计筹资352亿美元。
为什么高科技企业境外上市潮在2018年引爆?国内一大型投资银行、负责香港证券业务的总裁告诉腾讯《深网》, 做投资跟农民种地差不多,种子播种后,经历了成长期,现在庄稼成熟了就该收割了,TMT行业也是如此。
中国高科技企业扎堆港股上市潮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二级市场危机情绪正在蔓延,创业公司普遍担心错过此次上市时机后赶上新的资本寒冬。
庄稼熟了
今年上半年的上市潮中,颇有看点的两家独角兽公司,一个是雷军的小米,一个是王兴的美团。
6月29日,彭博获得的文件显示,小米IPO定价17港元,位于17至22港元的招股区间低端。以此计算,小米估值在540亿美元左右。此前小米发行价区间为17-22港元,估值区间为540-700亿美元。
恐慌情绪引发中国互联网公司境外上市潮
小米此次IPO将面向个人投资者发售1.09亿股,约占小米全球发售总量21.79亿股的5%,另外95%的股份将配售给机构投资者。据香港媒体报道,小米招股前两日被投资者取消认购约17亿港元,但公开认购仍然超10倍。
从上市传闻之初,最早传出小米估值甚至高达2000亿美元,不久外媒又传出小米估值千亿美元,然后又到七八百亿美元,再到如今的540亿美元。小米估值之所以争议很大,主要分歧点在于小米是家手机硬件公司还是家互联网公司。
但是如果根据小米招股书披露,小米更像是一家硬件公司。小米来自硬件业务的收入占比超过九成,其中手机业务收入为805.6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70.3%;IOT与生活消费品的营收为234.48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20.5%;互联网服务的营收94.96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8.6%。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从创立至今不足8年时间,共融资9轮,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5亿美元。自小米在2014年遇到经营危机之后就再也没有向一级市场寻求过融资。
而在小米IPO定价前四天,6月25日,美团终于递交上市申请书,目标估值600亿美金。
美团成立于2010年,美团的成长史就是不断给自己宣布对手的历史、拉手网、大众点评、携程、饿了吗、滴滴打车,美团的无边界扩张如火如荼。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美团有约3.2亿活跃用户,400多万商户。
今年以来,美股上市公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回购自家股票。上半年美国上市公司累计回购了逾6700亿美元股票,回购规模已超过2017年全年创下的5300亿美元纪录,再创历史新高。在回购等多重利好的刺激下,今年以来,美国三大股指不断刷新历史高位。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通常会在股价较低时回购股票,而美股今年的大幅回购却发生在股价走高时。对此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在看好后市的同时,这也是公司试图提振股价的做法之一,后市要警惕回购带来的流动性和债务风险,并密切关注回购放缓后的美股表现。
回购创新高提振美股
上周道指成分股公司耐克(76.55, 0.27, 0.35%)和沃尔格林联合博姿分别宣布回购1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股票后,6月份已累计逾30家公司宣布回购计划。美股总体市场来看,市场研究公司TrimTabs数据显示,美国上市公司二季度宣布了4336亿美元的股票回购,接近一季度2421亿美元回购规模的两倍。
关于回购资金来源,摩根大通(103.72, 0.67, 0.65%)表示,经济增长改善和税率下降将贡献约100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海外现金回流预计将贡献约2000亿美元。高盛(220.74, 0.36, 0.16%)则分析称,受益于税改和每股收益攀升等利好,美国上市企业今年的现金支出将提高15%至2.5万亿美元,除部分用于公司发展外,其中将有1.2万亿派发给股东分红。另外标普指出,除回购激增外,美国上市公司在二季度的股息发行额也达到了创纪录的1116亿美元,预期2018年股息发行总额将达到2208亿美元,同比增长7.8%。
市场人士分析,股票回购源于美国上市公司强劲的营收增长以及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乐观展望。在回购等多重利好的刺激下,今年以来,美国三大股指不断刷新历史高位,其中标普500指数于1月26日最高冲至2872.87点,同日道琼斯(24356.7402, 181.92, 0.75%)工业指数升至26616.71点,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增长最为强劲的纳斯达克(7586.4265, 83.75, 1.12%)指数则在屡创新高后,于6月20日触及7806.6点高位。至7月2日,今年以来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指数分别上涨9.62%,1.99%。
据高盛测算,今年美股回购规模将创下历史纪录。摩根大通发布的研报也显示,标普500指数中的成分股公司将在2018年创纪录回购8000亿美元股票,远超2017年创下的5300亿美元纪录。
摩根士丹利周二将布伦特油价未来6个月的预期上修至每桶85美元,较前一次预估值高出7.5美元,上调幅度接近10%。
该行认为,由于美国政府要求印度、中国等各国在11月之前停止进口伊朗原油,因此下半年油价涨幅将超过此前的预期,因而随之上修油价预估。
在摩根士丹利看来,美国推行如此强硬的政策,将迫使伊朗原油日均产量减少110万桶。此外,利比亚和安哥拉的产量降幅也将超过此前预期,原油供应或在下半年合计减少约60万桶/日。
摩根士丹利股票分析师Martijn Rats在报告中写道:
我们对供应面的预期作出了显著调整,预计伊朗、安哥拉和利比亚的供给量将减少,而沙特的供应量将增加。总体而言,这使得市场供应比以往更加紧张,闲置产能也不多。
此前,国际能源署(IEA)预计OPEC的闲置产能总量将会在明年上半年下滑至日均250万桶,那将是2016年底(190万桶)以来的最低水平。
周二,WTI油价自2014年以来首次升穿每桶75美元,因有迹象显示,全球供应中断超过OPEC承诺的增产迹象。布伦特油价收于每桶78.35美元
作为全球排名第三的PC巨头,戴尔这五年来其实一直都不在股市上。
2013年2月,戴尔完成私有化退市,戴尔创始人兼CEO迈克尔·戴尔联合银湖投资收购了戴尔,交易总额高达244亿美元。
不过现在,戴尔打算重新上市了。
根据最新公布的消息,戴尔将用一种新型普通股兑换跟踪股票,在纽约股票交易所重新挂牌交易,交易额217亿美元。
作为戴尔创始人和控股股东,迈克尔·戴尔的持股比例为72%,在戴尔重新上市后将继续担任董事长和CEO,而银湖投资仍是小股东。
戴尔独立董事特别委员会表示:“过去5个月里,在独立金融和法律顾问的帮助下,我们对多种方案进行了评估,(重新上市)可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迈克尔·戴尔在则表示:“我对领导这家伟大的公司揭开新篇章感到自豪。我们将继续发展,惠及客户、合作伙伴、投资者和团队成员。”
根据市调机构IDC的统计,2017年戴尔出货电脑4182.1万部,年增2.7%,市场份额26.1%,排名第三,位列惠普(22.86, 0.17, 0.75%)(22.7%)、联想(21.1%)之后。
Gartner给出的数据则是戴尔电脑2017年出货量3987.1万部,年增1.1%,市场份额15.2%,还是排第三,之前还是惠普(21.0%)、联想(20.8%)。
给特斯拉设定的目标价仅为93美元,比最新股价低70%,Vertical Group分析师Gordon Johnson成了特斯拉最大的空头。在他看来,尽管特斯拉宣布达到了Model 3产能目标,但仍有六大问题支撑他看空。
Johnson认为,目前来看,产能是特斯拉面临的最大问题,但是一旦现有预约订单得以满足,在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客户厌烦等待的情况下,特斯拉将面临严重的需求不足问题,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在2018年四季度到2019年一季度的某个时点。
对于6月最后一周Model 3的产量,特拉斯用了一个所谓“出厂”的措辞,Johnson表示,这和汽车行业传统意义上已经完成生产的车辆不是同一个维度的概念,因此实际可交付的Model 3数量还要打折扣。
此外,Johnson根据公开数据测算的结果显示,在二季度最初84天中,Model 3的产量仅为每周1962辆,不仅没有达到特斯拉一季度产量报告中对二季度预估的数量,也远远低于马斯克此前预估的5月的产量。
Johnson还认为,特斯拉最新公布的数据,不仅证实了Model 3在过去一年没有新增订单,也印证了接下来还需要疯狂烧钱,因此,其二季度财报将会成为股价下跌的导火索。
以下是Johnson列出的六大问题的详情:
1、FactSet数据显示,市场对2018年二季度特斯拉Model 3销量的共识预期是27980辆,对特斯拉全部汽车销量的预期示51120辆。
据特斯拉公布的数据,当季Model 3销量为18440辆(比预期低34%),全部汽车销量位40740辆(比预期低20%)。
换句话说,在2018年二季度,Model 3的需求仅为每周1418辆。这意味着,在满足Model 3的全部预约订单之后,特斯拉面临的将是需求不足,而非供给跟不上(我们预计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在2018年四季度到2019年一季度的某个时点)。
因此,尽管今天媒体都聚焦于Model 3的单周产量,但我们还是要向读者强调,随着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客户厌烦了等待,不要因为看到特斯拉生产了多少辆Model 3,就以为需求会一直存在。
2、特斯拉提到,在6月的最后一周Model 3的“出厂”(factory gated)产量达到5031辆。
虽然特斯拉称其一直使用“出厂”这一措辞衡量产量,但不管是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还是公开文件中,我们都找不到这个词语。不过倒是在Linkedin上,我们发现“出厂”可能意味着,车辆离开了工厂车间,但接下来还要进一步测试以及进行质量检验。
这也意味着,这些车辆并不是汽车行业传统意义上已经完全完成生产的车辆。
3、按照特斯拉自己公布的数据计算,除去6月最后一周生产5031辆之后,在2018年二季度的最初84天中,Model 3的产量为每周1962辆(28,578 - 5,031 = 23,547; 23,547 ÷ 84 = 280.32; 280.32 × 7 = 1,962)。
有意思的是,特斯拉在4月3日公布的一季度产量报告中预计二季度第一周产量为2000辆,1962辆的产量比这个数字还低。
此外,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在5月会实现每周3000-4000辆的产能,而6月最后一周前每周平均1962辆这个数字也离此很远。
4、截至2018年7月2日,特斯拉汽车的网上预定量为42万,而2017年8月这个数字就是45.5万,今年5月为“超过45万”。此外,迄今为止特斯拉交付了28386辆Model 3,因此,就像我们上周所警告以及特斯拉管理层告诉我们的,在过去一年新订单实际上是0,对此特斯拉给的原因是交付车辆等待时间过长。
考虑到自2017年8月2日以来净预约量基本没有变化,以及上周特斯拉自己称Model 3在过去一年没有新增订单,我们认为今天的数据更是证实了Model 3新增预约需求低迷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5、用Model 3累计产量41029减去已交付的28386辆,可以算出交付中的数量为12643,而特斯拉自己公布的截至2018年二季度交付中的Model 3为11166辆,其中差额为1477辆。马斯克曾说过这个差额在0.5%,但实际却达到13%。尽管我们不是完全确定,但原因可能是其中包括需要返回交付中心进行修理的车辆(这也可能意味着Model 3的周产量有些夸大)。
6、按照我们的分析,和2018年一季度相比,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交付中的Model S/X实际上要少175辆,而交付中的Model 3要多9000辆,这意味着额外的产成品库存金额为接近5亿美元(也就是烧钱)——假设Model 3平均售价为5.5万美元,Model S/X平均售价10.5万美元。
在2018年二季度,我们仍然预计特斯拉在大量烧钱(如果考虑到EBIT损失,金额会达到每季度6亿美元,以及1.5亿美元的利息支出和4.5亿美元的折旧。)
因此,预计特斯拉2018年二季度财报将成为股价下跌导火索。我们维持对其卖出评级,以及2019年底93美元的目标价。
受特斯拉公布的Model 3产量达标消息影响,特斯拉昨日盘前一度大涨6%,但最终以下跌2.3%收盘,报335.07美元。
在上周五迎来久违的上涨后,人民币今日重新走弱。
截至目前,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67关口,日内跌超300点。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今日官方收盘价报6.6490,创2017年10月27日以来新低,较上日官方收盘价跌244点,较上日夜盘收盘跌285点。
夜盘时段,人民币继续下跌。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68关口,现报6.6871,创去年10月来新低,日内跌超500点;此前,在岸人民币已经跌破6.66关口。
上周五,在经历连续多日下跌后,人民币汇率终于迎来久违的反弹。当日在岸人民币日内一度涨逾300点,人民币兑美元官方收盘价当日报6.6246,较上日官方收盘价涨4点,较上日夜盘收盘涨12点。
今日上午公布的中间价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6157,较上一交易日中间价6.6166上调9点,结束此前八连降的态势,但随后在岸与离岸人民币依然继续下行。
对于人民币的贬值,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由基本面与预期因素决定的,而非中国央行主动实施的贬值策略。
张明称,进入2018年以来,由于市场上出现了人民币兑美元的双向波动预期,有关证据显示,中国央行的确降低了对外汇市场的日常干预,甚至降低了逆周期因子的使用频率。与2017年的常态化干预相比,这无异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一种进步。
在当前国内外环境下,既然基本面因素推动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既然贬值目前有利于稳定宏观经济增长与出口增速、既然贬值是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结果(这让美国政府无法指责中国央行在操纵汇率),那么,适当的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接下来人民币汇率如何演进,张明表示,如果美元指数未来能够稳定在95上下、美元兑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升值过程基本结束、中美贸易摩擦最终以比较平和的方式达成和解、全球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已经触底、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过程即将企稳,那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难以出现显著下跌,有望稳定在6.7上下。
反之,如果国际国内因素出现一系列不利变化,张明表示,那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可能进一步下跌。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形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今年内跌破7的概率,目前看来依然较小。
中金梁红团队也认为,本轮贬值应该是源于市场自发动力,而并非政策有意为之。不过鉴于经济基本面仍然是人民币汇率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目前政策亟需更快、更有力的调整,以扭转金融条件快速紧缩、增长预期明显走弱的趋势。
反之,梁红团队表示,如果政策调整过于滞后或乏力,市场对于人民币情绪继续恶化会增加货币政策调整的被动性和复杂性——而进一步讲,放任人民币贬值可能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