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6月7日),谷歌的云业务与美国妙佑医疗国际达成合作协议,准备扩大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医疗保健领域中的使用。
据了解,美国妙佑医疗国际(Mayo Clinic)也被译为“梅奥诊所”,已连续七年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美医院综合排名中夺魁,并在14个专科评比中名列前茅。在全球医学领域,它有“最高法院”、“医学麦加”等一系列的美誉。
谷歌云在声明中称,妙佑与谷歌的合作,有望给患者和临床医生体验带来积极的变化,提高诊断结果和医疗成效,还可以开展一些史无前例的临床研究。最终有可能解决人类最严峻、最复杂的医学挑战。
具体来看,谷歌云声称将成为妙佑医疗国际数字化转型的基石,为其规划云和AI支持解决方案的路线图,帮助这家医院制定超前的数字战略,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除了在谷歌云上构建数据平台外,妙佑遍布全球的医师领导层还将于谷歌合作,为严重疾病和复杂疾病创建机器学习模型。妙佑希望借此与全球护理人员分享这些模型和解决方案,赋能全球医疗保健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除此以外,妙佑医疗国际还在使用谷歌云旗下的、名为“Enterprise Search on Generative AI App Builder”的新服务。
这一工具可以帮助无任何编程经验的用户快速开发类“ChatGPT”应用,让妙佑的医疗专业人员可以快速找到病人或疾病的有关信息。
AI+医疗
自去年聊天机器人ChatGPT爆火以来,如何挖掘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案例成为了科技科技界最热门的话题。
4月底,一项发表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研究称,人工智能助手可能有能力帮助医生起草对患者问题的回答。
作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约翰·W·艾尔斯(John W. Ayers)博士称,聊天机器人对患者的回应要普遍优于医生的回应,并且在回答质量和同理心方面的评分都明显高得多,“用人工智能改善医疗保健的机会是巨大的。”
另有一项研究也表明,ChatGPT在一些特定的医学场合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研究人员要求ChatGPT提供五年级阅读水平的医嘱,“ChatGPT提供的答案写得很好、很详细,有望让待诊患者更早获得专业信息。”
不过,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教授David Asch博士强调,ChatGPT应该被视为对医生的补充。他还警告,人工智能工具还没有充分准备好,“我担心错误信息会被放大。”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备受关注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23)于6月6日1点举行。会上,苹果发布了多款软硬件产品15英寸版MacBookAir、Mac Studio,以及包括iOS 17等在内的各软件进化方向。其中,最令人关注的仍是头显设备。
在立项长达近7年时间后,苹果会上终于揭开了其首款混合现实(MR)头显(也称VR/AR头显)的神秘面纱。这款混合现实(MR)头显被命名为“Vision Pro”,外观上与滑雪镜相似,可通过眼睛、手势和语音控制。苹果首款MR主要面向开发者、企业和高端用户,售价高达3499美元(约合人民币2.48万元),该设备被视为苹果第一个完全在CEO蒂姆·库克领导下开发的新计算平台。
库克表示“就像Mac让我们接触到个人电脑,iPhone让我们接触到移动计算一样,Vision Pro将向我们介绍空间计算,这标志一个里程的开始。”作为消费电子的标杆,无论是手机或电脑、平板、手表,苹果的产品均对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此次苹果首次推出混合现实设备后,外界认为该产品有望成为iPhone、iPad等之后的现象级终端,甚至会重塑苹果主导的“后智能手机”时代。
不过,在当前消费电子市场需求低迷的背景下,售价高昂的Vision Pro能否提振苹果的业绩及带动AR/VR领域的发展仍有待观察。
IDC中国高级分析师赵思泉则认为,作为2023年最为重要的新品之一,Apple的正式入局将加速AR/VR设备从娱乐工具向生产力工具演进。
发布多款软硬件新品
WWDC2023上,首先登场的是15英寸的MacBook Air,这是苹果史上最大的MacBook Air,搭载了M2芯片,电池续航最高可达18小时,起售价1299美元。
在电脑行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苹果正在努力调整其Mac产品系列,并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据悉,配备M2的13英寸MacBook Air的起售价将比以前少100美元,至1099美元。
软件方面,苹果iOS 17支持全新的来电自定义界面形象,Facetime支持留言视频功能,Messages支持短词搜索,以及语音转文字,位置共享,以及新增Check In功能,这是一种便捷、能保护隐私的位置分享功能。它可以告诉你的亲人朋友们你所在的位置,关注你是否到家,是否根据路线行驶等功能。
此外,iOS 17还提供全新的待机显示体验,iPhone横放待机时能够显示时钟、天气以及第三方小组件,同时还支持实时显示,比如外卖的送达时间等。
苹果首款头显亮相,售价高达2.48万元
在主题演讲进行到接近一个半小时后,关于头显的“one more thing”终于到来。
IDC《中国AR/VR头显市场季度追踪报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AR/VR市场出货17.3万台,同比下降37.6%。其中AR市场出货2.2万台,同比增长35.7%,VR市场出货15万台(Tethered VR出货4万台,Standalone VR出货11万台),同比下降42.2%。一季度出货整体下降主要受到头部厂商降本增效策略、非刚需消费电子产品需求端持续乏力、无新品上市刺激等因素影响。
但如今,随着“Vision Pro”的发布,将给整个AR/VR行业带来积极信号。
据苹果方面介绍,Vision Pro是一款AR设备,但也可以通过一个旋钮,在增强现实和全虚拟现实(VR)之间切换。在交互方式上,用户不需要手柄,使用手势动作等运动方式即可实现输入,输入方式的简化可有效地降低使用门槛,提升交互效率。并且通过外部显示器,用户在戴上头显后仍可以与周围的人互动。
直播截图
配置方面,Vision Pro搭载M2芯片以及全新的R1芯片,R1芯片主要负责应对实时传感器处理技术,官方称传输数据12毫秒就可以触达,比眨眼的速度还快。另外,该头显还采用了全新的空间操作系统vision OS,让用户能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与数字内容进行互动。
续航方面,苹果采用分离式电池设计,有一个提供2小时续航的外部电池,可以通过“柔软的编织电缆”连接,因此使用时得以放入口袋;显示屏系统上,Vision Pro使用的是microOLED,两块面板一共2300万像素,而当前市面上的主流Standalone VR大部分搭载fast-lcd屏幕,其在显示及功耗上均与理想形态有一定差距。在软件及内容生态方面,苹果与迪士尼达成合作。此外,Vision Pro也可以与蓝牙键盘、耳机协作,而多任务处理方式也能让用户的工作效率更高。
库克表示“Vision Pro是建立在苹果几十年的创新基础上,与以往的任何创新都不同——它拥有革命性的新输入系统。”
在市场最关心的价格方面,Vision Pro头显定价较为高昂,零售价格为3499美元,符合苹果历来的定价策略。但目前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是Meta推出的VR头戴设备,据Counterpoint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Quest系列VR设备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2021年著名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宣布改名为“Meta”(来源于“元宇宙”Metaverse),并将元宇宙开发作为公司未来的发展重心,而这一举动推动“元宇宙”成为2021年以来的热门词汇之一。
本月初,Meta官网发布的消息称,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更强性能的Meta Quest 3将于2023年秋季发售,128GB的定价为499.99美元。此前,即2022年10月,Meta发布了面向专业人士的Quest Pro,价格为1499美元,但近期,Meta系列多款产品宣布降价,其中,Quest Pro降至999.99美元,入门级产品Meta Quest 2从6月4日开始,128GB价格降至299.99美元,256GB降至349.99美元。
Meta之外,近年来包括PICO、索尼、HTC、华为、OPPO等在内的厂商也都积极推出XR产品,主要以AR眼镜与VR头显一体机为主。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厂商正加入到头戴设备等新硬件平台的市场竞争中。而苹果Vision Pro头显的价格几乎是Meta高端头显Quest Pro售价的3倍,比iPhone14系列顶配版的价格还要高。
在当前消费电子市场需求低迷的背景下,售价高昂的Vision Pro能否提振苹果的业绩及在竞争激烈的AR/VR领域中脱颖而出呢?
对此,IDC方面表示,中国市场出货量在短期内难以因苹果新品发布实现爆发式增长,但苹果将加速带领AR/VR设备向生产力工具演进。“一季度出货整体下滑主要受到头部厂商降本增效策略、非刚需消费电子产品需求端持续乏力、无新品上市刺激等因素影响。Vision Pro定价较高,主要针对高端市场,难以凭借一款产品带动国内整体市场出货。”
不过,IDC认为,Vision Pro定位较过去的头显类产品,通过配套生态和新增的硬件功能更加凸显生产力工具的特点。目前国内AR/VR生态内容仍以游戏体验为主,在办公、会议等应用上的发展与海外优秀应用仍有差距。本次新品的一些功能在办公、健康场景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国内开发者将更多参与到相关内容创作中,带领AR/VR硬件逐步突破大众消费者心中娱乐设备定位的固有刻板印象。
相关产业链或迎新风口
在苹果Vision Pro发布后,对相关产业链而言无疑是利好。
今年2月,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曾在社交平台上表示,预计和硕可能将AR/MR开发团队与生产资源在2023年上半年转移至由和硕与立讯合资的立铠。因立铠由立讯主导,相当于由立讯接手该产品后续的设计与生产。
郭明錤认为,这样的变化有利于后续加速降低头显设备成本,也是Apple所期待看到的。他还预计,Apple第二代AR/MR有高低阶两个机型,高阶与低阶分别由立铠与鸿海开发与生产,预计两款机型可能均在2025年推出。
在消费电子方面,立讯精密(002475.SZ,股价28.35元,市值2021.47亿元)因代工苹果无线耳机AirPods、iPhone手机而广为人知。5月下旬,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在股东大会上对分析师表示,XR在未来15年内,不会取代手机和电脑,从长远来看,肯定会取代,但是需要很长的时间。
“对于未来这种云宇宙的产品,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核心算力和零部件的整合能力,对立讯而言,我们一直都在关注有能力提供高超算力芯片的品牌。在产品本身,XR无论在续航还是重量上,都能被用户接受的,我们也很期待网上所传说的技术能给消费者带来良好的体验,我们一直做好准备,有这样的机会不让它溜走。”王来春说道。
除立讯精密外,苹果MR产品供应链上还有多家相关公司将受影响。中信建投(601066.SH,股价24.22元,市值1878.67亿元)研报显示,负责光学类零件的LG、玉晶光、大立光,与负责外观及功能类零件的富士康、和硕、鹏鼎控股(002938.SZ,股价25.52元,市值592.18亿元)、兆威机电(003021.SZ,股价86.1元,市值147.49亿元)等公司都需要持续关注。
4月25日,在鹏鼎控股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庆芳谈及公司在AR/VR领域的布局时曾回应称“公司已经布局了很久,公司通过与全球领先的品牌厂商合作,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供货商。”
IDC认为,目前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终端出货量陷入增长瓶颈,终端厂商在新一轮竞争中急于探索新的增长点。Vision Pro发布后,国内的头部终端厂商大部分也将在年底至2024年推出AR/VR新品。同时,没有相关赛道布局的厂商也将快速入局。厂商在下一代计算平台领域内的多维度竞争将持续加剧。
另外,IDC还表示,伴随着国内终端厂商的积极跟进,将共同推动国内AR/VR产业链结构布局优化,同时促进新显示、电池、交互部分零部件的发展与升级。预计未来2~3年随着产品成本将进一步压缩,组件生产规模加大,全行业平均单价将开始下降。
展望2023年全年VR/AR装置的出货量,TrendForce集邦咨询5月发布的研究显示,2023年全球VR及AR装置出货量共计745万台,减少18.2%。其中,VR下降最多,出货量约667万台,主要是新款高阶装置销售不如预期,后续品牌也会将销售重心转回至低价产品;AR表现持平,出货量约78万台。
TrendForce集邦咨询认为,2023年~2025年VR及AR装置市场发展进程受限,低价入门的VR产品可吸引一般消费者购买,但获利相对有限,进而降低品牌近年对VR市场的投入意愿,或将研发重心与时间转往AR装置和相关应用,且推出后还须等待消费市场广大应用,预期2025年才会看到VR及AR市场明显成长,出货量年成长幅度有机会接近四成。
发布会过程中,苹果股价一度涨超2%,但截至收盘微跌0.76%,报179.58美元,市值为2.82万亿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去年是台积电大大增长的一年,其实在过去三年里,公司每一年都是快速地增长,只是今年虽然公司仍然在度过一个产业里库存过多的调整期,但是随着我们库存逐渐降低,我们也已经看到某些市场的部分终端需求逐渐回升的现象。今年所以虽然我们可能有少许负成长,公司已经准备好迎接明年开始、下一波很好的增长。”6月6日,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在公司年度股东发布会上发言称。
台积电是全球晶圆代工龙头企业,总部位于中国台湾,客户涵盖苹果、英伟达、AMD等重要芯片设计公司。此前在4月20日,台积电披露一季度财报,以美元计,其营收为167.2亿美元,同比下降4.8%;以新台币计,营收为5086.3亿新台币,同比增加3.6%,净利润为2069.9亿新台币,同比增长2.1%。台积电毛利率由前一季度的62.2%降至一季度的56.3%。
“2022年是极具里程碑的一年,美元营收年增长33.5%,在全世界面临极大经济、地缘政治挑战下仍取得佳绩。”刘德音称,在股东大会上,刘德音向股东说明称,台积电2022年营收达2.26万亿元新台币,占全球半导体(不含存储芯片)30%产值,较2021年增长4%。从出货量上来看,台积电去年晶圆出货达1530万片12英寸约当量晶圆,同比增长110万片;提供288种不同的制程技术,为532个客户生产12698种不同产品。目前来看,台积电75%的研发预算用于先进制程,25%用于特殊制程。
刘德音还称,除晶圆制造外,先进封装技术也是台积电增加业务附加价值的关键,共同为客户打造一站式解决方案。对此,他提到,近期AI需求增加确实使台积电接到许多订单,且均需要先进封装,在市场需求远大于现有产能下,使公司需要扩大先进封装相关产能。
先进封装是台积电今年大力投资的技术方向,其认为,半导体除了通过摩尔定律降低成本外,先进封装也是增加产品价值的重要方法。刘德音表示,台积电将3D堆叠及先进封装为台积电研发重要的两只脚之一。他表示,台积电研发经费约4分之3在先进制程及封装,4分之1在特殊制程。
另一方面,先进制程和先进封装需求的增长,源于AI应用剧烈增长,其中英伟达AI用GPU芯片订单增加,刘德音指称,自2012年起开始发展的深度学习,再到2022年底发布ChatGPT,两者都是AI应用突破,从需求来看相当令人振奋。台积电过去主要业务来自智能,去年高性能(HPC)需求超越手机,随着AI发展加速将更为明确。
英伟达CEO黄仁勋上周在台北国际电脑展上发布一连串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产品和服务,为AI热再添一把火。黄仁勋认为,加速计算与AI两大发展趋势相结合,将改变过去60年来的计算方式。2022年11月,OpenAI公司发布聊天机器人ChatGPT,迅速在全球范围掀起新一轮围绕大模型的AI热潮,也带动英伟达GPU成为行业争抢的热门产品。
但不代表手机等市场会萎缩。“黄仁勋上周刮起一阵旋风,但他所有的生意都是在数据中心。”刘德音说,“但我们还要看到,包括英特尔、高通他们还说,生成式AI不仅是在数据中心,它也会在智能手机、PC、物联网设备上面,因为云端数据中芯有延迟、还没有隐私,这就代表了我们在智能手机、PC甚至汽车业务会增加。”台积电总裁魏哲家亦称,虽然今年手机整体需求下滑,但对台积电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市场占有率增加、使用的半导体数量提升。
刘德音乐观预计,虽然台积电正在处于库存调整期,但客户正在降低库存,并且看到一些终端市场正在复苏。“今年的销售额可能会略有下降,但我们预计从明年开始将实现强劲增长。”他还表示,对明年半导体行业更广泛的复苏充满信心。
魏哲家还预计,2023年上半年台积电营收将同比下降 10%,而下半年业绩将优于上半年。
在会议上,有投资人问及台积电资本支出目前正处于何种阶段。刘德音回应称,台积电依靠技术领先而非降低资本支出以回报投资人,其业务增长性不仅是来自产业增长,而是技术领先。此前在发布一季度业绩是台积电公布,将维持上一季度公布时的全年资本支出计划,即2023年资本开支介于320亿至360亿美元之间。
近两年,台积电资本支出增长迅速,除内部用于先进制程扩产外,还有多个海外项目启动,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等。对此,刘德音坦言,此前美国“芯片法案”抛出的补贴计划,其条件“令人惊讶”,也令其他申请补助的厂商也都感到惊讶。但他表示,台积电5月底已向美国政府告知疑虑,将持续与美国政府沟通,目前后者也持开放态度,双方正在协商中。
对于德国设厂方面,刘德音称“感觉还不错”,但仍在于德国政府谈判中,包括各种补贴条件都在讨论中,希望不要有附带条件。他还表示,在人才等问题上,德国政府承诺协助解决,会派学生到中国台湾做交换学生。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华尔街正在上演一幕奇特景象,投资者疯狂追捧科技股之际,对标普500指数前景的悲观情绪却达十年之最。
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数据,对冲基金及其他投机客正在大量累积标普500指数空单,看跌持仓达到2007年以来的高点;与此同时,他们对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100指数的看法截然相反,近几周净做多仓位接近去年底以来最高水平。
安捷资管CEO陈灏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解释了美股投资者“单押”科技股的三点原因加息预期见顶、商业地产危机以及人工智能(AI)炒作。
“单押”科技股
截至2日收盘,道指年初至今仅上涨1.9%,标普500指数累计涨幅为11.5%,纳指涨幅为26.5%,已连续六周实现周线上扬,创2020年1月以来最长连涨纪录,纳斯达克100指数更是暴涨33.0%。
值得一提的是,若剔除市值最高的七大科技巨头的贡献,今年前五个月,标普500指数不涨反跌。以5月为例,少数股票贡献了上月的绝大部分涨幅。据投资机构Bespoke的数据,标普500指数当中市值前十的企业,股价上涨8.9%,而剩下的490只成份股股价则下跌4.3%,令该指数整体微涨0.2%。
据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的公告,截至5月31日,标普500指数前十大权重股依次是苹果、微软、亚马逊、英伟达、谷歌母公司Alphabet A类股和C类股,脸书母公司Meta、伯克希尔哈撒韦B类股、特斯拉以及联合医疗保险。
陈灏告诉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随着通胀上行速度的缓和,投资者已押注利率见顶,预期美联储加息周期大概率会在五六月份结束。历史数据表明,利率见顶后的6~8个月,美联储就会启动降息,此前爆发的硅谷银行危机更是令降息预期升温,故纳指率先上扬,并跑赢其他股指。”
陈灏进一步解释称,美联储激进加息至今,债务成本上升、地产价值缩水、远程办公引发的办公空间需求下降已令商业地产显著承压,面临流动性压力,“上述危机主要影响传统行业,而非新经济行业,故标普500指数跑输纳指。”
而令科技股一枝独秀的第三点原因是害怕错失AI风口的情绪。“近几周,在美国债务上限谈判的不确定性中,投资者试图寻找能够炒作的题材,像AI这类拥抱星辰大海的科技创新,无疑具有想象空间。”陈灏说。
市场分化蕴藏风险
科技股在去年“翻车”之后,重新夺回市场领跑者地位,其中,投资者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趣激增功不可没。
处于狂热中心的芯片制造商英伟达,今年股价已经飙涨1.7倍,助其市值于上周短暂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微软于年初对ChatGPT开发商OpenAI追加百亿美元投资,并升级自家搜索引擎,多项举措令其股价今年大涨近四成。其他大型科技股表现也可圈可点,如Meta股价飙升1.3倍,Alphabet累涨41.3%。
随之而来的,是科技巨头占大盘权重的一再攀升。数据显示,苹果、微软、Alphabet、亚马逊、英伟达和Meta,六家公司占到标普500指数权重的逾四分之一。
陈灏警告称,上述情形存在巨大风险,一旦个别股票急挫,将拖累主要股指震荡。“包括机构和散户在内的许多投资者都会加杠杆去炒作这些科技巨头。以特斯拉为例,去年底今年初,该股股价在很短时间内由200美元腰斩至100美元,对投资者的杀伤力很大。”
嘉盛集团资深市场分析师辛科塔(Fiona Cincotta)也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对科技板块持谨慎态度,“从技术上讲,大型科技股已经超买,投资者再次入场之前需要等待一些价格回调。我认为,不要指望当前的反弹速度和力度能够持续下去。”
对于围绕AI的狂热,她直言,害怕错失的情绪具有相当大的驱动力,相关概念股以如此迅猛态势上涨,不免引发担忧。“我们绝对处于一个炒作时期,需要退后一步,试着了解对新技术寄予的厚望能否真的实现。”辛科塔说。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在5月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出炉后,华尔街资深经济学家埃里安(Mohamed El-Erian)发出最新表态,美联储不应该过早引导投资者预期6月份会暂停加息。
安联集团首席经济顾问、Gramercy Funds董事长埃里安上周五(6月2日)提出,人们现在或许对美联储充满疑惑——为什么他们在就业报告强于预期的情况下,还给出“在6月暂停加息”的引导。
上周五公布的非农数据显示,继4月份向上修正后,美国企业5月季调后增加了33.9万个就业岗位,失业率上升至3.7%,工资增速放缓。这是连续第14次就业数据强于预期,可见美国经济仍然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引擎。
此前,受美联储青睐的通胀指标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4月上升速度快于预期。
而美联储理事杰斐逊稍早时曾暗示,美联储倾向于在6月会议上维持利率不变,以给决策者更多时间评估经济前景。
“美联储应该再加息”
对此,埃里安对美联储指责道,“(美联储)认为一个月的数据会带来巨大的变化,这是在欺骗自己,但他们已经这样做了,这是一种耻辱。”
“如果他们认真对待2%的通胀目标,考虑到这些比预期要热的数据,他们应该再加息。”
埃里安还痛批道,“这就是过度依赖数据的风险,你会被困在一个越来越小的角落,而数据会把你钉在那里。”
目前,更多交易员已经押注美联储将在本轮加息周期内再进行一次加息,不过他们仍认为最有可能的时间是在7月份。
埃里安称,他担心美联储官员会把经济推入衰退首先,他们缺乏战略眼光和有效的货币框架;其次,他们设定了错误的通胀目标;第三,他们正试图努力恢复自己的信誉。
“我担心,再次出现政策失误的风险相当高,”埃里安表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周二晚间,世界银行发布最新的半年度《全球经济展望》,在上调2023年全球经济预期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美联储加息和欧美银行业危机对发展中经济体造成的危害和风险。
(来源世界银行)
整体而言,世界银行将2023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报告的1.7%提升至2.1%。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预期上修0.2%至0.7%,其中美国的经济增速预期上调0.6%至1.1%,而欧元区的经济预期也从0%上调至0.4%。
最新报告也显著上调了中国经济的预期。据整理,6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上调中国2023年经济增速预期至5.6%,较今年1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的4.3%和4月《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的5.1%均显著提升。
最新报告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速预期上修0.6%至4.0%。除中国外,世界银行也将俄罗斯的2023年经济增速上修3.1%至-0.2%。南非、印度、阿根廷等国的增速预期则出现了下调。
对于经济增速展望,世界银行行长彭安杰(Ajay Banga)也强调“我们必须记住,增长预测只是预测而非必然结果。我们有机会扭转局势,但这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美联储加息最脆弱经济体买单
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也将2024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修0.3%至2.4%,主要原因是发达经济体增速被下修了0.4%。对此,世界银行的副首席经济学家Ayhan Kose将其称为“今年早些时候看到的阳光正在消退,灰色的日子可能就在眼前。”
根据最新的预期,全球65%的经济体在2023年的经济增速,是要低于前一年的,也就是“急剧、同步的全球经济放缓”。许多低收入国家过去十年糟糕的财政管理也令问题更加复杂化。
官方给6月报告起的标题叫做《高利率环境下全球经济危险重重》,也在报告中特意点出美联储政策外溢全球的负面结果。
世界银行表示,虽然迄今为止欧美银行业危机对大多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造成的危害有限,但形势十分危险。在信贷条件收紧的背景下,有四分之一的新兴市场国家已经无法通过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这也给信用度低的发展中国家带来格外严重的影响,世界银行预期这些国家在2023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大致不到一年前水平的一半。
世界银行还进一步分析了美联储加息对新兴市场的影响。报告指出,美联储的鹰派政策,会给发展中经济体带来不利财务影响。对于许多金融市场欠发达的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利率升高使得偿还贷款的利息成本变高,同时如果货币贬值,进口食品的成本也会变得更高。
据悉,世行测算的数据显示,全球最穷的28个经济体,也就是平均年收入低于1000美元的地方,平均债务与GDP的比值从2011年的36%升至67%,利率的进一步走高也将令财务成本居高不下。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作为美股市场上最受关注的股票之一,特斯拉究竟是汽车股,还是科技股,有关于此的争论一直存在。
最新的观点来自华尔街投行Piper Sandler。在该行分析师Alexander Potter看来,特斯拉不应只被视为一只汽车股。
Potter给予了特斯拉股票“买入”评级,并将该股的目标价设定为280美元。这比特斯拉最新收盘价高出25%以上。
特斯拉股价周二收盘上涨1.7%,报221.31美元。该股目前已经连续七天上涨,在此期间累计上涨近19%。
行业数据显示,特斯拉5月份中国产汽车销量约为7.8万辆,高于4月份的约7.6万辆。华尔街预计,特斯拉第二季度交付量约为44.5万辆,高于第一季度的42.3万辆。在这44.5万辆中,约有一半将在中国生产。
单看汽车业务并不便宜
如果仅仅考虑特斯拉汽车业务的潜力,那么该股当前的价格显然并不便宜。
从市值来看,特斯拉目前的市值已经超过了6900亿美元。这几乎是丰田汽车市值的三倍。丰田汽车是全球市值第二高的汽车制造商,也是规模最大、盈利最稳定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从市盈率来看,丰田美国存托凭证(ADR)当前的交易价格约为该股2024年预期业绩的9倍。相比之下,特斯拉的市盈率高达45倍。
当然,特斯拉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2023年的销量预计将达到180万辆左右,较2022年增长约40%。而丰田汽车的年销量近年来一直徘徊在1000万辆左右。
不应仅被视为汽车股
特斯拉看起来是一家正处高速成长中但估值昂贵的汽车公司,但它远不止于此。
Potter在周一晚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其将特斯拉目标价设定在280美元,主要是考虑到该公司新的收入来源。
特斯拉不仅向居民用户销售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存储产品,还销售公用事业规模的电池存储产品。
此外,特斯拉还销售驾驶辅助软件,每台售价高达1.5万美元。以如此高的价格销售一款基于软件的产品,在乘用车行业是独一无二的。
特斯拉正在开发的AI驱动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曾表示,有朝一日这可能成为特斯拉最有价值的部分。
Potter还看到了特斯拉在家用热泵等领域的机会。特斯拉汽车HVAC系统使用热泵,比传统的加热和冷却技术更高效。
Potter对特斯拉汽车业务的估值为每股135美元,市值约为4300亿美元;对特斯拉其余业务(包括软件和能源存储)的估值为每股145美元,市值约为4600亿美元。
根据FactSet的数据,Potter给出的280美元目标价是华尔街较高的预期之一。目前,华尔街投行对该股的平均目标价约为192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周二(6月6日),“ChatGPT之父”、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警告称,人工智能(AI)对人类构成了生存风险,他建议由类似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组织来监督AI。
OpenAI是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开发公司,旗下拥有大语言模型GPT-3以及多模态模型GPT-4等产品。
ChatGPT于去年11月发布,上线两月便拥有了1亿月活跃用户,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今年3月,OpenAI网站的访问人数已达到8.47亿。机构预计,OpenAI将很快成为有史以来月活用户最快达到10亿的网站。
ChatGPT的横空出世引发了科技公司对AI的狂热追捧,同时也加剧了人们对AI失控的担忧。
奥特曼周二表示“世界面临的挑战是,我们将如何管理这些风险,并确保我们仍然能够享受到这些巨大的好处。没人想毁灭世界。”
奥特曼提议设立一个类似于IAEA的组织来监督AI。IAEA成立于1957年,是致力于和平发展核能的独立政府间国际组织。
奥特曼指出,IAEA是一个典范,面对一项非常危险的技术,在设置护栏后,能同时兼顾机遇和安全。
奥特曼在访问阿联酋期间发表了上述言论,作为OpenAI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近来访问了全球多个国家,讨论关于AI的发展前景。
上月底,包括奥特曼在内的超过350名领域的行业高管、专家和教授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他们在信中警告称,AI可能给人类带来灭绝风险。
这封信只有一段话“减轻AI带来的灭绝风险,应该与流行病和核战争等其他社会规模的风险一起,成为全球优先事项。”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华尔街正在上演一幕奇特景象,投资者疯狂追捧科技股之际,对标普500指数前景的悲观情绪却达十年之最。
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数据,对冲基金及其他投机客正在大量累积标普500指数空单,看跌持仓达到2007年以来的高点;与此同时,他们对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100指数的看法截然相反,近几周净做多仓位接近去年底以来最高水平。
安捷资管CEO陈灏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解释了美股投资者“单押”科技股的三点原因加息预期见顶、商业地产危机以及人工智能(AI)炒作。
“单押”科技股
截至2日收盘,道指年初至今仅上涨1.9%,标普500指数累计涨幅为11.5%,纳指涨幅为26.5%,已连续六周实现周线上扬,创2020年1月以来最长连涨纪录,纳斯达克100指数更是暴涨33.0%。
值得一提的是,若剔除市值最高的七大科技巨头的贡献,今年前五个月,标普500指数不涨反跌。以5月为例,少数股票贡献了上月的绝大部分涨幅。据投资机构Bespoke的数据,标普500指数当中市值前十的企业,股价上涨8.9%,而剩下的490只成份股股价则下跌4.3%,令该指数整体微涨0.2%。
据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的公告,截至5月31日,标普500指数前十大权重股依次是苹果、微软、亚马逊、英伟达、谷歌母公司Alphabet A类股和C类股,脸书母公司Meta、伯克希尔哈撒韦B类股、特斯拉以及联合医疗保险。
陈灏告诉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随着通胀上行速度的缓和,投资者已押注利率见顶,预期美联储加息周期大概率会在五六月份结束。历史数据表明,利率见顶后的6~8个月,美联储就会启动降息,此前爆发的硅谷银行危机更是令降息预期升温,故纳指率先上扬,并跑赢其他股指。”
陈灏进一步解释称,美联储激进加息至今,债务成本上升、地产价值缩水、远程办公引发的办公空间需求下降已令商业地产显著承压,面临流动性压力,“上述危机主要影响传统行业,而非新经济行业,故标普500指数跑输纳指。”
而令科技股一枝独秀的第三点原因是害怕错失AI风口的情绪。“近几周,在美国债务上限谈判的不确定性中,投资者试图寻找能够炒作的题材,像AI这类拥抱星辰大海的科技创新,无疑具有想象空间。”陈灏说。
市场分化蕴藏风险
科技股在去年“翻车”之后,重新夺回市场领跑者地位,其中,投资者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趣激增功不可没。
处于狂热中心的芯片制造商英伟达,今年股价已经飙涨1.7倍,助其市值于上周短暂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微软于年初对ChatGPT开发商OpenAI追加百亿美元投资,并升级自家搜索引擎,多项举措令其股价今年大涨近四成。其他大型科技股表现也可圈可点,如Meta股价飙升1.3倍,Alphabet累涨41.3%。
随之而来的,是科技巨头占大盘权重的一再攀升。数据显示,苹果、微软、Alphabet、亚马逊、英伟达和Meta,六家公司占到标普500指数权重的逾四分之一。
陈灏警告称,上述情形存在巨大风险,一旦个别股票急挫,将拖累主要股指震荡。“包括机构和散户在内的许多投资者都会加杠杆去炒作这些科技巨头。以特斯拉为例,去年底今年初,该股股价在很短时间内由200美元腰斩至100美元,对投资者的杀伤力很大。”
嘉盛集团资深市场分析师辛科塔(Fiona Cincotta)也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对科技板块持谨慎态度,“从技术上讲,大型科技股已经超买,投资者再次入场之前需要等待一些价格回调。我认为,不要指望当前的反弹速度和力度能够持续下去。”
对于围绕AI的狂热,她直言,害怕错失的情绪具有相当大的驱动力,相关概念股以如此迅猛态势上涨,不免引发担忧。“我们绝对处于一个炒作时期,需要退后一步,试着了解对新技术寄予的厚望能否真的实现。”辛科塔说。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周一(6月5日),苹果2023年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23)在美国旧金山召开,本次WWDC的口号是“码出新宇宙(Code new worlds)”。
和爆料基本一致,苹果发布了其首款混合现实(MR)头显设备 Vision Pro以及全新的15英寸MacBook Air。此外,苹果各大设备的操作系统均迎来升级。
在WWDC之前,苹果公司股价刷新历史新高,美股开盘一度涨超2%,然而,当Vision Pro的价格公布后,该股价迅速跳水,尾盘一度跌超1%,3499美元的售价显然超出了市场预期,苹果股价周一收跌0.76%。
万众期待的Vision Pro压轴登场,这款产品堪称苹果公司近10年来最重要的一款新产品。苹果花了七年时间来研发Vision Pro,并且多次推迟发布。苹果CEO蒂姆·库克称“这标志着一个旅程的开始。”
Vison Pro同时搭载了M2和全新的R1芯片,R1芯片是苹果公司专门为这款产品研制的芯片,主要负责数据传输。
与苹果的其他设备一样,Vision Pro将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名为vision OS。
据苹果公司介绍,用户可以通过手、眼和声音来控制Vision Pro,这款设备将使用户能够以更身临其境的方式体验电影、电视节目和游戏。
Vision Pro可投射一个巨大的电影屏幕,还可捕捉或播放三维视频。迪士尼CEO罗伯特·伊格尔参加了苹果WWDC23,他在预先录制的视频中表示,一旦Vision Pro发货,迪士尼将为其提供流媒体服务。
在苹果官方的演示视频中,用户可以身临其境般观看《星球大战》等特效大片,还可同时观看多场体育比赛。
除了娱乐功能之外,苹果还展示了Vision Pro在工作环境中的使用。Vision Pro能够投射一个类似于现代桌面的屏幕,以取代电脑显示器,用户可以使用键盘等设备打字。
Vision Pro并不会将用户与外界隔绝,当有人在附近时,Vision Pro会将用户眼睛的图像显示在设备的外部,附近的人会出现在用户的视野。
Vision Pro预计将于2024年初上市,售价为3499美元,明显高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以Meta定于今年秋季发售的Quest 3为例,128GB的定价为499.99美元。即便是定位高端的Quest Pro,其首发价格也“仅为” 1499.99美元。
苹果推出15英寸的MacBook Air
在今天的大会上,首先登场的是15英寸的MacBook Air,这是苹果公司史上最大的MacBook Air,搭载了M2芯片,电池续航最高可达18小时,起售价为1299美元。
15英寸MacBook Air国行版起售价为10499元人民币,6月7日上午9点接受订购,6月13日开始发售。
苹果将去年发布的13英寸MacBook的价格下调了100美元,至1099美元。
苹果推出了新版Mac Pro,配备M2 Ultra芯片,起售价为6999美元,这意味着苹果Mac系列所有产品都完成了向自家芯片的转变。
各大操作系统集体升级
除了新推出的硬件产品外,iPhone、iPad、Mac和Apple Watch等设备也照例迎来了操作系统更新。
在全新的iOS 17系统中,电话、FaceTime和信息功能都进行了更新。苹果推出了名为Near Drop的新功能,Near Drop将允许通过触摸手机来交换联系人方式。
苹果还推出了名为Journal的新款应用程序,将于今年晚些时候登陆iPhone平台,可用于记录用户的日常、音乐、位置、照片和活动。此外,另一新款应用程序“StandBy”可将一台闲置的iPhone转化为一种播放器。
在iPadOS 17系统中,苹果推出了全新的交互式小部件界面和更新后的锁屏功能。
苹果推出全新的macOS Sonoma系统,增加了游戏模式,以改善游戏时的体验。
知名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亮相苹果WWDC23,宣布《死亡搁浅导演剪辑版》将会在今年晚些时候登陆Mac平台。小岛秀夫还表示,未来将会有更多作品在Mac平台上发布。
MacOS Sonoma将配备全新的Safari浏览器,使用更新版本的WebKit引擎作为其核心。
苹果宣布为无线耳机AirPods新增聆听模式Adaptive Audio,用户可根据需要智能调整降噪级别。
苹果在watchOS 10中重新设计了小部件和的大部分的应用程序。
相关报道
“苹果春晚”来了!头显设备起售价3499美元!苹果这场重磅发布会还有哪些看点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