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在最新报告中指出,由于NAND价格已触底,闪存厂商群联目前已看到来自大陆的模组与智能手机客户需求增强,部分客户甚至已接受了30%至35%的价格上涨。
此外,知名分析师分析师郭明錤日前发文称,紧跟三星8月的涨价步伐,美光9月起已开始着手调涨NAND Flash晶圆合约价,涨幅在10%左右。其认为,此举将有助于改善美光下半年获利。
郭明錤补充,DRAM方面,美光有望最快自2023年Q4-2024年Q1起受益于三项趋势英特尔新平台Meteor Lake推动DDR5渗透率加速增长,AI服务器强劲需求推升HBM出货,品牌与处理器厂在设备上推广大模型、有利于DDR/LPDDR规格升级。
在此之前,三星已下令暂停第六代V-NAND成熟型制程产品报价,低于1.6美元者全面停止出货。已有两大厂商私下证实,并表示“先前该产品1.45-1.48的美元低价位,未来不会再出现了”。
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日前报告也指出,近期NAND Flash现货市场颗粒报价受到晶圆合约价成功拉涨消息带动,部分品项出现较积极询价需求。
8月下旬NAND Flash原厂进一步与部分中国指标模组厂议定新一笔晶圆订单,并成功拉抬512Gb晶圆合约价,涨幅约10%,其他原厂亦跟进将同级产品价格提升,显现原厂不愿再低价成交,从而带动晶圆现货市场近期出现短期涨势。
由于NAND Flash晶圆涨价、带来成本提升压力,模组厂近期也纷纷释出调涨终端产品的意向,主要体现在SSD产品方面,金士顿、Phison等模组厂近期亦回归官方价格来进行交易,不再开放客户另议以低价成交。
金士顿还表示,由于产品价格便宜,从8月起拒绝客户降价,并会重建部分NAND库存。
一线存储厂相继减产 NAND Flash调整周期尾声将至
存储行业寒风呼啸已久,推进库存去化、供需平衡,都离不开供应商对产能的控制。三星、SK海力士、美光均计划减产NAND Flash。
其中,三星已制定生产计划,目标年底NAND库存正常化(6-8周水平)。今年年初,三星NAND库存水位超过20周,最高一度飙升至28周,但最近已降至18周。据悉,三星下半年的晶圆投入量将较上半年减少10%,目前公司减产的主要目标是128层第6代V-NAND(V6),该产品库存较多。
TrendForce数据则显示,三星最初减产幅度为25%,第四季可能扩大到35%,代表目前市况供过于求压力仍大。原厂若不积极应对,即便下半年需求会温和复苏,NAND Flash相关产品价格要落底反弹也有困难。因此,目前一线NAND Flash原厂均积极减产控制供给,力求止跌,避免价格持续破底。
展望2024年,TrendForce预期2024年存储器原厂对于DRAM与NAND Flash的减产策略仍将延续,尤其以亏损严重的NAND Flash更为明确。预估2024上半年,消费电子市场需求能见度仍不明朗,通用型服务器的资本支出仍受到AI服务器排挤、显得相对需求疲弱,有鉴于2023年基期已低,加上部分存储器产品价格已来到相对低点,预估DRAM及NAND Flash需求位元同比增幅分别有13.0%及16.0%。
方正证券指出,供给端加速收缩、限制低价供应,进一步巩固NAND Flash晶圆价格上涨趋势。分析师预计,随着2023年下半年国内手机品牌陆续推出新品、PC需求复苏以及iPhone15即将发布,原厂出货压力将逐步缓解,NAND Flash调整周期尾声将至。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的最新研究发现,央行加息至少会在12年内减少潜在的经济产出,这与传统的国民经济理论相反,后者假定政策在长期内保持中性。
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的研究人员scar Jordà和Sanjay R. Singh,以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教授Alan M. Taylor周二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我们发现,这些长期影响主要是通过投资决策产生的,而这些投资决策最终会导致生产率和资本存量低于没有政策干预下的水平。”
“在一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紧缩后,这些生产率效应至少会持续12年。”他们补充道。
据悉,经济学家们利用汇率与较大经济体货币挂钩的较小经济体的历史数据,研究产出的组成部分(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如何对外部驱动的利率变化做出反应。
他们发现,在其他所有经济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冲击“会比人们普遍认为的更持久地减缓经济活动的步伐”。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利率上调1%,12年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较利率未调整的情况低5%左右。
此外,经济学家们还研究了央行是否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长期提升经济能力,结果他们发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就是说,央行可能无法通过让经济火热运行来消除对经济潜力的长期影响。”
近年来,世界各国央行已经启动了几十年来最激进的加息周期,以试图冷却通胀。随着新冠病毒大流行离我们渐渐远去,目前的通胀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疫情后过度需求推动的。
显而易见的是,这项分析对货币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挑战,他们希望在让通胀处于低位并保持稳定的同时,让经济发挥增长潜力。
研究人员们指出,“利率的变化可能会对潜在增长产生意想不到的持续影响,最终可能会使政策校准变得复杂。”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根据Arm周二(9月6日)提交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文件,苹果已与Arm就芯片技术签署了一项“延续至2040年以后”的新协议。
周二,Arm公布了每股ADS(美国存托股)的定价,47-51美元之间。就算按照47美元的发行价来计算,此次IPO仍将是今年全球规模最大的IPO。预计在发行后,Arm公司的估值将在520亿美元左右。
延长与苹果的合作
Arm公司的芯片设计技术支撑着全球大多数智能手机,大多数智能手机计算架构背后的知识产权都归Arm所有。其大客户包含了苹果、三星电子、英伟达、英特尔等知名公司。
据悉,苹果在为iPhone、iPad和Mac设计定制芯片的过程中使用了Arm的技术。
Arm于周二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开提交上市有关的F-1表格的注册声明。
根据声明,该公司已与苹果公司达成一项延长至2040年之后的新版长期协议,继续其与苹果的长期合作关系,并使苹果能够使用Arm架构。
事实上,这两家公司是有渊源的。1990年Arm公司成立,苹果是共同创建Arm的首批公司之一;之后在1993年,苹果发布了使用Arm处理器芯片的“牛顿(Newton)”掌上电脑;再后来,“牛顿”虽然失败了,但Arm继续在手机芯片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它设计的芯片功耗低,有助于更长时间的电池续航。
各路巨头云集
据此前报道称,软银集团已将苹果、英伟达、英特尔、三星电子等公司安排为Arm美国IPO的战略投资者。这些公司将认购达7.35亿美元的Arm股票。
虽然这些投资量可能不会完全兑现,但是这些公司正在考虑投资的事实突显了Arm的重要性。
英伟达曾试图收购Arm,但最终未能成功,不过这丝毫不影响英伟达CEO黄仁勋对这家芯片设计公司的喜爱。黄仁勋在Arm IPO的网上路演中依旧对Arm大加赞赏。
黄仁勋穿着他标志性的皮夹克在预先录制的路演视频中称,“Arm是一家非同凡响的公司,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有多喜欢这家公司、这个平台、这个特许经营权和世界级的管理团队。”
黄仁勋还补充道,英伟达正在与Arm合作开发一个新的云数据中心生态系统。
此外,芯片制造商联发科也是Arm的外部推动者之一。联科发副董事长兼CEO蔡力行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更多基于两家公司技术的产品出现。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美股周二收跌,原油价格攀升令股指承压。本周市场关注CPI通胀数据。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与美银警告美国经济增长可能弱于预期,美股估值太乐观。
三大股指大部分时间在小幅上涨和下跌之间摇摆不定,最终收跌。截至收盘,道指跌幅为0.56%;纳指跌幅为0.08%;标普500指数跌幅为0.42%。
显然国际原油价格的走高拖累了美股走势。在早盘阶段,沙特宣布将每日100万桶的石油减产措施延长至2023年年底,俄罗斯也将延长每日30万桶的石油出口削减至12月底。
这一消息使美、布两油一度涨超2%,还提振了美股能源板块,西方石油OXY涨2.49%,EOG能源涨1.84%。不过我们要清楚较高的能源价格可能不利于美联储控制通胀,美国国债收益率、美元指数也会大幅上升,令风险资产承压。
基准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升至4.267%。作为交易员短期通胀预期的粗略指标,2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攀升至4.966%。
抄底特斯拉
虽然今天美股整体表现差强人意,但是特斯拉是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在周末,我花费了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对特斯拉的回调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也探讨了它是否是一个抄底的机会。
文章回顾:特斯拉新款车引发暴跌?是否是炒底机会?https://mp.weixin.qq.com/s/_S-
根据我们美股大数据的情报,虽然新款Model 3的价格没有那么亲民,但是特新款Model 3获得了非常多的订单,这是一个利好。所以这周一开盘我们立即提醒VIP社区,买入特斯拉价格在250美元。
同时期权也买入了特斯拉周五到期的看涨期权。
今天特斯拉大涨5%,我们的看涨期权也一度暴涨83%,从1.88 涨到 3.3美元。
技术面上:特斯拉刚走完波浪理论5浪里面的第4浪,正在开始走第5浪。后市还需要机构放出更多消息去配合走势,才能走完。
今天这波上涨背后,还有一个原因是:
中国乘用车协会(CPCA)的数据显示,特斯拉8月份在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交付量为84,159辆,同比增长9.3%,比7月份(当时其上海工厂暂时关闭进行重组)增长31%。当然数据增长的原因可能是得益于特斯拉最近的价格调整以及对Model 3的补贴。此外,特斯拉在美开放城市街道自动驾驶功能,该功能可让车辆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自动驾驶。
今年到目前为止,特斯拉已在中国生产了约 625,000 辆电动汽车,高于 2022 年前 7 个月的约 400,000 辆,因为工厂产能的扩大和疫情限制的放松有助于提高产量。
9月是美股最疲软的月份
在经历显现疲态但仍坚挺的夏季行情后,美股多头惴惴不安地踏入9月,这个历来美股最疲软的月份。
根据 CRFA Research 统计,自 1945 年以来,由大型股组成的标普 500 指数 9 月平均报酬率为 - 0.73%,是一年中最差的月份。对标普来说,这也是跌比涨更常见的唯一一个月分,胜率只有 44%。
对科技股为重的那斯达克综合指数而言,9 月也不让人期待,因 9 月是该指数自 1971 年以来,唯一一个报酬率为负值的月份。数据显示,那斯达克历年 9 月上涨几率也仅 52%,平均报酬率为 - 0.86%。
CRFA Research 首席投资策略师 Sam Stovall 说:「从 9 月的绩效来看,我们提醒投资人做好准备,因应标普 500 和纳指9 月可能令人失望的表现。」
那么,今年9月美股表现能否打破魔咒?
研究机构Topdown Charts分析师托马斯表示:“总体而言,8月的抛售无疑是一种‘健康的修正’,但与此同时,如果能够清除一些明显的泡沫和一致看涨情绪,调整可能会更充分。”
投资者将在美联储9月证策会议之前仔细研读经济报告,包括新的通胀报告。美联储货币证策决策者将从9月19日开始举行为期两天的会议,并于9月20日宣布利率决定。
主要指数在上周均突破了各自的50日移动平均线,这被许多投资者视为短期积极势头的迹象。
大选年前一年的 9 月不见得差
但 Fundstrat Global Advisors 技术策略主管 Mark Newton 有不同看法,他表示,9 月可能不见得像许多投资人想象的差。
自 1935 年迄今,每逢美国总统大选年的前一年,9 月上半个月通常会比下半个月好。同时,虽然 9 月在大选年前一年的报酬率中位数只有 - 0.04%,但平均回报率却是正值的 0.2%。
Newton 认为今年 9 月股市下跌发生的几率「较低」,因为从技术面来看,股市涨势应该已经展开。
Newton 指出,首先,股市信心从 7 月底的看多,到最近几周大幅下滑,这已为 9 月股市疲软提供缓冲。根据每周统计的 AAII 投资人信心调查,看多情绪已经下降,连续两周低于平均水平。
当市场信心过于充足,可能促使一些投资人采取反向观点,因为当美股市上的每个人都过于乐观,通常就是卖出的好时机。如果调查显示市场信心过于低落,反向投资人反而会预期股市将向上行。
年内最大的IPO——软银集团旗下Arm即将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科技巨头苹果、英伟达、英特尔、三星都将成为Arm此次IPO的战略投资者。
多方消息称,软银集团已将Arm大客户苹果、英伟达、英特尔、三星电子等,安排为Arm美国IPO的战略投资者,投资方还包括AMD、谷歌、新思科技等,将分别认购2500万美元至1亿美元的Arm股票。
“几个月来,软银一直在与Arm的合作伙伴进行讨论,但这些计划现在才刚刚敲定。”不过,Arm将于本周开始路演,随着IPO时间的临近,相关细节会发生变化。
据此前报道,Arm考虑在9月13日对其股票进行定价,并于次日开始交易。Arm预计将通过此次IPO筹集50亿美元至70亿美元的资金。也有消息表示,Arm发行价将在47美元至51美元之间,估值在500亿美元至540亿美元之间。
Arm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知识产权(IP)提供商,全球科技领域最重要的公司之一。官网资料显示,包括苹果iPhone以及安卓机在内,全球95%的智能手机都采用了Arm架构。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软银集团以320亿美元收购了Arm,拉开了愿景基金“帷幕”。但短短几年时间,愿景基金投资组合陷入亏损。
2020年,软银集团曾计划以400亿美元的价格将Arm出售给英伟达,但因Arm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芯片IP设计供应商,归属问题牵扯到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最终出售方案因监管部门的反对而“流产”。
2022年,随着全球科技股暴跌与日元贬值,愿景基金投资收益进一步恶化,软银集团在录得公司成立以来最大幅度单季亏损后,流动性诉求高涨,开始大规模出售旗下各类资产。去年在出售9%的阿里巴巴股票套现345亿美元后,软银集团当前最大的股权投资资产为占比达16%的Arm。
也就是说Arm若能成功上市,将极大地改善软银集团及愿景基金的财务状况。于是,软银集团以及创始人孙正义开始着重推动Arm的上市计划,并于今年4月向美国监管部门递交IPO申请。
此次Arm成功上市,将成为今年全球最大规模的IPO。届时,Arm也将成为科技史上第三大IPO,仅次于2014年阿里巴巴250亿美元的IPO,以及2012年Meta Platforms Inc.(脸书母公司)160亿美元的IPO。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巴克莱将甲骨文(ORCL)的评级从“持股观望”上调至“增持”,并将目标价从126美元上调至150美元,理由是“持续多年的增长故事”。巴克莱分析师Raimo Lenschow认为,更好的软件即服务(SaaS)和甲骨文云基础设施(OCI)的持续积极组合效应,将抵消部分增长较低的业务的影响,从而带来多年的高利润率稳健增长机会。Lenschow表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兴人工智能(AI)工作负载推动的甲骨文云基础设施将成为数据库和整体故事的关键。”
Lenschow补充说,过去几年,甲骨文的Fusion、NetSuite和OCI等产品不断向云端转移,帮助公司实现了增长,预计这一趋势可以保持下去,“因为积极的组合效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三项业务在总营收中所占的比例仍然不到25%。
此外,Lenschow还指出,鉴于OCI与英伟达的“密切关系”,以及OCI是首批使用英伟达软件即服务产品的云服务提供商之一,OCI应该会从人工智能工作负载中受益。
Lenschow表示:“因此,我们认为投资者的兴趣足以继续下去。”
总体而言,华尔街分析师予甲骨文“买入”评级。
AMD的CEO Lisa Su 出席投行高盛的 Communacopia + 科技大会
她称:传统数据中心的支出转移,关键在于数据中心市场仍然很有吸引力。今年,由于新冠的大量采购,市场稍有回落。
展望未来,我认为通用计算和人工智能将保持良好的平衡。
更重要的是效率。直流电的空间和功率都非常宝贵。我们提供高效的计算。我们自己的分析表明,加速器市场将是一个非常大的 TAM, CPU 不会消失,尤其是高效 CPU。相关个股 NVDA 英伟达
周一,在减产预期的推动下,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涨至88.90美元,WTI原油价格则一度触及去年11月以来的最高盘中水平。
国际能源署(IEA)8月曾预测,由于强劲的航空旅行、发电需求以及中国石油化工活动,今年全球需求将创下历史新高。今年的需求可能增长220万桶/日,至1.022亿桶/日。
在经历了上半年的低迷之后,原油市场的命运自下半年以来大幅改善,并且显示出市场供需重新趋紧的迹象。自6月底以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已飙升近四分之一,原因是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和其他产油国大幅减产,导致产量减少,同时更广泛的经济数据与金融市场反映出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衰退风险降低。与此同时,石油行业知名人士认为,中国的原油需求很强劲,再加上供应方面的限制因素,油价仍有进一步上升空间。
需求旺盛:中美能源消费强劲
资深欧佩克观察员、Black Gold Investors LLC对冲基金经理Gary Ross表示,由于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欧佩克+(OPEC+)的限制供应,油价仍有上行空间。他周一表示,中国国内航班已经恢复到疫情前110%的水平,而且长途公路旅行仍以汽油动力汽车为主。他说:“航空燃油需求将大幅增加,仅在中国的需求增幅就可能达到每天50万桶的水平。”
自6月底以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已飙升近四分之一,原因是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和其他产油国大幅减产,导致产量减少,同时更广泛的经济数据与金融市场反映出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衰退风险降低。Ross表示,布伦特原油今年底可能在90-100美元/桶区间交投。
Ross指出,去年第四季度,中国国内航班数量约为2019年疫情前水平的75%至80%,现在已经回到110%,而国际航班已经从非常低的水平反弹至75%左右。Ross还指出,中国的公路旅游市场看起来也很乐观。他表示:“今年夏季中国的汽油销量绝对惊人。驾车需求非常旺盛,同比增速将是惊人的。”
虽然电动汽车的大量使用可能会减少汽油的使用,但Ross称:“对于长途公路旅行,司机似乎仍然使用传统燃油车而不是电动车。所以我认为中国的需求还没有达到峰值。”中国的原油进口在上半年是一个相对的亮点,预计今年的需求增长将占到全球总量的40%。据中石化称,下半年航空燃油消耗量可能较上年同期增长90%。国际能源署(IEA)8月曾预测,由于强劲的航空旅行、发电需求以及中国石油化工活动,今年全球需求将创下历史新高。今年的需求可能增长220万桶/日,至1.022亿桶/日。
此外,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最新数据修订,美国5和6月的石油需求达到了疫情前的水平。数据显示,6月份美国的原油消费量达到了每天2070万桶,为五年来同期的最高水平。这主要受到了石化过程中使用的液化天然气消费量创下的夏季纪录推动。另外,美国司机在6月份每天消耗了928万桶汽油,略高于之前的估计,但仍然远低于疫情前的水平。这项数据的发布标志着美国石油消费量连续第四次上调,这一迹象,显示整体石油需求比之前预期的要好。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软着陆”预期最近升温,最近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美国劳动力市场未受到降通胀的过度损害,这对美国整体消费支出的健康增长有较强的支撑,因此,市场逐步定价美国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升高,这意味着美国经济的韧性将使得油价获得进一步的支撑。
供应限制因素频现:减产、投资不足、库存下降以及天气问题
沙特阿拉伯原油出口量在8月份急剧下降,此前该国和俄罗斯领导了欧佩克+联盟通过遏制原油产量的方式以提振油价。机构汇编的数据显示,统计机构观测到的沙特原油流量降至约560万桶/日,为2021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对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大多数主要目的地的出货量暴跌至多年来的最低点。相比之下,7月份经过修正后的出口量为630万桶。
在沙特和俄罗斯领导下,欧佩克+正在大幅限制原油供应量,以支撑市场,尤其是在主要的亚洲石油消费国出现需求低迷迹象的情况下。自7月以来,沙特阿拉伯已承诺在现有限制措施的基础上,实施每日100万桶的单方面减产。数据显示,8月份沙特对日本和韩国的出口降至2017年开始追踪这项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向西方的出口量也在大幅下降,机构观察到的运往美国的原油日运量仅为8.1万桶,为至少6年来的最低水平。
石油期权交易商们对近期油价持续飙升表现出信心,支撑了原油价格将向100美元/桶反弹的押注。Trafigura石油交易联席主管Ben Luckock称:“欧佩克+将以价格为导向。我认为他们将在今年年底前持续缩减生产规模。”
其次,Luckock表示,随着利率上升和投资不足挤压市场,油价可能会飙升。Luckock表示市场普遍认为,油价将维持在当前水平附近,但市场"比看起来更脆弱"。在欧佩克+主要产油国减少供应后,布伦特原油价格接近90美元/桶,这一限制可能会进一步持续下去。他周一表示:“一个原因是对新石油生产的投资不足。加上更高的利率,这使得储存石油的成本更高,这意味着系统中没有太多的闲置或弹性。综上所述,原油市场很容易受到价格飙升的影响。”
Vitol集团首席执行官Russell Hardy当天早些时候表示,欧佩克+的减产已经取得了成功。俄罗斯副总理Alexander Novak上周表示,俄罗斯已与欧佩克盟友就进一步减产措施达成一致。交易员和分析人士还预计,沙特阿拉伯将把减产延长至10月份。
Luckock还指出,世界各地的恶劣天气,特别是高温,对炼油厂和工厂的运行可靠性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以今年夏天意大利和美国的情况为例,阐述了当地电力中断如何对全球产品油供应和价格产生连锁反应。他说:“我们今年看到的极端天气状况确实是个大问题。高温给欧洲和美国的炼油厂带来了巨大的问题,造成了更多的停电和更难解决的问题。”
Ross也表示,如果欧佩克+延长100万桶/日的减产措施,大量库存将会减少;而且产品油市场可能会吃紧,原因是今年出现了大量计划外供应中断,从美国的冻产到法国的罢工,再到热浪引发的问题。
此外,全球石油库存下跌也降低布油价格下滑风险。高盛认为,高于预期的库存给油价带来下行的风险较小。OCED的8月商业库存较先前预估减少3000万桶。高盛估计,OCED商业库存约占全球逾90亿桶库存的三分之一。高盛分析师此前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油价表现优于预期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市场继续反映出相当大的赤字。”他们补充称,这缓和了他们之前所说的“库存持续高于预期”的看跌风险。高盛表示,自6月底以来,炼油厂开工量增加使美国和亚洲原油库存分别减少了2100万桶和1100万桶。
加上非OCED国家石油库存本月减少5000万桶,以及沙特阿拉伯主导的库存减少2000万桶,全球石油库存本月迄今已减少8000万桶。高盛表示,随着“沙特重申减产承诺,并明显愿意延长甚至深化减产”,欧佩克+(OPEC+)供应长期走低对油价构成的另一个看涨风险也在增加。高盛分析师称:“如果沙特设想一个更激进的价格目标,沙特的产量很可能会在更长时间内保持在目前日均900万桶的低位。”
其中,分析师表示,由于创纪录的需求、生产商减产、期货走弱以及储存成本上升导致原油库存减少,美国原油库存目前已降至今年最低水平,而且很有可能进一步萎缩。分析师称,预计原油市场的紧张局面将持续到2024年,并给全球油价增加上涨压力。最近就有迹象显示油价面临上行压力:上周美国库存减少了1060万桶,创下自2022年12月4.2065亿桶以来的最低水平。
对冲基金买入原油期货,华尔街大行唱高油价
随着库存下降,投资组合投资者对美国原油价格前景的悲观情绪有所缓解。在截至8月29日的七个交易日里,对冲基金和其他基金经理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和洲际交易所购买了相当于1900万桶的美国原油期货和期权合约。因此,这些基金持有的WTI原油净头寸从6月27日的低点4600万桶(历史第二低)上升至目前的1.53亿桶(2013年以来所有周水平的第14百分位)。
看涨多头头寸与看跌空头头寸的比例从1.27:1攀升至2.7:1(第25位百分位)。纽约商品交易所WTI原油期货合约空头仓位从1.36亿桶降至仅4900万桶。WTI空头的减少恰逢美国原油库存急剧减少(减少2900万桶),特别是在纽约商品交易所俄克拉荷马州库欣(Cushing)交割点附近(减少1400万桶)。8月25日,美国商业原油库存总量已降至10年前的平均水平,而库欣的库存已减少至比平均水平低近30%。此外,总体而言,鉴于全球汽油(尤其是柴油)库存较低,对冲基金对成品油仍较为看好。
能源技术公司Enverus的高级副总裁Al Salazar表示:“原油价格已经接近2022年的水平,并且,我认为下半年不会有任何(供应)增长。(布伦特原油)达到每桶100美元轻而易举。”
国际大行瑞银集团近期也发布研报称,大幅反弹的国际油价仍有上行空间。瑞银预计在12月底之前,国际油价基准——布伦特原油价格将触及95美元/桶,WTI原油价格将升至91美元/桶,之前的预测分别为90美元/桶和85美元/桶。随着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齐力将减产协议延长至9月,瑞银预计全球原油市场9月份将超过150万桶/日的供应缺口。
其他华尔街大行近期也正唱高油价。高盛策略师们最近重申了他们的预测,即预计到12月布伦特原油价格将升至每桶93美元。摩根大通近日预测,到9月份布伦特原油价格可能达到90美元。美国银行全球大宗商品研究团队近期重申明年初每桶90美元的布伦特原油目标价格预期。
在美联储似乎决心在一段时间内维持高利率的情况下,5%以上的利率正继续吸引着投资者。上周,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再度创下了历史新高。
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的数据,截至8月30日的一周内,约有140亿美元涌入货币市场基金,使得这类基金总的资产规模进一步达到了5.58万亿美元,这是自1992年首次收集该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
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的持续膨胀,本身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一组鲜明的对比就显示,与美联储启动本轮加息周期之前相比,短短一年半时间里,美国货币基金的买家获得的收益率翻了逾250倍。根据Crane Data数据, 在2022年2月,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持有者赚取的平均利息仅为0.02%,而截至今年7月31日,这一数字已达到了5.08%。
然而,对于过去一年一直在努力留住储户的银行来说,这一现象无疑不是什么好消息,特别是在今春三家较大规模的区域性银行倒闭之后。
美联储的数据显示,自1月初以来,美国所有银行的存款规模已减少了3710亿美元,而货币市场基金则增加了逾7690亿美元。虽然这些资金外流在夏季有所减缓,但自6月底以来,大型银行的存款仍在减少。
最大的外逃风险仍然来自富裕客户。数据提供商Curinos的数据显示,今年到7月份为止,财富管理和企业账户的存款都下降了近13%,尽管这两个类型账户的存款在7月份已逐渐趋于稳定。
相比之下,大众市场消费者的存款账户仅下降了1.8%。
Janney Montgomery Scott银行分析师Tim Coffey表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令人担忧的银行客户是流动性很强的高净值客户,最不令人担忧的则是余额较少、收入较低的家庭。
银行股颓势再现
为留住这些储户而展开的激烈竞争,是银行业如今面临的众多挑战之一,高利率、融资成本上升和利润率下降,正使银行业备受煎熬。
最近几周,穆迪和标普全球已经分别下调了一些中型贷款机构的信用评级。规模较大的贷款机构还面临监管机构提出的新资本金要求,即预留更多的资本,并在某些情况下发行更多的长期债务,以吸收潜在的损失。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信用卡债务和拖欠债务的增加,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导致更多的坏账损失。
这些都已经再度反映在了银行股的股价上。
行情数据显示,美国银行股在刚刚过去的8月,录得了自今年3月(该行业动荡最严重时期)以来最糟糕的月度表现。KBW纳斯达克银行指数在当月一度最多下跌了8%,KBW纳斯达克地区银行指数下跌了9%。
标普全球在上个月表示,许多储户已“将资金转入了高息账户,增加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存款的减少还挤压了许多银行的流动性,而占银行流动性很大一部分的证券价值却在下降。
Piper Sandler银行分析师Scott Sieffers指出,“如果你是一家银行,而你提供的利率没有竞争力,那么就一定会面临存款外逃的风险。”
8月中旬,美国银行业四大巨头——摩根大通、富国银行、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已纷纷推出了最新的短期大额存单(CD)“特价”,以保持利率竞争力。摩根大通为6个月的CD提供了高达5%的年化收益率。
LendingTree跟踪银行利率的高级分析师Ken Tumin表示,这一上调利率的做法,显然将增加那些无法做出类似回应的中小银行的压力。
“中小银行肯定会受到挤压,”Tumin称。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俄罗斯又有突发事件!
近日,俄罗斯顶尖火箭科学家维塔利·梅尔尼科夫不幸因中毒身亡。有报道称,梅尔尼科夫疑似因误食毒蘑菇而身亡,但其死亡的具体情况目前尚未得到“官方证实”。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经济学人的报道,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已经通过了一年之久,如果按计划进行,到2025年,美国芯片工厂将生产出全球18%的尖端芯片。但是目前,美国政府5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00亿元)的补贴计划至今还没有分配任何资金。
另据环球网援引法新社报道,9月1日,刚果(金)一运载黄金车队遇袭,造成4人死亡,包括两名中国公民。
俄罗斯顶尖火箭科学家中毒身亡
据红星新闻报道,现年77岁的梅尔尼科夫是航天器制造商俄罗斯能源公司(RSC Energy)火箭和太空系统部门的负责人,这家公司是此前撞月坠毁的俄“月球-25”号探测器的制造商。自2008年以来,梅尔尼科夫同时在俄罗斯航天局下属的科罗廖夫国家航空航天研究所担任首席研究员,发表了291篇科学论文,被认为是俄罗斯最顶尖的太空科学家之一。近期,梅尔尼科夫成为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的教授,并在该校任教。
据报道,梅尔尼科夫中毒的原因是在莫斯科附近的森林度假时采集并误食了毒蘑菇。其家人讲述,梅尔尼科夫8月9日在居住的度假别墅附近的森林里采摘了一些蘑菇;10日下午,他把它们煮来当晚餐吃了,随后便开始感到不适。
当晚,梅尔尼科夫立刻返回莫斯科的公寓,并陆续出现低血压和脱水等中毒的迹象。他的家人在第二天早上6点叫来救护车,但他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了。
此后20天,梅尔尼科夫一直在莫斯科斯克利福索夫斯基研究所毒理学部住院治疗。但中毒导致这位科学家的肾脏衰竭,病情每天都在恶化。在与“严重中毒”抗争了长达20天后,医生依然没能挽救梅尔尼科夫的生命。8月30日,他的家人从医院得知了梅尔尼科夫的死讯。
报道称,医生推测梅尔尼科夫是因误食蘑菇而中毒,但其死亡的具体情况尚未得到“官方证实”。
美国政府527亿美元的芯片补贴至今未出钱
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已经通过了一年之久。不过,美国政府527亿美元的补贴计划至今还没有分配任何资金。
根据经济学人的报道,如果按计划进行,到2025年,美国芯片工厂将生产出全球18%的尖端芯片。目前,美国的芯片制造商们遇到了三重挑战
首先是资金未到位。美国政府527亿美元的补贴计划至今还没有分配任何资金。而半导体企业建厂往往规模浩大,很多芯片公司哪怕已经有了规划,找到了建筑商,也无法破土动工,只能暂停建厂。
其次是人才短缺。研究发现,由于缺乏教育培训计划和资金,到2030年,美国可能有6.7万个工作岗位会出现空缺,包括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等。
另外,宏观上处于产业下行周期。经济学人指出,芯片行业已经从疫情时期的供应短缺转变为供大于求。包括台积电、英特尔和三星在二季度都报告了营收同比下降,部分原因就和供应过剩相关。
美国2022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了《芯片与科学法案》。这标志着这一法案经过了近三年的“扯皮”之后,正式成为美国法律。该法案打着“增强美国竞争力”的旗号,以“竞争”之名行“遏制公平竞争”之实,充斥着冷战零和思维。
《芯片与科学法案》将在5年内投资2800亿美元,为美国半导体研发、制造以及劳动力发展提供527亿美元的政府补贴,其中390亿美元用于半导体制造业的激励措施,20亿美元用于汽车和国防系统使用的传统芯片,在美国建立芯片工厂的企业将获得25%的减税。此外,该法案还将为科学研究提供约2000亿美元的资金,投资目标领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无线通信和精准农业等。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去年7月29日曾表示,法案对美本土芯片产业提供巨额补贴,是典型的差异化产业扶持政策。部分条款限制有关企业在华正常经贸与投资活动,将会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造成扭曲,对国际贸易造成扰乱。中方将继续关注法案的进展和实施情况,必要时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今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发声明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 ,该法案为美国的半导体生产、研发和劳动力发展提供了527亿美元的补贴,大型芯片公司已经宣布在半导体和电子产品制造领域投资1660亿美元。美国商务部当天表示,已经有超过470家公司表示希望能获得美国政府的半导体补贴资金。
刚果(金)一运载黄金车队遇袭
据环球网援引法新社报道,刚果(金)南基伍省菲兹地区官员披露,一支运送黄金的车队9月1日遭到袭击,造成4人死亡,包括两名中国公民。
报道称,南基伍省菲兹地区官员卡隆吉表示,此次袭击针对一支运送黄金、由四车组成的车队,袭击者“偷走了一些黄金,并将其带入丛林”。袭击造成两名中国公民死亡,另外两名死者是来自刚果(金)的一名士兵和一名司机。
报道说,卡隆吉还称,在此次袭击中,还有3人受伤,他们分别是一名中国矿工,以及刚果(金)的一名士兵和一名矿工。截至发稿,尚未看到中国使馆回应此消息。
法新社称,南基伍省是武装分子多次发动袭击的地方,当地频发暴力冲突。中国使馆多次提醒在刚境内中国公民和中资机构充分认识当前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坚决杜绝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密切关注当地安全形势,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以最高标准加大安保投入,统筹好安全保障和生产经营。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