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希尔哈撒韦(BRK.A.US)公布的第三季度业绩显示,营收769.34亿美元,同比增长9%,去年同期为705.83亿美元;归属于股东的净亏损为26.88亿美元,二季度亏损437.6亿美元,去年年同期净利润为103.44亿美元;第三季度每股A类股亏损1832美元,而上年同期收益为6832美元;第三季度投资和衍生品净亏损104亿美元,而二季度亏损53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38.8亿美元;第三季度营业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20%至77.6亿美元。
该公司第三季度耗资10.5亿美元回购股票,第二季度回购额为10亿美元,前三个季度回购额为52.5亿美元。
截至2022年9月30日,该公司持有约1090亿美元的现金和短期证券,高于截至6月30日持有的1054亿美元。
截至2022年9月30日,该公司股权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为3062亿美元,而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3507亿美元。约73%的总公允价值集中在五家公司——持有美国运通(AXP.US ) 的价值达205亿美元;苹果 ( AAPL.US )为1265亿美元;美国银行 (BAC.US ) 为312亿美元;可口可乐 ( KO.US )为224亿美元和雪佛龙 ( CVS.US )为244亿美元。此外,持有的卡夫亨氏(KHC.US)的价值为109亿美元,西方石油( OXY.US )的价值为119亿美元。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道指涨1.26%,纳指涨1.28%,标普500指数涨1.36%。
中概狂欢!热门中概股四连涨!哔哩哔哩涨近23%。
“双11”大促前半个多月,一向对直播带货克制的B站突然动作加速:在首页直播频道上线购物专区,正式上线直播电商购物分区,推出双十一活动的同时,还发起了“直播电商UP主招募激励计划”——想在B站卖货,最低门槛只要求年满18岁、粉丝数达到1000,近四年有过直播记录。
B站终于开始进军直播电商,迅速引来行业关注——这是B站第一次参加双十一直播电商混战。
但事实上UP主向直播带货领域转型不易,不只创作者深有其感,就连B站也迟迟未找到诀窍。后者在直播电商迟缓的动作、犹豫的态度、由直播业务部门而非电商部门分管,便是最直接证明。
这些年,B站为摆脱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困扰,一直在游戏、广告、增值服务、电商等多渠道同步探索。不过,也有接近B站的知情人士告诉连线Insight:“直播带货已经从B站赛马机制中跑了出来,会是B站这几年着重发展的业务。”
直播带货的风,最终能否在B站吹起来仍是未知数,但这是留住UP主、向投资人讲新故事的良药,B站还得想办法突围。
三家造车新势力同样大涨,蔚来汽车涨近18%,小鹏汽车涨近15%,理想汽车涨超9%。
在刚刚过去的十月,蔚来、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纷纷被挤出了造车新势力销量榜前三。蔚来的交付量相对稳定,以10,059辆排到了第四名。理想汽车仅比蔚来少卖了7辆车,位列第五名。小鹏汽车则出现销量同比“腰折”的情况,以5,101辆的数据掉至第七名。
此外,欧洲知名长线投资机构柏基投资近日公布了三季度持仓情况:减持理想,增持蔚来,清仓京东和哔哩哔哩。
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柏基投资的中概股组合中前五名分别为:拼多多(PDD)(第12名)、蔚来汽车(NIO)(第16名)、百度(BIDU)(第74名)、理想汽车(LI)(第102名)和腾讯音乐(TME)(第105名)。
(数据来源:Whalewisdom)
根据数据,截至2022年6月30日,柏基投资为拼多多的第一大机构投资者。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柏基投资对拼多多进行了增持操作,增持11万股。此次增持后,拼多多成为柏基投资第十二大持仓股,并是其持有最多的中概股。柏基投资目前持有约为17.65亿美元市值的拼多多股票,占其组合的1.82%。
受百度第二季度营收下滑等影响,柏基投资在第三季度对百度的投资进行了大幅缩减,但作为老牌互联网企业巨头,持仓基数仍然较大。
根据数据,截至2022年6月30日,柏基投资为腾讯音乐的第三大机构投资者。截至三季度末,柏基投资已增持32万股腾讯音乐。增持后,柏基投资持有约为1.28亿美元市值的腾讯音乐股票,占其组合的0.13%。
柏基投资在本季度也调整了其新能源汽车中概股的持仓。在第三季度末,柏基投资大幅减持理想汽车的股票,减持数为703万股,转向增持蔚来汽车5万股,使得蔚来汽车成为柏基投资的中概股中第二大重仓股。
其他中概股涨跌情况,满帮涨超12%,爱奇艺涨超11%,京东、百度涨超9%,拼多多涨超8%,唯品会、阿里巴巴涨超7%,网易、腾讯音乐涨超5%,微博、富途控股、每日优鲜涨超3%。雾芯科技跌超9%,尚乘数科跌超3%。
领涨中概股列表:
领跌中概股列表:
以下为全球市场重要资讯汇总:
要闻
美联储官员先后发声:紧缩进入新阶段 将在通胀和增长间找平衡
美银:当前市场极度看跌 投资者选择拥抱现金
电气化倒车?欧盟高官竟要求欧洲车企继续生产内燃机汽车
ICE咖啡库存有望得到补充 市场价格面临进一步下行压力
COP27气候大会前 德国被指减排力度不够 难以实现2030年目标
全球食品价格连降七个月 未来走势取决于黑海粮食协议能否延期
外盘纵览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 热门中概股普涨 哔哩哔哩涨超22%
欧股主要指数全线上涨 英、法、德股指均涨超2%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11月5日,马斯克旗下的隧道挖掘公司The Boring Company宣布,将启动“超级高铁”(Hyperloop)项目的全面测试。同时,这家公司在社交平台推特上证实了上述消息,并配上了相关图片。
其中一张照片中,疑似一辆特斯拉Model3轿车放置在一个全尺寸的“超级高铁”测试隧道中。据悉,早在2013年,马斯克就提出命名“超级高铁”的高速运输概念,并于2018年完成试验场建设。
列车时速或达965公里
公开信息显示,“超级高铁”是一种超高速公共交通系统,它并不是人们常见的传统火车的形态,而更像是一个铝制的胶囊。运行原理是将“铝制胶囊”置于钢铁管道之中,然后将管道抽至真空,再像发射炮弹一样将车厢发射至目的地。
据The Boring Company官网信息介绍,“超级高铁”其速度可达每小时600多英里(约合965公里/小时)。照此速度推测,从华盛顿到纽约的时间只需不到30分钟。
自2013年提出这个项目规划后,马斯克曾在多个场合谈论这项技术的前景,并在Space X位于加州霍桑市的园区内建设了一个关于超级高铁的技术试验场,用于测试这项技术。
不过,有媒体报道,该技术试验场已于今年被拆除,并计划将空地改造成Space X公司员工的停车场,项目疑似“泡汤”。
业内人士分析称,尽管The Boring Company已对“超级高铁”展开了多次测试,但该技术的落地仍然有不少挑战。该公司通过社交平台公布“超级高铁”项目启动全面测试,或许是在回应市场中负面舆论及揣测。
正在寻求全球合作伙伴
今年7月8日,马斯克曾发布微博称赞中国的高铁,称曾乘坐中国高铁从北京去西安参观秦始皇兵马俑。
在此之前,有知情人士透露,The Boring Company的超级高铁项目正在寻求与中国中车合作,双方在探讨潜在的合作和投资可能性。不过,这一消息很快被中国中车方面辟谣否认,表示“不清楚此事”。
据悉,除中国中车外,The Boring Company正在与全球的多个潜在合作伙伴进行洽谈,以加快自身的项目进展
11月3日,星巴克发布了截至10月2日的2022财年第四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星巴克第四财季营收84.1亿美元,同比增长3.3%,创下历史新高。然而,在营收破纪录的同时,净利润却遭腰斩,仅为8.78亿美元,同比下降了50.2%。
对于净利润大跌的原因,财报中解释,主要受投资和劳动力增长的推动,包括商店合作伙伴工资的提高、通胀压力以及与中国COVID-19限制相关的销售去杠杆化,门店的利润率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财报也指出,作为星巴克的关键市场,中国市场的恢复情况超出预期。星巴克在华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6%,较二季度的同比下降44%有所好转。
回顾星巴克过去一年的动作可以发现,其对中国市场的野心不容小觑。9月14日,星巴克在2025中国市场战略愿景中表示,未来3年的目标是净收入翻倍,营业利润增长至2022财年的4倍,在华门店数达9000家,“星巴克将以平均每9小时开出一家新门店的速度,新增开3000家门店”。
星巴克将于2025年前新增开3000家门店:美股投资网资料图
在此次投资交流会上,星巴克也公布了多项在中国市场的最大投资,其中两笔超10亿元人民币。
充足的钱、略显激进的目标和志在必得的决心,星巴克对中国市场的新一轮掘金行动开始了。不过相较于星巴克首次来华的1999年,中国的咖啡市场在过去20余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涉足咖啡赛道的玩家越来越多,市场份额正被新老对手们快速蚕食,竞争空间也愈发逼仄。如今,“重仓”中国市场的星巴克能否在这片土地上再度掘金成功?
营收84亿美元创新高,净利润遭腰斩
“多销”却“薄利”,星巴克在第四财季的表现正是如此。
一方面,星巴克第四财季营收84.1亿美元,同比增长3.3%,高于分析师预期且创下历史新高。2022财年,星巴克营收322.5亿美元,同样刷新了历史记录。
而另一方面,星巴克第四财季净利润为8.78亿美元,同比降低50.2%。2022财年,星巴克净利润32.82亿美元,同比下跌了21.9%。
在营收破纪录的同时,星巴克赚钱更难了?对这一“悖论”,星巴克在财报中解释称,门店利润率受到员工工资上涨、新培训以及供应链、食品和材料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影响。
从成本端来看,全球咖啡供应短缺导致了咖啡生豆价格上涨。以全球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巴西为例,由于气候原因,巴西咖啡豆大量减产。相关数据显示,巴西国家供应公司将今年巴西咖啡豆预估产量从之前的5340万袋下调至5040万袋(1袋60公斤)。
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终端产品的价格。今年2月,星巴克将全线产品的价格上调了1~2元,是彼时4个月内的第二次提价。
除了成本上涨,咖啡行业专家、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东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咖啡师待遇提升、推广环保材料后包材成本上涨及其他辅料成本上涨叠加起来,导致连锁咖啡品牌也有很大压力。
凌雁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也提及,星巴克利润下滑幅度这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员工工会、劳动用工方面有很大的因素,为了提高员工满意度,用于提升员工工资和改善门店运营的投入是巨大的,这与星巴克伙伴制度和文化有莫大的关系。”
据每经分析师了解,为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星巴克表示将投资数亿美元用于提供员工工资和改善运营。在过去一年里,美国至少有240家星巴克门店成立了工会。今年8月和9月,美国要求加入工会的星巴克门店数量分别降至8家和12家,远低于今年3月71家的峰值水平。
不过,虽然赚钱能力大不如前,星巴克的铺店速度依旧迅猛。财报数据显示,星巴克在报告期内净开设了763家新店,全球范围内门店数量达35711家。其中51%是公司自营店,49%是特许经营店。
重押中国市场,星巴克能否掘金成功?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第四季度末,美国和中国的门店数量共占星巴克总体门店数量的61%,其中美国门店数量为15878家,中国门店为6021家,与第三季度相比增加了260家。
从门店数量的占比来看,中国市场之于星巴克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星巴克在2025中国市场战略愿景中提及,未来3年,星巴克将以平均每9小时开一家新门店的速度,新增开3000家门店,到2025财年门店数量达到9000家,覆盖中国300个城市。
星巴克中国2025战略愿景:星巴克中国官网
除了门店规模的宏大计划外,星巴克谈及,投资约11亿人民币的星巴克咖啡创意园将于2023年夏天在昆山正式建成投产。并且,未来三年,公司将斥资约14.6亿人民币,架构星巴克中国市场首个专属的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公司还将再投入8000万人民币用于公益及可持续发展项目。
就在2025中国市场战略愿景公布的一个月后,今年10月,星巴克中国对外宣布,曾经带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大规模扩张的王静瑛再度担任星巴克中国CEO。
自1999年在中国开出第一家门店,星巴克就被视作教育中国咖啡市场的第一批品牌。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2817亿元,消费人次突破3亿,并预计仍将保持27.2%的增长率,到2025年将达万亿规模。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老将”星巴克如今的表现如何?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第四季度的营收为7.7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9.6%,门店销售额则下降了16%,不过较上个季度44%的降幅有所好转。
降幅收窄之余,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依旧难以放松。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劲敌瑞幸咖啡为例,财报显示,瑞幸二季度营收4.9亿美元,同比增长72.4%。而星巴克中国2022财年第三季度营收则为5.4亿美元,同比下降40%。
在现阶段熙熙攘攘的中国咖啡市场里,对于星巴克而言,要想坐稳王座,还需要费些力气。
林岳向每经分析师表示,星巴克当前的优势在逐步被削弱。无论是产品品质,还是性价比,中国的咖啡市场上都有更好的对手涌现,星巴克靠吃老本在未来是行不通的。而且,门店数量在后疫情时代并没有太大优势,再加上产品创新缺乏亮点、没有爆款,“星巴克的市场肯定要被不断蚕食”。
“未来咖啡市场比拼的是三个点:产品品质、性价比和便利性。这背后关联的就是品牌的战略定位、产品研发能力和速度,以及管理运营数字化的程度。”他说。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在完成推特收购后,马斯克的商业版图实现了进一步扩大,而其筹谋已久的“超级高铁”项目也于近期传来了新消息。
11月5日,马斯克旗下的隧道挖掘公司The Boring Company宣布,将启动“超级高铁”(Hyperloop)项目的全面测试。同时,这家公司在社交平台推特上证实了上述消息,并配上了相关图片。
其中一张照片中,疑似一辆特斯拉Model3轿车放置在一个全尺寸的“超级高铁”测试隧道中。据悉,早在2013年,马斯克就提出命名“超级高铁”的高速运输概念,并于2018年完成试验场建设。
列车时速或达965公里
公开信息显示,“超级高铁”是一种超高速公共交通系统,它并不是人们常见的传统火车的形态,而更像是一个铝制的胶囊。运行原理是将“铝制胶囊”置于钢铁管道之中,然后将管道抽至真空,再像发射炮弹一样将车厢发射至目的地。
据The Boring Company官网信息介绍,“超级高铁”其速度可达每小时600多英里(约合965公里/小时)。照此速度推测,从华盛顿到纽约的时间只需不到30分钟。
自2013年提出这个项目规划后,马斯克曾在多个场合谈论这项技术的前景,并在Space X位于加州霍桑市的园区内建设了一个关于超级高铁的技术试验场,用于测试这项技术。
不过,有媒体报道,该技术试验场已于今年被拆除,并计划将空地改造成Space X公司员工的停车场,项目疑似“泡汤”。
业内人士分析称,尽管The Boring Company已对“超级高铁”展开了多次测试,但该技术的落地仍然有不少挑战。该公司通过社交平台公布“超级高铁”项目启动全面测试,或许是在回应市场中负面舆论及揣测。
正在寻求全球合作伙伴
今年7月8日,马斯克曾发布微博称赞中国的高铁,称曾乘坐中国高铁从北京去西安参观秦始皇兵马俑。
在此之前,有知情人士透露,The Boring Company的超级高铁项目正在寻求与中国中车合作,双方在探讨潜在的合作和投资可能性。不过,这一消息很快被中国中车方面辟谣否认,表示“不清楚此事”。
据悉,除中国中车外,The Boring Company正在与全球的多个潜在合作伙伴进行洽谈,以加快自身的项目进展。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金九银十,指的是人们消费力随时间季节变化的一个金融概念。在时间上,九月和十月属于农业收获季节,收入支出消费心理会出现一定趋势的上涨。后来,被广泛用于房地产、汽车等领域。
然而,曾经的造车新势力头部选手“蔚小理”,没能赶上今年的“金九银十”。
在刚刚过去的十月,蔚来、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纷纷被挤出了造车新势力销量榜前三。蔚来的交付量相对稳定,以10,059辆排到了第四名。理想汽车仅比蔚来少卖了7辆车,位列第五名。小鹏汽车则出现销量同比“腰折”的情况,以5,101辆的数据掉至第七名。
把“蔚小理”从头部阵营挤下来的,是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以及吉利旗下的极氪。在10月,问界以12,047辆的成绩,冲到了第二名的位置。而极氪以10,119辆的成绩位列第三,险胜蔚来。
稳居新势力销量榜榜首的,依旧是主打低端车型的哪吒汽车。无论是月交付还是年度累计交付量,哪吒都位居榜首。而截止目前,仅有两家新势力完成了年度累计10万辆的交付成绩,分别为哪吒的12.9万辆,以及小鹏的10.4万辆。
做个直观的对比,在10月,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21.78万辆。这意味着,绝大多数造车新势力的月交付量,还不及比亚迪的尾数。而比亚迪一个月的销量,就足以碾压新势力一年的销量。
十月,谁掉队了?
从大行情来看,国庆假期之后的汽车消费,出现了“不升反降”的情况。据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初步统计,10月乘用车市场零售190.5万辆,同比去年增长11%,较上月同期下降1%。
首先出来“喊冤”的是蔚来。在公布10月交付量数据之后,蔚来方面就表示:“近日受防疫要求,位于合肥的两座工厂相继停产,目前旗下车型的交付进度普遍延缓。影响了10月份的生产和交付进度。”言外之意就是,蔚来原本可以在10月交付更多的车。
理想汽车的交付量,也卡在了生产上。
经历8月断崖式下跌后,凭接着L9的大规模交付,理想从9月开始的交付量又重新回到一万辆的水平。但该公司在10月的交付量数据,相比9月仍出现小幅下滑。如果排除需求放缓的缘故,那只能说明,理想目前的产能只能支撑每月一万辆出头的交付量水平。
不过,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的也给出另一种解释:“十月的大量生产相关准备也是为了理想L8而展开的,确保每个城市有足够多的展车和试驾车。”
相比蔚来和理想的“生产瓶颈”,小鹏的情况就更危险了。
在10月,小鹏汽车出现销量“腰折”的情况。主销车型小鹏P7,从今年3月的月销9千多辆,跌至了10月的2千多辆,进而导致了小鹏整体销量的崩盘。而新推出的G9,在10月27日刚开始交付,一共才623辆。G9的真实水平,有待第一个完整交付月才能见分晓。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了刚完成IPO的零跑汽车身上——老车卖不动了、新车没起量。
像零跑的主销车型为T03,曾一度占到零跑近九成的交付量。但由于今年动力电池成本上涨,T03的价格已经上涨了两轮,此前积累的订单在最近几个月已基本消耗完毕。从8月起,零跑就已经出现连续的环比下滑情况,直到10月跌至七千辆的水平。
此外,9月底刚上市的零跑C01,目前看,也并没有撑起整体销量。毕竟,零跑此前主销的都是10万元以下的T03,当零跑C01进入到20-30万元纯电轿车市场时,不仅要面对自身品牌向上的瓶颈,还需直面长安深蓝SL03、比亚迪海豹、合创A06等新车型的竞争。
华为、极氪超车,凭啥?
市场竞争加剧,是导致“蔚小理”跌出头部阵营的直接原因。后来者们在当下的销量猛增态势,进一步地凸显了“蔚小理”的增长瓶颈。
就拿问界来说,在连续三个月实现交付量破万之后,问界终于在10月完成了对“蔚小理”阵营的超越。并且,距离“销冠”位置上的哪吒汽车,仅一步之遥。其实,在交付量数据背后,华为加持的终端渠道优势,已经成为了问界品牌独家的“增长密码”。
根据杰兰路咨询的数据,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问界售前职能网点已经突破1,000家,较二季度末新增了430家,新覆盖城市53个,渠道拓展速度在一众新势力品牌中遥遥领先。而像理想汽车和威马汽车,在同期还出现了渠道收缩的情况。像理想就对53家网点进行了“瘦身”,威马也少了13家网点。
从下表不难看出:问界的网点数,已经与新势力第一阵营拉开较大的差距。
图表来自:杰兰路
根据杰兰路的分析:从门店类型来看,问界的门店目前包括两大类,一是体验中心,由华为主导,仅有售前职能,包括试驾、汽车及相关产品销售;二是用户中心,由赛力斯主导,主要为售后与交付职能,也兼具售前职能,具体包括试驾、汽车及相关产品销售、新车交付、保养维修。
虽然,门店数量不能与交付量直接划等号,比如特斯拉的门店数还不如岚图的多、跟合创汽车几乎持平,特斯拉中国的月交付量却仍能达到8万辆左右的水平。但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品牌认知度往往是需要一步步建立起来,仅凭网上的测评内容和线上发布会,就让用户掏几十万买车,这不现实。
产品和营销做得再好,消费者看不到你的门店、摸不到你的实车,一样还是很难实现订单和交付量的转化。这不,在华为用渠道“养肥”了问界之后,同样与华为合作的长安就坐不住了。
据财联社消息称,长安、华为、宁德时代三方合作的阿维塔科技已与华为达成一致,旗下首款车型阿维塔11将于今年年内正式入驻华为位于北京、深圳的旗舰店。随后阿维塔相关负责人回应:“消息属实,正式入驻时间大约在今年12月。”
实际上,靠股东的渠道开店的新势力,不在少数。像合创汽车背后的大股东珠江投管集团,旗下有合生创展,开发了大型综合性商场合生汇。合生汇渠道优势,目前就正在被合创汽车导入。例如像北京的合生汇,合创就在一层的黄金位置开设了直营旗舰店。
当然,靠渠道实现“逆袭”的前提,还是产品力本身要硬。
除了问界在10月逆袭之外,极氪001也在同期实现了首次交付量破万。单从渠道数量看,极氪并没有绝对的优势,甚至只能算到飞凡、极狐在内的(门店数)第二梯队中。所以,极氪001的交付量实现破万,更多的来自于产品力的提升。
极氪001在刚进入市场时,整车机械素质大受好评,但吐槽最多的问题就是车机卡顿。今年7月,极氪砸下3个多亿,免费升级8155座舱芯片,随后交付量就开始逐月看涨。
硬件升级的同时,极氪也对软件功能不断进行迭代和优化。就在11月3日,极氪001又宣布OS3.2的升级。根据威尔森智见OTA平台显示,极氪001从去年10月交付以来,已进行过7次OTA升级。根据规划,极氪001未来还将解锁NZP城市领航、TLB红灯刹车辅助等功能。
本质上,华为和极氪的交付量逆袭,是其自身优势开始发挥效益。但这样的格局,并不代表着“蔚小理”对消费者们失去魅力。相反,华为们加速行业内卷之后,会倒逼着“蔚小理”往前奔跑,对于消费者们这是一件好事——更多、更好、更具性价比的新产品会出现。
写在最后
从年度累计交付量看,“蔚小理”都面临KPI无法达成的情况。
蔚来此前规划的年度交付量是15万辆,剩下的两个月至少要交5.75万辆才能达标;理想,年初计划的是20万辆销售目标,但年中传闻下调至17万辆,剩下两个月要卖7.3万辆才能达标;小鹏,在年初定的是保25万辆、冲30万辆的目标,目前看来完成15万辆都有点费劲。
2022年,只剩下最后2个月的时间了,同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也只剩下最后两个月的期限。造车新势力们能否靠补贴退坡的最后这一班车,狠狠地吃一波销量,就看最后这58天了。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近日,多家新能源车企发布产销报告。美股投资网梳理发现,今年10月份,比亚迪和特斯拉销量差距进一步拉大,差额近15万辆。新势力方面,小鹏交付腰斩、理想增速缓慢跌出第一梯队,而广汽埃安、哪吒、问界则后来居上。
比亚迪与特斯拉差距拉大至三倍
今年二季度,比亚迪反超特斯拉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四个月后,这两家车企的销量差距进一步拉大,差额近15万辆。具体来看,今年10月份,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217816辆,排名第一。而排在第二的特斯拉,批发量为71704辆,相比之下,不足比亚迪的1/3。
值得注意的是,据乘联会预估,今年10月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为68万辆,环比增长1%,同比增长约87%。如以此计算,比亚迪就占据了近1/3的市场,即在10月份,市场上每卖出10辆新能源汽车,大约有三辆就来自比亚迪。
从今年十个月内,比亚迪累计交付约140万辆,而特斯拉累计交付约91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在10月底开启降价销售,降幅为1.8万元至3.7万元。而在此前,特斯拉在华销售车型价格曾一年内“六连涨”,本次也为今年首度降价。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认为,因为中国新能源车企的销量增长非常迅猛,特斯拉降价,意在以促销夺回在华市场份额。
“中国新能源车企的销量增长非常迅猛,像比亚迪的销量早已超越特斯拉。特斯拉降价是想提高市场份额,而降价之后,有购车意向的消费者会增加对特斯拉的购买意愿,最终促进销量。”张翔说。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新能源分会秘书长章弘认为,和其他新能源车企相比,特斯拉有比较独立和完整的产业供应链,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冲击的负面影响较小,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特斯拉产品的毛利率,让特斯拉摆脱“赔本赚吆喝”的行业现状,可以放心降价促销,顺便还能释放工厂产能。
埃安、哪吒、问界问鼎新势力前三
新势力方面,广汽埃安、哪吒、问界分别以30063辆、18016辆、12047辆的交付成绩问鼎前三,分别同比增长149%、122%和461.37%。此外,10月份交付量破万的还有极氪、蔚来、理想,分别交付10119辆、10059辆和10052辆。
“蔚小理”方面,仅蔚来还保持同比174.30%的高速增长;而理想的同比增长仅有31.40%,跟不上87%的行业增速;小鹏交付上则不仅出现了49.70%的同比下滑,数量上也只有5101辆,相比9月份8468辆的交付近乎腰斩。
有声音认为,小鹏在10月份的交付下滑,和刚刚开启新车G9首批交付有关,车型交替之际出现交付下滑并非个例。
但亦有观点称,G9和此前的车型在定位、售价方面并不存在相互“打架”的情况。小鹏官网显示,小鹏新车G9定位智能SUV,30.99万元起售;P7定位轿跑,23.99万元起售;P5定位家用轿车,17.79万元起售;G3i定位都市SUV,16.89万元起售。
值得注意的是,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在交付公告中提及了关于组织架构的事宜,“我最近也进行了公司的组织架构调整,我和我的团队在坚持创新驱动的智能化技术路线同时,将更贴近市场和用户需求,为用户打造出更好的智能电动汽车。”何小鹏说。
累计交付方面,今年1月-10月的累计交付中,广汽埃安、哪吒、小鹏以212184辆、129206辆和103654辆的成绩排名前三。理想、零跑、蔚来则以96979辆、94628辆和92493辆的交付成绩紧随其后。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在经历了数月美债亏损后,那些希望重新买进美国国债的华尔街基金经理,未来将不得不应对在未来每一次会议上态度都比之前更“鹰派”的美联储。
今年以来对于货币政策持续保持强硬态度的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周三明确表示了这一点,他再次警告称,由于通胀加剧,利率可能会在高于预期的水平见顶。从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的发言来看,此次传递的信号明显偏鹰,整体传递了加息终点更高、持续更久、未来或讨论退坡的三重信息。
鲍威尔讲话“鹰味浓厚”,市场重新权衡加息路径
芝商所FedWatch工具显示,当前市场预计,市场对于美联储利率峰值区间以及见顶后维持时间的预期均有所升温,峰值区间由此前的4.75%-5%升至5%-5.25%,市场预计利率见顶后的维持时间将持续到明年11月。
由于在11月会议前市场预期美联储很快将转向“偏鸽”的放缓收紧政策的步伐,美国国债收益率在短暂下行后,又恢复了熟悉的全曲线抛售模式,同时交易员再次提高了对本轮终端利率预期。
虽然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亏损后,美国国债投资者在2023年的日子可能会好过一些,但可能不会一帆风顺。鲍威尔刚刚提醒了债市交易员,他强调在货币政策足够紧缩之前还有“一段路”要走——即使在本周再次大幅加息之后也是如此,“全球资产定价之锚”——10年期美债收益率未来一段时间持续升温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毕马威(KPMG)首席经济学家Diane Swonk表示:“他们(美联储官员)仍在考虑应对通胀所需的终端利率。”“他们将继续加息,直到看到通胀明显减速,并将在更长时间内维持高利率。”
股票收益能否抵消美债价格暴跌?
自2020年底以来,衡量美债价格的美国国债指数已经下跌了16%以上,这是几十年来首次出现连续年度下跌。债市交易员目前认为,联邦基金利率将在5月份触及约5.1%的峰值,到2023年底将不会远低于这一峰值。然而,未来的前景还远不明朗。鲍威尔周三强调,美联储过早逆转政策的风险可能比以经济增长为代价的过度紧缩的风险更大。
对债券持有者来说,目前的一线希望是,今年政策紧缩的快速步伐提高了他们的定期收入支付,帮助缓冲了价格引发的损失带来的冲击。美国国债的固定半年一次的票面息票目前在某些期限高达4%左右。
Bloomberg Intelligence表示,收益率要比今年早些时候高得多,才会触发总回报修复。与此同时,美国银行(36.79, 0.90, 2.51%)对250年债券市场数据的分析显示,如果历史能够借鉴的话,2023年的回报率或将为正。
较高的固定息票确实能够提供收益贡献,但风险仍然存在
“明年情况会稍微好一点,但我们还没有买入,” Seven Investment Management高级基金经理Peter Sleep表示。“一些债券指数的跌幅非常大,我们能赚回所有的钱吗?也许不能。情况会稳定一点吗?是的。但如果美联储过早转向政策,又或者如果通胀居高不下,我们可能会进入一个全新的紧缩周期。这是最大的风险。”
收益率曲线持续倒挂,经济衰退无法避免?
“全球资产定价之锚”——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周三上涨约6个基点,至4.1%左右。根据调查的46位策略师和经济学家的中值,预计到2023年底,这一比例将下降到3.44%。
如果美国经济像一系列债券市场指标所暗示的那样陷入全面衰退,可能会加剧长期债券收益率下滑。收益率曲线的大部分部分现在呈倒挂状态,这意味着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与此同时,美国制造业10月份接近停滞,订单在5个月内第四次收缩,而支付价格指数降至两年多以来的低点。
Western Asset Management的投资组合经理Mark Lindbloom表示:“我们的基本预测是,2023年经济将出现温和的衰退,但考虑到美联储收紧政策过度的风险,也有可能出现更深层次的衰退。”
Lindbloom表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正在寻求一种平衡,一方面持有明年回报率至少为6.5%的高质量公司债券,另一方面持有长期美国国债,以防范经济走弱。”
“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缓解,债券在经风险调整后的表现将优于其他资产类别,” Lindbloom表示。
市场悬心已久的加息终于落地,现在离美联储下次加息还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有诸多变量将影响市场走势。
对于美股来说,不断暴雷的三季报还没有过去。未来几周,经济数据日程表包括通货膨胀和劳动力市场的关键数据,这是判断未来美联储货币政策关键。除此之外,美国中期选举以及俄乌战争的发展,都会影响市场情绪。
美国通胀以及就业数据
通货膨胀、就业数据可能会迫使美联储“在更长时间内”保持较高利率,这是市场最担心的事情。
市场策略师表示,美联储可能会在12月的会议上再次加息50个基点,但任何迹象表明通胀没有向央行的目标靠拢,仍可能导致股市震荡、美债收益率飙升。
事实上,在美联储周三的政策声明表明加息速度即将放缓后,股市最初反弹。但在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暂停”加息为时过早,最终或最高利率可能会高于政策制定者在9月的预期之后,美股不仅回吐此前的涨幅,大幅下探。
鲍威尔表示,尽管整体通胀已从40多年来的最快速度放缓,但核心价格仍在以令人不安的速度加速,工资增长仍然“喜忧参半”。Cresset Capital创始合伙人兼首席投资官Jack Ablin表示:“美联储最终会做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胀情况。”
美国10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将于11月10日公布。随后将于12月1日公布个人消费支出指数,这是美联储首选的通胀压力指标。但从周五公布的10月份就业报告中,仍有很多关于通货膨胀的信息,包括平均每小时收入。
Jack Ablin表示:“我认为,就业人数肯定很重要,而且这一切都回到了通胀的意义上来。”
任何进一步表明美联储将需要“更长时间”维持利率以对抗通胀的迹象,都可能加剧股市和债券价格的疲软,今年迄今为止,股价和债券价格与收益率成反比。Comerica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比Bill Adams表示:“通胀势头的增强,为美联储结束当前的加息周期设定了一个很高的门槛,并为随后的降息设定了更高的门槛。”
中期选举
不管美国中期选举结果如何,但一旦下周二的中期选举结束,投资者可能会松一口气。
eToro美国投资分析师Callie Cox表示,无论选举结果如何,经常看到股市在选举后反弹。
专注于市场的管理咨询公司Opimas的首席执行官Octavio Marenzi 表示,一些投资者认为,共和党人夺回众议院或参议院可能会更利好股市。根据Octavio Marenzi 的说法,两党各掌一院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僵局,这反过来意味着更少的固有通货膨胀性财政支出。
公司财报仍然重要
eToro的Callie Cox表示,今年迄今为止,尽管市场受到盈利指导和公司高管悲观言论的影响,但企业盈利增长仍出人意料地好。
但第三季度财报季尚未结束,这可能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大公司公布不好的财报之后,市场对公司季报更加紧张。数据显示,投资者仍在等待150多家标普500指数公司的季报。市场策略师表示,除此之外,收益指导下调可能会影响股价的风险也存在。
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国股市策略师兼首席投资官Michael Wilson最近几周表示,在公司明年初公布第四季度业绩之前,可能不会出现下调盈利指导的情况了。
FRA首席投资策略师Sam Stovall 表示,目前,标普500指数预计2022年全年盈利增长5.6%,2023年全年盈利将增长3.9%。自9月30日以来,这一数字略有下降,当时投资者预计全年增长率分别为6.3%和7%。
俄乌战争可能会给市场增添更多的不确定性
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了8个多月,任何前方的巨大变化都可能极大的影响全球商品和其他金融市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今日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符合市场预期,并称会逐步放缓加息速度,但随后,鲍威尔话锋一转明确表示,宁愿紧缩过头,也不愿犯紧缩不够或过早放松的错误,并称峰值利率会高于美联储的预期,市场也随着鲍威尔的讲话经历了“过山车”的行情。
在鲍威尔“一波三折”的讲话后,巴克莱在最新报告中称,美联储在声明中暗示其不会咬紧2%的通胀率,这为12月的加息步伐的放缓创造机会,因此他们在报告中下调了12月的加息预期,从75个基点下调至50个基点。
但同时巴克莱指出加息周期会更加漫长,从之前预计会在二月达到峰值,延长到三月,因此峰值利率与他们此前预测的保持不变,仍然为5.0%-5.25%。报告中说:
我们继续认为,FOMC将在2023年的最后的三次加息会议中,以每次25bp的速度减少加息幅度。在加息停止后,美联储将在2023年三次下调政策利率,每次25个基点,以此来重新调整政策立场。
降低放缓加息的门槛
巴克莱认为FOMC发表的声明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他们放弃了在今年夏天传递的那一套放慢加息步伐的高标准——誓将通货膨胀率降低至2%以下。美联储明确提到会根据更广泛的标准,灵活调整加息的步伐,报告中称:
FOMC在声明中指出,我们会考虑货币政策对于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等影响的滞后性。这番言论为FOMC在12月放慢加息步伐制造了条件,它表明了美联储正在考虑过度紧缩的风险。
此外,鲍威尔在发布会明确表明了他会将制定政策路径的三个不同因素分开考虑:(1)加息步伐(2)政策最终的限制性(3)政策持续过程中的限制性。
巴克莱在报告中提及,鲍威尔通过强调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状况的长期影响及其滞后性,含蓄的暗示了政策的制定者应该以前瞻性的眼光来看问题,对未来的预测变得重要:
对未来的预测变得重要,鲍威尔含蓄地重新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政策制定者应该以前瞻性的方式实施政策,至少要对预测给予一定的重视,而不仅仅是滞后指标。
鲍威尔对与房租的讨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讨论中详细说明了新租赁合同的租金指标如何影响CPI,以及意味着当前的通胀指标并未对即将来临的通缩压力做出反应。
加息周期会延长峰值利率高于9月预期
巴克莱在报告中指出,对于美联储11月加息75个基点,没有人会意外,但现在基准利率已经达到3.75%—4.0%,留给他们的加息空间已经很有限了,报告中说:
与之前预计美联储将在12月加息75个基点相比,我们现在将12月的加息下调至50个基点。此外,我们此前预计美联储将在2月加息50个基点,随后结束加息周期,但现在我们将加息周期延长到3月,在3月会加息25个基点。
因此,和之前的预测相同一样,最后基准利率的峰值将达到5.0%—5.25%,高于我们之前9月的预期。
巴克莱称现在他们预测的利率峰值高于9月预测的4.6%的原因在于,美联储明确表示暂停加息并非迫在眉睫。报告称:
和我们预期的一样,FOMC在声明中仍然提到了“加息范围会高于预期”。
鲍威尔至少三次谈到现在讨论暂停加息还为时过早,三次说到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利率提高到足以抑制通胀的水平。因此我们认为5.0%—5.25%是合理的。
2023年会开始降息
巴克莱认为,由于加息措施,通货膨胀率会在2023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因此,在3月停止加息后,美联储会立刻连续3次降息,报告中写道:
我们仍然相信FOMC将在明年,分三次,以每次25个基点的幅度下调政策利率。这个时候他们需要重新调整这政策立场,因为通过这一年的紧缩政策已经使得利率越来越高,并一定程度降低了通货膨胀。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