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零售业历史之上,梅西百货堪称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尤其是与美国总统的“商业合作”更是为这一百年巨头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2015年6月,当时还是美国地产大亨的特朗普宣布参加总统竞选;但两周之后,就因为其抛出了有关墨西哥移民等言论,不少多年的商业合作伙伴也都退避三舍,这之中就包括梅西百货。
梅西百货在2015年7月1日宣布,鉴于特朗普的言论,该公司将正式与其解除合作关系。据称,梅西百货与特朗普的合作开始于2004年,梅西百货一直在销售特朗普的男装系列,包括70美元的衬衫和65美元的条纹领带。但也正是因为此次声明,梅西百货也意外地增加了不少曝光度。
然而,现如今,梅西百货却似乎到了暮景残光的阶段。北京时间2月19日消息,梅西百货周二(18日)盘中大跌逾4%;几乎与此同时,国际评级机构标普还调降了梅西百货的评级至“垃圾级”,即“BB+”,这反映出这一百年巨头改善业务的轨迹已弱于标普预期,已不再符合投资级评级。
曾开创世界零售业历史上多个第一的梅西百货,如今却在苦恼于业绩的增长;这一表现滑坡的背后,究竟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本文就将从梅西百货的百年历史入手,解读这一巨头由兴转衰的原因,并探究美国传统零售业是否真的面临着“大溃败”的局面。
1。百年辉煌:梅西百货变身巨头的推动因素
1858年,时年36岁的罗兰·哈赛·梅西(Rowland Hussey Macy)在纽约曼哈顿区的一个廉租区开办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杂货铺;但开业第一天的销售额仅为11.06美元,小店可谓经营惨淡。或许是深知“万事开头难”,梅西并未选择放弃,反而更加紧盯当地的市场需求,也因此,杂货铺的生意也很快逆转――开店不到一年,毛利润便达到了惊人的85000美元。自此之后,梅西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商品种类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了“百货商店”的初级模式。
1877年,梅西去世。1895年,斯特劳斯兄弟(Isidor and Nathan Straus)对梅西百货发起并购,并对这一初具规模的百货商店进行扩建;19世纪初期,梅西百货的占地面积最终“鲸吞蚕食”了整个街区,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全世界最大商店”的头衔(该头衔在2009年让位于韩国釜山的“新世界购物中心”)。
不仅如此,上世纪20年代起,梅西百货还开启了向外地扩张的模式――除了相继并购俄亥俄州托来多市、亚特兰大、旧金山等多地的百货公司,还在1983年于迈阿密近郊的阿凡图拉市开设了首家分店,之后梅西百货又陆续在佛罗里达、休斯顿、新奥尔良、达拉斯等地开设新的分店。
然而,梅西百货的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86年,当时梅西百货的管理层雄心勃勃地想吞并当时规模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联合百货商店(Federated Department Stores),不料想结果败北,还因扩张太快而导致经营跟不上,最终在1992年申请破产,进行资产重组,将公司分为东部分公司和西部分公司。
1994年,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梅西百货反倒被持续扩张的联合百货并购,成为联合百货旗下的企业。在并购了梅西百货之后,联合百货也没有停下向外扩张的脚步。1995年,梅西百货购入中西部的百老汇百货公司,壮大自己在加州、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等地的实力。在此趋势下,梅西百货很快就成为美国举足轻重的零售业巨头。
一直到2005年,梅西百货再度上了一个大台阶――联合百货宣布,将以11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另一百货零售业巨头梅氏百货公司(May Department Stores Company)。收购以后,联合百货控股的商店超过1000家,年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西尔斯百货的全美第二大连锁百货公司。
更为重要的是,联合百货还意识到统一品牌的重要性,并开始将麾下的部分分店改回梅西百货的统一名称,即所有收购的300多家梅氏百货全部更名为梅西百货。2007年2月底,联合百货公司全面更名为梅西集团公司,旗下掌管梅西百货和布鲁明代尔(Bloomingdales)两大品牌的百货商场。至此,梅西百货也算是走到了其百年历史中的“巅峰期”。
回顾下来,梅西百货在过去162年时间里,由一个小小的杂货铺蜕变成为美国数一数二的零售业巨头,整体来看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顺应市场潮流
上文所述,梅西杂货铺自开创之初就紧盯当地市场需求,仅一年时间就实现了巨额盈利;而在这之后的扩张期,梅西百货也在不断顺应市场发展潮流。比如,梅西百货的经营方向就从起初的大宗商品、日用商品逐渐转向流行商品和特色商品,甚至衍生出了许多专用商店,如枕头店、座椅靠垫店等,以适应消费者集中精力对大量同类产品进行比较的消费心理要求。
直到20世纪,美国工业化进程加速、美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形式也随之呈现多样化;在此情况下,梅西百货依旧紧跟时代变化,广泛开展了包括邮购、电话预约、上门销售等服务形式,即不断增加销售渠道、扩大其销售规模。也正是得益于这种瞄准市场需求的“敏锐度”,梅西百货才得以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当中“激流勇进”。
(2)敢于突破创新
与顺应市场潮流相辅相成的,则是梅西百货敢于突破创新的精神。一方面,梅西百货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向外地扩张,但当时美国市场的主流业态仍是连锁店的模式。换句话来说,梅西百货的扩张意味着其要面对自身的拓展计划与并购商业务发展计划不一致的问题,但最终梅西百货的“发展扩展期”也证明了,其在这一阶段仍然选择不断突破。
另一方面,在长达百年多的历史中,梅西百货也是荣耀披身:第一家拥有纽约市酒类销售许可证的商店、在1862年率先在圣诞季推出圣诞老人、1864年开创了“橱窗购物”概念的先河、1924年又在第7大道开了一家曾被宣传为“世界最大商店”的实体店……这些成就的背后,其实也归功于这一百年巨头敢于创新的精神。
(3)善于利用品牌
在梅西百货于1992年面临破产之后,联合百货对其进行了反收购,并最终统一了梅西百货这一品牌。一方面,与“竞争者”合作,其实有利于开发自有品牌、提高毛利润,同时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同一品牌的好处在于,梅西百货可以较好地节省成本,具体来讲则是能够节省广告、管理层费用、商品采购费用等支出,还对标识系统、调整店铺组合、关闭亏损店铺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输在中国:百年梅西“败退”背后的三大问题
梅西百货在过去的百多年时间可谓是极其风光,而借助这一股不断扩张的风潮,这一美国传统零售巨头也于2015年声势浩大地进军中国市场。当时,梅西百货与香港冯氏集团合作成立梅西百货中国公司――梅西百货持股65%,冯氏集团占35%。
而彼时,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已经经历了18年发展,正处于如火如荼的阶段;也正着眼于此,梅西百货也将开拓中国市场的第一步棋,放在了电商平台――2015年8月,梅西百货与阿里巴巴达成独家战略合作关系,并于同年“双11”正式入驻天猫国际平台。2017年,梅西百货又在中国上线了独立官网,由阿里巴巴提供技术支持,在中国市场实行“天猫+官网”双渠道战略。
然而,就在市场以为梅西百货准备在华大展身手之际,2018年6月,梅西百货在其官网发布了即将停止运营的公告,主要原因是“因业务策略调整”;不到半年之后,梅西百货又关闭了其天猫官方旗舰店,这也意味着梅西百货在中国市场的最后渠道终被掐断,入华步伐也彻底宣告终止。
不仅是在中国市场,梅西百货的“本土扩张之路”也面临着不少阻碍。2016年8月,梅西百货宣布“百家门店关闭计划”,当年就关了66家门店;而在2017、2018年,梅西百货则分别关店15家、12家;2019年梅西百货关店的数量虽降至10家以下,但在去年初,梅西百货就曾预告其将裁掉100名高管来“保本”。
可以见得,不管是在中国市场还是本土市场,梅西百货的扩张之路已戛然而止;而其由斗志昂扬地进入中国,到最后灰不溜秋地关闭“最后通道”,梅西百货在华的三年时间里,究竟折射出了哪些问题,才导致这一百年巨头最终“输”在中国?
(1) 过度本土化
在梅西百货进军中国市场的2015年,中国国内零售市场已经形成了超市、百货、购物中心、便利店、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尤其是在电商迅猛发展的阶段,梅西百货要想在中国市场有所发展,有声音指出,管道的拓展并非首要,而是应该在原来传统百货业的经营模式上寻求行之有效的变革。
然而,梅西百货在进驻中国市场后,却在经营策略、经营方式、内部设置以及品牌等方面一味地学习和复制国内本土百货公司;业内人士指出,彼时的中国消费者对于外来品牌的认可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上述的过度本土化不仅使梅西百货这一海外大牌无法符合消费者所预期的形象,同时也导致其自身特点没有发挥出来。
另一方面,由于对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产生了错误判断,梅西百货在中国与本土市场之间采用了一种非常明显的差异化路线――即美国的梅西百货官网是一个真正的百货:基本上服装、家居、鞋帽等等应有尽有;然而,中国的官网上基本上只有服装,款式老旧且价格并不美丽。这种差异化在互联网时代下,劣势也自然而然地暴露出来,最终也导致中国消费者放弃梅西百货。
(2)市场模式难复制
梅西百货在美国市场已经开发出一个较为强大的互联网购物业务体系:借助大量的实体门店,实现了线上当日购买线下当天送达的用户体验,这在物流成本极为昂贵的美国市场可谓行业领先者;另外,梅西百货还实现了线上购物线下取货的模式,并推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智能试衣间、图像搜索、智能桌面搭配等等。
意料之外的是,梅西百货在美国市场颇为“强大”的服务,在物流产业与电子商务极为发达的中国市场却是弱点所在。实际上,梅西百货缺乏中国的实体网点,其快速送达的体验根本无法完成,甚至还因为商品多是海购而让中国消费者等待数天甚至十几天;再加上,中国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单品牌旗舰店的直接购物,梅西百货这种线上百货商店的模式在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根本无法激发中国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缺乏电商基因
梅西百货进入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时间是2015年,而中国已经形成了以阿里、京东、苏宁为代表的一系列电子商务巨头,这种错误的时间进入让梅西一进入中国就是竞争极为激烈的红海。从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来看,中国B2C网络零售市场(包括开放平台式与自营销售式,不含品牌电商),天猫排名第一,占57.4%份额;京东名列第二,占据23.4%份额;唯品会位于第三,占3.2%份额。
但彼时的梅西百货抓住了与天猫合作的机会,也算是在竞争的浪潮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有一个极好的例子:梅西百货在天猫上的国际电商旗舰店2016年开店,上线初期就曾收获30万粉丝之多。然而,直到2017年梅西百货上线了独立官网,我国B2C网络零售市场的天猫依然稳居首位(市场份额占比达52.73%),在这种情况下,加之上文所说的差异化等弊端,梅西百货仅靠线上平台留住消费者显然十分艰难。
除此之外,梅西百货的中国官网属于第三方运作网站,与美国官网的运作方式不仅不同,还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进行运营,结果直接导致了梅西百货在维护中国官网和旗舰店的时候需要消耗巨大的成本,而更新价格数据、管理商品迭代、发送货物都需要高昂的资金成本,这些都是梅西百货这家传统百货企业并不擅长的事情,最终往往是事倍功半。
过度本土化、无法复制的市场模式,缺乏电商基因导致成本巨大,最终让梅西百货失去了在中国发展的机会;尤其是,中国零售市场的商超的并购整合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外资零售巨头逐鹿中国市场的黄金时代也步入尾声。
但如果说,梅西百货败退中国市场是这一美国百年巨头自身的问题,那其当前被评级机构降级至“垃圾级”,则反映出美国传统零售业或许已经进入“大溃败”的状态。
3。兴衰见证:美国零售业已走向“大溃败”?
美股投资网此前提到过,近几年关店潮正在席卷美国零售业。据统计,仅2017年全美就有超过7000家零售店关张,这一数字是2016年的三倍多,创下近年来的一个小高峰;进入2018年,美国零售业“寒冬”依旧――全年有5864家传统零售门店倒闭;去年,全美零售商关店数达到9302家的历史最高纪录;而截至2020年的2月14日,全美也已经有1252家零售商关门。
至于美国零售业为何走向“大溃败”?其中一种普遍的解释是网购的冲击,人们比过去更多地在线上购物,最简单的例子是美国零售电商巨头亚马逊吞噬了传统零售业。从数据的角度来看,2010年至2016年,亚马逊在北美的销售额从160亿美元增至800亿美元;2016年,美国最大零售商西尔斯百货的收入仅220亿美元。也就是说,亚马逊在6年内的增长相当于3个西尔斯的营收。更明显的变化是,美媒披露半数美国家庭都是亚马逊的订阅用户。
亚马逊对于美国零售业冲击的威力之大,就连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都直言:尽管这家公司“有一定的好处,但他们摧毁了整个美国的零售业,毫无疑问限制了竞争”。
美国电商对于传统零售业的冲击正在让后者逐渐走向没落,而由于零售销售是美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因素,零售行业的冷暖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美国经济。 实体店的不断关门,可想而知带来的就是失业潮。目前全美有1590万人就职于零售业,据美国官方数据显示,美国1月失业率为3.6%,高于前值及预期;而业内分析机构认为,基于开年失业率的上升,2020年下半年美国就业将再度出现疲软情况,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导致更多的人对美国经济持悲观态度。
整体来说,零售业“冷暖”不仅对于判断美国消费引擎的“快慢”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影响市场信心的关键因素;“零售末日”的现象似乎正在步步逼近,梅西百货“垃圾级”的消息正是这一百年巨头已经远离繁荣的证据,同时也是美国经济或许将深陷困局的一个信号。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Moderna 已成为第一家发布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公司,美股代号MRNA 暴涨12%,这家位于波士顿的生物技术初创公司周一(2月24日)宣布,已将小瓶发送到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开启安全性临床试验。
计划在四月底之前,对20-2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药物测试。具体的结果将在7月或8月公布。美股投资网(id:TradesMax)实时报道。
Moderna首席技术运营和质量官JuanAndres兴奋的表示:“历时一个月的奋斗,这是一项“非凡的努力”,以自病毒基因组测序以来的42天“以创纪录的速度”响应全球卫生紧急情况。https://www.tradesmax.com/
疫苗仍然需要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否则可能会失败,并且如果成功,它将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广泛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富奇(Anthony Fauci)告诉《华尔街日报》,他预计大约20至25名健康志愿者的临床试验将从4月开始,初步结果将于7月和8月公布。
另一方面,吉利德科学(GILD)下跌2%。报道称美国开始使用吉利德药物治疗新冠肺炎。
在早一个月前,我们就报道过,美国首例确诊病例服用 GILD 药物的诊疗过程以及临床表现。
患者是一位35岁的男性,患者的X光胸片结果显示出非典型性肺炎的特征。基于患者的胸片结果,以及持续高烧,需要吸氧,且多个部位的样本出现新型冠状病毒的阳性结果,医生们决定为其提供一种尚未获批的药物——由吉利德(GileadSciences 美股代号 GILD)公司研发的抗病毒药remdesivir。
这名患者在接受了remdesivir的治疗后,症状出现缓解。图为remdesivir的结构式(图片来源:Meodipt [Public domain])
在住院的第七天晚上,这名患者接受了remdesivir的静脉输注。第八天,这名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了立竿见影的改善。他不再需要吸氧,氧饱和度也恢复到了94%-96%。除了干咳和流鼻涕外,他已没有其他症状。
本论文发表于美国时间1月31日。在1月30日,这名患者虽仍在住院中,但已退烧。唯一的症状就是咳嗽,且严重程度与日俱减。
美股异动 | 台积电(TSM)盘前涨逾2%,与意法半导体(STM)达成氮化镓合作
2月25日(周二)美股盘前,截至17:29,台积电(TSM)涨2.03%,报55.22美元。意法半导体(STM)涨0.35%,报28.44美元。
近日,台积电与意法半导体达成合作,加快氮化镓(GaN)工艺技术的开发以及GaN分立和集成器件的供货。此次合作后,意法半导体的氮化镓产品将采用台积电的GaN制造工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京东再次杀回社区团购市场 称“不涨菜价”保民生
“ 全民宅家抗疫 ” 的非常时期,让曾经命悬一线的社区电商获得了新的生机,成了保障民生服务的中坚力量。
随着 2 月中旬返京人口上升,本地生活服务需求也逐渐攀升。相比出行,买菜成为了居民们优先级最高的难题。
几天前,在北京南五环附近的某居民小区,美股投资网编辑被推荐加入了一个名为 “ 京东区区购 ” 的买菜微信群,吸引了美股投资网编辑注意。
自称为群主及 “ 店主 ” 的小 M,是该小区居民,以 “ 菜价不涨 ” 为吸引点,一夜之间就拉满了这个超过 100 人的微信群,主要成员是同小区业主。
小 M 向群友耐心介绍 “ 拼团买菜 ” 及取货方法,并表示,为解决自己买菜问题,尝试申请了 “ 区区购 ” 的店主资格,几天前刚刚成功注册为店主,兼职打理这一小店。“ 超过 100 人的微信社群才能获取商品上架资格。” 小 M 对美股投资网说。
美股投资网查看该小程序产品,根据地理位置,系统推荐的 10 家小店均在 “3.5km” 范围内。
接近京东采销部的人士向美股投资网独家证实,京东 “ 区区购 ” 是京东于 2019 年下半年低调上线的社区电商业务,“ 今年按计划会首先在廊坊拓展市场,长沙、深圳等城市也在同步做市场开发。”
团购第一日,京东送菜车第二日 12 点准时到达小区取货点。该店长告诉美股投资网编辑,“ 第一天转化率不算高,100 人中有 14 个人下单。” 此外,销售最好的是几个 “ 爆款 ” 商品,以爆款 “ 红颜草莓 ” 为例,每日供应量约 1500-2000 份,十点开售,基本上 10 点 20 左右就会被抢光。
“ 区区购 ” 小店店主拣货现场
在团购群中美股投资网编辑发现,“ 送货上门 ”、“ 小区内超市限流 ”、“ 便民超市菜品不全 ”、“ 菜价合理 ”,是众多下单用户选择 “ 区区购 ” 的原因。
一位生鲜行业从业者告诉美股投资网,地处南五环的区域,是线上生鲜供应的 “ 洼地 ”。非城市核心区域,大型生鲜平台往往采取 “3 公里起送 ”,覆盖能力有限,在一些需求暂时还未得到满足的地区,社区团购或可找到 “ 突围 ” 的机会。
不过,在疫情过后,生鲜行业是否 “ 昙花一现 ” 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京东生鲜为何选择杀回社区团购?
全民抗疫期间,生鲜市场获得一次难得的市场教育机会,但机会的背后同时也是对于电商平台们供应链的严峻考验。生鲜电商平台们面对爆发的需求,陆续出现 “ 爆单 ”,供应能力遇阻、运力 “ 断流 ” 等问题。
一边是城市深宅人群买菜难,一边是大量农产品因运输受阻,为了打通这两方面难题,2 月 10 日,京东率先开通了 “ 全国生鲜农产品绿色通道 ”,发布 25 项涉及供应链、物流、运营、推广等措施,帮助农户和消费者更好地实现 “ 产销对接 ”。
京东方面告诉美股投资网,推动滞销农产品上行其实一直是京东生鲜的常态业务,一直在通过发力原产地直采、建立农产品基地、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等多维措施推动农产品上行。
具体来看,对于有电商经验的农产区,京东生鲜提供的是站内开店或成熟店铺代销、营销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对于没有电商经验的农产区,京东则通过帮助当地分拣、包装、运营,或组织引导在京东营业的商家进行本地收购和交易;对于有运输能力的企业,则直接将产品送至京东在北上广等核心城市的加工中心,进行二次分装,然后再进行销售。
京东方面告诉美股投资网,截止目前,京东及旗下京喜平台累计接到全国 1000 多条求助信息,累计销售 2500 吨滞销生鲜农产品,环比增长近 10 倍。
与此同时,为保证生鲜配送 “ 最后一公里 ” 服务安全、高效,“ 集单配送 ” 等社区团购方式正在受到追捧,京东也相应进行了全业态布局。
京东七鲜超市、七鲜生活全国门店推出 “ 小七拼 ” 服务即是典型案例——由团长在所在社区群内发布商品,社区居民通过集单形式进行统一下单,由专车配送。截至 2 月 18 日,“ 小七拼 ” 共建立 1000 多个社群,覆盖 1200 多个社区,共计覆盖人群近 50 万。
京东友家铺子则在武汉发起了社区团购活动,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一轮开团 58 个,库存商品 9 小时售空;第二轮开团 9 个小时,则售出 4 万斤蔬菜、1 万斤肉类、1 万斤水果。不到一周时间,这种团购形式已经覆盖武汉市三环内约 200 个小区。随后,友家铺子也相继在东莞、沈阳和抚顺等地复团,为当地提供近百个产品,覆盖肉蛋禽、蔬菜水果等民生商品。
事实上,京东对团购并不陌生,京东拼购早在 2016 年就已上线。2018 年 11 月 14 日,小程序 “ 友家铺子 ” 的上线被视为是京东入局社区团购之举。
但实际上,京东的入场要更早一些—— 2018 年 7 月 10 日,京东旗下社区团购小程序 “ 京东邻里团 ” 上线,一个月后改名为 “ 蛐蛐购 ”,不过该项目似乎只是浅尝辄止,不到一年时间就近乎停摆。
疫情之下,京东生鲜选择杀回社区团购,无疑是看到了此特殊期的绝佳机会。京东集团副总裁、7FRESH 业务负责人王敬对美股投资网表示:“ 此次疫情可能成为零售发展的一个拐点,更多人习惯通过线上消费。” 借此机会,京东生鲜可以低成本获取用户,培养用户,提高品牌力。
对许多中小生鲜电商来说,疫情或许只是给了它们短暂的喘息机会;京东生鲜则在此次抗疫行动中凭借其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开了个好头。
“ 非常时期,奖赏的是那些拥有足够积累的品牌。” 一位接受美股投资网采访的企业家如此评价疫情的影响。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美股异动 | “太空第一股”维珍银河(SPCE)盘前涨近9% 公司即将公布Q4财报
2月25日(周二)美股盘前,截至21:25,维珍银河(SPCE)涨8.52%,报37.21美元。
由于题材突出,而且市值不到70亿美元,新年以来该公司股价剧烈波动,由1月2日的收盘价11.79美元涨至2月20日的最高点42.49美元,涨幅一度高达260%。之后公司股价开始回调企稳,今日盘前股价再度大涨,资金或看好该股的后市表现。
维珍银河今天美股收盘后将公布Q4财报,市场预期每股收益为-0.21美元,营收为75万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Uber将在网约车顶投放广告,内容可根据位置和时间变化
网约车公司Uber(优步)将开始在旗下部分车辆顶端投放广告。
据科技网站TheVerge援引广告周刊(Adweek)2月24日报道,Uber与户外广告公司Adomni达成了一项交易,从4月1日起在美国凤凰城、达拉斯和亚特兰大这3座城市约1000辆汽车装置车顶广告。虽然Uber司机也可以通过第三方广告公司在自己的车顶上放置广告显示屏,但这标志着Uber这家网约车公司首次计划推出自己的广告。
为了激励网约车驾驶员安装广告显示屏,驾驶员将会获得300美元的广告显示屏安装费,一周驾驶超过20小时还能获得额外100美元的收入,4月1日之后则根据驾驶时长按小时向驾驶员付款。目前还不知道这些广告显示屏是否会损坏驾驶员的车。Uber发言人拒绝置评。
广告周刊报道称,Uber与Adomni的合作为Uber开设了一个新业务部门Uber OOH,也为公司带来了额外的收入流。自2018年7月起为Uber提供车内商品如零食、美妆产品、数码配件的Cargo Systems公司,则会与Uber另外签署广告协议。
作为一家数据丰富的公司,Uber的广告显示会随着一天中的时间和地点变化。广告将会受电子地理围栏约束,并能够和其他Adomni管理的广告显示屏同步。广告周刊分析师Scott Nover对此发推称:“想象一下,当你身处繁忙的城市十字路口,所有的车辆和广告牌都显示着同样的广告。”
Uber不是唯一一家对广告感兴趣的网约车公司。Lyft最近收购了一家名为Halo Cars的小型创业公司,能让司机通过在车顶安装广告挣钱。Uber多年来也一直在尝试广告内容,不过直到最近广告还仅限于在公司的App上投放,将广告移到汽车上还是首次。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中国休闲零食市场是一个增量市场,处于由自由竞争向寡头竞争转换的过程中,集中度有提高空间,有实力的企业将大有机会
休闲零食行业两天内资本动作频频,两家行业龙头公司相继出现重大变动。
2月24日,休闲零食品牌“良品铺子”(603719.SH)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价11.9元/股,筹集资金4.88亿元。良品铺子开盘即涨至17.14元/股,其后封死涨停至收盘,市值为68.7亿元。
良品铺子来自武汉,它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第一家IPO的武汉企业,也是上交所首个尝试采用“网络上市”的公司。
就在良品铺子上市的前一天,百事公司(NASDAQ:PEP)宣布,与中国食品公司“好想你”(002582)达成最终协议,以7.05亿美元的价格,从好想你手中接过后者2016年买入的休闲零食公司“百草味”100%股权。收购形式为现金交易。
中国是休闲零食消费大国,有消费花生、瓜子、核桃,以及肉干肉脯、干果零食的传统。百草味与良品铺子、三只松鼠被看作代表了新一代休闲零食的“三小巨头”,以高单价的碧根果、夏威夷果、大杏仁等“舶来”坚果为切入点,通过线上销售、更高端的产品和包装定位,以及网红营销,将自身和传统“炒货”区分开来,获得高溢价。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休闲零食行业规模达上亿元,这个市场尚未出现一家独大者。加华资本副总裁罗子龙告诉《财经》分析师,休闲零食行业产品品类多,市场碎片化严重,产品品质差异大,进入门槛低,品牌溢价能力弱,客户忠诚度较低。同时,这也是一个增量市场,处于由自由竞争向寡头竞争转换的过程中,集中度有提高空间。
良品铺子的资本化和全球食品饮料巨头百事可乐的入局,很可能会加速这一转换过程。
同时,零食小巨头们未来依然需要面对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例如代工OEM模式与产品品质控制之间的矛盾,以及行业日益竞争激烈导致毛利降低与规模扩张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竞争加速,强者恒强
良品铺子也是首个上交所尝试采用“网络上市”的公司,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3日上交所表示,即日起,上交所将为近期上市的企业举办“网络上市仪式”。
“鸣锣敲鼓只是仪式,不会影响上市。而且最近资金面比较宽松,尤其目前二级市场表现十分积极,所以即便有疫情,新股股价受到影响的可能性不大。”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向《财经》分析师表示。
根据数据统计,2月4日以来上市的新股,在上市首日均实现了不错的涨跌幅。例如,2月27日在科创板上市的瑞松科技(688090.SH),首日即实现263.01%的上涨。
招股书显示,本次良品铺子拟公开发行股票的数量不超过4100万股,不低于本次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10%,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4.01亿股。2019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5.05亿元,净利润1.96亿元。
良品铺子公司方面表示,上市募资将用于全渠道营销网络建设、仓储物流建设、信息系统数字化升级、食品研发中心与检测中心改造升级。目前良品铺子已经建立了智慧门店、平台电商、O2O外卖、自营App等全方位的互动和销售渠道,有1000多个产品组合。
从2018年营收和利润规模来看,今天刚刚“敲钟”的良品铺子,在中国休闲零食三巨头中规模排名第二,第一是三只松鼠。百草味与前两者营收规模相差20-30亿元。
良品铺子2018年营收63.78亿元,预计2019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7.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05%;预计实现净利润3.4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9.93%。
三只松鼠2018年营业收入70.01亿元,同比增长26.05%,净利润3.04亿,同比增长0.61%。但2019年预计净利润2.3-2.8亿元,同比下降8%-24%。三只松鼠表示,净利润下降的原因是产品升级、加强市场推广和全渠道并进策略,获取新用户及扩大市场占有率,导致费用上升。
以坚果炒货为主要产品的洽洽食品(002557.SZ)于2月24日公布了2019年的业绩快报,其年营业收入为48.37亿元,略低于百草味的50.23亿元。这家老牌龙头企业的收入规模现在已经落在了“三小巨头”的后面。
零食小巨头们在渠道上各有侧重。三只松鼠的营收主要依靠电商渠道,2019年上半年占比达88.62%,此外三只松鼠以联盟小店和体验店形式,在全国拥有近300家线下店,店铺数量远低于良品铺子。百草味也主要以电商销售为主。
良品铺子目前的收入占比为线上45%,线下55%,良品铺子在全国门店数量超过2200家,线上、线下收入结构比较平衡。
良品铺子投资方高瓴资本向《财经》分析师表示,自2017年8月入股良品铺子后,高瓴派驻大数据团队进入良品铺子,引入大数据门店预测选址模型,至今该系统已服务良品铺子两年多,能够提高良品铺子门店开拓的精准度,打通了全渠道会员管理系统。
天下网商电商分析师贺曼告诉《财经》分析师,在很多行业,经过长期竞争,两强争霸是最终局面。例如碳酸饮料中的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因此未来两三年坚果零食业的竞争会愈发激烈,会出现强者恒强局面。
目前几家小巨头的产品都涵盖坚果炒货、水果干、肉干肉脯、糕点糖果等零食系列,产品有一定程度上的同质化,销售折扣力度仍然很大,净利率较低,仍处于抢占市场的阶段。
罗子龙表示,良品铺子的净利率在4%-5%左右,普通品牌在2%-3%左右。“未来的市场格局将是良品铺子、三只松鼠两大巨头,以及百草味、恰恰、来伊份等二线品牌,在产品定位上有差异化的二线品牌也会有生存空间。”
零食小巨头的优势各有不同。罗子龙表示,百草味主要在线上运营和品牌运营上有丰富的经验和能力,良品铺子最为全面,在全场景全渠道流量运营,构建数字化会员和运营体系,智慧供应链和柔性生产,运用现代化传播矩阵打造品牌方面都走在行业前面。三只松鼠在线上运营和品牌IP化方面做得比较好,想象空间比较大,未来可以利用IP形象,做更多延伸的产品和服务。
碳酸饮料巨头百事为何入局?
收购百草味,这是百事公司一年内第二次向中国品牌出手。2019年7月,百事公司曾宣布以1.31亿美元入股五谷磨坊。
由于碳酸饮料市场下滑严重,近年来百事一直在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产品线向零食、果汁、运动饮料类产品拓展,标志性品牌包括乐事薯片、多力多滋玉米片、菲多利休闲食品、桂格燕麦、纯果乐果汁、佳得乐运动饮料等。2018年,百事还收购了烘焙果蔬脆片制造商Bare Snacks,2019年收购英国薯片品牌Pipers Crisps。
“百草味丰富的产品品类、轻资产和聚焦电商的模式与我们中国的现有业务高度互补。”百事公司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柯睿楠表示。他表示,百草味的直营终端消费者能力将助力百事实现线上市场的增长。同时,也能通过百草味本土品牌的特色为百事带来多元化的产品组合,适合于线上线下多渠道分销,百事也可以借助百草味的品牌创新和消费者洞察能力推动百事公司其他主要市场的创新和发展。
百草味董事长邱浩群表示,百事公司的品牌力、渠道以及遍布全球的供应链网络有助于百草味的发展,百草味和百事公司共同看好休闲食品的发展前景,并且同样致力于消费者体验和数字化能力的提升。
罗子龙认为,百事擅长的线下渠道。融入百事大食品矩阵后,百草味可与百事的其他品牌在渠道、供应链和物流、营销等方面做一定协调,带动百草味竞争力的提升。百草味对百事来说,可以补全百事的休闲零食板块,同时给百事带来丰富的休闲零食线上运营经验和能力。
贺曼亦表示,百事公司收购百草味这样的国内“网络”品牌,与十几年前国外品牌收购国内同类型品牌,切入被收购品牌的渠道,“雪藏”国内品牌,以现金换市场的路径已经大不相同。
如今百事公司收购百草味这样的中国品牌,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新消费人群,互联网坚果零食品牌的最大优势是打品牌、抓住年轻消费者,把消费者转位粉丝,做社群运营、达人直播、网红营销。
“近几年消费者熟悉的百事公司的产品依然是碳酸饮料,其他消费者熟知的休闲食品在中国增长都比较平稳,要做出新的突破很难,百草味是突破口。对百草味来说,有更好的国际公司参与,学到行业管理经验,产品、经营更加合规,也可以得到更多资源。”贺曼说。他表示,百草味也有一些对于合作商模式的调整,比如给内部供应商的资金扶持政策等,这是百草味在新零售方面的独创。
好想你获利离场?
此次交易的另一方是红枣零食公司好想你。这家公司2011年上市,2016年以9.6亿元收购百草味,若与百事公司交易顺利,好想你在百草味上的四年投资收益为近36亿。但交易完成后,好想你营业收入将大幅下降,交易后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好想你2019年净利润将下滑43.77%。交易完成前,2019年度好想你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为0.08元/股,交易后为0.04元/股。
贺曼认为,好想你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新兴零食品牌的思路有差异。“这家公司上市已久,但是市场量一直不大,2016年好想你收购百草味时有自己的战略规划,不仅仅是为投资而投资,但红枣主业的销售一直不如子公司,几年的磨合可能没有达到双方的预期。”
《财经》分析师发现,并购百草味后,好想你也开始推出自主品牌的坚果类产品。好想你的财报显示,2016年好想你收购百草味,看中的是后者在休闲零食市场的容量和和发展前景,可以与百草味产生品牌协同作用,打造好想你健康休闲零食领导品牌地位。主要看中的是百草味的电子商务渠道,百草味在线上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千万注册会员,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优势明显。
好想你在公告中表示,交易获得的现金可用于偿还借款及投资。交易完成后,好想你将聚焦原有的红枣相关业务,提升红枣市场占有率。好想你方面则表示,未来将围绕红枣延伸产业链,回归红枣主业,拓展地方特色农产品。
公告显示,百事公司收购百草味的交易尚需通过好想你股东大会表决,本次交易尚未取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局对交易经营者集中申报的批准同意。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外媒:波音正计划为因737MAX受影响供应商提供更多支持
当地时间2月23日,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正在计划为其737 MAX的供应商提供更多支持,以便为他们重新开始生产做好准备,并劝阻一些公司从竞争对手空中客车处寻求更多业务。
波音公司在制造超过400架无法交付的737 MAX后,于今年1月暂停了737 MAX的生产。从2018年10月到去年3月,波音737 MAX系列飞机在5个月内发生印尼狮航和埃塞俄比亚航空两次坠机事故,共导致346人死亡。两起空难均与飞机上的自动防失速软件被错误激活有关。该机型随后在全球范围内遭到停飞。
报道称,这样一来,和737 MAX生产有关的由600多家大型供应商和数百家小型公司组成的供应网络陷入了困境,在某些情况下,737 MAX相关业务贡献了这些公司年销售额的一半。许多供应商扩大了工厂并雇用了更多员工,以帮助波音公司按计划以每月57架的速度交付4500多架737 MAX飞机订单。
报道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当737 MAX被允许再次飞行之后,如果生产重启,可能要花三年的时间才能赶上之前的生产速率。
目前在波音公司内领导这项工作的是Stan Deal,他在去年10月波音前商用飞机部门负责人Kevin McAllister被解雇后被提升至该职务。Stan Deal此前曾担任波音公司服务部门负责人一职,其在波音公司34年职业生涯中还曾领导过供应链关系。
波音公司方面称,计划库存比过去更多的零件,以确保供应商的订单量。
波音公司今年已拨出40亿美元用于额外支出,它已将其中一些资金专用于现金垫款和对供应商的其他财务支持,以解决737 MAX产量波动的问题。
波音公司的供应商称,他们已经获得了三种恢复生产的可能时间表,根据飞机组装时间的不同,今年波音的产量从100架到300架不等。波音公司方面称,预计到今年年中将获得监管机构对737 MAX使用的新软件和培训方案的批准。不过,报道称,包括Spirit AeroSystems Holdings Inc。在内的一些供应商已经通过为空客和军方客户争取更多的工作来减少对波音的依赖。
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和生产737 MAX发动机的赛峰(Safran SA)公司也希望扩大与空客的合作,他们希望为A330neo机型开发一种发动机,该机型的发动机目前仅由罗尔斯·罗伊斯控股有限公司(Rolls-Royce Holdings PLC)生产。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737 MAX供应商已经经受住了737 MAX相关业务的停顿。许多公司以较低的速度继续生产,库存零件,并转移工人为空客和军用飞机制造更多零件。
对于这些工人是否会被解雇?有供应商称,由于航空工程师和专业装配人员的劳动力紧缺,若此时解雇,之后737 MAX恢复生产后很难重新雇用工人。
波音最大的一些供应商在最近的业绩电话中称,737 MAX停产将损害今年的销售和利润。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Larry Culp上周称,该公司将在第一季度消耗约20亿美元的现金流。
空客方面,由于缺少零件和装配问题,在提高737 MAX竞争对手A320neo飞机产量方面遇到了自己的问题。该公司与波音公司共享许多小型供应商,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扩大生产。
作为737 MAX最大供应商之一,在2019年底前Spirit AeroSystems Holdings Inc。每月要建造52架机身,该公司现有约100架机身存放在仓库,等待铁路运输到位于华盛顿州的波音伦顿工厂进行组装。
该公司在今年1月份解雇了280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一是为737 MAX飞机制造机身和机翼零件。
波音公司最近与该公司签署了一项协议,后者今年将生产216架机身,并获得波音约2.25亿美元的贷款。 此外,通用电气和赛峰集团分别称,他们计划每月生产约20架737 MAX飞机的发动机,该数字是去年产量的一半。
波音公司方面称,正在评估停产对每个供应商的影响。其公司发言人称,“我们不断评估对每个供应商的影响,并根据各种因素,为有风险的企业提供一系列支持。”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财报前瞻 | 在线教育迎投资风口 网易有道(DAO)Q4将正式启航?
网易有道(DAO)将于2月26日(周三)美股盘后发布2019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务报告。有统计数据显示,市场预计有道Q4营收将达到人民币4.537亿元,相当于环比增长31%。
据了解,有道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以技术驱动产品的教育科技公司。2014年,公司宣布正式进军互联网教育企业。2019年年初,网易总裁丁磊公开提出“游戏、电商、教育、音乐”的四大战略,“教育”第一次被纳入集团层面的大战略当中。
随后,原本隶属于网易杭州研究院、拥有网易云课堂和MOOC等产品的网易教育产品部剥离出来,与网易有道进行业务合并。同年10月25日,有道正式登陆纽交所上市。
2019年11月21日,有道发布自上市以来首份财报。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有道总净营收为3.459亿元人民币(约合4840万美元),同比增长98.4%;得益于K12课程用户人次的强劲增长、以及人均课单价增长,Q3学习型产品和服务实现净收入人民币2.252亿元(约合3150万美元),同比增长141.6%。
此外,有道在线课程销售额2.909亿元(约合4070万美元),同比增长139.8%;有道精品课的总营业额同比增长104.6%,至2.146亿元(约合3000万美元)。精品课付费人次23.71万,同比增长37.7%;K-12付费人次92700人,同比增长179.2%。
作为网易旗下首家上市子公司,有道完美的从搜索词典转型至智能教育。可以看出,早期有道词典的成功为网易布局教育板块奠定了大量的用户基础、以及树立了强大的品牌。有道的产品矩阵较为完善,建立了“工具产品+在线课程+智能硬件+AI互动学习”业务模块。
运营方面,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上半年,网易有道学习工具产品月均用户活跃数亿超1亿,这为整个教育布局提供有效的流量和服务体验,降低了获客成本。付费人数上,2017至2018财年,有道精品课程付费用户分别为22.9万和36.1万人,2019财年上半年达200.8万人,大幅实现增长。此外,K12在线教育也是一个不错的赛道,跟谁学(GSX)的成功就是一个不错的同行案例。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在2023年K12课外辅导在线大班课程市场的整体流水有望从2018年的人民币约150亿元大幅提升至约2000亿元。长期来看,随着智能教育行业市场的高速发展,有道的价值也逐渐的体现出来。
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在线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近期短期事件影响下,全国大中小学延迟春季学期开学时间,在线教育的渗透率出现了极大的提升,这对布局在线教育板块的有道而言属于利好,也将有助于增厚公司的业绩。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在线教育的接受程度较低,这也是公司未来面临的挑战之一。当然,各地方政府与教育互联网公司的积极合作,推出了各种线上教育APP和小程序,可见在线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如果国内在线教育模式的推广普及得到较大提升,将有利于相关产品日后的市场拓展,在线教育可能将成为资本市场投资的新风口。
由于有道上市的时间不长,关注度也处于早期。不过有数据统计,在接受调查的6位投资分析师中,5位给予有道“买入”评级,而仅有1位给予“卖出”评级。
股价方面,分析师普遍好有道的未来发展,6位分析师普遍认为公司未来12个月内的股价预估中值位134.87美元,较此前的23.84美元上涨467.9%,最高175.94美元,最低76.69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怀揣着各自的“小算盘”,作为零食休闲界“BAT”之一的百草味曾和“枣业第一股”好想你走到一起,但两者的商业联姻仅维持不足四年时间。
2月23日晚间,好想你方面“官宣”:拟以7.05亿美元的价格,向百事饮料(香港)有限公司(下称“百事公司”)出售旗下杭州郝姆斯食品有限公司(下称“百草味”)100%股权。对于这笔近50亿元的交易,作为出售方好想你应是考虑再三,思量许久,同一时间发布与此交易相关的30余条公告便是证明。
“百草味,是一直尊重的友商,他们把跟随策略做到极致并努力创新才有今天的百草味。但这一切随着所谓500(强)企业的收购将画上句号,中国的企业我坚信只有走中国道路才能走向世界!文中有句话‘让生意更生意’,我想说的是‘让生意有生命’。”同日晚间,同为国内线上休闲零食龙头企业之一三只松鼠的创始人章燎原在其微信朋友圈转载了一篇题为《深刻!好想你50亿出售百草味意欲何为》的文章,并配上这段话。
2016年8月,好想你以溢价近18倍的价格全资收购百草味,后者也借此成为国内最早登陆资本市场的互联网休闲零食品牌。如今,百草味将正式告别“好想你时代”,带领其奔向下一个目标的,是全球领先的饮料和休闲食品企业百事公司。那么,进入“百事时代”的百草味,又将演绎一场怎样的资本故事?
作别好想你
时间回到四年前。2016年8月,好想你发布公告称,正式收购零食品牌“百草味”母公司杭州郝姆斯食品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总价为9.6亿元,其中1.44亿元通过现金支付,8.16亿元通过发行股份支付。
彼时,对于这笔被视为“国内零食电商并购第一案”,无论是以线下渠道为主的好想你,还是以线上销售为主的百草味,双方都寄予厚望。2019年4月,在2019全球食品&饮料创新大会(FBIC)上,好想你的创始人兼董事长石聚彬曾公开坦言,三年前,好想你还是一个农副产品加工传统型企业,并遇到发展瓶颈,彼时正好是互联网风口,其兼并了电商靠前的百草味,“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融合,跟百草味合作三年当中也合作得非常好。”
正如石聚彬所言,百草味一开始就用业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数据显示,于2011年5月登陆深交所中小板的好想你,在上市后盈利能力便进入下行通道,2015年甚至一度告亏323.31万元。2016年全资资收购百草味后,好想你销量开始突飞猛进,当年不仅营收突破了20亿大关,并成功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3927万元,同比大增1314.69%。2016年-2019年第三季度,好想你的营业收入从20.72亿元增长到40.4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从3927.24万元增长到1.31亿元。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就运营层面而言,自收购百草味后,好想你并没有发挥联动效应带动其本身业务的高速增长,而是活在前者的“光芒”之下。CIC灼识咨询总监姜骁潇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称,通过自2016年至2019年间百草味和好想你之间的合作可以看出,好想你在经营层面仅为百草味提供了的银行贷款背书,百草味其本身增长实力强劲。
“经过近四年的发展,百草味目前的营业收入已经增长到近50亿元,而好想你主营的枣类业务收入仍仅约10亿左右,所以此次出售,其实更大程度上也是好想你的无奈之举。”姜骁潇直言。
确实,出售百草味,对好想你而言可谓“忍痛割爱”。根据好想你在公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大幅下降,2019年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相较于交易前减少了49.06亿元,降幅达82.31%。
对于与盈利功臣百草味“分道扬镳”的缘由,好想你方面则解释为,百草味的主要竞争者均已完成证券化,预计短期内行业竞争力度有所加大,此举能够避免行业发展不利因素导致的经营风险和商誉减值风险,且可进一步明晰发展枣类主业,拓展“红枣+”战略。
2月23日晚间,石聚彬在回应相关媒体采访时称,出售百草味,好想你将获得丰厚的财务回报,这将为好想你未来发展提供充裕资金。一方面可用于支持主业红枣的发展,也可以拓展“红枣+”战略,未来该公司将围绕公司主业,投资并购优秀的食品企业。
“如今看来,好想你暂且决定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或许百草味的离开,对好想你短期是阵痛,但长期而言倒是一种解脱。”有业内人士如是对分析师表示。
对于上述说法,《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试图联系好想你方面,但截至发稿,该公司未给予进一步回应。
“改嫁”百事公司
对于“出售者”好想你来说,卖掉百草味虽“痛心”,但能获得充裕的资金,那对于“接盘者”百事来说呢?
“百事公司在华运营已近四十载,此次交易彰显了百事公司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食品饮料公司的决心。”在对外发布的一份新闻资料中,百事方面这样表示。
在百事看来,百草味销售以线上渠道为主,且得益于以数据驱动的产品创新和灵活的生产采购供应链,百草味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迅速研发并推出迎合消费者喜好的产品。
“百草味丰富的产品品类、轻资产和聚焦电商的模式与我们中国的现有业务高度互补。”百事公司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柯睿楠表示,百草味的直营终端消费者能力将助力公司实现线上市场的增长。同时,也能通过百草味本土品牌的特色为百事带来多元化的产品组合,适合于线上线下多渠道分销。“此外,我们期待借助百草味的品牌创新和消费者洞察能力推动百事公司其他主要市场的创新和发展。”
“买卖肯定是双方自愿,百事休闲食品的布局很早也很深,主要还是薯片、麦片等,坚果类是它这几年在中国市场没把握住的机会。”对于百事“吃下”百草味,上海博盖咨询董事总经理高剑锋这样向《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在他看来,近几年,百事在食品部分的创新比较少,且缺少和年轻人互动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看好坚果类产品的百事自己培育品牌的黄金期已经过了,并购是最好的方式。
另有机构人士指出,百事现金收购百草味,也是意图加强线上能力。百事在中国区域此前主要食品品类为饮料、薯片、麦片等,线下渠道强势,线上仍待进一步强化。此次收购在品类、渠道上都是很好的互补。
事实上,坚果类食品的未来发展潜力被业内普遍看好。章燎原此前在一次公开场合就向《美股投资网》分析师指出,近年来,我国休闲食品行业高速发展,2018年市场规模已达到5000亿元,预计未来5年将保持10%的增长率。其中,坚果炒货食品预计将持续以每年15%的增长率递增。
在此背景下,走出好想你体系的百草味能否迎来进一步的发展?在高剑锋看来,百事的品牌管理和渠道运营等能力均十分强,且按照当前的情况来看,未来百事针对百草味的整合力度也会超过好想你此前对百草味的整合,因而整合成功的概率较高。
不过,高剑锋也指出,未来百草味的想象空间有限。“独立性不如其他休闲零食品牌,肯定要服从于百事的系统。唯一可以期待的就是百事会不会把百草味推向全球,在海外市场,坚果也是一个很大的品类。否则百草味的想象空间也就有限了。”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