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StockWe8 客服微信2号 MaxTrades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Robert

 

美股投资网获悉,继欧洲能源巨头壳牌公司(SHEL)之后,又一能源巨头英国石油公司(BP)宣布在第二季度继续进行股票回购,这些聚焦于石油行业的传统能源巨头们可谓比以往更加重视提升股东回报水平,将提升股东回报视为最优先选项。根据一份声明,英国石油公司宣布将在第二季度完成剩余高达17.5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该石油巨头承诺在今年上半年回购 35 亿美元的股票,与前几个季度的步伐持平。

持续进行股票回购是石油巨头们强劲业绩报告的其中一个重要标志,以及暗示企业管理层对于未来公司业绩信心十足,因此愿意耗费现金流来提振公司股票的估值,进而最终提高股东回报水平。统计数据显示,这些来自欧洲的能源巨头在今年有望向股东返还高达6200亿欧元(6670亿美元),创下十年来的新高水平。

石油巨头们维持回购步伐,但仍低于历史最高纪录

业绩数据方面,欧洲的这些能源巨头们业绩在2023年年末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浪潮的助力下也未能实现强劲的净利润,并且利润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可能因油价下滑以及全球加速转向可再生能源而停止,但是他们在2024年仍维持股票回购步伐,尽可能地利用手里的现金流来回馈股东。

来自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股票策略师Laurent Douillet以及Kaidi Meng在3月份的一份报告中表示,由于现金流预期可能出现恶化,壳牌、英国石油和道达尔能源等能源公司面临的挑战将是实现其现金回报目标。根据分析师共识预期,英国石油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预计将在2024年下降约四分之一,而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能源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可能下降近三分之一,壳牌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可能下降至更低水平。

聚焦于石油行业的巨头们现金流预期之所以下降,其背后的原因离不开国际原油价格步入下跌轨迹,以及全球向低碳化趋势的转变之下中美电动汽车普及率提高。随着中东冲突风险逐渐缓解,油价上周大幅下跌,今年以来的涨幅基本回吐,布伦特原油价格在上周下跌逾 7%,创 2 月份以来最大跌幅。

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近日表示,由于中国接近运输燃料需求的峰值点,而美国已超过这一峰值点,因此今年汽油需求量或从去年日增70万桶下降到日增34万桶,达2650万桶,这是自2020年以来最低增幅。

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的分析师们近日发布报告称,受到疫情后消费热潮推动,2024年全球汽油需求比2023年的约70万桶/日增长约30万桶/日,达到约2600万桶/日。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美股大数据 StockWe.com

 

 

美股投资网获悉,由于在ULA的阿特拉斯5号火箭上观察到氧气安全阀出现故障,波音(BA)Starliner航天器的首次载人发射再次推迟,并计划于周五重新发射。

周一发射倒计时在升空前两小时停止,联合发射联盟(ULA)工程师Dillon Rice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看到任何以前从未见过的数据,那么我们就不愿意拿我们最宝贵的有效载荷冒险。”ULA是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旗下的火箭制造商。

NAS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NASA、波音公司(BA)和联合发射联盟的目标是不早于5月10日(周五),在技术问题解决之前,向国际空间站发射波音机组人员飞行测试。”

美国宇航局局长Bill Nelson表示,该机构的首要任务是安全。

由于软件编码和阀门卡住等多种问题,Starliner已经搁置多年。另一方面,SpaceX在载人航天任务方面更为成功,迄今已完成9次发射。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美股大数据 StockWe.com

 

 

美股投资网获悉,由于特斯拉(TSLA)的消费者在使用其自动驾驶系统时不断发生撞车事故,美国监管机构要求该公司在7月1日的最后期限前向其提供有关该公司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召回的信息。

在周二发布在网站上的一封信中,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向特斯拉施压,要求其提供消费者使用其驾驶辅助系统的累计里程数据,以及在该公司去年12月召回汽车前后,司机被警告把手放在方向盘上的次数。该机构上个月宣布,将对特斯拉的OTA更新是否能切实解决安全问题展开调查。据悉,在召回后的几个月里,特斯拉Autopilot发生了20起撞车事故。

特斯拉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信中指出,如果特斯拉未能及时、全面地回应NHTSA,该公司将面临每天每起违规行为高达27168美元的罚款,最高罚款超过1.35亿美元。

这一信息请求标志着NHTSA对特斯拉Autopilot调查的最新升级,该调查可以追溯到2021年8月,当时该机构启动了一项缺陷调查,起因是特斯拉撞上了路边紧急服务车辆。在结束调查并同时开启召回查询的过程中,该机构表示,特斯拉保持司机参与度的手段不足,其系统过于宽松,导致驾驶员的期望与Autopilot的实际功能之间存在“严重的安全差距”。

据了解,NHTSA目前已经启动了50多起涉及特斯拉汽车的特别事故调查,这些汽车被怀疑与Autopilot有关,在拜登政府执政期间,调查的步伐加快了。

审查特斯拉驾驶系统的监管机构不只有NHTSA。该公司于2023年1月披露,已收到美国司法部要求提供与Autopilot相关文件的请求。当月还有报道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在调查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塑造特斯拉自动驾驶主张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美股大数据 StockWe.com

 

 

美股投资网获悉,据媒体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报道称,美国娱乐行业领导者迪士尼(Disney)与康卡斯特(Comcast)正寻求聘请一位新的投资银行顾问,以解决双方在如何估值流媒体平台Hulu 33%股权的问题上的巨大分歧。迪士尼试图从康卡斯特收购hulu 33%股权,进而实现100%控股,但是双方在估值问题上存在巨大争议。

据了解,此举与两家娱乐巨头公司去年就Hulu达成的协议一致。如果为迪士尼就Hulu提供公平意见的摩根大通和为康卡斯特提供公平意见的摩根士丹利在估值评估上存在太大分歧,他们的合同所预见到的这一点将显现出来,并且需要新的财务顾问进行估值处理。

其中一位消息人士称,摩根大通对迪士尼Hulu的估值接近275亿美元,这是两家公司在2019年的一份“看跌看涨”协议中设定的Hulu的最低估值。另一位消息人士称,摩根士丹利对康卡斯特方面Hulu的估值则超过400亿美元。

一位消息人士表示,迪士尼和康卡斯特目前正在就聘请一家新的投资银行进行谈判,该投资银行将独立评估Hulu的价值。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拥有《幕府将军》、《熊》、《猎物》和《大楼里只有谋杀》等热门原创剧集或者独家节目的流媒体巨头之一的Hulu拥有高达4970万用户群体,相比去年第四季度增长约2%。Hulu还聚焦于制作高质量高口碑剧集,比如《豪斯医生》《美国恐怖故事》《成瘾剂量》等口碑美剧。

在去年,康卡斯特首席执行官布莱恩•罗伯茨在高盛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称Hulu是一项“稀缺的王者级别资产”。与最初达成交易时相比,如今hulu的价值可谓高得多。

迪士尼已经完成了将Hulu添加到其“迪士尼+”这一全球最大规模的流媒体服务平台中,该服务是《复仇者联盟》系列等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电影,以及《海洋奇缘》和《冰雪奇缘》等电影以及经典IP所在地。

在去年提交给监管机构的文件中,迪士尼和康卡斯特曾表示,如果两家银行达成的估值相差在10%以内,交易将以两家银行估值的平均值完成。

然而,有消息人士表示,由于两次评估估值的差距远远超过10%,康卡斯特和迪士尼正在进行联合谈判,选择第三家投资银行进行独立的评估。

据了解,根据协议条款,如果第三次评估与迪士尼方面的银行给出的估值最接近,那么迪士尼这两次估值的平均值将成为交易完成的价值。同样,如果第三次评估最接近康卡斯特方面的银行给出的估值,那么康卡斯特这两次估值的平均值就是交易完成时的估值。

此外,如果第三次评估的估值平均值低于275亿美元,则最终估值将锁定为275亿美元。

据了解,早在2019年,迪士尼和康卡斯特签署了一项关于Hulu的协议,选择权的行使日期则定为2024年1月,此前迪士尼以710亿美元收购了福克斯的资产,包括其在Hulu的少数股权。这笔交易使迪士尼获得了Hulu的多数控制权,因为迪士尼此前已经拥有这家流媒体服务33%的股份,总计迪士尼持股已达到67%。康卡斯特在当时保留了Hulu的股份,认为其价值到2024年将大幅增长。

去年11月,迪士尼同意完全100%控股Hulu,并向康卡斯特支付至少86亿美元购买剩余33%的股份,此前康卡斯特作为2019年协议的一部分促成了这笔交易,但是估值争议使得交易迟迟无法落地。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美股大数据 StockWe.com

 

 

美股投资网获悉,据外媒报道,苹果公司(AAPL)一直在开发一种芯片,用于在数据中心运行人工智能工具,但目前尚不清楚这一芯片是否将投入使用。

报道援引知情人士报道称,这一努力将建立在苹果此前生产自研芯片的基础上,iPhone、Mac和其他设备都采用了这一芯片。据悉,该服务器项目在公司内部代号为ACDC。

苹果在周一尾盘一度上涨了1.2%。截至收盘,苹果今年下跌了5.6%。苹果公司代表未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苹果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一直在追赶科技同行,该技术是聊天机器人和其他流行新工具的基础。该公司在上周的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苹果相信人工智能的变革力量和前景,目前正加大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投入,以期在这一领域迅速追赶竞争对手。

值得注意的时,苹果计划在下个月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公布一项新的人工智能战略,预计将发布一系列基于生成式AI的工具,包括改进版Siri等。

据报道,该战略重点将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为用户提供帮助的新设主动性功能。苹果还与Alphabet公司旗下的谷歌和OpenAI等潜在合作伙伴进行了会谈,以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

如果苹果继续推出自研服务器处理器,将追随几家最大的科技巨头的步伐。亚马逊(AMZN)的AWS、谷歌(GOOGL)、微软(MSFT)和Meta(META)的数据中心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自主设计的芯片。科技大厂们的这一做法无疑削弱了英特尔(INTC)在元器件上的传统主导地位。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美股大数据 StockWe.com

 

 

美股投资网获悉,美国钢铁(X)将完成新日铁有争议的141亿美元收购案的预期时间推迟到今年下半年。

美国钢铁在周四的季度财报中宣布了修改后的时间表,这是对此前预计在第二季度或第三季度完成交易的调整。

尽管美国钢铁表示,在其股东上个月批准交易后,它将继续朝着完成交易的方向前进,但这两家公司正在努力回应美国司法部关于反垄断审查的额外信息请求。

新日铁周五也表示,由于美国司法部要求提供更多细节和文件材料作为反垄断审查的一部分,它将把收购美国钢铁的预期完成时间推迟到今年12月之前。

据了解,这笔交易遭到了主要钢铁工人工会的反对,并引起了政界人士和美国白宫的高度关注。尽管日本是美国的亲密盟友,但这笔交易仍需要接受国家安全审查。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美股大数据 StockWe.com

 

 

美股投资网获悉,波音(BA)准备用拖延已久的Starliner航天器将宇航员送入轨道,这是这家陷入困境的航空巨头及其火箭制造合资企业联合发射联盟(ULA)首次进行此类测试。

ULA的阿特拉斯5号火箭将搭载波音公司的CST-100 Starliner,上面有两名美国宇航局的宇航员,预计将于周一晚上10点34分从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

这标志着ULA的阿特拉斯火箭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此前近20年来,它在货物运输方面的记录几乎毫无瑕疵。

这次任务将是证明波音公司能够将人类安全运送到太空的关键。

由于波音737 Max 9喷气式飞机业务的安全危机,波音正在进行领导层改组,因此Starliner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具有更大的意义,该航班将运送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一次成功的太空任务将表明波音公司能够克服工程和质量方面的挑战。

波音和马斯克的SpaceX 在2014年首次获得美国宇航局的合同,制造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的私人车辆。自2020年以来,SpaceX 一直定期用载人飞船Crew Dragon运送乘客。

由于软件故障,波音公司在2019年的首次无人飞行任务未能按计划抵达国际空间站,之后由于一系列腐蚀的阀门无法正常打开,第二次尝试被推迟。直到2022年,一艘无人驾驶的星际飞船才首次抵达空间站。

NASA 前往国际空间站的任务

波音公司已经报告了大约15亿美元的额外成本,以弥补星际客机的延误和技术问题,美国宇航局呼吁该公司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彻底改革其设计流程、测试和沟通。但现在,美国宇航局的安全监督机构已经确定,该计划似乎正在按计划进行。

美国宇航局航天安全顾问小组主席、前宇航员Susan Helms在飞行前表示,美国宇航局有适当的程序“来应对星际飞船载人飞行的挑战”。

虽然这次测试主要集中在“Starliner”上,但这也将是ULA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ULA的阿特拉斯5号火箭此前已经成功发射了99次。据报道,波音和竞争对手洛克希德·马丁也是联合发射联盟的两家母公司之一,尽管这两家公司仍在权衡出售这家五角大楼承包商的股份。

无论这次发射会发生什么,波音都面临着对其太空业务长期愿景的质疑。

该公司的太空历史可以追溯到50多年前,该公司还制造美国宇航局的太空发射系统火箭,并维护国际空间站。然而,在过去的十年中,它已经远远落后于SpaceX和其他“新太空”公司所取得的重大技术飞跃。

目前尚不清楚 Starliner 是否会在 NASA 执行六次国际空间站任务后继续使用。据一位直接了解其言论的人士透露,去年年底,波音公司首席财务官Brian West向一小群投资者表示,该公司已就该计划的未来投资做出决定。

波音发言人表示,该公司已对 Starliner 进行了大量投资,并将继续履行其对 NASA 的合同义务。

此外,虽然波音公司的太空发射系统火箭是美国宇航局本十年晚些时候下一次登月计划的基石,但预计每次发射的成本约为 20 亿美元。 SpaceX 表示正在研究更便宜的替代品。国际空间站即将退役。

波音今年第一季度烧掉了39 亿美元,以恢复对其 737 飞机生产的信心。除其他挑战外,该公司的下一任首席执行官及其董事会将需要决定其太空业务的优先级应有多大。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美股大数据 StockWe.com

 

 

2024年,减肥药概念热度依旧高涨。5月2日,诺和诺德(NVO)披露了其2024年Q1财报。其当期利润超过预期,正是得益于市场对减肥药的需求激增。

财报显示,诺和诺德Q1营收为653.5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22.4%;其同期净利润同比增长28%,至254亿丹麦克朗(合36.5亿美元)。其中作为减肥神药的司美格鲁肽Wegovy以丹麦克朗计量增长了 106%,按恒定汇率(CER)计算增长了 107%,达到 93.77 亿丹麦克朗。

正是得益于此,诺和诺德能够继续在GLP-1市场保持全球市场领导地位,市场份额达到 55.3%。

不过美股投资网了解到,以固定汇率计算,包括Wegovy在内的诺和诺德减肥护理产品在今年Q1的销售额增幅为41%,但这依旧低于分析师此前的预期,而这或许与该药在全球市场的增长率远不如北美市场。在减肥药概念席卷全球的当下,诺和诺德似乎难以在北美市场以外保持优势,尤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大中华区市场。

供不应求仍是“绊脚石”

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司美格鲁肽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一状态也延续到了2024年。

财报显示,在2024年Q1,诺和诺德的2 型糖尿病用 GLP-1 类产品的销售额以丹麦克朗计量增长了 30%,按恒定汇率(CER)计算增长了 32%,达到了 349.82 亿丹麦克朗。

其中,Ozempic® 的销售额以丹麦克朗计量增长了 42%,达到 278.1 亿丹麦克朗,但其销售的增长导致了周期性的供应限制,以及跨地区相关的药品短缺通知。

从地区收入角度来看,诺和诺德当期北美地区销售额以丹麦克朗计算增长了 34%,但国际业务销售额以丹麦克朗计算仅增长了 8%。

也就是说,除了上述提到的Ozempic® 出现药品短缺外,诺和诺德2 型糖尿病用 GLP-1 类产品的当期增长率基本与其同期北美地区销售增长率吻合,也说明诺和诺德的 GLP-1 类产品主要是在北美市场铺货销售。

但如此看来,作为热门减肥药的Wegovy® 似乎并没有起到拉动公司增长率的作用。按财报数据,其销售额以丹麦克朗计量增长了 106%,按恒定汇率(CER)计算增长了 107%,达到 93.77 亿丹麦克朗。并且按照此前诺和诺德高级副总裁的口径数据,自 去年12 月以来,在美国的起始剂量 Wegovy 供应量已增加了四倍,突出了北美市场旺盛的需求。但从Q1收入来看,公司并没有将更多的市场需求转化为收入。

目前来看,提高产量是该公司战略的一个关键要素。为此财报显示,诺和诺德今年在生产能力方面的投资翻了一番,达到约64亿美元,此外今年2月,诺和诺德还宣布达成协议,从 Novo Holdings A/S 收购三个填充加工场地,此次收购或将在今年年底完成。

不可否认的是,司美格鲁肽的产能限制,也是减肥药赛道后来者突围的重大机会。以礼来的替尔泊肽为例,2023年替尔泊肽销售额已达到51.63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970%,增幅远大于当初司美格鲁肽的水平。

从诺和诺德的地区收入来看,相较于开发更加深入的北美市场,全球市场尤其是渗透率更低的大中华区市场,无疑存在更大的增长机会。但在如今减肥药概念风靡全球的背景下,大中华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诺和诺德似乎难以依靠司美格鲁肽拿下霸主地位。

两年独占能吃下多大蛋糕?

前文提到,诺和诺德正在扩大产能。具体就是2月5日诺和诺德大股东表示将以165亿美金的价格收购CDMO巨头Catalent(康泰伦特),然后将三个药品无菌灌装工厂出售给诺和诺德。

市场预计,此次交易完成后,从2026年起诺和诺德灌装能力将会逐步增加,届时司美格鲁肽的产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然而对于诺和诺德来说,这依旧慢了一步。因为在正常情况下,诺和诺德在中国的司美格鲁肽专利将于2026年3月到期。届时,诺和诺德将直面中国国产仿制药以及一众创新减肥药竞品。

从市场空间来看,2023 年中国司美格鲁肽市场规模为 52 亿元,同比增长108%。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司美格鲁肽市场规模将达到80亿元。

在国内,原研司美格鲁肽的减重适应症上市申报刚刚在去年6月获得受理,现在尚未获批,叠加2026年即将到期的专利期,仿制药企业因此存在较大的发展机会,为抢占这个潜力巨大且高速增长的市场,国内仿制药企业在司美格鲁肽国内专利未到期时就已经开始布局。

今年1月向港交所递表的九源基因,其核心产品之一便是有望成为国内“司美”首仿的JY29-2。美股投资网了解到,JY29-2(吉优泰)为国内首款取得IND批准的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并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于2024年1月,九源基因就评估JY29-2(吉可亲)用于治疗肥胖症及超重取得国家药监局的IND批准。目前,九源基因正筹备JY29-2(吉可亲)对该适应症的III期临床试验,并预期于2024年开始该试验的病人入组。

当前除九源基因之外,在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上布局,且产品进入3期临床的厂商并不在少数。CDE官网显示,目前进入三期临床阶段的企业还有华东医药、博唯生物、四环医药、珠海联邦、齐鲁制药、丽珠集团及石药集团等。

国内仿制药企业的优势主要在于生产成本更低,销售渠道更广,因此一旦原研药专利到期,仿制药有望在商业化层面实现弯道超车。诺和诺德显然感触颇深。

2022年年报显示,诺和诺德GLP-1相关产品在华销售业绩增长102%,司美格鲁肽和利拉鲁肽在华销售额分别约为20.85亿元、14.79亿元。但与司美格鲁肽不同,利拉鲁肽在华专利早已失效,目前已陷入与国产仿制药的市场竞争中。去年3月,华东医药利拉鲁肽注射液的糖尿病适应症,成为国内首款获批的利拉鲁肽仿制药,并且在减重方面,华东医药利拉鲁肽注射液也实现率先批准上市。得益于其强大是市场销售能力,华东医药的这款产品在上市3个月后市占率便达到30%。

也就是说,如今在产能不足的情况下,司美格鲁肽很难利用2年独占期在国内全面铺开销售。在专利到期后,诺和诺德或难以与国内仿制药企业竞争。

除了仿制药外,司美格鲁肽还要面临国内其他GLP-1受体激动剂类减肥药的竞争。例如信达生物(01801)与礼来合作研发的双重激动剂玛仕度肽(IBI362)。

此前其在中国肥胖受试者中的最新II期临床数据表明,治疗48周后,玛仕度肽9 mg组体重较基线的平均百分比变化与安慰剂组的治疗差值达−18.6%,平均变化值达17.8kg;有51.2%的受试者体重较基线下降15%以上,34.9%的受试者体重较基线下降20%以上。以上成绩使得玛仕度肽在减重效果方面优于司美格鲁肽。

市场预测,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或在今年年底或2025年初获批上市。除了信达生物外,在国内市场,豪森药业、恒瑞医药、和泽医药、中国生物制药/鸿运华宁、信立泰、派格生物、东阳光等多家药企均拥有在研的减肥药产品,且其药品多数已进入临床阶段,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的药物也已多达6款。

如果后续国内减肥药风口与此前新冠概念一样赢者通吃,后来者甚至在竞品林立环境下难以立足和收回成本的话,司美格鲁肽的原研药作为“减肥神药”若不能尽快在国内获批上市,或可能失去先发优势进而难以在国内市场打开局面。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美股大数据 StockWe.com

 

 

美股投资网财经获悉,沃伦•巴菲特上周六表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RK.A)在亏损的情况下出售了其在媒体和娱乐公司派拉蒙环球(PARA)的全部股份,并对这一决定负全部责任。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这100%是我的决定,我们已经全部卖掉了,我们损失了不少钱。”

截至2023年底,伯克希尔持有派拉蒙环球6330万股B类股票,约占该公司股份的10.1%,去年第四季度该公司便已减持了约三分之一的股份。伯克希尔在2022年第一季度首次收购了派拉蒙的无表决权B类股票;自那以后,这家媒体公司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旅程,包括削减股息、盈利下降和首席执行官离职。该股在2022年下跌44%,在2023年又下跌12%。

与其他电影公司一样,派拉蒙环球一直在努力从去年好莱坞编剧和演员的罢工、广告市场疲软以及美国有线电视订阅量下降等影响其电视利润的因素中恢复过来。

就在本周,索尼影业(SONY)和私募股权公司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致信派拉蒙董事会,表示有兴趣以约26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该公司。该公司还一直在与亿万富翁David Ellison旗下Skydance Media进行收购谈判。

近年来,派拉蒙环球一直在苦苦挣扎,由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放弃传统的付费电视,其收入不断下降,其流媒体服务继续亏损。该股今年迄今再次出现亏损,下跌了近13%。

巴菲特说,对派拉蒙公司的失败投资让他更深入地思考人们在闲暇时间优先考虑什么。他此前曾表示,流媒体行业有太多寻求观众收入的玩家,导致了一场激烈的价格战。

派拉蒙环球董事会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负责评估对该公司的收购要约,该委员会一直在与Skydance Media进行独家交易谈判。但一位知情人士上周五表示,派拉蒙环球将在没有达成协议的情况下结束谈判,以便对竞争对手的出价进行评估。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美股大数据 StockWe.com

 

 

美股投资网获悉,国信证券发布研报称,叠加马斯克访华的催化,该行认为有望提升FSD入华及潜在三期工厂落地的可能性及相关进展。展望2025年,欧洲工厂爬产+Cybertruck持续放量+新一代车型量产,特斯拉汽车销量有望延续高增。关注(1)特斯拉全球放量(Cybertruck爬产、新车型进展);(2)智能驾驶技术和盈利模式创新创新(FSD版本迭代、Robotaxi进展等);(3)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推进和突破三条主线。

事项

特斯拉发布2024年Q1财报,24Q1实现营收213.0亿美元,同环比-8.7%/-15.4%;利润端看,24Q1公司毛利率17.4%,同环比-1.9pct/-0.2pct,24Q1实现净利润(GAAP下)11.29亿美元,同环比-55.1%/-85.8%;汽车业务看,24Q1汽车板块毛利率18.5%,同比-2.6pct(若剔除碳积分影响,24Q1汽车销售毛利率同比-2.6pct),环比-0.4pct(若剔除碳积分影响,24Q1汽车销售毛利率环比-0.8pct)。

4月28日下午,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抵达北京,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会见马斯克,就下一步合作等话题进行交流。4月28日,中汽协、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发布《关于汽车数据处理4项安全要求检测情况的通报》。通报显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车型全部符合合规要求。

4月24日清晨,特斯拉召开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结合财报内容整理以下核心要点1)销量2024年特斯拉汽车销量依旧会实现增长;2)智驾24Q1末FSD BETA累计行驶里程近12亿英里,V12版本累计里程预估3亿英里左右;3)新车型Cybertruck 4月周产超1000台;下一代平台车型研发工作稳步推进,计划25H2或之前投产;无人出租车将使用革命性“拆箱式”车辆制造策略,预计今年8月亮相;4)机器人目前可在工厂内完成一些简单任务,24年底前会进入工厂开始工作一定活动。

国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关注(1)特斯拉全球放量(Cybertruck爬产、新车型进展);(2)智能驾驶技术和盈利模式创新创新(FSD版本迭代、Robotaxi进展等);(3)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推进和突破三条主线。展望2024年,随降价驱动放量、改款上量、欧洲及北美产能提升等影响,叠加FSD催化(北美降价、版本迭代升级),预计2024年特斯拉销量依旧有望实现一定增长。

同时,4月底在《关于汽车数据处理4项安全要求检测情况的通报》下,各地已陆续解除对特斯拉等智能汽车的禁行禁停限制(此前数据问题是制约FSD入华关键因素之一),叠加马斯克访华的催化,该行认为有望提升FSD入华及潜在三期工厂落地的可能性及相关进展。展望2025年,欧洲工厂爬产+Cybertruck持续放量+新一代车型量产,特斯拉汽车销量有望延续高增。

盈利层面,考虑到供应链瓶颈缓解,平滑交付曲线等方案不断降本增效,及后续制造&工艺层面的优化升级,特斯拉汽车业务盈利有望持续修复;叠加能源及储能业务和智能驾驶业务持续发力增厚利润端,及人形机器人顺利推进,特斯拉全球竞争力有望持续上行。

长期看,特斯拉有望打造一系列人工智能的终端载体(智能驾驶汽车、机器人等),通过“硬件降本+软件加成+Robotaxi共享出行”赋能新盈利模式。软件上以FSD软件、软件商城及订阅服务组合拳提高附加值,以共享出行打开智能驾驶运用场景。持续看好特斯拉后续在智能驾驶技术及盈利模式的创新。

风险提示特斯拉工厂产能建设与爬坡不达预期、新车型进展不及预期、经济波动风险、中美政治风险。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com 美股大数据 StockWe.com

 

Copyright© 2008-2025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