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特斯拉在全球的销量激增,圆柱电池再次成为了行业讨论的热点技术。
在3月27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多家电动电池企业负责人就大圆柱电池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大圆柱电池成为行业的王者,已经初露曙光。”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对此表示。
安全、经济成大圆柱电池关键词
按照封装方式不同,动力电池可分为圆柱、方形和软包等多种类型。所谓的大圆柱电池,是指直径46毫米的圆柱电池,体积和能量密度均高于直径为18和21毫米的小圆柱电池。作为大圆柱电池的生产企业,亿纬锂能、比克电池和松下电器等均看好其未来的发展。
“单体电池结构方面在不断创新,主要是减少附件重量。”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也重点提及道,“圆柱电池,以特斯拉为代表,从18650到21700再到4680,以提升单体容量和提高比能量。”
不仅是单体容量和比能量,在刘金成看来。大圆柱三元电池具有更高的系统安全性,不会出现热扩散。“从市场要求的定义看,我们觉得它(大圆柱电池)是可以做到绝对安全的。”
刘金成所说的“绝对安全”的指标之一,是指大圆柱全生命周期内结构稳定、零应力的特征。方形电池和软包电池,在其寿命过程中会因膨胀产生内应力、膨胀力,电池内部的结构会相应发生改变。“(方形和软包电池)从电池开始到寿命终止的时候,实际上变成了不同的东西。而只有圆柱电池,在电池使用开始到结束的时候一如既往没有变化。”刘金成表示,“方壳电池和软包电池在市场上同样会有客户喜欢,也会有一定的成长机会,但是从主流的角度来讲,大圆柱电池会是主流的路线。”
与刘金成观点类似,比克电池副总裁樊文光也提到了大圆柱电池的安全性。“产品性能上看,圆柱电芯是目前几种主流形态中安全性最高的,高安全上限使其可以支持更高能量密度的化学体系。同时,圆柱电芯单体体积小,便于热管理,可以灵活利用异形空间,高度标准化的形态利于平台化及迭代。”樊文光对分析师分析表示,从产业化难易程度上看,圆柱电池发展的历史最长,标准化程度高,在行业内实现了较为统一的标准。“同时,圆柱电芯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也要比其他几种电池要高,这就保证了圆柱电池生产的高效率,单体的一致性。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特斯拉效应下46系电池或成主流
事实上,拥有如此多明显优势的圆柱电池,在2021年之前一直游走于市场边缘。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中,圆柱电芯占比不足10%;在全球市场,圆柱电芯也仅为23%,明显低于方形和软包。然而,随着特斯拉全球销量的激增,圆柱电芯才逐渐挽回一些市场份额;而随着特斯拉推出4680电芯之后,圆柱电池才又声名大振。
作为特斯拉电池的主要供应商,松下电器总裁楠见雄规在百人会论坛上再次表态称,4680电池将成为未来圆柱电池的主流。
樊文光也提到了4680大圆柱电池与特斯拉的关系。“我们大概是从2019年底、2020年初向高端核心客户推介新一代的产品,在2020年已与很多核心客户立项,开始研发(大圆柱电池)。”樊文光向美股投资网分析师坦承,从特斯拉发布了4680电池后,大圆柱电池又迎来了一波项目的爆发。
据比克电池结合已收到的客户需求和行业信息判断,到2025年,大圆柱电芯至少占30%以上的份额,即约480GWh,这已超过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的总需求量。而同样看好大圆柱电池发展前景的亿纬锂能,则已做好了相应的产能储备。据刘金成透露,亿纬锂能已经规划了包括大圆柱电池和方形电池在内的200GWh产能,预计2022年建成。
从产品角度,以樊文光所在的比克电池为例,目前其46家族大圆柱电池的几款代表产品高度从80-120mm、能量密度从275Wh/kg到300Wh/kg不等,快充至80%最快15分钟,最慢则为20分钟。此外,在比克电池的产品序列中,还包括一些特殊取向的定制化产品,例如快充可达到到9分钟以内的产品。据悉,比克全极耳技术大圆柱动力电池,目前已经进入样品批量生产阶段。
不过,在目前国内以方形为主的电池市场,大圆柱电池的生产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大圆柱电池)对每道工序都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目前设备供应商还非常少,并且对上游材料供应也是挑战。”樊文光称,除供给侧,对需求侧的电动车企的挑战主要在于,此前相对缺乏圆柱电芯相应技术储备的主机厂,要尽快趟出一条包括电池管理在内的技术路线,“比如BMS要适应三元加硅负极的化学特性、热管理、安全设计等。”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由于银行同业竞争对手和基金业者担心可能会失去对未来在俄罗斯投资至关重要的托管服务,花旗集团(C)、摩根大通(JPM)、法国兴业银行等全球银行面临承诺继续在俄罗斯担任托管银行的压力。
另外三家金融机构的交易员、银行家和高管表示,正在或已经代表客户寻求各家银行对这些托管业务长期计划的保证。据了解,这些托管业务负责清算、结算和保护数以十亿美元的俄罗斯资产。而托管银行则是收取费用,由旗下专责部门为客户照看资产。
一位伦敦银行业人士表示,他们每周都会为了了解托管业务状况,与莫斯科花旗银行高管取得联系。这位人士不愿具名,以遵守为大型全球基金客户保密要求。该消息人士称,他们的客户正在等待莫斯科交易所重新开放时交易俄罗斯股票,但他们需要确保有西方国家托管银行。
据该消息人士透露,花旗集团的高管表示,只要在制裁措施允许范围内,花旗会持续为客户提供服务。
一位了解花旗银行的人士说,一些在莫斯科的大型美国和国际企业都在使用这家银行,若对这些企业弃之不顾将损害客户关系。其他银行人士表示,花旗银行继续在莫斯科运行业务对金融业至关重要。
花旗集团拒绝发表评论。
另一位驻纽约的银行家称曾向法兴银行寻求将“留在当地”的保证,以便其银行能够履行对客户的托管义务。该消息人士表示,法兴的高管们已保证他们会这样做,至少在短期内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花旗和法兴都已经表示,将协助客户完成解除或减少对俄风险敞口这一复杂工作,并表示退出将需要时间来执行。但这两家银行都没有就其托管服务的长期状况发表公开声明,让一些客户对未来感到紧张。
法兴银行的一位发言人表示,该集团“以最为谨慎且有选择性地开展在俄罗斯的业务,同时支持其历史客户”。法兴银行“正在严格遵守所有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并在国际制裁公布后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严格执行国际制裁”。
该行未就其在俄罗斯的托管业务发表具体评论。
摩根大通莫斯科分支机构也提供类似的托管服务。该行此前曾表示将继续作为客户的托管人。同时,纽约梅隆银行(BK)也曾表示,将继续在俄罗斯提供托管服务。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优步(UBER)周四表示,将在其应用程序中列入纽约市标志性的黄色出租车,这标志着该公司在出租车市场的最新扩张,并可能帮助该公司克服其最大的美国市场的司机短缺。
在2月份的投资者日上,优步将出租车概述为一个重要的增长机会,称这是一个高度分散的行业,价值1200亿美元,有2000万辆活跃车辆,是优步自身在疫情前车辆数量的五倍多。
该公司表示,计划到2025年将所有出租车都纳入其优步应用程序。去年,该公司的平台新增了12.2万辆出租车。这占其总司机基数的3%。如果纽约市所有的注册出租车司机都参与进来,优步的应用程序可能会增加13600辆出租车。
据悉,优步将与出租车软件公司Creative Mobile Technologies和Curb合作,后者称其目标是在全美范围内扩大合作。
乘客将支付大致与Uber X相同的车费,但出租车司机将根据纽约的叫车工资标准支付,该标准平均高于计量费率。
多年来,这座城市一直是优步和黄色出租车司机之间的战场,后者一直反对优步减少他们的收入。
优步表示,它已经整合了西班牙、德国、奥地利、土耳其、韩国、中国香港和哥伦比亚的出租车业务。该公司今年2月表示,打车时使用优步的用户中,有35%会继续使用其其他移动产品。
优步移动业务高级副总裁Andrew Macdonald表示:“展望未来五年,我们认为出租车和优步不会分开存在。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3月24日,优克联(UCL)公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务业绩。数据显示,Q4营收为176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1700万美元,同比增长3.2%。Q4净亏损为155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1240万美元。
Q4基本和摊薄后每ADS亏损为0.54美元,上年同期为每ADS亏损0.44美元。
Q4毛利为540万美元,同比增长1.8%。Non-GAAP净亏损为58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850万美元。Non-GAAP EBITDA为-51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790万美元。
展望未来,优克联预计,2022年Q1营收将在1400万至1700万美元之间,同比下降4%至20.9%。该公司还预计2022年营收将在8500万美元至1亿美元之间,同比增长15.2%至35.5%。
全年业绩
2021年营收为738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8690万美元,同比下降17.6%。净亏损为460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6340万美元。
2021年基本和摊薄后每ADS亏损为1.61美元,上年同期为每ADS亏损2.49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3月24日,新氧绿宝石医生榜单第四期正式发布。基于往期榜单对优质医美医生资源的沉淀,本期评选在侧重技术维度考量的同时,增加了对于医美学术建设的关注——通过聚焦医生学术能力建设,甄选出更多的好医生,推动医美行业朝向精细化、正品化发展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本期评选活动共有4291位医美医生报名参与,覆盖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等多个学术协会,大大提升了榜单的学术价值;公立机构医生争相参与,报名人数暴增585%,但上榜率仅为5.8%,上榜医生整体专业技术职称等级高、从业经验丰富,医美技术更加精湛;此外,产生的新一批优秀医美医生中的部分代表,将有机会参与中国医美飞翔奖角逐。
上榜率仅为5.8% 严苛标准成就学术价值
据医美查显示,通常正规医美医师的培养年限为5-8年,但在产业高速发展之下,也滋生了大量自称“医生、专家”的非法医美从业者。
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医美速成班乱象被公之于众,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学员通过短期培训就流向市场,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隐患;另一方面,如何加快培育更多医美人才、搭建更完整的医美生态,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必答题”。
“医生是医疗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医生的医疗技术决定了医疗服务的质量。”新氧绿宝石医生榜单技术专家评委、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学术带头人高建华教授表示,绿宝石医生榜单评选既为年轻医生提供了创新和展示的机会,也给求美者提供了更多值得信赖的选择。这对于净化医美市场、保障求美者权益、推动中国医美学术发展都是有益的。
据了解,为遴选出业内优质医生,本期榜单在此前“技术、服务、审美三大评审标准下101项细分维度考核”的基础上,新增双镜头记录、参选医生术前承诺、全流程“一镜到底”拍摄、严禁他人替代及指导等操作要求。从数据看,4291位报名者中,最终250人通过筛选成为绿宝石上榜医生,上榜率仅为5.8%。
新氧绿宝石医生榜单技术专家评委、北京联合丽格第一医院董事长曹谊林表示:榜单是在评审专家和参选医生双方互不知晓身份的情况下进行的“双盲式”评选,最大程度保证了公平与公正,敦促医美医生持续精进自身技术,有利于医美最终回归医疗本质,继而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期绿宝石医生榜单的上线,不仅使得更多好医生的专业性被看见,也将更好地助力消费者决策价值和行业学术价值双向提升。
据统计,本次评选报名总人数相比上期增长超六成,其中公立机构医生参与度高涨,报名人数暴增585.19%;报名的医生群体也更加广泛,覆盖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的资深会员、中华口腔医学会等学术组织;上榜医生整体专业技术职称等级高,其中,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共121位,占上榜总人数比例高达48%。
此外,为帮助更多医生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和创新,本期榜单创新医美人才认定推荐机制,产生的新一批优秀医美医生代表,将有机会参与行业学术大赛——中国医美飞翔奖的角逐。这一举措,将更好地促进前沿医美技术的交流与碰撞。
正如新氧绿宝石医生榜单技术专家评委、星荣整形外科医院首席专家暨名誉总院长李世荣谈到的,“绿宝石医生榜单,助力行业行稳致远,让更多好医生走到台前,让更多求美者放心决策,全面推动中国医美学术建设迈入新阶段。”
顶级专家评审团“扩容” 三分之一上榜医生从业20年以上
新氧数据颜究院发布的《2021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行业迈入发展新阶段,中国医美行业将更加依赖于产品、技术、服务模式的创新,加上轻医美服务的崛起,上游正品产品和器械研发提速,对医美医生也提出了更多要求。
为全面提升绿宝石医生榜单的学术含金量,本次评审团阵容强大,评委数量从原有35位的基础上增加至50位,榜单权威性再度提升。其中,专业技术评委团由中国医美两大专业协会三大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组成。在美学评审委员方面,新氧绿宝石医生榜单继续邀请了《时尚芭莎》主编、知名高定品牌创始人、著名造型师等人组成美学专家评委,从美学的角度对参选医生进行评审打分。
据统计,本次上榜医生平均从业年限17年,三分之一上榜医生从业20年以上;榜单的行业影响力持续扩大,医美医生群体对榜单更认可、参与度更高,本次报名选手中,超三成医生重复参选第四期新氧绿宝石榜单。
“绿宝石医生榜单提供了一个技术展示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期待看到年轻医生们的不断创新和精进,希望在国际舞台上看到更多中国医美医生的风采和技术展示。”新氧绿宝石医生榜单技术专家评委、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医院外科主任医师张余光表示。
据医美查显示,医美服务的最终效果,与优秀医生的专业操作有很大关系,不论是手术项目还是非手术项目,都需要使用正品药剂和正品器械,专业医师在医美产业链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核心作用。随着轻医美消费规模高速增长,本期榜单中,非手术类方向的医生占比从上一期的25%扩大至34%。
此外,榜单还首次实现13个医美一级类目全覆盖;越来越多的女性医生在医美专业领域崭露头角,本期有96位女医生上榜,占比从去年的25%增至38%。
“2022年初举办的首届绿宝石医生榜单学术论坛和这次发布的第四期绿宝石医生榜单,都是新氧医生生态圈向纵深化、专业化、学术化方向更进一步的重要标志。未来,我们希望与更多医生朋友、社会各界一起,搭建一个更为专业化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行业朝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新氧绿宝石医生榜单相关负责人表示。
(CIS)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英伟达再显其半导体领域的王者地位。
周四美股开盘英伟达股价上涨9.82%,创2021年11月份以来最大单日涨幅,并带动整体科技股上涨。英特尔涨6.94%,创一年多以来最大单日涨幅。AMD涨5.80%,AMAT涨5.46%,博通涨4.51%,高通涨3.66%,美光涨3.38%。
此外,纳斯达克100指数周四收盘上涨了2.2%,自上周陷入“熊市”以来累计上涨了13%。投资者对科技行业的增长前景持乐观态度,还将目光转向了亚马逊和苹果等大型科技股,目前这些股票较上周低点上涨了约15%。
此前,英伟达CEO黄仁勋于3月22日在GTC 2022大会上宣布将推出144核CPU和800亿晶体管GPU,自动驾驶芯片Orin于本月正式投产销售。与此同时,英伟达推出了基于Atlan芯片的新一代自动驾驶平台DRIVE Hyperion 9,并计划于2026年量产。
从启动资金只有4万美金的创业公司到市值高达6700亿美元的半导体巨头,从游戏机到数据中心,再到自动驾驶汽车,英伟达逐渐成为高端芯片的代言人。然而对于英伟达来说,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GTC 2022大会结束后,英伟达CEO黄仁勋告诉分析师,英伟达的芯片和相关软件产品线将拥有1万亿美元的潜在市场。
半导体领导者
科技公司经常高调宣传自己的潜力,但英伟达有充分的理由把目标定得更高。英伟达的市值约为6747亿美元,远高于其他任何一家芯片公司。
黄仁勋在一张PPT中分解了1万亿美元的机会:其中,汽车行业的收入为3000亿美元,芯片和系统的收入为3000亿美元,AI企业软件和“元宇宙”企业模拟软件各为1500亿美元,视频游戏收入为1000亿美元。
汽车行业——掌控大脑与神经
在汽车自动驾驶领域,如果将汽车比喻为躯体,那神经便是自动驾驶平台,而大脑是自动驾驶芯片。
英伟达可谓是既掌控了自动驾驶的大脑,又掌控了自动驾驶的神经。
GTC 2022大会上,英伟达所发布的Hyperion 9自动驾驶平台就属于“神经”。Hyperion 9自动驾驶平台方面,相比目前的第8代平台,最明显的改变是支持感知硬件数量大幅度提升,最多可达50个。其中包括,车外部分14个摄像头、9个毫米波雷达、3个激光雷达以及20个超声波雷达;车内部分,可支持3个摄像头以及1个毫米波雷达。
与该平台相配套的“大脑”——自动驾驶芯片,是Atlan.Atlan芯片在现有Orin芯片基础上对整体芯片架构进行了大变革,将集成Grace-Next CPU、Ampere-Next GPU单元,并首次集成Bluefield 数据处理单元(DPU),起到协助AI运算、加强自动驾驶能力的作用。
在此次大会上,黄仁勋也宣布了与车企的新合作关系:
“今天,我们很高兴地宣布,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于2023年上半年开始投产搭载DRIVE Orin计算平台的汽车。”
除比亚迪之外,还有不少中国厂商与之达成合作,如文远知行、元戎启行、云骥智行、和悠跑科技。目前,英伟达的汽车客户有20多家,包括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与自动驾驶公司。
同时,英伟达提高了对汽车部门的期望,表示预计会在今年下半年出现转变。此前汽车业务对公司整体收入的贡献一直很低,仅为个位数。
据FactSet数据,分析师们预计,未来两年汽车业务的销售额每年将增长超30%,截至2024年1月的财年将达到10亿美元。
AI软件——Grace CPU超级芯片
备受业界期待的CPU Grace也在此次GTC上亮相,这是英伟达发布的首款面向AI基础设施和高性能计算的基于Arm Neoverse的数据中心专属CPU。
英伟达的Grace CPU超级芯片由两个CPU芯片组成,它们之间通过NVLink-C2C互连在一起。NVLink-C2C是一种新型的高速、低延迟、芯片到芯片的互连技术。
黄仁勋表示:
“一种新型的数据中心已经出现,它就是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提炼以实现智能的AI工厂。”
Grace CPU有144个Arm内核和1TB/s的内存带宽。这是什么概念?根据NVIDIA实验室使用同类编译器估算,Grace CPU较当前最先进的DGX A100搭载的双CPU的性能高1.5倍以上。
目前,英伟达正在携手HPC、超级计算、超大规模和云计算领域的领先客户,围绕Grace CPU超级芯片展开合作,预计将于2023年上半年开始供货。
视频游戏——GPU高端王者
GPU向来是英伟达游戏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GPU是图像处理芯片,外表与CPU有点相似,是显卡的“心脏”,因其并行计算任务较重,功耗较大,所以只能焊接在显卡的电路板上使用。
这次英伟达带来的新品是H100 GPU,该芯片由800亿个晶体管构建而成,采用了专为英伟达加速计算需求而优化的TSMC 4N工艺,单个H100最大支持40TB/s的IO带宽。
用黄仁勋的话来说:20块H100 GPU就可承托全球互联网的流量。H100 GPU也因此被称为“算力怪兽”。
重拾行业信心
半导体企业自2020年开始,面临供应链紧张、人才荒等众多不可预测和随机事件的干扰。
此次英伟达在GTC大会上发布的领先技术,为半导体行业当下的困局找到了出路,同时也找回了信心。
据彭博,DataTrek Research LLC联合创始人Nicholas Colas表示,近期的反弹与美国国债收益率的飙升同时出现,近几个月来,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上涨一直困扰着科技股,而近期反弹则表明盈利前景的改善正开始盖过对借贷成本上升的担忧。
Colas说:
“投资者对股票增长前景比对国债收益率更感兴趣,如果你给他们一个乐观的理由,这些股票将表现得相当好。”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电信基础设施公司UT斯达康(UTSI)公布2021年下半年和全年财务业绩。财报显示,下半年营收为720万美元,同比下降32.1%;净亏损为65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1160万美元;基本每股亏损为0.18美元,上年同期为0.32美元。
按业务划分,2021年下半年的设备净销售额为150万美元,同比下降53.2%;服务净销售额为570万美元,同比下降22.9%。
财报显示,2021年营收为1590万美元,同比下降34.6%;净亏损为63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2370万美元;基本每股亏损为0.17美元,上年同期为0.66美元。
按业务划分,2021年的设备净销售额为230 万美元,同比下降81.2%;服务净销售额为1360 万美元,同比增长14%。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Spotify(SPOT)涨3.65%,报154美元。谷歌(GOOG)周三宣布,将允许Spotify在其Android版应用程序中使用自己的支付系统,用户可以直接向Spotify支付费用并购买订阅服务。
Google Play和App Store以往都不允许开发者直接向用户索要信用卡号,从而直接为其提供数字商品和服务结算。使用Google Play的Android开发者必须通过谷歌的系统结算,并因此支付总销售额15%至30%的佣金。谷歌强调称,此举只是一次“试点”,并未披露全面部署的时间表,也没有宣布哪些国家/地区将率先部署该功能。谷歌表示,最初只有“少数”应用开发者可以提供自己的支付服务。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周四,Moderna(MRNA)首席执行官Stephane Bancel表示,该公司希望为美国监管机构在审核第四针疫苗的资格方面提供“灵活性”。
Moderna上周提交了第四针疫苗的申请,要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允许所有18岁及以上的美国人接种第四针疫苗。与辉瑞(PFE)相比,Moderna的申请范围要广得多,辉瑞的第四针疫苗申请仅覆盖65岁及以上的人群。
Bancel在接受采访时称:“我们想给监管机构更大的灵活性。有些人是有患上合并症风险的年轻人,他们需要更快地注射第四针疫苗来保护自己。”
哮喘、慢性肺病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使人们更有可能因新冠病毒而患上重症。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已经有资格接种四针疫苗。他们需要接种三针疫苗,并且在至少三个月后再追加一次加强针(第四针)接种。
一些医生质疑近期为公众接种第四针疫苗的必要性。此外,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显示,在完全接种了疫苗的人群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接种了第一剂加强针。一些专家建议,目前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提高接种首剂加强针的比例。
Bancel称:“我们提交了所有我们必须给FDA的数据,以便(他们)做出最好的决定。”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2021年第四季度,苹果营收、净利润创出单季度历史新高,新款iPhone供不应求。但最新消息却是,在新机仍不够卖的情况下,有爆料称苹果正考虑推出硬件订阅服务。
所谓订阅,是结合分期付款和以旧换新,届时用户将不再拥有设备,而只有使用权利。这个看似促销的手段,对苹果意味着什么呢?
去年第四季,苹果在硬件方面的业务:iPhone实现营收716.3亿美元,同比增长9%;Mac产品实现营收108.5亿美元,同比增长25%;iPad实现营收72.5亿美元,同比下降14%。除了iPad,其他设备的销售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仅从财报来看,苹果的这一布局似乎多余,iPhone、Mac并不愁卖,何必在原有分期付款的基础上,再多添一个订阅服务。
但事实上,苹果2021年全年的业绩得益于iPhone12及后续iPhone13的发行。作为开启“超级周期”的旗帜机型,iPhone12开启了苹果的5G时代,产品周期据业内人士评估将持续到2022年。另一方面,疫苗后消费者们逐渐返回市场,也带动了一波消费热潮。
但超级周期不是年年都有,苹果更需要做的是在周期疲软的几年中,加筑护城河。
老机型的忠实粉丝
苹果手机一直以其系统的稳定性、电池容量和设计闻名,这些优点帮助它成为唯一能和Android手机对打的公司,但也从另一个角度阻碍了它的发展。
尤其是在技术快速发展阶段。一个新技术的发展无法一蹴而就,而新机发布又是苹果每年发布会的硬性要求,所以在过去的好几年里,苹果的新机对很多人来说变成可换可不换的存在。
事实上,自iPhone 6发布之后,苹果后面的机型都没有办法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没有太多新鲜感,只剩下大屏。于是,很多人选择对iPhone 6持续真香。
不仅苹果如此,这几年几乎所有智能手机都迎来了销量下跌。苹果销量甚至在某些季度的跌幅达到两成,甚至三成。直到iPhone 12的出世,才唤醒了一部分人的换新需求,让苹果不至于一直脸朝地下落。
苹果现在打算推出的“订阅”计划,其中有一部分就可以拿来作为刺激用户换新的动力。
试想,每个月加一点钱(甚至可能不加钱),但是可以在每年苹果出新机的时候更新换代,这种不换白不换的活动,你难道不心动吗?
而只要用户换了新机,新机的销售量涨了,新机带来的订阅费也可能涨;同时,换下来的旧机还能继续通过苹果流通出去。
这就是一箭三雕的买卖。
二手市场比新机有潜力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计,2024年二手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达到3.516亿部,2019年到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高达11.2%。
而根据二手平台SellCell的数据,2021年10款最受欢迎的以旧换新手机中,有9款是苹果的iPhone,其中iPhone 11、iPhone XR、iPhone 12 Pro Max包揽前三。
如果说三星是智能机新机市场的老大,那么苹果一定是二手机当之无愧的霸主。
但苹果本身却并没有在二手机市场上有太大的建树,在中国市场上唯一一次手机上的二手尝试,还是iPhone 6的官翻机销售,迅速脱销后再无其他类似活动。
中国虽然是苹果目前最重要的一个市场,但苹果不愿意在中国官网做官翻机的销售。
其中一个原因是,官翻机销售强劲,很容易影响到新机的销售。另一个原因在于,它对回收旧手机始终犹犹豫豫,因为如富士康这样的下游制造商有能力以更低的成本处理回收的二手iPhone,仅从成本出发,做翻新机并没有那么吸引人。
二手市场从根本上来讲又是价格战场。苹果官方折旧的定价逻辑是按拆后零件的价格计算的,比整机回收要低60%左右。虽然苹果近年来加强了对二手机的回收,但还是没法和中国的二手平台相比,用户的二手机大多还是在电商平台上进行回收。
若推出了订阅计划,这个局面将完全改变。苹果不需要再和平台竞争消费者手中的二手机,因为当换新周期来临时,二手机将自动从消费者手中流回苹果,苹果不仅不需要重新出价来购买二手机,甚至还能赚一笔换新的差价。
这样一来,不仅新机的销售没被影响,苹果还能不断地提供不同机型往下沉市场开发客户,所需要的仅是设备回收时的维保费用。
每个月花钱,但手机不属于我
苹果订阅计划,另一个拿捏的点在于消费者的心理。
一旦用户选择参与订阅,他就开始累积自己的沉没成本,多持有手机一个月,他在苹果手机上的投入就越高。
达到一个时间点后,用户会发现,自己再换手机,成本将变得很高:不仅要放弃过去所有的订阅费,还要掏一笔新的购买手机款项。
长期订阅还会加强客户对苹果设备、服务的粘性,换句话说,帮他们养成只用苹果硬件的惰性,想要再换时,就有一个痛苦的调整期。
试问,在已养成使用习惯的手机和需重新花钱、重新适应系统的手机中,哪个比较吸引人?
只要苹果能继续保持自己在技术上的梯队不落后,那么这个订阅服务就相当于是给苹果买了一个保险,让用户很难再脱离苹果的大部队。
还有附加的一点好处是,因为所有权不再属于消费者,所以当设备发生故障时,消费者可能只能将设备返还到苹果或是授权经销商手中进行维修,而不能自己找个苍蝇店解决。又一笔看似小钱的收入进了苹果口袋。
而在订阅硬件的内部支持上,苹果早有了准备。在其与美国电信业者合作的不少计划中,就有按月付款以解锁设备使用的方案。现在只是抛开经销商,把合同直接摆在消费者和苹果之间罢了。
这样看来,苹果的订阅硬件并不是什么多此一举,反而是一举多得。
按照苹果自己的说法,这个计划可能在明年开始,细节也还在讨论中。相当人目前认为,只要价钱合理,大概是不会反对这种服务吧。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