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称为“特斯拉最强竞对”的Rivian发布了上市后首份财报。
12月17日,此前还没有收入的Rivian宣布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0万美元,而这一增长则是因为公司向首批客户交付11辆R1T车型。然而,区区百万收入难以支撑公司盈利,Rivian出现净亏损12.33亿美元,相比于去年同期2.88亿美元的亏损大幅扩大。
实际上,自上市以来,Rivian市值一路攀升,超越大众、通用等一系列老牌车企,紧咬丰田和特斯拉,11月16日收盘,Rivian总市值达到1467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前三车企。
在短暂的辉煌过后,Rivian股价一路下跌,发布三季报后股价更是大跌10.26%,截至12月17日收盘价为97.7美元,市值为870.73亿美元。相比巅峰时期,Rivian的市值已经跌去近600亿美元,约合3800亿元人民币,跌幅超过4成。
01
缺芯导致车辆交付延迟 第三季除交付11辆车外再无营收
分析师查阅财报发现,没有多少收入的Rivian,支出还在不断增长。
自今年9月Rivian的汽车开始生产和交付起,公司成本大幅上升。第三季,公司研发相关费用同比增加了2.21亿美元,这包括工资增长9300万美元和设计研发费用增长7700万美元。而如果将时间拉长到前三季,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6.3亿美元。
公司在财报中称,因为扩大了汽车生产和交付的规模,公司的运营费用和资本支出增加,预计会出现额外亏损,这可能会延迟实现盈利和正经营现金流的能力。此外,公司预计这些未来投资将需要大量外债和股权融资。
实际上,Rivian预计未来仍然会出现额外亏损,“我们有限的经营历史使我们难以评估我们未来的业务前景”。
招股书显示,Rivian在近年来连续亏损,并且亏损额度有扩大之势。2019年公司亏损为4.26亿美元,到2020年亏损额度扩大至10亿美元,今年仅前6个月就已经几乎达到去年一年,亏损了9.94亿美元,并且公司预计第三季度还会烧掉12.8亿美元。
不仅如此,公司车辆交付也延迟了。
作为一家以电动皮卡为主业的公司,在消费领域,Rivian推出了第一代消费车 R1T(两排五座皮卡)的 R1 平台,并于 2021 年 9 月开始向客户交付。公司计划还推出R1S,并在2021年12月开始向客户交付,这是一款三排七座运动型多功能SUV。
在商用领域,Rivian计划推出商用车(“RCV”)平台以及第一辆电动货车(“EDV”)平台,该平台由 Rivian与亚马逊合作设计和制造。
财报显示,公司分别于今年9月和12月开始生产R1T和R1S,并预计将很快开始EDV的商业生产。但是,Rivian的车型R1T和R1S交付已经被推迟。
截至2021年9月末,Rivian仅生产了12辆R1T,交付了11辆R1T。公司还称,预计在2021年12月下旬之前不会首次交付 EDV。
Rivian坦言,公司交付量受到了芯片短缺的影响。“最近全球半导体芯片供应短缺对整个汽车行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影响了我们的运营和财务业绩”。公司称已经经历并可能继续经历成本波动或原材料供应中断,这可能会影响财务业绩。
“我们依赖第三方制造和供应车辆所需的关键半导体芯片组件。我们并没有与我们所有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和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Rivian表示,疫情影响了公司的设施建设、设备安装、车辆零部件供应。而在未来,公司可能还会面临包括原材料供应在内的供应链延迟、中断或成本增加等问题,这可能对公司的业务、前景、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事实上,Rivian从R1车辆的初始销售中产生的收入微乎其微,并且没有从其他车辆的销售中产生任何收入。
而唯一的“好消息”是,截至2021年9月30日,Rivian在美国和加拿大有大约48390份R1T和R1S预购订单,客户均支付了1000美元的可取消且可全额退款的押金。
截至2021年12月15日,Rivian已经生产了652辆,并交付了386辆R1汽车,其中包括公司最近获得认证的前两款R1S汽车的生产和销售。同时Rivian在美国和加拿大有大约71000份R1预购订单,这些客户均支付了1000美元的可取消且可全额退款的押金。
相比于此前,9月-12月期间,Rivian的订单量增加了22610份。
02
上市1个月跌去3800亿元市值亚马逊订单能否撑起Rivian
实际上,就在不久之前,Rivian刚刚创造了千亿市值神话。
上市之前,Rivian就凭借120亿美元募资金额夺得“美股今年最大IPO”的称号。
11月10日,Rivian敲钟上市首日,公司股价盘中涨幅超过50%,收盘时飙升29%。11月11日公司股价收盘再度大涨22.10%,市值一度突破1000亿美元。到了11月16日,Rivian股价更是盘中暴涨至179.47美元,收盘价格为172.01美元,收涨15.16%,总市值达到1467亿美元。
自上市以来,Rivian市值一路攀升,超越大众、通用等一系列老牌车企,紧咬丰田和特斯拉,成为全球市值前三车企。
但在短暂的辉煌过后,Rivian股价一路下跌,发布三季报后股价更是大跌10.26%,截至12月17日收盘价为97.7美元,市值为870.73亿美元。
相比于巅峰时期,Rivian的市值已经跌去近600亿美元,约合3800亿元人民币,跌幅超过4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Rivian上市不久后,多年与Rivian明争暗斗的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就曾直戳Rivian痛点称,特斯拉是过去100年里唯一一家达到高产量和正现金流的美国汽车公司。希望Rivian能实现高产量和盈亏平衡的现金流。
不过尽管市值下跌,Rivian仍有不少“拥护者”。媒体报道称,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dam Jonas表示,展望未来,预计Rivian在2022年消费者交付量为1.8万辆,商业交付量为1.2万辆,这或能支撑一个较高的估值。
需要注意的是,Rivian致力于进军增长最快的卡车和SUV市场。从市场占有率来看,Rivian的目标是美国、加拿大和西欧的皮卡、SUV 和商用货车细分市场。电动汽车的选用正处于临界点。随着电动汽车拥有成本不再是购买的重大障碍,全球每年约有9000万辆轻型汽车转向电动汽车,Rivian相信电动汽车革命已经开始。
在电动汽车之中,卡车和SUV是增长最快、利润最高的汽车细分市场。卡车和SUV占美国新车销量的 70%以上,占现有汽车制造商产生的大部分利润。
Rivian表示,他们占据了一个有吸引力的空白区域,解决了大型、快速增长和高利润率的细分市场问题,旨在加速可持续交通的大规模采用。R1T和R1S将作为公司的旗舰车型被介绍,而公司后续还将继续扩大产品范围。为了配合车辆,公司还开发了全面的车辆配件组合。
公司表示,电动探险车专为生活中的所有冒险而设计,结合了性能、实用性和效率。
据介绍,亚马逊已在全球范围内订购了10万辆Rivian的汽车,“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电动汽车订单”“这些厢式货车旨在为亚马逊实现更低的总拥有成本 ,同时支持实现碳中和交付的途径”。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今年蔚来NIO Day前一天,蔚来企业传播高级总监马麟在微信朋友圈发了条预热信息,其中最后一句“5大于3”,让外界猜测eT5可能会成为蔚来“小春晚”的重头戏。不出所料,12月18日晚,NIO Day现场eT5如期而至,赶在旗舰轿车eT7交付前加入头部玩家争夺战。而在BaaS(电池租赁)版车型25.8万元的售价公布后,“5大于3”的含义也逐渐清晰,“3”不仅代表宝马3系等BBA走量车型,更代表直接对手特斯拉Model 3。从eS8开始便高举高打的蔚来,似乎也迎来了自己的Model 3。
“爆款”登场
今年,小鹏打出G9、P5高低两张牌,理想也给出纯电动车型时间表,而“蔚小理”中的蔚来依然保持着“eS”“eC”阵容,全力搞基建,扩充充电网络、联手中石油推换电站、出海挪威、各区域“牛屋”落地……赚足了资本市场关注。今年NIO Day前,外界对“节目单”的诸多猜测中,eT5的呼声并不高,150kWh电池、“双车位”的第三代换电站和子品牌排名靠前。
不过,猜测与实现相反,NIO Day并未对“150kWh电池进展如何?子品牌何时落地?”给出答案,近一半的时间都在介绍新亮点的eT5,表露该车型对蔚来的重要性。
2017年,推出首款车型eS8后,蔚来分别推出的eS6、eC6均为SUV车型。直到去年,NIO Day上蔚来汽车才推出旗舰轿车eT7弥补轿车短板。不过,eT7补贴前44.8万-52.6万元的售价,也让蔚来的首款轿车避开走量区间,对标更加符合消费升级需求的宝马7系及特斯拉Model S等车型。
同时,业内也开始猜测,蔚来何时会推出对标特斯拉Model 3、小鹏P7的走量轿车。
面对特斯拉接连打出的降价牌,虽然蔚来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斌始终表示不会降价接招,但本次推出的eT5让蔚来开始真正杀入走量区间。从价格上看,eT5补贴前起售价压在32.8万元基准线上,如果选择电池租赁方案(BaaS方案),续航550公里、电池包75kWh版本车型的售价降至25.8万元,直接杀入小鹏P7、比亚迪汉EV、特斯拉Model 3甚至宝马3系的售价区间。车型尺寸上,eT5长宽高分别为4790毫米×1960毫米×1499毫米,卡在特斯拉Model 3和小鹏P7之间。
不过,与杀入“红海”市场的定价相比,蔚来阻击对手的自信并不单纯于价格。蔚来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eT5搭载应用AR/VR技术的蔚来全景数字座舱Pano Cinema,该技术采用蔚来与AR设备企业NREAL联合开发的AR眼镜,实现虚拟现实体验。戴上眼镜后可投射6米视距,等效201英寸超大屏幕。同时,VR Glasses可实现双目4K显示。
这一操作,不少网友表示:蔚来汽车也蹭“元宇宙概念”。在软件方面,蔚来方面宣布,与eT7一样,eT5也将搭载自动驾驶技术NAD,完成“点到点”自动驾驶。蔚来不仅“不计成本”将最新技术下放eT5,在从亮相到交付的时间上,明年9月便开始交付的eT5也快于eT7。
交付压力
蔚来首款轿车尚未交付,第二款轿车eT5便提上日程的背后,是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
今年,蔚来搞了一年基建。李斌表示:“今年蔚来把工作重心放在研发及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方面。”据悉,截至目前,蔚来共建成733座换电站,覆盖31个省市。目前,已打通4条高速路段和京津冀两大都市圈,春节前还将继续打通4条高速路段和两大都市区。同时,蔚来还与中石油联手推出换电站,不断完善充换电网络,提供多元补能服务。
然而,在产品方面,今年蔚来并没有新产品进入交付期。更重要的是,蔚来旗下在售的三款车型销量均衡,但始终未孵化出如特斯拉Model 3一样的爆款车型。数据显示,今年2月起特斯拉Model 3在华月交付量多次突破2万辆。同时,小鹏P7推出后销量也一度上涨,今年9月和11月销量均突破7000辆。
P7销量提升的同时,今年前11个月小鹏以8.22万辆的成绩首次超越蔚来登上造车新势力销量排行榜榜首,蔚来以8.09万辆交付量排名第二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表示,蔚来汽车一直强调不会拉低价格,但面对竞争对手在走量车型上的订单“收割”模式,难免产生焦虑。子品牌推出尚需时日,此时eT5杀入走量价格区间能够暂时缓解难题,一方面整车起售价并未拉低品牌定位,另一方面通过电池租赁方式能降低购车门槛。
值得关注的是,明年3月蔚来eT7也将开始交付,高低两款轿车将成为蔚来进一步争夺销量的保障。
美股投资网分析师了解到,eT5发布当晚订单便挤爆蔚来汽车官方App。多位消费者表示:“App订单页面刷新不出。”
一位蔚来汽车直营店销售人员表示,预售发布当天,便有不少老客户咨询并下单。随后,李斌也谈道:“刚刚发布的eT5,成为蔚来汽车有史以来订单最多的一款车型。近几年蔚来汽车年交付量保持100%增长,明年有望保持这一增长速度。”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Adobe(ADBE)上周四美股盘前公布了2021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务业绩。由于业绩表现及对2022财年的业绩指引均不及市场预期,该股周四美股收盘大跌逾10%。Adobe表现不尽如人意引来华尔街各大行纷纷下调对该股目标价,但仍对该股持乐观看法。
数据显示,AdobeQ4总营收41.1亿美元,同比增长20.2%;每股收益为2.57美元,市场预期2.53美元,上年同期4.64美元;净利润为12.33亿美元,上年同期为22.50亿美元。
其中,数字媒体部门营收为30.1亿美元,同比增长21%,创意业务营收24.8亿美元,同比增长19%,文档云业务营收5.32亿美元,同比增长29%。
此外,该公司预计2022财年第一季度营收42.3亿美元,低于市场预期43.4亿美元;每股收益为2.63美元。预计2022财年全年营收为179亿美元,市场预期为182.1亿美元;每股收益10.25美元。
以下为各大投行对该股观点:
Evercore ISI分析师Kirk Materne维持维持Adobe“跑赢大盘”评级,目标价由725美元下调至700美元。
Kirk Materne指出,Adobe第四季度数字媒体业务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不足,让人认为该公司的核心业务正面临来自较小竞争对手的更大压力,并使其股票在短期内承压。不过,分析师认为,Adobe在市场的长期定位仍未改变,下调该股目标价反映出整个软件行业面临的整体压力。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Keith Weiss维持Adobe“增持”评级,目标价由736美元下调至625美元。
Keith Weiss表示,Adobe数字媒体业务在2021财年下半年的表现令投资者失望,第三季度仅同比增长3%,第四季度则是同比略为下滑;这样的表现将导致人们对其2022财年的前景持谨慎态度。分析师指出,考虑到该公司“坚如磐石的许可经营”和“在波动的软件行业中”基于每股收益的估值,该股将会得到一定支撑。
富国银行分析师Michael Turrin维持Adobe“增持”评级,目标价由770美元下调至725美元。
Michael Turrin表示,Adobe第四季度的业绩和对2022财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指引可能会留下一些“挥之不去的影响”,该股股价在短期内可能仍将维持窄幅震荡。
瑞穗分析师Gregg Moskowitz维持Adobe“买入”评级,目标价由695美元下调至685美元。
Gregg Moskowitz表示,Adobe第四季度的业绩基本令人失望,ARR和营业利润率都略低于市场预期。不过,分析师指出,尽管该股股价下跌是可以理解的,但该公司仍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相信该公司仍处于有利地位,并将能够从数字化转型中获益。
BMO Capital分析师Keith Bachman维持Adobe“增持”评级,目标价由720美元下调至650美元。
Keith Bachman表示,Adobe报告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第一个令人失望的季度表现”,且业绩指引也低于市场预期。尽管如此,分析师仍看好该公司的核心业务,并认为该股提供了“有吸引力的相对估值”。
瑞银分析师Karl Keirstead维持Adobe“买入”评级,目标价由690美元下调至635美元。
Karl Keirstead表示,Adobe第四季度盈利符合预期,但业绩指引又低于市场预期;该公司的四季度业绩标志着ARR和营收再次令人失望。
德意志银行分析师Brad Zelnick维持Adobe“买入”评级,目标价由770美元下调至715美元。
Brad Zelnick表示,该公司最新报告的业绩“令人失望”、“极不符合该公司的特点”,而这样的表现令投资者对该公司的创意业务产生了质疑。
Piper Sandler分析师Brent Bracelin维持Adobe“增持”评级,目标价由670美元下调至630美元。
Brent Bracelin指出,Adobe对2022财年的初步增长预期为13.4%,低于他此前预计的16.9%;该分析师也将Adobe2022财年的营收预期下调了5.71亿美元。分析师表示,尽管Adobe仍然是一家拥有40%自由现金流利润率的“顶级云技术公司”,但营收的小幅下滑以及对现金流增长的相应影响可能会在短期内抑制股价的走高。
Jefferies分析师Brent Thill维持Adobe“买入”评级,目标价由760美元下调至680美元。
Brent Thill表示,该公司第四季度业绩也2022财年业绩指引“令人失望”、“做出的解释也无法让投资者满意”。分析师认为,设计行业“在疫情期间异乎寻常的加速采购之后,可能正在经历一场广泛的放缓”;不过,该公司的新任首席财务官已经“重置了标准”,一个更好的环境应该会让其2022财年的财务表现有所好转。
Stifel分析师J。 Parker Lane维持Adobe“买入”评级,目标价由750美元下调至700美元。
J。 Parker Lane指出,该公司2022财年的初始业绩指引不及市场预期是导致该股近期下跌的原因之一。分析师认为,主要领域的正常增长前景表明,该公司仍能看到强劲的需求增长趋势。
此外,美银证券维持Adobe“买入”评级,目标价由720美元下调至640美元。
瑞信分析师Phil Winslow维持Adobe“中性”评级,目标价由700美元下调至625美元。
巴克莱分析师Saket Kalia维持Adobe“增持”评级,目标价由740美元下调至665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近日,一家科技媒体整理了微软内部泄露的薪资电子表格以及海外员工工作签证申请文件,让微软员工薪资情况对外曝光。数据显示,微软一些管理层收入不菲。
报道称,在1200多名泄露薪资的员工中,有大约600人来自于微软企业业务,其中包括 Azure 云计算以及Office、Windows软件。这些样本虽然还不能够完全代表微软的薪资水平,但也可窥见一角。
数据显示,微软软件工程师的年薪中位数为18.5万美元(约117.84万元人民币),有些岗位甚至达到50万美元(约318.5万元人民币)。微软入门级工程师的年薪中位数则为13.29万美元(约84.66万元人民币),高级工程师年薪为21.7万美元(约138.23万元人民币)起步。
据悉,微软的一些员工是申请到美国H-1B签证的海外人员,美国“海外劳工认证办公室”每年也会公布签证获得者的薪资水平,从中可以了解到微软等公司的薪资情况。这个官方公布的的薪资数据为基本工资,并未包括其他福利待遇。
有媒体分析了微软大约1400名H-1B签证获得者的数据,寻找薪资最高的岗位。其中某渠道销售经理年薪最高,为25万美元(约159.25万元人民币)。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12月13日,知名连锁咖啡品牌星巴克被曝光存在过期原材料继续使用、保质期随意更改、店员违规操作等行为。专家认为,一向以行业最高标准为基础、制定并严格执行食品安全“金标准”的星巴克此次出现重大纰漏,说明企业内部管理存在较大问题,其偷工减料行为反映出企业经营或存在一定的成本压力。
涉事门店关停整改
12月13日,星巴克中国官方微博发布道歉声明称,经过调查,公司已确认12月13日媒体报道的两家无锡门店的伙伴(员工)确实存在营运操作上的违规行为,对此深感震惊,已于第一时间关闭了这两家门店,并立刻启动深入调查。当日晚,星巴克方面再度做出回应,确认违规行为存在,为此致歉,表示已于第一时间采取了所有门店全面自查、组织重新培训、增加内部及第三方检查频率与范围等6项举措。
星巴克表示,其进入中国内地市场22年来,一直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未来,针对所有门店,其将增加来自内部及第三方的定期检查与突击检查频率;强化食品安全问题的伙伴内部举报通道;积极探索更多技术问题,减少人为操作因素的干扰,争取从源头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曝光视频中的巧克力液是星巴克门店的常备食材,由巧克力粉兑水调制而成。星巴克《产品开封保质期汇总表》标明,这种巧克力液在冷藏条件下保质期为48小时,但被曝光门店的一桶巧克力液已经过了保质期,店员却没有按规定进行报废处理而是继续使用。
除了巧克力液外,涉事门店还存在桃果肉、奶油过期后仍继续使用的现象。不仅涉及饮品食材,该门店售卖的糕点也同样存在诸多问题。星巴克的糕点品类有三明治、蛋糕、面包等二三十种,这些产品并非店内加工制作,而是由生产厂商配送的成品。店员在每天营业前会挑选各类样品,拆开包装放入货柜供顾客挑选。如果有顾客点单,店员会优先从柜里取出样品交给顾客。涉事门店对于拆封时间较长、甚至超过了可售卖日期的糕点,也存在篡改食材保质期的情况,承诺“开封后不过夜”的糕点会在第二天被偷偷上架。
分析师看到,此次星巴克事件的相关讨论多次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有一些网友纷纷表示,“一杯咖啡卖将近40元钱,这么贵还要用过期材料,你们的良心真的坏透了” “当你发现厨房里有1只蟑螂的时候,实际上可能已经有100只了” “像这种情况就应该狠狠地罚,食品安全问题关系重大,不规范经营会让更多消费者失去信任”。
内部管控问题凸显
“餐饮行业近期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但这种情况出现在星巴克内实在令人震惊。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星巴克的内部管理上,视频中提到店员继续使用过期的原材料、篡改保质日期等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是原材料成本会影响门店利润指标。换言之,星巴克目前对下属门店的考核机制中,利润是很重要的标准,店长或基层员工可能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浪费而做出上述行为。”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经营负责人文志宏接受分析师采访时表示。
文志宏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此次事件也反映出星巴克的员工培训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以至于个别员工并不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这对于餐饮企业而言是底线问题。视频中的问题如此明显,星巴克在内部的自查自纠中都没有发现,而是通过分析师卧底的方式被曝光出来,从侧面佐证星巴克的内部管控问题极大。
对此,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表示,星巴克员工篡改日期标签等行为,其实是为了逃避监管,在企业总部监管不力、监管部门的管控也有漏洞的情况下,这类现象就会层出不穷。同时,消费者应该得到相应的权益和食品安全保障,星巴克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多方发力筑牢防线
今年以来,餐饮行业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麦当劳、肯德基、海底捞等餐饮头部企业均被曝光存在食材过期、篡改保质期、员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经营上述食品、食品添加剂,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10倍以上20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文志宏表示,管控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多方发力,想要从根本上做到百分之百杜绝,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因为餐饮行业的食品环节多、细节多,行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该体系不仅仅是停留在书面化的一套标准上,还需要与日常的运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需要能执行、可落地性强。对企业而言,应当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从市场监督的角度来说,相关部门应该做到“零容忍”,一旦发现问题需要严格处罚。此外,来自媒体等方面的社会监督对于促进餐饮行业食品安全规范管理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此外,专家还认为,餐饮企业应当将食品安全问题纳入门店的考核机制中,或者加重考核的比例与权重,而不应仅仅以“利润率”为唯一的追求。朱丹蓬认为,企业对门店店长的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标准需要调整,食品安全应该作为考核的第一权重,业绩和利润要放在后面。只有这样,门店店长和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才会发生变化,食品安全问题才有可能减少。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通用汽车(GM)周四宣布,其自动驾驶汽车分公司Cruise的首席执行官Dan Ammann将离职。
截至发稿,通用汽车股价在盘后下跌2.84%。
该公司表示,Cruise的总裁兼首席技术官Kyle Vogt将担任临时首席执行官。Vogt也是该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此前曾担任首席执行官。
此外, Cruise还将加入一位新的董事会成员: 诺斯罗普格鲁曼(NOC)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Wesley Bush,他也是通用汽车的董事会成员。
Ammann的离开出人意料。这位前投行高管深受华尔街分析师的尊敬。在担任通用汽车首席财务官兼总裁后,他开始领导Cruise。
这至少是本周第二位宣布离职的知名通用汽车高管。通用创新部门负责人Pam Fletcher周三被任命为达美航空(DAL)的首席可持续发展官,自2月1日起生效。
通用汽车表示,此次领导层变动伴随着加速其在最近的投资者日上制定的战略, Cruise在打造自动驾驶汽车平台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Ammann是制定这些计划的人,其中包括到2030年增加至少10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
去年11月,Cruise开始寻求最终批准,以将其在旧金山的机器人出租车车队商业化,使其成为第一家在特定条件下运营无人驾驶车队的公司。目前,该公司运营的雪佛兰Bolt电动汽车车队搭载了自动驾驶汽车软件,以及雷达、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等额外技术。
Ammann此前曾担任通用汽车总裁,促成了2016年收购Cruise的交易,并于2018年底被任命为Cruise的首席执行官。
自收购Cruise以来,通用汽车已在该业务上投资数十亿美元,并吸引了本田汽车(HMC)、软银Vision Fund等投资者,最近还吸引了沃尔玛(WMT)和微软(MSFT)。
在安曼的领导下,Cruise也错过了一些关键的里程碑。最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错过了2019年在旧金山推出公共打车服务的计划。同年,该公司推迟了这些计划,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并获得必要的监管批准。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12月16日晚,浑水公司称其正在做空贝壳。浑水表示“这是一个巨大的骗局,就像瑞幸咖啡一样。”浑水估计贝壳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收入数据被夸大了77%-96%,新房总交易额(GTV)被夸大126%,存量房交易额被夸大33%。
受该消息影响,贝壳盘前一度大跌超10%。不过,开盘后贝壳股价逐渐企稳,甚至一度拉升涨超14%。
对于浑水的做空报告,贝壳找房随后在官方微信号发布声明称,将坚决抵制任何机构的恶意做空行为,并表示将在24小时内针对报告内容逐一拆解回复。
截至收盘,贝壳跌1.98%,报18.31美元/股,总市值218亿美元。
浑水做空贝壳:这是一个巨大的骗局
16日晚间,浑水公司称正在做空贝壳。
浑水发布的报告指出贝壳向投资者报告的交易量、商店数量和代理商数量与从其平台的多月数据收集程序中获得的交易数据之间存在巨大差异。通过对贝壳门店的初步尽职调查(包括实地采访和实地考察)和对调查结果进行抽查,从而证实了这些差异。
浑水公司表示,据估计,贝壳从事系统性欺诈,将其新房销售GTV增加了约126%以上,存量房交易额被夸大33%。
此外,浑水还表示,发现了贝壳大规模欺诈行为,包括一项看似旨在掩盖欺诈性收入的虚假收购。“这是一个巨大的骗局,就像瑞幸咖啡一样。”
去年年初,浑水发布对瑞幸的做空报告,称在瑞幸6.45亿美元的IPO之后,该公司从2019年第三季度开始捏造财务和运营数据,已经演变成了一场骗局。2个多后,瑞幸公告承认虚假交易。随后,去年10月,瑞幸咖啡从纳斯达克退市。
贝壳:欢迎调查,将在24小时内针对报告内容逐一拆解回复
贝壳找房16日晚间发布声明称,已注意到当日市场消息。贝壳确保财报数据的真实性和规范性,欢迎各种调查,但坚决抵制任何机构的恶意做空行为。
声明还表示,浑水因为不了解中国房产市场,缺乏对贝壳业务的基本认知和三张报表的正确解读。为保证投资者权益和不受错误信息引导,贝壳将在24小时内针对报告内容逐一拆解回复。
三季度亏超17亿减员3万
贝壳找房是链家地产在2018年推出的线上线下房产交易和服务平台,核心业务为新房、二手房、租房交易。贝壳找房连接的线下门店包括直营店链家、加盟商德佑等。2020年8月,贝壳集团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此前,贝壳发布了布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2021年第三季度,贝壳找房总收入181亿元,同比下降11.9%;净亏损17.66亿元,调整后净亏损8.88亿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0.75亿元。
不过,在贝壳前三季度GTV(成交额)增长中,存量房交易总额明显大于增量房交易总额。
今年三季度,贝壳总GTV为8307亿元,同比下降20.9%。
其中,第三季度新房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5%至113亿元,新房交易GTV约4101亿元。前三季度,贝壳新房业务GTV达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7.0%。
存量房业务方面,第三季度贝壳该部分营收为61亿元,存量房交易GTV约3,782亿元。从前三季度看,贝壳存量房业务GTV为1.70万亿元,同比上升25.7%。
今年三季度,贝壳实现佣金收入53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79亿元下降32.91%。公司将这一变动归咎于现房交易GTV的下滑。报告期内,链家门店服务的现房交易GTV为1853亿元,较2020年三季度的2857亿元减少1004亿元。
贝壳称,由于现房交易净收入下降导致现房交易的边际贡献较低,以及链家代理商的固定补偿成本相对持平,公司三季度毛利率为15.2%,较去年同期的21.3%下滑6个百分点。
截至报告期末,贝壳门店总数达53946家,经纪人总数51.55万人,同比增长了7.9%,但较二季度的54.86万人下降了6%。这也意味着,在三季度短短90天中,约有3.31万人离开了贝壳。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美国银行发布研报表示,给予博通(AVGO)“买入”评级,目标价750美元;给予Skyworks(SWKS)“中性”评级,目标价190美元。
此前有报道称,苹果(AAPL)正寻求在自己设计和制造无线芯片,这一消息导致这两家半导体公司的股价大幅下跌。
该行分析师Vivek Arya指出两家公司都对苹果有很大的敞口,其中博通为20%, Skyworks为59%。但行业调查表明,这种影响“在中短期内被夸大了”。苹果的招聘可能是因为它计划开发自己的 5G 调制解调器,这会伤害高通(QCOM),而不是博通或 Skyworks。
Arya指出,博通与苹果有一份150亿美元的射频设计合同,合同将持续到2023年。他补充说,射频设计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能力”,这需要智能手机中各种各样的使用案例经验。
苹果还从博通获得 Wi-Fi 和蓝牙芯片,并从 Skyworks 获得射频前端。尽管承认低端的Apple Watch使用了一些苹果自己的芯片,但Arya表示据他所知“苹果目前没有计划自主设计这些芯片”。
逛个汽车店,谁会想到自己的人脸信息会被店家采集?
近日,上海小鹏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小鹏汽车)采集43万张人脸照片被曝光,引发网友哗然。经查,该公司2019年向第三方供应商购买人脸识别设备及服务,并将摄像装置安装在旗下5个直营店及2个加盟店。自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共计采集上传人脸照片431623张。
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涉及数十万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小鹏汽车这么干,根本没有征得消费者同意,也无明示、告知消费者收集、使用目的。
此举已然涉嫌侵犯消费者的肖像权和隐私权。倘若有关信息被泄露,更让人细思极恐!小鹏汽车要这么多人脸数据干什么?据说,是通过算法识别,统计包括进店人数、男女比例、年龄结构等,作为公司经营的参考。
这种解释说得倒是冠冕堂皇,这种做法让商家获利,可被蒙在鼓里的消费者的权益被置于何处?所谓的“经营参考”,会不会对消费者产生“歧视”也未可知。
这样的担忧并非多余。此前,一些售楼处悄然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也曾被曝光。此举同样引发了消费者隐私可能被泄露的争议,而且房屋销售中的一个“小秘密”也被翻出来。售楼处通过识别人脸,对首次到访客户与多次到访客户、自行到访客户与中介带访客户,会给出“三六九等”的价格。
人脸识别直接与房价挂钩,让闻讯的消费者惊诧不已!以至于,有消费者被迫戴头盔看房。这既表明消费者保护个人隐私的无奈,又是对商家违法收集他人信息的反讽。说到底,消费者有随便逛逛、货比三家的权利。
即便到了店家的地盘,也不意味着“让渡”了个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商家无权“自动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商家分析不同消费者的偏好,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无可厚非。但是,必须通过合法的方式进行,不能违背或无视消费者意愿,更不能“见人下菜碟”。
进一步看,作为生物识别信息,“人脸”具有唯一性。与指纹、虹膜等生物信息相比,“人脸”又具有弱隐私性,不能总被遮蔽。正因如此,如何妥善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关法律要求,采集公民个人信息(包括人脸信息),必须符合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三原则。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
显然,“脸不能随便刷”已是法律层面的约束。无论是汽车经销,还是地产销售,收集消费者人脸信息,都不符合有关原则,更与“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须”不沾边,属于违法行径。
据悉,截至事发,小鹏汽车已拆除有关门店内的人脸识别摄像设备,上传的人脸照片已经由第三方公司删除。
由于小鹏汽车无违法所得,且“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按照相关法规,小鹏汽车被给予从轻处罚。
被罚款10万元,数额不算大,但绝对应给小鹏汽车敲响警钟。小鹏汽车表示:对该事件引起用户的担心深表歉意。光有道歉是不够的,能否真正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才是关键。
更重要的是,“未来出行探索者”必须在法律的轨道内行驶,才可能有未来。哪些是法律红线,哪些是道德底线,商家必须厘清并遵守,对小鹏汽车是如此,对其他行业的经营者也是同样道理。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据消息称,12月14日,美股上市公司云米(VIOT)宣布,已于2021年12月1日至2021年12月13日(含当日)期间以美国存托股的形式回购了价值120万美元的A类普通股。
截至12月14日收盘,云米股价为2.47美元,涨幅7.39%。
这不是云米科技第一次宣布股票回购计划,在2021年10月14日,云米科技就曾宣布了该股票回购计划,即将以美国存托股的形式回购价值最高达1000万美元的A类普通股。
回购可能会不时以现行市场价格,私下谈判交易,大宗交易和/或通过其他法律允许的方式在公开市场上进行。公司将从其现有的现金余额中为回购提供资金。
云米科技CEO陈小平表示:“股票回购计划显示了公司对业务前景和长期战略的信心,以及强劲的资产负债表和产生现金流的能力。”
云米科技这次回购价值120万美元的A类股,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回购其股份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稳定公司股价,维护公司形象
二、现金流回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作为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或者回报股东的股票来源
四、上市公司进行反收购的有效工具
从回购的力度来看。买入的资金越大,股价越容易涨,目前来看云米科技回购价值120万美元的A股的信号作用明显,股票回购这一步或对云米科技股价会形成一定的利好。
最新财报显示,云米科技Q3最新季度财务报告显示,云米科技公司第三季度营收10.565亿元,毛利率22.7%,累计家庭用户数量630万。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