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奥密克戎变体在全球蔓延的威胁,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周四扩大了辉瑞-BioNTech加强针的接种资格,允许16-17岁的人开始接种这种加强针。
辉瑞表示,辉瑞加强针应该在至少接种两剂疫苗6个月后才能接种,疫苗的配方和剂量应该相同;并计划提交额外的生物制剂许可申请,以获得批准为16岁及以上的人接种加强针。
在辉瑞和BioNTech发布初步实验室数据一天之后,FDA扩大了辉瑞加强针的接种资格。而此前的实验数据显示,接种第三剂新冠疫苗可以对奥密克戎起到中和作用,而接种两剂疫苗的保护能力则显著下降。
FDA代理专员珍妮特·伍德考克(Janet Woodcock)表示:“随着节日来临,人们会与亲朋好友聚集在室内,我们不能放松在大流行期间采取的所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德尔塔变体和奥密克戎变体还在继续蔓延,接种疫苗仍然是对抗新冠病毒的最佳保护措施。”
辉瑞首席执行官Albert Bourla表示:“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和任何一种变体传播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所有符合条件的人接种前两剂疫苗和加强剂。”
美国公共卫生当局呼吁所有有资格的人都接种加强针。目前,人们都在担心奥密克戎可能会导致新冠病例激增,奥密克戎的存在,也让大流行进程充满了不确定性。
研究人员称,如果感染新冠病毒后,16岁和17岁的青少年比老年人患严重疾病的风险更低,但与大流行早期相比,最近几个月青少年患者明显增加了。
尽管获得了FDA的授权,但实际上,接种加强针在研究人员和科学家中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一些卫生专家表示,减少传播的重点应该放在未接种疫苗的人身上,因为研究表明,社区传播主要是由这些人引发的。他们还说,对健康者和年轻人来说,没有必要额外接种这些疫苗,因为他们患严重疾病的风险较小。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药物政策研究员盖拉德(Walid Gellad)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除了那些有潜在健康问题、有可能罹患严重疾病的青少年外,给16、17岁的青少年注射加强针还能带来好处。“目前收益和风险仍然不确定,我们也不清楚是否利大于弊。”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周三,康菲石油(COP)宣布以13.55亿美元将其在印尼的资产出售给Medco Energi Internasional,其中包括其间接拥有印尼走廊区块(Corridor Block)产量分成合同(PSC)54%股份的子公司以及Transasia Pipeline Company35%的股份。
与此同时,康菲石油将行使其优先购买权,以高达16.4亿美元从Origin Energy(OGFGF)购买澳大利亚太平洋液化天然气厂(APLNG)最多10%的额外股份。
康菲石油首席执行官Ryan Lance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作为一家独立的勘探生产商(E&P),亚太地区在我们的多元化优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两笔交易通过降低我们的总下降率和使我们的产品组合多样化,进而增强了这一多元化优势。”
据悉,康菲石油曾于今年9月以95亿美元收购荷兰皇家壳牌(RDS.A)在德克萨斯州西部二叠纪盆地的页岩油气业务。九个月前,康菲石油曾以133亿美元收购了其竞争对手Concho Resources。
在逐步退出加拿大油砂、美国海上石油和英国北海油田后,康菲石油将公司的未来明确地放在页岩领域。此项战略是基于全球对廉价石油的需求旺盛,以及康菲石油以更少碳排放开采石油的能力有信心。
对于澳大利亚的业务,康菲石油目前持有APLNG 37.5%的股份,如果其他相关股东不行使优先购买权,预计在2022年第一季度完成交易后该公司将拥有多达47.5%的股份。据悉,中石化(SNP)仍有权在12月17日前收购Origin出售的APLNG10%股份中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康菲石油2020年全年APLNG产量约为11.5万桶/日。相比之下,该公司出售的印尼资产产量约为5万桶/日。
RBC Capital分析师Scott Hanold评论道,康菲石油将继续采取“积极的收购和剥离(A&D)战略,以简化和提高其全球投资组合的评级。”该分析师补充称,总体而言,这一消息对该公司来说是一个轻微的积极因素,但对其股价来说是一个相当中性的事件。
截止发稿,康菲石油盘后跌0.13%,报74.015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2021年迄今为止,辉瑞(PFE)股价已飙升逾45%,市值达2850亿美元,在一众制药企业中仅次于强生(JNJ)。事实上,在疫情发生之前,辉瑞并不是一家受欢迎的制药公司,营收不断缩水、产品组合及渠道也都平平无奇。
然而,得益于其新冠疫苗Comirnaty以及新冠口服药物Paxlovid,辉瑞现在吸引着投资者的眼光。一些分析师预计,辉瑞明年的营收将实现100%的有机增长,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其中新冠疫苗Comirnaty和新冠口服药物Paxlovid的营收将分别为290亿美元和240亿美元。
投资者对辉瑞增长潜力的乐观预期也让该股股价成功苏醒。截至发稿,该股周三美股收跌0.62%,报51.40美元。在今年录得如此大的涨幅之后,该股还有进一步的上行空间吗?
分析人士在分析了辉瑞的销售潜力,并使用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DCF)和EBITDA估值模型进行多重分析后,得出结论:辉瑞将取得进一步的上升,其股价还有30%的上涨潜力;68美元的股价似乎是合理目标价,3%的股息率也有助于投资者对冲增长乏力的风险。
1、曾陷入困境
在疫情发生前的5年里,辉瑞看起来是一家需要投资者避免接触的大型制药公司。其营收从2011年的610亿美元萎缩至2020年的419亿美元,股价也一直停滞不前,在33美元至43美元区间波动。
去年,辉瑞的管线组合中包含约40项资产,但只有7项资产的年销售额大于10亿美元,分别是口服抗凝药物艾乐妥(Eliquis)的49亿美元、乳腺癌药物爱博新(Ibrance)的53亿美元和肺炎球菌感染疫苗Prevnar的58亿美元,占该公司总营收的39%。
辉瑞的肿瘤部门营收在2020年实现了21%的同比增长,达到了109亿美元,这也是辉瑞此前为数不多的亮点。而该公司的其他管线产品并无法给投资者提供持乐观看法的理由。直到与BioNTech(BNTX)的合作改变了一切。
2、丑小鸭变天鹅
辉瑞-BioNTech新冠疫苗Comirnaty的临床研究中获得94%的有效性数据之后,成为首个在美国获批的新冠疫苗。尽管对mRNA疫苗需要超冷储存的需求存在怀疑,但Comirnaty还是在2020年12月获得了在美国和欧洲的紧急使用授权(EUA)。
此后,这款疫苗开始成为疫苗市场上的主导者。截至今年10月31日,辉瑞管理层在其三季度财报中表示,该公司在美国新冠疫苗市场的份额为74%,在欧洲市场则为80%。
仅在第三季度,新冠疫苗Comirnaty就在全球范围内录得130亿美元的营收,生产了26亿剂疫苗、并向全球152个国家和地区交付了20亿剂疫苗。今年前三个季度,Comirnaty营收为243亿美元,该公司预计其全年营收为360亿美元,较此前预计的335亿美元有所上升。
唯一能与辉瑞匹敌的疫苗制造商是Moderna(MRNA)。据报道,Moderna今年通过销售6-7亿剂疫苗获得104.7亿美元的营收,预计2021年全年营收为150-180亿美元。虽然辉瑞从Comirnaty中获得的利润需要与BioNTech平分,即便如此,鉴于该疫苗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辉瑞显然更胜一筹。
辉瑞-BioNTech新冠疫苗可谓一帆风顺,之前令人质疑的冷藏储存问题也通过复杂的包装和精心设计的运输组合解决。此外,该新冠疫苗的加强针是第一个获得授权的,也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儿童的。
尽管对Delta、Omicron变种的有效性有所降低,但该疫苗仍被证明能有效预防重症。而近期的初步研究表明,在完全接种后再接种加强针能增强对Omicron变种的防护能力。辉瑞也表示,可能在六周内研制出专门针对Omicron变种的疫苗并进行试验。
根据辉瑞与各国政府签署的新冠疫苗合同,预计2022年将生产40亿剂Comirnaty,并交付17亿剂,营收将达到约290亿美元。这意味着,单就新冠疫苗而言,辉瑞在2022年的表现将与2021年一样成功;此外,该公司表示,从Comirnaty销售中获得的税前利润率在近几年将处于高位,分析预计,2021财年从Comirnaty中获得的利润将为约101亿美元,2022财年则为81亿美元。
也有分析认为,如果新冠病毒最终变得像流感病毒那样比较温和,预计疫苗接种将私有化而非由政府资金支持。尽管疫苗价格将相应增加,但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更小的市场。不过,该市场规模仍有250亿美元,这也就让辉瑞-BioNTech新冠疫苗在2026年仍能获得150亿美元的营收变得可能。
3、新冠口服药物Paxlovid
辉瑞的新冠口服药物Paxlovid在营收和利润方面或许将达到Comirnaty的水平。11月初,Paxlovid在临床试验中的研究数据显示,该药物将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了89%。而默沙东(MRK)的口服药物Molnupiravir该项指标则仅为50%。
如此惊人的有效性数据似乎表明获得批准只是时间问题,辉瑞将再一次主导市场,而且这一次该公司不需要与合作伙伴分享利润。
辉瑞已承诺向美国政府提供1000万疗程的Paxlovid,金额达52.9亿美元;该公司还表示,有能力在2022年生产5000万疗程的Paxlovid。市场预计,Paxlovid在2022年的销售额或高达240亿美元。
4、股价仍有上行空间
分析人士表示,鉴于辉瑞第三季度的表现及市场预期,不包括Comirnaty和Paxlovid的其他业务的营收增速约为每年6%,而利润增速约为每年10%。增长将主要来自新冠疫苗和口服药之外的其他管线产品,它们在三季度实现了7%的营收同比增长:其中艾乐妥增长19%至13.5亿美元、心脏病药Vyndamax增长42%至5亿美元,肿瘤学部门则增长了51%达3.98亿美元。
从长远来看,辉瑞将在自身免疫、基因治疗、生物科技等领域有所作为。辉瑞管理层将其他业务营收在未来5年提高至150亿美元展现出极大信心,该公司也确实拥有很强的端到端的临床成功率,高达21%,而行业标准为11%。受益于Comirnaty的成功,可供该公司用于并购的资金也非常充足。
而对于新冠疫苗Comirnaty,分析认为,其销售额在未来多年内并不会大幅下降。首先,该疫苗是对付新冠病毒及其变种最有效的武器,其加强针也被证明对Omicron变种有效,而全球仍有许多人需要接种疫苗及加强针。
其次,辉瑞拥有生产能力和分销网络,可以将其疫苗推广至世界各地;再者,辉瑞及BioNtech可以利用其技术快速开发针对新变种的疫苗。因此,分析预计,到2026年,辉瑞在Comirnaty上的营收仍能达到150亿美元,利润有所降低,至42亿美元。
新冠口服药物Paxlovid表现或将更强劲。有分析师认为,Paxlovid的销售额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并将成为推动辉瑞2022财年营收达1000亿美元的动力。
不过,由于病毒变异的不确定性、以及其他竞争对手可能研发出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当的药物,1000亿美元销售额的估计有些过于大胆。分析人士认为,600亿美元可能是一个更合理的数字。
5、估值
分析人士预期,辉瑞的营收将在2022财年达到峰值,并在2026财年降至约800亿美元,而新冠疫苗及药物外的其他管线产品的贡献将要大得多。这些管线产品将在2021财年实现32.5%的净利润率,在2026财年将达到39.1%。
通过DCF模型得出的目标估值为60美元,较当前股价上涨约15%;通过EBITDA估值模型得出的目标估值则为76美元,意味着有45%的上涨空间。两者的平均值为68美元,对应着较当前股价约30%的涨幅,这个数字处在合理范围内。
6、风险
对Paxlovid的营收预期已经反映在当前股价中;疫情的发展导致对疫苗和治疗药物需求的下降;新冠疫苗及药物之外的管线产品未能实现目标;药品定价政策的改变导致利润率下降。
7、结论
关于辉瑞新冠疫苗及药物的消息,比如Comirnaty是否能够成功免疫Omicron变种、Paxlovid是否获得批准、与哪些政府签署了采购协议等,都将在短期内使该股股价产生显著波动。但即便没有大规模的并购,辉瑞仍能依靠其管线产品实现增长,并将在2022年达到营收峰值。
对于投资者而言,考虑到辉瑞在2020年和2021年创造的奇迹,该股再上涨30%或许并不是天方夜谭。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12月7日,一起教育科技宣布,将在12月31日停止其在中国K12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服务,转向作业等核心教学应用场景,为校内教育提供SaaS软件服务。
事实上,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早有巨头率先已布局,一起教育科技除了要面对老玩家的竞争,还需不断投入资金研发,尚未找到稳定变现之道且亏损多年的一起教育,能否顺利转型还有待观察。
K12转型教育信息化成主流赛道
资料显示,一起教育科技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K12在线作业平台,也是一家面向基础教育提供互联网+解决方案的智能教育公司。2020年12月4日,一起教育科技集团首次公开募股(IPO)上市,募集资金2.877亿美元。
与许多教育机构专注于课后辅导市场不同的是,一起教育科技是从校内业务起家,如今再回到原有阵地。
2012年,一起教育科技开始为K12学校构建智能校内课堂解决方案,提高校内学习效率。2015年,一起作业宣布教师端产品永远免费,为学生提供付费服务。
两年后,一起作业上线“成长世界”板块,但该模块因为“引导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受到批评,“成长世界”随即被关闭。据媒体报道指出,有家长在“成长世界”板块发现了游戏界面,孩子可以在APP中,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的分数来兑换虚拟货币,从而购买网游道具,也可以付费购买。
针对“成长世界”关闭一事,一起教育科技发布声明致歉,称已经全国范围内关闭“成长世界”,对于已经付费购买的产品,如果家长存在不知情的情况,可以致电客服要求退款。此外,一起教育科技还将连同教育专家、家长、教师共同成立“教育质量监督委员会”,避免此类情况再次发生。
随后,一起教育科技在经历过O2O平台、一对一和小班课等变现模式后,一直都效果不佳。在2019年,一起教育科技创始人兼CEO刘畅提出“坚守校内,做大校外”的原则,押注在线大班课业务,K12在线课程逐渐成为其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一起教育科技也不得不重新回到原有阵地。
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在线教育分析师陈礼腾认为,随着K12学科教育的严监管,导致各K12教育机构原有学科类业务收缩,所以机构需要考虑拓赛道发展。“教育信息化服务成为各教育机构转型发展的方向之一。除了一起教育之外,还有多家教育机构也将教育信息化作为转型方向之一。”
变现模式过于单一
9月24日,一起教育科技披露了2021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财报。财报显示,2021年,一起教育科技第二季度实现营收6.71亿元,同比增长147.2%;上半年实现营收11.45亿元,较2020年上半年的5.505亿元同比增长128.8%
不过,营收增长却未带来盈利。一起教育科技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净亏损2.6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70亿元扩大了57.16%;上半年的净利润则为净亏损9.26亿元,上年同期为3.94亿元,同比扩大了135.19%。
事实上,盈利难一直是一起教育科技多年来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财务数据显示,一起教育科技在上市前三年(即2018年、2019年、2020年)已分别亏损6.56亿元、9.64亿、13.40亿元,再加上2021年上半年亏损的9.26亿元,已累计“烧”掉38.86亿元。
从现金储备来看,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一起教育科技持有现金和现金等价物21.60亿元;而截至2020年12月31日,这一数据为28.35亿元。半年时间减少了6.75亿元。
从现金流来看,一起教育科技近三年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总计净流出15.73亿元,其中2018年流出4.19亿元,2019年流出6.31亿元,2020年流出5.23亿元。
值得留意的是,从收入情况来看,目前K12学科辅导业务仍是一起教育科技最为核心的业务板块。
数据显示,一起教育科技在线K12辅导业务第二季度收入为6.62亿元,同比增长163.9%;上半年收入11.25亿元,同比增长142.9%。两段报告期内,在线K12辅导业务分别贡献了总营收的98.7%和98.3%。
业内人士指出,业务的高度集中意味着一起教育科技除了K12辅导业务外,没有其他有效的创收手段,一旦该业务板块受到冲击,将为一起教育科技带来巨大风险。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一起教育科技这条“校内获客,校外变现”的路或已走到尽头。
转型之路困难重重
此前,11月、12月,教培行业曾掀起一波“退出潮”。包括新东方、学而思、学大教育、网易有道、高途、好未来等多家教育机构发布公告,宣布退出义务段学科类培训。除此之外,猿辅导、掌门教育、豆神教育等K12教育机构也将进校业务作为转型方向之一。
陈礼腾认为,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教育回归校内已成共识。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也因此将迎来快速发展。但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仍存在教育资源开发,学习环境搭建,师生适应性等多方面难点。
陈礼腾指出,目前在教育领域,从事教育信息化业务的企业有校宝在线、晓羊教育等多家企业,同时阿里、腾讯、华为等大厂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也有所布局。
“SaaS服务迎来新一波的发展机遇,”时新科技创始人史昊指出,在教育领域早有巨头已率先布局,且在政策实施期间也在持续发展,新入局者想要分羹并不容易,一方面他们要面临老玩家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也是巨大的。
仍未找到稳定变现之道,且亏损多年的一起教育科技,能否扛住教育信息化的研发投入,这是有待验证的问题。
陈礼腾认为,“双减”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于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合规化发展有积极作用。短期来看,对于各学科类培训机构来说,“断臂求生”是不得已而为之,期间必然经历一系列的挫折与苦难。而这恰是优质教育机构脱颖而出,教育市场进一步升华的重要时刻。百炼终成钢,相信经历这一番考验,存活下来的教育公司将迎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AR头显领域会不会重现智能手机市场的一幕,后起之秀的苹果,开创一个统治性的模式和市场
“当我们回顾往事,AR技术会是重大里程碑之一。”4年前的一场季度财报分析师会上,库克第一次高度评价增强现实技术的潜力。就在这一年,苹果发布了ARkit内核,库克将这一技术的推出,与iPhone、AppStore比肩。
几个月前,在iPhone 13系列上市的时候,库克在接受一个美国新媒体的访谈时再次重申了这一观点,并自认是头号的AR粉丝。现在iPhone上已经有上千个AR应用,多数都是电商购物、游戏应用。
关于苹果这一款AR/VR混合的“眼镜”,或者说头戴显示产品,绝大多数公开信息来自于美国《The Infomation》的一篇报道,以及知名分析师,苹果产品预测者郭明錤的披露。
苹果眼镜目前为止保密相当成功
这款将在一年之后正式上市的设备,目前还没有真正可以参考的图片。几周前,国内的几位相关人士告诉《智物》,他们已经见到了这一产品的最初原型。
郭明錤提醒说,2022年上市的产品的产量不会太大,但具有战略意义,真正成熟的产品要到2025年上市。
此前,库克说过,自己不会再在苹果CEO的位置做10年。作为“史上最成功继任CEO”,库克唯一的遗憾是,没有亲手缔造一款真正开创性的产品。2025年的这款成熟AR/VR产品,也许就会是其收官之战。iPhone13没创新?库克为何总是被低估!
库克独爱AR
有国外媒体做了一个不完全的记述,2016年7月,库克第一次在分析师沟通会上提到了AR,直说苹果会在AR领域投入重金,并称AR技术真的很棒,“是一个重大的商业机会”。
就在这一年的7月,任天堂发布了其AR游戏《Pokémon》,一度被中文翻译成《口袋怪兽》,一度引起了市场的轰动。iPhone是最早支持任天堂Pokémon游戏的平台。
此后,十数次之多,库克不停谈论AR的潜力,并且清晰地认定,AR比VR潜力更大。2017年2月,库克更是明确地预测,AR有可能会是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Big Thing。
最近,《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Mims写了一篇文章,也开始预测苹果AR可能是iPhone之后的又一个大事件,但是,口气仍然略有犹疑,姿态仍是骑墙。
但是,库克在2017年年初,已经态度坚决,而且明确与Facebook、谷歌之流划清界限:AR比VR有更大的机会。库克的逻辑一直沿用至今不变,他认为,AR可以让用户更好联系数字世界和实际世界,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人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不是吸引人一味沉溺虚幻。
这一看法视角与iPhone相同,服务绝大多数人,而不是小众。一年之后,库克直言,AR将会变得不可或缺,终有一天,我们会想知道没有它们,我们会如何生活。
2021年,库克在接受《纽约时报》,一个女性Youtuber以及《时代》采访时,又多次提到了AR。在与《时代》杂志的访谈中,库克拒绝与流行词汇“元宇宙”同流,他再次强调,AR可以让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交汇,而不是割裂,加强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梳理。
苹果的优势
此前的几款智能眼镜产品并不成功,当时某宝售价高达1万多人民币的谷歌眼镜感觉略微有些粗糙,可以用指令很方便地拍照。
笔者曾经短暂体验过微软的 HoloLens,戴上之后,眼前可以看到罗马城,甚至包括其地下的建筑,现在主要应用在教育、建筑等商业领域,面向行业开发者,而不是消费者。
AR眼镜预期之下,苹果股价创下历史新高
个别个人用户买来也只是体验而已,有意思,但是没什么应用。
苹果的优势是其长期坚持的软件、应用、服务一体化的战略。到2018年,苹果app商店上的AR应用已经超过1000多款,虽然其推出的ARkit被认为并不成功,库克也承认,现在的AR应用不完美。隐私与服务的拿捏点,苹果卡在哪里了?
Mims没有提及任何关于这一款眼镜的细节。他只是简单猜测,用户在使用这款头显设备的时候,可以方便地浏览移动互联网的所有内容,以及电话、短信提醒、地图导航等等。
按照库克的表述,这些应用中的部分,会交给开发者去拓展延伸。
Mims强调了苹果公司在AR设备上的一个独特的优势,随着华为倒下,苹果成为行业当中两家具有自主芯片设计、开发能力的手机厂商之一,另外一家是三星,目前连三星电子都不再使用其自己的芯片。
目前,市场上的HoloLens2、Niantic,以及Facebook的Oculus,还有Vuzix公司的Shield眼镜,均使用了高通公司的芯片。这一系列芯片在功耗、续航方面的表现,绝难让人满意,手机领域也有类似的处境。
苹果刚刚升级推出的M系列芯片,正广受好评,这种能力,是苹果AR设备超越同行的关键。《The Infomation》近年来爆料不断,该刊在几个月前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苹果计划为其AR设备定制专门的芯片,去掉功耗大的神经网络引擎,让芯片数据传输、接收更方便,将大量的计算放在iPhone或者Mac上。
该文还提及了苹果前任设计负责人Jony Ive在这一产品上的贡献。Ive否决了苹果AR附加一个盒子,在盒子上集成计算单元的想法,他坚持让AR眼镜自成一体。库克支持了Ive的想法。
据《智物》所知,除了芯片方面众所周知的优势之外,苹果AR在众多材料和供应链上,多年投资,享有独特的一些技术和产业优势,比如显示玻璃。苹果在两条技术路线当中,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技术路线。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最近有消息称,通讯公司Verizon(VZ)已经开始通知用户,它将默认追踪用户习惯,而即便是苹果(AAPL)对此也无能为力。据了解,另外两家通讯公司--AT&T(T)和T-mobile(TMUS)也拥有完全相同的能力。
苹果(AAPL)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隐私变更损害了部分公司的数字广告定位和衡量能力。受到该变更的影响,据估计,仅大型科技公司今年下半年的营收变化就接近100亿美元。例如,Snap(SNAP)三季度营收同比增57%至10.7亿美元,不及市场预期的11亿美元;对于广告商来说,允许对用户跟踪的好处无疑是巨大的。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他们可以构建出你最有可能做出回应的独特模型,从而更有效的为用户提供广告。
定向追踪广告的价值
一个典型的潜在关于追踪广告收入的例子是谷歌(GOOGL)支付给苹果公司的费用。由于苹果公司的默认浏览器Safari上并没有默认的搜索引擎,而谷歌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即成为默认搜索引擎通过追踪用户习惯为其广告客户吸引到更多的客户。最终的结果是,随着苹果的发展,谷歌一直在向苹果支付费用,且费用稳步增长,使其得以成为Safari的默认搜索引擎。直到2021年,支付费用估计高达150亿美元。即便是像苹果这样的大公司,这也是相当具有价值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凸显了苹果用户的在定向广告中的价值。
全球数字广告支出
鉴于数字广告支出已经非常庞大,而且在人们由于疫情所导致的居家隔离的推动下,预计支出还会继续增长。根据上图,数字广告支出预计将从2021年的约4500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近6500亿美元,这意味着将获得2000亿美元的新广告收入。
新机遇
这个机遇主要是基于我们所看到通讯公司可以绕开苹果隐私条款的制约。Verizon最近向用户发送了“定制型体验”的短信。这项新功能和苹果之前的隐私设置一样,用户可以选择退出。虽然他们没有透露这一功能的具体细节,但以“更相关的服务”为基础的跟踪功能似乎与过去的追踪型广告的功能如出一辙。
当你深入研究“客户体验”的含义时,你会发现它将再一次默认开启“CPNI”的标识符来跟踪你的习惯,就如苹果一度屏蔽的应用和广告标识符一样。很明显,他们应该能够获得关于你的信息。这对电讯公司来说正是新的机遇,因为他们现在有能力向这些广告客户提供与他们此前收集完全相同的数据。事实上,由于他们能够跨应用追踪,他们甚至能收集到更好的数据。
以苹果与谷歌交易为基准,苹果用户的数据池每年至少价值数十亿美元。目前,苹果在全球拥有5.88亿用户,而 AT&T拥有大约1.7亿的苹果用户,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客户群。
纵观三大通讯公司,我们发现每家公司都有50多亿美元的潜在纯利润,尤其是AT&T和Verizon,它们自身就有销售广告的业务。这对三大通讯公司(Verizon、AT&T和T-Mobile)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巨大机遇。在这三家公司中,AT&T和Verizon正处于最佳位置,这主要受益于它们现有的媒体和广告部门。
如上所述,这三家公司都拥有相当庞大的苹果用户群体,它们或许可以获得数十亿美元的额外收入。更重要的是,获得这些营收的额外成本非常低,几乎可以全部转化为利润。这意味着,对于通讯公司来说,自由现金流将有10-15%的增长潜力。
风险
对于通讯公司来说这可谓是一个“新兴市场”,而Meta Platforms(FB)等其他大型广告商未必愿意马上投入数十亿美元以获得他们的服务。此外,他们可能将投入资金来寻找应变办法,甚至向苹果发起潜在的诉讼。因此,或许在相关通讯公司还未实现盈利前,这些大型的广告公司就已平稳渡过目前危机。
总结
Verizon向用户发送的新短信可能预示着该公司正在走向一条新的商业赛道。该公司正在寻求跳过苹果新的隐私限制,并收集用户信息。而事实上,通讯公司有能力跨应用追踪,因此他们或许能够获得更多的数据,最终将为通讯公司带来数十亿美元的额外收入且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周四美股盘后,Lululemon(LULU)公布了2021财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Q3公司净营收为14.50亿美元,同比增长30%,市场预期为14.32亿美元;净利润为1.88亿美元,市场预期为1.82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44亿美元,同比增长30.73%;摊薄后每股收益为1.44美元,市场预期1.4美元,上年同期为1.10美元。
按业务划分,同店可比销售额同比增长32%;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净营收同比增长23%,占总净营收40.4%,上年同期占总净营收42.8%。按地区划分,北美地区净营收同比增长28%,国际净营收同比增长40%。
第三季度公司毛利润为8.29亿美元,同比增长32%;毛利率增长110个基点至57.2%。营运收入为2.58亿美元,同比增长26%;营运利润率同比增长50个基点至17.8%。
第三季度该公司新开19家公司自营门店,截至第三季度共有552家门店。
非GAAP准则下,公司Q3调整后营运收入为2.82亿美元,同比增长32%;调整后营运利润率同比增长30个基点至19.4%;调整后摊薄每股收益为1.62美元,上年同期为1.16美元。调整后营运收入、营业利润率及摊薄每股收益等都不包括与MIRROR收购相关的项目。
据了解,MIRROR是lululemon公司的第一笔收购。而收购标的Mirror,累计获得7500万美元融资,是一个典型的智能健身硬件创业公司。 Mirror相当于一个家用的落地智能镜子,镜子中播放直播和录播的健身课程用户需要以1495美元购买健身镜子设备,并每月为内容支付39美元会员费。
值得注意的是,lululemon首席执行官Calvin McDonald在财报电话会中称,将降低MIRROR营收预期至1.25亿到1.3亿美元。
展望未来,公司预计2021财年Q4净营收将在21.25亿美元至21.65亿美元区间;摊薄后每股收益预计在3.24美元至3.31美元之间;调整后摊薄每股收益预计在3.25美元至3.32美元之间。
公司预计2021财年净营收将在在62.5亿美元至62.9亿美元之间,此前为61.9亿至62.6亿美元;摊薄后每股收益预计在7.38美元至7.45美元之间,此前为7.16美元至7.26美元之间;调整后摊薄每股收益预计在7.69美元至7.76美元之间,高于7.38美元至7.48美元的区间。
截至发稿,该股盘后跌2.11%,报408.14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12月9日,美股上市公司美股投资网(KRKR)公布了2021年第3季度财报,公司Q3单季度实现收入8489万元,超出此前分析师平均预期。同期毛利润为4763万元,毛利率56.1%,较去年同期37.9%大幅度提升;经营性现金流为正,现金余额大幅提升至1.78亿元,环比增长2800多万元。
综合来看,随着内容形式、赛道覆盖、产品和服务等多方位的逐步深化,本季度内,美股投资网经营业绩稳步向好,主要财务指标均超分析师平均预期,新经济服务提供者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凸显。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化、硬科技和元宇宙时代的到来,以及北交所的设立,受益于快速的反应能力和逐步完善的服务体系,借助新时代的风口,美股投资网有望在赋能更多企业的同时,更好地拓宽商业化道路,为其业绩稳步扩张持续提供动能。
美股投资网CEO、董事会联席主席冯大刚指出:“2021年第3季度,美股投资网一如既往的为新经济参与者提供全领域、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型服务,持续提升行业影响力。全网月均PV实现连续14个季度增长,可比口径下总收入稳健增长,各主要财务指标均超分析师平均预期,并实现营运现金流为正。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新业务企服点评平台在本季度取得亮眼的成绩,各项运营数据迅猛增长。随着硬科技、新消费、数字化、元宇宙等新赛道的崛起,以及北交所的设立,美股投资网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我们在内容与产品、企业增值服务、以及企服点评平台等新业务的持续布局,我们坚信美股投资网将陪伴和赋能更多企业发展壮大,从而也大幅提升自身的增长空间和变现效率,不断创造可持续增长的企业价值。”
核心财务指标表现亮眼,远超分析师平均预期
尽管面临疫情反复,以及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美股投资网受益于影响力及内容质量的提升,公司主营业务仍保持稳定增长,创新业务进展良好,带动Q3单季实现营收8489万元。
广告收入、企业增值服务和订阅服务是当前公司三大主要收入来源。
广告收入方面,在客户数量和客单价双重提升的利好下,公司广告业务实现收入5336万元,同比增长4%,体现出了较强的增长韧性和活力。
企业增值服务方面,在线下活动、咨询服务的助力下,美股投资网企业增值服务实现营收(GTV口径)6627万元,可比口径下企业增值服务收入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在保持稳健增长的同时也进行了形式上的创新。
其中,创新业务企服点评平台是Q3公司企业增值服务业务的一大看点。自去年8月推出以来,维持了快速的扩张,截止到2021Q3,已有近400家商家成功入驻美股投资网企服平台。与此同时,美股投资网企服点评也已经成功收录15个大类,200个细分品类,近5000软件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平台的全面性。本季度内,平均日活环比增长109%,点评数环比增长50%,平台平均留资转化率由上季度的0.08%增长至0.24%,环比增长接近200%。
订阅服务方面,2021Q3,公司订阅服务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52%,录得903万元,营收占比提升至11%。订阅服务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平台针对C端和B端用户相对完善的培训体系。报告期内,美股投资网的机构客户数量和客单价均出现显著提升,客户数量同比增长14%,客单价同比增长48%。
在营收稳步扩张的同时,公司毛利润和毛利率也得到进一步改善。2021Q3,公司实现毛利润4763万元,毛利率为56.1%,较去年同期37.9%大幅度提升。此外,报告期内,公司的营运现金流为正,期末现金余额较上季度大幅上升至1.78亿元。
内容矩阵日趋完善,助力品牌影响力提升
长期以来,内容都是美股投资网的主要优势,也是其他业务的流量入口。
美股投资网在2021年第3季度进一步完善了内容矩阵,建立起了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和服务。受益于日益丰富的产品矩阵,公司打开了通过内容升级打造更多创新服务的通道,进一步奠定了其新经济服务提供者的领先地位。
受益于内容矩阵的不断完善以及客户受众的持续丰富,美股投资网第3季度全网月均浏览量达8.49亿次,同比增长50%,实现连续14个季度的增长,充分展现出用户对公司内容的认可度,彰显出了美股投资网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短视频和直播作为公司大力发展的板块,本季度表现继续超市场预期。报告期内,公司短视频发布了数十期内容,市场反响良好,全网粉丝量超过600万;与此同时,公司也在直播领域持续发力。与快手合作的新知播活动受到C端用户的广泛好评,单场直播的增粉量达到日均增粉的30倍。展望未来,无论是从商业化的角度或是扩充用户群体的角度来看,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的内容输出模式都将会是公司业绩扩张的新动能。
此外,在本土影响力稳健提升的基础上,美股投资网也在持续拓展海外业务。3季度,美股投资网 Global成功进军欧洲及澳新地区,助力更多的亚洲公司拓展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同时帮助海外公司进入亚洲,在更大版图内促进亚洲和海外地区的商业合作。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苹果造车之路一波三折。
12月9日,据彭博社报道,苹果自动驾驶项目的主要研发人员继续流失。过去几周,已经有三名重要工程师离开了苹果。
其中,苹果汽车的雷达系统总工程师埃里克·罗杰斯(Eric Rogers)已经离职,加入飞行出租车初创企业Joby Aviation。电池团队工程经理埃里克斯·克拉布特(Alex Clarabut)和硬件工程经理史蒂芬·斯皮特里(Steven Spiteri)都加入了Archer Aviation,也是一家开发空中出租车的初创企业。
本月早些时候,苹果汽车的工程总监迈克尔·施韦库奇(Michael Schwekutsch)也离开苹果,加入Archer Aviation.9月份,苹果汽车项目负责人道格·菲尔德(Doug Field)在领导苹果汽车开发的3年后选择离职加盟福特。
彭博社称,苹果自动驾驶汽车项目饱受频繁的人员流动和战略变更,以及被对手“挖墙脚”的困扰,今年至少有6名该项目管理团队的成员离职。但同时也引入了一些重要的新成员,包括自动驾驶创业公司Canoo前CEO乌尔里希·克兰兹,以及曾供职于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软件专家CJ·摩尔。
报道指出,随着菲尔德的离开,苹果任命Apple Watch负责人凯文·林奇(Kevin Lynch)来负责苹果汽车,他与苹果的人工智能技术负责人约翰·詹南德雷亚(John Giannandrea)在这个项目上展开合作。在林奇的带领下,苹果汽车项目正在推进,其目标是推出不需要人工干预的全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任何汽车厂商实现这样的自动驾驶技术。
苹果希望最快在2025年之前推出这样的自动驾驶汽车,但最终这一目标很可能会被证明过于激进。
不过,苹果股价继续强劲上涨,续创历史收盘新高,截至8日收盘总市值达到破纪录的2.87万亿美元,离3万亿美元只有一步之遥。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凯蒂·休伯特(Katy Huberty)近日对第四季度的iPhone出货量预测提高了300万部,达到8300万部,同比增长4%,并表示在本季度内,苹果没有遇到第三季度所面临的供应紧张问题。
摩根士丹利还大幅上调苹果目标股价至200美元,理由是看好苹果在未来推出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自动驾驶汽车等新产品。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10日,分析师从上海市消保委官方微信公众号获悉,12月9日晚间,加拿大鹅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顾客在加拿大鹅公司线下专门店购买商品后,商品未经穿着(试穿除外)、不污不损、未被洗涤或干洗、商品的标签及吊牌完好,加拿大鹅公司承诺在14天内根据需要,免费更换一次同型号的商品(包括不同的颜色和尺码)。
事件回顾:
近日,“加拿大鹅”维权事件引发社会关注。(相关链接:冲上热搜!中国大陆门店不得退货?!加拿大鹅最新回应→)
上海市消保委迅速介入,12月1日上午,约谈了加拿大鹅公司上海办事处相关人员。(相关链接:加拿大鹅被约谈!参会人员“一问三不知”?)
加拿大鹅用“双标”行为把自己送上风口浪尖,央视评论员对此表示,加拿大鹅不该在中国傲慢昂头。12月2日下午,加拿大鹅公司向上海市消保委递交了情况说明函。(相关链接:独家!“加拿大鹅”递交情况说明!上海市消保委发出灵魂三问,为何在别的国家“30天退货”?)
12月2日下午4点半,上海消费者贾女士来到了上海国金中心加拿大鹅专门店,与店长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沟通后,门店终于同意对羽绒服进行退货退款。(相关链接:独家视频!“加拿大鹅”退货、退款了!)
消息一出
引发网友纷纷为消保委点赞
也有网友询问“那退货呢”?
也有网友认为
加拿大鹅的承诺还是不够诚恳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