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早有预期,但第一共和银行上个月存款流失超过1000亿美元还是震惊了市场。周二美股早盘,第一共和银行股价暴跌近30%,刷新历史新低,该股今年以来累计下跌逾90%。
第一共和银行一直居于美国中小型银行信心危机的中心,这场危机由3月份几家银行的倒闭所引发。近期以来,陆续有银行表示存款已经趋于稳定。
但第一共和银行稍早发布的一季报再次引发了投资者对其业务前景的担忧,也导致PacWest Bancorp、Western Alliance Bancorp、Zions Bancorp和嘉信理财的股价纷纷下跌。
第一共和银行发布的第一财季业绩报告详细说明了其在遭遇大规模提款后岌岌可危的财务状况。该行第一财季利润从上年同期的4.01亿美元降到2.69亿美元,降幅33%;收入下降13%,至12亿美元。
存款方面,其第一季度存款降幅达41%,较去年年底的1765亿美元环比暴跌约720亿美元,至1045亿美元,这一数据远低于市场预期的1370亿美元的平均水平,1045亿美元存款中还包括其他大行支持的300亿美元现金。
而在3月9日,其存款总额为1735亿美元,也就是说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存款流失了超1000亿美元。
第一共和银行主要服务于拥有高额账户余额的富裕客户,在危机爆发后,人们担心该行可能也面临着导致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最终倒闭的那种流动性紧缩问题。
不过,第一共和银行最新表示,存款外流已经放缓,在四月份的二十多天时间里,存款仅下滑了1.7%。
值得注意的是,该财季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存款挤兑迫使该行从美联储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获得昂贵的贷款之前,这可能会挤压未来的收益。
为应对“史无前例”的存款外流,该行表示计划裁员至多25%,目前还在考虑战略选项和加强资本实力的措施。
但分析师担心,存款外逃令该行的处境比竞争对手更加糟糕,因为较高的融资成本挤压了该行从贷款中获利的能力,该行的流动性问题已转变为盈利问题。
Wedbush Securities的分析师David Chiaverini称"就其承受的压力程度而言,第一共和银行的情况比较特殊。"他预计该行将在未来几年面临经营亏损。
富国银行分析师表示,报告的存款外流情况远比华尔街预期的严重,而且“可能很难恢复”。
JonesTrading在一份报告中写道:“问题在于,这种风险是第一共和银行独有的,还是会引发更大范围的银行业担忧。”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美股三大指数周二收跌,市场关注美股财报以判断美国经济状况。此前第一共和银行(FRC)公布的业绩再次引发了对地区银行的担忧。
截至收盘,道指跌幅为1.02%;纳指跌幅为1.98%;标普500指数跌幅为1.58%。
财报仍是当前市场的关注焦点。第一共和银行收盘重挫49.4%。该行发布的最新季度业绩显示,其第一季度存款下降40%,降至1045亿美元,但此后已趋于稳定。第一共和银行还宣布将削减开支,包括在第二季度裁员20%至25%。
这家区域银行一直受到密切关注。投资者越来越担心第一共和银行可能面临与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相同的倒闭命运。在3月份,硅谷银行与签名银行的倒闭引发了整个银行行业的危机。今年到目前为止,第一共和银行股价下跌了93%以上。
微软财报
周二盘后,近年来接连押中云服务、AI赛道的微软公布2023财年第三财季财报。在战略奏效的背景下,财务数据自然轻松超越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
财报数据:
微软Q3总共实现营收529亿美元,同比上升10%,高于分析师预期510.3亿美元;
每股收益2.45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的2.24美元。
在主要业务方面,生产力和商业服务营收达到175亿美元,同比上升11%;
智能云营收221亿美元,同比上升16%;个人电脑业务营收133亿美元,同比下降9%。
作为微软财报最受关注的部分,Azure云计算业务的增速维持在27%,符合市场预期。包括Azure、部分Office生产力工具在内的商业云产品整体营收同比上升22%达到285亿美元。
在与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上,微软首席财务长Amy Hood预计第四财季营收将达到548.5亿至558.5亿美元。中间营收为553.5亿美元,意味着增长6.7%,高于Refinitiv分析师预期的548.4亿美元。
作为全球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微软在本季度以极强的行动力推进一系列“AI全家桶”的发布。虽然AI的算力需求拉来了一些新客户,Bing搜索引擎的崛起有望夺走谷歌的市场份额和数十亿美元营收。
除了欣欣向荣的云服务和AI,被视为潜在利空的个人PC业务营收也仅同比下降9%至133亿美元,明显好于分析师预期的122亿美元。
不过微软高管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上称,预计汇率因素将在本财季对营收增速构成2%的拖累。
财报发布后,微软盘后股价大涨8.51%,今年以来,微软股票已经累计上涨了15%,而同期标普500指数涨幅仅有6%。
谷歌财报
今日美股盘后,谷歌母公司Alphabet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超预期增长,每股收益(EPS)降幅明显较预期缓和,营业利润降幅并未扩大。
一季度营收697.87亿美元,同比增长3%,虽然远不及疫情期间的两位数增长,但较去年四季度1%的同比增速有所加快,分析师预期同比增长1.4%至689.9亿美元。
一季度稀释后EPS为1.17美元,同比下降约4.9%,连降四个季度,而分析师预期同比下降11.4%至1.09美元,去年四季度EPS同比剧减逾31%。
一季度营业利润同比下降13.3%至174.2亿美元,较四季度同比降17%有所缓和,分析师预期同比下降19.4%至161.9亿美元。
分业务看,Alphabet最重要的业务部门——包括谷歌广告、搜索、地图、YouTube、硬件、安卓、Chrome和Google Play在内的谷歌服务一季度业绩出乎市场意料强劲增长。
今年一季度,谷歌广告总收入继续下滑,但降幅较上一季度明显放缓。当季广告营收同比下降0.2%至545.5亿美元,分析师预期同比下降1.6%至537.9亿美元。谷歌搜索一季度重回升势,同比增长1.9%至403.59亿美元。
一季度视频平台YouTube的广告收入同比下降近2.6%至66.9亿美元,连续第三个季度下滑,但优于分析师预期的下降3.2%至66.5亿美元,较去年四季度7.8%的降幅明显放缓。
谷歌云业务在去年四季度亏损同比砍半后,一季度扭亏为盈,当季录得营业利润1.91亿美元,去年同期营业亏损7.06亿美元。
美股投资网分析认为一季度Alphabet的收入反映了搜索的韧性和云业务的增长势头。公司专注于增长创新,尤其是在AI方面的进步。
今日Alphabet盘后涨1.68%。
Hugging Face是一家美国人工智能社区内容发布的创业公司。它拥有一个非常强大并且活跃的人工智能资源和功能社区。有超过5000多家机构都在Hugging Face的社区发布内容,包括Google AI、Facebook AI、微软等。自从2016年成立以来,这家企业经历了5轮融资,总共募集了6000万美金。
那么,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为什么2016年才创立的企业,能有如此大的号召力?本文将简要介绍这家企业相关的信息。
Hugging Face的创立历史
Hugging Face创立于2016年。最早是一家开发聊天机器人的企业。他们的目标是使用聊天机器人为无聊的年轻人解闷。当然,这样的创意虽然看起来很好,但显然并没有做得很大。HuggingFace的转变主要来源于它在NLP领域的贡献。在Bert发布不久之后,他们贡献了一个基于Pytorch的Bert预训练模型,即pytorch-pretrained-bert。相信这个库很多人都使用过,这个库非常好用,于是也顺着NLP模型的发展不断扩张。如今,HuggingFace整合了他们的贡献的NLP领域的预训练模型,发布了Transformers库。Transformers 提供了数以千计的预训练模型(包括我们熟知的Bert、GPT、GPT-2、XLM等),支持 100 多种语言的文本分类、信息抽取、问答、摘要、翻译、文本生成。它的宗旨让最先进的 NLP 技术人人易用。
如今的Transformers在GitHub上已经有5.38万个stars,被fork了1.27万次。足以证明它的火爆。除此之外,他们还提供了datasets库用以方便访问公开的NLP数据集等很多优秀的工具。HuggingFace也凭借他们贡献的这些内容,吸引了大批的开发者。因此,他们也顺理成章地建立了自己的社区,也吸引了大批的机构入驻。
HuggingFace的业务
如今,HuggingFace的官方网站已经是一个大型的人工智能社区。他们运营着很多产品。HuggingFace的社区模式与我们现有的社区不一样。他们相当于一个机构的品牌专区。每一个机构可以在上面发布自己的模型、数据集和Spaces(这是才出来的一个托管AI应用或者展示AI应用的东西)。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Facebook AI发布了136个模型,微软发布了86个模型等等。当然,除了这种比较新的可以让大家管理宣传自己AI能力的社区,HuggingFace也有discord社区、community社区和博客等。此外,由于他们的NLP实力很强,他们也在官网中提供了自己的基于NLP的服务和报价,包括直接的专家支持、推断API和AutoNLP等业务。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企业的NLP相关的问题。总结一下,他们提供的服务如下:
机构品牌发布模型、数据集、AI应用展示的社区
开源的模型、数据集、工具库
NLP相关的解决方案
NLP相关的课程
总结
Hugging Face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响力很大,运营着很大的一个社区。它的成长转变也是因为贡献了基于pytorch的bert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它们的社区非常活跃,也在持续地贡献优秀的产品。像他们提供的transformers、tokenizers、datasets、accelerate库都对NLP相关的实践产生了很大的促进。此外,各大公司在它的社区的贡献和支持,也让这家企业的社区更加活跃和健康。国内其实应该也需要这样的企业和氛围。不仅需要一些愿意做“贡献”的优秀企业,也需要各个巨头可以放下身段参与社区的建设,支持一些初创的小企业。而不是一味地互相斗争,计算一些鸡毛蒜皮的利益,搞得大家都没了尊重,只剩下啧啧啧了~~respect
Hello 大家好,这里是美股投资网,看过我们往期用美股大数据去分析股票的小伙伴,都表示对Quantitative trading量化交易非常感兴趣。简单来说,量化交易,其实就是利用先进的数学模型,来代替人为的主观判断,通过计算机技术在证券金融的历史数据中,海选出能带来超额收益的“大概率”事件,以此来制定策略,极大的减少了投资者由于情绪波动带来的影响,避免在市场极度狂热或者悲观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量化的策略可谓是多种多样。
我们团队将推出一系列的量化交易的课程,让大家从零开始学习量化交易,建立模型打造自己的交易系统
讲师:前纽约证券交易所分析师Ken和前摩根斯坦利量化分析师Yin提供
课程大纲
为什么量化交易能赚钱?
5种主流的策略
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公司
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基础因子库的开发
Alpha因子的研究
基础策略开发并上线
策略指标计算
在线股票组合回测功能
投资组合的绩效归因模块开发
宏观经济指标模块开发与可视化
第一课 https://youtu.be/VkJ6hm4sBFI
第二课 https://youtu.be/Q8JWzP2MyYo
第一共和银行代号FRC刚刚公布的一季度存款大流失,重燃市场对美国地区银行的担忧,但新近消息显示,该行正在竭力避免步硅谷银行的后尘。
美东时间4月25日周二,媒体援引知情者消息称,第一共和银行正在考虑,剥离500亿至1000亿美元的长期证券和抵押贷款,这是该行大范围救助计划的部分行动。
知情人士称,第一共和银行可能给予包括美国大银行在内的潜在买家认股权证或优先股,激励他们购买高于市值的该行资产。任何资产出售都将有助于减少该行的资产和负债错配。
该人士还称,第一共和银行试图强化资产负债表,避免像硅谷银行倒闭时那样被监管机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接管,并为未来可能的融资扫清道路。这可能需要美国政府推动同一些美国大行的谈判,以便在第一共和银行执行扭亏为盈的计划时稳定自身局势。那样做的成本会比让该行倒闭低得多。
传出上述消息前一天,本周一第一共和银行刚刚公布了一季度比市场预期更糟糕的存款外流形势。当季该行的存款较去年末减少720亿美元,环比降幅近41%,剔除摩根大通等11家大行上月存入该行的300亿美元,实际流失的存款达1020亿美元。
第一共和银行本月的存款流失明显缓和,4月21日存款较3月末减少1.7%。该行称,将采取行动大幅削减费用,包括二季度裁员20%到25%,还将寻求一些替代的战略选择,以便加快进展,同时强化资本。
公布财报后,第一共和银行(FRC)股价周一盘后一度跌超20%,周二开盘即跌近24%,午盘跌幅曾超过48%。
本周美股将迎来新财报季最忙碌的一周——标普500指数中的178家公司将陆续公布季度业绩,其中包括道指30家成分股中的14家,纳指中则囊括了微软、谷歌母公司Alphabet、脸书母公司Meta 和电商巨头亚马逊。目前四巨头的总市值合计已超5万亿美元,约占标普500指数市值的14%,他们的业绩表现将对市场造成巨大的影响。
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渐入尾声,市场正在关注经济对企业运营和利润率的影响。作为今年最热门的交易标的,科技股能否不负众望也将是财报季中的最大看点之一。
科技股考验估值合理性
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临近尾声等因素推动下,科技股成为了今年市场的主角。最新公布的美银基金经理调查显示,做多大型科技股已经成为了最拥挤的交易。
裁员和人工智能正成为科技行业的关键词。追踪科技公司裁员情况的Layoffs.fyi网站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球500多家科技公司已累计裁员近15万人,作为控制成本的选择。科技巨头也无法幸免,上述四家公司从去年11月起累计裁员超7万人,Meta上周宣布了新一轮裁员计划。Oak Associates Funds联合首席投资官兼投资组合经理斯蒂姆森(Robert Stimpson)表示,不排除这些公司在盈利报告宣布进一步的裁员计划,这可能会在经济衰退之前提高利润率,并使其股票更具吸引力。“科技公司去年进行了非常艰难的调整,考虑到它已经接受了必须裁员和稍微紧缩的事实,它已经对某种衰退打了折扣。”他说。
相比之下,人工智能进展可能成为这些企业盈利的新动力,这也愈发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微软已将OpenAI的ChatGPT技术集成到其搜索引擎Bing中,谷歌聊天机器人Bard具备了代码生成能力,亚马逊和Meta也在人工智能模型上进行了大量研究。Insider Intelligence分析师利普斯曼(Andrew Lipsman)表示“上个季度,这几家大型科技公司关注的主要是效率和利润改善。而本季度,他们可能会更具前瞻性,将围绕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展开深入讨论。”
市场不乏谨慎的观点。考虑到最近的反弹,购买科技股可能并不那么安全,因为估值已经变得相当昂贵。FactSet的数据显示,纳指的远期市盈率已经升至25.4倍,比标准普尔500指数的17.6倍高出约44%。虽然成长性较强的纳指通常溢价交易,但这是一个特别大的估值差距。
Main Street Research首席投资官德默特(James Demmert)在电子邮件评论中表示“近几个月来,许多科技股大幅上涨,这让人想起过去的几次熊市反弹,对科技股来说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尽管科技的某些行业可能更具防御性,但总体上不是一个避风港,尤其是当科技股的市盈率大幅超过其收入增长率时。”
经济全景初现端倪
与此同时,各行业龙头企业的最新业绩和展望也将展现货币政策对经济更微观的影响。
本周四美国将公布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初读数据。经历了银行业风波,近期指标波动描绘出一幅前景黯淡的画面劳动力市场开始降温,消费者零售额正在下降,制造业产出有所下滑……这些导致了华尔街机构纷纷预测最早在今年下半年美国将出现衰退。
美股投资网分析师注意到,目前机构预测上季度标普500指数公司盈利将同比回落4.7%,这将是2020年疫情以来的最差表现。预计企业运营压力将至少持续到二季度,利润企稳反弹需要在下半年才能出现。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通胀和加息周期双重打压下的现状。高通胀正在侵蚀了家庭收入,政府在疫情期间的刺激效应接近枯竭,而不断上升的利率使得购买汽车等高价商品变得更加昂贵,消费者变得更加谨慎。3月份,包括汽车、电子产品、家具和百货在内的大类支出有所下降,同时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性消费增幅也在放缓。CIBC Economics经济学家贾奇(Katherine Judge)表示“由于消费者变得更加谨慎,美国零售额已经大幅下降,然而,如果经济继续放缓,服务业支出也可能放缓。(经济)将进一步恶化。”
消费相关板块的业绩因此将引起关注。受价格上涨和需求增加的推动,可口可乐周一公布的财报显示,一季度营收109.80亿美元,同比增长5%,净利润为31.13亿美元,同比增长11%。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顺利传导成本压力,本周将公布财报的麦当劳稍早前公布了裁员的消息,重组涵盖了整个公司,数百名员工被裁减。通过全球最大玩具生产商美泰(Mattel)、信用卡服务商Visa 和快递巨头UPS等行业代表的最新业绩,外界将从中寻找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更多蛛丝马迹。
Northwestern Mutual Wealth Management首席投资官舒特(Brent Schutte)表示“投资者正试图弄清楚我们是否会陷入衰退。 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标普500指数在4100点左右徘徊。”舒特预计今年将出现温和的衰退,如果我们没有陷入泥潭,至少将处于衰退的边缘。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智臻智能起诉苹果公司并索赔100亿元的案件,终于有了新的进展。
天眼查APP显示,2023年5月5日,该案将于上海高院开庭审理,原告为上海智臻智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智臻智能”),被告为苹果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苹果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苹果公司(统称“苹果公司”),案由为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
公开资料显示,智臻智能此前曾挂牌新三板,并于2023年3月9日在纳斯达克上市。从该公司股东层面来看,涉及蓝色光标等多家上市公司及吉利系、天堂硅谷等资本。智臻智能方面表示,通过此次诉讼,将向全球证明中国AI企业的实力。
4月24日,智臻智能相关人士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表示,目前处于静默阶段。苹果中国方面对分析师称,暂不予置评。
“随着科技企业在技术领域持续加大研发力度,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国内企业主动向苹果等大型公司发起维权,也是国内企业以法律维护自身知识产权的一次有力尝试。”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通信专家项立刚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表示,“企业的权益应该得到保障,但与此同时,也不要过度陷于专利官司。”
5月5日将再次开庭
智臻智能与苹果公司之间的这场诉讼已历时10年,共分两个阶段进行。
时间追溯到2012年6月份,智臻智能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认为苹果公司的Siri侵权其2004年申请过的专利“一种聊天机器人系统”。此后,双方围绕该专利是否有效进行诉讼。经过多次上诉和再审,8年后,法院终审判决确认该专利的有效性。至此,该诉讼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
随着智臻智能于2020年8月份发起新一轮诉讼,双方的纠纷也进入了第二阶段。智臻智能认为,苹果手机智能语音系统Siri技术涉嫌侵犯该公司的智能语音系统小i机器人专利权,要求苹果公司停止Siri专利侵权,以及停止制造和销售侵权产品,暂计索赔金额100亿元。这一阶段,双方已先后经历6次开庭,而今年5月5日将是双方迎来的第七次开庭。
智臻智能是一家成立于2001年的人工智能企业,专注于自然语言处理等认知智能技术,其商标和品牌为小i机器人。智臻智能是中国发明专利ZL200410053749.9的权利人。资料显示,该专利是全球领先的人机交互智能机器人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能够以自然语言完成人机交互。
根据中国专利网专利查询系统检索,该专利申请时间为2004年8月13日,发明揭示了一种聊天机器人系统,聊天机器人拥有通讯模块、人工智能服务器以及相应的数据库等。聊天机器人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和强大的信息服务功能。
商务部研究院电商所副研究员洪勇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智臻智能与苹果公司之间的专利诉讼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其他科技公司采取更积极的措施保护自己的专利权益。“中国的AI企业正在通过法律途径向国际科技公司展示自己的实力。虽然此次诉讼难以快速取得实质性结果,但是这表明中国科技企业正在逐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意味着中国的AI企业正在进入到一个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相关法律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和健全。”
苹果陷多起专利权纠纷
“专利之争在企业维权的同时,也正成为各行业巨头利益博弈的延伸。在知识产权领域,一直存在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问题。企业应该提升诉讼的应对能力,积极采取反诉等多种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企业在申请专利的同时,也要注重高价值专利的长远布局,从而避免被竞争对手利用规则而出现专利无效的情况,并避免在专利诉讼上过度消耗,将更多精力投向研发领域。”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专利代理律师李早霞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表示。
她认为,如果最终胜诉,该案件将成为知识产权维权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一是证明了中国的创新积累,二是显示了我国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
公开信息显示,苹果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苹果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为苹果在中国的产品销售业务公司,大股东为苹果国际运营有限公司。
天眼查APP显示,截至目前,苹果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涉400多起法律诉讼纠纷,案由多为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买卖合同纠纷以及产品责任纠纷,其中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就有77起。
实际上,在国际市场,苹果也多次因涉嫌抄袭而被起诉。过去几年里,苹果公司曾经多次与三星、高通、爱立信等科技公司发生专利纠纷,并被美国本土创业公司Koss等起诉。
“大量诉讼给苹果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法律风险和成本,也影响其形象和信誉。作为国际大型科技公司,更应积极创新并注重创新保护、尽量避免知识产权‘撞车’现象。”李早霞表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在一次最新采访中指出,中国的研究机构和公司将成为ChatGPT的主要竞争对手。Smith认为,中国不会在人工智能发展的竞争中落后。
史密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际上有三家公司处于绝对的AI前沿,其一是与微软合作的Open AI,其二是谷歌,其三是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
他认为,“关于谁领先谁落后,这可能是不断变化的。总之这场竞争将非常激烈。”
根据智源研究院官网介绍,2018年11月成立的智源研究院,是一家系统型创新驱动的研究院,致力于搭建一个高效有活力的AI 研发平台。
2021年6月,智源研究院发布“悟道2.0”——中国首个+世界最大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达到了1.75万亿参数;是当时的GPT 3采用的1750亿参数量的10倍,亦超过了谷歌发布的Switch Transformer(1.6万亿参数量)。
以技术进步来解决潜在问题
ChatGPT背后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能够以类似人类的口吻来回答问题,同时生成文本和图像。
然而,该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部分人认为这项技术可能会顶替许多工作岗位,还有部分人担忧它可能会传播错误信息、侵犯版权、损害隐私和泄露敏感信息。
史密斯表示,像其他技术一样,人工智能可以是一种工具,也可以是一种武器。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不是停止创新,而是加强使用和精进现有产品。
他警示道,“我们绝对应该假设一些情况的发生,即一些国家会利用人工智能发动网络攻击或者网络影响行动。”
不过从根本上来看,技术创新如果进行得好,实际上可以带来更强大的防御。
史密斯指出,“我们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实时识别新的攻击,并拦截它们,此外该项技术还被用来检测一些具有攻击性的网络影响行动和虚假信息运动。”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在美股市场即将迎来重磅财报周之际,华尔街知名大空头又来唱空了。摩根士丹利的迈克尔.威尔逊(Michael Wilson)认为,鉴于美联储料将进一步加息,且企业利润增长预计将会放缓,这些负面因素对股市构成短期风险。
威尔逊在周一的报告中写道“鉴于我们对今年的盈利前景更加悲观,尤其是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因此我们认为这种态势对股价构成短期风险。”
威尔逊是华尔街知名大空头,他正确地预测到了去年美国股市的大跌行情。今年他连发警告逆风进一步加剧,投资者应停止追涨,避免与美联储唱反调。
他预计,在今年第三或第四季度之前,企业盈利增长可能不会见底,这与分析师普遍预计的下半年反弹形成了鲜明对比。
威尔逊写道“总的来说,数据向我们表明,商业周期还在继续放缓,市场对2023年企业盈利的预期仍然过高。”
对于标普500指数在3月份的上涨,摩根士丹利认为是受到当局为缓解银行业危机而增加流动性推动的。
不过威尔逊认为这种反弹行情可能会改变,他表示,尽管银行业危机得到控制是一个明显的积极因素,但这可能会导致信贷紧缩,从而使得企业盈利前景低于市场普遍预期。
威尔逊写道,从历史上看,当预期盈利增长像目前这样悲观时,美联储应该是在降息,而不是加息。然而,美联储一直受到通胀的拖累,这使得这一次出现了反常现象。在宽松周期开始之前,这将成为股市的逆风。
接下来,包括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亚马逊公司在内的科技公司,以及来自食品、制药和能源行业的中坚力量都将在本周发布业绩报告。
随着最近银行业发生危机、科技等行业持续裁员以及通胀对经济造成拖累,即将发布的财报将为投资者提供线索,帮助了解各企业在2023年第一季度的表现。
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官James Gorman上周表示,一个主要担忧是,美联储是否会将利率上调至高于预期的水平以抑制通胀,因为这种做法可能引发经济更深度的下行。
Gorman指出“无论是遭遇温和的经济衰退还是躲过那一劫,其实都不那么重要。真正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如果通胀没有得到抑制,美联储将不得不把利率上调至比人们预期高得多的水平,于是就将陷入更深的衰退。”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电子商务走进国人的生活,即将满20个年头。
回顾这20年来电商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人们不难发现,价值、供求、竞争这三大规律在电商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商的市场占有率从“一家独大”到“三国鼎立”,市场秩序由“野蛮生长”的状态到日渐法治化、规范化,市场策略从“无为而治”到有布局、有战略,电商平台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深度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谈到电商的市场策略,“百亿补贴”这个模式广为人知。自2019年由拼多多率先推出“百亿补贴”之后,迅速变成拼多多的一张名片,如同那首刷爆大屏小屏的广告歌“拼得多省得多”一样,人们看到这个名词,想到这首歌,就会联想起拼多多作为新电商“多实惠多乐趣”的特质。
“百亿补贴”是怎么诞生的?
“百亿补贴”的诞生,源于市场变化和电商新逻辑
电商是一片深不可测的蓝海,也是激励从业者去探索、创新、试错的舞台。作为国内电商平台后起之秀的拼多多,率先提出“百亿补贴”促销策略,与它对电商的理解有很大关系。
与淘系和京东系电商平台不同,拼多多的市场空间就是以“拼”为主的。“拼”意味着需要多人参与,参与者越多,价格越实惠。这就需要电商平台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具备一定社交属性,尽力获取数量庞大的用户;二是争取高流量,维系用户的高关注度;三是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以派发红包、发放补贴等方式让利,实现提质扩容和以量换价。这一逻辑,成为“百亿补贴”促销活动诞生的基础。
随着国内电商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触网”的商家越来越多,市场也在不断变化。季节性、短期性的促销手段已经无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公开报道显示,国内电商平台中最早尝试品牌化促销的是京东,于2008年6月18日开启“618”年中促销活动;次年,淘宝开启“双11”促销活动,两大品牌促销由此进入消费者视野,持续多年。
但带有明显的节点性、持续时间较短的促销活动,热度短期冲高后迅速走低;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对这种“购物狂欢节”式的活动敏感度也会下降。在这种新的市场环境下,2019年,拼多多宣布了“百亿补贴”活动的诞生。这个活动淡化了日期性和“购物狂欢”属性,强调“天天都是618,每天都过双11”。它以电商平台携手各大品牌方,提供总额100亿元补贴的方式,为通过拼多多购买3C数码产品的消费者让利,结果大获成功。
2019年,拼多多“百亿补贴”活动的入口在上线100天后,获得了超过1亿的活跃用户数,参与商家数近3000家。这对于重用户、重流量的拼多多而言,无疑是符合逻辑、符合预期的结果,成为拼多多创新的特色促销活动。
“百亿补贴”一炮而红之后,其他商家很快发现这个促销口号的价值所在——自带热度和流量,还有加码的空间。于是,自2020年到2023年,多家电商平台纷纷跟进,推出类似的补贴方案,争夺用户。但大多数平台“百亿补贴”活动,还是为了短期提振,本质是做短线的GMV增速。
而创新者拼多多则在先行一步的基础上,开启了对“百亿补贴”的持续加码过程。坚持实现同品全网超低价,当年新上市iPhone SE被补到了“2000元时代”,创造了苹果手机首发即降价的纪录。
“百亿补贴”加码,助力恢复消费和信心提振
“百亿补贴”不只是一句口号,它代表的是平台对市场新形势的认识,对电商新模式的理解。作为占有先发优势的开创者,拼多多考虑的是如何在“百亿补贴”的竞赛中,拉开与竞争者的距离,把优势保持住。
“百亿补贴”,这个促销活动为平台带来了一个超级入口,拼多多在稳固和扩大用户基本盘,提供高性价比商品这两方面持续努力,以实在的让利和充足的品类优势,实现对消费者的承诺。坚持实现同品全网超低价,当年新上市iPhone SE被补到了“2000元时代”,创造了苹果手机首发即降价的纪录。
2023年被视为经济复苏、消费回暖的重要年份,而现实也的确反映了人们的预期。国家统计局4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刚过去的一季度,全国经济持续回暖,GDP同比增长4.5%,市场预期明显改善。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许多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已经摩拳擦掌,准备狠狠地来一次“报复式”消费。众多商家也已在线上、线下做好双重准备,争取在上半年就站上全年业绩的高地。
商场如战场,兵贵于神速。今年4月6日、21日,拼多多“百亿补贴”先后两次宣布,对数码家电类产品提供超额补贴,对消费者进行大幅让利。4月6日启动的首季活动,在原来百亿补贴的基础上再投入10亿元;21日则再度发放超额补贴,对加补进行“再加补”。
此举一出,效果立现。据报道,自活动上线以来,苹果、华为、荣耀、小米、美的、海尔、索尼、TCL、任天堂、戴森、vivo等国内外一线品牌都深入参与其中,覆盖了手机、电脑、平板、电视、冰箱、空调、智能手表、VR头盔等数码家电全品类产品。
▲4月21日,拼多多百亿补贴“数码家电消费季”上线小米超级加补活动,持续回馈消费者的支持。
平台上的手机、空调等产品销量骤增,家电类产品销量增长300%,其中某款空调的销量增长超过了1000%;4000元以上的高价位手机销售量环比增幅超过180%,烘干机销量环比增长280%,洗衣机的销量环比增长超过230%。
在继续击穿全网低价的同时,拼多多百亿补贴还对物流、售后等服务体系进行专项升级,为消费者提供买贵必赔、全国联保、假一赔十、送货上门、上门安装等服务保障,承诺“安心买、放心退”。
在“流量为王”时期,“低价电商”的标签充斥着偏见。拼多多百亿补贴“数码家电消费季”项目负责人受访时表示,参与活动的多为品牌旗舰店,有官方正品保障,提供发票。而且活动长期在线,消费者随时可以一站购齐所需产品。“活动均为官方直补,旨在为消费者提供全网最具性价比的产品,无惧比价。”
提供保质保量、物美价廉的商品,是提升用户数量、巩固用户信心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电商平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用真招实策稳定市场预期和提振市场信心”,这不仅是对各级政府提的要求,也是对市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企业提出的要求。“百亿补贴”活动的持续,有助于恢复和扩大消费,促进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实现健康、有序、高质量的发展。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