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投资网3月10日讯:截至发稿,美股贝壳找房每股报价14.46美元,上涨7.75%,值得一提的是盘中一度创下自上市以来的股价新低——每股报价13.16美元。回顾近一年来,贝壳找房股价喋喋不休,而在2021年1月股价创下一年中新高——78美元/股,而在2021年最后一个交易日贝壳找房首盘每股报价20.12美元,其总市值跌七成收关。
收入同比增长14.6%
最新,贝壳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和财年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显示,2021年贝壳全年成交额(GTV)为3.8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0.1%;营业收入为807.52亿元(126.72亿美元),同比增长14.6%;经调整后净利润为22.94亿元(3.6亿美元)。
美股投资网此前报道,贝壳发布的2020年度全年业绩报告显示,2020年度营业收入为108亿美元,同比增53.2%。净利润4.26亿美元,经调整后净利润为8.77亿美元,同比增长245.4%。
经计算,2021年全年营收增幅较2020年下降38.6个百分点,2021年经调整后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58.95%,增幅经调整后净利润。(注:美元存在汇率差,计算数据存在相应浮动)
四季度总GTV同比下降34.6%致收入同比降21.5%
具体来看,2021年四季度,贝壳GTV为7324亿元,营业收入178亿元(28亿美元),同比下降21.5%,经调整后净利润4,191万元。贝壳于2021年录得新房收入465亿元,新房应收账款回款517亿元。
对于下降原因,贝壳认为,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总GTV下降。由于市场低迷,2021年第四季度总GTV为7324亿元人民币(1149亿美元),较2020年同期的11200亿元人民币下降34.6%。从主要收入来源看,2021年第四季度成屋交易服务的净收入为60亿元人民币(9亿美元),而2020年同期为92亿元人民币,主要是由于成屋交易的GTV下降39.4%从2020年同期的5,847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21年第四季度的3,546亿元人民币(556亿美元)。
其中,(i)来自平台服务、特许经营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的收入,主要向公司平台上的网店和代理商收取的费用,从2020年同期的人民币10亿元,下降28.3%至2021年第四季度的人民币7亿元(1亿美元),主要是由于公司平台关联代理服务的现房交易的GTV下降43.7%,从2020年同期的2,838亿元人民币降至2021年第四季度的1,597亿元人民币(251亿美元)。下降幅度较低来自平台服务的收入,特许经营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与关联代理服务的现房交易的GTV相比,部分归因于包括交易承包服务在内的增值服务的渗透水平提高以及收取的现房交易佣金率适度增加通过连接的商店。
(ii)2021年第四季度的佣金收入为53亿元人民币(8亿美元),而2020年同期为82亿元人民币,主要是由于连家到2021年第四季度,门店增至1949亿元人民币(306亿美元),而2020年同期为3009亿元人民币。
另,新房交易服务的净收入从2020年同期的人民币129亿元下降至2021年第四季度的人民币113亿元(18亿美元),主要是由于新房交易的GTV下降从2020年同期的4,692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21年第四季度的3,568亿元人民币(560亿美元),增幅为24.0%。拥有新房交易服务和其他销售渠道专长的销售团队为2964亿元人民币(465亿美元),而2020年同期为3887亿元人民币,而新房交易的GTV服务于连家2021年第四季度品牌销售额为604亿元人民币(95亿美元),而2020年同期为805亿元人民币。这一下降被新房交易佣金率的适度增加所部分抵消。
2021年第四季度新兴及其他服务的净收入为5亿元人民币(1亿美元),较2020年同期的6亿元人民币下降21.4%,主要是由于金融服务净收入减少。
四季度毛利同比下降46.3%、毛利率同比下降7.5个百分点
从四季度毛利率看,2021年第四季度毛利润为29亿元人民币(5亿美元),而2020年同期为5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6.3%。2021年第四季度毛利率为16.4%,而2020年第四季度毛利率为23.9%。2021年同期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1)收入结构持续向贡献率较低的新房交易服务转移;2)现有房屋交易的边际贡献较低,导致固定补偿成本的百分比相对较高连家代理;3)2021年第四季度与门店净收入相关的成本比例相对较高,这是由于2021年开业的合同服务中心的租金费用增加以及折旧和摊销成本增加所致。
此外,四季度末,贝壳联网门店数超过5.1万家,同比增长8.7%,活跃门店数量超过4.5万家,同比增长4.4%;联网经纪人45.5万人,同比下降7.8%,活跃经纪人人数超过40.6万人,同比下降8.7%。
此外,首席执行官彭永东表示,2021财年的总GTV同比增长10.1%至人民币3.85万亿元。同时,我们倡导共享与协作的ACN机制,以及支持协作和专业发展的尖端SaaS系统,在市场低迷时期为代理商和店主提供了更稳定的收入,并培养了强大的保留和应变能力。
2021年全毛利同比下降6.2%、毛利率同比下降4.3百分点
具体从2021年全年毛利看,毛利润从2020年的人民币169亿元下降至2021年的人民币158亿元(25亿美元),下降6.2%。2021年的毛利率为19.6%,而2020年为23.9%。
对于毛利率下降,贝壳认为,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1)收入组合持续向边际贡献较低的新房交易服务转移,2)由于固定补偿成本的百分比较高,现有房屋交易的边际贡献较低连家代理和交易支持人员的补偿成本,3)新房交易的贡献率下降是由于关联代理和其他销售渠道完成的新房交易比例增加,以及专用扩张的固定补偿成本增加拥有2021年新房交易服务专业知识的销售团队。
数据显示,2021年,贝壳的净亏损为5.25亿元人民币(8200万美元),而2020年的净收入为27.78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缩小。
截至2021年12月31日,贝壳公司现金、现金等价物、受限现金和短期投资合计余额为561亿元人民币(88亿美元)。
门店数同比增长8.7%
此外,截至2021年12月31日,门店数量为51,038家,比一年前增长8.7%;活跃店铺的数量为45,339家,比一年前增长4.4%;代理人数为454,504人,比一年前减少7.8%;活跃代理人数4为406,794人,比一年前减少8.7%。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3月10日,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Model 3高性能版和Model Y长续航、高性能版涨价了,价格均上调1万元。目前,Model 3高性能版的价格上调至34.99万元起;Model Y长续航、高性能版的价格分别上调至35.79万元和39.79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特斯拉涨价涉及的都是相应车型的高性能版或长续航版,并不涉及使用磷酸铁锂电池的标准版。有消息显示,目前国产Model Y高性能版本车型采用的均为三元锂电池,这种电池含有高镍钴等贵金属。
虽然目前暂无消息显示特斯拉此次涨价是否受本周突发的LME镍逼空暴涨事件直接影响,但摩根士丹利汽车分析师稍早就曾表示,“镍的价格在一天内就上涨了67.2%,这意味着制造每台电车的平均投入成本增加了约1000美元。”
“镍在新能源电池中的成本占比较大,按照计算每吨镍上涨10万元,传导至电池厂,50度电单车成本至少要上涨3000元至4000元。”华安金属新材料首席分析师许勇其对《证券日报》分析师表示。
一电池厂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分析师表示,目前看,镍期货波动已经影响了现货报价,而原料的大幅上涨对新能源下游形成了较大的压力。
高镍价压力已经显现
3月9日上期所发布通知,3月9日晚夜盘交易起,NI2204、NI2205、NI2206、NI2207、NI2209、NI2212、NI2301合约暂停交易一天,至3月10日晚9点夜盘交易时恢复交易。
现货报价方面,3月10日,金川集团将电解镍出厂价格统一下调44200元/吨,其中上海地区电解镍(大板)出厂价下调至24.85万元/吨;电解镍(桶装小块)出厂价下调至24.87万元/吨。比3月9日的高位29万元/吨有所回落,但相对上周还维持在17万元至18万元/吨左右的价格,目前还处于价格高位。
巧合的是,在本周“妖镍”风暴肆虐之际,动力汽车巨头特斯拉悄然提价。目前特斯拉官网显示,Model3的标准版续航里程是556公里,目前售价26.56万元起;而高性能续航里程则为675公里,售价34.99万元起。ModelY的标准版续航里程是544公里,售价30.18万元;长续航、高性能版的续航里程则为660公里、615公里,价格分别为35.79万元、39.79万元。Model 3高性能版和ModelY长续航、高性能版价格均上调了1万元。
另据公开消息,去年年底,特斯拉已经上调了标准版Model 3和标准版Model Y的价格,分别上调1万元和2.1万元。去年全年,特斯拉Model Y车系已经连续涨价4次。而特斯拉则表示,车辆价格调整反映的是成本波动的实际情况。
业内人士对分析师表示,虽然宁德时代供应给特斯拉的是磷酸铁锂电池,但其实高镍三元一直都是宁德时代的优势,而高镍的优势是能够实现电池的高能量密度。高镍三元材料是三元动力电池的核心材料,占据三元电池成本的40%以上。以NCM811电池为例,代表镍含量为80%、钴为10%、锰为10%;而目前韩国电LG化学为特斯拉供应的电池中,镍含量已经达到90%。
对于本周LME镍期货的暴涨,许勇其表示,LME镍的价格上涨对新能源确实有一定的压力影响,即使假设LME镍价格按48000美元/吨进行结算,也相当于人民币36万元至37万元/吨,每吨拉涨了近20万元,这个价格“非常离谱”。
绕不开的“抢镍大战”
早在2018年9月,宁德时代就宣布与格林美、青山控股联手在印尼建设红土镍矿生产电池级镍化学品(硫酸镍晶体)(5万吨镍/年)项目。所以,市场称之为“青山集团是宁德时代的第一供货商”。
截至目前,宁德时代以8226.7万元持有印尼纬达贝工业园20%的股份。而印尼纬达贝工业园区(IWIP)也是青山集团在印尼建设的第二个工业园区,园区的镍矿资源丰富,拥有世界级的红土镍矿资源(镍当量约930万吨)。
此外,宁德时代在2018年、2019年分两次,以合计7667.33万元参股了北美镍业项目,持股比例为20.89%。
事实上,龙头电池厂已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抢镍大战,其中包括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另一队列,包括华友钴业、容百科技等上游的电池材料供应商的“镍”争夺也在加剧。“抢锂”“抢钴”“抢镍”围绕新能源的核心资源的布局竞争在新能源产业链中凸显,“供应链为王”的竞争格局逐渐清晰。
在不可避免的成本压力下,多元技术探索也成为电池厂商的另一条路。如宁德时代在2021年7月发布钠电池,并于2022年1月推出换电服务品牌;而中创新航则凭借高电压三元成为业界“黑马”。
另一方面,由于能源金属材料的价格高昂,电池回收技术也在持续提升。据宁德时代此前透露,公司电池回收三元关键金属回收率可达99.3%,其中三元回收成熟度高于磷酸铁锂回收。
对于原料成本的上涨,宁德时代方面对《证券日报》分析师回复,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在成本端造成一定的压力,公司一方面积极拓展产业链,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保障原产料供应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公司持续优化产品设计、提升产品性能、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良率、有效降低成本。公司坚持以产品差异化赢得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同时保持合理的利润水平。
业内人士认为,从中长期看,此次LME镍逼空事件或将对产业产生良性导向,将引导更多资本布局能源金属上游端的开采。许勇其对分析师表示,新能源行业重要的金属材料,在此次事件之后,在资源的安全性和保障性上将有望出现更加明确清晰的指引。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美股投资网3月11日丨美国生物制药厂Moderna(MANA)披露,CEO Stephane Bancel的“金色降落伞”(golden parachute),于去年底的价值超过9.26亿美元。
金色降落伞是指企业一旦被收购,首席执行官离职的补偿费用。有关安排是由董事会决定,价值与股价有关连。除了金色降落伞费用外,邦塞尔离开时也可得到150万美元现金作离职金,另250万美元现金花红。
有关数据是在莫德纳周三的公告中曝光,相关价值是以去年12月31日的股价计算。该公司当天收市价为253.98美元,本周则为约140美元。
邦塞尔去年酬金为1820万美元,按年升41%,其中1500万美元为股票奖励。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BTIG分析师格雷·鲍威尔将Crowdstrike(CRWD)的投资评级从“中性”上调至“买入”,目标价为257美元。
鲍威尔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该公司公布了强于预期的第四季度业绩报告和初步的2023财年增长前景。尽管该公司的季度业绩和指引“非常好”,但调整评级的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信息表明,终端安全市场以外的周边市场是存在吸引力的。
目前,该公司在终端安全以外的周边产品贡献了超过15%的年度经常性收入,且年增长率超过100%,鲍威尔认为“有确凿的证据表明,Crowdstrike的第二甚至第三业务正在崛起,并对Crowdstrike的长期增长前景充满信心。”
截至发稿,该股盘前涨11.26%。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3月11日,360数科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务业绩,科技业务和小微业务表现突出。科技业务方面,2021年第四季度,360数科科技业务项下交易额为518.66亿元,同比上升120.2%,占全部业务比重达53.5%。2021年全年,360数科科技业务交易额为1942.25亿元,较2020年提升179.4%。
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360数科累计连接119家金融机构与1.882亿个人用户和小微企业;帮助金融机构为3850万个人用户和小微企业提供授信服务,同比增长24.6%。2021年4季度,360数科通过开展“小微服务月”活动,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将普惠金融服务推进到两百余个创新园、工业园等小微企业聚集地。
报告期内,360数科持续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精细化运营能力和业务效率。2021年第四季度,360数科A/B快速实验平台上线,推动了多个业务指标实现改善。2021年,公司还开发了基于AI模型的多模态情绪识别系统,多维度提升用户满意度。安全技术方面,360数科旗下360借条APP获得了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CCRC)的安全认证证书。
360数科CEO吴海生表示,公司专注于金融科技战略,持续投入更多的技术研发。2022年,公司将继续提升社会服务效率、服务实体经济,注重健康可持续发展。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3月10日消息,京东集团(JDasdaq,9618.HK)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
财报显示,京东2021年第四季度实现收入2759亿元,同比增长23%。2021年全年,京东实现收入9516亿元,同比增长27.6%。
京东第四季度经营亏损为3.92亿元,经营利润为1.0%,去年同期为0.5%。京东全年经营利润为41亿元,经营利润率为1.4%,2020年为2.1%,进一步维持低利润率经营。
年度活跃用户数方面,京东维持迅猛升势,由2020年的4.719亿增长至5.697亿,涨幅达到20.7%。
京东美股盘前呈下跌态势。截至发稿,中概股盘前普跌,包括阿里巴巴和拼多多等。
事实上,从年初至今,京东股价表现得相对抗跌,总跌幅为9.43%。相较之下阿里巴巴、拼多多年初至今股价跌幅分别达到15.45%和25.72%。
京东的业绩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它的抗跌性。而从业绩数字中,也能一窥京东的未来走向。
收入增速可观
财报显示,京东2021年第四季度实现收入2759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商品收入及服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2.1%、28.3%。
全年方面,京东实现收入951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7.6%。其中,商品收入和服务收入较上一年增速分别达到25.1%和44.7%。
相较之下,近日公布财报的阿里巴巴,其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第三财季收入增速仅为10%。
京东收入的高增速,与其高速增长的服务收入密不可分。事实上,京东的服务收入已经超过了总营收的增速,服务收入占比超过14%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具体而言,第四季度,京东平台及广告服务收入达222.39亿元,同比增长27.21%;京东物流及其它服务收入达到189.94亿元,同比增长29.67%。全年上述两部分的服务收入分别为721.18亿元和638.19亿元,分别增长34.87%和57.77%。
除了服务收入之外,京东商品收入的构成也在持续优化。
第四季度京东商品收入中,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商品实现收入1409.32亿元,同比增长21.68%;日用百货商品实现收入937.43亿元,同比增长22.73%;全年方面,京东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商品、日用百货商品收入分别为4925.92亿元和3230.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86%、28.73%。无论是单季或是全年,京东日用百货商品收入占比均接近40%,保持着高位水平。
在京东集团总裁徐雷看来,京东集团保持增速,源自京东开放的生态和供应链能力为合作伙伴带来经营效率的提升和持续的高质量增长,并创造的独特价值。“展望未来,我们将始终围绕着为用户和合作伙伴创造价值来打造我们长期的业务发展战略和投入布局。”
维持低利润率运营
京东第四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52亿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243亿元。Non-GAAP下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6亿元,去年同期为24亿元。
2021年全年,京东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36亿元,2020年净利润为494亿元,Non-GAAP下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72亿元,2020年为168亿元。
之所以京东第四季度由盈转亏,一大原因是投资亏损。京东方面称,2021年第四季度,权益法核算投资亏损为43亿元,全年亏损49亿元。相较之下,京东2020年四季度及全年则盈利17亿元、43亿元。
从经营情况而言,京东第四季度经营亏损为3.92亿元,去年同期经营利润为5.95亿元,Non-GAAP下经营利润为28亿元,去年同期为12亿元。2021年全年,京东经营利润为41亿元,上一年为123亿元。Non-GAAP下京东经营利润为134亿元,上一年为153亿元。
作为一家新型实体企业,京东依然保持低利润率运营。第四季度,京东零售经营利润率为2.1%,去年同期为1.9%,全年经营利润率为3.1%,上一年为3.0%。从集团整体而言,京东第四季度利润率较去年同期的0.5%提升至1.0%,全年利润率则从2020年的2.1%下滑至1.4%。
京东方面称,过去三年来,京东累计用于商品采购、基础设施、技术研发、物流履约、员工薪酬福利、品牌商家扶持等实体经济相关投入总额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东物流运营超过1300个仓库,一年新增了400个仓库,包含京东物流管理的云仓面积在内仓储总面积已超过2400万平方米。2021年末,京东物流的一线员工数量超过30万人。此外,从2017年初全面向技术转型以来,京东体系已在技术上累计投入近800亿元。
全渠道GMV同比增八成
在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和数字技术创新投入下,京东也在持续提升自身能力,并帮助合作伙伴提升运营效率、加快资金周转。
2021年第四季度,京东在近1000万自营SKU商品的基础上,库存周转天数进一步降至30.3天,在过去三年间加快了8天;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进一步降至45.3天,在过去的三年间缩短了近15天。
与此同时,京东也在加大全渠道布局,从而将自身的技术、供应链、数字化运营等能力运用到线上线下多元化的场景中。2021年,京东的全渠道GMV同比增长接近80%。
目前,京东已布局京东MALL、京东电器超级体验店、京东家电专卖店、京东电脑数码专卖店、京东之家、京东大药房、七鲜超市、京东便利店、京东京车会等数万家的线下门店。为了提升更加便捷、高效的即时消费体验,2021年,京东与达达进一步深化了全渠道合作,通过模式创新帮助合作伙伴特别是线下商家持续优化成本、效率和体验。
也是在多方投入下,京东第三方商家数量也迎来了高速增长。2021年第四季度,京东零售的第三方商家新增数量超过了前三季度总和。2021年,京东新品发布规模同比增长超过150%,25000多个品牌的新品成交额同比增长实现翻番。在过去五年间,京东销售的商品种类扩充了83%,新品牌增加了40%。
“在不确定的大环境里,京东帮助合作伙伴更好地抵御外界因素冲击,提升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取得经营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因此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对京东的认同都在不断提升,”在财报发布后的业绩交流会上,徐雷指出,“我们认为未来合作伙伴数量将继续健康增长。”
而全渠道战略及第三方商家平台生态的建设,为京东活跃用户的增长带来的新的想象空间。截至2021年12月31日,过去12个月的活跃购买用户数约5.7亿,一年净增了近1亿。“我们认为我们用户增长的天花板还很高,并有信心未来几年我们的活跃用户会保持健康增长。”徐雷强调。
与此同时,京东活跃用户的增长点还体现在京东全渠道战略与第三方商家平台生态。“它会使我们的用户来源更加多元,我们与商家品牌合作的平台生态、线上线下业务生态也会对新用户的增长有积极推动作用。”徐雷指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用一个字概括达达集团在2021年的表现,就是“稳”。在受疫情影响的第二年,总营收和京东到家GMV同比增速均超过70%,用户活跃度持续增长至6230万。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达达实现增长的确定性到底来自何处?
营收、用户活跃再提升
2021年,达达集团总营收为68.66亿元,同比增长78%。京东到家GMV再攀新高,为431亿元,同比增长70.5%。从一季度至四季度,平台GMV增速一直保持在70%以上。而活跃用户数由去年同期的4130万增长至6230万。
在防疫常态化和电商行业整体增长趋缓的压力下,达达集团依然保持了稳健的发展趋势,实属不易。可以看到,从一季度开始,公司营收分别为16.73亿元、14.75亿元、16.9亿元和20.32亿元。其中,最近的三个季度,营收可比口径下的同比增速,均稳稳保持在80%以上。
不仅如此,在同城零售的激烈竞争中,达达集团的优势还在扩大。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京东到家平台在商超O2O行业的市场份额提升至27%。零售端和物流端带来的两轮驱动效应,为达达集团应对环境不确定性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就两大细分业务上,京东到家收入为40.46亿元,去年同期为23.05亿元,而达达快送收入达到了28.21亿元。由于自同年4月起骑手费用由第三方公司支付,不再通过达达集团支付,除开骑手收入和相关成本,达达快送在后三个季度的营收增速均超过了80%。
构建服务力,续约率超过98%
从财报来看,达达集团的“稳”也体现在投入上。2021年,公司总成本和费用合计96亿元,去年同期为75.65亿元。除了难以避免的运营、营销等环节开支,达达在研发费用上也花出了5.74亿元为未来的竞争优势积蓄力量。
近场消费和短距物流,构成了同城零售竞争的核心,而疫情反复造成的区域性防疫措施增加,一方面刺激了用户线上下单的即时需求,另一面则是对企业履约全流程的稳定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也意味着,一旦用户无法明显感知平台即时订单的时效和商品质量优势,便很容易转身去其他平台购买。不仅会直接影响留存和复购率,还会减弱平台对商家的吸引力。
这也是达达多年在数字化能力上较劲的核心原因。通过打造海博系统、沧海系统、智慧物流系统作为数字基底,要想领先于同行,在效率提升的同时做到优质且稳定的履约,达达必须要将仓储、拣货、配送等各个环节一步步吃透。
推进不易,但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在2021年第四季度,京东到家已经签约合作85家连锁商超百强。截至2021年12月底,已有超过1.2万家手机门店上线京东到家平台。家电、美妆、宠物和母婴品类全面开花,戴森、欧莱雅、宝洁、曼秀雷敦、玛氏宠物等知名品牌开始与达达合作尝试到家业务。
与此同时,达达于第四季度也在升级海博系统分区合流履约模块,按照卖场商品品类分布、商品销量热力覆盖及人员资源情况,实现拣货任务分区和高效合流,最终提升拣货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落地该方案后,门店的拣货时间可平均降低40%。目前超过80%的海博商家已经部署了该模块。2021年,海博商家的到期续签率超过了98%。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3月,超4000家母婴专营店也接入了京东到家,包括孩子王、乐友、爱婴室等。获得越来越多头部品牌认可,从侧面也印证了达达在稳定履约外,还进一步树立了全流程优质服务的品牌力。
战略资源加持,挖深护城河
在受疫情影响的第二个年头,依托于多年的沉淀深耕,达达集团的实力发挥再一次向外界证明了可信赖的投资价值。
今年2月,京东集团宣布以现金5.46亿美元和部分战略资源认购达达普通股,完成后,京东集团持有达达的股权从原有的46.46%上升至约52%。据了解,该项交易已获得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审批。交易完成后,京东将达达集团的财务业绩并入其合并财务报表中。
达达集团认为,在借力京东的资金、流量资源、用户规模以及品牌方优势后,将更有利于加速拓展即时零售、即时配送及全渠道领域合作,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零售服务的多元化,帮助零售伙伴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
资料显示,在2021年10月,京东与达达联手发布“小时购”业务,力图为分钟级配送打造行业范本。前者依托达达完整的近场服务链补齐主站在履约时效上的缺口,多维度满足用户需求,而达达也能获得5.3亿海量用户的流量补充,为合作伙伴带来更多增长空间。
互相补充,相互成就,京东与达达集团的深度协同也赢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同。京东增持的公告一经发布,达达集团当天美股盘前交易期间股价便上涨8.4%。截至2021年底,超过70%的京东到家在线门店已经在“小时购”上线,而附近频道作为“小时购”重要的中心化入口,也已经覆盖全国主要城市。
不过,与京东并表后,预示着达达集团将在经营上面临更多机遇。在此次财报中,达达集团经营利润率改善较为明显,汤森数据库ThomsonOne一致预期亏损5.45亿,而实际为4.85亿,优于市场预期。达达预计,2022年第一季度总营收介于20.0亿-20.5亿元,在将对比期间内达达快送的落地配业务统一调整为净额收入口径后,预估将同比增长72%-76%。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近日,微软宣布最著名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公司Nuance Communications成为微软的一部分,并表示这将开启“基于结果的AI新时代”(new era of outcomes-based AI)。
这笔197亿美元的收购是微软(纳斯达克股票代码:MSFT)在以262亿美元收购LinkedIn之后最大的一笔交易(687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的交易因或涉内幕交易,正被美国监管部门调查)。
微软云及人工智能事业部执行副总裁Scott Guthrie表示:“此次重大战略性收购的完成将Nuance一流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和环境智能与微软安全可靠的行业云产品结合在一起。这种强大的组合将帮助提供商提供更实惠、更有效和更容易获得的医疗保健,并帮助各个行业创造更个性化和更有意义的客户体验。”
据《Fortune》报道,两年来,微软一直与 Nuance 合作开发 AI 软件,帮助医生无需记笔记并更好地预测患者的需求,并将语音技术公司的产品结合到其Teams聊天应用程序中以进行远程医疗预约。
Nuance(纳斯达克股票代码:NUAN)是语音识别领域的著名公司,也是Apple智能助手Siri的语音识别引擎创建者。据微软官网介绍,德国80% 以上的医院和全球超过50万名医疗专业人员,以及20家领先金融机构中的19家和财富100强公司中的85%都依赖Nuance解决方案。
“将Nuance在医疗保健、金融服务、零售、电信和其他行业的深厚垂直专业知识和经过验证的业务成果与微软的全球云生态系统相结合,将使我们能够加速我们的创新并更快、更无缝地部署我们的解决方案。”Nuance首席执行官Mark Benjamin表示。
Benjamin将继续担任Nuance的首席执行官,并向Guthrie汇报工作。
2021年4月,微软宣布收购 Nuance的提议引起全球监管机构的注意。
监管机构检查了两家公司都活跃的某些垂直领域是否可能存在反竞争问题,例如医疗保健。最终经过调查,监管机构认为该交易不影响竞争。例如,欧盟确定“医疗保健领域的竞争转录服务提供商不依赖微软提供云计算服务”,并且“医疗保健领域的转录服务提供商不是云计算服务的特别重要用户”。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滞胀的意思是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较高,或经济停滞,同时伴随着物价上涨(即通货膨胀)。滞胀也可以定义为一段通货膨胀时期,同时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
关键点:
滞胀指的是一个经济体同时经历通货膨胀的增加和经济产出的停滞。
滞胀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认识到的,当时许多发达经济体由于石油危机而经历了迅速的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
当时盛行的经济理论无法轻易解释滞胀是如何发生的。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增长缓慢或负增长时期,价格水平上升已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一种特殊情况。
理解滞胀
“滞胀”一词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政治家Iain Macleod在下议院演讲时使用的,当时英国正处于经济紧张时期。谈到一边是通货膨胀,另一边是经济停滞,他称之为“停滞局面”。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这个词再次被用来形容美国经济的衰退时期,当时美国经历了一场经济衰退,GDP连续五个季度负增长通胀在1973年翻了一番,在1974年达到两位数;到1975年5月,失业率达到9%
滞胀导致了痛苦指数的出现。这一指数是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简单相加,用来显示当滞胀冲击经济时人们的感受有多糟。
滞胀的历史
滞胀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主导学术界和政策圈的经济理论通过构建将其排除在其模型之外。特别是,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菲利普斯曲线经济理论,把宏观经济政策描绘成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一种权衡。
由于大萧条和20世纪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崛起,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通货紧缩的危险,他们认为,大多数旨在降低通货膨胀的政策往往会使失业者处境更加艰难,而旨在缓解失业的政策则会提高通货膨胀率。
20世纪中期发达国家出现的滞胀表明情况并非如此。因此,滞胀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现实世界的经济数据有时是如何践踏广泛接受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处方的。
从那时起,通常情况下,即使在经济增长缓慢或负增长时期,通货膨胀也会作为一种普遍情况持续存在。5 .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每次宣布经济衰退,消费者价格水平就会逐年上升唯一的、部分的例外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最低点——即使在那时,价格下降也仅限于能源价格,而除能源以外的总体消费者价格继续上涨。
日前,英伟达宣布收购以色列数据存储方案供应商Excelero,此次收购有望提升英伟达企业级软件架构中数据存储和块存储能力。Excelero 的工程团队将并入英伟达,继续经营英伟达在以色列的业务。英伟达相关负责人表示,英伟达不是存储公司,所以不会提供软件定义存储服务,只是因为看见这项技术的价值,所以想集成到英伟达的平台上。
Excelero是企业数据存储和块存储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在以色列拥有七个研发中心,并雇佣了约2800名员工。Excelero开发的NVMesh软件可以管理和保护NVMe闪存驱动器的虚拟阵列,作为跨公共云和私有云的块存储。
Excelero的软件因其高吞吐量、低延迟以及对Kubernetes容器的支持,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评价,多家云服务供应商都在与其合作。其中就包括2019年被英伟达收购的Mellanox,Excelero此前就与Mellanox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也成为本次收购的重要因素。
赛迪顾问集成电路中心高级咨询顾问池宪念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英伟达是一家致力于计算机图形处理器芯片和相关多媒体软件的设计和制造的公司。英伟达近期多次收购举动可能是为了丰富公司的产品线,利用收购公司的技术优势弥补其现有产品和技术储备的不足。
目前全球市场对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的需求正在激增,英伟达收购Excelero将有助于其把Excelero在存储方面的优势运用于英伟达的AI和HPC(高性能计算)平台上,提高英伟达产品线的整体优势和技术研发实力。
对于此次收购是否会给以色列半导体产业带来变化,池宪念认为,以色列已经是英伟达在美国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此次收购进一步加强了英伟达与以色列的深度合作,这将有助于推动以色列在高性能计算芯片领域的发展。据悉,英伟达正在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和工程团队,该团队将领导面向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自动驾驶汽车和新平台 Omniverse 的下一代 CPU的开发。新的 CPU 团队将加入目前活跃在以色列的多个团队,致力于高速网络和 HPC(高性能计算)技术、英伟达的 DPU开发、人工智能研究和其他活动。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