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月13日)午后,台积电召开线上法说会,披露了2021年的众多经营情况,更重要的是,其业绩展望相当乐观,2022年的资本支出也突破了400亿美元。
回顾2021年,台积电先进制程(7nm及以下制程)业务的营收占比持续增加:先进制程芯片出货占总晶圆销售额的50%,去年为41%。2021年Q4,5nm芯片出货占总晶圆销售额的23%,7纳米芯片占27%。台积电称其3纳米制程进展符合进度,将于今年下半年量产。
另外,汽车芯片和高性能计算(HPC)芯片成为2021年台积电的主要营收增长点,2021年,这两大业务的营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1%、34%,远高于其他业务。
作为全球代工龙头,台积电一直是半导体行业风向标,本次法说会上,台积电释放出半导体产业将持续保持高景气的三大信号:
一、业绩展望远超市场预期:高性能计算、汽车业务“挑大梁” IDM委外订单增加
台积电预计2022年Q1销售额在166亿美元-172亿美元,意味着今年一季度销售额环比增长5.1%-8.9%,远超市场预期(此前市场预估,在苹果手机需求相对乐观的背景下,台积电今年首季营收有望环比增0.5%至3%)。另外,台积电的单季毛利率仍将保持在50%以上,该公司预计其2022年Q1毛利率在53%至55%,市场预估51.8%;营业利益率42%至44%,市场预估41%。
台积电副总裁兼CFO黄文德表示,预计公司在2022年Q1将受益于HPC相关需求、汽车领域持续复苏以及智能手机销售旺季。
从全年维度看,台积电预计,2022年,公司以美元计营收增幅在25%以上,未来几年的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20%。
喊出这一目标的底气是什么?台积电CEO魏哲家回应投资者提问时称,半导体产业大趋势持续、5G与HPC等数字化转型等是主要驱动力,同时电子产品的半导体用量占比持续提高。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则表示,来自IC设计与IDM委外等订单增加,晶圆代工今年会是个好年,台积电的营收增速将超越半导体产业与IC设计行业。
二、全年资本支出突破400亿美元
在此次法说会上,台积电预计2022年资本支出400亿美元至440亿美元。魏哲家表示,“IDM厂仍是台积电的优质客户,我们已经准备(扩大)资本支出,满足IDM厂扩大委外释单的长期需求。”
台积电已在2021年抛出三年千亿美元的资本开支计划,扣除2021年资本支出300亿美元之后,台积电今、明年规划投资额为700亿美元,其中57%-63%的额度将落在2022年。
台积电已经宣布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扩产,合计支出超280亿美元:美国亚利桑那州厂投资120亿美元;日本厂预计总资本支出金额达70亿美元;中国台湾地区工厂落地高雄,计划投资约90.36亿美元。这意味着,除去上述投资,2022年,台积电至少还有120亿美元的额度助力扩产。
三、产能紧缺难解代工厂涨价呼声渐起
魏哲家在此次法说会上再次强调,台积电将在2022年迎来又一个增长年,在半导体用量提升的大趋势下,台积电将尽全力管控营业费用,预计长期毛利率将在53%或更高,同时预计供应链将在2022年维持更高的库存状态,2022年产能将持续紧张。
值得注意的是,台积电之外,去年12月,全球主要晶圆代工厂单月营收均创历史新高:联电、世界先进单月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2.65%、53.5%,环比增长3.14%、5.4%,反映晶圆代工产能紧张仍在延续,产能利用率维持满载。
与此同时,代工行业的涨价呼声渐起。据《电子时报》此前报道,代工厂消息人士表示,台积电、联电等晶圆代工报价预计将继续上涨,世界先进和力积电也在与客户就2022年一季度的报价进行谈判。另外,近期有消息称韩国2022年8英寸代工产能已售罄,预计第三、第四季度的代工产能也将在各公司开始接受预订后立即售罄,随着订单的大量涌入,8英寸代工涨价预计将持续。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美国银行分析师Vivek Arya将半导体行业称为全球经济的“新石油”,指出半导体将成为驱动世界增长的关键资源,并将英伟达(NVDA)和美光科技(MU)列为今年的顶级芯片股票。
分析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尽管目前半导体行业的发展稍显“颠簸”,但得益于云服务、汽车行业和企业资本支出增加等因素,半导体行业今年应该会表现强劲。分析师估计,2022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将达到6190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13%。
分析师表示,在2022年,利率水平上升是半导体行业估值面临的最大风险,“然而,我们假设,一旦新的利率水平形成,市场就会回归基本面。”
分析师将英伟达评为在半导体行业中他最青睐的公司,因为该公司在游戏、汽车、人工智能和元宇宙领域的影响力非常强大。分析师表示,英伟达将于3月份将召开的GTC 2022大会“可能成为该公司股价复苏的积极催化剂”。分析师予英伟达“买入”评级,目标价为375美元。
此外,分析师称美光科技是他在存储芯片公司中最看好的,因为DRAM芯片价格可能在今年下半年上涨。分析师同样予美光科技“买入”评级,目标价由100美元上调至118美元。
科磊(KLAC)是分析师在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中的首选,因为该公司“在芯片代工方面的支出和行业领先的利润率”。分析师维持对该股的“买入”评级,目标价由450美元上调至500美元。
在中小型芯片股中,分析师则看好安森美半导体(ON)和格芯(GFS),对这两只股票的评级均为“买入”。分析师将安森美半导体的目标价由75美元上调至82美元,对格芯的目标价则维持在90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乘联会最新发布的中国汽车销量数据显示,特斯拉2021年12月交付量达70847辆,闯入纯电动汽车月销7万辆阵营。
数据显示,2021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以484130辆的年度交付量,率先冲击50万辆的年度交付大门,同比增长235%。在特斯拉刚刚公布的2021年93.6万辆的交付成绩单上,仅特斯拉中国占比就高达51.7%,占据其全球版图的“半壁江山”。
其中,上海超级工厂贡献了超过16万辆的海外市场交付,满足欧洲、亚洲等10多个国家的需求,仅Model 3在2021年的出口量就已突破13万辆。
同时,Model Y作为2021年才在中国市场开启交付的新生力量,仅一年时间就突破20万辆的市场规模,以200131辆交付的成绩登顶豪华SUV第一阵营。
2021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共为全球市场交付了48.41万辆汽车,而2020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为49.95万辆。也就是说,上海超级工厂以一己之力就贡献了去年特斯拉全球的交付量。特斯拉2021年全球交付量也实现了87.4%的年化增长。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尽管波音公司去年的飞机交付量相比2020年大幅上升,但依然低于主要竞争对手空客公司。
波音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公司在飞机交付方面基本符合分析师的预期,2021年共向客户交付了340架飞机,高于2020年的157架,但低于2019年的380架,更远低于2018年创纪录的806架。
波音2021年仅交付了14架787梦想客机,甚至明显低于2020年的41架,该型号飞机因生产缺陷遭到监管机构的频繁审查,使得新冠疫情带来的交付延误进一步加剧。
相比之下,根据空客周一公布的数据,该公司2021年共交付了611架飞机,比2020年增加了8%,连续第三年蝉联全球最大制造商的桂冠。
值得一提的是,波音正是从2019年开始失去了业内头名的宝座,2018年和2019年的两起坠机事故发生后,波音主力机型737 Max在全球范围内停飞近两年,直接导致波音被空客反超。此外,新冠疫情造成的航空业萧条和787梦想客机的生产问题都拖累了波音的业务。
在飞机销量方面,波音2021年共收到909架订单,其中737 Max的订单数量超过700架,凸显出该公司正在走出两起坠机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货机的销售是另一大亮点,这要归功于电商需求的激增和航空货运的增加,波音2021年共获得84架货机订单,这一数字超过了2018年创下的83架订单的纪录。
需要说明的是,波音2021年的净订单数量为535架飞机,剔除会计调整后为479架订单,会计调整是指根据航空公司的财务状况或其他因素增加或减少销售。
而空客2021年的总订单数量为771架飞机,净订单为507架飞机,几乎是2020年的两倍。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汽车共享平台Turo正在启动其IPO流程,成为今年第一家申请批准上市的美国大公司。
该公司计划发行的股票数量和股票销售的价格范围尚未确定,但IPO市场研究机构Renaissance Capital估计该交易可能筹集到3亿美元。
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Turo成立于2009年,此前已经从投资者那里筹集了4.67亿美元,其中包括戴姆勒和美国运通风险投资公司。美国互联网公司IAC是2019年7月以来Turo的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30%。
与Airbnb等其他共享经济公司一样,Turo运营着一个平台,通过从汽车所有者和使用者抽成来获利。该公司总部位于旧金山,超过85,000名车主通过该平台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各地出租约16万辆汽车。在截至去年9月的9个月里,超过130万名用户预订了超过740万天汽车租赁,根据Turo自己的估计,这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共享市场。
(:Turo S1文件)
Turo表示,车辆往往平均每天有95%的时间是闲置的,对于许多现金紧张的汽车买家来说,这是一种未被充分利用,但又昂贵并计入折旧的资产。Uber、Lyft和Turo等公司提供的基于软件的新服务,正在为用户放弃汽车所有权的出行新趋势铺平道路。
在1月提交的一份监管文件中,Turo表示交通运输业的颠覆时机已经成熟。该公司说,在当今时代,更多的司机被驱使 “完全放弃汽车所有权”,而其部分车主可以通过利用车辆闲置来谋生或补充收入。
Turo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S-1表文件中说:“我们相信,消费者行为正在发生一些地震式的转变,这为我们的长期机会提供了动力。”
该公司的目标是在美国的移动支出中获得更大份额,根据Turo在其文件中引用的劳工统计局的估计,每个家庭每年的移动支出约为11,000美元。
新冠疫情的挫折
Turo认为,车主可以在其平台的帮助下赚取一点副业,甚至自己做生意。典型的美国车主仅凭一辆车,每年平均可以赚取10,516美元。如果他们经营一个由九辆汽车组成的车队,这一闲置收入可以飙升至94,642美元。
然而,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该平台遭受了挫折,最明显的是在德国市场。在进入该市场仅两年多后,Turo首席执行官安德烈哈达德写信给欧洲最大经济体的用户,指出他已决定自2020年4月起关闭该平台的私人汽车共享服务。
虽然去年前九个月该公司调整后EBITDA达到了7000万美元,但在此期间其净亏损从5200万美元膨胀到了1.29亿美元。鉴于其收入只有约3.31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财务“窟窿”。
(:Turo S1文件)
该汽车共享平台没有选择在科技股密集的纳斯达克上市,而是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以股票代码TURO上市,由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承销该股份出售。
美股IPO面临考验
根据安永咨询公司的数据,2021年是美股市场新股发行的一个大年,有416家公司通过IPO上市,筹集了近1560亿美元。上市新股个数和筹集资金均同比增长了80%以上,是过去21年来的最佳表现。
排名第一的是亚马逊支持的Rivian,它是美国著名电动汽车制造商和汽车技术公司。其他知名公司则包括交易应用程序Robinhood,约会网站Bumble,以及非乳制品牛奶生产商Oatly。
然而,许多企业上市后的表现远远低于预期。例如,Robinhood的股价从其7月份38美元的IPO水平暴跌了近60%,从其创下的盘中高点下跌了高达80%。追踪新上市美国公司平均表现的Renaissance IPO指数在这一年里下挫了逾10%,反映了价格过高和被过度炒作的股市新秀们所面临的困境。
但这并没有阻止其他公司的上市脚步。已经确认今年打算上市或据说正在探索这一选项的大公司包括英特尔的自动驾驶子公司Mobileye、社交媒体平台Reddit、金融技术创业公司Stripe和植物肉生产商Impossible Foods等。
随着美联储希望通过收紧货币政策来最终控制过热的通货膨胀,安永公司的顾问建议任何渴望在今年利用股票市场融资的发行人及早准备,并在市场条件最佳时迅速出击。该公司上个月写道:“从历史上看,在市场动荡时期,IPO窗口关闭得最快,重新开放得最晚。”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元宇宙”概念火热之下,人才争夺愈演愈烈。
据《华尔街日报》当地时间1月10日报道,微软AR(增强现实)团队流失了100多名员工,其中超过40人跳槽到了Meta Platforms。
根据微软前雇员透露,竞争对手一直在抢夺有开发微软HoloLens增强现实头显经验的人员,有时甚至提供双倍的薪水。微软的AR团队约有1500名员工。
微软HoloLens团队成员流向Meta
《华尔街日报》称,过去一年,70多名前HoloLens团队成员的领英资料显示,他们在离开了微软,其中40多人加入了Meta。离职的员工中包括一些团队的长期领导人。比如,负责为HoloLens收集客户反馈的Charlie Han在去年夏天离开,加入了Meta。在展示团队工作的Josh Miller在近几个月成为了Meta的展示总监。
随着竞争对手从长达一年的人才流失中受益,微软HoloLens的未来变得更加动荡。
微软发言人表示,该公司多年来一直处于元宇宙技术的创新前沿,“将继续开发最先进的硬件,使其更具沉浸感,价格更低廉,并具有各种外形元素。”
微软未透露HoloLens团队的细节,但表示员工流失是许多团队经常面临的挑战,微软正尽其所能留住员工,并在需要时招聘新员工。
微软于2015年推出了HoloLens增强现实头显。据分析师估计,微软已经出货了20万到25万台。然而自2015年以来仅进行了一次硬件升级,平台的软件部分几乎没有新功能。目前,微软在增强现实开发领域仍然名列前茅,超过25万部的HoloLens头戴式设备以每部3500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企业。
由于价格昂贵且缺乏沉浸式体验,微软将HoloLens的重点转移到了企业市场。此前,美国军方宣布与微软签订合同,合同中表明微软将为美军IVAS头显项目定制基于HoloLens的军用头显,合同价值将高达218.8亿美元。
据微软前员工称,微软正在为消费者开发更轻、更低廉的版本,但距离上市还有数年时间。前雇员还透露,微软没有聘请足够的工程师来应对IVAS项目对公司资源造成的压力。这让一些员工质疑微软对开发这项技术的承诺,使他们更有可能接受包括Meta在内的竞争对手的报价。
Meta、微软元宇宙定位不同
与微软不同,Meta专注于消费者市场。
此前,Meta宣布计划今年在其VR/AR部门虚拟现实研究实验室(Facebook Reality Labs)上投入至少100亿美元。由于积极的投资,Meta正在从包括微软和苹果在内的其他公司招聘关键的AR团队成员。
“我们正处于互联网下一章的开端,这也是我们公司的下一章。”Meta创始人扎克伯格曾表示,“我们希望在未来十年之内,元宇宙覆盖10亿人、承载数千亿美元的数字业务,并为数百万创作者和开发者提供工作支持。”
扎克伯格曾表态称:“下一个平台和媒介将是更加身临其境和具体化的互联网,你将置身于体验之中,而不仅仅是作为旁观者,我们称之为元宇宙。”
此外,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虚拟现实将是元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重点投入的部分。它将可以在我们所有不同的计算平台上访问,如VR、AR、PC移动设备和游戏机。”
从2014年收购Oculus开始,Meta就主要围绕硬件和应用两方发力,业务方向沿袭社交娱乐属性。
相比起Meta的元宇宙,微软则将更多重心放在了数字办公上。在微软看来,元宇宙的本质在于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持久、稳定连接的数字世界,元宇宙将让物理世界中的人、物、场等要素与数字世界共享经验。
在此前微软年度技术大会Ignite 2021期间,微软围绕元宇宙发布了两项重要功能:Dynamics 365 Connected Spaces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帮助管理者深入了解人们在零售商店、工厂车间等空间内的移动和互动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在混合工作环境中管理健康和安全;Mesh for Microsoft Teams结合了Microsoft Mesh的混合现实功能,允许不同位置的人们通过生产力工具Teams加入协作,召开会议、发送信息、处理共享文档等,共享全息体验。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生鲜电商Weee!是目前美国,尤其是西海岸华人最受欢迎的买菜类电商网站。官网 https://www.sayweee.com/
Weee每天解决着美国华人对于吃的刚需。目前,公司覆盖全美15座城市,服务用户达500万人,年营业额数亿美元。
公司成立于2015年,35岁的Larry和另外两名创始人王炯和谢祖铭一起创建了Weee,三人均为华人,曾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同学,毕业后在美发展,“我们都是上海交大2002级电子工程(Double E)的同学。毕业后我到英特尔工作,谢祖铭到复旦读了硕士,王炯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读博。”Larry说再之后三个人分别成为了英特尔、华为和飞利浦的工程师。
据悉,Weee!近日完成3亿美元D轮融资,由DST Global领投,全球最大资管公司旗下Blackstone Growth以及Tiger Global、XVC跟投。此前,Weee!已获得超1亿美元融资,而此轮融资将助力Weee!全美生鲜配送版图扩张、建立多样化产品供应链、加大服务于少数族裔市场研发投入等。
Weee早期在美国创立了最初的华人团购的模式。和国内团购不同,Weee早期团购基于发掘当地有影响力的“团长”。Weee作为一个平台,让供货商可以联络到在硅谷当地有影响力的团长,再由团长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将货物卖出。而最初,Weee也在某种程度上担任了供货商角色,将联络到的供货商货源送到团长家,再让会员去团长家取货。
很快,这种方式就带来了营业额的飞速增长。到16年4月,仅建立一年多的Weee有了每个月300万美金的交易额,并成功在2016年夏天获得一笔760万美金的融资。而这次的融资新闻让Weee在湾区一炮而红,成为了华人硅谷创业的典范。
Weee!定位于美国超500万的华人和亚裔群体,采取自营模式,产品策略为“民生+精品”——民生指的是华人生活必需品,比如调味料、中式食材等,精品指的则是性价比更优、在其他超市难以购买的东西,比如巨峰葡萄、番薯苗这类品种特殊的蔬果。
登陆平台App可见,除肉蛋果蔬等美国普通生鲜品类外,Weee!平台还提供亚裔及西班牙裔烹饪所需特色干货、面食点心、调料,更与少数族裔餐馆合作推出半成品或成品菜,共3000余SKU,能满足大部分少数裔对生鲜及相关产品需求。
Weee!创设前期,公司采用社交团购模式展开业务——消费者平台下单,供应商发货,用户在团长处自提。
凭借团购取得用户增长、实现0到1扩张后,公司保持社交电商属性同时稳步转向自营模式。美国生鲜电商渗透率仍不足10%,自营模式更有益抢占市场、大规模获客。
依据官网信息,Weee!建设可覆盖旧金山湾区大仓,同时自建高效物流网络,保证次日达。2019年,Weee!成为北美首家”次日达”亚裔生鲜电商,在旧金山湾区、西雅图等地全面实现送货上门,并在登陆洛杉矶后仅3月成为华人买菜首选,可见其攻势迅猛。疫情之下,Weee!乘风直上,呈现爆发态势。
传统生鲜电商以货为中心,围绕商品及供应链打造销售平台。而社交电商则以人为中心,借社交关系形成口碑效应、刺激消费。
据相关文件显示,至2022年,中国社交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2.4万亿元,较2020年增加50%,国内不少电商平台已抓住机遇提前布局。每日优鲜采用分享、拼团、好友推荐等方式拉新引流,补足消费者生活需求,频获巨头融资,成为生鲜电商领跑者。
可以想见,“以人为本”社交平台与少数族裔碰撞将产生怎样火花。以Weee!为例,瞄准少数族裔购物需求被主流商家忽视这一痛点,并加以解决,极大程度提高用户忠诚度,Weee!用户下单频次在每月4次左右。加之少数族裔生鲜市场在2030年预计将超过4640亿美元,前景广阔仍属蓝海,Weee!等社交生鲜电商留给我们极大想象空间。
近期京东在荷兰开设了两家零售商店,并称这两家零售商店将采用机器人来进行配送。
名为Ochama的“无人商店”位于莱顿和鹿特丹市,标志着京东首次进军欧洲的实体店。京东计划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和乌得勒支市再开设两家门店
京东表示,消费者可以从Ochama应用程序购买从食品到美容和家居用品。当购物者到达商店时,他们可以扫描其应用程序上的条形码,他们的订单将通过传送带传送给他们。当然也可以选择配送。
京东进入欧洲开始挑战亚马逊。亚马逊目前已经在美国推出了无人杂货店,名为AmazonGo,在英国推出了Amazon Fresh。
JD.com 的大部分收入仍然来自中国,但近年来,它扩大了在海外的业务。京东在海外运营者一个名为 Joybuy.com 的在线购物网站。它在泰国有一家电子商务合资企业,也是越南购物平台Tiki的最大股东。京东新任CEO称,公司将越南和欧洲作为海外扩展的潜在市场。
中金发表研究报告指,预期京东(JD)第四季收入按年增长22.5%至2749亿元人民币,略低于市场预期1.4%;非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按年升7%至25.5亿元人民币;非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率为0.9%,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该行维持其“优于大市”评级,美股目标价94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蓝鲸TMT频道1月11日讯,亚马逊全球开店中国今日宣布进行品牌升级,提出助力出口跨境电商企业打造全球品牌的新主张“共创全球品牌新格局”。同时,亚马逊全球开店中国发布2022年战略重点,包括支持卖家布局全球业务、完善本地化服务及推动卖家打造全球品牌。
在打造全球业务方面,目前亚马逊已向中国卖家开放17大海外站点,将在选品上架、物流仓储等方面推出和迭代更多全球化运营工具,并将向卖家提供更多数据以提升卖家的选品效率。在完善本地化服务方面,亚马逊全球开店已在全国10个城市建立了团队,并与当地政府、协会和服务商共同搭建、完善本地跨境电商产业集群。2022年,亚马逊全球开店将加大对区域团队的投入,拓展对中国卖家的支持领域。
此外,亚马逊表示将为卖家提供涵盖品牌打造全周期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品牌形象和展示、引流和推广、品牌分析与洞察、品牌保护等多个维度,并持续投入品牌打造工具以及产品的创新和优化,帮助卖家兼顾短期业绩与长期品牌价值积累。针对品牌卖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亚马逊全球开店也推出起跑、助力、飞跃三大计划,满足不同卖家打造品牌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4月至8月,亚马逊关闭了约600个中国品牌的销售权限、涉及约3000个账号,部分商家指控亚马逊以打击好评返现为由进行账号封禁和资金扣留。亚马逊方面表示,关闭中国卖家账号不涉及外在因素,也不涉及政治因素;与少数卖家停止合作有利于规范整体卖家的行为,也有利于消费者的利益。
对此,亚马逊中国副总裁、亚马逊全球开店亚太区产品及市场负责人彭嘉屺指出,任何被封号的卖家都可以通过官方渠道进行申诉,如果申诉成功,可以按照亚马逊的标准流程立刻把资金取回;如果申诉不成功,或者卖家没有申诉,平台会将资金冻结,期限为90天。
“资金冻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偿还消费者赔偿及退货,以及商家在平台上未完成的费用支付。”彭嘉屺表示,“在90天以后,亚马逊将通知卖家来取回剩余资金,卖家只要没有犯罪、违法、违规的行为,通过他们的身份验证后就可以顺利取回资金。”
封号风波过后,外界对于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平台上的生存发展更为关注。据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全球开店亚太区执行总裁戴竫斐介绍,2021年亚马逊平台上新增的中国卖家数量保持双位数增长,其中销售额超过100万美金的卖家数量同比增长超过50%,第一次销售额超过100万美金的中国卖家数量也同比增长超20%。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不知不觉疫情席卷全球已有两年,经历了一年的线上云看展之后,CES 再度回归线下,但热闹程度已大不及往年。
虽说展会回归了线下,但疫情反复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对 CES 的热度依然大不如前,从今年的发布情况来看,略显枯燥平淡。
但毕竟是世界重量级的科技展会,我们还是得给予其必要的关注。由于不能身赴前线观展,我们就在后方整理了些今年 CES 的主要看点。
Mobileye——三芯片连发的倔强
本届 CES 上,Mobileye 推出了三款芯片:
一枚自动驾驶芯片:EyeQ Ultra。
两枚 ADAS 芯片:EyeQ 6L 和 EyeQ 6H。
根据官方的表述,EyeQ Ultra 号称是 Mobileye 史上「最先进、性能最强」。这是一款专为端到端自动驾驶打造的单封装自动驾驶汽车集成芯片超级计算平台,它基于第七代 EyeQ 架构打造,算力为176TOPS,能效比是其一大特性。
EyeQ Ultra 采用5 纳米工艺,官方称它的性能相当于 10 片 EyeQ5 的性能之和,可以满足 L4 自动驾驶的所有需求和应用场景。
据了解,EyeQ Ultra 之所以可以「低算力,办大事」主要取决于两点:1、与 Mobileye 软件进行了协同设计;2、采用了一组包含四类专有加速器的设计,每一类都针对特定任务而设计。
第一点比较好理解,就是软件优化。关于第二点,官方是这样描述的:
这些加速器与其它 CPU、ISP 和 GPU 相配合,构成了一个高能效的解决方案,能够同时处理来自两个传感子系统(包括一个纯摄像头子系统和一个整合了雷达和激光雷达的子系统)以及车辆的中央计算系统、高精地图和驾驶决策软件的输入数据。
得益于优异的能效比,Mobileye 还特意强调能效比=性价比:EyeQ Ultra 能够以「合理的成本」提供消费级自动驾驶汽车所需的性能。该芯片预计 2023 年底供货,2025 年全面实现车规级量产。
相比 EyeQ Ultra,两款 ADAS 芯片就属于常规更新了。
首先,EyeQ 6L 是 EyeQ 4 的后续产品,封装尺寸缩减为 EyeQ 4 的 55%,用于一体式风挡解决方案。它主打的依然是 Mobileye 高能效的卖点,能够满足 L2 及 L2 以下的驾驶辅助,该款芯片已于去年开始提供样品,预计将于 2023 年年中量产。
再者是 EyeQ 6H,它的算力相当于两个 EyeQ 5,它能够通过全环视摄像头的配置实现高端 ADAS 及部分自动驾驶的功能,包括泊车摄像头在内的多摄像头处理能力,并支持可视化泊车和驾驶员监测等在内的第三方应用,它是目前为止 EyeQ 系列中最先进的 ADAS 芯片。按照规划,该芯片将于今年开始提供样品,预计于 2024 年底量产。
极氪——无人车,我来造
说完 Mobileye,我们趁热聊聊极氪。
关注极氪的朋友的应该知道,极氪 001 是首发 Mobileye Q5H 芯片的量产车。在 CES 之后,双方的合作又进一步深入:2024 年联手推出全球首款具备 L4 级别智能驾驶能力的消费级智能驾驶电动汽车。
据了解,该车将基于 SEA 浩瀚架构打造,发挥在其在刹车、转向、动力等方面灵活的冗余优势,配合 6 颗 EyeQ5 芯片,将极氪的软件技术和 Mobileye 的传感器解决方案、责任敏感安全系统、路网采集管理等技术融为一体。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给车、一个给解决方案,两方合作造一台 L4 级自动驾驶电动车。
而就在 CES 举办前几天,极氪还和 Waymo 牵手成功,前者为后者的无人车车队提供专属车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Waymo 并不是「改装」极氪,而是让极氪的欧洲团队专门设计研发出一辆「新车」。
这和 Mobileye 的合作相类似,不过 Waymo 的用途瞄向 B 端,而极氪和 Mobileye 的目前是消费级市场。
万变不离其宗的,无论是和 Mobileye 还是与 Waymo 的合作,极氪看上的是科技公司的技术,而科技公司看上的是主机厂的整车设计制造能力,可以说是各取所需了。
索尼——究竟造不造车?
今年索尼在 CES 上宣布成立「Sony Mobility Inc。」,新公司致力于移动出行。与此同时,索尼还发布第二款概念车 VISION-S 02,并表示将借新公司之力在 2022 年春季探索电动车商业化。
从短暂的发布上来看,VISION-S 02 是当年 VISION-S 01 的一个换壳车型,两者都是基于同一个平台打造。
整车在外观上贯彻了索尼简约、实用的产品设计理念。动力层面搭载 200kW 前后双电机,新车分为四座和七座版本,并且配备了空气悬挂。
索尼在 VISION-S 02 安置了 40 枚传感器,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摄像头,覆盖了车辆的前视、侧视、后视各个角度。摄像头型号也是五花八门,不同 CMOS 赋予了摄像头不同的功能特性,有 IMX390、IMX456、IMX490,都是索尼当下最先进的产品。
座舱方面, VISION-S 02 采用联屏设计。车内那枚 ToF 距离摄像头功能强大,它既可以监控驾驶员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还能读懂驾驶员的「唇语」,当然还能对驾驶员进行身份识别和个性化匹配。
索尼在产品介绍中格外强调了整车的 5G 功能,大带宽、低延迟的网络可以给车内提供流畅的影音娱乐,索尼甚至已经在测试通过 5G 网络进行了远程驾驶的测试了:在德国进行遥控,在东京让车子跑起来。
提到影音娱乐,索尼一直都希望能够把自家引以为傲的 PS 搬上汽车,除了前后排的屏幕之外,VISION-S 02 还配备了 360° 的环绕音响,屏幕支持触摸/语音、L-Swipe 手势等一系列交互方式,索尼甚至还提供了无线游戏手柄。
不过尚未揭晓的是,索尼为这套「车载游戏机」配备了怎样的 CPU 和 GPU,如果和 PS5 保持一致的话,索尼 VISION-S 概念车将是继特斯拉之后第二部使用 AMD 的车型。
高通——发技术是次要,秀朋友圈是重点
从消费电子「跨行」到汽车,高通从来不缺看点。今年 CES 上,高通的主要动作有三:叙旧、推新、秀圈儿。
高通在汽车领域的布局统称骁龙数字底盘,涵盖Snapdragon Ride 平台、骁龙座舱平台、骁龙汽车智联平台、骁龙车对云服务几块。
叙旧的部分就不啰嗦了,总之就是把现有的产品拿出来再强化一下大家的记忆。推新这块主要集中在 Snapdragon Ride 平台,重点产品是最新的 Snapdragon Ride 视觉系统。
该系统基于基于4 纳米 SoC打造,对前视和环视摄像头的部署进行了优化,可以支持 ADAS 和自动驾驶。
是的,你没敢看,眼前的高通并不是那个只会卖座舱芯片的高通了。基于自家的 SoC ,高通已经开始把业务触角从车内伸向了车外。
据了解,配合 800 万像素摄像头,该视觉方案为车辆提高增强的周围感知:包括但不限于车道标志、交通基础设施和护栏等静态几何形状、车辆等动态物体、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等弱势交通参与者以及符合全球监管要求的交通标志识别。
按照高通的规划,这套视觉感知系统会在 2024 年量产上车。根据之前的消息,宝马会和高通在 ADAS 和自动驾驶领域进行相关的合作。所以第一部车会不会是宝马呢?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就是高通亘古不变的「秀朋友圈」环节,据高通在发布会放出的信息显示,至少有 37 家汽车厂商和高通达成了不同层面的合作,其中极星 3 明确会搭载最新一代的「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
安波福——执迷架构理工男
正所谓「画龙画虎先画骨」,打造智能汽车离不开电子电气架构,它是汽车的骨架。
2020 年 CES,安波福正式推出 SVA 架构,它被定义为是一个可升级的开放式整车架构平台,旨在简化整车架构,降低总拥车成本,促进功能丰富、高度自动化的汽车实现量产。
基于这样的一套理念,今年 CES 上,安波福推出了一系列基于 SVA 的开发成果,包括电源数据中心(PDC)、车辆中央控制器(CVC)等区域控制器。
域控制有啥好处?
安波福通过研究发现,区域控制器可整合九个 ECU,同时节省数百条独立电线的使用——从而令车辆的重量减少 8.5 公斤,这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以及电动汽车续航提升至关重要。另外,由于区域控制器将车辆的电气基础设施划分为更易于管理的多个部分,线束组装更易实现自动化。
基于区域控制器的部署下的 SVA 架构,安波福表示还可以为整车厂定制个性化的 ADAS、信息娱乐、智能座舱等汽车功能,并且车辆响应可以更快。
为此,官方向我们作出了如下演示:
当人走近架构时,架构中的区域控制器立即被唤醒,类比到电动车上,无钥开门、手机钥匙等功能就会作出及时的反应,一些系统的关键元素便会立即开启,让汽车在车主不知不觉间就已经做好准备随时启动;
工程师将用户选择的汽车行驶声音、开门的声音、面板灯光颜色、登录偏好、ADAS 功能等个性化设置打包传输至后台,快速输出呈现在展车上。
安波福这样描绘道,域控制器作为中间件就好比信号和行动之间的桥梁:
以前,汽车通过车身控制器向某个设备发送信号,然后由该设备执行功能;现在,汽车功能可以以服务的形式呈现,用户可以通过订阅来获得。这对于传统算法来说无异于重构,而 PDC、CVC 等域控制器的出现就不需要主机厂的开发人员将原有算法推倒重来,只需稍作修改即可。
安波福给出的数据显示,对于大部分车身功能,安波福的中间件解决方案可减少 30%-50% 的集成工作量,以及 10% 以上的测试、验证和质量相关工作量。
奔驰——续航 1000 公里概念车走秀
都说 CES 是概念车的走秀场,不光是新势力,我们的老派选手也喜欢赶时髦。
这次奔驰奉上的是 VISION EQXX 概念车,新车外观科幻,三电效率惊人。
闲话少叙,直接上参数:
1、百公里能耗<10kWh,续航超 1000 公里;
2、风阻系数 0.17
3、电池能量密度 400Wh/h
4、电池到车轮的传动效率 95%
5、47.5 英寸大屏,3D 实时导航
6、语音唤醒速度是传统的 5 至 10 倍
7、门把手采用可生物降解的纯植物丝绸、座椅采用仙人掌原材料及菌丝体、地毯 100% 竹纤维编织
宝马——收割眼球的「变色」魔法
如果说本次 CES 最具「噱头」的新品发布,那就莫过于「变色」宝马了。
此次,宝马在 iX 上展示了车身一键变色功能,变色的原理来自于一项「电子墨水」技术。
简单来说这是一项通过控制电极变化改变颜色的技术。据宝马介绍:
「电子墨水」中包含数百万个透明微胶囊,直径仅为一根头发的厚度。每个微胶囊里含有带负电的白色颜料,以及带正电的黑色颜料。通过控制微胶囊两侧的电极,可使所需颜色出现在车身表面上。
宝马根据图案和汽车表面弧度的变化制造出了不同尺寸的「电子墨水」,进而固定在汽车上,最终通过电极变化实现一键变色。
很多人问,这个功能除了「花哨」,还有什么实际作用?
宝马称其可以降低能耗,并且有利于提升车内舒适性,降低电气系统所需的能量。宝马是这样举例的:
相比黑色,白色表面能够反射更多阳光,如若将车身颜色变为浅色,可相应减少因外部强烈阳光照射和高温对车辆内部的影响,防止中控台、仪表板等内饰过热。而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将车身变为深色可有助于从阳光吸收更多热量,减少空调加热所需能耗,可有效增加电动续航里程。
物理特性不难理解:深色吸热,白色散热。好比人夏天穿白色衣服凉快,常识大家应该都能懂。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