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大选遭工会指责
零售,批发和百货商店工会向国家劳资关系委员会(RWDSU)提交的投诉中称,亚马逊“剥夺雇员的自由,”包括威胁员工和对工会支持者进行报复。 RWDSU提供了该文件的副本,但尚未显示。
根据工会的说法,亚马逊询问员工关于RWDSU的观点,并发出了一系列威胁,包括加入工会将关闭仓库。工会指责该公司不鼓励工会支持者讨论在工作时间加入RWDSU的提议,同时允许反工会雇员在时间不满的情况下煽动反对工会。
工会认为,在强制性的反工会会议上对公司的要求提出质疑的工人被召集,然后数百名同事被赶出,而工会组织的雇员被重新分配到与同事隔离的岗位上。工会还指责亚马逊解雇工会支持者,因为他们分发工会卡并惩罚雇员在法定会议期间质疑公司的要求。在文件中,工会没有发现被解雇或受到惩罚的特定人员,但承诺向劳工委员会提交证据。
RWDSU指控该公司敦促当地官员更改附近交通信号灯的时间,因此组织者在回家的路上将没有时间与员工交谈。工会还表示,亚马逊违反了劳工委员会的邮寄投票指令,迫使工人在监视摄像机下中投票。
亚马逊发言人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工会似乎没有继续接受这些雇员的选择,而是决心继续歪曲事实,以推动自己的议程。我们希望执行法律程序。”
RWDSU在为期七周的邮寄投票选举中获得738票“赞成”票,而亚马逊就是否加入工会获得了1,798票反对。据工会称,有争议的投票总数为505份,但尚未公开,其中大多数是由Amazon提出异议的。
劳动委员会有权使选举结果无效,以应对可能改变选举结果的行为,并阻止员工自由选择是否加入工会。地区劳工局官员考虑了对选举结果的挑战,然后可以向华盛顿的董事会成员上诉其裁决。NLRB有五个席位,互相错开;共和党人预计将在八月之前保持多数席位。
工会的成功呼吁可能会导致重新选举。否则RWDSU将不得不等待12个月以上,并且还必须招募足够的员工,才能再次证明对提议部门的大力支持。
员工、议员和广大公众将密切关注这一呼吁,因为结果可能会影响工人在其他地方的组织方式,并为国会就劳工运动推动改革联邦劳工法的辩论提供信息。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独家专访花旗中国CEO林钰华:对中国市场态度不变,将加大对公业务投入
摘要
【专访花旗中国CEO林钰华:对中国市场态度不变 将加大对公业务投入】4月20日,21金融圈独家专访了花旗中国CEO、花旗银行(中国)行长林钰华,她表示,退出中国的个人业务是集团总部做出的一个“艰难的决定”,但花旗对中国市场的一贯态度并没有改变,将寻找第三方银行来承接在华个人银行业务,实现业务平稳过渡。(美股投资网)
4月15日,花旗集团在发布2021一季度财报的同时,宣布了一个令市场有些错愕的消息:该集团计划退出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全球市场个人业务。
但也宣布,将在华寻求筹备一家证券公司和一家期货公司,以进一步丰富产品和服务。
花旗将计划退出的是在澳大利亚、巴林、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波兰、俄罗斯、泰国和越南的个人业务,主要集中在亚洲新兴市场国家。
不过,花旗将继续在上述13个市场中服务机构客群,包括私人银行、现金管理部门,以及投资银行和交易事业等。
“虽然13个市场都有优秀的业务,但我们没有竞争所需的规模。” 花旗集团行政总裁范洁恩(Jane Fraser)在声明中称,该集团相信其资本和其他资源得到了更好的配置,以应对亚洲财富管理和机构业务中回报率较高的机会,“我们将继续提供战略决策的最新信息,同时努力提高我们为股东带来的回报。”
4月20日,21金融圈独家专访了花旗中国CEO、花旗银行(中国)行长林钰华,她表示,退出中国的个人业务是集团总部做出的一个“艰难的决定”,但花旗对中国市场的一贯态度并没有改变,将寻找第三方银行来承接在华个人银行业务,实现业务平稳过渡。
退出在华个人业务是基于未来
21世纪:花旗退出中国的个人业务的背景是什么?
林钰华:到今年3月,新上任的花旗集团行政总裁范洁恩在花旗已经工作了16年,在花旗全球网络的不同业务部门,包括伦敦、纽约、拉美都有丰富的经验,此前也担任过全球个人银行业务主管,对个人业务也非常了解。
她上任全球CEO的同时宣布了一些重点工作,包括全球层面集团策略的重新思考,希望将资源禀赋集中于花旗较为高效的、有协同效应的业务。这样才能提升花旗的整体表现和股东回报。
中国的个人银行业务在过去5年,一直在做数字化转型和向财富管理方向侧重,整体看来,即便受到去年疫情的影响下,还是有很大进步,个人银行业务在去年达到利润新高。用以印证客户是否愿意将花旗推荐给亲戚朋友的净推荐值,也达到了新高。
部分理财产品成绩喜人,特别是QDII产品,其中回报率最高的一只产品达100%。这也证明了在一个较为动荡的外部环境中,在极具挑战性的外汇环境下,花旗的财富管理业务仍保有独特优势。
对公业务一直是花旗的强项,我们的价值就在于全球网络,在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有当地营运牌照,在7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外汇交易业务,在63个国家和地区有股票基金托管业务,这也是花旗能够为对公客户不断赋能的原因。
花旗并不是基于一两个季度个人银行的表现而做出这样的决定,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此前也做了详尽的利弊分析,这是一个长远的决定,是基于花旗的未来而不是过去做出的决定,不是look back,而是look forward。
21世纪:存量客户要怎么妥善处理?如何过渡?
林钰华:我们希望在中国找到一家第三方的银行承接这些业务。客户对花旗银行的财富管理、信用卡服务评价较高,因此对第三方银行来说应该也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希望尽快实现这个过渡。我们在找到第三方之前照常提供服务,分支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客服中心照常运营。
因为要筛选第三方,接下来谈判,再无缝衔接客户服务,期间做好与监管的沟通,这个过渡期可能需要一些时间。
我们对第三方没有中资行或者外资行的“门户之见”,选择的会是最适合的银行。
21世纪:涉及多少零售部门的员工,已经安抚了吗?
林钰华:目前个人银行员工大约1000人左右。过渡期间员工照常上班,并为客户提供服务,甚至有些个人业务缺人的话还会增补一些员工,以实现业务的平稳过渡。对我们个人业务感兴趣的第三方银行,也可能对我们的员工感兴趣,因为花旗的员工都十分优秀。
个人银行在去年的总体表现也非常优秀,虽然随着疫情影响,信用卡业务坏账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说规模增长、资产质量较为健康。
上周公布集团战略调整时,很多员工感到惊讶。花旗中国层面,我和分管个人业务的副行长将在未来一周陆续走访全国分行,与个人银行业务员工面对面沟通,了解他们的担忧和顾虑。
目前我们的个人银行业务有8所重点城市,北上广深,以及大连、杭州、重庆、成都。同时我们也通过远程方式服务天津、长沙、贵阳和南京的客户。
计划筹备独资证券、期货公司
21世纪:花旗对外声明称正在谋求证券和期货牌照,能解释下新的战略布局吗?
林钰华:目前在国内,我们对公业务与个人业务的业务占比是7:3。我们计划加大在对公业务方面的投入力度,包括筹备独资证券公司和独资期货公司。
我们期望能够加强在华对公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主要服务客群是外国企业在华投资的子公司、中国的优秀企业(包括大型企业和新经济企业)、有全球业务发展计划的企业。
花旗在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当地的银行业务,能够高效配合企业的全球发展。花旗中国与财富500强企业中的70%都有业务往来。按市值计算,在中国市值最大的20家企业当中,我们的客户份额大概为85%。
另一个策略是丰富产品平台。
经历中国过去5-10年金融市场的快速开放,花旗取得了债券承销资格、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代理人业务资格,去年拿到了本地基金托管牌照,也是全球五大托管银行中第一家取得该牌照的。证券、期货牌照是我们丰富产品策略的延伸,目前监管也允许外资独资申请这些牌照。
在投行业务方面,花旗是全球最大的IPO承销商,我们拥有强大的调研能力。
花旗研究部在多年来受全球知名财经媒体《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 肯定,2020年的全亚洲研究团队调查中排名第一,在中国研究报告中排名第一。同年在《机构投资者》的中国区调查中,获国际投资人评选为中国股票销售机构第一名。所以我们很有信心把握好这一方面的机遇。
21世纪:很多外资资管机构正在谋求进入中国,也有机构采取中外合资、外方控股的方式进入,花旗为何放弃在华财富管理业务?
林钰华:要看各家的禀赋资源,花旗在全球并没有资产管理的公司,资管也不是我们全球策略的重点。
取得证券牌照就意味着我们一来可以帮助企业上市,二来可以从事并购,三来可以帮助机构投资者投资股债市场。
目前全球最大的主权基金和养老金都是我们的客户,未来可以通过我们在岸的证券牌照进行投资。我们的客户对中国市场充满兴趣,去年外资进入中国证券和债券市场的规模达到历史新高,这个趋势还会持续。
在退出中国市场个人银行业务之后,尽管我们不会直接参与财富管理业务,但是依旧会服务对公业务的客户、机构投资者,通过产品开发继续间接参与财富管理市场,我们可以提供现金管理、托管服务、利率风险对冲产品等。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9年失控200次致死175人 如何拉住“脱缰”的特斯拉?
4月19日,上海车展开幕,一特斯拉车主站在车顶高喊“刹车失灵”,大闹展台。从当日起,特斯拉就一直霸占了热搜的至少一个位置:“特斯拉回应”“中消协回应”“市场监管局回应”“特斯拉被责令提供数据”……特斯拉自上市以来就自带“网红”体质,时常受到关注,但该车发布已有9年,自燃、失控等大型故障屡屡发生,厂商反馈却不尽人意,为何还有那么多人选择成为特斯拉车主?又如何才能拦住这匹“脱缰的野马”呢?
触目惊心!上市9年失控200次致死175人
首款特斯拉电动汽车2012年上市,目前有记载的第一起事故出现在2013年。美国西雅图的一辆Model S撞击到路中央的金属物体,在车主安全靠边停车后自燃起火,此后的一个半月内,特斯拉又连续发生了两起自燃事故。
2014年美国特斯拉的三起事故
而特斯拉引以为傲的智能化“自动驾驶”功能,也是其事故原因的重灾区。
最早被披露的“自动驾驶”致死事故是美国的一起事故,2016年5月1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名特斯拉Model S车主在开启了自动驾驶状态下撞上前方转弯的卡车而不幸殒命。该事故经媒体曝光以后随即引发了全球的高度关注。
央视新闻频道对该事故的报道
2016年1月20日,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郸段发生一起追尾事故,一辆特斯拉轿车直接撞上一辆正在作业的道路清扫车,特斯拉轿车当场损坏,司机不幸身亡。经交警认定,在这起追尾事故中特斯拉驾驶员负主要责任。这是国内首起特斯拉“自动驾驶”功能使用中发生的车祸致死案例。而这一事故,比特斯拉官方披露的最早的“自动驾驶致死”事故要早4个月。
2020年9月5日16时16分许,在四川南充顺庆区富民街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车牌号为川ADA***3的特斯拉轿车撞上多辆车辆和路边行人。该事故造成2人死亡、6人受伤和多车受损。
据悉,特斯拉2014年进入中国,第一年交出了4000辆左右的成绩单。然而国内的特斯拉事故也开始层出不穷,刹车失灵、失控等词语屡屡和特斯拉联系在一起。
根据机构报告,自上市至今的9年时间里,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已发生数百起交通事故,累计造成175人死亡。据美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给出的统计,在美国范围内特斯拉有200起事故是由失控造成的,其中,9起造成死亡,50起造成重伤。失控的具体表现主要为:一,突然加减速;二,踏板失灵;三,方向盘突然失灵;四,驾驶员未能及时接管车辆。
机构出具的特斯拉事故不完全统计表(部分)
在2020年美国《消费者报告》可靠性排名中,特斯拉排名倒数第二,此外,J.D Power发布2020年美国市场IQS初始质量调查显示,特斯拉初始质量得分为250 PP100,这意味着每100辆特斯拉车型便会出现250个问题,排名垫底。
2020年1月-2021年3月,特斯拉两款车型在国内的销售量数据(资料来源:公司公告、长城证券研究所)
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针对国内特斯拉事故数量及原因的相关统计,而根据媒体信息,自2020年5月以来,国内特斯拉至少发生了15起事故。
各种维权方式用尽特斯拉依旧“稳如泰山”
2020年,特斯拉曾出现过一起令人啼笑皆非的乌龙事件。3月11日,海口一位特斯拉车主的Model 3在停车场停车时刹车失灵撞上护栏。而特斯拉坚称涉事车辆没有问题,但在其售后人员模拟事故情况时,该车辆再次制动失败,撞上护栏。该过程被全程录下,官方人员情景再现时的窘迫事故与特斯拉冷漠的态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随后,特斯拉提出以二手车的评估价格回购了她的车辆,车主最终选择与企业达成和解。
然而其他的车主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2021年2月24日,广西柳州的一位特斯拉车主遭遇了车辆失控事故,车辆启动后不久制动失灵并发生方向盘偏转,最后撞上路边车辆。售后出具的检测报告不仅未能完全还原事故经过,反而还证明了在加速踏板抬起后车辆依然在加速。而特斯拉在该起事故的处理中,却始终坚持车辆没有任何问题。
除了车辆问题,特斯拉的配套设备也曾出现故障。2021年1月,南昌某车主的车辆在经特斯拉的超级充电桩充电后出现乱码无法启动,经检测车辆逆变器已经烧坏,维权时特斯拉居然“甩锅”国家电网。
国家电网回应特斯拉“甩锅”
今年2月,河南安阳再次出现“特斯拉刹车失灵事故”,车主曾坐在车顶用大喇叭维权。而特斯拉在事故处理报告中的说法依然是“没有找到刹车存在失灵的问题”,对此处理十分不满的女士再次选择在上海车展上站在车顶喊话维权。
据报道,特斯拉在国外也曾遭遇砸车等较为激进的暴力维权。
根据可供搜索到的信息,特斯拉出现事故后往往只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不回应,二是“没有发现车辆存在问题”。提供事故报告时,也存在数据不完整,信息不透明等各种问题,有些骄傲的态度和一系列令人费解的操作使得消费者维权难度大大提高,也不停地消耗着品牌的信誉。
对策“追着”事故跑如何才能拉住“脱缰”的它?
自动驾驶(Autopilot)及完全自动驾驶(FSD)是特斯拉极为重视的两项核心技术,但也是事故原因高发区。作为该领域“吃螃蟹的人”,特斯拉在这两项技术上拥有极高的话语权。这也导致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样一个前沿的技术,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性能标准或政策规定。作为特斯拉最大市场的美国,对此技术唯一重要的限制是,联邦法律规定,“车辆必须配备方向盘和人工控制。”但其他有关这两项技术的一切,都处在一个灰色地带。这就导致生产前无标准可依,事故后无规定可查。
技术话语权与监管的缺失直接造成了特斯拉处理事故时的“冷淡傲慢”以及“全盘否认”。据媒体报道,有特斯拉员工坦言,特斯拉的车主维权存在两个难点,其一是特斯拉不会提供完整的原始数据,其二是即使特斯拉愿意提供完整的数据,也只能是由特斯拉提取并解析后的数据,并不是原始数据,也缺乏有技术能力的机构进行透明化的解读。
而一位曾研究过智能化系统的网友则笑言,如此复杂的系统,恐怕连特斯拉自己都无法准确地检测事故原因。
但是这并不是失控屡屡发生,事后却“与我无关”的理由。上海车展维权事件后,特斯拉连续两次出现事故,其中4月17日广州一辆特斯拉失控起火,造成1人死亡。
21日晚,市场监管总局与中消协相继对“上海车展维权事件”发声,表示对此事高度重视,责成地方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敦促特斯拉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迫于巨大压力,特斯拉21日深夜就此事道歉,称愿意提供原始数据并承担鉴定费用。
汽车质量对于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一个掌握前沿技术的企业来说,相关标准与规定还不完善,或许将会长期处于管控的“灰色地带”,但想要提升企业形象,不妨先从尊重消费者开始。如果一味采取冷漠的态度处理问题,特斯拉的企业信誉终将大打折扣。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封面评论|特斯拉终于致歉,自我救赎路还很长
20日晚间,特斯拉就上海车展车主维权事件致歉,称“为了最大程度弥补车主的不适,以及对其用车体验及生活等诸多方面的不利影响,我们始终愿意尽最大努力与车主主动沟通,用最诚恳的态度寻求解决办法,坚定履行负责到底的承诺。”此前,在上海车展现场,一位身穿“刹车失灵”字样T恤的女车主站在一辆特斯拉展车车顶维权,随后该女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以行政拘留五日。(中新社)
相较于此前特斯拉高管的那番硬刚狂怼,最新发布的道歉声明,也算是“巨大进步”了。从极致的傲慢、异常的强硬,到迫于压力放下身段、回归“正常”。特斯拉的自省、自赎之路,总算是有了一个积极的开端。作为一家个性十足的科技新贵巨头,一再“失格”的特斯拉,必将经历一段剧烈的祛魅化过程。
特斯拉的骄傲,是一种诞生之初就流淌在血液里的“致命自负”。无论其创始人的倨傲个性、狷狂做派,还是其产品的革命性创新,以及在全球市场的“一骑绝尘”,都在建构着某种抽象意义上的“特斯拉神话”。从某种意义上说,特斯拉此前已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狂热,这是极度危险的。其高管自命不凡、自视甚高、自我膨胀,其用户则化身信众深陷无脑崇拜的集体无意识中。在这一燥热的氛围内,特斯拉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不容置疑、不可一世!
一方面是特斯拉高度的“技术自信”“模式自信”“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则是特斯拉车频频失控失速、刹车失灵、自燃自爆。打脸的现实,并未让特斯拉“幡然醒悟”,反倒衍生出层出不穷的“阴谋论”“甩锅论”。在某些特斯拉高管眼里,一切特斯拉车的事故,都只能有两种可能性:要么是车主操作不当自己犯错;要么是别有用心者做局“构陷”——一言以蔽之,特斯拉是不会错的,错的永远是别人。
特斯拉式的疯狂,本质还是“科技拜物教”魔怔的又一次发作。客观来说,这一现象并不是特斯拉独有的,如今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及其所辖信徒,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优越感、攻击性、好斗性。在这其间,特斯拉可说是登峰造极的一个。“新技术”所形塑的“专业知识壁垒”,使得特斯拉得以逃逸于一般意义上的“监督”和“检测”;轻资产化运作所导致的售后服务力量的薄弱,又使得特斯拉难以有效回应客户的质疑与诉求……如此特斯拉,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在新能源车狂飙突进的今天,在大量新技术加速商用的大背景下,在数字控制替代机械操控的蔚然成风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新bug”“新问题”,必然会加速密集曝出。之于此,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新能源厂商,理当有所预期、坦诚直面、踏实解决才是。须知,没有一家企业可以超凡入圣,从高高在上到沦落凡尘,是一种宿命的必然。当下,特斯拉所要警惕的,实则自甘堕落“低到尘埃里”的风险。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奈飞盘前大跌超8%,摩根大通将奈飞目标价从685美元下调至600美元
摩根大通将奈飞目标价从685美元下调至600美元。Piper Sandler将奈飞目标价从605美元下调至600美元。Evercore ISI将奈飞目标价从665美元下调至655美元。截至发稿,奈飞盘前大跌8.13%报504.88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美股快报 | 哈里伯顿(HAL)Q1总营收34.51亿美元,净利润1.71亿美元
哈里伯顿(HAL)Q1总营收为34.51亿美元,上年同期为50.37亿美元;净利润1.71亿美元,上年同期净亏损10.15亿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可口可乐公司2021第一季度业绩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 美股投资网
可口可乐公司发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可口可乐公司第一季度营收为90.2亿美元,同比增长5%,超出市场预期的86亿美元;经营利润同比增长14%;每股收益为0.55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0.50美元。
一季度,可口可乐公司全球单箱销量与去年同期持平,三月销量已恢复至2019年水平。从品类来看,受中国、印度以及拉丁美洲的强劲增长驱动,可口可乐公司汽水品类的全球单箱销量取得了4%的同比增长;营养饮品、果汁、乳制品和植物饮料品类的全球单箱销量实现了3%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的美汁源果粒橙和印度市场的Maaza的强劲增长。
2021年第一季度,可口可乐中国在风味汽水、果汁、咖啡等多个品类上均有产品创新,陆续推出了【纯悦】苏打水系列、【美汁源】轻轻的柠复合果汁饮料系列、小宇宙AH!一HA!白桃乌龙味汽水、小宇宙AH!一HA!柚子海盐味汽水、COSTA咖世家全新风味冷萃系列即饮咖啡、阳光柠檬味茶饮料和阳光菊花茶植物饮料等多款新品,持续推进“全品类饮料”战略,专注满足中国消费者多元细分的饮用需求。
中粮可口可乐的第20家工厂贵州厂预计于今年12月投产,将与其现有的19家工厂产生协同效应。2020年至今,太古可口可乐共有9条产线陆续上线或升级,覆盖广东、浙江、安徽、湖北、江苏、福建、江西等地区。此外,2020年3月底,太古可口可乐投资近10亿元用于郑州太古可口可乐扩容重建智能化绿色工厂,该厂预计将在2年内投产,年产值将达到23亿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供应链人士:苹果12.9英寸iPad Pro Mini LED由富士康独家组装
摘要
【供应链人士:苹果12.9英寸iPad Pro Mini LED由富士康独家组装】4月21日下午,中国证券报分析师从供应链人士独家获悉,苹果12.9英寸iPad Pro Mini LED版本由富士康独家组装供货。消息面上,4月21日凌晨,苹果发布iPad Pro平板电脑,支持5G,搭载苹果最新的M1芯片。(美股投资网)
4月21日下午,中国证券报分析师从供应链人士独家获悉,苹果12.9英寸iPad Pro Mini LED版本由富士康独家组装供货。消息面上,4月21日凌晨,苹果发布iPad Pro平板电脑,支持5G,搭载苹果最新的M1芯片。11英寸版本 iPad Pro 售价6199元起。12.9英寸版本采用Mini LED屏幕,售价8499元起。
相关报道:
苹果最新发布会最大看点是这个!一个细分行业蓄势待发
北京时间4月21日凌晨一点,苹果发布会踏春而来。
与此前网络流传的内容差不多,苹果发布了包括新款iMac、iPad Pro、AirTag在内的多款新品。
其中,新款iPadPro重磅升级,首次引入Mini LED,屏幕画质获得大幅提升。
传言已久的新产品类别定位器Air Tag也终于亮相。
本次发布会并未发布新款手机,但推出的新款颜色仍获得了最多关注。
21日,话题#iPhone12紫色#直接冲上热搜。
有关新产品市场已有诸多介绍,但新产品升级背后蕴含着哪些产业链机会,相信是投资者想进一步了解的话题。
新品有哪些看点?
从硬件配置来看,新款iPadPro恐怕是最吸睛的单品。
新款iPad Pro首次搭载苹果自研M1芯片,将其的性能提升到全新高度,相比初代iPad,CPU性能提升了75倍,GPU性能提升1500倍。同时,新款iPad Pro最高支持2 TB超级大闪存,采用USB-C物理接口,支持雷电4 Type-C接口,能实现超快速存储。
该款产品分为12.9英寸和11英寸版本,其中最大的看点在于,12.9英寸版本搭载了Liquid Retina XDR屏幕(mini-LED),该屏幕采用10000颗Mini LED的背光模组,拥有2500余个局部调光区,可以提供更高的对比度和亮度,对比度微100万:1,全屏亮度高达1000尼特,峰值亮度1600nit,厚度6.4mm。
此外,新款iPadPro配备了全新的Face ID前置镜头,采用了一颗超广角镜头,可以在视频通话的时候始终让用户追踪保持在屏幕正中间,从而实现跟踪镜头的效果。
新款iMac同样配备了M1芯片,据称,这种芯片可以让电脑在没有风扇噪音的情况下保持凉爽。同时新iMac的前置摄像头升级支持1080P分辨率,扬声器提升至6个,支持空间音频技术。
有意思的是,这款台式电脑有多种鲜艳的颜色,全新的24英寸iMac多达7种配色,包括了绿色,黄色,橙色,红色,蓝色,紫色和灰色。
登上热搜的是紫色iPhone12系列,这个信息此前被市场普遍忽略。据了解,这个紫色与iMac的紫色异曲同工,但因为iPhone 12采用了亮面设计,iPhone的紫色看上去更鲜艳一些。紫色只有iPhone 12和12 mini可选,Pro版本没有新配色。
另一个受市场关注的单品是Air Tag追踪器,这是一个传言已久的新产品类别,他的功能在于能够与iPhone进行简单的触碰进行绑定,之后就可以在苹果设备的查找app中,定位设备。
不过,此前备受期待的AirPods 3没有如期而至。根据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此前发布的报告,Air Pods 3在今年第三季度才会开始大量出货。这或许是Air Pods 3无缘春季发布会的原因。
挖掘产业链新机会:MiniLED
苹果新品发布向来被投资者视为掘金的绝佳机会。从此次发布的新品来看,备受关注的硬件升级是新款iPad Pro首次引入的Mini LED,早在其发布之前,市场就对Mini LED供应链兴趣满满。
公开信息显示,MicroLED因其超高发光效率极佳的显示效果而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下一代显示技术,但由于技术难点较多,距离量产落地仍需较长时间。在Micro LED技术开发空窗期,Mini LED作为折中技术率先推出,有望在背光端和直显端重塑产业格局。
信达证券分析,在成本端,Mini LED背光LCD相比WOLED已有一定优势。以相同规格的WOLED面板为参照,PCB基MiniLED背光LCD成本为9成,而玻璃基仅为7成。而且,Min iLED背光成本仍有下降空间。根据Trend force数据,在Mini LED背光产品中,背光模组成本占比高达66%。以LED产业的历史经验来看,随着MiniLED生产规模的扩大,其成本有望快速下降。
在需求端,不仅仅是苹果,三星、L等厂商纷纷涌入Mini LED市场,有望推动Mini LED背光在TV、笔电、平板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终端厂商积极布局,背光需求有望爆发。
根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此前的梳理,Mini Led涉及的相关供应商有:三安光电、华灿光电、国星光电、利亚德、洲明科技、兆驰股份、TCL科技、京东方A等。(相关阅读:《21硬核研报丨好雨知时节:谁能唤醒低迷的“苹果产业链”?》)
其中,比如三安光电和华灿光电、封测厂商国星光电和瑞丰光电均已实现成熟产品出货。下游厂商方面:2020年,利亚德与晶元光电在无锡成立全球首家Mini/Micro LED量产基地,生产自发光与背光模组。洲明科技已拥有Mini LED显示屏标准产品线,并实现P0.9MiniLED产品批量生产。兆驰股份Mini RGB产品已完成主流产品定义,实现110寸、135寸、162寸4K显示,公司还向上游芯片延伸,Mini LED芯片进入小批量试产阶段。
21世纪资本研究院预计,MiniLED供应链有望在第2季末开始启动。
实际上,从本次发布会升级的单品,也可勾勒出其他产业链机会。比如新款iMac后盖(科森科技)、UWB(超宽带,一种无线通信技术)(环旭电子)、电池(欣旺达),
A股果链公司一季度表现如何?
据Wind数据,目前已经公布一季报预告的24家苹果产业链公司中,有17家实现净利润增长,5家扭亏,只有2家预减。总的来说,A股苹果产业链公司一季度表现喜人。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11家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实现了2倍以上的增幅。京东方A、领益智造、科瑞技术、共达电声、正业科技、华工科技更是实现了5倍以上的幅度。
其中,科瑞技术为苹果提供的是无线耳机充电架,用于无线耳机的智能充电和测试的设备,今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约2700万元-3500万元,变动幅度为2256.64%-2954.9%。公司表示,移动终端和新能源业务均实现了较高幅度的增长。
华工科技的主营业务是激光技术及其应用和传感器,是苹果产业链供应商之一,今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约10000万元-11500万元,变动幅度为949.99%-1077.48%。
公司表示,是因为海外客户订单增长较快。随着募投项目局部建成投产,公司的制造交付能力显著提升,实现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在多行业应用落地,新能源汽车加热系统产品,智能终端产品的交付提速。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去年一季度全行业受疫情影响,整体基数较低,才导致今年一季度同比出现激增,仍需警惕“数据幻觉”。
消费电子整体回暖
从果链一季报预告中读出的另一个信息是,消费电子行业下游需求正在整体回升。
京东方在一季报预告中表示,进入2021年,半导体显示行业产品价格继续保持上行趋势,行业高景气度持续,公司经营业绩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需求端,远程办公,线上服务,居家娱乐等应用市场进一步扩大,IT、TV类产品需求持续增长;供给端,短期由于玻璃基板,驱动IC等原材料供应紧张,导致行业有效供给产出环比有所下降,半导体显示行业供需紧张进一步加剧。
安洁科技称,面对消费类电子,新能源汽车和信息存储等新的终端产品的出现,为满足客户需求和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2021年公司扩大研发投入。也可读出下游需求旺盛的潜台词。
万盛股份表示,第一季度公司主要产品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产品销量及价格大幅上涨,公司营业收入及产品毛利率大幅增长。长盈精密表示,电脑类,智能穿戴类,新能源汽车零组件类产品有较大增长。德赛电池表示,一季度智能穿戴,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等锂电池业务增长较好。
上述预告纷纷显示,消费电子行业需求全面开花。
随着全球逐步复工复产,电子板块下游的消费端正稳定复苏,电子行业一季度业绩总体表现强劲。
美股投资网指出,苹果产业链公司受益于2020年新机发布延后,2021年一季度淡季不淡,安卓产业链公司则受益终端购买力复苏、新机提前布局。
展望后市,疫情导致的低基数影响将趋弱,产业链公司业绩增速将逐步回归行业及公司基本面。
果链未来想象空间
话题还是回到苹果产业链,在最牛单品Air Pods陷入存货危机、曾经的重磅产品iPhone乏善可陈的情况下,苹果未来还能调动投资者神经的可能性在哪里?
答案或许是AR/VR。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发布会活动页面,苹果就附上了一个AR彩蛋。用iPhone或iPad访问活动网站,可以看到一个AR版彩色logo,用户进一步打开摄像头移动手机,则会看到logo的虚拟移动画面。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苹果吹响了AR/VR的号角。
实际上,就在本次发布会之前,资本已经嗅到到了气息。4月19日,A股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概念股纷纷走强,蓝特光学、高新兴、腾景科技、联创电子、水晶光电涨停,美迪凯、永新光学、安洁科技、易尚展示等跟涨。
消息面上,有媒体报道称苹果或将在北京时间6月8日召开的开发者大会(WWDC2021)上发布一款AR头戴式设备。
郭明錤在3月8日的研报中就指出,Apple在成功定义一个创新人机介面并大量生产后,后均会获得巨大成长(如:Mac的键盘与滑鼠、iPod的点按式选盘与iPhone/iPad的多点触控)并创造许多零部件高速成长机会。MR/AR将是下一个定义电子产品的创新人机介面的关键技术,相信MR/AR将提供创新视觉体验并重新定义人类创造、处理与接收资讯的行为,这也是Apple高度投入MR/AR的原因。
他预测Apple的MR/AR产品蓝图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2022年的头盔式(Helmet type)产品、2025年的眼镜式(Glasses type)产品、与2030–2040年的隐形眼镜式(Contact lens type)产品。头盔式产品可提供AR与VR体验,而眼镜式产品与隐形眼镜式产品则较可能专注在AR服务。
AR/VR的潜力或已在A股悄然显现。
歌尔股份一季报预告显示,实现净利润约82355.36万元-97061.67万元,变动幅度为180%-230%,除了智能无线耳机产品销售收入增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虚拟现实产品的收入增长。
苹果向来有引领风口的能力,不管是作为投资者还是消费者,都在期待着AR/VR带来的巨大机会和“超凡”体验。(来源:21金融圈)
延伸阅读:
拖了3次终于召开 苹果发布会有啥值得买买买?
苹果发布会“诚意”满满 股价却跌了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亚马逊正考虑接受狗狗币作为支付方式
美股投资网4月21日消息,据外媒报道,亚马逊正考虑接受狗狗币作为支付方式。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Wolfe Research:将奈飞目标价下调至630美元,维持买入评级
美股投资网4月21日消息,Wolfe Research分析师John Janedis将奈飞(NFLX)的目标价从640美元下调至630美元,维持跑赢大市评级。该分析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告诉投资者,受疫情、内容可用性和一些地区宏观问题的推动,该公司第一季度200万的净新增订阅用户数令人失望。Janedis补充说,奈飞股价的“关键问题”在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高渗透率导致的订阅数增速放缓,不过该季度并非“转折点”。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