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investMax 客服微信2号 MaxFund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新闻快讯

奢侈品牌网络效应-iPhone

作者  |  2018-08-07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一般社会连接性中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现象:网络效应。网络效应的定义很简单,网络与排他性商品不同,越多人使用这一网络,它的实用性就越大。定义虽然简单,但背后的想法实际上非常深刻。几千年来,人类一直争夺各种稀缺资源以求生存。如果你能够获取一种稀缺资源,注意这里所说的是不能被其他人使用或消费的一个稀缺资源单位。那你所经历的就是被称为“零和博弈”的一种竞争环境,在争夺一个稀缺资源单位的竞争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位赢家和一位输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场争夺战,客观上来看形势会越来越恶化。值得称道的一点是,网络完全改变了这一状况,有了网络之后,个人争夺稀缺资源的竞争不再恶化,无论是从成本来看还是从一般易用性来看,网络资源的访问权与使用这一网络个人的数量都是呈正比关系。

Uber就是这样一个例子。Uber 的商业模式是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尽可能快速地将乘客(消费者)与司机(生产者)联系起来。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控制一个基本的方程式,那就是对出行订单的需求。一旦 Uber 聚集了大量的乘客(为了举例方便,我们假设乘客数量超过了任何其他平台的乘客数量),那对于作为生产者的司机来讲,Uber 平台就变得更有价值,因为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完成尽可能多的出行订单。这就会激励更多的司机选择 Uber 平台,因为在这一平台更能赚到钱,这样也会进一步降低消费者的乘车成本,那些本来在边缘徘徊不定的人也更有可能选择 Uber,而不是另外一些价格更高的竞争对手。这样一来,也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 Uber 所遭遇的公关危机,包括“卸载Uber”(#DeleteUber)运动,对于 Uber 公司来说是一场噩梦:因为当一个平台的影响力依赖的是用户的忠诚度这一元素时,那任何有可能侵蚀用户忠诚度的东西对于平台和公司而言都会构成威胁。

从受益于网络效应这点来看,Uber 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包括用于度假住宿租赁的 Airbnb、用于在线拍卖的 eBay 以及从事电子商务的亚马逊等。确实如此,有效利用网络效应的企业往往会取得成功。但是,利用网络效应效果最好的公司却往往是网络效应最容易被忽视的公司,是一家始终活跃在大众视线,却又低调神秘的公司,一家开发的手表产品能够追踪我的日常锻炼数据、手机产品实现我与生活的联系并且电脑产品便于我来写这篇文章的公司。这家公司就是苹果。

苹果是一家奢侈品牌

要想了解苹果公司独特的网络效应,首先就必须了解苹果公司的成功之处。当然,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并且承认苹果并不是一家科技公司,而是一家奢侈品牌。事实上,如果没有意识到苹果是一家奢侈品牌,那就是没有从根本上看清苹果在这个市场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忽略了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精明的商业举措—建立零售店铺—背后的基础理论依据。

在许多品牌都在远离零售业的这样一个时代,乔布斯却投资设计、建造了众多令人们前来“顶礼膜拜”的零售、体验店铺,有些人可能会用“教堂”来形容。这些体验店铺就像是真正的教堂一样,单单是走进去就会产生一种接近神圣的感觉。走进一家苹果商店,看着四周曲面(嵌花)的玻璃窗设计、装扮随意却行动机敏的员工(牧师),展示台上摆放着令人垂涎的电子设备,等待着与之进行交互。所有这些都会让你产生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你所在的这家商店会让你变得更好。

数百年前,据说教堂里有许多圣物,例如有一些衣服据说是由特别神圣的人穿过留下的,比如施洗者圣约翰或是耶稣本人。古老的教堂是信徒们礼拜的场所,因为他们相信接近这些圣物就像是接近上帝一样。那从这个角度来看,将苹果商店形容为“教堂”似乎也没什么错,而是十分正确的。使用苹果设备就会让你产生一种想象,想象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更加接近一种神圣,而苹果商店就是那个你不需要真正购买商品也能进入并且进行体验的地方。将苹果体验店铺比喻为“教堂”其实也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让古老的教堂变得神圣的那些物品被称为“圣物”或者,而让你在苹果商店里有神圣化体验的那些电子设备却绝对算不上是“圣物”。

苹果并不是奢侈品牌独有网络效应的唯一受益者,但它却是唯一一个能够以其规模享受奢侈品利润率的品牌。要知道,苹果其实拥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网络效应。其一,是由于奢侈品牌性质所产生的网络效应。2017 年第四季度,iPhone 的销售额在全球智能手机总销量中仅占 18%,但利润额却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总利润的 87% 以上。其二是苹果用户在苹果生态系统内操作所带来的利润。

 

奢侈品牌网络效应

上述所提到的第一种类型的网络效应也是奢侈品牌自出现以来就享有的效应,也就是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同类人成为这一奢侈品牌的客户,那品牌的价值也会增加。要明白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正是这才将苹果的奢侈网络效应与 Uber 或者是其他类似公司所享有的网络效应区别开来。虽然 Uber 由于网络内增加的个体人员数量而更具价值,但苹果是通过增加某一种特定类型的消费者而更具价值,这类消费者不需要考虑该从哪拿出 1149 美元来购置一台新手机,也不需要为多掏 150 美元购买额外 192GB 内存空间版而进行一番成本效益分析。

“哪款手机最好?”

“内存为 256GB iPhone X。”

“好的,给我来一部。”

“价格是 1149 美元。”

“好的,刷卡支付,这是我的卡。”

愿意花 1149 美元去买一部手机说明这部手机确实不错。一年前,我也入手了一部 iPhone X,它的表现确实非比寻常。但是,标价 1149 美元其实也在提醒使用这部手机的人为何能够坐拥这样一部手机,同时提醒那些无法入手这部手机的人为什么他们不能拥有这样一部手机。苹果公司似乎在对那些由于售价而产生退却心理的人说:“是的,iPhone X 确实就是那么好,但它也是真的不适合你。”这就是作为一个奢侈品牌的傲娇所在,这种排他性与其说是在彰显产品有多好,不如说是提醒那些买到这些产品的人他们有多好。也正是因为如此,iPhone X 这种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消费产品最大迭代次数的设备,可以实现比历史上几乎其他同类产品中的所有设备都更大的利润率。

当然,肯定会有本来无法接受这一价格但仍然购买这部手机的人,就像有可以轻松入手这部手机但却没买的人一样。但这对于苹果品牌没有任何影响。苹果产品与任何奢侈品一样,它的奢侈性主要体现在排他性上。对于那些消费水平达不到的人来说,购买任何一款苹果产品可能都超出了他们正常的消费水平,处于边缘徘徊的那部分人可能大多数都不会入手苹果产品,但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想去入手。这就为其他有能力购买苹果产品的人留出了空间,那些无论是购物、外出用餐、旅行和生活开支都不受经济条件限制的一部分人。苹果是一个有抱负的品牌,它受益于独特的个人网络,这些人的生活水准是这个社会中的其他人都无法享受到的一种层次。因此,有分析师指出苹果作为一个奢侈品牌的这种身份可以解释它为什么会成为第一家市值过万亿美元的企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奢侈品牌网络内的网络

苹果所拥有的第二个网络效应与 Uber 所拥有的效应类似。苹果除了首先是一个奢侈品牌这一身份之外,它还具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即它所提供的服务会随着用户的增多而改善。iMessage 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作为一个封闭的通信生态系统,它能够为用户提供一种无数据信息体验,但前提是交换信息的两部设备必须都具有 iMessage 功能,也就是说两部手机都是 iPhone 时才能使用这一功能。如果十几个人的群组中有一个人使用的不是 iPhone,那所有传入的消息都会从令人愉悦的蓝色转变为不那么愉悦的绿色,换言之,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失去平衡。

正如一句俗语所说,“一个坏苹果就能搞坏一堆苹果”,苹果虽然不会明确指出这一罪魁祸首的“坏苹果”的身份,但这其实跟说出来没什么两样。作为群组中唯一不用 iPhone 手机的那个人,这种感觉就像是有人在密闭的电梯空间中放屁一样。知道自己才是罪魁祸首会让你高度不安,只要能快速补救这一尴尬,你会愿意去做任何事情。对于苹果来说,补救措施很简单,那就是购买一部 iPhone

除了 iMessage 之外,苹果提供的其他个人服务其实也是受益于网络效应,但也许比个人服务更为重要的是苹果在自己的生态系统内所创建的整体网络效应,这里指的是苹果酝酿、设计并且发布的每一款产品和服务都可以改善所属生态系统中使用其他所有产品的用户体验。

支持蜂窝网络功能的新款 Apple Watch 大大改善了 iPhone 用户体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可能是因为它让许多用户更少的使用iPhone,并让已经深受用户喜爱的 AirPods 展现出了更多的功能。同样,苹果的服务,像 Apple Music iCloud,也是只能由苹果硬件来启用:Apple Music 是因其与所述硬件无缝集成,而 iCloud 是因为它减轻了所述硬件的存储压力,并在苹果生态系统中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掌控权和灵活性。

另外,苹果非常擅长发布一些在未来才能完全展现其全部优势的功能,并且非常擅长去除一些功能来促进积极的范式转变,其中取消传统耳机插孔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传统耳机插孔是目前消费者和生产商都普遍采用的少数几个端口之一,但苹果公司却毫不犹豫地对其进行了改革。当然,大多数消费者对此表示沮丧,因为这一过渡既非无缝,所需成本也不低,苹果对此的解决方案,他们的范式转移—AirPods—到无传统耳机插孔的 iPhone 7 产品发布时都还没有备好。即便如此,AirPods 一发布就由于抢购一空而进入缺货状态,并且消费主力并不一定是来自那些对这一改变毫无微词的人,而是来自那些抱怨这一改变的人,这就是苹果品牌的力量。

虽然抱怨但仍然去下单购买的这些人,就是那些虽然在健身房对教练让他们多做一套动作心生微词但仍然会坚持去做的人,也是那些会在跑步机上克服自己的心理惰性多跑一英里的人。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心里知道,这样做会带他们通向一条更好的道路。为到达这条道路的尽头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其实无关紧要,因为相比到达目的地后所收获的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来说,这些付出都不值一提。对于那些付出代价从一款旗舰设备升级到另一款旗舰设备,或是帮助实现了苹果多年来众多范式转移之一的人来说,价格不是障碍,只是体验的组成部分罢了。

 

无处不在却又难以企及

苹果喜欢去除一些产品功能,这些功能不仅对他们产品,而且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可能都是不可或缺的,但这也正表明了苹果公司能够成功的原因所在。当你作为行业的领导者时,你就是起到带头的作用,而几乎所有伟大的领导者,都会做出一些当下看似不受欢迎的决定,但这些决定最终从历史的角度去评判却是显而易见该做出的正确选择。

这也使得那些因为不得不一直掏腰包来升级他们硬件设备而感到沮丧的人明白,他们处于苹果公司目标人群的边缘地带。毕竟,苹果公司的产品价格昂贵,而那些能年复一年持续不断购买新升级产品的人与那些频繁光顾芝加哥黄金海岸 Rush Street 大街奢侈品店的人并无什么不同。在这些奢侈品店里,员工多年都不会被问到一次类似“商品的价格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如果有被问到,那无论店员给出的回答多么礼貌,似乎都有种提醒顾客的意味,提醒他们如果他们询问价格,那这件商品他们很可能买不起。

综上所述,苹果公司品牌很有可能最终会脱离那些由于入手苹果产品或享受苹果生态系统服务而感觉有所挣扎和纠结的日常消费者人群,转而存在于一个全新的社会阶层中。很难想象苹果公司真的会按照这一想法去设计他们的产品,任何一家可能造成社会阶层分化的公司显然都需要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但现实可能真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苹果是唯一一家既受益于奢侈品牌网络效应,又受益于更广泛的科技企业网络效应的公司。苹果品牌无处不在,却又难以企及,并且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明显。正是这种规模和利润率的结合促成了数万亿美元的市值和全球范围的追随效应。排他性、网络效应和规模的结合似乎能够让苹果实现一定的市场垄断。虽然这些优势最终可能转化为弱势,但未来具体怎样,还很难想象。

 

 

 

 

 

特斯拉私有化,沙特阿拉基金建仓20亿美元

作者  |  2018-08-07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周二英国金融时报称,据知情人士透露,今年沙特阿拉伯的主权财富基金(PIF)建仓20亿美元持有特斯拉股票,约占该公司股权的3%到5%。该国家基金由沙特王储萨勒曼监管,是该基金目前为止最大胆的赌注。

30分钟后,特斯拉CEO马斯克发推文称,考虑在特斯拉股票420美元处进行私有化。消息传出后,特斯拉一度涨超8%,股价冲破371美元,但后来回落至360美元附近,投资人猜测该推文的真伪。

最新消息显示,特斯拉股票在美东时间下午2:08分暂停交易,随后在当地时间下午3:45分(北京时间凌晨3:45)复牌。

随后一份马斯克致特斯拉员工的内部信流出,证实了私有化的考量为真,只是还没有作出最终决定。

马斯克表示,私有化的目的并不是要合并SpaceX和特斯拉,将重组架构,以便股东能有选择的余地。私有化意在让特斯拉所有雇员保持股东的地位,特斯拉员工未来仍然能出售所持公司股票,期权行权。私有化将是“极大的机遇”,不过将视情况而定。

最终,特斯拉收涨10.99%,报379.57美元,接近2017年9月18日385美元的收盘纪录最高。在暂停交易前涨幅为7.39%,恢复交易后迅速拉涨超13%,最高触及387.46美元,10分钟内又冲高回落,盘后跌近1%。

 

 

Waymo上市IPO估值将上升至1750亿美元

作者  |  2018-08-07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根士丹利分析师Brian Nowak对客户表示,考虑到无人驾驶公司Waymo对交通、零售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行业的潜在影响, Waymo的估值可能从750亿美元上升至1750亿美元。

以各部门价值加总的方法来看,Waymo将使其母公司Alphabet的股票目标价达到1550美元,超过预期的1325美元。截至发稿,Alphabet目前股价为1244.31美元。

对于Waymo估值的上升,彭博社报道其原因主要有:

1. Waymo正准备于今年年底在凤凰城推出自动驾驶打车服务。这笔打车生意可能价值800亿美元。

2. 与沃尔玛、不动产投资信托公司DDR和卡车公司Peterbilt的合作表明,Waymo着眼于物流领域。这可能会帮助零售商实现更快速便宜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并使得他们能更好地与亚马逊竞争。

3. Waymo与菲亚特-克莱斯勒等汽车制造商的合作研发表明,其技术可以被用于制造自动驾驶汽车。

4. 考虑到城市密度的增加,Waymo和同类打车服务可能会减少停车位。长期以来,会对REIT行业有积极作用。

瑞银集团在今年5月曾预测,到2030年,Waymo将占领全球无人驾驶汽车行业60%的市场份额,收入将高达1140亿美元,估值将达到750亿到1350亿美元。

 

谷歌的归来,让百度大跌3%

作者  |  2018-08-07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百度跌幅扩大至3.1%,谷歌母公司Alphabet涨1.3%。《人民日报》今日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欢迎Google回归中国,但前提是遵守中法律,百度CEO李彦宏对此回应,百度有信心再赢一次。

局势反转,AMD将可能超越英特尔

作者  |  2018-08-07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巴克莱上调Advanced Micro DevicesInc 的目标价AMD 时降级竞争对手英特尔公司

INTC  从超重评级到平重

Barclays在其周一的报告中表示,巴克莱对AMD的估值没有做出任何重大改变,但其立场现在反映了更广泛的可能结果。

“我们确实希望明确表示,我们仍然没有看到任何证据(实际ODM预测与公共云和OEM公告相比)来支持这些更看涨的水平,但显然市场对增长前景更为乐观,正如股票升值,“分析师说。

Curtis表示,关于AMD的讨论围绕着服务器技术及其在行业内的领导地位。

“英特尔目前在14纳米技术上具有15-20%的核心性能优势,还有其他方法可以通过工艺/材料,架构和软件/固件来提升性能,但问题是从14纳米缩小到7纳米确实提供了性能提高40%或功率提高60%,英特尔需要填补空白,以便他们认为自己能够保持业绩领先地位。“

 

阿里京东、网易推出拼团平台

作者  |  2018-08-06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拼多多快速成为国内电商的重要一极后,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京东、网易等也纷纷开始效仿拼团模式。

近日,支付宝app内出现“5折拼团”窗口,与拼多多类似,支付宝的拼团也有时间限制,在每日9点、14点、19点“开拼”。据悉,支付宝的拼团窗口是与淘宝合作推出,商品全都来自不同的淘宝店家,涵盖了日用、食品、服饰等十多个品类。但拼团价会比淘宝价格更低,很多甚至都是再打5折的降价幅度。

 

这已不是淘宝第一次发力拼团电商,今年3月淘宝曾推出特价版,宣布要做“消费分级”。阿里巴巴最近一份财报显示,支付宝的国内用户已达5.5亿,而第三方统计的淘宝月活用户数超过4.3亿。此次这两大平台展开合作,给了外界很大的想象空间。

今年6月,京东上线了一款名为“京东拼购”的小程序,官方介绍称,“京东拼购”是基于京东商家,利用拼购营销工具,通过拼购价及社交玩法,刺激用户多级分享裂变,实现商家低成本引流及用户转化的一个工具,主打“低价不低质”概念。“京东拼购”小程序内不仅开设了9.9元包邮的窗口,更有一些商品拼购价低至1元。

 

 

爱奇艺借新英体育争夺赛事转播权,BAT新一轮烧钱大战开启

作者  |  2018-08-06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2018年8月6日,爱奇艺、当代明诚(600136)旗下公司——新英体育传媒共同宣布,双方将成立“北京新爱体育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独立运营的新公司将积极打造超级在线体育平台,统一运营合并后的爱奇艺体育平台,其中包括新英体育公司旗下新英体育App、爱奇艺体育频道,新英体育App及新英体育网等终端名称也将正式更名为爱奇艺体育。

基于这次合作,全新升级后的爱奇艺平台将在直播内容、用户体验和会员服务上带来高质提升。自8月起,爱奇艺体育平台上将网罗足球、网球、高尔夫等顶级体育赛事,囊括英超、欧洲国家联赛、澳网、ATP、WTA等优质版权内容。

同时,爱奇艺网球会员与新英体育原有会员体系也将被打通成为爱奇艺体育会员。爱奇艺体育会员专享内容不仅包含欧洲国家联赛、卡拉宝杯、英冠、高尔夫等直播内容,还将新增英超、网球和高尔夫的专享场次。会员每月获赠的单场观赛券,可同时用于观看英超付费直播和网球付费直播。

新英体育拥有2010-2019赛季英超联赛中国内地及澳门地区的独家转播权。2017年,A股上市公司当代明诚曾发布公告称,全资收购新英体育。收购之后,新英体育也将分享当代明诚旗下包括欧冠、欧洲杯在内的多项赛事。

巧合的是,从新英体育手中夺过2019-2023年英超版权的,正是阿里不久前投资的苏宁体育。7月19日,阿里以6亿人民币战略投资苏宁体育A轮。

目前,BAT对于线上体育用户的争夺进入白热化。爱奇艺和阿里分别与当代明诚与苏宁体育两家国内最大的体育版权运营商达成合作。相比之下,此前依靠NBA等赛事转播权出过风头的腾讯体育就稍显逊色了。

 

亚马逊创业成功故事

作者  |  2018-08-06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视频探讨Amazon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Booking Holdings旅游公司5亿美元战略投资滴滴

作者  |  2018-08-05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美国公司上市 Booking.com 代号 BKNG

7月17日,滴滴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来自在线旅游公司Booking Holdings的5亿美元战略投资。通过合作,Booking Holdings 旗下的 app 将为用户提供滴滴叫车服务接口,而滴滴的乘客也将可以直接通过app在 Booking.com 或 Agoda 平台预订酒店住宿。

这一幕似曾相识。三个月前,美团以27亿美元(外加5—10亿美元债务)的价格收购摩拜,进一步扩充它在出行领域的布局;而滴滴在加大外卖业务投入之外,此次又切入在线旅游,涉足酒旅行业看似也是一件迟早的事。

对滴滴来说,做旅行服务不仅可与现有业务形成协同(出行+目的地),更大程度地实现服务闭环;这家估值超55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在面对资本市场时,也拥有了更多可讲述的故事。

此番合作也是滴滴海外扩张的重要一棋。此前,滴滴在东南亚投资了Grab,今年1月宣布全资收购巴西99(打车公司),以及相继在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地开展业务。

Booking Holdings成立于1997年,其前身为Priceline Group,它的发迹缘于一种开创性的定价方式:“name your price”,即“让消费者出价竞拍酒店及航班”。此后多年间,Priceline Group相继收购Booking.com、Kayak、Agoda、Rentalcars和OpenTable五大品牌,一举成为全球领先的在线旅游公司。由于Booking.com已经成为Priceline Group旗下最核心、同时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业务,所以在今年2月,集团也就此改名。目前,Booking.com在中国提供22种住宿类型,拥有63534个活跃房源。

在滴滴之前,Booking Holdings已经投资了携程和美团。这是Booking Holdings 在中国始终坚持的扩张策略:投资行业相关联的公司。鉴于Booking Holdings与滴滴在核心业务上并无明显交集,“合作”的意味会更浓一些,未来双方在互相导流的关系上也将延伸出更多想象空间。比如,双方依托各自的技术能力和本土运营经验,为用户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更全面和个性化的品质出行体验。

在此前的一次公开露面中,Booking.com的CEO Gillian Tans透露:“ 有很多机会让Booking.com开始考虑运输服务,而网约车是该战略重要的一部分。”她举例称,在线旅行客户在从机场或者旅游景点回到住处时,都需要交通服务。她同时强调:“中国一直是Booking.com的重点市场”。

在投资滴滴的消息公布前不久,在Booking.com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总部,Gillian Tans等公司高管接受了36氪等媒体的专访,以下为访谈内容。

谈中国本土化:

将投资作为在华扩张的策略之一

Booking.com进入中国市场9年,战略上有什么调整?

Booking.com:中国有很多旅游行业的大公司,比如携程发展的非常好,所以本土化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我们目前在中国市场的比重还比较小,但这些年也在中国做了很多投资,和很多品牌建立合作,如华为、携程、春秋航空(我们和春秋航空合作了首架喷绘飞机);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客服和技术的投入,不仅扩充了上海客服中心的人员,还依据中国用户的需求开发了相应的客服产品。

上海客服中心有多少员工?还会持续扩张?

Booking.com:上海客服中心现有450人,我们在全球总共有9000多名客服,上海的规模算中等。伦敦客服中心的规模最大,员工人数达到800人,东京、首尔和曼谷员工总数均为150-250人。客服中心的规模取决于一个语言区的业务增长速度,就这一点来说,上海客服中心的规模肯定会扩大。

作为一家总部在荷兰的公司,为什么会专门在中国上海设立技术团队?

Booking.com: 中国是一个很大市场,有着很大的增长潜力。中国市场离荷兰比较远,和我们了解的欧洲市场完全不同,而当我们拥有了真正了解市场的本土团队,并基于此发展本土策略,我们就更有可能获得成功。设立中国技术团队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在中国取得成功,获得业务增长;二是学习中国先进的技术,例如领先世界的移动支付,因为目前在欧洲我们还是使用信用卡比较多。

谈未来:

强化平台社区属性,考虑拓展金融服务

由于在网络上吸引顾客的成本非常高,国内很多OTA选择了开实体店,这种方式也更加容易和顾客们建立联系,Booking.com怎么看?

Booking.com:在网上吸引顾客确实需要大量投入,但是我们相信这种方式能带来可观的利润和价值,因此对于Booking.com来说不是问题。其次,我们曾经看到整个世界的商业模式从线下转至线上,但是目前来看,线上平台变得十分拥挤,而各个公司都想拥有高曝光度,想让大家能够直接看到自己的产品,于是他们开始从线上移至线下。这个现象在亚洲(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其他地区)蔓延得很快,我们还未有相关举措,但就此也进行过讨论,虽然目前还没有决定要不要走这一步,但是觉得朝这个方向探索非常有意思。

中国除了像携程这样的超级OTA平台之外,也有一些垂直平台,如穷游、马蜂窝等,Booking.com在产品上是否会有所调整?

Booking.com:穷游、马蜂窝都是Booking.com长期的合作伙伴。就马蜂窝来说,他们的旅行博客、旅行视频通常会展示一些攻略,关于你可以在哪里做什么事情、怎样逛你想去的目的地,人们看了之后通常会受到启发和影响。我们将会在Booking.com的平台上拓展一些娱乐的内容,同时可能会和这些平台的博主合作,将真实的旅游体验分享给用户。如果你看我们现在的Blog,你会发现上面有很多短小的内容,是我们的分享的在世界各个地方游玩的经验。建立一个和马蜂窝或者穷游一样的社区会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我们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全球范围内,面对爱彼迎等公司的正面竞争,Booking.com有什么策略?

Booking.com: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运营模式,比如途家, 既是发布平台又在线下经营自己的房源,爱彼迎则只是作为一个发布的平台,而Booking.com是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平台,是一个混合经营的模式,我们也有员工来管理这些住宿房源。

未来,我们会最大化我们丰富房源的优势,这是其他竞争对手所没有的。目前,我们的用户在平台上有2880万的线上房源可以选择,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在用户行为上,例如在美国,66%的人预订公寓的同时还看了酒店,大部分人不知道他们到底是需要什么住宿类型,但通过Booking.com的推荐,他们可以在不同类型的住宿类型里面作出选择。对Booking.com来说,在平台上集合了所有的住宿种类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 Booking.com以后会开展金融业务吗?

Booking.com:我们目前正在拓展支付业务,未来会考虑为旅客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例如跨境交易费、分期付款或者是与住宿合作之间的金融服务等。在这一块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但是现在对我们来说还为时尚早。

 

亚马逊广告业务和云业务快速增长

作者  |  2018-08-04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今年二季度,亚马逊营收529亿美元,同比增长39%,净利润25.34亿美元,同比暴增1186%。业绩发布后,亚马逊在盘后交易中股价上涨约3%。能够再创历史最大单季利润,得益于两项业务的快速增长:云计算业务(AWS)和广告业务。

本已独步天下的亚马逊AWS云服务,已成为公司营收第三大和最赚钱的业务,在体量本已较大的情况下,目前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而亚马逊启动较晚的数字广告业务,目前也已开始蚕食谷歌和Facebook两大巨头的市场份额,让它们“坐立不安”。

零售以外的业务营收快速增加

亚马逊2018年二季度财报显示,亚马逊的广告业务营业额为2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AWS云服务的收入为61美元,同比增长49%。而从亚马逊各业务的增速来看,广告和云业务在过去六个季度也处于领先地位。

 

二季度AWS云业务的营收61亿美元,虽然只占亚马逊总销售额的11.5%,但已是公司第三大业务,创造了惊人的16亿美元营业利润,同比增长80%,占亚马逊总营业利润的55%,为亚马逊贡献了一多半的营业利润。

亚马逊的“其它”收入分类中,绝大部分来自广告收入。今年二季度,其广告收入已连续第二个季度增速达到130%。

最近几个季度的财务数据显示,亚马逊正从电商以外的业务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这意味着亚马逊可以继续保持低价战略,为电商业务的发展做出更多具有创新和前瞻意义的投入,以扩大其在零售业务中的防御性护城河。

异军突起的广告业务

当亚马逊零售业务冲击全球零售商时,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亚马逊的广告业务正异军突起。

今年上半年,亚马逊的数字广告收入就达到42亿美元。亚马逊CFO Brian Olsavsky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说道,“这是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项目,而且发展非常迅速。”他表示,在亚马逊网站上做广告对平台上的客户和卖家都有好处,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容易发现新品牌和产品,卖家也能更有效地接触到目标客户。

Olsavsky还提到了亚马逊在发展广告业务的举措,包括为广告主开发更好的广告购买工具,为客户提供更智能的购物建议,提供自动化服务、新产品,以及提供更好的衡量手段来判断广告有效性等。

目前,亚马逊已发布多款广告工具,来吸引品牌在其平台上投放广告,并与Facebook、谷歌等展开竞争。

BMO Capital公司的分析师Daniel Salmon认为,与传统的两大数字广告巨头相比,亚马逊也有着自己的优势。

首先,亚马逊的平台拥有海量消费者数据,是其他两家巨头难以企及的。亚马逊可以根据客户的浏览和购买记录预测消费行为,能够帮助各大品牌在其网站投放广告时更精准,更有效。

其次,用户在亚马逊上看到广告后,可以直接购物,而不需要跳转页面重新再搜索。而这也是谷歌和Facebook做不到的。

第三,亚马逊的搜索引发了客户产品评级的广泛使用,即使对于在其他网站购物的消费者而言也是非常有用的。这使得网站上的广告与实体店和其他网站上的销量有相关关系。

此外,华尔街日报认为,亚马逊不仅在建立自己的广告业务,而且还在组建销售团队,致力于将各大品牌网罗到自己的平台之上,使亚马逊获得相对于另外两家巨头的优势。但如果亚马逊想扩大该业务,就必须拓展其广告范围,而不能仅限于针对已在其网站购物的消费者的广告。

机构一致看好亚马逊广告业务前景

亚马逊广告业务的高速增长,体现了其作为数字广告巨头的潜力,也获得了众多机构的一致看好。

谷歌和Facebook是毫无疑问的数字广告“双巨头”。据市场调查公司eMarketer数据,两家公司目前在美国数字广告份额的占比达到58.5%,遥遥领先于其他公司。但预计在未来数年中,两大巨头的市场份额可能会收窄,并在2018年首次出现逆转,下降1.7个百分点至56.8%。

 

而对于谷歌和Facebook失去的份额,eMarketer认为是亚马逊和其它公司在该业务上的成长,造成的竞争加剧所带来的。

eMarketer的高级预测主管Monica Peart在报告中预计亚马逊将在2018年占据2.7%的美国市场份额,成为美国第五大数字广告公司。而到2020年,亚马逊的广告业务将跃升至第三位,市场份额将提升至4.5%

证券公司Cenkos Securities分析师Alex DeGroote对亚马逊广告业务的潜力更是无理由看好。他表示,到2020年时,亚马逊公司新建立的广告业务价值可能达到200亿美元左右,并认为亚马逊将在零售搜索领域打败谷歌公司。

他认为,在亚马逊成为全球最大云计算公司之前,没有人注意到它,最后亚马逊却成了云服务霸主。而类似的过程可能也会在广告业上演,“广告业务对亚马逊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摩根大通此前预计,亚马逊的广告收入在2018年可能达到45亿美元,较2017年的28亿美元增长61%。然而2018年刚刚过半,亚马逊上半年42亿美元的广告业绩就已接近该行的全年预测值。该行表示,在广告业务的推动下,亚马逊市值或将达到1万亿美元。

有“互联网女皇”之称的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也在《2018互联网趋势报告》中表示,谷歌希望从广告平台变身为商务平台,而亚马逊正从商务平台延伸到广告平台,未来电子商务相关的广告营收中,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将是主角。

AWS云服务:强大到“人神共愤”

相比增长迅猛,但仍处于急起直追阶段的广告业务,亚马逊在云服务领域的优势则十分显著。

当企业有数据相关需求时,为了能节约成本并专注主业,已越来越倾向于将自己的数据中心外包给专业的科技公司,他们不用再操心硬件是否需要维修,软件是否更新到最新版本,安全补丁是否齐全,散热架是否正常等等问题。

世界向云端转化的过程和20年前世界向PC端转化的局面类似,云计算几乎是一切生态和服务的基础。

乘着这股东风,亚马逊2005年开始布局云业务,过去几年中一直是云服务霸主。AWS云服务的市场份额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亚马逊CFO Brian Olsavsky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今年到目前为止,AWS新增了800项服务和功能,与去年相比步伐明显加快。他说道,客户使用AWS数据库迁移服务迁移了八万多个数据库,并尝试了许多新产品,如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物联网、无服务器计算等。

从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 Group发布的数据看,亚马逊云服务占云基础设施市场的33%,而微软占比为13%,谷歌占比6%,亚马逊的市场占比超过了微软、IBM、谷歌的总和。毫无疑问,亚马逊是云服务当之无愧的王者,且短时间内,微软、谷歌等竞争对手都难以将其撼动。

 

 

 

 

Copyright© 2007-2023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