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StockWe8 客服微信2号 MaxTrades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Robert

 

本月初,全球最大的光刻机生产商ASML在德国的工厂发生火灾,引发半导体行业担心。台积电作为ASML光刻机的最大客户也回应了此事,他们表示不担心会对2022年生产有什么影响。

在日前的财报会上,台积电高层回应了ASML工厂火灾的问题,称没有理由担心这场火灾会对2022年的生产计划产生影响。

台积电强调,该公司的产能增长,包括EUV光刻在内的工艺都可以按计划完成,不担心ASML的履约能力。

目前台积电的7nm及以下工艺产能都需要EUV光刻机,根据财报透露的信息,在第四季度,台积电7nm制程芯片的出货量占到了总晶圆出货量的27%,而5nm制程芯片占比则为23%。

至于ASML,根据他们之前的信息,虽然评估是否影响今年的光刻机交货还有点早,但这次事件影响的主要是EUV光刻机生产,DUV光刻机不受影响。

EUV光刻机是生产7nm以下工艺的关键设备,ASML是全球唯一的EUV光刻机供应商,每台售价1亿欧元,将近10亿人民币,去年交付了35台EUV光刻机,今年计划交付55台EUV光刻机,三星、台积电及Intel是主要的客户。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特斯拉无惧“缺芯潮”,但是久久攻克不下的印度市场着实让马斯克“头痛”。

周四,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回应一位Twitter用户关于特斯拉进军印度的计划是否有任何进展的问题时表示:“仍然在面对来自政府的大量挑战”。

特斯拉和印度政府之间的谈判已持续了数年,但在是否在当地建厂以及印度的进口关税等问题上的分歧导致谈判陷入僵局。

马斯克此前曾表示,希望最早2019年开始在印度销售特斯拉汽车,但三年过去了,这一目标似乎仍遥遥无期。印度政府要求特斯拉加大在印度的采购力度,并分享详细的生产计划;马斯克则要求降低税收,这样特斯拉就可以在这个预算敏感的市场上以更低的价格销售进口汽车。

高昂的汽车进口关税一直是各大车企进入印度市场的拦路虎,4万美元以下的进口电动车税率为60%,若超过4万美元,关税税率则进一步上升至100%。马斯克曾在Twitter上公开抱怨印度关税太高,“印度的关税是世界上大国中最高的”。

还有些印度官员希望该公司能先在印度本土生产电动车,并承诺会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目前,印度高端电动汽车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且该国充电基础设施匮乏。印度去年售出的240万辆汽车中,只有5000辆是电动汽车,而其中只有少数是豪华电动车。

马斯克对此表态称,特斯拉很有可能在印度建厂,但前提条件是特斯拉能在印度市场取得成功。去年7月,特斯拉已致函印度交通部和工业部,企图将电动车进口关税从目前的60%-100%降至40%,但并未成功。

去年1月,特斯拉在卡纳塔克邦的首府班加罗尔注册了子公司特斯拉印度汽车能源有限公司。2月,据印度报业托拉斯报道,特斯拉首家印度工厂将落户卡纳塔克邦,虽然此后特斯拉为进军印度“招兵买马”,但目前来看建厂的计划仍在博弈之中。

去年12月,特斯拉的7款“车型”已经在印度获得了销售批准。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印度子公司——特斯拉印度汽车和能源公司已经拿到了另外3款车型的审批证书,迄今总共有7款车型获得了审批。然而,特斯拉在印度上市的明确时间仍然不得而知。

除了印度政府的压力,特斯拉还需面对其他海外厂商的竞争。梅赛德斯奔驰周三宣布,将于第四季度前在印度推出由当地工厂组装的旗舰车型EQS。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环球经济仍然处于“缺芯”烦恼中,这给晶圆代工业带来了卖方强势的市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简称“台积电”)1月13日公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显示其全年总收入按年增长接近20%、毛利润率超过50%,可谓颠覆人们对制造业“缓增长、薄利润”的陈见。

不过,晶圆代工竞争激烈,台积电需继续保持高速的资本投入,2022年的资本开支(CapEx)将大幅提高到400亿至440亿美元。透视台积电当前的扩产计划,几座海外厂房、南京厂房以及位于台湾省内的先进厂房,将成为投资重点项目。

业绩“荣枯线”双达标

进入2021年,台积电盈利能力继续飙升,市场一度将50%的毛利润率和20%的季度收入按年增长率,作为评判该公司两项业绩的“荣枯线”。尽管第二季度还在线上挣扎,但台积电此后运营顺利,四季度业绩站在指标之上。

财报显示,台积电2021年第四季度总收入为4381.89亿元新台币(约合158.46亿美元),按年增长21.2%,连续第六个季度创纪录;净利润为1662.32亿元新台币(约合60.11亿美元),按年增长16.4%;季度毛利润率则高达52.7%。

未经审计的2021年业绩则显示,台积电总收入达到15874.15亿新台币,按年增长18.5%;净利润达到5965.4亿新台币,按年增长15.2%;毛利润率则达到51.6%。

台积电总裁魏哲家表示,预计2022年全球晶圆产业的产值将按年增长接近20%,而台积电则领先一步,达到超过20%、不到30%的增速。其中一季度预计营收166亿至172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

台积电在台湾证交所和美国纽交所均有上市,按照美国股市的最新收盘报价,市值约6400亿美元。在2021年,台积电股价累计上升了12.1%。

近几年来,台积电一直在和美国英特尔、韩国三星进行技术赛跑。在2020年下半年,台积电率先将5纳米先进制程用于量产,这为台积电锁定了全球最先进的消费电子订单,例如智能手机、高速运算CPU和GPU等。从业绩看,台积电总收入的44%来自于智能手机芯片订单,37%来自于高速运算芯片订单。

台积电的高毛利率,也和代工了最先进的芯片有关。当前,28纳米栅极长度的晶体管被认为属于先进晶圆制造技术,在2021年,台积电总收入中有64%来自5纳米至16纳米之间制程的订单,而5纳米制程的订单贡献比重已经达到19%。

直到近期,英特尔、三星都尚未成功将5纳米制程进行量产,这也令台积电订单火爆。有市场消息称,尽管每年的一季度应该是消费电子的传统淡季,但台积电的客户却已经开始抢订单,其中就包括了AMD、英伟达、高通、苹果等公司,纷纷以缴纳预付款的方式争夺产能。

魏哲家还披露,3纳米制程的技术研发正按照预期推进,预计在2022年下半年投入生产。

多个明星项目有待投资建设

台积电的市占率、技术龙头位置,和其在厂房建设上的投资难以分开。当前,台积电拥有全球最多的晶圆厂房资产,仍然不得不维持高额的“基建”支出继续建设生产线、无尘室。在2022年,台积电将在南京、美国、日本等地投资建设新的产线,还可能再建一座2纳米厂房,上述“明星”项目都将令台积电耗费巨资。

在2021年的1月,台积电的资本性支出计划就令市场惊奇,当时的最高计划达到了280亿美元,相当于比2020年增加64.5%,结果到了年底,实际数字达到了300.4亿美元。

展望2022年,全球晶圆产能仍然十分紧俏,因此台积电计划在2022年将全年资本性支出提升到400亿至440亿美元,这相当于比2021年还要增加大约1/3至接近1/2。

台积电的投入将占据全球投入的约四成,增速也快于全球平均增速。1月11日,市场咨询机构IC Insights发布报告称,全球前端设施的晶圆厂设备支出预计将在 2022 年同比增长10%,达到超过98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也是连续第三年增长。这说明,台积电一家的支出就或将达到四成或接近一半。

透视台积电的晶圆厂资产,可以发现在2022年,台积电将在全球多地火热进行“基建”。其中就包括在日本、南京的成熟制程厂房,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先进制程厂房,以及在台湾省内的又一座2纳米厂房。

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上市场份额超过50%的台积电,目前拥有全球最丰富的晶圆厂资产,包括位于中国台湾省的四座12英寸超大晶圆厂、四座8英寸晶圆厂和一座6英寸晶圆厂,另外在江苏省南京市、美国各拥有一家全资控股的12英寸晶圆厂和一家全资控股的8英寸晶圆厂。然而,扩产的脚步并不停歇。

多国伸出“橄榄枝”

多国政府频频向台积电伸出“橄榄枝”。在去年,日本政府力邀台积电在当地建厂,并在11月得到首肯。有消息称,这个日本厂房的投资总额将高达8000亿日元(折合约70.6亿美元),将建在日本南部的熊本县。

为何日本希望台积电在当地“落户”?有市场分析称,日本当地的汽车制造业、消费电子行业都深受晶圆供应紧张的困扰,希望台积电在日本的厂房能令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此外,将台积电纳入日本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一环,会进一步提升日本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竞争力。

迄今为止,台积电在全球的落成厂房都采用全资控股的形式,然而日本厂房却将接受日本当地的电子产业龙头索尼入股合资。台积电曾经披露称,日本厂房主要关注特殊制程和成熟制程。

竞夺高端晶圆厂,无疑是各国提升芯片产业能力的重要一环。美国此前也成功令台积电“落户”亚利桑那州,这个将采用5纳米先进制程的工厂已于2020年5月开工,预计将在2024年投产,市场预期其2021年至2029年的支出将合计达到约120亿美元。

在13日的业绩电话会上,投资者提问台积电是否会扩展欧洲厂房。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回应称,目前欧洲设厂仍在早期评估阶段,有许多考虑因素,首要是客户需求。他还对是否继续接受合资建厂回应道,在目前日本设厂的合资方式仅仅是特殊案例,台积电仍倾向于自身主导设厂。“不过台积电的厂不论在哪里都会支援全球客户。”刘德音称。

台积电的晶圆厂,将有助于推进整条产业链释放产能,其于南京的扩产也在进行中。台积电计划投入28.87亿美元在南京厂扩充28纳米成熟制程,这种成熟制程为汽车制造和诸多消费电子制造商渴求,有望缓解芯片短缺的结构性难题,预计于2022年下半年开始量产,2023年年中实现满产,产能最高达到每月4万片。

不过,台积电仍然将会把最先进的制程留在台湾省,和布局在新竹、台中、台南和高雄的多个厂房联动。当前,台积电已经在进军2纳米工艺的研发,或将在中科园区附近的高尔夫球场兴建2nm晶圆厂,并为后续1纳米工厂预留用地。这也将成为继竹科宝山之后,台积电规划的第二个2纳米晶圆厂。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1月13日周四,去年成为美股涨势最猛汽车股的福特汽车盘中最高涨5.8%,公司市值史上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日高股价25.87美元进一步刷新2001年中旬以来的20年最高。

分析称,这表明市场认可2020年10月接任CEO Jim Farley的电气化转型计划。福特计划增加电动汽车产量,包括Mustang Mach-E SUV和今年春天推出的“现金牛”F-150皮卡电动版。

目前,福特汽车市值超过了竞争对手、同为传统车企巨头的通用汽车,以及电动卡车新锐Rivian Automotive公司,但距离特斯拉逾1万亿美元的市值还相差甚远。

通用汽车周四涨近3%,市值超过910亿美元,Rivian则跌近4%,市值不足750亿美元,特斯拉也跌超4%。

两周前的去年12月28日,福特曾于美股盘中涨超3%,市值自2016年以来首次超越通用汽车,收盘时也小幅维持了这一优势,当时市值还为829亿美元,两周里股价累涨超22%。

上周二,福特宣布将全电动F-150 Lightning皮卡年产量提高近一倍至15万辆,仍无法满足近20万份的预定。因市场需求好于预期,公司还计划到2023年将Mustang Mach-E纯电SUV的年产量提高两倍至20万辆以上。这令其市值在超过通用汽车的同时,还超越了“特斯拉劲敌”Rivian。

2021年,老牌汽车巨头福特的股价大涨137.48%,击败了特斯拉、通用、Rivian等一众车企,荣膺2021年汽车制造商股价表现排行榜榜首桂冠。

自2020年末新任CEO上任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来,公司股价累计上涨了220%以上,即比当时不足7美元的股价翻了三倍。去年11月8日,福特股价自20年来首次突破20美元。

华尔街的新宠儿Jim Farley曾在一个月前公开承诺,他有雄心壮志最终在美国的电动汽车销量中超越特斯拉,但首先希望超越通用汽车,将在两年内将产量提高到60万辆电动汽车。

过去一年多,Farley 大胆开启了“福特+”重组,对这家老牌车厂的管理团队进行大换血,从苹果等一众公司挖来了新高管。同时,他将更多的资源倾注到电动汽车的研发制造,还计划投资114亿美元在美国制造电动汽车和电池厂。

在去年11月接受CNBC的采访中,Farley 评价这一电气化转型改革时称:

“人们对福特将成为行业新数字化转型的赢家之一越来越有信心,我们拥有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优势。福特股价绝对还有更大的上行空间。”

而在他一系列大刀阔斧的举措之下,盈利状况得到改善的福特愈发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与青睐。摩根士丹利分析师 Adam Jonas 便表示:

“对福特来说,这确实是一个突破性的一年,可能是公司自金融危机以来战略上最重要的一年。”

瑞信分析师Dan Levy也称,重组计划执行力惊人是推涨股价重要原因:

“我们看到了福特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的明确证据,而且这种转变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福特创造了财务表现优异的新记录,并表明其向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数字化的转型正在急剧加速。”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利润前景不明引投资者恐慌科技股再遭冲击

每个人都知道不断上升的利率重创了科技股。对该行业而言,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问题是市场不断变化的利润前景。简单地说,在收入方面,该行业的特殊性正在减弱。美股大数据了解到,彭博智能首席股票策略师Gina Adams表示,预计到今年年底,大型科技公司的收入增幅将低于大盘增长,从而损害它们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数据显示,在本周开始的第四季度财报季中,科技股的增长预计将低于标普500指数的整体增速:前者为15%,后者为20%

Adams 表示:“市场对科技股以外的行业信心逐步增强,而科技股将成为市场焦点的信心愈发减弱,加之利率将逐步走高,从科技股的超买数据来看,亦预示着该行业将持续迎来回调。”

自年初以来,收益率上升和美联储将很快加息的预期已导致纳斯达克100指数下跌5%。周四,该指数下跌2.6%,标普500指数下跌1.4%。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的表现跑赢了以科技股为中心的指数2个百分点以上。

在纳斯达克100指数跌破其100日移动均线后,科技股的抛售加速。移动均线目前在15710点左右,自20203月牛市开始以来,它多次提供支撑。

Richard Bernstein 创始人看来,问题不在于科技公司的收益将会很糟糕,而只是不像之前那么令人惊艳。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软件和互联网股几乎成为市场唯一的香饽饽。随着经济和通胀的飙升,更多行业的利润正在扩大。

Bernstei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货币收紧环境下成长型公司增长难度加大,这意味着只有一小部分公司能够成长,因此我必须为增长的稀有性支付更高的估值。我们认为,你无需专注于一小部分成长型股票来寻找未来几年的增长点。”

Kestra investment首席投资长Kara Murphy则表示,随着美联储加息临近,投资者正在寻找质量更高、收益率更高的股票。

Murphy称:“与其他领域相比,科技股中估值较高、不盈利的股票数量更多。因此,随着市场寻找更高质量的产品,他们将退出科技领域,这是有道理的。”

 

纳指遭重挫之际这些低估值科技股正开启“吸金”模式

近期美股市场高估值科技股暴跌,这一趋势似乎为低估值老牌科技股的“逆流而上”增添了新的驱动力。这些科技公司大部分拥有高额的利润,但股票交易价格相比于高估值科技股往往处于较低水平。

美股大数据了解到,PC市场两大巨头惠普(HPQ)和戴尔科技(DELL)是今年科技股中少有的赢家近期美债收益率的飙升促使投资者纷纷转向价格更便宜、利润水平更高的企业,同时开始抛售那些在新冠疫情期间表现优于大盘的高估值科技股。

对于这两大PC巨头来说,2021PC出货量创近10年新高也对其股价逆势上涨起到推动作用,IDC昨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个人电脑(PC)出货量同比增长了14.8%,达到3.49亿台,创2012年以来新高。

“我们在高质量增长领域找到了更好的股票配置标的。”Washington Crossing高级组合投资基金经理Kevin Caron表示,该公司管理着70亿美元规模的资产。“之所以选择低估值科技股,是因为我们可以找到债务水平低、盈利水平高、业务具备可预测性的公司。”

据统计,今年以来,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100指数跌幅达5.05%,与此同时,惠普和戴尔两家PC巨头分别上涨2.73%7.12%,最新数据显示两家公司未来12个月预期市盈率均不到9倍水平,这两只股票在半年期都轻松跑赢纳斯达克100指数。

另一只低估值科技股威睿(VMW)今年以来涨幅达6.49%,远超纳斯达克100指数。周四,Monness Crespi Hardt & Co将该股评级上调为“买入”。虽然投资者一直关注高增长趋势的软件公司,但该投资机构写道:“我们现在相信,市场将开始更多地关注该公司独特的价值主张。”

而我们美股投资网精选出低估值的科技股,是芯片存储巨头美光MU,市盈率只有10,一季度财报美光营收76.87亿美元,同比增长33%,美光两大存储芯片部门中,DRAM的营收同比增长38%,占上季总营收的73%NAND同比增长19%,占总营收的24%

美光也是全球三大存储巨头之一,美光在2020年市场份额约为17%,体量排在三星、SK海力士之后,该公司既生产服务于数据存储市场的NAND芯片,也生产数据中心、电脑和手机的DRAM内存芯片。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首席全球策略师David Kelly本周在一份报告中写道:“部分价值股估值是自科技股泡沫以来相对成长股的最低水平。”他补充称,大型科技股,包括苹果(AAPL)、微软(MSFT)、亚马逊(AMZN)和谷歌等知名公司,风险等级比三年前更高,而潜在回报率可能降低。”

Bernstein分析师Toni建议投资者近期投资风格偏向估值较低的科技股,他在报告中写道:“在估值最低的这20%股票之中,5年期的盈利增长预期为10多年来最高的预期水平。” Toni在研究报告中还写到:“这些股票在2021年下半年表现不佳,同时成长股和价值股之间的估值差呈显著扩大趋势。”

Toni认为,行业之中估值最昂贵的公司将面临更多风险,但惠普、IBM和戴尔这些老牌科技公司的风险状况良好且估值抬升空间足,他对这些股票的评级从之前的“与大盘持平”上调至“跑赢大盘”。据统计,IBM今年以来小幅上涨0.82%仍跑赢纳斯达克100指数。

当然,华尔街仍有支持高估值科技股的观点。高盛策略师们周四表示,长期收益率可能只会小幅上升,这意味着成长型股票估值的进一步调整风险有限。他们认为,经济增长放缓期间成长股仍然有上行空间。

 

观点 | 美国科技股或仍有“挤泡沫”空间,着眼行业长期前景

美联储暗示加速紧缩令美国科技股最近遭受打击。在此之前,疫情引发的数字支出激增带动这类股票上演了一轮火爆行情。分析人士认为,尽管科技股看似摇摇欲坠,而且可能还有进一步回调的空间,但科技行业长期前景依然稳健。

美股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2022年迄今下跌超过5%,自去年1123日触顶以来,该指数已回撤7.8%。与此同时,英伟达、赛富时等近年兴起的大型科技公司自近期高点下挫20%或以上。

据英国《金融时报》,反映高成长科技股表现的Bessemer新兴云指数在过去两个月中下跌了27%。该指数由58家快速成长的软件公司构成,它们属于科技股热潮中估值最高的公司。

美联储不久就将加息的前景是促使投资者抛售科技股的直接原因。随着美国通胀率飙升至近40年高位,包括布雷纳德、博斯蒂克、布拉德、梅斯特、戴利等在内的多位美联储官员近期纷纷表态支持今年3月开始加息。利率上升被认为可能会对估值主要基于未来利润的科技公司造成伤害。

根据富瑞金融的分析,软件股的平均市盈率约为12倍,比过去六年的平均水平高出50%。这意味着市场或许还有「放气」的空间。即便经过最近的回调,新兴云指数自2013年发布以来仍上涨了934%,而同期标普500指数的涨幅为185.4%

许多软件公司今年盈利增长可能放缓,也在考验市场的决心。疫情期间,远程操作需求导致软件购买大幅增加,但其中一部分可能提前预支了未来几年的支出。另外,企业可能会暂停数字化改革,以观察已执行措施的效果。2021年初的高基数也可能造成业绩同比下降。

不过,《金融时报》的Richard Waters表示,尽管今年开局不利,现在就断言1月的调整代表科技股命运更深层的转变还为时过早。

Waters写道,公开市场未来将更为谨慎,但这不会削弱支撑科技行业崛起的强大世俗力量——从转向云计算到线上购物、工作和娱乐的兴起。此外,通常对股价变化反应慢半拍的私募市场投资者也可能会助推科技股估值,他们在推动最新一代新成长型公司方面发挥着更大作用。根据CB Insights的数据,去年全球风险资本投资在已然创纪录的水平上增加了一倍。

投行Wedbush分析师Dan Ives认为,最近科技股重挫对那些愿意抄底的投资者来说是个买入良机。在他看来,这些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长期科技赢家正处于「超卖」状态。鉴于未来1218个月的巨大成长前景,他认为科技股极具吸引力,尽管美联储政策变化和新冠疫情可能引发波动。Ives年初时预计,到2022年底,纳斯达克指数可能会升至19000点,比当前水平高出约28%

 

回调中的亮点

在最近这轮跌势中,传统科技巨头再次展现出其防御性能。得益于苹果公司去年底的反弹,Meta、苹果、亚马逊、微软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这五大公司(即此前常说的「FAAMG」)整体市值自去年11月初以来仅小幅缩水。自那时以来,苹果股价上扬15%Meta小幅上涨0.9%,亚马逊、谷歌、微软则下跌4.4%7.9%不等。

Waters称:「无论经济形势好坏,华尔街都认为,支持这几家公司就像把钱存入银行。」

苹果是全球首家加入「3万亿美元俱乐部」的上市公司,虽然近期市值回落至3万亿美元下方,但分析师乐观预期即将发布的财报将释放利好,推动该公司市值重返3万亿美元。外界猜测,苹果上一季业绩将优于预期,并会给出强劲财测。此外,该公司还可能推出AR/VR头戴设备,有望成为股价的最新催化剂。摩根大通和Evercore ISI最近都重申给予苹果「增持」评级,目标价上看210美元。

Meta营收前景也被看好。分析师预计,Meta今年营收增长19%,或将成为「FAAMG」中成长力道最强的公司。该预估还未考虑NewsFeed改版带来的潜在增长。瑞银分析师Lloyd Walmsley称,更广泛的内容基础可能显著提升互动率。

WedbushIves本月早些时候表示,苹果和Meta之类的公司营收和盈利将继续大幅增长,它们的股价被低估。

被视为科技股中价值存在的一些公司也基本抵御住了冲击。英特尔和IBM虽然可能面临严峻挑战,但自去年11月以来,两家公司股价分别上涨了12.9%14.3%

2022年的美股没有那么容易赚钱了,投资者必须每天紧跟市场变化,多看资讯,掌握机构的动态。

 

 

 

英国研究公司Redburn分析师 Charles Coldicott发布报告,予Lucid(LCID)“中性”评级,因为该股当前的股价高于其公允价值39 美元;予Rivian (RIVN)“买入”评级,公允价值为141美元。

目前,Lucid的股价为45.43美元,市值为750亿美元。Rivian 的股价为86.48美元,市值约780亿美元。

Coldicott承认,从表面上看,这些估值似乎有些疯狂,但他计算数据后表示,这两只股票的估值并没有那么高。

Coldicott预计,到2030年,Lucid的汽车销量将达到60万辆,营收340亿美元,EBITDA利润率为18.1%。 Rivian到2030年的销量可能达到150万辆,营收780亿美元,EBITDA利润率为17.5%。 相比之下,市值1.1万亿美元的特斯拉(TSLA)2021年累计交付93.6万辆汽车,Coldicott估计其调整后的EBITDA利润率为21.5%。

Coldicott表示,到2030年,Lucid和Rivian的市销率(EV/Sales)将接近1.5倍,而企业价值倍数(EV/EBITDA)将不到10倍,这是宝马、福特(F)和大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估值水平。

该分析师认为,Lucid和Rivian的增长前景更强劲,因为它们拥有行业领先的技术,其业务可能会带来比当前更丰厚的利润。

在Coldicott看来,Lucid和Rivian都将在未来十年给汽车行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Netflix 1月15日发布公告,宣布提高其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订阅价格。

公告指出,美国地区的标准订阅计划从13.99美元/月涨至15.49美元/月,加拿大地区的标准订阅计划从14.99加元/月提高至16.49加元/月。这是Netflix自2020年10月以来的首次提价。

此外,美国高级订阅计划提价2美元至19.99美元/月,加拿大高级订阅计划提价2加元至20.99加元/月。

Netflix表示,涨价是为了支付该平台的新节目。Netflix曾表示,2021年将花费170亿美元用于节目制作。

美国和加拿大是Netflix用户最多的地区,截至2021年9月,该地区有7400万流媒体用户。2021年第三季度,该地区占该公司收入的44%,约为33亿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北京时间 1 月 13 日晚间消息,英特尔将与台积电的合作或多或少已经得到证实,虽然有点讽刺但却很真实。

此前有消息称,英特尔将利用台积电的 3nm 工艺制造其第三代 Arc 显卡及其少部分 CPU,而第一代和第二代 Arc GPU 则将采用 6nm 和 4nm 节点,当然也包括 Xe-HPC“Ponte Vecchio”系列的一些小芯片。英特尔 CEO 最近访问了中国台湾,似乎就未来的合作达成了一些其他协议。

据 Digitimes 报道,消息人士称台积电计划在其中国台湾北部的新生产基地为英特尔生产 3nm 芯片。该生产基地位于新竹市宝山区(P8 / P9)。该消息人士称,英特尔希望台积电利用 3nm 制造工艺,为其生产 CPU 和 GPU 的零部件。这些工厂中将在第一轮生产中每月生产 2 万片晶圆,第二轮 4 万片。

业内人士称,台积电正在改变其计划,以适应英特尔的计划,双方的合作比预期要更加深入,而且是长期的合作性质。据消息人士称,CPU 和 GPU 外包协议已确定至 2025 年的 2nm GAA 时代,同时产品和工艺技术范围也不断扩大。

美股投资网曾报道,在今日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台积电 CEO 魏哲家表示,3 纳米制程开发进展符合预期,将于今年下半年量产。

魏哲家指出,3 纳米制程将主要应用于高效应运算及智能手机领域,预计 3 纳米将是继 5 纳米之后,另一大规模世代制程。魏哲家表示,因应影像传感器及非挥发性记忆体等特殊制程强劲需求,台积电将会在中国大陆、日本及中国台湾扩充 28 纳米制程产能。

业界认为,英特尔希望通过与台积电合作来减小与竞争对手的技术差距。目前,苹果、英伟达、AMD、高通等竞争对手都有利用台积电代工产品,苹果芯片的性能甚至已经在部分领域超越了英特尔 X86 芯片。

此外,英特尔 CEO 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也在上个月访问了中国台湾,并与台积电高层举行了会谈。虽然双方没有公布谈判结果,但知情人士称,英特尔坚持要求台积电为其分配单独的生产线。

上个月,Digitimes 也曾报道称,英特尔将成为台积电与苹果并驾齐驱的第一个 3nm 客户,领先于 AMD 等一众资深老客户。所以今年的产能只能分给这两家,而高通、联发科、博通、NVIDIA 与 AMD 等最快也要 2024 年才会开始进入 3nm 世代。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 8 月曾有报道称,英特尔将领先苹果公司半步,率先采用台积电 3nm 制程,以此生产 GPU 与服务器 CPU。该消息当时称,量产将于 2022 年 7 月进行,这也意味着英特尔有望成为台积电 3nm 工艺的首批客户。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微软Xbox主机产品营销高级主管Cindy Walker在给媒体的一份声明中确认,公司已经停止生产所有的Xbox One游戏机。

Walker写道,“为了专注于Xbox Series X/S的生产,我们早在2020年底前就停止了所有Xbox One游戏机的生产。”这意味着,现在市面上零售商卖的都是剩余的存货。

不过,目前微软似乎能够满足市场对价格299美元的Xbox Series S的需求。截至发稿,英国亚马逊和美国百思买都有Xbox Series S的库存。

(Xbox Series S)

就在2020年Xbox Series X/S推出后,Xbox首席执行官Phil Spencer曾告诉媒体,Xbox Series X的产能大于Series S,但最终价格较低廉的Series S更受欢迎。

微软的竞争对手索尼也在努力满足市场对游戏机的需求,不过索尼的方法有所不同。昨日索尼发言人证实今年将继续生产PS4,以帮助抵消PS5的部分压力。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随着“蔚小理”与特斯拉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产电动车厂商正在靠拢英伟达,纷纷采用其提供的高性能半导体产品。

小鹏和蔚来在最新发布的电动车中,都使用了英伟达的Drive Orin芯片。百度在2021年成立的极度汽车部门,也宣布采用英伟达的芯片产品。包括吉利在内的传统车企,也在自家品牌Polestar汽车上采用英伟达的芯片。凭借芯片产品和附带的软件系统,英伟达计划在自动驾驶领域大显身手。

总部位于上海的投资和咨询公司Automobility的合伙人Bevin Jacob说,全球范围内,英伟达的产品没有几家公司可与之匹敌,在全球竞争者具有明显优势。

中国的造车新势力没有推出全自动驾驶系统汽车,而是纷纷采用高级辅助驾驶系统或ADAS系统。这些辅助驾驶系统可以半自动实现某些功能,如切换车道、倒车入库等。特斯拉的ADAS系统被称为Autopilot,小鹏的则称为Xpilot,本质都是高级辅助驾驶系统。

波士顿咨询集团董事总经理兼合伙人Aakash Arora表示,在未来的电动车市场竞争中,快速充电、长续航以及ADAS系统将成为核心竞争因素。如今,大多数电动车企都在进行价格战,而从消费者的角度看,ADAS拥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中国电动车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预计2022年,电动车市场将再次出现强劲增长。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英伟达则是受益者。

特斯拉没有使用英伟达的芯片,而是自己研发设计了全自动驾驶(FSD)芯片,为其ADAS系统提供硬件支持。

虽然特斯拉正在投资自言芯片,但这对于其他车企并不现实,特别是还在为量产和交付发愁的车企。英伟达是他们与特斯拉竞争的有利合作者。

Wedbush Securities董事总经理Daniel Ives认为,特斯拉在FSD方面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蔚小理”与英伟达合作可以有效缩小这一差距。英伟达作为受益者,可以在中国扎下深厚的根基,围绕FSD进一步建立其汽车芯片业务。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Copyright© 2008-2025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