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StockWe8 客服微信2号 MaxTrades 客服Telegram号 MeiguM 邮箱 buy@tradesMax.com 电话 (626)378-3637

gold 20 virus

新闻快讯

华尔街奇景!分析师警告“单押”科技股正酝酿巨大风险

作者  |  2023-06-07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华尔街正在上演一幕奇特景象,投资者疯狂追捧科技股之际,对标普500指数前景的悲观情绪却达十年之最。

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数据,对冲基金及其他投机客正在大量累积标普500指数空单,看跌持仓达到2007年以来的高点;与此同时,他们对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100指数的看法截然相反,近几周净做多仓位接近去年底以来最高水平。

安捷资管CEO陈灏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解释了美股投资者“单押”科技股的三点原因加息预期见顶、商业地产危机以及人工智能(AI)炒作。

“单押”科技股

截至2日收盘,道指年初至今仅上涨1.9%,标普500指数累计涨幅为11.5%,纳指涨幅为26.5%,已连续六周实现周线上扬,创2020年1月以来最长连涨纪录,纳斯达克100指数更是暴涨33.0%。

值得一提的是,若剔除市值最高的七大科技巨头的贡献,今年前五个月,标普500指数不涨反跌。以5月为例,少数股票贡献了上月的绝大部分涨幅。据投资机构Bespoke的数据,标普500指数当中市值前十的企业,股价上涨8.9%,而剩下的490只成份股股价则下跌4.3%,令该指数整体微涨0.2%。

据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的公告,截至5月31日,标普500指数前十大权重股依次是苹果、微软、亚马逊、英伟达、谷歌母公司Alphabet A类股和C类股,脸书母公司Meta、伯克希尔哈撒韦B类股、特斯拉以及联合医疗保险。

陈灏告诉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随着通胀上行速度的缓和,投资者已押注利率见顶,预期美联储加息周期大概率会在五六月份结束。历史数据表明,利率见顶后的6~8个月,美联储就会启动降息,此前爆发的硅谷银行危机更是令降息预期升温,故纳指率先上扬,并跑赢其他股指。”

陈灏进一步解释称,美联储激进加息至今,债务成本上升、地产价值缩水、远程办公引发的办公空间需求下降已令商业地产显著承压,面临流动性压力,“上述危机主要影响传统行业,而非新经济行业,故标普500指数跑输纳指。”

而令科技股一枝独秀的第三点原因是害怕错失AI风口的情绪。“近几周,在美国债务上限谈判的不确定性中,投资者试图寻找能够炒作的题材,像AI这类拥抱星辰大海的科技创新,无疑具有想象空间。”陈灏说。

市场分化蕴藏风险

科技股在去年“翻车”之后,重新夺回市场领跑者地位,其中,投资者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趣激增功不可没。

处于狂热中心的芯片制造商英伟达,今年股价已经飙涨1.7倍,助其市值于上周短暂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微软于年初对ChatGPT开发商OpenAI追加百亿美元投资,并升级自家搜索引擎,多项举措令其股价今年大涨近四成。其他大型科技股表现也可圈可点,如Meta股价飙升1.3倍,Alphabet累涨41.3%。

随之而来的,是科技巨头占大盘权重的一再攀升。数据显示,苹果、微软、Alphabet、亚马逊、英伟达和Meta,六家公司占到标普500指数权重的逾四分之一。

陈灏警告称,上述情形存在巨大风险,一旦个别股票急挫,将拖累主要股指震荡。“包括机构和散户在内的许多投资者都会加杠杆去炒作这些科技巨头。以特斯拉为例,去年底今年初,该股股价在很短时间内由200美元腰斩至100美元,对投资者的杀伤力很大。”

嘉盛集团资深市场分析师辛科塔(Fiona Cincotta)也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对科技板块持谨慎态度,“从技术上讲,大型科技股已经超买,投资者再次入场之前需要等待一些价格回调。我认为,不要指望当前的反弹速度和力度能够持续下去。”

对于围绕AI的狂热,她直言,害怕错失的情绪具有相当大的驱动力,相关概念股以如此迅猛态势上涨,不免引发担忧。“我们绝对处于一个炒作时期,需要退后一步,试着了解对新技术寄予的厚望能否真的实现。”辛科塔说。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华尔街大佬痛批美联储:在加息问题上错误引导-可能再现政策失误!

作者  |  2023-06-07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在5月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出炉后,华尔街资深经济学家埃里安(Mohamed El-Erian)发出最新表态,美联储不应该过早引导投资者预期6月份会暂停加息。

安联集团首席经济顾问、Gramercy Funds董事长埃里安上周五(6月2日)提出,人们现在或许对美联储充满疑惑——为什么他们在就业报告强于预期的情况下,还给出“在6月暂停加息”的引导。

上周五公布的非农数据显示,继4月份向上修正后,美国企业5月季调后增加了33.9万个就业岗位,失业率上升至3.7%,工资增速放缓。这是连续第14次就业数据强于预期,可见美国经济仍然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引擎。

此前,受美联储青睐的通胀指标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4月上升速度快于预期。

而美联储理事杰斐逊稍早时曾暗示,美联储倾向于在6月会议上维持利率不变,以给决策者更多时间评估经济前景。

“美联储应该再加息”

对此,埃里安对美联储指责道,“(美联储)认为一个月的数据会带来巨大的变化,这是在欺骗自己,但他们已经这样做了,这是一种耻辱。”

“如果他们认真对待2%的通胀目标,考虑到这些比预期要热的数据,他们应该再加息。”

埃里安还痛批道,“这就是过度依赖数据的风险,你会被困在一个越来越小的角落,而数据会把你钉在那里。”

目前,更多交易员已经押注美联储将在本轮加息周期内再进行一次加息,不过他们仍认为最有可能的时间是在7月份。

埃里安称,他担心美联储官员会把经济推入衰退首先,他们缺乏战略眼光和有效的货币框架;其次,他们设定了错误的通胀目标;第三,他们正试图努力恢复自己的信誉。

“我担心,再次出现政策失误的风险相当高,”埃里安表示。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世界银行上调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强调高利率环境危险重重

作者  |  2023-06-07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周二晚间,世界银行发布最新的半年度《全球经济展望》,在上调2023年全球经济预期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美联储加息和欧美银行业危机对发展中经济体造成的危害和风险。

(来源世界银行)

整体而言,世界银行将2023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报告的1.7%提升至2.1%。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预期上修0.2%至0.7%,其中美国的经济增速预期上调0.6%至1.1%,而欧元区的经济预期也从0%上调至0.4%。

最新报告也显著上调了中国经济的预期。据整理,6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上调中国2023年经济增速预期至5.6%,较今年1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的4.3%和4月《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的5.1%均显著提升。

最新报告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速预期上修0.6%至4.0%。除中国外,世界银行也将俄罗斯的2023年经济增速上修3.1%至-0.2%。南非、印度、阿根廷等国的增速预期则出现了下调。

对于经济增速展望,世界银行行长彭安杰(Ajay Banga)也强调“我们必须记住,增长预测只是预测而非必然结果。我们有机会扭转局势,但这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美联储加息最脆弱经济体买单

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也将2024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修0.3%至2.4%,主要原因是发达经济体增速被下修了0.4%。对此,世界银行的副首席经济学家Ayhan Kose将其称为“今年早些时候看到的阳光正在消退,灰色的日子可能就在眼前。”

根据最新的预期,全球65%的经济体在2023年的经济增速,是要低于前一年的,也就是“急剧、同步的全球经济放缓”。许多低收入国家过去十年糟糕的财政管理也令问题更加复杂化。

官方给6月报告起的标题叫做《高利率环境下全球经济危险重重》,也在报告中特意点出美联储政策外溢全球的负面结果。

世界银行表示,虽然迄今为止欧美银行业危机对大多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造成的危害有限,但形势十分危险。在信贷条件收紧的背景下,有四分之一的新兴市场国家已经无法通过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这也给信用度低的发展中国家带来格外严重的影响,世界银行预期这些国家在2023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大致不到一年前水平的一半。

世界银行还进一步分析了美联储加息对新兴市场的影响。报告指出,美联储的鹰派政策,会给发展中经济体带来不利财务影响。对于许多金融市场欠发达的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利率升高使得偿还贷款的利息成本变高,同时如果货币贬值,进口食品的成本也会变得更高。

据悉,世行测算的数据显示,全球最穷的28个经济体,也就是平均年收入低于1000美元的地方,平均债务与GDP的比值从2011年的36%升至67%,利率的进一步走高也将令财务成本居高不下。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不应仅被视为汽车股!华尔街投行:特斯拉股价有望再涨25%

作者  |  2023-06-07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作为美股市场上最受关注的股票之一,特斯拉究竟是汽车股,还是科技股,有关于此的争论一直存在。

最新的观点来自华尔街投行Piper Sandler。在该行分析师Alexander Potter看来,特斯拉不应只被视为一只汽车股。

Potter给予了特斯拉股票“买入”评级,并将该股的目标价设定为280美元。这比特斯拉最新收盘价高出25%以上。

特斯拉股价周二收盘上涨1.7%,报221.31美元。该股目前已经连续七天上涨,在此期间累计上涨近19%。

行业数据显示,特斯拉5月份中国产汽车销量约为7.8万辆,高于4月份的约7.6万辆。华尔街预计,特斯拉第二季度交付量约为44.5万辆,高于第一季度的42.3万辆。在这44.5万辆中,约有一半将在中国生产。

单看汽车业务并不便宜

如果仅仅考虑特斯拉汽车业务的潜力,那么该股当前的价格显然并不便宜。

从市值来看,特斯拉目前的市值已经超过了6900亿美元。这几乎是丰田汽车市值的三倍。丰田汽车是全球市值第二高的汽车制造商,也是规模最大、盈利最稳定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从市盈率来看,丰田美国存托凭证(ADR)当前的交易价格约为该股2024年预期业绩的9倍。相比之下,特斯拉的市盈率高达45倍。

当然,特斯拉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2023年的销量预计将达到180万辆左右,较2022年增长约40%。而丰田汽车的年销量近年来一直徘徊在1000万辆左右。

不应仅被视为汽车股

特斯拉看起来是一家正处高速成长中但估值昂贵的汽车公司,但它远不止于此。

Potter在周一晚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其将特斯拉目标价设定在280美元,主要是考虑到该公司新的收入来源。

特斯拉不仅向居民用户销售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存储产品,还销售公用事业规模的电池存储产品。

此外,特斯拉还销售驾驶辅助软件,每台售价高达1.5万美元。以如此高的价格销售一款基于软件的产品,在乘用车行业是独一无二的。

特斯拉正在开发的AI驱动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曾表示,有朝一日这可能成为特斯拉最有价值的部分。

Potter还看到了特斯拉在家用热泵等领域的机会。特斯拉汽车HVAC系统使用热泵,比传统的加热和冷却技术更高效。

Potter对特斯拉汽车业务的估值为每股135美元,市值约为4300亿美元;对特斯拉其余业务(包括软件和能源存储)的估值为每股145美元,市值约为4600亿美元。

根据FactSet的数据,Potter给出的280美元目标价是华尔街较高的预期之一。目前,华尔街投行对该股的平均目标价约为192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AI风险堪比核能!“ChatGPT之父”:应建立国际组织来监督AI

作者  |  2023-06-07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周二(6月6日),“ChatGPT之父”、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警告称,人工智能(AI)对人类构成了生存风险,他建议由类似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组织来监督AI。

OpenAI是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开发公司,旗下拥有大语言模型GPT-3以及多模态模型GPT-4等产品。

ChatGPT于去年11月发布,上线两月便拥有了1亿月活跃用户,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今年3月,OpenAI网站的访问人数已达到8.47亿。机构预计,OpenAI将很快成为有史以来月活用户最快达到10亿的网站。

ChatGPT的横空出世引发了科技公司对AI的狂热追捧,同时也加剧了人们对AI失控的担忧。

奥特曼周二表示“世界面临的挑战是,我们将如何管理这些风险,并确保我们仍然能够享受到这些巨大的好处。没人想毁灭世界。”

奥特曼提议设立一个类似于IAEA的组织来监督AI。IAEA成立于1957年,是致力于和平发展核能的独立政府间国际组织。

奥特曼指出,IAEA是一个典范,面对一项非常危险的技术,在设置护栏后,能同时兼顾机遇和安全。

奥特曼在访问阿联酋期间发表了上述言论,作为OpenAI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近来访问了全球多个国家,讨论关于AI的发展前景。

上月底,包括奥特曼在内的超过350名领域的行业高管、专家和教授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他们在信中警告称,AI可能给人类带来灭绝风险。

这封信只有一段话“减轻AI带来的灭绝风险,应该与流行病和核战争等其他社会规模的风险一起,成为全球优先事项。”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写了10年美股投资网公众号,我的投资感悟!

作者  |  2023-06-07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10年前,也就是2013年的5月,我们美股投资网发布了第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TSLA汽车业绩后暴涨30%

我们以56美元,也就是3.7美元(拆股后)的低价买入特斯拉,之后被刷爆朋友圈。

TSLA-2013

 

一转眼10年过去了,有个粉丝跟我们说,他是看我们公众号长大的,当时是高中生,现在已经工作结婚了。

特斯拉今天已经涨到225美元,翻了60倍。当然了,我们也并没有长持特斯拉那1500股,持有10年。

 

人工智能贯穿我的投资生涯

早在2015年,我们团队就开始自主研发人工智能算法,去简化我们日常海量数据处理和分析,尝试让AI去帮助我们预测,正是因为我们进入了AI这一行业,深深的领悟到英伟达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关键硬体,并预测AI在未来将出现颠覆性的增长潜力。当时大众都不知道人工智能是什么。

 

而在2016年3月,谷歌旗下人工智能AlphaGo第一次打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这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解决复杂问题上的巨大潜力。通过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AlphaGo能够分析复杂的棋局、预测对手的下棋策略,并做出高效的决策。

 

这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去用大资金做多英伟达,于是在2016年5月,提示VIP社群,50% 重仓英伟达,当时价格42美元,也就是拆股后的10美元,这是当年发给VIP会员的截图

提示 50% 仓位买英伟达,明确告诉他,全美1万家上市公司,最看好英伟达,目标价100美元

NVDA-2016

 

10年后的今天400美元,涨幅40倍。

 

我们投的另外一个公司是AMD ,也是提醒VIP社群,50%仓位重仓,当时5美元,买入10000股

AMD 2016

 

这里值得大家注意的是,AMD在2010年初,几乎濒临破产,股价最低1.7美元,而5美元的AMD在很多人眼里,根本是瞧不起

但偏偏它被我们的团队看中了,去深挖AMD的潜在价值,我们看好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我们为公司订购大量的电脑作为美股量化交易使用

发现AMD的芯片性价比会比英特尔更好,缺点就是慢一点以及更容易发热,但当时AMD换了一个新的CEO,我们预测她会做出很多重大的技术改革,未来能有进步的空间,能不断对产品优化,市场份额就能不断扩大,并击败英特尔。

 

于是就在5美元抄底了AMD ,10000股

之后,果然

 

20173月,AMD全新设计的Ryzen推出,AMD将其定位为更实惠的高端CPU替代方案,以及能够挑战英特尔最佳芯片的产品。速度快、性能高的Ryzen极大地提升了AMD的销售量。

 

2019年,AMD拥有23%CPU市场份额,到2021年第三季度,该公司在整个CPU市场的份额接近40%



对于台式电脑,2019AMD32%的市场份额,截至2021年,英特尔和AMD的市场份额是50/50

后来英伟达和AMD都纷纷出现暴涨,我们因此“一战成名”!

随后今年,我们也在82美元提醒微信公众号粉丝们,抄底 AMD,因为AMD也是被认为英伟达之后,第二个受到人工智能ChatGPT大行情利好的个股。

 

文章回顾

5月4日文章公布我们入了AMD 82美元

5月5日特斯拉 AMD 和其他二线股财报惊艳

5月8日美股大模型,大数据,我们入手的AMD已锁利190%

5月9日英伟达AMD将面临的重大机遇和风险

5月12日历史数据告诉我们该买什么?AMD PLTR....

5月16日 AMD强势上攻

5月17日美股“盛宴” 个股狂涨 AMD再创新高,TSM SMCI和IONQ

 

为什么我们能有如此敏锐的嗅觉和前瞻性

 

首先离不开我们团队的核心成员:

我们公司成立在2010年之前,创始人兼投资总监Ken,是深耕美股行业近20年的资深专家,曾经担任前纽约证券交易所高级分析师和量化研究员,联合另外一个技术大牛,前摩根斯坦利的量化工程师Yin,联手打造出美股大数据量化交易终端 StockWe.com

 

第二,我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大量的阅读研报和关注前沿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通常是引领商业趋势的重要驱动力。了解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预测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我们也愿意投入资金去不断研发新产品,探索美股的规律,不断优化我们的量化选股模型,让所有美股投资者和华尔街机构同步,享受一样的优势,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十周年福利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向每一位粉丝和客户表达我们深深的感激之情。我们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离不开你们的信任和支持。我想借此机会,首次为粉丝会员们提供十周年福利,仅此一次

凡是订阅我们VIP会员半年,额外多送1个月,并送出美股大数据量化交易终端服务

订阅VIP会员1年,额外多送2个月,并附上美股大数据量化交易终端StocKWe服务

优惠活动截止日期 2023年6月9日。微信号 investMax

 

标普500反弹近20%,是新牛市开启?华尔街怎么看

作者  |  2023-06-06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截至5日收盘,标普500指数收于4273.79点,较去年10月创下的低点3577.03点反弹19.5%,仅差19点,反弹幅度就达20%

据道琼斯市场数据(Dow Jones Market Data),上述股指已在熊市区域徘徊245个交易日,是1948年以来最长的一次。20226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涨幅达到9.1%的峰值,创40多年新高,美联储及全球主要央行将同步激进加息的预期强烈,同时,国际组织警告全球经济增长可能受阻,在上述多重利空之下,标普500指数落入熊市,即较前高下挫20%

那么,底部反弹两成是否意味着牛市近在咫尺?

 

美股新牛市来了?

投资者对于如何定义熊市开启有着统一的看法,但对于启动牛市的条件却尚未达成共识,尤其是当最初拖累股市下跌的担忧仍旧挥之不去。

一些投资者将主要股指上涨20%或更多视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另一些投资者认为,当指数从熊市低点涨至新高时,新牛市才能被确认,按照这一标准,标普500指数距离其20221月的历史高点4796.56点,还有12.2%的距离。

法国兴业银行美国股票联席主管马塞里奥(James Masserio)称:“从技术上来说,这是一个牛市。市场无疑存在下行风险,不过必须观察这些风险如何在未来数月和明年得到体现。”

富国银行投资研究机构高级全球市场策略师沙门(Sameer Samana)表示:“我认为,以上涨20%为依据是衡量牛市的一项通用准则,不过,数次熊市反弹正在考验这一准则,这些反弹可能给出错误信号。”

金融机构Bleakley Financial Group首席投资官布克瓦(Peter Boockvar)解释称,当一只股票的价格由10美元跌至5美元(即股价腰斩),再由5美元涨至6美元(即股价反弹20%),并不意味着新牛市的开始。“无论如何定义牛熊,都必须透过更广泛的视野来加以评估。”

利檀投资董事长陈昊扬在接受美股投资万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底部反弹20%作为判断牛市的简易标准是不准确的,牛市来临与否还是要看三大关键因素:资金面、企业盈利面以及投资者情绪。

“首先,从资金面的角度,2020年疫情冲击促使美联储超常规放水,引发持续通胀压力。为应对物价走高,美联储自2022年初连续加息至今,资金面一直处于紧缩状态。今年,我们预期,利率方面的最好结果是不再继续加息。”

陈昊扬进一步解释称,从企业盈利面来讲,利率大幅走高导致企业借贷成本飙升。“低利率时期,企业贷款利率在一两个点,现在则是六七个点,资质较差的企业面临的利率更高,财务成本大幅提升,叠加通胀抬高经营成本并压低市场消费,拖累整体经济成长,因此市场对美国今年经济的最佳预期是不衰退或温和衰退,而非增长。从长周期的角度,繁荣十多年的经济体也必然经历下行。”

华尔街大空头摩根士丹利也在4日发布的最新报告中警告,企业盈利回落将给美股反弹踩下刹车。该行跨资产首席策略师希茨(Andrew Sheets)预计,标普500指数成份股今年每股盈利将下滑16%185美元,是目前华尔街最为悲观的预测之一,华尔街分析师预测值中值为206美元。

“流动性不断恶化,在此背景下,未来三个月股票估值可能面临下行压力,随着营收增速放缓和利润率进一步下降,我们预计每股盈利也将逊于预期。”鉴于此,希茨团队预计,标普500指数年底时将收于3900点,即较上5日收盘价还有8.7%的下跌空间。

市场情绪难以支撑牛市

“当前,唯一支撑市场上扬的就是投资者情绪。”陈昊扬对美股投资万网记者直言,“过去几十年,美股调整之后总能实现反弹,投资者心态是只要回调就能追跌。但在我看来,简单认为美股只要回调就可抄底获利,这呼应了此前提及的牛市简易判断法则,即上涨20%就代表牛市来临,这是站不住脚的。资金面、企业盈利面以及投资者情绪,三项指标中满足两项或以上,才能形成健康的牛市,纯粹依靠情绪是不可持续的。”

陈昊扬表示,美联储紧缩周期接近尾声,人工智能(AI)充满想象空间,点燃了市场热情。

事实上,标普500指数今年以来的涨势主要由一小部分科技股带动。数据显示,截至2日收盘,该股指年初至今累计上扬11.3%,然而,其中成份股的平均涨幅不足3%,该股指约九成涨幅来自七家科技巨头,分别是脸书母公司Meta、英伟达、特斯拉、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软以及苹果。其中,Meta和英伟达涨幅居前,年内分别飙升1.3倍和1.7倍,特斯拉累计上扬76.7%,亚马逊、谷歌、微软涨幅分别为49.2%42.8%40.8%,苹果涨幅最小,为38.2%,隔夜股价触及盘中新高。

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CIO)也在发送给美股投资万网记者的报告中表示:“美股上涨看起来很脆弱,一方面是由于涨势相对狭窄,另一方面是因为估值过高。从历史上看,这种小范围的上涨可持续性较差。”

 

苹果入局VR和AR 行业

作者  |  2023-06-06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苹果的头显终于来了,它叫 Apple Vision Pro

2018 年起,关于这款神秘头显设备的传言从未间断过。每隔几个月,就会有苹果在上游供应链寻求解决方案,开展产品验证的消息爆出,暗示产品已经箭在弦上,但每一次的结局都是「跳票」,直到今天。

这是苹果自 2014 年发布 Apple Watch 以来,第一次推出一个全新的计算平台。所有人都充满期待。用户、开发者,甚至连同行业的竞争对手都是一样。毕竟在苹果近半个世纪的创业史里,每当它打造一个全新的硬件范式,都开辟出了巨大的市场增量。

但这一次,事情变得有点微妙。一方面,Apple Vision Pro 拥有行业内最顶级的硬件规格和参数,大概率会把头显设备的体验提高到一个全新层次;另一方面,34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2.5 万元)的定价,也注定了它不会像 iPhone 一样,迅速铺货,走向普及。

作为苹果在头显品类里推出的第一款产品,Apple Vision Pro 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际销售带来的营收。它既锚定了用户的认知预期,也为开发者举起了一面旗帜,更是全行业的一个体验标杆。无论最终成败,苹果都将为 VRAR 行业带来一场地震。

从今天起,VRAR 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013499 美元的「次世代头显」

Apple Vision Pro 搭载了一套超越常规的硬件配置。

首先是分辨率,与此前爆料的一样,Apple Vision Pro 搭载了单眼超 4K 的显示模组,外加三片式的 Pancake 镜片方案,整个显示系统的总像素数高达 2300 万。

这套显示系统虽然还没有达到「单眼 8K」的视网膜水准,但也已经相当接近了,超越了目前市面上所有的头显产品。

传感器配置上,苹果也不惜血本。除了内置 4 颗摄像头用于眼动追踪外,苹果在头显前面板上,也配备了多达 13 颗传感器,其中包括高清摄像头和激光传感器,可以拍摄、感知用户周围的环境,为 Apple Vision Pro 提供完善的 AR 功能。

多年来,苹果一直坚持发展 AR(增强现实)技术,认为计算设备不能完全脱离现实。包括此前「元宇宙」概念因 Meta 改名而大热,库克也曾公开表达过自己并不认为 VR 是技术演进的方向。

但目前 VR 头显的相关技术已成行业主流。即便是 Apple Vision Pro,也不得不采用 VR 的方案,通过外置摄像头的方式,将它魔改成了一个 AR 平台。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 Apple Vision Pro 成本居高不下,定价也相当惊人。此前曾有媒体整理了 Apple Vision Pro 的供应链报价,发现光是零部件物料成本就超过 1500 美元,最终定价 3499 美元,且初期仅在美国发售,注定了 Apple Vision Pro 带有强烈的「试水」性质。

可以说,尽管已正式发布,1-2 年之内,Apple Vision Pro 依然不会立刻进入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大部分消费者,特别是国内用户,都不会购买这一代产品。

此前曾有爆料,苹果对 Apple Vision Pro 发布首年的销售目标定在 100 万台。这个销售目标对苹果来说,可以说非常保守,作为参考,初代 Apple Watch 发布时,光首日的预订量,就已经超过了 100 万只。

但考虑到 VR/AR 市场整体的规模,这 100 万的销售目标又可以说雄心勃勃。毕竟 2022 年全球 VR/AR 头显设备的总出货量仅为 880 万部,苹果如果能成功卖出 100 万部 Apple Vision Pro,则意味着它能拿下约 10% 的市场份额。

考虑到未来苹果几乎必然会推出价格更低,面向更广泛受众的下一代产品,如果能实现 100 万的首年销量,这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局。

可以确定的是,Apple Vision Pro 的发展蓝图,会比以往任何一款苹果产品更长。这是一款真正的「次世代」头显,大部分普通用户,可能都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才能真正用到它。

02、为开发者「举起旗帜」

到明年春天,Apple Vision Pro 才会正式面向公众开售,且初期仅在美国本土发售。

但苹果依然选择提前半年,在 WWDC 这个场合发布 Vision Pro,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要提前发布,防止产品在量产的过程中泄漏,另一重要考量也在于「开发生态」,苹果需要提前布局,为开发者举起一面旗。

目前 Apple Vision Pro 的演示里,大部分应用都是 iPhoneiPadMac 应用的「Vision 版」,只是把平面的 App 投射到空间里挂起来而已,它们实际解决的问题,与原生的 iOSmacOS App 并无区别。

而真正 visionOS 原生的,用空间模型打造的 Vision App,依然需要第三方开发者发挥想象力去开创。

包括 Apple Vision Pro 具体的使用场景,苹果也没有做非常明确的定义,而是比较宽泛地展示了它能运行 iPhoneiPadMac app、显示 3D 照片视频,能覆盖家庭娱乐、生产力办公、通讯协作等诸多场景。

Apple Vision Pro 的视频中,使用场景依然是 2D 应用的「3D」化|Apple

Apple Vision Pro 的视频中,使用场景依然是 2D 应用的「3D」化|Apple

在苹果的演示里,Vision Pro 同时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一切计算设备。但如何超越这些传统计算设备,提供独特的体验,这依然是需要开发者探索的事情。

可以说,这一次的 Apple Vision Pro,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开发套件」的味。不仅在于它的发布时间选在 WWDC,不仅在于定价高昂,还在于它十分反常地没有搭载内置电池,整个产品采用一块外置电池供电,在脱离电源的情况下,仅有 2 小时续航。

发布会后,有 iOS 开发者认为,此次发布的 Apple Vision Pro 几乎就是一个开发版的硬件,供开发团队在办公桌前进行开发调试,所以才没有内置电池。开发者在这代产品上开发的 Vision App,会跑在未来的下一代产品上。后续产品大概率会优化轻量设计,最终实现内置电池,降低价格,面向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没人能确切知悉苹果的真正意图,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苹果的推动下,整个 XR 开发生态,将被注入一针强心剂。

03VRAR 行业的「大航海时代」

随着苹果这艘巨轮入水,整个 VRAR 行业都将迎来「大航海时代」。

过去几年,VRAR 行业面临的一大发展困境就是,很少有公司能拿出足够资源,去突破 VRAR 技术、产品、开发生态的天花板。所以才出现了高通骁龙 XR 芯片迟迟不迭代出新,Meta Quest 更新节奏放慢,以及 2022 年全球 VRAR 头显出货规模衰退的情况。

现在苹果的入局,既意味着竞争,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过去几十年时间里,苹果每次进入一个新的产品品类,几乎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增量。从 iPhone 打开智能手机,iPad 打开平板电脑,到 Apple Watch 打开手表手环,AirPods 打开 TWS 耳机……苹果在引领行业的同时,也打开了诸多机会的大门。

包括产品定义的方式和逻辑上,Apple Vision Pro 也与行业内不少公司,形成了一些默契和共识。比如苹果在镜片的设计上,也采用了此前 Quest Pro PICO 4 上采用的 Pancake 设计。以及此前行业内主流的产品定义方式是做 VR 头显,但现在无论是 PICO 4 系列产品,还是 Meta 刚刚发布的 Quest 3,都采用了与苹果类似的方案,即在前面板上配置摄像头,探索 MR「虚实结合」的产品形态。

对所有做 VRAR 的公司,特别是那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创业公司来说,苹果带来的市场利好,远大于竞争压力。时代大幕才刚刚拉开。

除此之外,也正是那些行业的拓荒者,为想要尝鲜 VRAR 的用户,提供了一些价格更低的选择。

比如对国内用户来说,考虑到 Apple Vision Pro 至少 1 年内都不会在国内发售,此时依然可以选择 PICO 4 系列,只需花费较低的价格,就能体验到一个产品定义方式与 Apple Vision Pro 相当类似的头显产品。

无论是双眼 4K+ 的分辨率、Pancake 镜片,还是一体式、轻量化的设计,PICO 4 都代表了目前行业里第一梯队的水准,同时内容生态也比较成熟。也做到了国内第一,全球第二的市场占有率。

不少人将 Apple Vision Pro 的发布,视为 VRAR 领域的「iPhone 时刻」。不过,头显的技术演进周期,会比当年的智能手机更长。

从这个角度去看,Apple Vision Pro 最令人兴奋的地方,或许并不在于这个产品本身,而在于它将要拉开的,下一个时代的大幕。

 

机构提高AMD目标价到150美元,数据中心业务出现增长

作者  |  2023-06-06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来自投资机构Piper Sandler分析师Harsh Kumar将该机构对AMD(AMD)的目标价格从110美元大幅上调至150美元,并继续维持对该公司股票的“增持”评级。

这位分析师认为,考虑到AMD的新产品和人工智能全面渗透的双重影响,该公司涵盖人工智能服务器的数据中心业务营收在今年下半年实现“连续环比大幅增长”。这位分析师告诉投资者,该公司已做好充分准备,可以在2023年下半年利用数据中心和PC市场的复苏扩张机遇。此外,AMD仍然是Piper Sandler的首选大盘科技股。

 

华尔街奇景!分析师警告“单押”科技股正酝酿巨大风险

作者  |  2023-06-06  |  发布于 新闻快讯

 

华尔街正在上演一幕奇特景象,投资者疯狂追捧科技股之际,对标普500指数前景的悲观情绪却达十年之最。

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数据,对冲基金及其他投机客正在大量累积标普500指数空单,看跌持仓达到2007年以来的高点;与此同时,他们对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100指数的看法截然相反,近几周净做多仓位接近去年底以来最高水平。

安捷资管CEO陈灏在接受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采访时,解释了美股投资者“单押”科技股的三点原因加息预期见顶、商业地产危机以及人工智能(AI)炒作。

“单押”科技股

截至2日收盘,道指年初至今仅上涨1.9%,标普500指数累计涨幅为11.5%,纳指涨幅为26.5%,已连续六周实现周线上扬,创2020年1月以来最长连涨纪录,纳斯达克100指数更是暴涨33.0%。

值得一提的是,若剔除市值最高的七大科技巨头的贡献,今年前五个月,标普500指数不涨反跌。以5月为例,少数股票贡献了上月的绝大部分涨幅。据投资机构Bespoke的数据,标普500指数当中市值前十的企业,股价上涨8.9%,而剩下的490只成份股股价则下跌4.3%,令该指数整体微涨0.2%。

据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的公告,截至5月31日,标普500指数前十大权重股依次是苹果、微软、亚马逊、英伟达、谷歌母公司Alphabet A类股和C类股,脸书母公司Meta、伯克希尔哈撒韦B类股、特斯拉以及联合医疗保险。

陈灏告诉美股投资网分析师“随着通胀上行速度的缓和,投资者已押注利率见顶,预期美联储加息周期大概率会在五六月份结束。历史数据表明,利率见顶后的6~8个月,美联储就会启动降息,此前爆发的硅谷银行危机更是令降息预期升温,故纳指率先上扬,并跑赢其他股指。”

陈灏进一步解释称,美联储激进加息至今,债务成本上升、地产价值缩水、远程办公引发的办公空间需求下降已令商业地产显著承压,面临流动性压力,“上述危机主要影响传统行业,而非新经济行业,故标普500指数跑输纳指。”

而令科技股一枝独秀的第三点原因是害怕错失AI风口的情绪。“近几周,在美国债务上限谈判的不确定性中,投资者试图寻找能够炒作的题材,像AI这类拥抱星辰大海的科技创新,无疑具有想象空间。”陈灏说。

市场分化蕴藏风险

科技股在去年“翻车”之后,重新夺回市场领跑者地位,其中,投资者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趣激增功不可没。

处于狂热中心的芯片制造商英伟达,今年股价已经飙涨1.7倍,助其市值于上周短暂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微软于年初对ChatGPT开发商OpenAI追加百亿美元投资,并升级自家搜索引擎,多项举措令其股价今年大涨近四成。其他大型科技股表现也可圈可点,如Meta股价飙升1.3倍,Alphabet累涨41.3%。

随之而来的,是科技巨头占大盘权重的一再攀升。数据显示,苹果、微软、Alphabet、亚马逊、英伟达和Meta,六家公司占到标普500指数权重的逾四分之一。

陈灏警告称,上述情形存在巨大风险,一旦个别股票急挫,将拖累主要股指震荡。“包括机构和散户在内的许多投资者都会加杠杆去炒作这些科技巨头。以特斯拉为例,去年底今年初,该股股价在很短时间内由200美元腰斩至100美元,对投资者的杀伤力很大。”

嘉盛集团资深市场分析师辛科塔(Fiona Cincotta)也对美股投资网分析师表示,对科技板块持谨慎态度,“从技术上讲,大型科技股已经超买,投资者再次入场之前需要等待一些价格回调。我认为,不要指望当前的反弹速度和力度能够持续下去。”

对于围绕AI的狂热,她直言,害怕错失的情绪具有相当大的驱动力,相关概念股以如此迅猛态势上涨,不免引发担忧。“我们绝对处于一个炒作时期,需要退后一步,试着了解对新技术寄予的厚望能否真的实现。”辛科塔说。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Copyright© 2008-2025 Tradesma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