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疫情席卷全球已有两年,经历了一年的线上云看展之后,CES 再度回归线下,但热闹程度已大不及往年。
虽说展会回归了线下,但疫情反复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对 CES 的热度依然大不如前,从今年的发布情况来看,略显枯燥平淡。
但毕竟是世界重量级的科技展会,我们还是得给予其必要的关注。由于不能身赴前线观展,我们就在后方整理了些今年 CES 的主要看点。
Mobileye——三芯片连发的倔强
本届 CES 上,Mobileye 推出了三款芯片:
一枚自动驾驶芯片:EyeQ Ultra。
两枚 ADAS 芯片:EyeQ 6L 和 EyeQ 6H。
根据官方的表述,EyeQ Ultra 号称是 Mobileye 史上「最先进、性能最强」。这是一款专为端到端自动驾驶打造的单封装自动驾驶汽车集成芯片超级计算平台,它基于第七代 EyeQ 架构打造,算力为176TOPS,能效比是其一大特性。
EyeQ Ultra 采用5 纳米工艺,官方称它的性能相当于 10 片 EyeQ5 的性能之和,可以满足 L4 自动驾驶的所有需求和应用场景。
据了解,EyeQ Ultra 之所以可以「低算力,办大事」主要取决于两点:1、与 Mobileye 软件进行了协同设计;2、采用了一组包含四类专有加速器的设计,每一类都针对特定任务而设计。
第一点比较好理解,就是软件优化。关于第二点,官方是这样描述的:
这些加速器与其它 CPU、ISP 和 GPU 相配合,构成了一个高能效的解决方案,能够同时处理来自两个传感子系统(包括一个纯摄像头子系统和一个整合了雷达和激光雷达的子系统)以及车辆的中央计算系统、高精地图和驾驶决策软件的输入数据。
得益于优异的能效比,Mobileye 还特意强调能效比=性价比:EyeQ Ultra 能够以「合理的成本」提供消费级自动驾驶汽车所需的性能。该芯片预计 2023 年底供货,2025 年全面实现车规级量产。
相比 EyeQ Ultra,两款 ADAS 芯片就属于常规更新了。
首先,EyeQ 6L 是 EyeQ 4 的后续产品,封装尺寸缩减为 EyeQ 4 的 55%,用于一体式风挡解决方案。它主打的依然是 Mobileye 高能效的卖点,能够满足 L2 及 L2 以下的驾驶辅助,该款芯片已于去年开始提供样品,预计将于 2023 年年中量产。
再者是 EyeQ 6H,它的算力相当于两个 EyeQ 5,它能够通过全环视摄像头的配置实现高端 ADAS 及部分自动驾驶的功能,包括泊车摄像头在内的多摄像头处理能力,并支持可视化泊车和驾驶员监测等在内的第三方应用,它是目前为止 EyeQ 系列中最先进的 ADAS 芯片。按照规划,该芯片将于今年开始提供样品,预计于 2024 年底量产。
极氪——无人车,我来造
说完 Mobileye,我们趁热聊聊极氪。
关注极氪的朋友的应该知道,极氪 001 是首发 Mobileye Q5H 芯片的量产车。在 CES 之后,双方的合作又进一步深入:2024 年联手推出全球首款具备 L4 级别智能驾驶能力的消费级智能驾驶电动汽车。
据了解,该车将基于 SEA 浩瀚架构打造,发挥在其在刹车、转向、动力等方面灵活的冗余优势,配合 6 颗 EyeQ5 芯片,将极氪的软件技术和 Mobileye 的传感器解决方案、责任敏感安全系统、路网采集管理等技术融为一体。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给车、一个给解决方案,两方合作造一台 L4 级自动驾驶电动车。
而就在 CES 举办前几天,极氪还和 Waymo 牵手成功,前者为后者的无人车车队提供专属车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Waymo 并不是「改装」极氪,而是让极氪的欧洲团队专门设计研发出一辆「新车」。
这和 Mobileye 的合作相类似,不过 Waymo 的用途瞄向 B 端,而极氪和 Mobileye 的目前是消费级市场。
万变不离其宗的,无论是和 Mobileye 还是与 Waymo 的合作,极氪看上的是科技公司的技术,而科技公司看上的是主机厂的整车设计制造能力,可以说是各取所需了。
索尼——究竟造不造车?
今年索尼在 CES 上宣布成立「Sony Mobility Inc。」,新公司致力于移动出行。与此同时,索尼还发布第二款概念车 VISION-S 02,并表示将借新公司之力在 2022 年春季探索电动车商业化。
从短暂的发布上来看,VISION-S 02 是当年 VISION-S 01 的一个换壳车型,两者都是基于同一个平台打造。
整车在外观上贯彻了索尼简约、实用的产品设计理念。动力层面搭载 200kW 前后双电机,新车分为四座和七座版本,并且配备了空气悬挂。
索尼在 VISION-S 02 安置了 40 枚传感器,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摄像头,覆盖了车辆的前视、侧视、后视各个角度。摄像头型号也是五花八门,不同 CMOS 赋予了摄像头不同的功能特性,有 IMX390、IMX456、IMX490,都是索尼当下最先进的产品。
座舱方面, VISION-S 02 采用联屏设计。车内那枚 ToF 距离摄像头功能强大,它既可以监控驾驶员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还能读懂驾驶员的「唇语」,当然还能对驾驶员进行身份识别和个性化匹配。
索尼在产品介绍中格外强调了整车的 5G 功能,大带宽、低延迟的网络可以给车内提供流畅的影音娱乐,索尼甚至已经在测试通过 5G 网络进行了远程驾驶的测试了:在德国进行遥控,在东京让车子跑起来。
提到影音娱乐,索尼一直都希望能够把自家引以为傲的 PS 搬上汽车,除了前后排的屏幕之外,VISION-S 02 还配备了 360° 的环绕音响,屏幕支持触摸/语音、L-Swipe 手势等一系列交互方式,索尼甚至还提供了无线游戏手柄。
不过尚未揭晓的是,索尼为这套「车载游戏机」配备了怎样的 CPU 和 GPU,如果和 PS5 保持一致的话,索尼 VISION-S 概念车将是继特斯拉之后第二部使用 AMD 的车型。
高通——发技术是次要,秀朋友圈是重点
从消费电子「跨行」到汽车,高通从来不缺看点。今年 CES 上,高通的主要动作有三:叙旧、推新、秀圈儿。
高通在汽车领域的布局统称骁龙数字底盘,涵盖Snapdragon Ride 平台、骁龙座舱平台、骁龙汽车智联平台、骁龙车对云服务几块。
叙旧的部分就不啰嗦了,总之就是把现有的产品拿出来再强化一下大家的记忆。推新这块主要集中在 Snapdragon Ride 平台,重点产品是最新的 Snapdragon Ride 视觉系统。
该系统基于基于4 纳米 SoC打造,对前视和环视摄像头的部署进行了优化,可以支持 ADAS 和自动驾驶。
是的,你没敢看,眼前的高通并不是那个只会卖座舱芯片的高通了。基于自家的 SoC ,高通已经开始把业务触角从车内伸向了车外。
据了解,配合 800 万像素摄像头,该视觉方案为车辆提高增强的周围感知:包括但不限于车道标志、交通基础设施和护栏等静态几何形状、车辆等动态物体、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等弱势交通参与者以及符合全球监管要求的交通标志识别。
按照高通的规划,这套视觉感知系统会在 2024 年量产上车。根据之前的消息,宝马会和高通在 ADAS 和自动驾驶领域进行相关的合作。所以第一部车会不会是宝马呢?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就是高通亘古不变的「秀朋友圈」环节,据高通在发布会放出的信息显示,至少有 37 家汽车厂商和高通达成了不同层面的合作,其中极星 3 明确会搭载最新一代的「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
安波福——执迷架构理工男
正所谓「画龙画虎先画骨」,打造智能汽车离不开电子电气架构,它是汽车的骨架。
2020 年 CES,安波福正式推出 SVA 架构,它被定义为是一个可升级的开放式整车架构平台,旨在简化整车架构,降低总拥车成本,促进功能丰富、高度自动化的汽车实现量产。
基于这样的一套理念,今年 CES 上,安波福推出了一系列基于 SVA 的开发成果,包括电源数据中心(PDC)、车辆中央控制器(CVC)等区域控制器。
域控制有啥好处?
安波福通过研究发现,区域控制器可整合九个 ECU,同时节省数百条独立电线的使用——从而令车辆的重量减少 8.5 公斤,这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以及电动汽车续航提升至关重要。另外,由于区域控制器将车辆的电气基础设施划分为更易于管理的多个部分,线束组装更易实现自动化。
基于区域控制器的部署下的 SVA 架构,安波福表示还可以为整车厂定制个性化的 ADAS、信息娱乐、智能座舱等汽车功能,并且车辆响应可以更快。
为此,官方向我们作出了如下演示:
当人走近架构时,架构中的区域控制器立即被唤醒,类比到电动车上,无钥开门、手机钥匙等功能就会作出及时的反应,一些系统的关键元素便会立即开启,让汽车在车主不知不觉间就已经做好准备随时启动;
工程师将用户选择的汽车行驶声音、开门的声音、面板灯光颜色、登录偏好、ADAS 功能等个性化设置打包传输至后台,快速输出呈现在展车上。
安波福这样描绘道,域控制器作为中间件就好比信号和行动之间的桥梁:
以前,汽车通过车身控制器向某个设备发送信号,然后由该设备执行功能;现在,汽车功能可以以服务的形式呈现,用户可以通过订阅来获得。这对于传统算法来说无异于重构,而 PDC、CVC 等域控制器的出现就不需要主机厂的开发人员将原有算法推倒重来,只需稍作修改即可。
安波福给出的数据显示,对于大部分车身功能,安波福的中间件解决方案可减少 30%-50% 的集成工作量,以及 10% 以上的测试、验证和质量相关工作量。
奔驰——续航 1000 公里概念车走秀
都说 CES 是概念车的走秀场,不光是新势力,我们的老派选手也喜欢赶时髦。
这次奔驰奉上的是 VISION EQXX 概念车,新车外观科幻,三电效率惊人。
闲话少叙,直接上参数:
1、百公里能耗<10kWh,续航超 1000 公里;
2、风阻系数 0.17
3、电池能量密度 400Wh/h
4、电池到车轮的传动效率 95%
5、47.5 英寸大屏,3D 实时导航
6、语音唤醒速度是传统的 5 至 10 倍
7、门把手采用可生物降解的纯植物丝绸、座椅采用仙人掌原材料及菌丝体、地毯 100% 竹纤维编织
宝马——收割眼球的「变色」魔法
如果说本次 CES 最具「噱头」的新品发布,那就莫过于「变色」宝马了。
此次,宝马在 iX 上展示了车身一键变色功能,变色的原理来自于一项「电子墨水」技术。
简单来说这是一项通过控制电极变化改变颜色的技术。据宝马介绍:
「电子墨水」中包含数百万个透明微胶囊,直径仅为一根头发的厚度。每个微胶囊里含有带负电的白色颜料,以及带正电的黑色颜料。通过控制微胶囊两侧的电极,可使所需颜色出现在车身表面上。
宝马根据图案和汽车表面弧度的变化制造出了不同尺寸的「电子墨水」,进而固定在汽车上,最终通过电极变化实现一键变色。
很多人问,这个功能除了「花哨」,还有什么实际作用?
宝马称其可以降低能耗,并且有利于提升车内舒适性,降低电气系统所需的能量。宝马是这样举例的:
相比黑色,白色表面能够反射更多阳光,如若将车身颜色变为浅色,可相应减少因外部强烈阳光照射和高温对车辆内部的影响,防止中控台、仪表板等内饰过热。而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将车身变为深色可有助于从阳光吸收更多热量,减少空调加热所需能耗,可有效增加电动续航里程。
物理特性不难理解:深色吸热,白色散热。好比人夏天穿白色衣服凉快,常识大家应该都能懂。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自2021年的PD-1出海风潮之后,今年又轮到了“TIGIT抗体周期”。
1月10日,君实生物把TIGIT抗体产品以3500万美元首付款和不超过2.55亿美元的里程碑款,及该产品在美国、加拿大地区18%的销售分成的价格授权给了Coherus。
这其实是去年2月君实生物和Coherus签署的PD-1抗体海外授权协议的延伸,在当时的协议中二者约定Coherus除了获得PD-1抗体海外授权外还拥有包含TIGIT抗体在内的两款产品的选择权。在本次授权中,君实生物也提到TIGIT抗体和PD-1抗体显示出了协同潜力,与Coherus计划在北美地区开展PD-1抗体联合治疗的后期临床试验。
在不到一个月前,百济神州刚刚以3亿美元的现金预付款,总交易额最高将达到29亿美元的价格将TIGIT抗体授权给了诺华,创下了2021年国产创新药企海外授权交易的最高纪录,二者之前也达成了PD-1抗体的海外合作。
这跟2021年的态势有些类似。那一年被称为中国药企的出海元年,短短几个月,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信达生物和恒瑞医药均把PD-1的某些权益授权给了四家外部药企,其中百济神州与诺华总对价22亿美元的交易还创下了国内记录。这给资本圈抛出了一个庞大的“故事”,中国创新药企到了走向全球主舞台的地步。
接连两笔交易,TIGIT抗体也让行业遐想连篇。不过TIGIT抗体单独用药的临床表现并不突出,之所以受到关注也是因为2020年罗氏的产品与PD-L1抗体联用的数据异常惊艳。之后便成为了热门靶点,仅2021年就出现了四笔重磅交易,涉及阿斯利康、百时美施贵宝、葛兰素史克、吉利德等,各家的研发策略也都是和PD-(L)1抗体联合治疗。在某种程度上说,百济神州和君实生物的TIGIT抗体海外授权更像是PD-1海外授权的“姐妹篇”。
但资本市场对百济神州这笔重磅交易的反应算是负面的,当天股价只是微涨了1.4%,之后连跌两天。TIGIT抗体是百济神州的核心产品,在本次科创板募资用途中,它给这个管线的研发费用预算是17.4亿元,已经高过了PD-1的研发费用预算(11亿元)。
有投资者表示,这是它难得的处于第一梯队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先发优势,在III期临床阶段卖掉很可惜。
君实生物并没有公布太多后续规划的细节,相关工作人员对经观大健康表示,该款产品现在在中国和美国开展临床I期,包括TIGIT单药及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研究,授权之后的后续临床研究近期仍将按计划开展。
目前君实生物在该款产品上的投入并不大,2021年中报显示,它预计该款产品研发总投入是9423万元,目前已经投入4287.76万元。现在3500万美元的首付款约合人民币2.23亿元,已经覆盖了君实生物预计的研发支出,还能富余1.28亿元。
但两家的价格卖得并不算高。2021年6月,葛兰素史克引进一款临床I期的TIGIT抗体,首付款就已经达到6.25亿美元。这超过百济神州的临床III期产品,以及20倍于君实生物的同阶段产品。百时美施贵宝引进一款临床前产品,就投入了2亿美元首付款。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TIGIT抗体的热度已经起来了,毕竟国内PD-1市场已经极其“内卷”。最新的医保谈判结果显示四家国产PD-1谈判后的平均年治疗费用均降至5万元以下,患者自费部分还不到一万元,原本的千亿级市场已经降至百亿级。
一个“出路”是出海,百济神州总裁吴晓滨曾对经观大健康表示,未来海外的收入会超过国内;另一个就是加大在PD-1跟其他品种联合疗法上的投入,TIGIT抗体就是最核心的联合疗法产品之一。
但这依然存在两个“隐患”。一是2021年以来,一直传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高了”对包括PD-1在内的中国药品的审批难度,美国FDA专家Pazduer博士近期的言论就被解读成FDA将对临床数据完全来自中国的新药收紧审核,这对TIGIT抗体的影响还未知。
二是四家已经通过PD-1出海的中国企业,从结果上看都还比较初期,并没有公司披露在国外的具体信息。摸着石头过河,缺少模板路径,合作模式还在探索过程中。
君实生物近期动作不断。刚刚与阿斯利康结束了在PD-1上的销售合作,该合作不满一年,起初的市场预期很高,最后不了了之。在上一个“PD-1周期”里,君实生物算是“起早赶晚集”。而在这次的“TIGIT周期”里,君实生物又是最活跃的一家,该战场的战局会如何,以及围绕着出海的后续规划,经观大健康将持续关注。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侠盗猎车手》(GTA)系列游戏制造商Take-Two Interactive (TTWO)当地时间周一表示,将以110.4亿美元现金加上股票的方式收购Zynga(ZNGA),此举将使《FarmVille》等热门手机游戏纳入Take-Two旗下。
这是游戏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将缔造一个市值近300亿美元的游戏巨头,覆盖主机、PC和移动端设备。如今,随着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玩家选择在智能手机上进行游戏娱乐。
据了解,Take-Two将以每股9.86美元收购Zynga的所有已发行股份,其中包含每股3.5美元的现金和每股获得价值6.36美元的Take-Two股票,较该公司上周五收盘价溢价约64%。若包括债务在内,此次收购估值约127亿美元。
电子游戏咨询公司Kantan Games首席执行官Serkan Toto表示:“这是一笔爆炸性的交易,Zynga长期以来一直在电子游戏行业巨头的潜在并购交易名单上。”“很多投资者期待Take-Two能够在移动游戏领域大展身手,以缩小与艺电(EA)等竞争对手的差距。”
受此消息刺激,作为被收购方的Zynga昨日美股收盘暴涨40.67%,而Take-Two由于需要大量流动现金收购Zynga,昨日收盘大跌13.13%。
该项交易预计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此外,Zynga还有45天的观望期,这意味着Zynga可以在2月24日之前与其他买家谈判以争取更具竞争力的报价。据知情人士透露,两家公司在过去一年断断续续地进行了数次谈判。
最近一次谈判发生在去年年底,当时Zynga市值缩水超过三分之一,位列主要游戏发行商最大跌幅。Zynga已经受到了用户粘性下降和苹果允许iPhone用户选择不被广告商跟踪的负面影响。
但根据数据公司Newzoo提供的统计数据,到2024年,手机游戏市场的规模可能达到1164亿美元,一些分析师表示,该行业预计还会出现更多收购交易。
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教授Erik Gordon表示:“对于一家无法持续创造利润或推出新的爆炸性产品的公司来说,这是一个不菲的价格标签。”
“这一趋势不会就此打住。”D.A。 Davidson分析师Franco Granda表示。“许多主机游戏开发商发现,开发手机游戏非常困难。”他还表示,加密货币和元宇宙是潜在的增长机遇,但手机游戏已被市场证明是完全可行的。
Take-Two预计在前两年每年可节省约1亿美元成本,到2022年年中交易完成时,预计净预订量将超过5亿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周二,BioNTech(BNTX)在摩根大通的年度医疗会议中发布了2022年的预测,称今年该公司与辉瑞(PFE)共同合作开发的新冠疫苗的收入可能低于去年,预计销售额在130亿欧元至170亿欧元(约合147亿美元至193亿美元),去年的销售总额将达到160亿欧元至170亿欧元。截至周二收盘,该股跌6.17%,报215.80美元,延续了今年迄今为止的下跌势头。
BioNTech首席执行官Ugur Sahin补充道,去年该公司与其合作伙伴辉瑞生产了30亿剂新冠疫苗,并发货了26亿剂。同时,BioNTech首席财务官Jens Holstein指出,约20亿剂新冠疫苗的合同已经到位,预计未来几个月乃至今年将签署更多合同。
值得注意的是,周一,该公司的竞争对手Moderna(MRNA)表示,该公司已经签署了今年价值185亿美元的购买协议,高于此前的170亿美元,此外还有可能有35亿美元的购买合约。消息公布后,Moderna周一收涨超9%。
除新冠疫苗外,辉瑞与BioNTech上周三宣布,它们将联手开发一种针对带状疱疹的mRNA疫苗。如果成功的话,该疫苗可能成为预防带状疱疹的第一个mRNA疫苗。两家公司表示,他们预计将在2022年下半年开始疫苗的临床试验。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美国联合航空公司首席执行官斯科特·柯比(Scott Kirby)周二(1月11日)表示,迅速传播的奥密克戎导致公司数千名员工生病请假,迫使公司减少了近期的航班。
柯比在一份内部备忘录中写道:“举个例子,在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就有近三分之一的员工请了病假,对于那些生病或隔离在外的人,我祝愿你们早日康复。”
他说,目前联合航空大约有3000名员工被感染,这一数字约占其85,000名员工总数的3.5%。
不过相对幸运的是,联合航空接种疫苗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96%以上,目前没有一个人住院,而且在最近八周内,接种疫苗的员工中还没有因为感染新冠而出现死亡的事件。
联合航空的的一位发言人表示,该航空公司将“持续地”减少1月和2月的航班计划,以适应不断变动的人员配备水平。不过该航空公司没有透露取消航班的具体数据。
这家航空公司采取这一举措之际,人员配备问题正困扰着整个美国航空业。自平安夜以来,由于新冠疫情和天气寒冷等原因,已有2万多架次航班被取消。就在上周,阿拉斯加航空因人手短缺而在1月份削减了10%的航班。航班减少和人员短缺将使今年冬季的航空旅行成为乘客的噩梦。
为缓解人手紧缺情况,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与飞行员工会达成一致,将在一月份大部分时间里,向能够工作的飞行员提供三倍薪水。此外,联合航空的空乘人员也会得到额外的工资补贴。美国多家航空公司也相应提高了空乘人员的工资,以避免假日期间航班的中断。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芯片巨头英伟达日前披露了一份提交给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CMA)的长达28页的书面文件,阐述了监管为何应该批准该公司收购Arm的理由。
按照英伟达的计划,今年3月应该完成对英国半导体公司Arm的收购,目前公司与监管部门正在进行“最后的博弈”。
2020年9月,英伟达宣布以400亿美元从软银手中收购Arm,并计划18个月内完成收购。不过目前全球监管机构仍在对该交易进行审查,英伟达很有可能错过今年3月的“最后期限”。
在最新的文件中,英伟达指出反对该交易的人士误将Arm的历史“浪漫化”了,并夸大了Arm的市场力量。该公司称Arm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这项收购案遭到了包括英特尔、高通等巨头市场参与者的反对,它们认为英伟达收购Arm会破坏该公司的独立性,并可能抬高价格,从而限制竞争对手对Arm专利的使用,阻碍行业的创新。
咨询机构Gartner分析师艾伦·普里斯特利 (Alan Priestley) 表示,反对该交易的监管机构很可能“不止一个”。
但英伟达和Arm还在做最后的努力。最新披露的这份的提交给CMA的28页书面文件中,英伟达和Arm试图淡化有关这笔交易可能会切断竞争对手获得Arm关键技术的说法。
“这个理论经不起推敲。”英伟达的文件写道,“因为取消Arm专利的授权,将会立即减少Arm的许可收入,这不利于英伟达的投资,因此这种推断没有依据,没有人会采取这种弄巧成拙的策略。”
软银急于出售Arm也与近期糟糕的财务状况有关。去年,软银投资的资产股价下跌、估值不断缩水,愿景基金二期亏损达100亿美元,并拖累了集团业绩。
一些市场人士建议软银将Arm上市,不过英伟达和Arm的文件声称,此次收购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因为IPO将迫使Arm将聚焦的领域收窄,并减少对新技术的投资。
两家公司的文件写道:“收购的反对者建议敦促CMA阻止交易,以便Arm可以在英国进行IPO,他们认为Arm很受欢迎,因此可以推动市场的高估值。但公开市场并不带感情色彩,资本市场需要盈利能力和业绩。”
文件还称,软银曾在2019年和2020年考虑过将Arm进行IPO,但最终放弃了,因为市场无法给软银提供必要的投资回报。尽管苹果、高通和亚马逊等Arm的被许可方收入和利润飞速增长,市场估值飙升,但Arm最近却遭遇了收入不增、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的情况,这可能会给上市公司带来挑战。
资本市场预计Arm将需要做出重大的战略变革,包括削减开支以及将价值最大化。Arm被广泛视为英国科技行业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该公司的低功耗芯片设计用于全球95%的智能手机以及95%中国设计的芯片,Arm的芯片设计授权给500多家半导体制造公司。
去年11月,英国CMA开始对英伟达收购Arm进行第二阶段的调查,为期24周。调查涉及与该交易相关的反垄断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不过在英伟达和Arm提交的最新文件中,一次都没有提到安全问题。
除了英国监管机构以外,该交易还需要获得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以及中国和欧盟反垄断机构的批准。FTC已经于去年12月以反垄断为由起诉阻止了该交易,欧盟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于去年10月对该交易展开了自己的深入调查。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总裁维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在一份声明中表达了对这项收购案的担忧。她写道:“Arm公司的IP大量用于数据中心、汽车和物联网领域。我们的分析表明,英伟达收购Arm可能会导致对Arm知识产权的访问受限,在许多使用半导体的市场中产生扭曲效应。”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1月11月,分析师从小鹏汽车获悉,品牌今日正式公布了全系车型最新补贴后售价。
具体来看,小鹏旗舰轿车P7全系上涨4300-5900元不等,最新补贴后售价为22.42-40.99万元;全新P5全系上涨4800-5400元不等,最新补贴后售价为16.27-22.93万元;SUV车型G3i全系上涨4800-5400元不等,最新补贴后售价为15.46-19.32万元。并且此次上涨只针对价格进行调整,车辆配置、设计并无变化。
实际上关于小鹏汽车此次价格调整,小鹏汽车在去年12月份就在各大销售端进行了预告,提醒用户年底有购车需求的尽快下定,仍能享受相关补贴政策。
小鹏汽车之所以直到今天才宣布最新价格,是因为其在去年年底宣布,用户只要在在2022 年1月10日24点前下定,还可以享受2021年标准的补贴,而今天(1月11日)整好度过时间节点。
就在去年12月31日,财政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及补贴方案。
根据新政内容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2022年12月31日后上牌的新能源汽车,将不再给予国家补贴。新政策的推出,意味着2022年将是中国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最后一年。
很快新政发布当天,特斯拉率先公布涨价方案。根据特斯拉官网信息显示,国产Model Y后轮驱动版车型补贴后售价从此前的28.0752万元调整至30.1840万元,涨幅未2.1088万元。Model 3后轮驱动版车型补贴后售价由25.5652万元调整至26.5652万元,涨幅1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Model Y车型价格上涨后全系售价高于30万元,无法享受国家补贴政策。
根据国内新能源汽车最新补贴方案显示,从2022年1月1日起,续航里程300公里(含)至400公里的纯电动车型补贴0.91万元,较2021年减少0.39万元。
续航里程大于或等于400公里的纯电动车型补贴1.26万元,较2021年减少0.54万元;此外,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补贴0.48万元,较此前减少0.2万元。
不仅是小鹏汽车和特斯拉,一汽大众早前也公布了旗下新能源车型在今年1月1日起涨价的消息。
据了解,一汽大众ID.6 CROZZ和ID.4 CROZZ两款纯电车型售价均将上涨5400元。广汽埃安、哪吒汽车等新能源车企也已宣布2022年涨价计划,零跑汽车则直接在12月28日推出了指导价格更高的2022款零跑T03车型。
对此,针对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后的终端市场表现,乘联会发布信息称,“随着新能源补贴退坡实施,部分车型价格微调,消费心态出现变化,新能源车需求仍会受到轻微影响。但新能源车持续火爆,目前积压大量前期未交付订单,因此大部分新能源车型销量不会受到退坡影响。”
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2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50.5万辆,同比增长138.9%,环比增长17.8%。
1-12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331.2万辆,同比增长181.0%。12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47.5万辆,同比增长128.8%,环比增长25.4%。1-12月新能源车零售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合会11日公布最新中国汽车销量数据,数据显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2021年12月交付量达70847辆,闯入纯电动汽车月销7万阵营。
2021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共交付车辆48.413万辆,同比增长235%,其中有超过16万辆的海外市场交付,满足欧洲、亚洲等10多个国家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2021年全球交付量为93.6万辆,上海超级工厂占比高达51.7%,占据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半壁江山”。
特斯拉方面表示,得益于高度智能化、数字化和高达86%的零部件本地化率,上海超级工厂产能在2021年实现进一步提升,2021年第三季度,上海超级工厂Model3、Model Y季度产量也首次超过加州弗里蒙特工厂。
此外,特斯拉上海研发创新中心和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数据中心均在2021年建设落成。
上海研发创新中心也是特斯拉首个设立在海外、以整车开发为基础的研发中心,包括软件、硬件、电子、材料、动力及能源工程团队,共设置28个实验室,现阶段专注于特斯拉在中国的软硬件、流程和技术的开发工作,同时承担中国市场的应用适配和标准测试,并参与全球AI机器学习的相关研发工作。上海超级工厂数据中心则用于存储工厂生产等中国运营数据。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1月10日晚,微博发布公告称,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张勇已辞任公司董事,同时,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市场官董本洪将接任成为微博董事。
张勇自2014年5月起便一直担任微博董事,彼时,张勇在阿里巴巴的职务还是首席运营官。自2015年5月起,张勇开始担任阿里巴巴CEO,并于2019年9月起,开始成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资料显示,张勇于2007年8月加入阿里巴巴,最初是担任淘宝首席财务官。从2007年加入至2015年成为阿里巴巴CEO期间,张勇先后担任过天猫商城总经理、天猫商城总裁、首席运营官等职务。
此次接替张勇成为微博董事的董本洪,是于2016年1月加入阿里巴巴集团。 加入阿里巴巴集团前,董本洪担任过VML中国的首席执行官并在百事可乐担任大中华区市场副总裁。
在微博董事会中拥有一名董事席位,是阿里巴巴作为微博主要股东的一项权利。2013年4月,阿里巴巴收购了微博当时18%的流通在外股份;2014年,阿里巴巴进一步增加了对微博的持股。
截至2021年9月30日,阿里巴巴通过子公司持有微博29.6%股权,为仅次于新浪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除了资本上的关系,阿里巴巴与微博的业务关系也很紧密。在2013年至2015年,微博与阿里巴巴进行战略合作所得收入占微博总收入的比重一度达到30%。
近几年,随着微博收入多样化,其对阿里巴巴的依赖也逐渐降低,但2018、2019、2020以及2021年上半年,阿里巴巴作为广告主对微博营收的贡献分别为7%、6%、9%及7%。
2021年上半年,微博来自阿里巴巴的广告及营销收入为7330万美元,以及就阿里巴巴提供的服务录得成本及费用2150万美元。另外,阿里巴巴旗下一家从事广告代理业务的子公司为微博的收入额外贡献3670万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
近期京东在荷兰开设了两家零售商店,并称这两家零售商店将采用机器人来进行配送。
名为Ochama的“无人商店”位于莱顿和鹿特丹市,标志着京东首次进军欧洲的实体店。京东计划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和乌得勒支市再开设两家门店
京东表示,消费者可以从Ochama应用程序购买从食品到美容和家居用品。当购物者到达商店时,他们可以扫描其应用程序上的条形码,他们的订单将通过传送带传送给他们。当然也可以选择配送。
京东进入欧洲开始挑战亚马逊。亚马逊目前已经在美国推出了无人杂货店,名为AmazonGo,在英国推出了Amazon Fresh。
JD.com 的大部分收入仍然来自中国,但近年来,它扩大了在海外的业务。京东在海外运营者一个名为 Joybuy.com 的在线购物网站。它在泰国有一家电子商务合资企业,也是越南购物平台Tiki的最大股东。京东新任CEO称,公司将越南和欧洲作为海外扩展的潜在市场。
中金发表研究报告指,预期京东(JD)第四季收入按年增长22.5%至2749亿元人民币,略低于市场预期1.4%;非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按年升7%至25.5亿元人民币;非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率为0.9%,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该行维持其“优于大市”评级,美股目标价94美元。
资讯来源:美股投资网 TradesMax